赤壁之战基本上都是东吴打的,那孙权又何必跟刘备联盟呢?
赤壁之战前,刘备手中有两样至关重要的东西。
另一方面,刘备军在最后的决战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孙权为何主动抛出橄榄枝?孙刘走到一起,率先抛出橄榄枝的正是东吴。
刘表死后,孙权派鲁肃前往吊唁。可是,鲁肃还没到襄阳,形势就已大变。
鲁肃见到刘备时,刘备刚在长坂坡大败,表示自己想去投靠苍梧吴巨。
苍梧,在今广西,刘备跑去那里,意思就是:不玩了,退出群雄的游戏。
鲁肃主动建议刘备与孙权联盟。这才有了后来孙刘联军的建立。
那么,东吴为何想要和一路败战的刘备结盟呢?
因为:刘备可以提供两个极其重要的东西。
刘备军占到孙刘联军参战部队的40%。诸葛亮见孙权时,就告诉孙权:刘琦有1万兵马,我们陆陆续续回来的部队和关羽水军有1万,我们出2万!
诸葛亮是吹不了牛的。
鲁肃和他一起从长坂回来的,人家又不是瞎子,刘备什么情况,诸葛亮吹不了牛。
江夏是刘表与孙权常年对峙的前线,那里大概有多少兵,也是糊弄不了孙权的。
2万兵不多。但这2万兵全部在江夏,也就是孙刘联军的前线。
而孙权派出的参战部队也就3万人呀!
因此,这2万军队对孙刘联军来说弥足珍贵。
江夏此时,刘琦正控制江夏,孙权则在柴桑。
江夏,是荆州东面屏障,孙权要想抵抗曹操,江夏绝对不能被曹操控制!
此前,孙策、孙权多次攻打江夏,尽管屡次重创刘表、黄祖水军,但就是拿不下来。
如果江夏为曹操所控制,即便东吴能挫败曹操,但也很难将曹操逐出长江。
而且,曹操可以将北方的兵力、物资从汉水运入战场,东吴将只有防守之力
如果长江天险仍然是曹操与孙权共有,那孙权有什么底气来和曹操长期抗衡呢?
相反,以江夏为孙刘联军前出根据地,孙刘联军只要挫败曹操攻势,就可以出汉水威胁曹操后路,断绝江陵内外联系,将曹操逼出长江。
刘备军在决战中的贡献我们回到决战日。
此前,东吴水军与曹军在赤壁遭遇,曹军失利,退到了北岸的乌林。
曹操选择乌林驻扎,是有理由的。
乌林,联接洪湖和长江,是水陆要冲。
曹军驻于此,是建立了一个水陆联合防御体系。东吴水军来攻时,曹军近岸陆军可以配合水军一起作战,而且,一旦战事不利,陆军也可掩护水军撤往周边复杂、i狭窄港汊。
因此,单靠水军攻击,而不在陆地同时攻击,东吴军的战果将十分有限!
考虑到东吴军一贯战五渣级的陆战能力,刘备军在乌林陆战中应当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后来,孙刘撕逼时,关羽和鲁肃说:你说荆州是我们借的,那刘备在乌林之战中的表现难道就不该得到土地吗?
如果刘备的贡献太小,关羽这种爱面子的人是不会拿出来说事的。
而程昱在劝曹操不要急着攻吴时,也说过:刘备枭雄、关羽张飞万人敌,把孙权逼急了,孙权必以为资。
可见:刘备军的陆战能力对孙刘联军极为重要,引起了曹操集团的重视。
总的来说,虽然赤壁之战的主打者是东吴,但刘备的资源、表现同样不容忽视。
赤壁之战基本上都是东吴打的,那孙权又何必跟刘备联盟呢?
