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偷袭颜良,离10公里就被发现了,为何最终还是偷袭成功了?
白马之战因“关羽斩颜良”的桥段而为人津津乐道。
历史上的白马之战,是一场令人热血沸腾的奇袭战,比演义中的更精彩。
颜良出击199年底,袁绍决心渡黄河与曹操决战。他令颜良先进攻南岸白马,为大军过河开辟道路。
沮授劝阻:“颜良虽然勇猛,但性格促狭,不适合独当一面!”袁绍不听。
后来的事实证明,颜良性促狭(急躁、狭隘,应变能力不足),确实要了他的命。曹操的准备199年8月,曹操渡过黄河,视察了黄河两岸的地形。
通过视察地形,曹操作出了两个决定:
1、千里黄河,防不胜防。曹操决心把主要防线收缩到官渡,筑造防御工事,准备在此决战;2、在黄河南岸渡口,留下部分军队,迟滞袁绍推进速度。
巧妙分敌,获取良机面对颜良对白马的进攻,曹操决心出兵救援。
敌强我弱,只有设法调动敌人,使敌人分散,才能获得较好的作战环境。千里黄河,防不胜防,对曹操如此,对袁绍又何尝不是呢?
曹操推进到延津,作出要北渡黄河的姿态。
袁绍果然分兵,调军前往阻击,削弱了白马方向的兵势。
曹操立刻轻兵急进,直奔白马。
距敌10余里,还剩多少时间?颜良能干什么?由于颜良此时正急切地攻打白马,因此,警戒不及。直到曹操离袁军只10余里时,颜良才发现曹军。
从后来曹操奇袭乌巢来看,袁绍军的警戒能力很成问题!曹操得以屡次奇袭成功!东汉一里,大致相当于今天的419米。十余里,大致也就是4、5000米!
这个距离,骑兵冲过去大约10分钟;步兵过去,大约也就是20分钟左右!
也就是说,曹操的先头部队(张辽、关羽),10分钟内,就能攻击颜良军。曹军大队,20分钟左右就能抵达!
颜良需要干什么呢?他的兵力正在围攻白马!这段时间,颜良要考虑好部署,把命令传达给旗鼓部队(指挥系统),部队的各级指战员在听到旗鼓后要安排小队部署,小队要撤出战斗,重新整顿···
想及时完成这些,颜良,缺一个鼠标!
颜良:必须勇敢!这种仓促作战,将领稍微表现得怯懦,部队就很可能崩溃!
这种局面下,将领的从容不惧,是安定军心的关键!
如李嗣业,“以身饵贼”,身先士卒,稳定军心。如马磷,“独率所部横戈而出,入贼阵者数次”;
即使是韦睿这种连马都不会骑的儒将,每遇危急,也是“将军死绥,有前无却”。
因此,可以理解的是,以勇武自居的颜良,张起麾盖,即使不“奋勇向前”,至少也是要“不动如山”的。
作为将军,此刻的颜良,必须勇敢!
斩将夺旗,正当此时这种奇袭战,进攻方也是要抓紧时间的。
良将在这个关头,通常也是要有“率万人先登,一鼓而夺之”的气势!
敌军安顿好了,失去奇袭效果,就麻烦了!
颜良、张辽、关羽,此时都必须“逞强”!斩将夺旗,正当此时!
颜良毕竟是大将,他既要考虑应对张辽、关羽,还要考虑应对曹操的后续部队!因此,自然要张起麾盖,稳住三军!
颜良的麾盖,既是袁军军心的定海神针,也是张辽、关羽的指路明灯!
冲击敌人的指挥系统,即使不能斩将夺旗,也最大程度冲击敌军!
张辽、关羽,是先锋,此时没有任何顾虑,拍马向前,奋勇摧击!而且,张辽、关羽,都是擅长突击的名将,完全可以一人指挥,一人专心突击!
关羽策马而出,刺颜良于万军中,斩其首而还!袁军失去大将,纷纷溃散,曹军全胜!
在我看来,白马之战,比演义更加精彩。老罗为了彰显关羽之勇,把这场精彩绝伦的对决,描写成了一场有些无聊的单挑,实在有些遗憾!
此战中,曹操通过声东击西“分敌”,然后轻兵奇袭,给张辽、关羽创造了良好的战场局势;关羽英勇的突击,完成了“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壮举。
愿君谋定后动,遇事勇敢,斩获胜利!
