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权臣掌政的时候,皇帝的权力被架空,为何皇帝不能直接杀了权臣?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虽说是君主专制,但皇帝有时候只是名义上的君主,权臣才是实际的君主,所以皇帝自然是杀不了权臣,不仅是因为不能,更因为不敢。

回首我国五千年的历史,自从秦始皇创立了封建帝制之后,我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二百六十多位皇帝。而在众多皇帝当中,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是那般有魄力,有些皇帝对权力的把控是非常不稳固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有些臣子会抓住制度的空隙揽权,久而久之成为权臣,以至于很多皇帝想尽办法去集权,而惯用的手段一般都是软硬兼施,或者是制衡。软硬兼施通过恩威并用促使臣子对自己忠心,而制衡则是通过分权的方式,避免权臣的出现。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就会有疑问,身为九五至尊,皇帝是站在封建社会食物链顶端的人,完全没有必要想这么多,如果出现权臣的话,按道理他们完全是可以直接将其杀掉,大可不必这么拐弯抹角,但是,他们没这样干,即使有历史上被成功杀掉的权臣还真没有几个,那么皇帝们为什么不敢动他们呢?

一、权臣们通过“软权力”培植了大批党羽,让皇帝对他们有所顾忌。

自古以来权力一直都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东西,很多人都对其相当渴望,而有一种权力则被称之为“软权力”,权臣拥有的就是这种“软权力”。想必很多人来并不清楚这个名词的概念,“软权力”其实就是指一种能够影响别人选择判断的能力,说通俗点就是吸引力。

权臣们他们受制于出身,往往一开始的权力并不是很高,不像皇室宗亲那样一出生就享有极高的地位,但是他们凭借着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人才,逐渐的他们身边的“党羽”越来越多,而且这些党羽还往往都是朝中的官员。在朝廷里,很多官员对权臣的拥护程度甚至超过了皇帝,权臣能够直接在暗地里组建起属于他们的“小朝廷”。

而皇帝之所以不敢轻易将这些权臣除掉,甚至也不敢将权臣身边的那些“小朝廷”成员们除掉,是因为皇帝也需要这些人的拥护。虽然这些人拥护权臣的程度超过了皇帝,但是,他们对皇帝的拥护是皇帝坐在皇位之上的保障,皇帝一旦贸然行动将这位权臣杀掉的话,必然会引起那些大臣们的反对。

可能之前那些人还是暗地里反对皇帝,但这个时候他们就有可能高喊“皇帝无道”联起手来明目张胆的反对皇帝,毕竟皇帝在傀儡位置上坐了一段时间,让那些大臣们心中的恐惧降低了,连皇帝也已经难以控制他们了。这里举个简单的例子,三国时期的曹髦,因为忍受不了权臣司马昭的把控,召集人手想秘密弑杀司马昭,结果会刚开完,自己这边的人就跑去告密了,让司马昭有了准备。

一直以来封建帝制宣扬的就是“皇权至上”,但是皇权没了大臣们以及天下人的拥护也不能称之为完整的皇权。作为一个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一旦出现难以把持权力的问题之后,他们非常害怕大臣们联起手来“逼宫”,那样的话,对他的统治地位会更加不利,皇帝有可能被迫退位,甚至因此被杀掉的可能性也非常大。所以,皇帝们不敢贸然动手。

二、能够成为权臣,他们的贡献必然也是朝中数一数二的。

权臣不可能是横空出世的,那些能够成为权臣的人也都是一步一步爬上去的,而他们在爬的过程中要升迁往往就需要以朝中做出的贡献为资本。正是因为他们的贡献越来越大,声望也越来越高,甚至在老百姓们心中已经有一个“包青天”的形象根深蒂固了,这就很容易产生一种人们只知权臣,不知皇帝的尴尬局面。

因此,皇帝想要下手成功并不容易,因为有些权臣并非就一定是奸臣,他们为朝廷内外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已经深得民心,无缘无故将他们杀掉,皇帝不仅会失去民心,甚至在历史上都会背负昏庸残暴的骂名,而这样下去,显然他的统治是长久不了了。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当皇帝抓住他们的“把柄”,换句话说权臣犯了大错的时侯,再下令将其杀掉才是名正言顺的,这样的成功率也是比较高的。