此时的刘备可以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如果不拉拢刘备,江夏的刘琦兵力是敌是友?本来兵力不足的孙权还得防备江夏。拉拢了刘备,其实帮助有限,赤壁之战,刘备总投入兵力才2000人,可以说对胜利影响微乎其微。
天下大势要想看待一场战役,首先不是看简单的兵力对比,也不是看统帅是谁,而应该先看看天下大势,看看这场战役之外的东西。
公元208年7月,曹操征兵准备攻打荆州刘表。不料,人还未到,在8月的时候,刘表就一命呜呼了。
刘表死后,次子刘琮即位,然而他尚且年幼,不能掌权,在蔡瑁、张允等人的强力劝说下,只得投降曹操,拱手将荆州让给了曹操。
此时的刘备屯兵于南阳郡的樊城,因为势力弱小 ,他尚且不知道曹军南下,更不知道刘琮已经派遣了使者去联络曹操,只等到了宛城才知道,这个时候他自然不会以鸡蛋碰石头,只能率兵离开,并沿途收拢了不少不想跟着刘琮投降曹操的人。
曹操的本来目的是荆州,可是荆州手到拈来,刘备也被他赶得如同丧家之犬,他就觉得不满足了,于是干脆决定顺便将孙权给灭了。
而孙权此时在干嘛呢?他正在准备攻略江夏,江夏此时是由刘表的大儿子刘琦镇守,江夏还没打下来,听闻曹操已经征了十万水军准备讨伐自己,顿时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刘表死后,孙权派遣鲁肃去探听虚实,鲁肃发现了刘备这一支势力还不小,就准备拉拢他,以共拒曹军。
其实在这个时候,刘备势力弱小,鲁肃本意是引为己用,而不是平等的联盟,只不过后来刘备到了江夏,并领了刘琦的势力,这才开始跟孙权平起平坐。
东汉末年,天下十三州,除了交州跟中原太远,基本没有存在感,益州被刘璋占据,扬州大部分就是孙权的疆域,而刘备此时其实是连立足之地都没有的,谈不上一个势力,等同于流窜兵团,而其他地方都可以算是曹操的地盘。
代表刘备的是荆南四郡,其实这个时候不在他手上
曹操飘了赤壁之战以前的曹操,可以说是处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人生巅峰,在去年才刚刚扫平了华北袁尚的残余势力。
此时的大敌就三家:益州刘璋,江东孙权,以及荆州的刘表。
益州和江东向来是易守难攻之地,而且刘焉刘璋父子在益州经营多年,江东也是经过孙策孙权兄弟二人扫平了不服势力,只有荆州相对来说内部没有那么坚定,刘表之下的荆州家族势力强大。
所以从208年年初,曹操就开辟玄武池来训练水军,准备攻打刘表,并于7月份正式开始进军。
可是刚刚开始准备进攻,这好消息一个着刘表的继任者刘琮居然派来了使者前来投靠。
十三年春正月,公还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师。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为丞相。
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此时的曹操,挟大势而南下,人还未至,荆州已经到了手中,怎能不心花怒放?
在刘琮的投降下,荆州毫无抵抗之力,只是刚到襄阳,屁股还没坐热,听说刘备不久前才从襄阳离开,正好想起了当年他对自己的背叛,于是曹操亲自率领精起5000人去追杀刘备,可惜最终还是被他跑了。
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及於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荆州手到擒来,曹操这个时候就开始志得意满了,终于忍不住了,就开始给孙权写了一封示威的书信 ,希望他能学学刘琮,早点投降,也免得自己辛苦。
曹操的信上是这样说的:“我最近奉天子之令,讨伐你们这些有罪之臣,大军南下,刘琮束手而降。现在又招募了80万水军,准备跟孙将军在吴地来争个高下。”
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资治通鉴》
就这封信而言,可以判断,此时的曹操其实心态有点飘了,《孙子兵法》中有言“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势力对拼之中,向来直接攻城都是下下策,而曹操此时的示威信虽然勉强可以算作“伐交”的一种,也就是攻心,可是这个时候大军还未到,军势未成,恐吓并没有多大作用,只是给了东吴准备时间而已。
要是没有这一封信,等大军直接兵临城下,也许会是另一个局面。
孙权慌了也是208年这一年,春季的时候,孙权就令周瑜为前部大都督,讨伐江夏,还在准备从刘表手上啃下一块肉来。然而,这块肉还没啃下来,骤然听闻刘表已经挂了,就连忙派鲁肃前去打探消息,考虑以后如何针对荆州。
不料,鲁肃刚到荆州,就听闻刘表的继任者刘琮已经投降。
但是在当阳的时候,鲁肃却意外地结识到了逃亡到此的人,他们就是刘备一行,因为刘备的军师诸葛亮跟孙权麾下的诸葛瑾是亲兄弟,大家都是士族,也就攀上了关系。
鲁肃看到刘备如今如丧家之犬一般,就问道:“刘豫州,如今您这是打算到哪儿去呢?”
