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匈奴人到底是现在什么地方的人?他们过得怎么样?

匈奴在唐朝之前一直生活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对我国历代中原王朝的发展影响深远。可是自从唐朝之后,史书上就再也没有记载过有关于匈奴的历史,匈奴也像是从人间蒸发了一般,没有了任何的消息。

有关于匈奴后来的故事,一共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为法是曹操时期北匈奴都被赶到了欧洲,而南匈奴逐渐的被汉人吸收。北匈奴到欧洲地区之后有了自己的国家,也就是当年的奥匈帝国,捷克斯洛伐克这些国家。另外一种说法指的是,匈奴在汉武帝时期向中亚地区逃亡,并且在中亚地区繁衍生息建立国家,而现在的土耳其就是当年匈奴人所建立的国家。

但无论是哪种说法似乎都有些道理,但又都不算准确。

那么当年中国历史上的那批匈奴人到底去了哪个地方呢?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呢?今天就来详细解读下匈奴人的前世今生。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历史上匈奴人这个群体。

根据《史记》记载:“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獯鬻、熏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

根据这样的一个定义,我们看出来当年的匈奴和现在的蒙古人的习性非常的相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游牧民族。

与中原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没有一个固定的居所,哪里有草他们就赶着牲口去哪里放牧。

——因此,其生存资料主要是来源于牛羊,所以存在着很大的不稳定性,而且生存物资也不容易累积,非常容易受到天气影响,生活条件相对恶劣一点。但有坏处也有好处,这种环境也造就了匈奴人的身体,他们往往都比较强壮,野外生存能力比较强。而且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一个最为强大的兵种,所以匈奴人当年的骑兵的作战能力还是比较高的。

而且匈奴也并非是一家,而是有好几个部落组成,所以匈奴并非是指的一个民族,而是指的一个群体,比如说咱们现在说欧洲人一样。

——而与之相对比,中原人则是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居所,已经进入了农耕文明社会,所以容易积累一些生产资料,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天灾影响,不过应对自然灾害的打击能力要高于匈奴这样的游牧民族。

而中原王朝虽说没有像匈奴那般战斗力极强的骑兵部队,但是工艺相对先进,可以制造一些相对先进的武器从而占据优势。同样是也会对匈奴的优点进行吸收,比如说当年赵王就提出了“胡服骑射”,从而强大了赵国的军队的作战能力。

历史上的匈奴与中原王朝之间的瓜葛

匈奴应该是历代能够与中原王朝相匹敌的外部力量之一,从战国时期中原王朝和匈奴的战争都没有断过。匈奴的生存方式是相对原始一点,所以作战能力也非常的弱——当时像燕国这样的小诸侯国都能够吊打匈奴,让匈奴好好的俯首称称臣。而赵国更是屡次北却匈奴千里之外。

不过由于游牧民族有着较高的机动性,所以不可能彻底的让他们打败他们,无非也就是一打而散。当时各国为了防着匈奴,也就修建起了长城。

等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便将河南套地区的匈奴赶出去,并且命令蒙恬将之前燕赵长城修缮一下,连成了后来的万里长城防御匈奴。匈奴也算是正式的和中原王朝进行了一定的分离。刘邦在打赢项羽之后,也曾尝试过想要北却匈奴效仿秦始皇,但刘邦却吃了败仗,被匈奴困在包围圈之中,后来刘邦不得不通过贿赂匈奴老婆逃得一命。从那之后,汉朝也就在没有主动攻占匈奴,反而实行了一套防御政策。

根据史料记载:“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

而在此期间匈奴经过不断的吸收中原文化开始慢慢变得的发展壮大。在此期间北方的匈奴各部逐渐统一,并且形成了一个较为强大的统治集团。同时北方匈奴也开始尝试着农耕,在一些适合种植农作物的地方让汉人俘虏屯田收粮。

“以灭夷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以定。”“匈奴稍强,蚕食诸侯,故破走月氏,因兵威,徙小国,引弓之民,并为一家”。

当时的匈奴从面积上来说甚至超越汉朝的实际控制区域,而军事力量上完全也有和汉朝对抗的能力,甚至超越汉朝,而此时匈奴也算是进入到了一个巅峰时期。

匈奴转盛为衰,开始分化、迁徙(重点)

等到汉武帝时期百姓生活富足,粮草也积攒的具有了一定的数量,综合国力大大的提高。

在汉武帝之前,汉朝可以说是受尽了匈奴各种凌辱,但无奈匈奴当时比较强大,汉朝只能够和匈奴保持着一种随时愿意和谈的态度。

汉武帝时期一共向匈奴发起了三次战争。

——首先派卫青收复了原本的河套地区。

——公元前121年又派霍去病夺取了河西走廊。此地当年也是匈奴掌握的唯一可以耕种的地方,失去了这些可耕种之地,匈奴的生产资料也就变得相对不稳固,其实力开始迅速衰退。

——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派卫青、霍去病,被却匈奴千余里一直打到封狼山,也就是现在的俄罗斯境内。