比如子婴杀赵高,赵高我们都清楚,其借助于秦二世的恩宠,到后来一度权勤朝野,就连一手提拔他的秦二世胡亥也最终是死在了他的手里。而当时的子婴只不过是他扶持的一个傀儡罢了,但子婴却最终却杀了他。

这是因为赵高犯了大错,他掌权之时,陷害忠良,已经是天怒人怨,到了后期已经没多少人支持他了,而子婴就是抓住这点,最终诛杀了赵高。

三、皇帝将权臣杀掉后,权力核心可能仍旧回到不到自己这。

我们前头也有说到过,权臣在自己越来越显赫的同时,会培植了大量的亲信势力。这些亲信势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布在朝中的各个重要岗位,越来越根深蒂固。这个时候,权臣就是整个朝廷的领导人,相比之下,他要比皇帝更有话语权。而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皇帝最终忍无可忍,通过某种方式出其不意的将权臣杀掉,权力仍旧不会回到皇帝的手中。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旦这个权臣被杀掉,已经成熟的权臣集团不可能因为领导人被杀掉就会解体,反而他们会重新选出一位新的领导人,形成下一代核心。

而且,新的领导人会出于皇帝之前的行为更加谨慎,到那个时候,皇帝想要通过简单的暴力夺权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了。不仅如此,权臣集团为了避免再出现意外,甚至可能对皇帝动杀心,到那个时候,别说夺回权力了,就算是留条命都有困难了。

我们举个例子,曹操如果被汉献帝给刺杀成功了,他能够掌权吗?显然是不能,掌权的不是曹丕,也会是曹家子弟,总之与汉室宗亲是关系不大了。

有人或许会说,这只是猜测,毕竟没有发生过。那好,我们来看个确确实实发生过的案例。北魏孝庄帝被权臣尔朱荣给谋划登基,孝庄帝不满尔朱荣的残暴跋扈,利用朝见的机会,偶然的杀了尔朱荣还有他长子。但后来呢?后来他依旧没有机会掌权,即便是尔朱荣的长子也死了,因为他还有兄弟,还有次子,而最终也就是尔朱荣的次子与弟弟接了班,甚至杀了年仅24岁的孝庄帝。

总之,皇帝很难杀掉权臣,即便走了狗屎运,杀了权臣,但由于权臣的集团结构已经相当成熟了,皇帝要想上位依旧是相当的难。

总结

其实“杀权臣”是一个困难并且需要耗时持久的工程,困难是要求皇帝要比权臣更有人格魅力,更能拉拢人,耗时是因为要等时机成熟,比如抓住权臣犯错,大失人心,而皇帝凭借着自己的人格魅力笼络到了更多的支持者。

总之,当皇帝将朝廷的权力结构重新“洗牌”成功的时候,就是杀权臣最为容易的时候。

古代权臣掌政的时候,皇帝的权力被架空,为何皇帝不能直接杀了权臣?

有一个真理,是对傀儡皇帝和权臣之间关系的最好解释,这就是:皇帝的权力来源于下级对他的服从。历史上的傀儡皇帝被权臣架空,绝大多数情况,都是皇帝被文武群臣架空了,而权臣只是群臣的代理人。即便没有权臣甲,也会有权臣乙,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只杀一两个权臣,并不能解决问题。

比如北魏孝庄帝,他就是年少气盛,当庭直接捅死了权臣尔朱荣。但是杀了之后呢?他还是一个无权无势的光杆司令,有尔朱荣替他撑门面时,他还能人模人样的坐在皇帝位置上。没有尔朱荣了,他还是一个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手里既无兵可用,也没有心腹大臣拥护他的傀儡皇帝。

后来尔朱荣的堂侄尔朱兆在洞明了孝庄帝的底细后,率兵攻入皇宫。活捉孝庄帝,然后把他给勒死了。

后来更搞笑的一幕出现了,孝庄帝的侄孙元善见当皇帝时,比他活的更憋屈。为了摆脱傀儡皇帝的身份,元善见暗中密谋杀权臣高澄。后来密谋之事暴露,高澄堂而皇之的跑到元善见面前质问:“陛下何故谋反”?

