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良将谁掌握的兵权最大?

陈寿将张辽、张郃、徐晃、于禁、乐进五人合记一传,所以后人将他们称为“五子良将”。那么他们谁手上的兵权最大?

总的来说,五子良将虽职位有高低,但大家互不统属,而且,他们一般都要受到诸夏侯曹的节制,还真不能说谁的兵权特别大。

但如果非要比的话,于禁的地位相对特殊一点,兵权也要略大一些。

唯一一个外姓“假节钺”者

于禁是唯一“假节钺”的外姓将领。除此之外,张辽、乐进、张郃、徐晃都是假节。

直观一点:对门的刘备进汉中王后,以关羽假节钺,马超、张飞假节。

详细一点说。

将军的军权分为两部分:军事指挥权与军事执法权。

将军的军事指挥权,来自天子授予的符节。这一点,假节与假节钺差别不到。

将军的军事执法权,来自天子授予的斧钺。这一点,假节的将军就没有了。

《晋书》中,对加节将军的执法权有如下区分:

假节:平时没有执法权,战时可以斩杀违反军令者;

持节:平时可以杀无官位者,战时可斩杀二千石以下官员;

使持节:平时和战时都可以斩杀二千石以下官员。

假节钺:可以斩杀节将。

糜芳:关羽要不是假节钺,他凭什么说回来要“治”我?

在一些现代研究文章中,他们认为汉末时期,假节钺与假节基本上没有差别。并举例说明:辛毗曾假节制约假节钺的司马懿。

这是不客观的。

辛毗不是“假节”,而是“使持节”。加节中,分为三个级别:“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而加节又分为:都督加节与特使加节。

在辛毗、司马懿的例子中,辛毗不是都督,他是天子的特使,而司马懿的假节钺,只是对自己统属军队的权力。辛毗自然权重要大于司马懿。

司马懿:领导,一会我故意来请求出战,你记得一定不要批准呀!

因此,于禁的假节钺,体现出曹操的格外信任。他也拥有其他良将所没有的军事执法权。

节制“第六将”,兵势最众

一般来说,汉末三国时期的大将,除征战时统领临时选拔的部队外,都是统领自己的基本部队。如张辽的并州军、张郃的冀州军、于禁的泰山军、徐晃的白波军。

他们彼此互不统辖。(合肥之战时,张辽、乐进、李典彼此也无统属关系)

但是,当于禁“吞并”了朱灵的兵权后,他的基本部队兵力应该是最大的了。

陈寿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一起放在《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这便成了“五子良将”的来源。

朱灵:我也不知道五子良将怎么排名。我只知道:我是第六!

不过,容易被人忽略的是:在这一传的结尾,还介绍了“第六将”——朱灵。

灵后遂为好将,名亚晃等,至后将军,封高唐亭侯。——《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

这位朱灵,是当时仅次于五子良将的良将(有点绕)。

曹丕称王后,四个将军分别是:前将军张辽、左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后将军朱灵。

他也是唯一与曹氏宗亲、五子良将成员并列的将领。

不过,后来曹操让于禁夺了朱灵的兵权,朱灵成了于禁的部下督。

可见:于禁是曹操最为信任的外姓将领,拥有最特殊的地位。

难怪老于被俘投降后,曹操痛心疾首了!

真正掌握兵权的是曹氏宗亲和大士族

当然,总的来说,五子良将的兵权差异并不大。这些外姓将领一直都是曹家的打工仔。

曹操时期,重要的战区司令,一直都握在诸夏侯曹手中,曹丕登基后,为了拉拢大士族,司马懿等人也浮出水面。

而替曹家出生入死的外姓将领们,却最多只能“临危受命”。

比如:夏侯渊死后,张郃被临时推举为汉中军区司令。但汉中失手后,尽管张郃一路做到了征西车骑将军,但他却一直要受制于曹真、司马懿。

张辽威震逍遥津,令孙权丧胆。曹丕即位后,也多此表彰张辽,但张辽却要受曹休的节制。

我认为:这也是后来曹魏政权衰落的重要原因。

由于非大士族的功臣在朝中缺乏影响力,魏国朝堂成为宗亲与大士族角力的地方。

随着曹氏宗亲一代不如一代,魏国再也没有力量来阻止盘根错节的大士族取而代之了!