刘备说:“苍梧郡太守吴巨是我的老朋友,我打算去投奔他。”
鲁肃又说:“孙权孙将军聪明仁惠,敬重与优待贤能之士,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附于将军,如今已经有六郡之地,兵精粮足,足以成就一番事业。您还不如去去跟孙将军联络联络感情,共谋大事 。而吴巨本身才能平庸,而且身处偏远,他的地盘也即将被人吞并,实在不是一个好去处。”
从鲁肃与刘备的对话可以看出,其实鲁肃是想将刘备招募于孙权麾下的,因为刘备失去了刘备的庇护,以前又得罪过曹操,所以有拉拢价值,而且关键是他没有地盘,这才是孙刘联盟的本质。
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 ——《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
等鲁肃回去之后告诉孙权一个惊天噩耗,刘琮投降了,而曹操已经率领了数十万兵马,准备来攻打自己。
孙权连忙召集群臣商议,令他更加背脊发凉的是,他倚为重臣的张昭等人,居然听闻曹操的消息,不断不为他出谋划策,如何抵抗,反而都劝他“不如降了吧!”。
孙权自然是不肯的,可是会上除了一言不发的鲁肃,全部都已经统一了说辞人,让他如坐针毡,不敢反对,让他赞同却也是万万不可的。
没办法,孙权准备尿遁,起身去更衣。这时候鲁肃居然从后面跟了上来,孙权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捉住他的手,问道“你想说什么?”
鲁肃的一席话,让孙权如在三伏天喝了一杯冰水一般舒坦,他说“刚才,我观察众人的议论,发现他们都是想贻误将军,不足以与他们商议大事 。像我鲁肃这样的人,可以投降曹操,可是将军却不行。为什么这样说呢?现在我去投降曹操,曹操一定会把我交给乡老们去评议,以确定名位,最终还是会做一个下曹从事,以后还能步步升官。可是将军投降了曹操,曹操能给将军何等官职呢?”孙权听了之后叹息道:“这些人的说法,太让我失望了。如今,只有你跟我想一样。”
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以示臣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拮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资治通鉴》
就这样,在鲁肃的劝说下,或者说安慰下,孙权终于安定了心神,并将领兵在外的周瑜给招了回来,给了他3万兵马,让他和程普分任左右都督,准备迎击曹操。
刘备才是赤壁之战的胜利者有人说,孙权之所以跟刘备联盟,是看中了刘备的势力,并说关羽麾下有一万水军,其实这种说法是有点可笑的 。
为什么可笑,我们从刘备此时的身份来谈。
公元201年,刘备因为被曹操撵着杀,迫不得已之下,投奔了荆州刘表,而刘表对他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毕竟他之前寄人篱下好几次,最后都让人鸡飞蛋打了。
于是,刘表给了他一块栖身之地——新野。刘备在这个地方一呆就是好几年,直到刘表病逝。
而新野是什么地方呢?不过是南阳郡下属的一个县而已,可以想象,寄人篱下的一个县能养活关羽一万水军吗?
