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上百万军队,卫所遍布,将领为何需要靠家丁作战?

明朝作为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军队实力毋庸置疑,明朝军队有多强大呢?在文献的记载中鼎盛时期甚至达到了280万之多,而这样数量巨多的士卒的来源正是得益于明朝的卫所制度。这样独特的制度正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独特设计,它可以“不消耗国库一丝粮食,而养百万大军”。

正是由于卫所制度有这样的优点,明朝前期军事实力才能够如此强大,为朱元璋、朱棣的北伐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然而为什么到了后期,卫所遍布,军队数量上百万,反而将领们进行对战反而需要依靠自己的家丁们作战?这主要是因为曾享誉一时的卫所制度衰落了,它是明朝的根本军事制度,它的衰落象征着明朝军队实力的衰落,将领们面临着无兵可用的局面。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了解下卫所制下这种现象出现的始末。

一、卫所制度存在很多隐患,随着时间推移,问题越来越明显。

作为由乞丐一步登天成为皇帝的朱元璋而言,他的忧患意识非常的浓烈,权力欲望也是非常大的——这我们从他分封自己的亲属宗族,废除丞相制度就可以看出。登上皇位的朱元璋一直担心后来者推翻自己的朝堂,为了能限制造反事件的发生,朱元璋提出了卫所制度。卫所制度是有明一代所独有,前期为明朝提供了大量的军队数量,并且还不需要国家进行投资。

士农结合是卫所制度的重要特点。然而军人之所以是军人,能够保家卫国,守卫边境,是因为他们能够专一的训练,只有军人这一个身份,一个职业。

然而在卫所制度下,这些士卒既是军人,也是农民。那么他们的身份职责就不再纯粹。作为军人农民身份相结合的一种存在,他们不仅要同时履行这两种不同身份的职责,同样的还要承受着两种身份所带来的叠加的风险。

古代的农民百姓,安身立命的根本就是土地,然而中国历代王朝后期土地兼并问题都相当严重,明朝自然也不例外;军人本来是靠拿军饷来养活家庭,然而随着明朝官僚体系腐化,贪污腐败愈发严重。

作为农民,他们种植粮食的土地被勋贵们巧借名目所侵占。作为军人,他们的粮饷军饷被上级剥削。于是面对着这两种身份所同时承受的风险,他们的付出与回报远远达不到正比。没有土地的农民以及没有粮饷的军人合起来,最终只能选择逃离成为流民成为那些高门大户之中的家仆奴隶。

其实,所有的制度随着时间的发展如果没有严格的监督都会逐渐变得腐朽不堪。而卫所制度就是随着弊端的不断增加,渐渐的走向了衰落,最终被家丁制度逐渐取代。

不过治理值得注意的是,取代是有一个过程的——毕竟这些卫所士卒不仅有着军事方面的作用,还有一部分的行政权利,所以尽管卫所制度变得衰败,募兵制度兴起,但是并没能立马就替代卫所制度。

二、随着卫所制度走向衰落,府丁制度开始兴起。

明代的奴隶制度非常的兴盛,这些依靠着土地兼并赚取大量财富的勋贵将领们开始征召大量的士卒作为自家的私人势力,而他们选择征召的士卒大部分都是这些被生活所迫的卫所士卒——这些为生活所迫的士卒无奈之下投身于军官勋贵家族之下成为他们的农奴家丁以及私人武装势力。而他们在成为这些将领的奴仆之后,充当起了看家护院,保镖,农奴等各种各样的职位。

总之,在明朝后期,大量的勋贵家族下的奴隶大部分都是军籍,这些人都来自于卫所。

而与此同时,倭寇屡次侵略明朝边境,这些倭寇往往数十人流窜作案,开始是让周边的卫所士卒对其进行围剿。然而周边的卫所士卒们经常是食不果腹,连自身的生存都成为问题,更何谈战斗力?这些不经操练,饿着肚子的卫所士卒尽管人数众多,不仅多年不经战争,还个个骨瘦如柴,营养不良,对内欺压普通的平民百姓还行,在战场之上却不堪大用,又怎么会是这些凶狠的倭寇的对手?