五子良将谁掌握的兵权最大?

"五子良将"是三国时期曹魏势力五位优秀将领的合称,他们五人并列一传,并被陈寿称赞为"时之良将,五子为先。"所以后人便常常对这五人进行了解,并将他们与同是五人的蜀汉"五虎上将"进行对比。其实,这五人虽然并列在同一传记中,他们各自还是有着许多不同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兵权的不同,那么,五子良将谁掌握的兵权最大呢?

我们先从"威震逍遥津",以八百精兵突袭孙权十万大军,挫败其锐气的张辽说起。关于张辽带兵的记录,《三国志》中最早的记载是张辽初出茅庐,其主公丁原因为其武勇过人,便让他前往京城拜见大将军何进,随后"何进遣诣河北募兵,得千馀人。"

后来张辽带着这千余人历经何进、董卓和吕布三任主公,后来吕布覆败,张辽又获得了曹操的重用。建安十九年(214),"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馀人屯合肥。"此时张辽作为主将,统率合肥的七千余兵马,张辽也正是从这七千余人中挑出八百勇士同他杀入孙权的大营,并成功抵挡住十万吴军的进攻。

一年之后,"太祖复征孙权,到合肥,循行辽战处,叹息者良久。乃增辽兵,多留诸军,徙屯居巢。"曹操感叹当年张辽作战的不易,于是增加了张辽的军队,不过这里并没有说明是多少。

乐进本是曹操帐下小吏,后来被"遣还本郡募兵,得千馀人。"他的传记字数比较稀少,关于他的统兵也只有他和张辽一起管理合肥城的七千余人,和于禁一起统领五千步骑等等。

于禁的统兵能力历来为世人推崇,他早年跟随曹操降服了张绣,可是后来张绣又再次背叛,当时曹军一片混乱,但"禁独勒索将数百人,且战且引,虽有死伤不相离。"自此,曹操更加重用于禁,官渡之战爆发后,于禁情愿当先锋,于是"太祖壮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禁将,守延津以拒绍。"

战争爆发后,袁绍攻打于禁,于禁坚守,随后"复与乐进等将步骑五千,击绍别营。"这时他与乐进二人共统领五千步骑。后来于禁的统兵数量也不见记载,但他被曹操指派去救援被关羽围困的曹仁,那时于禁的兵马应该是超过之前的。

张郃本是袁绍的手下,但后来叛投曹操,曹操非常高兴,给予了张郃很高的信任。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攻打汉中的张鲁,"太祖从散关入汉中,又先遣郃督步卒五千於前通路。"攻破汉中后,曹操派夏侯渊、张郃二人共同镇守,夏侯渊死后,张郃就成为曹操西路兵马的总统领,其兵马是不会少的。

最后一位是徐晃,他本是车骑将军杨奉的手下,后来杨奉被曹操讨伐,他便投靠了曹操。建安十五年(210),西凉的诸侯马超、韩遂等人作乱,徐晃奉命讨伐,到达潼关时,曹操担心无法渡河,但徐晃自告奋勇先行渡河,于是曹操便"使晃以步骑四千人渡津。"

综上,作为总领关中军队,防备蜀汉北伐的重要人物,张郃的兵权在五将中最高;驻守合肥,防备东吴进攻,得到曹操增兵嘉奖的张辽兵权次之;被曹操看重领兵才能,派去增援曹仁的于禁排名第三;以四千人渡河,后来又增援曹仁,击破关羽五千兵马的徐晃第四;史书记载最少的乐进排名最末。

五子良将谁掌握的兵权最大?