而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我猜测大概是因为诸葛亮对孙权说的话,他说刘备现在可以拉起的部队,有收拢的之前残军加上关羽麾下的共有一万左右,再加上江夏刘琦麾下也有一万于众,意思是可以与孙权共拒曹操。
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资治通鉴》
可是,诸葛亮此时是作为刘备的使者,试图跟孙权联盟,肯定有虚抬自己地位的想法,刘备麾下残军都能有一万精甲,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
因此,在刘备联络孙权之前,其实他麾下最多也就几千残兵,根本谈不上实力强大。
不过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刘琦。
刘琦是刘表的长子,但是刘表的正妻早亡,后来娶了荆州大族蔡家之女为续弦,这也是一种联姻,后来蔡氏生了儿子刘琮之后,为了跟当地士族打好关系,刘表不得不疏远刘琦。
在刘表死之前,刘琦就在江夏做太守,而刘表病重的时候,刘琦本来准备回来探望的,却被刘表的妻子蔡氏的弟弟蔡瑁以及蔡瑁外甥张允等人拒之门外,不让他进城,无奈之下只好返回江夏。
江夏因为紧挨着孙权的势力,处于前线,所以有一万余兵力是可信的,而刘备被曹操撵走之后,暂时就寄居于江夏,其实是以客将的身份,而不是主将,主人是刘琦。
刘备此时连刘琦的兵力都算在自己麾下,可以说已经反客为主,吞并了刘琦的兵力,更有意思的是,第二年,刘备以刘琦的名义夺了荆南四郡,不久之后刘琦就病逝了。
总之,这个时候的刘备还是比较弱的,根本谈不上跟孙权联盟,而赤壁大战之中,孙权一共出兵30000,刘备的兵力其实只有2000人,这2000人分别由关羽和张飞统帅,并不归周瑜指挥。
(刘备)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又孔明已俱来,不过三两日到也。”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江表传》
与其说是来迎战的,不如说是刘备随时将自己身家带在身边,不然2000人关羽、张飞任何一人统领足矣,何必劳烦两位大将?
从结果上来说,战前的刘备从被曹操追打的“丧家之犬”,而到赤壁之战后,有了江夏这个一郡之地,并且能跟占据江东六郡的孙权建立攻守同盟,可以说,他才是真正的大赢家。
孙权为何要跟刘备联盟?总结之上的内容,可以得知,孙权跟刘备事实上确实有联系,可是赤壁之战说是联盟,其实有高抬刘备势力的嫌疑,从最初联络的初衷可以大胆猜测,鲁肃是希望为孙权招揽人才,这才跟他们联络的。
当然,并不是说他们这一支军队就毫无意义,其实也是有的,主要的关键人物在于——刘琦,刘琦是江夏太守,仔细看当时的地图,如果要将曹操大军拒之于外,江夏是一个很重要的战略要地。
如果江夏在自己一方还好,如果在曹操一方,势必更加难打,这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也许帮不了忙,但是绝对能坏事。
关键是此时的江夏到底谁说了算 ,到底是刘备已经做主了,还是刘琦才是正主?不得而知。
可是历史上,却是都能承认这一战是刘备和孙权联盟共拒曹操的,这也是大势,谁叫后来三分天下了呢?而且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们开始了十几年的共同抵御曹操的同盟。
赤壁之战基本上都是东吴打的,那孙权又何必跟刘备联盟呢?
赤壁之战前,孙权必须要和刘备联盟。因为他当时的情况也不比刘备强多少。
刘备在当阳被击败后,诸葛亮到柴桑拜见了孙权,并向孙权极力陈述共同抗曹之事。不过即便诸葛亮说破了天,也没有用。因为就以当时的情况看,曹操是冲着刘备来的,并未表露要打江东的意思,孙权和江东集团没必要蹚刘备这摊浑水。
但事情就是这么巧。正当江东集团开会研究是否要与刘备结盟时,曹操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了江东。信的内容大致是说:我一南下,刘琮小儿就怂了,现在我麾下有八十万水军,想跟你孙将军盘盘道。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江表传》曹操写这封信,本意可能就是想在世人面前嘚瑟嘚瑟,顺便恐吓江东集团,让他们在刘备的问题上别多管闲事!否则惹急了,连江东一块削!并没有真的要揍江东的意思。
但是,曹操丢过来的信,内容太霸道了,颇有把江东一勺烩的意思。
于是江东集团的人在看到信的内容后,立刻就慌了。迅速分成了两个派别——人数占压倒性的是投降派和人数不多的主战派。
权得书以示群臣,莫不向震失色;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三国志·孙权传》孙权看到大多数人选择主降,尤其是当年扶他上位的张昭也主张投降,他的心态和投降前的刘琮一样,哇凉哇凉的。他很明白江东士族的小算盘是什么——无非就是大家都是体面人,换了主子也不耽误他们照样吃香的喝辣的,而抵抗的胜率太低了,没必要拿身价去赌博。
当时,鲁肃看到孙权在犹豫什么,就对孙权说道:别听他们胡扯,他们投降了,照样可以当官,而你投降了,你能得到什么?他们都是为了自己,又不是为了你。你为什么要把你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上?
