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统一北方过程中,连年用兵,兵力疲惫,为什么还要急着南征?你怎么看?

曹操在平定河北后,迅速南下,既是形势所迫,也是有备而来,更是心中有了良方!

被人虎视眈眈的荆州

刘备集团的《隆中对》和孙权集团的“全据长江”,都明确地把荆州作为发展目标,他们以各自擅长的手段,开始了“荆州攻略”。

三征江夏,讨灭黄祖后,孙权已经控制了江夏的东部,随时可能突破荆州的东部防线。

更值得担忧的,是刘备!

诸葛亮加入后,一直在积极推进荆州的和平演变。到此时,情况如何了呢?

江夏刘琦,此时已经与刘备实际搞到一块了。

除此之外,还有几处值得注意:

后来刘备在退却时,第一目标是返回江陵。这至少说明:当时的刘备,在江陵颇有根基!

看来,刘备在荆州的和平演变颇有成效。

刘备的才能与刘琦的公子之名结合,在荆州的影响急剧增加!

因此,曹操必须抓紧了,因为不管是孙权还是刘备,一旦控制荆州全部或大部,曹操的南下的难度都将增大!

有备而来

曹操从正月开始准备,到7月出征,准备了大半年,已经够给刘表面子了!

曹操在208年正月,远征乌桓后,就开始了南下作战的准备。

1、在玄武池,操练水师;(如果只是以突破汉水为目的,这样操练够了)

2、稳定政局。曹操撤销三公,设立丞相。他自任丞相,加强对朝廷的控制;

3、把马腾全家迁到许都为人质,仅留马超在西凉统军。消除他南下时的后顾之忧。

荀彧找到的建议,加快战争爆发

对于南下荆州,曹操是有痛苦的记忆的。

要打荆州,第一步就是打宛、叶。

早年,曹操为了争夺这里(属于刘表地盘,以张绣客居)和张绣大打出手。

结果,他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爱将典韦,都在这场大战中阵亡。

因此,荆州并不好打!

荀彧提出的建议,加速了曹操的南下决定:声东击西。佯攻南阳,实际间道奇袭,直取荆襄!

曹操采纳荀彧的建议,声东击西,间道奇袭!

果然,刘表受到威胁,大踏步后退,直接退到了樊城,依托汉水抗击曹操!

不久,刘表病死,荆州不战而降!

仅就荆州之战而言,曹操发起作战的时机不错、实施手法不错、运气不错、结果不错!

只是:在刘表投降后,曹操没有采纳贾诩先巩固荆州形势再图发展的建议,仓促发起对东吴的征伐,月盈必亏,开始了···

曹操在统一北方过程中,连年用兵,兵力疲惫,为什么还要急着南征?你怎么看?

感谢邀请,因为志得意满,意图天下归心;奈何时不我与,唯有只争朝夕。

曹操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内心的波澜,往往会体现在其诗作中。

建安十二年,击败袁绍,平定乌丸:「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建安十三年,北方稳固,准备南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前,志得意满:「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曹操泼墨挥毫,用雄深雅健的诗品,抒写统一天下的雄心伟志。也从一部部诗作中,让人们感受到,时不我与、挥军南征的迫切心情。

平定乌丸,咏《观沧海》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七年,袁绍病死,二子逃亡乌丸;九年,占领邺城;十年,平定青州、冀州。至此,北方仅乌丸为大患,建安十一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并最终取得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观沧海》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创作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心情溢于言表。

统一北方,叹《龟虽寿》

平定乌丸后,曹操又陆续肃清了袁氏残余势力,北方彻底稳固。此时曹操不仅在心理上倾向南征,在行动上同样积极准备。

建安十三年,曹操在邺城铜雀台南八公里处挖掘了一个人工湖泊,大练水兵,这个地方叫玄武池,为南征做准备。

建安十三年春,公还邺,作戽武池以肄舟师。《三国魏志武帝纪》

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回首起自己的人生路程,无限感慨,于是作《龟虽寿》,“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南下之心已经无比坚定。

挥兵南下,吟《短歌行》

曹操南下的战略意图十分明确,平定荆州,这是向南部扩张的第一步。没想到的是,此时刘表病逝,荆州集团内部发生分歧,最后刘琮率众投降,荆州不战而得。

在这种背景下,怎能不使人志得意满?操练水军原本是打算征讨荆州,现在自己的水军没用上,还得到了荆州水师,简直如虎添翼。并且此时曹操已经打出士气,如果不顺势而为,恐怕是有负天公美意。

《短歌行》的创作时间原本是有很大争议的,其中一种说法就是在此背景下创作,因为有“横槊赋诗”的典故,正是在赤壁之战前夕,因此这种分析比较合理。刘备残兵败将,孙权黄口小儿,荆州既定,天下垂手可得,此时“天下归心”已经不是臆想,仅仅是一步之遥。

原本一切尽在掌握,如果没有周郎,也许在建安十三年,历史就已经改写。然而没有如果,周瑜以天纵之才,为东吴逆天改命,想必是伤了元神,才招致英年早逝。

正是周瑜的这次“螳臂当车”,阻断了曹操统一天下的步伐,让人们误以为曹操南征是天大的失误。

然而事实上,这位雄才伟略的乱世枭雄,已经身处暮年,时不我待,此时完全具备南征的实力,如不乘胜追击,还谈何魏武雄风呢?

