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出口量猛增,前五月已破百万,谁买走中国制造的汽车?

“谁买走中国制造的汽车”?自信一点,中国造汽车不仅受到东南亚国家的青睐,欧美市场的出口量也极高;甚至在一些国家,中国制造的汽车成为了总统座驾、国宾级接待用车。

在过去,我们或多或少有一种印象,认为汽车是进口的好、合资车好,谁如果买辆国产车甚至还会引来嘲讽。

然而,从数据上来看,这种思想该变一变了,中国制造的汽车在海外是十分受欢迎的:

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今年5月份,我国出口汽车23万辆;上半年还没过完,1-5月份累计出口量已经达到了108万辆,同比增长43%。

对比国内汽车市场1-5月份12%的跌幅,出口量暴涨43%实属不易。

5个月出口汽车超百万辆,这是什么概念?这么说吧,2020年全年,我国出口汽车才仅仅106万辆。也就是说,今年我们用5个月的时间就超过了2020年全年汽车出口量。

2021年是我国汽车出口量突飞猛进的一年,全年出口首次破200万辆,达到了201.5万辆,位居世界第三位,排在一二位的是汽车制造强国日本和德国,分别382万辆、230万辆。

如果单看今年1-4月份的数据,我国已经超过德国成为继日本之后的第二大汽车出口国。

那到底是哪些国际买家买走了中国制造的汽车呢?海外市场上的中国品牌主要有哪些呢?

首先,在5月份23万辆的出口数据中,自主品牌的出口量是14.1万辆,占比61.3%。

而在这些自主品牌中,上汽、奇瑞、长城、吉利、长安、东风是排头兵,海外市场做得不错,很受国际买家的欢迎。

在过去,但凡是中国制造的商品,往往带有“质量差”的歧视类标签,海外买家往往只存在于东南亚、拉非等地区,尤其是汽车这类较高端的工业制造商品。

但从海关总署数据来看,这一观念似乎要变一下了,因为从1-4月份汽车出口商品总额来看,我们自主品牌的汽车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是非常受欢迎的:

美国、墨西哥、日本、比利时、俄罗斯、韩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沙特阿拉伯

以上是1-4月份汽车商品总额的排名,不难看出,亚洲的工业强国日韩、欧美等工业强国已经逐渐成为中国造汽车的主要出口目的地。

这一数据是不是打破了我们“国产车只能在拉非、东南亚大街上才能看到”的刻板印象?

这里尤其要说一下奇瑞的瑞虎8,该款汽车甚至在一些海外国家成为了总统座驾、国宾接待车,宝马、奔驰、奥迪在它面前也要往后靠一靠。

新能源汽车出口量猛增:

除了传统燃油汽车出口量日益猛增之外,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们也大有“弯道超车”的势头:

比如今年1-5月份,108万辆出口中,新能源汽车有17.4万辆,占比16.1%;5月份23万辆出口中,新能源汽车有4.3万辆,占比18.7%。

当然,新能源汽车出口暴涨更得益于特斯拉在中国的工厂,4.3万辆出口中,特斯拉占一半以上,足足有2.23万辆之多。

单从特斯拉的占比来看,国内诸如蔚来、小鹏、理想等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企要加油努力了。

在新能源汽车的出口品牌中,“蔚小理”等国内知名新能源车企反而表现不如上汽、东风、吉利、奇瑞、长城等传统车企的新能源汽车,也许是起步晚、国际市场布局晚一步的原因吧。比如除了排名第一的特斯拉之外,上汽、东风以8212辆、3937辆分别排在第二位、第三位。

而从新能源出口的10大目的地来看,与传统燃油车类似,欧美是主要市场,比利时、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是主要出口目的地。

前5个月的销售数据可圈可点,但接下来的竞争将异常激烈:

前4个月,我国一跃成为第二大汽车出口国,这说明我们国际市场的占有率“稳”了吗?

其实不是,不要盲目地乐观,虽然前5个月汽车出口数量暴增,但这并不完全意味着我们生产的汽车在国际市场上就占据了牢不可破的市场份额。

实际上,汽车出口量的猛增除了得益于我们自主汽车品牌技术上、质量上有了较大的突破和提高之外,更多的是一些传统汽车强国的汽车产量有所缩减,倘若困难过去,那么他们极有可能形成反扑之势。

在此前一段时间,芯片、造车原材料奇缺,这才导致欧美、日本等传统造车强国压缩了汽车的产量,而我国受此影响是比较小的,因此产量上压缩的并不严重。

在其他国家被动压缩产量的同时,全球范围内,尤其是东南亚,汽车需求量居高不下,这才给了我们抢占市场份额的机会。

试想一下,倘若一旦未来“困难”过去,那么传统造车强国一定会加大马力造车,这会进一步蚕食我们的国际份额,所以并不乐观。

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提高汽车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以高性价比作为卖点,如此才能真正成为汽车出口大国。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中国汽车出口量猛增,前五月已破百万,谁买走中国制造的汽车?

现在的中国汽车今非昔比,出口量猛增,遍布全球各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天就过去几百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欧盟很给力。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进出口数据,五月份就出口了23万辆,一月份到五月份出口一百多万辆,现在的欧美经济强国也开始成为中国汽车出口地了。

中国汽车出口量猛增,前五月已破百万,谁买走中国制造的汽车?