元善见当时都气晕了,但也无可奈何。后来高澄被亲信杀死,元善见以为自己翻身的机会来了。可结果却是啪啪打脸,高澄虽然死了,可是高家又出了一个高洋。元善见继续当傀儡皇帝,高家继续掌权。

这里可以猜想一下,如果当年汉献帝也像孝庄帝一样,一刀捅死曹操,曹氏一族必然会杀进皇宫,替曹操报仇。因为不效忠皇帝的人,实在太多了。有曹操在,起码还能镇场子;曹操不在了,立马就天下大乱。

像北魏孝庄帝和东汉献帝这样的傀儡,他们的统治基础已经完全不存在了。纵然有一些效忠皇室的人愿意维护他们,但是绝大多数人对他们都是不信任的。他们的皇权,在根基上已经崩塌,并且是不可逆转的崩塌。

如果不能出现一个力挽狂澜的天才皇帝,那么最终的结果只能就是,看谁的拳头硬,谁硬就应该让谁登基继位。而不是看谁的祖宗十八代厉害。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皇帝遇见到自己有被权臣架空的可能性,为了规避风险,皇帝提前把权臣给杀了。但是准备不充分,被其它大臣投了不信任票,把自己推翻了。

比如说后汉隐帝刘承祐,他爹刘知远,也就是后汉太祖临死前,给他留了五位辅命大臣:杨邠、史弘肇、王章、苏逢吉、郭威。

这五个人,苏逢吉是宰相;杨邠和郭威是掌握军队的枢密使;王章是三司使,主管全国的赋税;史弘肇是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负责京城警备。

他们每一个人都是老谋深算,不是刘承佑这种生瓜蛋子能比的。于是,后汉的新皇帝就俨然被权臣给架空了。

为此,刘承祐很不开心。他先将掌军的枢密使郭威调到边关,支开了他。然后在某日的早朝上,直接派人把掌军的枢密使杨邠、管钱的史弘肇、掌握侍卫亲军的王章,以及郭威的一家老小,通通给都杀了。只留下宰相苏逢吉,让他安抚群臣,毕竟国家还需要有人来管理。

后来刘承佑翻身了吗?并没有。他虽然杀了两三个权臣,但是大臣对他没信心——大臣认为把自己的前途交到这种人手上,感到前途渺茫。

于是,人心惶惶,郭威振臂一呼,刘承佑就被杀了。然后改朝换代,后周建立。郭威便是后周太祖。

这些现实案例都说明:皇帝没有实力,杀个权臣是没有用的。因为皇帝面对的,从来不是某个权臣,而是一整个利益集团。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里的水,既指的是老百姓,也指的是权贵阶层。皇帝只是权贵们的代理人,不是权贵们的爹。

皇帝之所以是皇帝,是因为他有分发利益的权力。当皇帝没有了利益分配权,群臣干嘛还要拥护皇帝?当皇帝握不住基本盘了,也就是握不住权贵了,基本盘(权贵)自然就会寻思怎么握住皇帝。然后,自己给自己分发利益。

这个时候的皇帝,如果完全被权贵抛弃,那就没有任何翻盘的可能性;如果还没有完全被抛弃,那就还有一线翻盘的希望。但是皇帝需要有自己的判断:先要能搞清楚,到底谁是自己的朋友,谁是自己的敌人。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再去消灭不能团结的敌人。最后再论功行赏,满足所有人的利益要求。

比如说,清朝的康熙皇帝就是这么成功掀翻鳌拜,掌权成功的。

很多人以为康熙擒鳌拜,只是他偷偷的设了一个局,让十几个摔跤手抓了鳌拜,然后康熙就除了鳌拜,亲政成功。

然而,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但凡有这种印象的人,都把问题想简单了,都忽略了康熙背后的势力,忽略了康熙为了除鳌拜,在事前亲手布置的一大盘局。

首先,康熙背后有孝庄太后的支持,有反鳌拜势力的支持。他并没有被完全抛弃。他背后有一批很强大的支持者。

第二,康熙在动手擒鳌拜前,秘密取得了如黄锡衮、王弘祚等大臣的政治支持。这样就又增加了自己的政治势力。

第三,康熙为了保险起见,把鳌拜的亲信分散调离京城,调出军队;然后让自己的亲信掌握一部分京城的卫戍权。

第四,哪怕是擒鳌拜这件事,康熙也是有备而来。他心思用尽,事前与下属多次战术演练和研究,并使用人海战术。让鳌拜逃无可逃,只能束手就擒。

这些事先部署,都是康熙能成功的关键。与康熙相同情况的,还有周武帝宇文邕。他也是事先周密准备,然后搞死了宇文护,自己掌权成功。

与康熙截然相反的案例,就是光绪帝。

很多人都认为光绪被慈禧欺负,是因为光绪软弱,不敢杀慈禧。只要他杀了慈禧,那么他就能掌权了。然而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天真的想法。