所以经常会出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十几个倭寇撵着上百个卫所士卒跑。

而面对经常被倭寇侵扰边境的苦恼,朝廷不得不想办法来招募战斗力强的士卒来守卫边境,于是将领勋贵家族中的私人武装开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尽管他们原来是卫所士卒,可是在这些将领勋贵的改变下,已经成为了这些人的私人势力,成为了他们的家丁。而且他们虽然也是卫所士卒,但是他们的实力却与其它的卫所士卒大不相同。

他们由自家的将领督促训练,补贴粮饷也由自家的将领们直接进行发放。和那些被克扣粮饷,食不果腹,军备松弛的普通卫所士卒比起来,他们的战斗力不在同一个级别。而且由于古代勋贵对于这些奴隶具有生杀大权,所以在指挥作战方面,不仅得心应手,还更加的让人放心。

总之,这些家丁就成为了将领们在战场上主要依靠的对象。

总结

所以说,明朝后期,尽管也还是卫所遍地,但是卫所士卒数量已经成为了明面上的空文,大量的士卒已经被勋贵家族们征召。而剩下的卫所士卒由于军官阶层的剥削压迫,也已经成为了普通的平民百姓,不再具备战斗力。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战的将领们会用自家的私人武装部队,也就不足为奇了。

明朝有上百万军队,卫所遍布,将领为何需要靠家丁作战?

明代中后期,大明王朝赖以倚重的卫所制度逐渐衰落,因此将领不得不依靠募兵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而这带动了家丁制的兴起。卫所制度与其说是一种军事制度,倒不如说是土地制度,其衰落的直接原因在于屯田制难以维持,深层次的内因则在于大明王朝的财政集权体制。

“精明”但不“高明”的统治

朱元璋平定元朝以后,摆在他面前的有两个难题,这两个难题可以说是困扰历代王朝的噩梦。其一是如何维持对帝国广大疆域的控制,并通过何种方式征税来维持这种控制;其二是如何防止造反以及颠覆王朝行为的出现。

对于在小农经济出身的朱元璋来说,预防造反保护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显得比较迫切,再加上他本人也是通过造反推翻元朝而称帝的。因此在新王朝成立初期,维持社会稳定,预防造反才是重中之重,而这使得明朝的制度设计在一开始就显得比较短视、缺乏长远性。

为了保持稳定,明朝一方面轻徭薄赋,换取民众对新王朝的向心力,另一方面则通过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人员流动,降低其反叛的可能性。不仅如此,为了最大限度地榨干民间的活力,减少社会流动性,明朝政府控制了大量的土地资源,重要的贸易实行国家垄断,严禁私人海外贸易。

缘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今后不许,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禁民间用番香、番货,先是上以海外诸夷多狡诈,绝其往来。

而这些社会控制举措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整个社会缺乏活力,所有的生产要素被集中到农业上面,明朝政府只能从有限的社会产出内获取税收,为了维护统治,明朝政府只能减少税务支出,反映在军事领域,卫所制度随之兴起。

卫所制度的兴起与衰落

前文我们说过,明朝政府控制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明弘治十五年官田占到全国土地的 14.15%。为了充分利用这些土地,让兵士进行屯田,自力更生养活自己岂不是两全其美,因此在明朝初年,“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

明朝的卫所制度实际上是兵农合一的耕战体系,士兵战时为兵,平时为农,兵农合一,使得朝廷不需要动用国库开支,便可维持一支强大的边防力量。而朱元璋本人也对自己的这一制度设计颇为自得:

“吾养兵百万当不费百姓粒米,盖祖制屯军三分守城七分屯种,每五十亩征子粒上仓,以正粮十二石自给,余粮六石分给守城,一军之田足以瞻一军之用”

也正是得益于卫所制度,明朝初期的军事实力十分强盛,蓝玉十万军队便能直取北元王庭,明成祖朱棣也能五次出塞,主动出击。为了使得这一制度能够维持下去,朱元璋苦心孤诣,给卫所将士划分军籍,军籍世袭,为的就是将士兵束缚在卫所中。

但是为大明王朝征战四方立下汗马功劳的卫所制度后来衰落了呢?