中国汽车发展势头迅猛,外观设计新潮多样,自研发动机燃油热效率高,底盘、变速箱与外资车比不遑多让,其他配置丰富,物美价廉,性价比高。在发展中国家有很好的销售量,主要出口亚洲、非洲、澳洲、南美洲国家,近些年也卖到了欧洲。

中国汽车出口量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智利、沙特阿拉伯、俄罗斯联邦、比利时、澳大利亚、墨西哥、埃及、孟加拉国、英国和菲律宾。

中国汽车出口量猛增,前五月已破百万,谁买走中国制造的汽车?

5月汽车出口数字,累计为23万辆:

  • 上汽海外市场销量达8.6万辆,同比增长97%。1-5月累计海外销量接近30万辆。上汽自主品牌已在澳大利亚、沙特、墨西哥等全球18个国家跻身单一品牌销量TOP10。在欧洲市场,上汽自主品牌的月销量同比增长甚至超过200%。
  • 奇瑞出口量为2.74万辆,同比增长高达41.1%。1-5月份,奇瑞集团累计出口汽车11.24万辆,同比增长18.4%,刷新历史同期新高。奇瑞集团旗下奇瑞、星途、捷途各品牌的多款明星产品均已走向海外。其中,瑞虎8系列1-5月份累计出口1.76万辆,同比增长21.8%。
  • 吉利海外市场销量15755辆,同比增长52%。今年前5个月,吉利海外出口销量已经达到64776辆,同比增长40%。Tugella(星越S)、Geometry C(几何C)、Coolray(缤越)等产品纷纷成为海外热销产品。其中星越S拿下了沙特该车型细分市场第一,几何C位居以色列纯电细分市场第一,并在1-5月以22%市占率实现车型和品牌在纯电细分市场的双料第一。
  • 长城汽车5月海外销售12,317辆,环比增长59.3%;1-5月累计出口为49,372辆。目前,长城汽车的出口车型主要是皮卡、哈弗SUV和欧拉新能源车型。

这四家“传统车企”贡献了15万辆,占出口的60%,并且是以燃油车为主。上汽主要得益于MG品牌,而后三者还是凭借着同价位产品的性价比。

5月份新能源车出口约4.5万辆,占比20%;其中特斯拉出口约2.2万辆,占比10%,占新能源车的50%。还远远没到我国新能源车大出海的时期,一定程度上是比亚迪产能不足,国内需求尚未满足;而新势力“蔚小理”们卖一辆亏一辆,还需要在国内站稳脚跟。

国产车已经走出了不错的中间局,未来具有较好前景。

中国汽车出口量猛增,前五月已破百万,谁买走中国制造的汽车?

今年1到5月份,中国出口汽车总共108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43%。从前,中国制造的汽车最受东南亚国家的青睐,从今年的数据上看,除了东南亚,欧美发达国家也青睐于我们的汽车品牌。今年1到4月份,汽车出口总额前十的国家是美国、墨西哥、日本、比利时、俄罗斯、韩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沙特阿拉伯。

汽车出口的主要国家,除了亚洲的日韩,还有欧美的工业强国。从前我们总是想着德国的汽车质量好,日本的汽车便宜,而现在我们更倾向于中国制造,不必舍近求远。以后,中国的汽车会形成更加良性的循环,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中国汽车出口猛增的主要原因

第一是我们国家的汽车在技术和质量上有了创造突破。

中国近年来加大对汽车核心技术攻关的支持,建立了许多专项资金扶持,引导企业研究核心软件的研发。

尤其是解决芯片短缺的问题,从国家层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鼓励车企与芯片企业跨界合作。只要我们肯出手,解决问题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了。

第二是许多国家受新冠的影响,而我们在正常生产。

我们的优势真是体现在方方面面,因为新冠的影响,许多欧美国家在躺平中无法自拔,这样的大环境,生产、生活都受到极大影响,当然也包括汽车行业,而中国的生产填补了他们受影响造成的空白。

尤其是在缺锌的影响之下,他们的产量锐减,使得市场份额被中国占取了。

第三,国产品牌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受到中外民众的青睐。

国产品牌的质量越来越好,这是明摆着的事实。从汽车到手机到一应的消费品,国产品牌越来越自信,国人也越来越自信,当然,外国民众也喜欢中国制造的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

相信只要我们的汽车占领了欧美市场的这些份额,用我们的物美价廉的产品打开了销路,质量好、价格低就是最好的广告。汽车企业的长足发展,也会反过来给汽车的研发提供更好的经济技术支持。

希望不远的将来,国人都能够以开上中国制造的汽车为自豪!

中国汽车出口量猛增,前五月已破百万,谁买走中国制造的汽车?

2022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已经突破了百万辆,按照海关总数公布的准确数据来看,已经高达108万辆车出口,同比增幅超过百分之四十,出口成绩是可圈可点的优秀。按照出口汽车总量的排名,仅次于出口112.6万辆车的日本,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名。

1-4月份中国汽车商品出口金额前十位国家分别是美国、墨西哥、日本、比利时、俄罗斯、韩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沙特阿拉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