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锦衣卫和清朝的血滴子组织性质是否一样?有哪些区别吗?

宏观上来说两者没什么差别,两者都是属统治者直接管辖的直属武装力量,直接对皇帝负责。选拔方式也很相似,都是汇聚的一些背景清白,素质良好的子弟,通过培训后去执行一些重要任务(为皇帝搜集情报,排除异己,攘除奸凶,巩固皇权,以防有乱臣贼子做出不轨之事)。

不过虽然二者所做的工作都非常相似,也都是封建统治者维护其自身统治的一种工具,但如果围观来讲的话还是有着一些差别的。一、两者的设立初衷和起源有所不同

1、明朝的锦衣卫最早来源于朱元璋的直属护卫队伍“拱卫司”,该机构的人员只要负责皇帝的仪仗还有保卫任务,通俗的来讲就是皇帝的保镖。由于这一部分人平时和皇帝接触的比较多,主要都是由皇上的亲信组成,因此到了后来皇帝经常让他们帮自己打听消息,私下查案。

说到底这还是由于朱元璋猜忌心理太严重,废除了宰相,依旧不放心群臣,甚至还因为废除了宰相,导致自身过于忙乱,疏于对朝臣的管制,只好采取这种方式。

到了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索性将该部门改称为锦衣卫,并且明令职责——他们直接由皇帝指挥领导,若是外出办事,都有皇令在身;其任务一般是帮助皇帝私下收集信息,秘密审讯,搜集罪状或者杀死某个人。

2、至于血滴子,它在历史上多被称之为粘杆处,最早是由雍正皇帝所创立的一个皇上直属的特务机关。粘杆处原本是夏天的时候为了防止蝉太吵影响到雍正休息,特意帮雍正操杆粘蝉保障其休息的一批人。这批人伴随着雍正左右,和雍正感情相当好。

随着后来“九龙夺嫡”步入白热化阶段,雍正为了能够掌握更多的资料,并且尽可能的铲除敌对力量,也就借用粘杆处的名义开始四处招收素质过硬的子弟,并将他们统一训练成有组织有纪律的特务集团,集团的任务就是打探情报,甚至是帮助其实行暗杀运动,传说雍正争权的时候暗杀的人比较多,所以在民间才被称之为血滴子(之所以以粘杆处名义招揽,主要是为了掩人耳目,不引起警觉)。

因此,我们可以相当直观的看出两者之间起源的差异,一个是为了驾驭群臣,一个则是为了荣登帝位。

3、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其实在清朝建立之初,当时还没有血滴子的时候,也曾一度效仿过明朝设立锦衣卫,毕竟清承明制也不是说说而已。只不过由于锦衣卫是直接听从皇帝管辖,其他官员和个人都无权涉足,这不利于后来摄政王多尔衮把握朝政,所以在顺治二年的时候,多尔衮就将其给撤销了。

但是锦衣卫这样类型的组织,确实可以有效的加强皇权,所以在后来国家稳定的时候,会有人将其继承发展,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二、两者在历史中的形象差异

1、我们首先来看看其表面形象,即服饰差异。

锦衣卫是有统一的官职和服装,他们主要穿蟒袍、飞鱼服和斗牛服三种服饰。蟒袍是最珍贵的,是锦衣卫在执行任务中立有大功劳的情况下才可以得到,飞鱼服仅次于蟒袍,也是在立功得到奖赏之后才可以穿戴,斗牛服则是属于正常锦衣卫统一服装最为常见,我们影视剧作品中出现次数最多也多为斗牛服。而血滴子是属于雍正私自组建了一个非官方特务组织,他们是没有统一并且等级森严的服饰的。

之所以会出现这类现象,主要还是因为它们的性质不同。首先锦衣卫除了搜集情报,还是朝廷仪仗,自然而然是要更加注重服饰,而血滴子是暗杀性质的,侧重隐秘,自然没那么注重服饰,如果注重了反而容易暴露;接着则是由于锦衣卫属于朝廷组织,是有具体的官级制度,自然也需要服饰来划分等级,而血滴子是非官方创办,自然是没这么细致。