这一制度本身存在着致命的缺陷。首先是军士的生活极端困苦,明朝国家军事补给不足,士兵不仅需要承担粮食生产的任务,还要接受国家指派的其他劳务,而这使得军士脱籍现象不断发生。由于军士的世袭,卫所士兵和将军之间很容易形成人身依附关系,发展到最后,边地将领利用职权侵夺卫所田产的事情不断发生。

边将广置庄田,私役屯军,改挑渠道,专擅水利,又纵下人占种膏腴屯田,是使军士怨嗟,民政废弛。

边将对于屯田的私占使得屯田不断流失,军籍人员的逃亡使得军士缺额,而人口逃亡加剧了在籍人口的负担,由此出现了恶性循环。卫所制度在明中期衰落,明朝的军事行动不得不转向民兵以及雇佣兵。

募兵制的兴起带动将领家丁制的兴盛

军户制度崩溃后,卫所制度式微,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募兵制度逐渐兴起。在募兵招收的过程中,大量家丁被招入其中,这成为家丁制的重要来源。

明朝以前,将领家丁一直存在,但多是数百人,根本构不成军事武装力量,而到了明朝,大量的家丁为将领所用,甚至成为明朝政府赖以倚重的主要军事力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武将所辖不入兵籍”,而这意味着将领的家丁是自己的私人武装力量。

于是乎,在利益的驱使下,原先侵占了土地,获取了大量财富的边军将领大量招募家丁,充当自身的私人武装力量,而普通士兵也乐意追随在将领的麾下,凭借自身武力拿到远比军户高很多的待遇以及地位。

如此一来,将领的家丁战斗力越来越强,而明朝正规军几乎成为老弱病残的聚集地。在优渥待遇的驱使下,家丁的战斗力被激发出来,历史记载,家丁多为“以一当十, 摧锋陷阵”的勇战之兵,而优秀的家丁往往会得到更好的装备和给养,因此形成了正向循环。

明末北边,李成梁这位将星最为耀眼,他经略辽东数十年,武功极盛,在他的治理下,辽东安定,少数民族被打的喘不过气来,除了自身的军事的军事才能以外,其家丁的强大战力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西北将帅所蓄家丁,其廪饩衣械,过额兵十倍,每当大敌,用以陷阵,其善战者多以首功自奋,间至登坛。亦有以降虏效顺者,尤称骁健,近辽左李宁远专仗此树勋。

但是,明朝依靠的家丁制度毕竟只是体制外的产物,再加上其为将领私有,朝廷难以控制,长期下去无异于饮鸩止渴,家丁制度的兴盛也间接打开了明朝灭亡的潘多拉魔盒。

参考文献;

1.《明史》

2.《明代卫所制衰落原因初探》

3.《明代家丁制度产生的社会条件》

明朝有上百万军队,卫所遍布,将领为何需要靠家丁作战?

明代将领家丁制度的形成,与屯田制、卫所制的衰落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正是因为明朝初年所实行的屯田制和卫所制的衰败,最终促使明朝边军将领不得不以家丁充任军队主力。

一、屯田制的兴起

首先来说,题主所言“明朝拥兵二百多万”其实只是理论上的说法,虽然在明朝初年,由于战事频仍,明朝曾经拥兵二百余万,但是这样的巅峰战力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

第一,对于明朝这样一个新兴政权来说,想要维持如此庞大的军队其实极为困难。要知道,想要武装一名士兵,即使不考虑装备问题,光是粮饷的费用就足以拖垮一个十口之家。比如明朝末年,辽东经略熊廷弼就曾经上书天启帝要求“请兵十八万,战马九万匹”,而这些士兵所需花费有多少呢?史书记载为“每兵岁支银十八两,计三百二十四万两”。这样的兵饷已经与此时明朝全国税赋在同一数量级。

当然,由于辽东战事频频的关系,这时的辽东主要依靠募兵制维持军费,兵饷的消耗自然和承平时不同,但在洪武帝时期,想要养活两百万的军队,也是相当困难。为此,朱元璋决定实行屯田制。

所谓的屯田制,一般是指利用士兵和无地农民垦种荒地的制度。而明朝的屯田制,则是以卫所制为基础建立的兵农合一的耕战制度,士兵们战时为兵,平时则如同卫所佃农,负责耕种。洪武帝曾经自得的言道“吾养兵百万当不费百姓粒米,盖祖制屯军三分守城七分屯种,每五十亩征子粒上仓,以正粮十二石自给,余粮六石分给守城,一军之田足以瞻一军之用”。