蜀汉有五虎将,对应着曹魏便有了五子良将。其实这并非当时已有的称呼,而是在《三国志》出现之后,人们进行的总结和演义。

陈寿在著史时,将关张马黄赵并传,又称关羽和张飞是“世之虎臣”,于是有了五虎将的称呼。而在评价曹魏武将时称:“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是后人称他们为五子良将。

其实陈寿在做传的时候,排名中就已经暗含了他们地位的高低的个人观点,蜀汉武将关羽为首,依次是张飞、马超、黄忠以及赵云。而五子良将在传中的顺序依次为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但他们实际是否真的如此呢?我们再来详细的分析一下。

张辽

张辽是汉武帝时大商聂壹的后代,因为马邑之谋的失败,为避祸而改姓张。汉末乱世,张辽因武力过人被丁原召为从事,此后随着诸侯之间的相互吞并,又先后跟随董卓、吕布,吕布战败后最终归属于曹操。

张辽归属曹操后,同关羽一起解白马之围、平定鲁国诸县、孤身招降昌豨、破乌桓斩蹋顿单于等屡建战功,成为曹操麾下首屈一指的心腹名将。

当然张辽最著名的战绩便是逍遥津以800大破孙十万,此后被曹操封为征东将军,长期驻守合肥,成为防守东吴的主帅,是止小儿夜啼的战神般人物。

待曹丕继位后,张辽升为前将军,但不久后病重。屯兵雍丘养病期间,孙权再度进犯,张辽带病与曹休前往海陵防御,同年大败吴将吕范。

但很快张辽病重,逝世于江都,谥刚侯。

乐进

乐进虽然身材矮小,但是作战勇敢无畏,屡次作战都是第一个登上敌人的城墙。乐进随曹操先后征张绣、破吕布、击眭固、败刘备,皆有战功。官渡之战期间,斩杀袁绍大将淳于琼(历史上为西园八校尉之一,袁绍手下大将,非演义中的乌巢酒仙)。后攻袁尚、袁谭,又斩杀其大将严敬。

建安十一年,曹操曾经上表汉献帝称赞乐进、于禁和张辽三人,于是禁为虎威将军;乐进为折冲将军;张辽为荡寇将军。

此后乐进又随曹操南征北战,率建战功。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随曹操征孙权,乐进假进节,之后随张辽、李典一起镇守合肥,升为右将军。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乐进逝世,谥曰威侯。

于禁

黄巾之乱时,于禁响应鲍信的招兵而加入麾下。曹操占领兖州后,于禁成为了王朗的部下,王朗认可其才能而举荐给曹操。

曹操部下将领中以于禁带兵最严谨稳重。张绣降而复叛,使曹操大败,各军混乱逃亡,只有于禁带领的数百人且战且退,军容整齐。

于禁一生随曹操征战,在军中威信极重。曹操欲夺取朱灵兵权时,只派于禁带数十骑进入朱灵军营,朱灵及全军将士竟然不敢妄动,最后朱灵全军皆归于禁统领。

此后,曹操任于禁为左将军,假节钺。

但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围攻樊城时,作为援兵的于禁全军覆没,自己也投降关羽,关羽败后又投降孙权,晚节不保。