这几次战争,基本将匈奴军队主力给打散了,不过当时的匈奴还是坚挺,并没有消失。匈奴本身就是一个游牧的民族,本来就居无定所,所以汉朝军队也不可能说将匈奴给赶尽杀绝。

但当时由于匈奴势力衰弱,内部自然就会开始出现分散现象——当时有不少匈奴部落直接向汉朝臣服,成为了汉朝的子民。

汉朝则对于匈奴曾生活的河南套地区加强了管理,而在那之后,中原王朝不断的压缩匈奴人的生存空间,让匈奴丧失成气候的基础,并且不断让他被其他部落给吞并或是融合。

而三国时期,曹操对于比较乖巧听话的南匈奴不断的进行汉化,对于坚持抵抗的北匈奴则进行了驱赶。

1、先说被驱赶的。

——而这批被驱赶的北匈奴人中的一小部分人也就来到了欧洲地区,虽说无法与中原王朝匹敌,但在当时分裂的欧洲却是相当强势的,他们给当时的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欧洲历史上记载,匈奴人来到欧洲后被称为“上帝之鞭”。

不过由于匈奴的文化相对落后,而且人口少一些,在欧洲定居后,开始不断的融入到欧洲本地的一些居民中,慢慢的被当地的民族所同化,毕竟少数被多数给融合是必然。但至今也不确定当年的这一小批匈奴人到底融入了哪些欧洲国家,均有涉及也不是没可能。

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迁移到欧洲那么远的,则是迁徙到了离的最近的中亚、俄罗斯、蒙古等国,也就是说中亚的斯坦人、俄罗斯人、蒙古人都可能有匈奴血统。

2、再说当时被汉化的。

南匈奴不断的被汉化,晋朝时期则是发动了八王之乱,而在之前这些匈奴人已经被汉化的差不多了,在五代十国时期匈奴人不断的相互融合相互吸收,界限也就逐渐变得不太明显。

不过仍然有一些匈奴部落或群体也开始开始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比如说后来建立西夏的党项族,北方的蒙古族,女真族、契丹族等,还有一些在历史中根本没有提起名字的民族,姑且不论。

后来在汉人政权再次崛起之后,有一些小民族开始不断的被汉人所吞并,并且进行了非常彻底的融合,这群人也就彻底成为了汉族人的一员。那些不愿意投降汉族的则是又被赶到了北方地区,成为了后来的西夏国,金国辽国等这些国家的主体民族之一。

像金国、辽国这些学徒人所建立的国家对于国家内的一些匈奴小民族进行了统一的大融。后来在金国和辽国这两个国家灭亡之后,其主体民族则是又逐渐的被汉族以及蒙古族所同化。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基因库分析,当时融入中国最多的匈奴人,主要分布在现在的辽东半岛一带,蒙古地带,还有新疆等地区。

总的来说,严格来讲匈奴并非消失在历史当中了,他们依旧存在,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成为了其他国家或者是民族的一员。

这里再来简单回答下,他们过的怎么样

——曾经的他们是一个强大的游牧帝国,即便分裂了也依旧能在一些地区称王称霸,所以他们可以说还是过的很不错的。

有人或许会认为衰落后,他们一直被中原王朝打着跑,应该很可怜才对。但事实真是这样吗?别忘了,他们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才是天性,整天跑对于他们是在平常不过的事,所以这也不是啥大问题。

而至于现在的他们,大多已经融入到了民族、国家的,自然是有好有坏了,大家都看在眼里,这里我们就不用进行过多赘余。

历史上的匈奴人到底是现在什么地方的人?他们过得怎么样?

历史上的匈奴人以凶猛强悍闻名,自古匈奴与汉族就是水火不容,匈奴锲而不舍的侵犯我国边境,历朝统治者也锲而不舍的派人抵抗,也算是你追我赶的“战友”。但是尽管匈奴人凶悍,最后还是被汉朝给消灭,慢慢的在历史长河中消逝退去了。

但是也要搞清楚,他们是消退了,并不是消失了,如今还是存在匈奴后裔的,只是他们可能不再是一个民族,而是四分五散的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想必大家也很想知道他们的情况,那我们就来聊聊匈奴的前世今生。

前世

匈奴族兴起于蒙古高原的大漠,在此之前大漠南北先后出现了戎、狄、鬼方、荤粥、猃狁等民族,而匈奴就是在这些民族的斗争中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在公元前4世纪的时候,匈奴民族已经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到公元前三世纪,经过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勇猛善战的匈奴民族已经为人所知,并对很多民族产生了威胁。

匈奴族在冒顿单于手里逐渐走上巅峰,在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为求自保杀了自己的父亲,然后自立为单于。随后在他的带领下,匈奴征服了周边很多民族部落,控制区域也逐渐辽阔,东起辽河,西达葱岭,北至贝加尔湖,南到长城。起初匈奴人是以漠南为中心建立了统治,在受到中原王朝的打击之后,就改以漠北为中心建立了统治。在这之后,匈奴族的发展就与中原王朝分不开了。

(冒顿单于画像)

匈奴在产生之初就已经和中原王朝发生了联系,中原人的防范意识是极高的,匈奴这么高调的发展立马引起了中原王朝的注意,为了防范彪悍的匈奴人,北部的燕、赵等国纷纷修建长城抵御。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自然也是放心不下匈奴,派蒙恬率领30万士兵将匈奴人死死的堵在长城之外,甚至将其赶出了河套平原和大青山。西汉初年,采取的一直是消极的和亲政策,一度助长了匈奴的势气,直到汉武帝时期才采纳了抵抗主张,出兵反击匈奴。此时的汉朝积攒了七十年的国力,很轻易地就组织起了一支精英部队,由卫青带领,一举夺回了河套平原。之后汉武帝刘彻又发动了定襄之战,卫青和霍去病愈战愈勇,直接将匈奴杀的远遁漠北。