二、屯田制的衰落继而引发的边军衰落

对于明朝来说,这种制度的确曾经为其解决了军费不足的困扰。但是,这只是屯田制的一面。在另一方面,这一制度的确立让数百万士兵被绑束于卫所之中,卫所将领对于这些士兵有着近乎生杀予夺的大权。在这种情况下,毫无制度可以制衡的将领们,利用职权侵夺卫所田产,私下售卖于他人,《明英宗实录》称这些边将“广置屯田, 私役屯军 ……又纵下人占种膏腴屯田”。这样的事件,并非一县一地的特例,而是蔓延明朝全境的恶劣现象。

因为事态的恶化,军户们有的丧失了赖以谋生的农田,有的虽然没有丧失耕地却被迫承受将领超过其承受极限的剥削和侵夺,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军士不得不选择逃离军户,脱籍避难或者自谋生路。

时人曾言“近年多私役军余,将膏腴者耕种收利入己,硗薄者拨与屯军,有名无实。”在这种情况下,从洪武朝开始实行的屯田制和卫所制,也逐渐走向衰落。

三、将领家丁制的兴起

而与卫所制逐渐衰落对应的,是将领家丁制的兴起。部分因为边军将领的原因而失去土地的军户们,在不得已之下只得托庇于将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只有托庇于边将门下,他们才可以逃离原先必须承担的徭役和赋税,这些人中,有部分受到将领赏识的,将会被将领授予远高于普通士兵的地位和待遇,这便是将领家丁的雏形。

当然,这些失地士兵并非家丁的唯一来源,由于卫所士兵逐步失去战力,将领们为了保持军队战力,不得已之下开始私下招募士兵,这些被招募的士兵中,除了上一段中提及的那些源自军户的士兵外,还有大量的边地降民,比如嘉靖朝就有“宁夏边外夷人卜儿丈、漠人张景土、忽赤各率众来归”的记载,虽然这些外夷归顺的例子时有闻之,但是对于朝廷来说,即使不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类的华夷之辨,单从稳定统治的角度,就不愿意容忍这些不稳定因素出现。

在当时,对于这类家丁的争议一直存在,“谓宣大两镇将领,每收养夷人为家丁藉,其用而其类,亦有见任参游指挥,坐营千把总官者,戎性叵测,宜以时抑制。上允行之”。可见,由于实际战争的需要,朝廷最终也未能制止这些异族家丁的出现,甚至一些家丁还因为军功升任游击、指挥、千总。事实上,这些异族家丁也的确成为了明朝边军的不稳定因素,比如万历朝宁夏之役,就是因为夷将哱拜率众叛乱而引发的。但是,由于明朝自天启年开始辽东等边地军事冲突逐步加剧,朝廷也只能饮鸩止渴一般继续启用这些异族家丁。

四、将领家丁的战力

与卫所士兵不同,明朝后期将领家丁的战力之强悍,令后人都感到震惊。史书记载,这些由将领亲自选拔、募集的家丁大多是“以一当十, 摧锋陷阵”的敢战之兵,在蓄养家丁的边将中,又以辽东骁将李成梁所率家丁最为知名,史书称这些人“膂力骁健,弓马闲熟”。

就这样,“勇冠三军”的李氏家丁多次击溃辽东朵颜三卫、女真诸部对辽东的进犯,甚至在后者势力逐步扩大的关键时刻直抵其老巢,在李成梁经略辽东的十余年间,“先后奏大捷者十”,《明史》赞称其“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而他所依靠的,除了自身的勇武和谋略外,麾下的数千家丁也是最为重要的军事因素。《野获编补遗兵部家丁》中称:“家丁盖昉于唐季藩镇,如田承嗣之魏府牙兵……间至登坛。亦有以降虏效顺者,尤称骁健。近辽左李宁远专仗此树勋”。这里所说的李宁远,即宁远伯李成梁。

之所以边将家丁会有如此战力,除了将领在选拔时有意选择那些孔武有力、骁勇敢战的士兵外,优渥的待遇才是家丁用于效命的关键。这些士兵,待遇皆远高于普通士兵,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兵饷和装备上:“今西北将帅所蓄家丁,其廪饩衣械,过额兵十倍,每当大敌,用以陷阵。其善战者多以首功自奋”。对于这些专司作战的家丁武装,将领们往往会给予最佳的武器装备,而在收入上,一名家丁的兵饷则往往是普通士兵的十多倍。这也难怪当时的家丁会被各地边将视为夺旗斩将的精锐力量了。

参考文献:

1、《明代卫所制度流变论略》

2、《明史》

3、《万历野获编》

明朝有上百万军队,卫所遍布,将领为何需要靠家丁作战?