后于禁被孙权放回,曹丕故意派于禁守曹操陵墓,并在墙上画于禁兵败投降。于禁见后羞愤而死,谥厉侯。

张郃

张郃原是韩馥部将,韩馥投袁绍后,成为其麾下校尉,此后在对公孙瓒作战中率建战功,升为辽宁国中郎将。

但在官渡之战中,因为袁绍的错误指挥和郭图的谗言,张郃不得不转投曹操,被封为偏将军。

此后,张郃击渤海,攻柳城,征东莱,破马超,讨兴和氐王窦茂。

曹操取汉中后,留张郃与夏侯渊共守汉中,之后夏侯渊战死,张郃收拢败军被推为主帅驻守阳平,曹操知道后遣使假节。

曹丕继位后,任命张郃左将军,进爵都乡侯,后进封鄚侯。

诸葛亮初次北伐时,司马懿诏张郃总督关中诸军,诸葛亮退后,张郃升为征西车骑将军。

诸葛亮复出祁山时,张郃追至木门与之交战,被射中右膝而死,谥号壮侯。

徐晃

徐晃初为郡吏,后随杨奉讨贼有功,并劝说杨奉护送天子还洛阳。到洛阳后,徐晃又劝说杨奉归顺曹操,杨奉初同意后又反悔,被曹操讨灭,徐晃因此归曹操。

此后徐晃随曹操征吕布、败刘备,先后破颜良文丑。因在与袁绍战中功劳最多,封为都亭侯。

此后徐晃南征北战,屡建战功,升为平寇将军。取汉中后,徐晃与夏侯渊一起拒刘备于阳平关,破陈式,假节。

关羽围曹仁于樊城,曹操派徐晃领兵救援,解樊城之围。

曹丕继位后,任命徐晃为右将军,封逮乡侯,后进封杨侯。此后又破刘备于上庸,曹叡继位后又拒诸葛瑾于襄阳。

太和元年(227年),徐晃去世,谥曰壮侯。

最终排名

1、张郃。2、张辽。3、于禁。4、徐晃。5、乐进

从以上分析,张辽最高为前将军,是防守东吴战线的主帅;乐进为右将军,但是相对其他四人早逝;于禁为左将军,假节钺,但是晚节不保;张郃为征西车骑将军,假节,诸葛亮北伐曾总督关中军队;徐晃为右将军,假节。

汉初的时候承袭秦制有前后左右将军,但不常置,或是前后,或是左右,都是掌管左右和四夷。后汉书记载:

“ 将军,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比公者四:第一大将军,次骠骑将军,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将军。”

三国承袭东汉制度,因此将军中可比三公的一共有四等,第一等是大将军,第二等是骠骑将军,第三等是车骑将军,第四等是卫将军。之后则是前、后、左、右将军,虽是并列,但实际在地位上以此为前后左右。

五子良将中只有张郃至第三等征西车骑将军,其后是张辽前将军,再之后依次是于禁左将军假节钺,徐晃右将军假节,乐进右将军。他们所掌握的军权也如此排名。

不过就能力而言五人相差并不是特别大,有此区别主要还是因为运气,五人中张郃活得最长,而掌握兵权最低的乐进,也是五人中去世最早的。

另外,于禁是五人中唯一假节钺的,同时期也是地位最高,可惜最后晚节不保,之前所有的功绩都付诸流水。

五子良将谁掌握的兵权最大?

要问“五子良将”即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这五人谁的兵权最大,还要从曹魏的军事体制来看。

曹魏实行的是中、外、州郡军制,即有中军(禁卫和精锐核心军团),外军(布置在战区的机动军团),州郡军(地方军),然后在战区会设置都督统一统帅。

张辽在曹操时代先是做到了征东将军,然后被提升为前将军。前者属于外军,负责东吴战略方向,有都督职权。后者则是一种官爵的提升,没有太大的变化。

乐进在曹操时代做到了折冲将军,后被提升为右将军。折冲将军属于杂号,位次低于征东,显然低于张辽。根据孙权进攻合肥时的布局来看,张辽的位阶是在乐进之上的。后来的右将军也是一种官爵的提升,没有太大的变化。

于禁在曹操时代做到了虎威将军,后被提升为右将军。情况与乐进类似。他最为著名的是被关羽水淹七军,不过那时候他是作为征南将军曹仁的副手,所以权力小于能负责一个战略方向上的张辽。

张郃在曹操时代做到了荡寇将军,是征西将军夏侯渊的下属。等到张辽乐进于禁已经死去的曹叡时代,张郃做到了拜征西车骑将军,负责整体针对蜀汉的战略方向,但受司马懿节制。

徐晃在曹操时代做到了荡寇将军,到了曹丕时代才做到了后将军,此后也一直没独立负责一个战略方向。

于是总体来看,五子良将里张辽早期掌握的兵权最大,负责一个战略方向。后来张郃后来也负责了一个战略方向,掌握的兵权甚至超过了张辽,但这时五子良将已经死得只剩他一个了。

五子良将谁掌握的兵权最大?