今生

匈奴自汉朝败落之后,匈奴的单于更迭频繁,整个部族南北分裂,之后北匈奴又经历了多次分裂,公元83年北匈奴第三次分裂,有四万人归降汉朝,公元88年窦宪猛击重创匈奴,但就在受降之际北单于言而无信率部逃亡到乌孙,北匈奴自此灭亡。但在乌孙也没有北单于部的容身之地,其继续西迁在公元4世纪入侵欧洲,在欧洲大陆落了脚。

北匈奴灭亡之后,南匈奴坐不住了,趁机出来作乱,知道三国时期,才被曹操彻底击败。归降的匈奴人还是生活在他们的老家,也就是当今的内蒙古河套平原和大青山一带。也有部分匈奴人逐渐融入到了鲜卑、契丹等民族中。到如今也早已没有了匈奴这个民族,那些遗留下来的匈奴后代也早已混入了其他民族,经历这么多代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的祖先到底是哪个民族了。

而归降汉族的那部分后裔也逐渐改了汉姓,完全融入到了汉族之中,大多生活在陕西、山西、山东、福建等地。比如位于江苏苏州的金氏,位于福建福安市赛岐镇宅里村的金氏,位于河南省鹤壁市的连氏,还有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后路金村的金氏,甘肃省兰州市榆中金崖镇的金氏,以及山东省文登市的丛氏,传说都是匈奴金日磾的后裔。

要说他们过得怎么样?那还用说吗?如今中华五十六个民族没有一个过的不好的,国家的政策早已让国人过上了好日子,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要问当初进入欧洲大陆的那一部分后来生活得怎么样,那就不得所知了。

历史上的匈奴人到底是现在什么地方的人?他们过得怎么样?

历史上的匈奴人以凶猛强悍闻名,自古匈奴与汉族就是水火不容,匈奴锲而不舍的侵犯我国边境,历朝统治者也锲而不舍的派人抵抗,也算是你追我赶的“战友”。但是尽管匈奴人凶悍,最后还是被汉朝给消灭,慢慢的在历史长河中消逝退去了。

但是也要搞清楚,他们是消退了,并不是消失了,如今还是存在匈奴后裔的,只是他们可能不再是一个民族,而是四分五散的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想必大家也很想知道他们的情况,那我们就来聊聊匈奴的前世今生。

历史上的匈奴人到底是现在什么地方的人?他们过得怎么样?

匈奴在唐朝之前一直生活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对我国历代中原王朝的发展影响深远。可是自从唐朝之后,史书上就再也没有记载过有关于匈奴的历史,匈奴也像是从人间蒸发了一般,没有了任何的消息。

有关于匈奴后来的故事,一共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为法是曹操时期北匈奴都被赶到了欧洲,而南匈奴逐渐的被汉人吸收。北匈奴到欧洲地区之后有了自己的国家,也就是当年的奥匈帝国,捷克斯洛伐克这些国家。

另外一种说法指的是,匈奴在汉武帝时期向中亚地区逃亡,并且在中亚地区繁衍生息建立国家,而现在的土耳其就是当年匈奴人所建立的国家。

但无论是哪种说法似乎都有些道理,但又都不算准确。匈奴这个名字出现在公元前3世纪,距今约2300年,在五胡十六国,也就是公元4世纪消失,总共存在了约700年。

匈奴其实也是中华民族的一支,他们竟然与夏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这里所说的“犬戎”,其实主要是指匈奴。也就是说匈奴是夏朝人的后代,和汉人一样,都是炎黄子孙。

司马迁的《史记》中,对于匈奴的起源有着较为详细地记载。司马迁说,夏朝灭亡时,夏朝旧势力中的一支向北逃窜,一路上融合了不少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后来形成了匈奴。

夏朝后人皆是黄帝后人,那么匈奴人其实与我们也是同宗同源,有着共同的祖先。

匈奴的全盛时期,竟然占据西伯利亚、中亚北部。

公元前3世纪,匈奴人效仿中原地区,开始建国,匈奴中央权力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中央王庭、左贤王、右贤王。其中中央王庭是匈奴的最高权力中心,左贤王的势力在匈奴东部,东部大小事务皆有左贤王直接管理,而右贤王负责西部,掌管西部所有事务,但左右贤王,又都归中央王庭管辖。

匈奴此时呈现出全盛状态,不断扩张,征服周边势力,一直扩大到北到今天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西到中亚北部地区。

匈奴的势力逐渐壮大,对中原形成了很大的威胁,后来秦汉时期,中原王朝对匈奴用兵,匈奴败多胜少。

匈奴又是如何消失的呢?为什么今天没有人说自己是匈奴人?

秦始皇时,曾对匈奴有过一次大规模用兵,之后匈奴安定了数年。

到了汉朝,匈奴人趁着汉朝刚刚建立,政局不稳,经常出入北方边境,骚扰汉朝。汉朝的前几位皇帝为了和平稳定发展,与匈奴开始和亲政策。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不再愿意和亲,而是重用李广、卫青、霍去病等人,开始征讨匈奴,匈奴节节败退。

两汉时期,汉人与匈奴的战争从未真正停止,匈奴的势力逐渐衰弱。在东汉时,公元46年,匈奴内部突发自然灾害,牧草枯死,牲畜病死。

就在这时候,匈奴又发生了内乱,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南匈奴投降了汉朝,逐渐被汉化,之后剩下的匈奴实际上只有北匈奴了。

公元89年,北匈奴再次出现内乱和天灾,东汉王朝趁机联合南匈奴,共同攻打北匈奴,北匈奴一路败逃。

五胡十六国时,南匈奴建立前赵和夏等王朝,北匈奴迁往康居,逐渐汉化,之后消失。

那么今天我国哪些地方的什么姓氏,很有可能有匈奴血统呢?