因为光绪的失败,并不在于慈禧,而是在于他无法笼络人心。慈禧是个腹黑老太婆,深谙政治上的那一套游戏规则。在光绪亲政之前,慈禧就把自己手上能散出去的利益,都分发给群臣了。无论是李鸿章、张之洞这样的汉臣,还是荣禄、刚毅这样的满臣,对慈禧都是俯首帖耳,感恩戴德。

这个时候的光绪,他手上根本没有牌,根本没有能笼络人心的资本。

光绪正确的选择,就是与慈禧同流合污,本本分分的做好傀儡,熬死慈禧就好了。可是光绪不安分,他总想搞点大动作出来。

搞就搞吧,光绪还偏偏不喜欢用旧人,而是大刀阔斧的起用新人。因为他觉得旧人都是慈禧的人,新人是对自己忠心的心腹。

用新人就用新人,结果起用的新人代表居然是康有为这种败类。这货的能力先不提,就说人品。光绪还没被软禁,康有为就提前躲进了洋人大使馆。后来光绪继续软禁,康有为自称有光绪密诏,跑去美国坑蒙拐骗。被慈禧御笔提名为“大清一号通缉犯”。或许慈禧还没有那么恨光绪,可是被康有为这么瞎折腾,慈禧也是容不下光绪了。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上的傀儡皇帝,绝大多数情况都是皇帝被群臣所架空,而不是单单被一两个权臣所架空。皇帝贵为太子,自称天赋皇权。可是在中国的这片土地上,早在秦末时,陈胜吴广就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

天赋皇权这类把戏,骗骗吃瓜群众可以,但是却骗不了权贵。因为权贵也是圈内人,也懂政治斗争的游戏规则。

当皇帝不再掌权,失去笼络人心的权力,那么皇帝就只是个象征符号。一个傀儡在绝对的实力面前,终究是无能为力。纵然傀儡可以像北魏孝庄帝一样,杀了权臣。可是死局终究就是死局。杀不杀权臣,都挽回不了自己失去群臣支持的命运。

古代权臣掌政的时候,皇帝的权力被架空,为何皇帝不能直接杀了权臣?

历史上皇帝被权臣架空的例子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作为皇帝来说为什么不能一剑杀了权臣,而是要小心翼翼的斗智斗勇,这里我举出四、五例权臣架空皇帝不一样的例子让大家做参考。

一、任凭处置型的:最有名气的当是汉献帝与蓸操

汉献帝是东汉的未代皇帝,自九岁被立为皇帝,就一直赤诂傀儡生活,先是受制于董卓,后来落于李、郭之手,最后受到蓸氏父子胁迫长达四十年之久,你说汉献帝杀蓸家人的心有多大呢?我想没有人愿意一辈子做傀儡的,可是汉献帝身边连一个帮助自己的人都没有,以他本人一个文弱书生单挑也杀不了蓸操的,可以说他能活到那么大年龄已经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二、全力辅佐型的:这里有名的有汉宣帝与霍光

汉宣帝即位初,霍光表示要归政于帝,但宣帝没有接受,朝廷事务的决策仍先经过霍光过问再禀报皇帝。宣帝对霍光表面上很信任,但内心十分忌惮,与之同车时“若有芒刺在背“。虽然汉宣帝对霍光有不满意的地方,但是却对霍光是敬畏并存,霍光为刘家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以至霍光死了霍家以谋反罪诛连九族,霍光的墓却没动,而且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的位置也没有拿掉。 三、刺杀失败型:曹髦与司马昭