《三国志卷十七》中为曹魏的五员名将合传,他们分别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和徐晃。在对五人的评价中说道,“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因此后人由此将这五人称为曹操的“五子良将”。这五位名将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么他们手中掌握的兵力谁多谁少呢?下面就以他们掌握兵力的多少排排顺序。

一、张郃。

张郃在五子良将中的排名不高,但是他掌握的兵力最多。这其中的原因十分简单,那就是他比其他的良将活得都要久。他在曹操时代率领的军队并不算太多,可是到了曹丕时代,由于曹魏政权的确立,张郃统帅的兵力也随之增加起来。

这是因为曹操性格多疑,他以武力起家,自然对兵权视如生命。在他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就明确地说明自己坚决不能让出权力,回到自己的封地终老。因为一旦失去权力,就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灾难。自然,在所有权力中最重要的兵权,曹操更是不会放弃。

在曹操的戎马一生中,他始终将军队的主力控制在自己和亲族将领手中。五子良将虽然能力出众,也不能改变曹操的习惯。这是因为曹魏政权没有确立,曹操在名义上依然还是汉臣。在这种多元政权体制下,如果军权落入与曹操不一心的人手中,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张郃在曹操时代,只是在汉中之战时率领了五千人马。带兵最多的时候是在夏侯渊战死后,暂时充当曹军的军主,直到曹操到来。直到曹丕建立曹魏后,张郃带领的兵力才达到顶峰。在这个时候,由于君臣名分确定,曹丕得以对忠心于自己的将领委以重任,张郃作为五子良将中硕果仅存的将领,自然得以重用。

在诸葛亮发动北伐时,张郃成为他前期主要的对手。在街亭之战中,张郃率领五万马步军从关东出发,千里迢迢增援陇西。由于张郃一战打败马谡,使得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黯然收场。在此后,张郃在陈仓之战中,又率领三万多人马增援,迫使诸葛亮撤军。在五子良将中,由于张郃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他能够带领最多的兵力。

二、于禁。

如果说曹操最信任的异姓将领,应该非于禁莫属。于禁此人能力很强,当年把他推荐给曹操的王朗,说他的才能足可以担任大将军。曹操在将他收在麾下后,对他的表现十分满意,认为他有古之名将之风。

在宛城之战中,曹操全军溃败,唯有于禁的军队保持完整。在回师的路上,于禁见到四散抢劫的溃兵,于是加以剿除。那些逃走的溃兵向曹操告状,说于禁造反。而于禁没有急于申辩,而是先建造营垒。在营垒建成,局势稳定后,于禁才去向曹操拜谒,说明事情的原委。曹操因此对于禁赞赏有加,更加信任重用他。

在曹操的手下,除了夏侯惇、夏侯渊和曹仁这三位独当一面的亲族大将外,最被曹操重用的就是于禁。他被曹操任命为左将军,并且拥有假节钺的权力。于禁有了假节钺的权力,就可以对部下先斩后奏。这种权力,在曹军中也仅有于禁一人拥有。由此可见,曹操对于禁的器重。

在襄樊之战中,于禁手中指挥的兵力达到了顶峰。为了救援襄樊,曹操派出了于禁率领的七军曹军,这些曹军的数量总和达到了三万人。这已经是曹操给异姓将领配属的兵力极限了。但是让曹操没想到的是,于禁被关羽水淹七军,自己和那三万人马都当了俘虏。

在被俘后,于禁向关羽屈膝投降。消息传来,曹操感叹道,自己与于禁相知三十年,谁知道在生死关头,于禁的表现还不如庞德呢。在孙权夺取荆州后,于禁被东吴所得。在孙权向曹魏称臣后,将于禁送回曹魏。曹丕鄙薄于禁的为人,故意设计羞辱于禁,使得于禁羞愧而亡。

三、徐晃。

徐晃加入曹军比较早,但是他出人头地的时间却比较晚。在汉中之战时,他和刘备的部下争夺马鸣阁道获胜,得到了曹操假节的奖赏。不过旋即马鸣阁道还是落入了刘备的手中。真正让徐晃名扬天下的战斗,还是他救援襄樊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徐晃率领的军队数量,也达到了顶峰。

在襄樊之战初期,徐晃手中只有一万新兵,处于曹军防线的后方。在关羽水淹七军后,徐晃无力抵抗关羽,便将军队后撤,阻挡在关羽军队的前面。曹操在回师后,派出将军徐商、吕建前去增援徐晃。徐晃凭借着这些兵力夺取了偃城。

在随后的战斗中,曹操又派出了殷署、朱盖等十二营人马前去增援徐晃。徐晃在集结优势兵力后,打退了关羽亲自指挥的五千人马的反击,并夺取了关羽的四冢营垒。在徐晃和东吴的夹击下,关羽被迫撤军。徐晃因为解除了樊城的围困,得到了曹操的大力赞扬。