大夏国的建立者赫连勃勃就是匈奴人,他原本姓刘,大夏国都城统万城位于我国陕西省北部靖边县,因此我国陕北的刘姓极有可能是匈奴后人。

此外,匈奴人进入中原后,其姓氏很多没有汉化,有明显的匈奴特征。今天的呼延姓、独孤姓都有可能是匈奴后裔。

总结:匈奴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存在了七八百年,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和汉人一样,都是炎黄子孙。

据考证:匈奴融入汉族以后,所采用的汉姓主要有刘、贺、丛、呼延等,而他们大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等地。

历史上的匈奴人到底是现在什么地方的人?他们过得怎么样?

大家好,本人是俄罗斯外交部外交学院博士,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民族史和古代史。

首先摆明我的观点:虽然匈奴人作为一个民族早就不存在了,但是今天的中国人中有大量的匈奴后裔。我自己读研究生时候的一位同学就是匈奴休屠王子的直系后裔。

先给大家上一张同学的照片,此君身材壮硕,确实遗传了匈奴基因。

研究生毕业时的照片,左边的是匈奴后裔同学,右边是我们院长

那么接下来我就以我这位同学的家族史来为大家讲述一下匈奴各部后裔的传奇故事。

1.南匈奴人

我同学的直系祖先是匈奴休屠王子、汉朝权臣金日磾。匈奴休屠王这支部落属于南匈奴人,他们是最早融入中原的匈奴部族。

外蒙古诺因乌拉匈奴贵族墓出土的刺绣品上的匈奴人形象

西汉时期匈奴休屠和浑邪两部游牧于青海和甘肃一带的祁连山地区,元狩二年汉武帝派遣骠骑将军霍去病重创了这里的匈奴人。由于被汉军所击败,匈奴单于十分恼怒,想拿祁连山地区的匈奴人问罪。

消息被浑邪王得知后,他想与其被匈奴单于杀掉,还不如投降汉朝,这样还可以保命。于是他说服了休屠王,两部一起投靠汉朝。哪知道休屠王中途反悔了,于是浑邪王便杀了休屠王,率众四万余人归附汉朝,汉武帝封浑邪王为列侯。后来这些南匈奴人皆融入了汉族。

接下来我同学的祖先金日磾就闪亮登场了,他可是历史上逆袭成功的典型例子。父亲休屠王被杀,失去靠山的金日磾沦落为在黄门署饲养马匹的小马倌儿,可谓落魄到了极点。

影视剧中的金日磾

不过命运的转折点很快就来了,在一次宫中宴游之时,他被令参与阅马仪式,向皇帝展示黄门署所养的马匹。这位体形魁伟、容貌威严的少年立刻就引起了汉武帝的注意,皇帝立刻询问少年的情况,当得知金日磾为休屠王之子后,就拜他为马监。之后金日磾的人生就开启了开挂模式,一路高升,陆续担任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等要职。最后成为了汉武帝的托孤大臣,去世后被赐予侯爵封号。

随后金日磾家族在朝中权倾一时,王莽建立新朝后也与金家结了姻亲。但是不久后刘秀推翻了王莽家族统治,建立了东汉,恢复了刘氏的统治。匈奴金家担心被迫害,于是举家迁徙到远离朝廷的山东文登丛家砚,甚至有部分还改金姓为丛姓,并一直繁衍到今天。

所以我的那位同学就姓丛,祖籍山东文登,从小就被教导自己是匈奴后裔。他们家族里面有一条戒律就是不能够和祖籍文登的金姓人通婚,因为丛氏和金氏都是金日磾的后裔,同族不婚。该同学身材高大魁梧,确实继承了祖先金日磾的基因。

南匈奴融入中原的部族除了金日磾所属的休屠部和浑邪部,还有娶了王昭君的呼韩邪单于所属部族。

呼韩邪与其兄郅支单于为了争夺统治权争而发生了激烈斗争,最后失败而率部南下依附汉朝,最终在汉的支持下,击败郅支单于。这一历史事件产生的一个后果就是呼韩邪单于投靠汉朝时有相当部分匈奴人留在了中原,并最终融入了汉族。

之后到东汉时期,匈奴内部又因为争夺权力而发生动乱,分裂成南北二部。南部的醢落尸逐鞮单于率众归附汉光武帝刘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区,这些匈奴部众后来被编入郡县户籍,与汉人一样同为编户齐民,而最终融入汉族之中。

此时,南匈奴中的王族因为自己祖上娶了汉朝公主,所以取用了汉朝的国姓,开始姓刘。例如,南匈奴单于于夫罗之孙、五胡十六国时期前赵的开国皇帝刘渊。

2.北匈奴人

在漠北匈奴帝国破灭之后,取代匈奴人取得草原霸主地位的是鲜卑。公元155年鲜卑首领檀石槐占尽原匈奴帝国故地,那些没有南下中原的匈奴人被鲜卑所统治,他们又开始称呼自己为鲜卑人。据史书记载融入鲜卑的匈奴人有五六十万之多。

鲜卑建立北魏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大量鲜卑人入主中原,在这一时期为众人所熟知的独孤氏、宇文氏、沮渠氏其实都是源自融入鲜卑的匈奴部落。