肃对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原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三国志·鲁肃传》孙权听了鲁肃的话,想想也对,这才稳定了心态,决定抗曹。
但这个时候,孙权还有两个问题待解决。
首先,曹操是要抵抗的,但派谁去抗呢?
第二,就以江东当前的形势来看,大多人都主张投降,这帮人肯定是靠不住的。孙权哪里还敢让他们出兵配合自己一起抗曹?如果这帮人中的某些人和曹操里应外合,阵前倒戈了,这仗还怎么打?而单凭孙权个人的那点家当,又能不能打赢曹操呢?
关于第一个问题,好说。周瑜就是现成的抗曹元帅。另外再派程普、鲁肃协助,孙权想凑出一套“前指”班子,问题不大。
但第二个问题,就不好办了。因为曹操的兵力大概在25~30万左右,江东属于孙权自己的兵马,只有大约5万人。而现在大战一触即发,孙权去哪里扩充人马呢?
所以这个问题让孙权头疼不已。
不过,正当孙权伤脑筋时,他想到了刘备。
前番诸葛亮来游说时,说了刘备手上大约还有两万兵,孙权对此还有记忆。而且刘备伤曹操伤的深!他是绝对不可能投降曹操的!
虽说,刘备那点家当不够看,但现在孙权也没别的选择了。既然要跟曹操死磕到底,放屁还得添个把风的呢!多个帮手总是好的。
于是,孙刘联盟就此便定下了。
这里要注意了。当时的孙刘联盟,不是整个江东集团和刘备的联盟,而是“江东集团中的孙权系与刘备的联盟”。实际上周瑜带到赤壁的兵马,都是孙权系的兵马。其它拥兵自重的江东士族,并没有出兵助战。
而且周瑜出兵前,还有一个小插曲。当时周瑜对孙权说:“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
啥意思呢? 周瑜表示,你一共有五万孙家的铁杆部曲,都给我吧,对面确实不好打。
后来孙权咋回应的呢?
孙权搂着周瑜说:五万精兵确实不好凑,但我已经给你选好了三万精兵,且船粮战具全都备好了,随时能走。你和程普、鲁肃先过去,后续援兵我再给你派。能打赢最好,打不过就退回来再说,到时候我亲自跟那老贼决一死战!
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快,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江表传》孙权这么安排是啥意思呢? 一般来说,有两种解读。
一是认为孙权不信任周瑜,他要留一手。让周瑜先去试探,打赢了,他坐收渔利。
二是认为孙权手上确实兵力不足,三万精兵都拨给周瑜了,他手上必须还得留点本,不然无法震慑江东的投降派。如果孙权当时一点家当也不留,或者他亲自带队去赤壁,可能江东的投降派直接就造反了。到时候,抗曹不成,连家也没了。
这两种解读,不管是哪一种,归根到底都指向了一点,那就是孙权当时能派到赤壁与曹操死磕的兵力不多。
因此总的来说。别看后来赤壁之战主要是周瑜的功劳,但就赤壁之战前的态势来看,孙权当时还真没有自大,瞧不起刘备的资本。
赤壁之战基本上都是东吴打的,那孙权又何必跟刘备联盟呢?