在这一战中,徐晃拥有的兵力有他本身的一万新兵,十二营大约七八千援军,以及两个将军的援军,总兵力在两万至三万之间。而他的敌人关羽拥有三万多人马,不过这些人马中有一部分是水军。因此,徐晃拥有对关羽两倍的兵力优势,为解围奠定了基础。

四、张辽。

张辽被排在五子良将之首,是因为他的军事能力和战功突出。在张辽加入曹军后,他凭借着自己的能力脱颖而出。在白马之战中,他配合关羽出击,使得关羽得以获得阵斩颜良的战果。在白狼山之战中,张辽复制了关羽的行动。他冲入敌阵,阵斩了敌军主将蹋顿单于。

而张辽最突出的战绩,是守卫合肥。合肥是曹魏淮南防线的核心据点,是双方必争之地。孙权为了打开北上的通道,多次发动对合肥的进攻。而这些进攻,由于遇上防御合肥的张辽的抵抗,一次也没有能够成功。

尤其是在逍遥津之战时,孙权动员了十万大军来争夺合肥。谁知道被张辽等人的防守下,不但没有夺取合肥,自己还险些丧命。从此之后,东吴对张辽畏之如虎,江东百姓甚至用张辽的名字吓唬小孩夜啼。甚至在张辽生病后,孙权还告诫自己的手下,张辽虽然生病,但也是不可抵挡的,大家一定要谨慎。

张辽虽然能力很强,可是他生活在曹操时代时,率领的军队并不多。在逍遥津之战时,他和乐进、李典三人率领的军队,加起来也不过七千多人。在曹丕继位后,对张辽的战功十分推崇,给张辽增加了兵力。这些增加的兵力数量不详,不过肯定不会超过一两万人。因此,张辽率领的兵力不会超过徐晃,只能排在第四位。

五、乐进。

乐进被史书评价是以骁勇果敢出名。他在曹操麾下,屡立战功,在北方的各个战局中,都能够看到他的身影。他参加了攻打吕布、张超、张绣、刘备等人的战役,并且在官渡之战中大显身手,斩杀了袁绍大将淳于琼。

在跟随曹操击灭北方袁氏的势力后,乐进又投入了南方的战场。在荆州的作战中,他和关羽、苏非都曾经交过手,并且打败了刘备的临沮长杜普、旌阳长梁大。在随后的时间里,乐进留守合肥,直至去世。

乐进在刚加入曹操阵营时,是招收了千人作为部下。在他最后的岁月里,是与张辽、李典一起守卫合肥。在合肥,他们三人的总兵力不过才七千人,乐进的兵力就可想而知了。因为他死于建安二十三年,根本没有人会给他增加兵力,因此他在五子良将中率领的兵力是最少的。

结语:

五子良将是曹操手下的得力干将,但是由于他们都是异姓将领,手中掌握的兵力都受到曹操的压制。在这些将领中,只有张郃在曹操去世后成为曹魏的顶梁柱,手中的兵力达到了最多。其他的将领,随着曹操信任的程度,兵力各有不同。

这五员将领指挥兵力数量,按照多少进行排序分别是:张郃五万多人,于禁三万人,徐晃两万多人,张辽一万人左右,乐进数千人。这些人中间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原本最受曹操信任的人是于禁,在曹操时代他是拥有假节钺的唯一将领,率领兵力最多。但是因为他晚节不保,最终只能屈居第二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五子良将谁掌握的兵权最大?