例如,而出自宇文氏的西魏权臣宇文泰建立了北周政权。而独孤氏的代表则是西魏的八柱国之一、有“最牛老丈人”之称的独孤信,他的长女是北周的明敬皇后、四女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源的母亲、七女是隋文帝杨坚的妻子文献皇后。

电视剧《独孤皇后》的女主角隋炀帝之妻独孤伽罗其实是匈奴后裔

我们知道在北魏时期魏孝文帝就在力推汉化政策,隋唐建立后鲜卑族最终完全与汉族融合,而鲜卑中那些源自匈奴的部族自然也都融入了汉族。

3.西迁匈奴人

匈奴帝国灭亡后除了南下中原的南匈奴和留在漠北的北匈奴,还有一支西迁的部族。这就是在与王昭君的老公呼韩邪单于进行权利争夺战中失败了的郅支单于。

兵败后的郅支单于不得不举族西迁,到达西域后他还曾击败乌孙,强迫大宛等国进贡,一度领导了匈奴的短暂复兴,但是却好景不长。

汉朝西域都护府副校尉陈汤深虑郅支单于势力危及西汉对西域的控制,于建昭三年发动汉朝在西域的驻军以及各属国兵马,出击郅支单于,最后将其斩杀。之后西部匈奴四散而逃,再也没有出现在史书当中。

后来在几百年之后南北朝时期所编撰的《北史》中才再次出现了匈奴的相关描述:

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

这则史料告诉我们西迁的匈奴人攻占了西域的粟特国,而这个粟特国就位于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另外南北朝时期的《魏书》还告诉我们匈奴人在中亚地区还建立了一个叫做悦般国的国家。

悦般国在乌孙西北,去代一万九百三十里。其先,匈奴北单于之部落也。

在西方的史料中大概在同一时期,一群叫做匈人的游牧民族来到了欧洲,他们在领袖阿提拉的带领下发动了多次战争,最后逼迫日耳曼人西迁,而这间接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不少西方学者认为攻入欧洲的匈人就是西迁的匈奴人。但是有诸多证据可以证明中国的匈奴人和欧洲的匈人不是同一批人。

论据1:根据《北史》和《魏书》的记载在公元5世纪西迁匈奴部落的活动领域为今天的中亚,而西方文献中记载的匈人则是活跃于东欧一带,在地理位置上对不上号。

论据2:中国古人记载的匈奴人和西方的匈人在人种特征上存在很大差异。西方古典作品中,匈人鼻梁扁平、眼睛细长、胡须稀少、身材矮小,东罗马帝国的史家普利斯库斯作为使团成员,到匈人的王廷亲眼见过阿提拉的尊荣,据其描述阿提拉的身材很是短小。

而在中国的史料中匈奴人则是以高大著称,比如《晋书》记载前赵开国君主匈奴人刘渊“姿仪魁伟,身长八尺四寸”,其子刘和也是“身长八尺,雄毅美姿仪”。根据史书记载我那同学的祖先匈奴王子金日磾同样是相貌俊美、身材高大。而目前对古代匈奴贵族墓葬的研究结果显示,匈奴人具有黄白混血的特征。所以入侵欧洲的匈人和中国的匈奴人在外貌上差异较大。

外蒙古诺因乌拉匈奴贵族墓出土的人像刺绣,有浓密的头发向后梳,前额宽广,眼睛大而目光锐利,上唇有胡须,眼珠为黑色但瞳孔用蓝色线绣成,可见匈奴人确实有黄白混血特征,颜值颇高

论据3:匈奴人掌握着当时非常先进的科技能力,而比匈奴人晚出现几百年的匈人则是一帮非常原始和低下的蛮族。早在公元前3世纪匈奴所用的主要工具就已经是铁器而非青铜器或者骨器了,这点比中原地区还要先进。匈人呢?马赛里努斯的《历史》中记载匈人根本就没有掌握冶金技术,所以他们的箭簇只能用骨头磨出来的。

匈奴人拥有高超的城市建造技术,史书中所记载的匈奴城市有龙城、赵信城、颓当城、范夫人城和郅支城等,而考古工作者在西伯利亚地区发现了十余座匈奴人所建造的城市遗址。而在西方的历史书籍中是这样描述匈人的:“他们从来不盖房子,而且避之如同我们躲避坟墓。在匈人之中,你甚至找不到一间哪怕是芦苇编成的陋室。”

论据4:匈奴人和匈人的习俗差异极大,前者拥有非常高的文明程度,而后者则完全是处于蛮荒状态。

看看西迁中亚的匈奴人所建立的悦般国是什么文明程度:

《北史》曰:悦般国,在乌孙西北,去代一万九百三十里。其先匈奴北单于之部落也。为汉车骑将军窦宪所逐,北单于度金微山,西走康居,其羸弱不能去者,住龟兹北。地方数千里,众可二十馀万,凉州人犹谓之单于王。其风俗言语与高昌同,而其人清洁於胡俗。剪发齐眉,以醍醐涂之,昱昱然光泽。日三澡漱,然后饮食。

当年悦般国国王曾经出使柔然,当看到柔然人不洗衣服不洗手,吃完饭直接用舌头舔把碗干净后,高度文明的匈奴人极为鄙视,大骂柔然是“狗国”。

再来看看同时期匈人的情况:

马赛里努斯的《历史》这样描述匈人:他们没有固定村落,不举炉火,不识法度,其生活方式如同流放犯人,与定居民族迥异。他们不懂换洗,直到衣服被磨损撕扯成布条,才会将它们脱下。不过,他们的生活需求极低,他们不需要火,也无需可口的食物,他们食用野草根和半生不熟的肉类,至于是何种牲畜肉,他们从不计较。