卫所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创立的养兵之法,士兵平时轮班种地、训练。既保证了粮食供应,战时又能允许集结出击,朱元璋曾经得意地表示用这样的方法养兵百万而不费一钱。

但是随着到了明朝末年,卫所制度已经形同虚设。主要原因在于一来卫所指挥官吃空饷,号称百万大军,实际能有十分之一就已经不错了。

二来军官们还要奴役士兵为自己干私活。肥沃的土地都被军官们占据,普通士兵不但要替军官白干活,自己能分到的地又是最差的,每年该交的粮食一分不少,甚至官老爷还要加增摊派。

在这种情况下,卫所兵已经跟普通农民没有区别。指望他们打仗根本不现实,他们也不会为了官老爷去卖命。所以到了明末家丁横行,军官们用剥削来的钱养着家丁。家丁们吃得饱穿的暖,也知道跟着谁才有活路,战斗力自然厉害得很。

明朝有上百万军队,卫所遍布,将领为何需要靠家丁作战?

卫所兵没战斗力,只有将领的家兵装备好,训练好,战斗力强。其实这种制度汉朝就有:关羽总是有”500校刀手一字排开”,这500校刀手就是他的私兵。

明朝有上百万军队,卫所遍布,将领为何需要靠家丁作战?

因为当时明朝的卫所制度已经崩溃,军队腐朽,卫所士兵毫无战斗力,自然更加依赖于所谓的家丁或者是私兵,至于全靠将领的家丁作战,这倒也不是绝对。

我是善发,爱发历史说,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善发历史说

卫所制度是明朝立国的根本

  朱元璋渡江南下占领应天,他所率军队不断扩大,但是他的军队来源比较多,编制也比较混乱,于是他在1364年制定了伍部法。伍部法其中规定军队的编制,满千者为千户,百人为百户,五十人为总旗,十人为小旗。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在此基础上设立卫所制度。

  明朝规定在军事重要的地方设卫,次要的地方设所,以5600人为1卫,长官为指挥使,下辖5个千户所。一个千户所定额1120人,长官为千户。千户下设10个百户所,一个百户所定额112人,长官为百户。百户之下设立两个总旗,总旗下设5个小旗。

  至洪武二十六年,全国共计有17个都司,1个留守司,329个内外卫,65个守御千户所,全国约有士兵180余万人。卫所的军士专门设立户籍,并且采取世袭制度。

  卫所制度,可以说是巩固明朝国家安全的根本,明朝建国初期,卫所的战斗力是十分强悍的。

军队的腐朽

  当大明朝到了明神宗时期,当时军队的腐朽程度,和官僚吏治的腐朽败坏,几乎是旗鼓相当的。

  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是军队虚报人数,军官吃空饷。

  由于军队逃亡严重,加上各级军官的胆大妄为,吃空饷冒领饷的情况比比皆是。

  二是军官对士兵的剥削和奴役。

  军官对士兵的粮饷层层拨扣,而且把士兵当作私人奴役。

  三是战斗力低下,军户不断逃离。

  建国初期,国家还拨给土地给军户进行开垦维系生活,随着土地兼并的情况日益严重,军户失去了土地之后,军籍又一直世代相袭,军户无法养家糊口,要摆脱也就只能选择逃离。而且即使不逃,连温饱都无法满足,自然也根本没有心进行战斗。

  如此一来,大明朝建国那一维系国家安全的卫所军队,根本不堪重用,也就只能进行募兵了。

  而作为将领,所指挥的军队当中,在作战当中的核心亲卫,自然更加依赖于所谓的家丁或者是私兵了。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欢迎关注、点赞和评论,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