三国本无五子良将,陈寿合传五子为先。曹操征战一生,并没有说过哪五位是自己的“五子良将”,而陈寿《三国志》将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征西车骑将军张郃以及右将军徐晃五人合传,并给予高度评价。曹操开创不世基业,离不开这五位当世良将,这才有了“五子良将”的说法。

“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

那么,他们五位良将,谁的兵权最多?谁在军事上的造诣最高?这五人去世时间不同,不同的时期各自的军职不一样,下面以曹操时期(曹丕称帝前后,公元220年)和后曹操时期(曹操逝世后,魏文帝曹丕和魏明帝曹叡时期)这两个时间段,根据《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见解,简要分析如下。

曹操时期(曹丕称帝前后,公元220年):

张辽于公元220年,由征东将军平调为前将军,封为晋阳侯,全权负责合肥的防卫,曾威震逍遥津,差点抓住东吴孙权。乐进在公元218年就因病去世了,是“五子良将”中唯一一个先于曹操去世的,这时,他的军职为右将军。赤壁之战后,曹操大军北归,乐进和李典同为张辽的副将,从这里可知,他终其一生,兵权没有张辽的大。

于禁于公元216年,被曹操加封为左将军,假节钺。他本来是曹操最器重的大将,以善于治军闻名,曾在张绣反叛时斩杀过军纪败坏的青州兵。公元219年,他救援曹仁时,被关羽水淹,被俘投降,毁了一世英名。

张郃于公元220年,曹丕即魏王后,封其为左将军,都乡侯。张郃在曹操时期为荡寇将军,是征西将军夏侯渊的副将。定军山夏侯渊战死后,张郃率领残兵败将,顺利退守阳平关,由此可见他的军事能力非凡。

徐晃于220年,曹丕即魏王位,封为右将军,逯乡侯。徐晃在曹操时期为平寇将军,到了曹丕时代才做到了后将军,跟随征南将军夏侯尚,攻取上庸的刘封。他此后也没有独立领兵征战,负责某一战区。

曹操在世时期,即公元220年之前,张辽全权负责守卫合肥,多次打退了东吴孙权的进攻。曹操时期,能独立领兵的大都是像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之类的“八虎骑”宗亲将领,“五子良将”一般只能以他们的副将身份,充当着“进攻为前锋,撤退则断后”这样最苦最累而又没有什么大功劳的角色。

张辽能独当一面,没有为曹氏宗亲将领打工,说明了曹操对其能力的充分肯定和信任。反观其余几人,于禁最有可能和张辽一较高下的,却因樊城之战败于关羽,毁了一世英名。而乐进作为最早跟随曹操的大将于218年去世,兵权有限。张辽和徐晃一直作为曹氏宗亲的副将征战沙场,也没有太大的兵权。因此,在曹操时代,张辽的兵权应该是最大的。

“合淝最为紧要之地,吾令张辽为主将,乐进、李典为副将,保守此地。”

后曹操时期(曹操逝世后,魏文帝曹丕和魏明帝曹叡时期):

张辽于公元222年病逝江都,乐进于公元218年就去世了,于禁于公元221年去世,这三位由于在魏文帝曹丕时代,一个早已逝去,其他两个郁郁而终。

张郃于公元231年,在追击诸葛亮大军途中,膝盖中箭,不治身亡。他是“五子良将”中最后去世的,官至征西车骑将军。这是“五子良将”中最高官职。

徐晃于公元227年去世,最终官职为右将军,假节。他的最后一战,乃是以司马懿的副将身分,征讨孟达;不幸被孟达一箭射中额头,不治身亡,马革裹尸。

后曹操时期,张辽、乐进和于禁先后去世,不予考虑,只比较张郃和徐晃这两位最后离世的“五子良将”。徐晃以司马懿的副将身份征讨反复无常的孟达,不幸中箭阵亡。正史中,张郃大败马谡取得街亭大捷击退诸葛亮的一出祁山后,全权负责蜀国方面的军事,后因功升为征西车骑将军。而《三国演义》中,张郃一直以司马懿的先锋与蜀汉征战,最后木门中箭亡。

张郃和徐晃都是死于战场,而张郃是最后一个去世的,为国家征战时间长,所立的功劳也比徐晃大。张郃官至征西车骑将军,负责针对蜀汉的军事行动。征西车骑将军位于大将军和骠骑将军之下,比前、后、左、右四方将军地位高。因此,张郃在曹操去世后,他的兵权最大。

《三国志》:郃晨夜进至南郑,亮退。诏郃部还京都,拜征西车骑将军。

总结:曹操时期,张辽的地位最高,掌握的兵权最大;而后曹操时期,张郃的地位最高,他的兵权最大。

你是如何看待五子良将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