基于以上论据,目前很多人认为匈奴人和匈人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

那么西迁中亚的匈奴人之后应该就与当地的民族完全融合了,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的居民身上可能有匈奴人的血统。

4.只有在中国才能找到真正的匈奴后裔

综上所述,南匈奴和北匈奴人基本都融入汉族,而迁徙西域的匈奴人的血统则被今天的部分中亚国家人民所继承。

但是,这些中亚民族对自己的匈奴血统并没有完备的记载,所以今天很难找到真正的匈奴后裔。

而我大天朝不仅有史书的详细记载,而且还保留有姓氏和家谱,因此可以准确找到匈奴人的正统后裔,而且大部分是王室和贵族直系后裔。

现在中国人中保留的匈奴姓氏大概有30多个,主要是:

  刘氏,匈奴王族改姓而来,单于嫡传家系;

  金氏和丛氏,金日蝉后裔,系匈奴休屠王后代;

  赫连氏,后人有郝连氏、郝氏、何氏,连氏,系匈奴单于家族旁系,汉族中大姓;

  呼延氏,系匈奴单于家系,今汉族中呼延、呼姓,在汉族中不算小姓;

  呼衍氏,系匈奴单于家系,今汉族中呼衍、呼姓;

  宇文氏,系匈奴右贤王后裔,今汉族中宇文姓不算小;

  沮渠氏,系匈奴单于旁系,今汉族中沮氏、渠氏,亦有40多万人;

  卫氏,系匈奴千夫长后裔,庶族姓氏;

  浑邪氏,系匈奴浑邪王后裔,汉族中浑姓为其后裔;

  高氏,系匈奴庶族姓氏,多在山西、陕西北部一带;

  娄烦氏,系匈奴娄烦王后裔,今汉族中楼氏;

  乌维氏,乌维单于后裔,今汉族中乌氏。

有学者估算今天中国人中有家族记载的匈奴后裔人口估计达到了1300到2000万。各位朋友,你自己或者你身边的朋友可能就是匈奴后裔。

欢迎大家点赞留言,记得关注我@天可汗文化 。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直接私信,愿意与大家分享更多历史文化类的资讯。

历史上的匈奴人到底是现在什么地方的人?他们过得怎么样?

匈奴是兴起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从民族发展历程上看,他们在历史上算是建立了四个较为完整的王朝,即汉初冒顿王朝、两汉间的复兴王朝、“五胡乱华”时刘渊建立的后汉、以及西迁欧洲的阿提拉帝国。在700年间、匈奴人的活动范围横跨亚欧大陆,在公元4世纪和5世纪,它先后在亚欧盛极一时,但也只是昙花一现,匆匆谢幕之余,留下历史上永远的谜团。

匈奴与华夏“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

匈奴民族兴起于战国末期,据考是今内蒙古阴山一带,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使他们逐渐迁移至阿尔泰山以东的鄂尔多斯高原。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匈奴民族还有夏桀亡国后移民的说法,但匈奴在淳维至头曼单于之间的历史并没法考证。碍于汉初的民族关系,匈奴王族为缓和与汉族关系,自称本民族出自桀之子淳维,与华夏同源,所以只能当作是匈奴民族编造出来的传说。而按照近代学者王国维的观点,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这是一个非常广义的说法。更有甚者将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我们所讨论的匈奴就是有史可载的,在秦汉形成强大势力的头曼匈奴。他与当时西部的月氏和东部的东胡并称蒙古高原的三雄。

头曼应该是有史记载的匈奴王国奠基者,但他也是生不逢时,在其图强拓业之时,大秦帝国也崛地而起,且遭遇到同样具有雄才大略的汉族始皇帝的打击。公元前215年,蒙恬率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收取河套地区,“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正是记载此事。与此同时,蒙恬从榆中(今属甘肃)沿黄河至阴山构筑城塞,连接秦、赵、燕5000余里旧长城,据阳山(阴山之北)逶迤而北,并修筑北起九原、南至云阳的直道,构成了北方漫长的防御线,头曼只得向北迁徙,河西走廊尽归秦朝控制。

头曼不仅生不逢时,还被儿子冒顿谋杀夺位,好在冒顿单于智勇双全,夺位成功后完成了匈奴部落的统一。且趁中原秦末战乱,先后打败了东面的东胡和西面的月氏,并吞了楼烦、白羊河南王(匈奴别部,居河套以南),收复蒙恬夺取的匈奴地及汉地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等郡县。北方及西北一带的丁零、浑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族先后臣服于匈奴,冒顿带领匈奴人控制了整个西域,建立起强大的匈奴帝国。中原王朝经过战乱,社会凋敝,经济衰退,新兴王朝西汉建立之初并没有认识到匈奴的强大,汉高祖刘邦在白登之围后,以和亲的方式处理汉匈关系,以此换来了70年的和平发展空间。

正是在这期间,汉朝经济社会持续的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国力大增,至汉武帝时,汉匈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故而汉朝开始改变对匈态度,准备军事反攻。张骞出使西域的初衷便是联合月氏夹击匈奴,尽管张骞未能说服月氏国报复匈奴,但是却使西域与中原内地发生了联系。与此同时,匈奴车臣单于去世,匈奴内部爆发内乱,汉武帝抓住时机,派大将霍去病和卫青反击匈奴,大败匈奴,而且还占领了西域。整个匈奴帝国的实力严重削弱。尽管再后来的战争中,匈奴还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并没有能够阻止其衰落的趋势。加之自然灾害,匈奴内讧不断,先后出现了“五单于争立”和七单于混战,最后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到了西汉后期,南匈奴呼韩邪单于不堪北匈奴的打压,转而投靠汉朝,西汉作为回馈,再次以王昭君和亲。