曹髦见国家政事自己不能作主,心中不安,又常忧虑被废受辱,打算在殿上召集百官废黜司马昭。同年五月初六夜里,曹髦使冗从仆射李昭等在陵云台部署甲士,召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愤慨说道:“司马昭之心,连路上的行人都知道!我不能坐等被废之辱,如今亲自率领你们去讨伐他。”王沈、王业急速将此事告知司马昭,司马昭召护军贾充等作戒备。曹髦知道事情泄露,率领左右进攻司马昭所在的府邸,到达南阙时贾充率兵自外而入,阻挡曹髦。曹髦声称要讨伐有罪之人,敢有骚动抵抗者灭族,相府中的兵将都不敢迎战。贾充呵斥诸将说:“司马公平时养活你们,正是为了今天啊!”太子舍人成济刺杀曹髦,戈刃从背上穿出,曹髦在车中驾崩。司马昭闻讯大惊,自投于地说:“天下人该怎么议论我啊!”事后,司马昭召集百官商议事变的原委。并专请仆射陈泰到一个幽静的房间,对他说:“玄伯,天下人会怎样看待我呢?”陈泰说:“只有腰斩贾充,才能向天下人略表歉意。

四、刺杀成功型:康熙与鳌拜

康熙决意铲除鳌拜集团。鳌拜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行动稍有不慎,必将打草惊蛇,酿成大变。康熙决定不露声色,于是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为戏。鳌拜见了,以为是皇帝年少,沉迷嬉乐,不仅不以为意,心中反暗自高兴。康熙八年(1669)五月,康熙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离开京城,又以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然后他召鳌拜入宫觐见。鳌拜此前常常出入宫廷,不以为奇。这次一召,他就毫无提防地来了。此前,康熙召集身边练习布库的少年侍卫说:“你们都是朕的股肱亲旧,你们怕朕,还是怕鳌拜?”大家说:“怕皇帝。”康熙于是布置逮捕鳌拜事宜。等到鳌拜入宫,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 接着,康熙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结果,累累伤痕和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终于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不久,鳌拜就在禁所死去,卒于康熙八年。

历史上这样的事例太多,不一一列举,接下来就看看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去杀掉权臣。

首先汉献帝与曹操,汉献帝没有一个亲信,大多数的时候连曹操的面都见不上,单挑也打不过曹操,所以他想一剑杀曹操是做梦。第二汉宣帝要杀霍光是有可能的,但是他要依赖霍光帮他治理朝政,而且要杀他风险太大,只能靠活过他;曹髦在实力悬殊太大的情况下,迫切的希望杀掉司马昭,最后只能搭进去自己一命;康熙在亲信掌握皇宫的卫戍权,还要依靠皇太后的威望才把鳌拜干掉。

说明了你没有实力,连权臣碰都碰不到,更别说杀他,即使杀了权臣自己的命也保不住。

古代权臣掌政的时候,皇帝的权力被架空,为何皇帝不能直接杀了权臣?

掌握了国家军政大权并且权倾朝野或者说威胁了帝王统治的大臣是为权臣。

这个问题颇有一点自相矛盾哈,既然知道皇帝的权力被架空了,那么权力中最基本的人身安全肯定也得不到什么保证了,还能杀得了权臣吗,难不成皇帝一个人自己动手杀权臣吗,那是不可能的。

就算趁其不备将权臣杀了,但是面对权臣的死忠势力反扑,被架空的皇帝可承受不了这种报复的。

古代权臣掌政时,皇帝为何不能杀了权臣呢,权臣到底有多么厉害呢,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道说道。

权臣可以说是封建家天下社会中威胁皇帝统治的一颗巨大毒瘤,像有名的隋文帝杨坚和灭亡西汉的王莽都是以权臣出身而取旧朝而代之的。

通俗来说封建社会的开国皇帝,一般都是靠着真刀真枪自己一步步打天下而来的。而封建王朝官僚体系中的权臣也是一步步在体制内经过残酷政治斗争走过来的,他们或靠家族势力或靠自己的战功或者其他成就或靠外戚身份来一步步扩大自身势力,遇上昏庸或者年幼皇帝以后权力是更进一步,真正达到了权倾朝野。

一般来说自古都是文武百官围绕在皇帝身边,以皇命来当唯一标准的,说白了皇帝就是天下中最大势力的首脑。而权臣一般来说是在这个官僚体制内,借着权倾朝野的权力来提拔自己的心腹,同样形成了一股势力,同样有一批文臣武将唯命是从,靠着自己势力中的门生故吏和兄弟子侄来掌控了国家的军政大权。