曹操偷袭颜良,离10公里就被发现了,为何最终还是偷袭成功了?
关羽刀斩颜良是有明确记载的!我们先看一下课本。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军从中,斩其首还。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公乃引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战良。
为解白马之围,荀攸建议曹操来一招声东击西。佯装从延津渡河引袁绍西进,实则派轻装骑兵直奔白马。
关羽、张辽的轻骑兵队伍属于增援性质,如果要说他们是偷袭也行。但是,当关羽、张辽的部队在距离十里的地方被颜良部发现之后,他们还带着部队往前顶,此时的他们就不再是偷袭了,而是奔袭。
现在我们来计算一下:
十里地,也就五千米;按汉制计量来算的话,十里地只有4320米!
有砖家做过实验,一匹马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20到60公里的速度,奔袭战肯定是最快速度,再算上负重等其他因素,我们折中算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
换算下来,四千多米也就七八分钟的事!
而且据知名砖家称,速度最快的汗血宝马狂奔一千米只需要一分钟!
也就是说,在当时关羽单骑奔袭十里地也只需要四五分钟而已!
而且我们要注意《关羽传》的记载,“羽望见良麾盖”,也就是肉眼望过去。
在风尘滚滚的战场上,肉眼望过去的距离,估计也就两三里的距离吧,千多米距离奔袭过去就一分多钟!
我们脑补画面:当颜良得知关羽、张辽距离十里地的时候,便开始指挥准备迎战。当肉眼望见关羽单骑冲过来的时候,正在抽烟装B的颜良最后再猛嘬了几口,刚一丢掉烟头,估计烟屁股还没落地,关羽的刀就劈过来了!
这速度!
如果用第三方视角拍摄的话,无论是航拍还是侧拍,你都只能拍到一道光,一道美妙的绿光。
倭有黄色闪光飞雷神,我有绿色寒芒武圣人。
偃月斩,寒芒闪!一刀过,人头落!
干净...利落...
曹操偷袭颜良,离10公里就被发现了,为何最终还是偷袭成功了?
莫人瞎掰
1.历史上颜良是关羽斩的,但文丑不是。所以他说什么武力在关羽之上,没见过面什么的,都是他自己在胡诌。关羽是在两军厮杀的时候刚好发现了颜良的麾盖,于是便在乱军之中把颜良砍了,关羽也正是因此被封汉寿亭候。
2.《三国志·蜀志·关羽传》:“ 羽 望见 良 麾盖,策马刺 良 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这是正史。
3.《三国演义》“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这是小说中斩颜良的桥段,但经常被一些人YY成偷袭,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一战不是两军阵前的武将单挑,而是关羽独自一人,冲进河北军中,手起刀落斩杀颜良,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注意,关羽斩杀颜良的地点不是在颜良行军的途中,更不是在颜良的帐中,而是颜良的军中,再怎么说也谈不上偷袭,这叫“突袭”。
曹操偷袭颜良,离10公里就被发现了,为何最终还是偷袭成功了?
这不叫偷袭,是强击。
说其他的都没有意义。
历史记载,200年,袁绍兵进黎阳,派郭图淳于琼颜良进攻白马,攻击曹军刘延。所以荀攸定计,率军在延津渡河做出攻击袁军后方的态势,吸引袁绍分兵增援。袁绍果然上当,曹操统精兵突袭颜良。
袁绍:
近到十余里的时候,颜良作为前锋大将才接到报告,颜良大惊失色,命令士兵接战。
张辽关羽冲锋在前,曹操徐晃跟进。
由于颜良喜欢附庸风雅,经常乘坐华丽伞盖车指挥作战,十多里对骑兵来说只有不到十分钟,再考虑斥候紧急报告的耽搁,颜良应对的时间最多只有六七分钟。
所以颜良前军士兵没有整完队形,张辽关羽两大猛男已带几百骑兵杀入,袁军士兵慌乱不成队形。关羽远远看到华丽的麾盖戎车,冲上前用矛(马槊)刺死手忙脚乱的颜良,再跳下马斩首而回,颜良周围的士兵不仅恐惧而且慌乱,关羽就与骑兵一起回归本阵。
因为,六七分钟时间根本不能让颜良完成更换盔甲,做好战斗的准备,更没从车上下来马骑乘作战,所以才这么慌乱。
颜良作为前锋大将被杀,士兵溃散,后军跟进的主将淳于琼(郭图是文官)显然也被袁绍处分了,否则不会让这样的老资格守乌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