两汉交替之际,王莽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没收匈奴单于玺;篡改匈奴及单于的称号;羞辱匈奴贵族,干涉匈奴内政,致使南匈奴独立,至公元46年,匈奴人再次恢复冒顿时代的疆界。东汉初年,匈奴复兴重新控制了西域地区,并不时南下骚扰,但在同年,完成复兴大业的单于舆去世,匈奴再次陷入单于争夺得内战,加之自然灾害不断,匈奴帝国再次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南匈奴首领日逐王比向东汉称臣,他即位后成为了第二个呼韩邪单于,并和东汉一起抵御北匈奴。

公元73年,汉明帝在郑众的建议下,派耿秉、窦固,联合南匈奴的军队,兵分四路出击北匈奴,攻灭了北匈奴在西域的附庸车师国,重新设立了西域都护管辖西域。北匈奴为夺回西域的利益,挥师南下进攻东汉设立的西域都护和驻军。明帝去世后,汉章帝继续派兵支援西域的耿恭等将领,但东汉年年遭受灾荒,无力经营西域,驻西域的机构陆续撤销,北匈奴又逐渐恢复西域的霸权。公元87年,北匈奴被鲜卑人打败,单于被杀,东汉政府抓住时机,以窦宪出击北匈奴,北匈奴溃败,新单于逃走。与此同时,班超也积极联络西域各国,东汉和西域又联系在一起。到公元2世纪中叶,鲜卑人最终消灭了北匈奴势力,占据了蒙古草原,这也导致了北匈奴西迁,形成东西匈奴的格局。

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居于北方,为保证统一战争的稳定后方,曹操扣留了南匈奴单于,把他的部族分为五部,以匈奴贵族为帅,并且由汉人监督,这也标志着南匈奴的灭亡。 西晋统一三国之后,昏庸无能的继任者酿成“八王之乱”,匈奴贵族刘渊见势起义,于平阳称帝,国号定为汉,并随即南下攻占洛阳、长安,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刘渊死后,匈奴贵族内部再次因夺权内战,且后继者不断强化匈奴的种族意识,导致民族矛盾升级,汉化后的匈奴经过短暂的恢复后归于灭亡。从刘渊称汉王的公元304年,到石勒亡赵仅26年。至此,整个匈奴在中国历史上建国的历史结束了。

匈奴西迁

匈奴的西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看,首先是汉武帝反击后,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南匈奴降汉,北匈奴西迁;其次是窦固、窦宪及南匈奴联合的打击下,北匈奴不断向西溃散;最后是北匈奴遭受鲜卑族攻伐后,从中亚迁往南俄草原(顿河流域)。在这三个阶段的西迁中,北匈奴西支约4世纪中叶到达顿河流域,与当地的阿兰人爆发战争,匈奴人将阿兰人赶跑,随即又向东哥特人发动战争,东哥特人领袖赫曼力克战败,其子呼纳蒙特向匈奴投降,成为了大匈奴联盟的一部分。东支匈奴(白匈奴)于5世纪时迁往印度,6世纪初,通过战争迫使笈多王朝灭亡。

当匈奴西迁所向披靡时,阿兰人与哥特人只能向西逃窜,此处的匈奴人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紧跟阿兰人与哥特人之后,一并打败了西哥特人;另一部分则在顿河流域的草原上生活繁衍。西哥特战败后,与阿兰人、东哥特人继续西逃窜,致力于寻求罗马帝国援助,在得到罗马帝国准许后,他们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而将多瑙河一带肥沃的匈牙利草场拱手让给匈奴人。随着罗马帝国对于投靠者的民族压迫与歧视,爆发了规模庞大的起义,在罗马帝国镇压不利的情况下,匈奴人于5世纪初渡过多瑙河,向东罗马帝国进发,在乌尔丁单于的领导下,匈奴人成为巴诺尼亚的主人,时至408年,乌尔丁单于也已成为欧洲所有匈奴部落的共主。

乌尔丁去世后,其孙子阿拉提通过内斗杀死胞兄布莱达,成为了唯一的匈奴王,他领导匈奴人于公元447年一路打到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至东罗马全军覆灭,迫使东罗马帝国支付大量的战争赔款,阿拉提王国实力大增。450年,阿拉提借口娶西罗马皇帝的妹妹荷诺丽莎为妻,并以西罗马帝国一半领土作为嫁妆。此要求遭拒后,便诉出武力。西罗马在阿契斯的领导下,与匈奴在高卢展开大战,结果两败俱伤。阿拉提退回匈牙利,两年后卷土重来,使意大利的北部毁灭殆尽。至此,阿拉提建立了一个东至咸海,西至大西洋,南到多瑙河,被抵波罗的海的大帝国。相反,罗马帝国在日耳曼和匈奴的双重打击下,于公元395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而且国内矛盾重重,西罗马帝国于476年在蛮族的侵袭中陷于灭亡。而东罗马通过高昂的战争赔款得以存在下来。