这时候的权臣,被架空皇帝就是采取突袭斩首的行动杀了权臣,那么权臣余下的势力可没有那么好摆平,一般情况下这些愤怒的权臣党羽会要了皇帝的命重新再立一个听话的傀儡皇帝。

下面宋安之来给大家说一个血淋淋的失败例子。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就是一位被权臣架空的苦命天子,但他并没有乖乖认命,而是不服输的冒险了一把,暗中培养了一些死士,将权臣尔朱荣和元天穆骗入宫中杀死。

后面的故事毫无疑问,尔朱荣被诱杀后,尔朱家族当然不干了。于是元子攸遭到了接连不断的造反,最后被尔朱兆俘虏。

元子攸的俘虏生活也是很屈辱的了,这位皇帝被囚于寺庙也就算了,还被尔朱兆当狗一般的用铁链子拴着,最后憋屈的被尔朱兆勒死。

可见皇帝被架空,就是突袭直接杀死权臣也没什么用,权臣党羽的反扑,一般皇帝还应付不了。

说到这里可能有小伙伴认为,为什么康熙智擒鳌拜这个权臣都没有将其杀死,就可以轻轻松松亲政了,对此宋安之还有话要说。

其实鳌拜勉强算是一个权臣,他并没有达到真正权倾朝野的地步。

鳌拜擅政其实有一定的巧合的,颇有一些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的戏剧性。鳌拜擅政的主要原因在于,经过顺治一朝,那些开国王爷还有开国元勋基本上都死差不多了,当时幼帝康熙还小又不懂事,排名第一的辅政大臣索尼也是年老体衰无心政事,鳌拜借着八旗中两黄旗与两白旗恩怨,联合了四位辅政大臣中两黄旗的索尼和遏必隆杀死了正白旗的苏克萨哈,借此立威,才给人一种权倾朝野的印象。

其实当时清朝入关不久,国家正处蒸蒸日上的初期,忠心于皇帝的势力还是更多的。鳌拜根基不深,还没有通过其党羽把控了国家的军政大权。

当然说这些并非是说这就是康熙可以成功的原因。其实很多表面上很轻松的事情,背后的付出很多,更何况是康熙智擒鳌拜这种事情背后的付出。

康熙背后的付出就是,当时孝庄太后为了防止鳌拜擅政,用了一招联姻,不惜打破了清朝沿袭下来的皇后必须是出自大清最忠实的盟友蒙古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家族的成例,让康熙迎娶了排名第一的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

这样一来将索尼绑进康熙的皇权战车中,索尼身为清朝开国元勋,其家族势力可是不容小觑,康熙这边的势力开始壮大。

因为鳌拜这个权臣还达不到真正权倾朝野,还是有机可乘的。所以康熙八年五月份,康熙将鳌拜的亲信党羽调离了京城派往各地任职,又以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

在多重安排下,康熙才开始了智擒鳌拜,并且智擒鳌拜成功以后,都没有将其杀掉,就避免了鳌拜党羽的反扑,因此彻底的成功了。

说完这两个历史故事以后,想必大家也清楚了。所谓的权臣,就是被架空的皇帝也不是没办法杀死。但问题在于权臣不是单单一个人,还是一个庞大利益集团的首领,如果没有充足准备,便急匆匆的杀死权臣,打破僵局以后,那么被架空的皇帝可能都当不了一个傀儡皇帝了,而是会在权臣的死忠党羽反扑之下,成为一具尸体。

所以说杀掉一只祸国殃民的大老虎不难,但是引来一群老虎的报复可是一个难题。而且更难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老虎现象呢,如何杜绝这种现象更是难上加难的问题。

这个巨大难题,无论是古代被架空的皇帝还是当下的法治社会,都似乎有些难以解决,都似乎有些治标不治本。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欢迎、点赞、关注!

古代权臣掌政的时候,皇帝的权力被架空,为何皇帝不能直接杀了权臣?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存在着一个矛盾,就是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这个矛盾其实是一切掌握大权的大臣与皇帝之间的矛盾,不一定当上丞相才能掌握大权,许多权臣也并不是丞相。而作为权臣,自然是独揽朝纲,皇帝在他们面前只能是个傀儡。但是身为一国之君,万人之上的皇帝,谁愿意做傀儡?可为何这些皇帝不直接召见权臣然后一刀把他杀了,反而甘受其辱命不由己?