毛主席赞曰: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曹操在统一北方过程中,连年用兵,兵力疲惫,为什么还要急着南征?你怎么看?

形势和自负使然。曹操平河北后,小规模乱事犹然存在,战略规划却走在前面,208年正月,就在邺城开凿玄武池练水军,南侵的迹象明显,水军才练了半年,曹操就调动张辽、于禁、乐进等带兵进驻许都南听候调唤,秋天,并不熟练的水军就投入战场了,曹操大举南征,南征大军云集时发生了一件事,由于新兵太多,张辽带领其中一支,军队临出发之际,军中忽现谋反者起事骚动,半夜惊乱起火,全军尽受其扰,张辽镇守大营,发号施令才镇压叛乱,可以看出,军队磨合尚未完善,可是曹操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执意南征呢?

208年南方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孙策死孙权继承江东基业后,经过整合磨合,招拢世家贤才,一时文武毕集,这一年,孙权三次进攻江夏郡,最终击杀黄祖,吞并江夏郡大部份,也报了父仇。(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这时的态势,江东已隐然有吞并荆州的趋势,本来,江东不足大惧,长江天险也非一家所有,刘表据上游,孙权据下游,长江之险江东可倚仗的不多,如果孙权全据江东荆州,那么局势将会不同,而黄祖,之前与刘表配合无间,虽是世家长镇江夏,与孙吴对阵,少有胜仗却败而不溃,阻挡住江东西出之路近十年,此时战败身死,意味着荆州对江东的防线出现崩溃,这也是曹操急于南征的原因,抢在孙权之前接受荆州。不然,孙权若全据荆襄将尾大不掉。

荆州的形势也微妙,刘备依附刘表,至此已近八年,刘表又用又防,考虑到百年之后,嗣子恐怕守不住荆州,有让刘备辅助,守护荆州的意思,“表病,上备领荆州刺史”,这对曹操来说也是不好的消息,作为长年的对手,天下英雄唯操与使君耳的话中人,刘备一直为曹操所忌惮,事实也证明曹操知人之明,此时的荆州,若落入刘备之手哪怕是辅助刘表的儿子,恐怕后果不亚于孙权全据长江,而探听到的情况证明刘表病危,六十多岁的人,垂死可以预见,刘表将死,正是出兵良机,稍一迟缓将致大变,这是曹操决意出兵的另一原因。(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曹操经过200年官渡之战,扫平河北袁氏势力,又在207年北征乌桓,完成了统一北方的战争。入邺城后,曹操见到河北四州财力货帛丰饶程度,大为惊叹,自喜得兵三十万,便把办公地点迁徙到邺城,坐拥中原要地,以河北富饶之地为后盾,挟大胜的余威,用兵荆襄,士气正旺,必摧枯拉朽势如劈竹,如王夫之说“乘破袁绍之势以下荆、吴”,收取荆州后,荆州水军就为曹操所用,这是曹操出兵的第三个原因。可惜世事变幻,人谋不如天算,曹操猜到了开始,却猜不到结局,他的快速进兵,传檄江东,倒促成孙刘联手,乌林赤壁合力破曹,以致三国并立。

曹操在统一北方过程中,连年用兵,兵力疲惫,为什么还要急着南征?你怎么看?

帝王思想。初蕴也。

曹操在统一北方过程中,连年用兵,兵力疲惫,为什么还要急着南征?你怎么看?

谢邀,东汉末年,东卓专权,曹操出逃陈留,从公元189年,在己吾县起兵,讨董卓,败袁绍、刘绣、刘备、马超、乌丸等,曹操花了差不多将近20年的时间平定了北方,乘势南下。哪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连年用兵,兵力疲惫,为何还要急着南征了,这个原因是有好多种的,一是曹操平定了北方,已是半百之年,曹操想在有生之年完成统一大业,这个从曹操作的诗词里可以窥得曹操的雄心壮志,什么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二是顺势而为,曹操拿下荆州,顺势想灭掉刘备,而刘备和东吴的联盟使得曹操赤壁败北,但曹操试图一统,虽然兵疲,但还是值得一试的。

曹操在统一北方过程中,连年用兵,兵力疲惫,为什么还要急着南征?你怎么看?

决策英明。执行连续失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