公元453年,阿拉提在新婚之夜突然死去,他的帝国也随之分崩离析。之前依附匈奴的日耳曼诸部联合起来反抗匈奴,匈奴战败后被迫退回到南俄草原,而其留在匈牙利的部落最后融入到东罗马,与欧洲人融合,民族血统逐渐失去。当初留居在顿河流域的匈奴诸部迫于柔然人和西伯利亚人的打压,逐渐向西南迁徙,发展成为乌屈列格尔人、库屈列格尔人;继续游牧于伏尔加河流域的匈奴人成为保加利亚匈奴人;而保加利亚匈奴人在和东罗马的交战中失败,又因迫于突厥压力西迁的柔然人击灭了保加利亚匈奴人的国家,故而至使欧洲所有的匈奴王国全部终结,民族成分全部融合至欧洲人种。

匈奴民族的南下与西迁,对于华夏以及欧洲带来的影响不同,匈奴南下一度造成中原帝国的崩溃,但匈奴人却不自觉地在“五胡乱华”中为了中华民族的一部分,由于华夏民族众多的人口及强大的文明,最终征服了匈奴人,并复兴了中原帝国和它承载的儒家文明,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大唐盛世。而古希腊罗马文明在匈奴驱使下的“蛮族入侵”中陷入毁灭。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罗马人一蹶不振。对比之后,中华文明延续了下来,成为了后世唯一存在的古国文明。但不得不说,彻底毁灭后的更生,使欧洲更容易突破这种封建的枷锁,为欧洲迈入近代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最终领先于中国。

根据现今的科学发展,分子人类学对匈奴墓葬的分析已有定论,南匈奴基本处于古华北人种和古北亚人种的过渡区间内,北匈奴则包括欧亚混血的南西伯利亚类型以及少量高加索人种的塞种遗存。至于西迁后的匈奴,正如历史上的评价,他们是“上帝之鞭”,与蒙古人西征的占有欲不同,他们更多的是驱赶各色人种迁移融合,自身也在阿拉提帝国灭亡之后融入各色欧亚人种。要问他们过的好不好,那么看看现在的中亚、西欧,你觉得怎么样?

参考资料: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第二版)上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5月;

林樾《帝国的崛起与没落》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年10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七版)上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4月;

《世界上古中古史》(第二版)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历史上的匈奴人到底是现在什么地方的人?他们过得怎么样?

从历史上来看,匈奴主要指的就是,以前居住在我国古代北方一大批的游牧民族。关于匈奴人的起源,据可靠史料记载,位于内蒙古的阴山。

一般他们并没有明确固定的居住场所,经常会随着游牧而进行迁移,在我国古代所说的匈奴,也就是秦朝末年,汉朝初年称霸中原以北的北方游牧民族。

匈奴人主要以放牧为生,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民风剽悍,经常会下中原进行掠夺,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

毕竟中原除了有大片的平原土地,更有匈奴平时见不到的特产珍宝,只要去了绝对不会空手而归。

但是物极必反,匈奴人经常这样做,也是招致了平原居民的不满,一次两次也就算了,如果次次这样,那自然是要遭到强烈反抗的。

毕竟他们是要进行经常的迁移,没有固定的根据地,也不方便管理和进一步加强统治,说白了就是有人带头的时候,都个个骁勇善战,但是一旦缺乏优秀的领导,就很容易各自为政。所以他们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消退了。

那么至今在历史上存在过的匈奴后裔,他们又是分布在哪些地区呢?

纵观历史长河,匈奴的历史也算悠久,他们的祖先长期居住在欧亚大陆,那里不仅有寒温带的森林,还有大片的草原。

大约在公元前的251年,由于他们已经走流窜到了河套地区以及河西走廊地区,再这样让他们发展下去,势必会危害到中原,所以迫于蒙恬大将军的压力,他们被迫再次迁移。

但是据说西汉前期,他们再一次卷土重来,控制了西域,对西汉政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再次在西汉武帝的驱逐下,退居莫漠北四分五裂。

匈奴是历史上哪个民族?

要说匈奴具体是历史上的哪个民族的话,最有可能肯定的就是,有一部分突厥语民族,还有一部分就属于蒙古族,也可以算是现在蒙古族的直系祖先。

因为匈奴人在历史上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根据他们迁徙的路线来看,还涉及到了哈萨克人,同时与吉尔吉斯人的关系也比较密切。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今天在甘肃永昌境内的骊轩古城,如果至今还存在着罗马人的后裔,其实因为历史久远,很多故事也已经不得而知了。

以前的匈奴人,到底是现在的什么人?

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部分也已经被汉化了,或者融入了其他的民族当中,已经没有了明显的匈奴特征。

由于当时的匈奴涉及的范围很广,只能根据目前的情况,大致推算出他们生活和居住的范围,比如在如今的陕西省、山西省、以及山东省和,福建省,现在能辨识的特征已经不多了。

如果单从姓氏上来说的话,唯一还具有匈奴特征的就是金氏了。姓金的话,很有可能就是匈奴的后裔,但也不完全是这样。

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

其实这个问题就很好解决了,就从上述所说的几个省份当中,经济发展水平有高有低,但是其实这也不能代表他们目前的生活状况。

有了民族文化的交融,基本很难找到纯正的匈奴血统,要看他们过得怎么样,其实就看看当今经常游牧之地,再加上与之相毗邻区域,自然就可以发现。

经济发展水平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差。目前还在我国境内的,考量我国的综合国力,其实就会发现,他们也过得相对比较滋润,但是当时流窜到国外的,就不见得过得有多好了,也更是无从得知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