当时的情况是曹操亲自率领号称百万大军,攻打东吴的。东吴的群臣中分为两大派:以谋士张昭为首的投降派;和以周瑜为首的主战派。开始的时候,周瑜也是犹豫不决,是诸葛亮用激将法把周瑜逼上抗击曹操这条上道的!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曹操率领号称百万大军来攻打东吴,东吴的君臣是吓得六神无主。以张昭、顾雍、张纮、步骘为首的一些谋士都极力主张投降曹操;以鲁肃、程普、黄盖、韩当等一些武将都主张和曹操拼个你死我活、鱼死网破,是坚决不退一步。这些人是天天辩论,把孙权的脑袋都吵得嗡嗡作响,都大了。最后,孙权招大都督周瑜来定夺此事。
周瑜从鄱阳湖是昼夜奔向柴桑郡,周瑜一回来,张昭为首的一些谋士都来拜访陈述和曹操对决的利害关系,周瑜也不表态;张昭等人走后,程普、黄盖、韩当等武将们又来了,都劝说说周瑜不能投降,必须和曹操决一死战。这些武将走后,鲁肃引诸葛亮来见周瑜。
周瑜问诸葛亮有何高见?诸葛亮说:"曹操会用兵打仗,天下没有人能敌。吕布、袁绍、袁术、刘表,都被曹操给灭了。我看东吴还是投降吧!"这时鲁肃憋不住了,说:"你叫我家主公屈身受辱国贼!"诸葛亮说:"我有一计,只要你们东吴用小船给曹操送去两个人,曹操的百万大军可退?"周瑜问:"哪两个人?"诸葛亮说:"曹操是好色之徒,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大乔和小乔,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周瑜说:"你说曹操为二乔而来,有何凭证?"
诸葛亮于是就郎颂《铜雀台赋》:
"……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古时"乔"本作"桥",二乔,一语双关)于东南兮,乐朝兮与共。"
周瑜是个武将,领兵打仗行,但是对诗词理解不透,被诸葛亮给忽悠了。周瑜听完大怒:"曹操老贼欺人太甚?"诸葛亮假装说:"不就是两个民女吗?"周瑜说:"公有所不知,大乔是孙伯符的夫人,小乔是我媳妇!"诸葛亮感紧赔罪,说:"将军赎罪,我真的不知道!"
第二天,孙权招见周瑜,问是和是战?周瑜说:"臣决定与曹操决一死战!"于是孙权就命周瑜为大都督,赐上方宝剑,率领大军破曹操。
赤壁之战基本上都是东吴打的,那孙权又何必跟刘备联盟呢?
赤壁之战,是决定汉末政局走向的关键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处于弱势的孙权和更为弱小的刘备联合起来,以少胜多,阻止了曹操向南扩张的势头,直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地缘格局。
此战,曹操失利的前提,是孙权和刘备抱成了团。但当时的刘备连连败于曹军咄咄逼人的攻势,手上已经没多少本钱,孙权还有什么必要跟他联合呢?我们先来对比一下对战三方的兵力。
曹军方面,曹操自己的说法是“今治水军八十万众”,当然这是曹操在外交层面的虚张声势和虚言恫吓,而且也的确对江东阵营的文官集团,起到了震慑的威力。但在周瑜这个内行看来,曹操撑死了只有20余万兵马,而且其中的7、8万还是新接收的刘表水军,指挥起来不是那么顺畅。
孙刘联军是多少呢?《资治通鉴》中记载,周瑜分析局势之后对孙权说,他只要有5万精兵,就能制服曹军,让孙权不要过于忧虑。可孙权明确告诉他:“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
可见孙权即便紧急动员,短时间内只能凑足3万兵力,但后续再顶上2万,应该还是能做到的。
至于刘备,兵力只会更少,不会更多。为啥?因为长坂坡之战。
此前,刘表病逝,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曹操趁机率军南下,荆州官员自知不敌,半挟持着刘琮投了曹。那时刘备还依附刘表父子,屯兵樊城。
由于刘琮这边太快掉链子,刘备根本来不及组织兵力抵御,只好弃城而逃。途中十多万百姓跟着他,拖慢了逃跑的速度,在长板坡被曹操率虎豹骑追上。