主要就是权臣仅仅是他背后势力的一个代表,死了一个那些大势力还可以推举另一个代表,仅仅杀一个权臣是不够的。

从古至今都是枪杆子里出政权,权力是依靠军队才有的,如果没有军权,谁还会怕你。一般在古代谁掌握了军权谁就是国家实际的掌权人。所以那些开国皇帝杀功臣的时候一般杀的都是开国大将,因为这些人手里有兵,之前一起打天下你听我的,如今天下太平难保你不会造反,所以手握兵权的开国武将都会被皇帝所顾忌。结局叫好一点的就像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开国武将不仅留全了性命,还领了封赏;结局差一点的就像是明太祖朱元璋大杀功臣,先不说自己的性命不保了,不被诛九族就不错了。

再来看看古代那些有名的权臣。如西汉的霍光,手握军权和政权,皇帝立谁都是他说了算。汉昭帝驾崩后无子嗣,于是霍光立了刘贺为帝,但是刘贺荒淫无度,在位仅仅二十七天就被霍光废了,史称汉废帝。后来霍光又立了刘询为帝。不过霍光虽然是权臣,但没有窥觑皇位,而是尽力辅佐汉宣帝刘询,在世时候从未谋反,反而霍光去世后仅仅两年霍家就谋反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仅仅死了一个权臣是没有用的,真正可怕的不是权臣这一个人,而是权臣背后的势力。

还有一个著名的权臣就是曹操,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东汉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皇帝跟权力一点关系都没有。曹操虽然名义上是丞相,但是朝堂之上里里外外都是他的人,还有朝堂之外的百姓也支持曹操,任凭汉献帝多么想杀曹操他也做不到,自己身边连个可信的人都没有,没法培养势力怎么杀权臣?好在汉献帝虽然是东汉亡国之君,但结局不错。后来曹丕篡汉后把汉献帝封为了山阳公,也算让汉献帝安享晚年了。

至于后来为什么康熙擒了鳌拜后就能亲政了,那完全是因为鳌拜对大清忠心耿耿,他还是满族贵族,没有想过要造反,虽然独揽大权,但也仅仅是想继续掌握辅政的权力。康熙也深知鳌拜对大清有功,并没有杀鳌拜而是圈禁了他,到晚年康熙还为鳌拜平反了,可见说鳌拜其实跟其他的权臣不太一样。

所以傀儡皇帝如果想掌握大权仅仅杀一个权臣是没有用的,应该想办法把权臣背后的势力铲除,这样皇位才能坐得稳当。

古代权臣掌政的时候,皇帝的权力被架空,为何皇帝不能直接杀了权臣?

首先,皇帝对权臣不一定忌惮;其次,杀人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权臣分两种,一种是曹操、司马懿父子那样的,权倾朝野,天下说是皇帝的其实和他们家也没啥区别;另一种则是严嵩、和珅那样的,虽然也权柄极大,但是皇帝想杀他们,也就一张纸的事情。

一般来说,时间越古,皇帝忌惮的权臣越多,时间越接近现代,权臣就越“虚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皇权的逐渐集中,以及贵族、士族和将领权力的逐渐削弱。

以曹操、司马懿等人为代表,整个魏晋南北朝都充斥着这样皇帝忌惮不已却又动不得的权臣。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当时的天下与其说是皇帝的天下,不如说是士族的天下。士族掌握着大量的土地、人口以及官爵,皇帝反倒成了橡皮图章。尤其是到了东晋,皇帝基本就成了个摆设,掌权的不过是王、庾、桓、谢几大家族而已。

在这种条件下,皇帝面对的就不仅仅是一个权臣那么简单,还需要面对的是其背后整个的家族势力。这种情况,你让皇帝怎么办?所以也无怪乎晋元帝司马睿在面对气势汹汹清君侧的王敦哀求:“你要是还认我这个皇帝就好说,你要不认了,这个位子给你好吗?”

而在科举逐渐成了功名的正途以后,皇帝就逐渐掌握了官员的命根子,被世家大族垄断的官爵逐渐成为了流官。对于这些官员来说,雷霆雨露莫非天恩,皇帝可以宠着你,但要说要你命,真的也就一句话的事情。

所以明清两代的权臣,不仅权力相较之前差之远已,就连没落也非常轻松。严嵩、魏忠贤、和珅,哪一个不是迅速就败落的干干净净?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