虎豹骑是曹操精心练出来的精锐骑兵,战力超强。一场激战后刘备大败,妻子儿女都丢了,仅率赵云、张飞、诸葛亮等数十骑逃走。虽然后来赵云救回了幼主刘禅和甘夫人,但刘备至少有两个女儿不知所踪。
刘备本来的计划,是前往存有军用物资的江陵,以那为据点继续对抗曹操。但身边只剩这么点人,去了光有物资也无用,说不定还会被江陵本地军阀给吞并,便改变主意去了江夏。
江夏是刘表长子刘琦的地盘,他和刘备的关系向来较好。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刘备到江夏时几乎没兵了,就算刘琦愿意将自己的兵马交给他,也不会太多,数量顶多一两万。
而且刘琦的部队,还不是孙权那种专门挑出来的精兵。毕竟刘琦也没太大的能力,政治、军事上都不突出,将一弱,兵也就弱了,无法和孙权的相比。
后来曹操对他们的评价:“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也很能说明这一点。曹操大半辈子观人阅事无数,他的眼光应该不会差到那里去,只能是孙权的确胜过刘琦一大段。
也就是说整场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孙权一方为主,打仗时出的力也最大,刘备、刘琦提供的兵力,更多是起到壮壮声威、辅助攻击的作用。那么,既然赤壁之战基本上都是东吴打的,火攻曹船之计也是周瑜部将黄盖提出来的,这就代表着即使没有刘备,孙权也能赢,那他又何必跟刘备联盟呢?
这就要提到一个老话题——“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了。而孙权选择跟刘备联盟,主要基于的是政治方面的因素。
众所周知,孙家在东吴的基业是由孙权之兄孙策打下来的,孙策英勇善战,人们将他与西楚霸王项羽相比,送其外号“小霸王”,在他的武力压制下,盘根错节的东吴势力虽然仍存异心,却不敢明着反抗,表面上保持服从。
但孙权继任时只有19岁,名声不显,威望不高,各大世家不服他。庐江太守李术更是公开反叛,宗室内部庐陵太守孙辅则通敌曹操,还有豫章、会稽等地数万山越伺机作乱,整个东吴动荡不安。
好在孙权特别擅长于权谋,重用周瑜、程普等旧臣统御诸将平定叛乱,又广招贤才聘求名士,终于安定了地方大族及宾旅寄寓之士之心,稳定了东吴的局势。
可东吴各大士族经营多年、根深蒂固,孙权的团队里头本土势力很大,团队的离心力实在堪忧。因而,孙权很受掣肘,推行什么措施、下达什么命令,官员们都以本地利益为出发点。就说曹操南下这件事,东吴本地的官员们都劝孙权投降算了,还能混个一官半职,就算打赢了东吴伤亡也会很重,不划算。说白了,不管谁占据东吴,都有用到本地世家大族的地方,在谁手下混不是混?东吴之主是孙权还是曹操压根不重用,反正他们对谁都没多少忠诚度。
这点上孙权和刘琮的处境挺像,刘琮也不想降曹,硬是被裹挟着降了。但孙权比刘琮强太多,他没有屈服,而是积极思考怎样才能说服东吴世族同意与曹操开战。这一想,就想到了抗曹立场同样坚定的刘备。
刘备是没多少兵,军事上帮不了太大的忙,但他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汉室后裔、当朝皇叔的身份!而且天下人也都知道他要匡扶汉室,占尽了大义名分。
与他结盟,孙权就增添了说服东吴各方的筹码。事实也如此,刘备的加入,打消了东吴内部投降的倾向,使主战派占了上风。“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正是这种状况的体现。可孙权万万没想到,出力最少的刘备,最终却获利最多。只能说他还太年轻,斗不过老谋深算的刘备。不过,这也为孙刘之间后来的决裂埋下了隐患。
赤壁之战基本上都是东吴打的,那孙权又何必跟刘备联盟呢?
水战乃孙权占优毋庸置疑了;但面对曹操强大阵容,肯定需要陆战刘备加盟了;更重要的是,需要诸葛亮的献计献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