2、接着再来看看内在形象差异,这主要通过他们在历史所做的事,还有给人的印象来分析。

历史资料中记载关于锦衣卫的还是比较多的,比如发生在洪武9年到洪武15年的“空印案”以及洪武13年的“胡惟庸案”,还有洪武26年的“蓝玉案”,这些案件案情重大又涉及皇权稳固,锦衣卫都是参与其中。因为锦衣卫是直接由皇上指挥的,其他的官员和机构根本无权干涉,从而更方便执行任务。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锦衣卫虽然官品还有官级,或许比某些朝中大官要弱不少,但是他们因为有着皇帝的授意可以凌驾于一切官员之上。手中可直接掌控的实权极高,比如它们可以随时逮捕朝中大员,甚至是皇亲国戚。所以他们官职低,但朝中官员见到锦衣卫都是非常尊敬的,甚至会有一些害怕。

与锦衣卫不同,血滴子所干的事情很少被记录在史册,相当的神秘,据说这是因为雍正当皇帝之后利用手中的权力销毁了所有血滴子的存案材料的原因(销毁是因为血滴子所做之事有很多都牵扯到雍正的负面,在他当皇帝的时候自然想要尽可能的维护对正面的形象)。

有民间传闻,当年雍正利用血滴子四处调查支持八阿哥党派官员的犯罪证据,用于削弱八阿哥集团的力量,虽然这些情况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但从史实中却可以推敲出一二。比如雍正在当皇帝之后,没过多久就掌握了八阿哥集团的一些罪状。

锦衣卫直到南明永历皇帝的锦衣卫指挥室马吉祥被杀才算是正式结束,它可以说是与明朝整体共存的一个编织的特殊机构组织,是属于政府编制外的一个有政治权利的正式组织武装。

而血滴子则属于雍正皇帝私自组织暗杀情报机构,血滴子他们没有编制,没有统一的武装和武器。血滴子执行的任务暗杀居多,每一次都是秘密进行,绝不能够让他人知道败露行踪。而由于一切活动都是在秘密进行的,所以他们所做的事情雍正也可以选择不承认或者装作不知情,行为手段相对于锦衣卫更高级一点。

总之,血滴子组织相比站在明处的锦衣卫来说,偏向于在暗处搞活动,给人的形象更加的冷酷无情。

三、总结

血滴子和锦衣卫其实都是封建皇权与朝中权力所斗争时而产生的一种机构组织。明清时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的时候,为了最大程度的保障皇权,防止谋权篡位的情况发生,皇帝必须有一支独特的机构或是组织来帮助自己收集大臣的材料,以便及时将这些有反叛思想的人除掉。

其实这样的组织,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或多或少会有,虽说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但差距还是会有一些的,毕竟每个时期的国情都不一样,统治者会针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与时俱进,作出一些改良。

锦衣卫与血滴子之间的差异就是在这种基础下形成的。

明朝的锦衣卫和清朝的血滴子组织性质是否一样?有哪些区别吗?

作为一个富有四海、万万人之上的皇帝,最怕的是什么?当然是被推翻统治,从皇帝之位上被掀下来。因此,历代的皇帝们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也为了更好的把控朝堂和天下、监察百官,都会设立一些不同名目的特务组织。在近些年所上映的影视剧中,明朝锦衣卫与清朝血滴子,大概是古代特务机构中最著名的特务部门了。明清时期的这两个特务机构,经过民间小说的艺术加工后,成为了最具诡秘色彩、令人谈虎色变的两大著名古代特务组织。那么,锦衣卫与血滴子的组织形式是否一样?它们又有哪些区别呢?

锦衣卫飞鱼袍

就本质而言,无论是锦衣卫还是血滴子,这两大机构最初成立的用意就是为强化和提高皇权而服务,它们的存在就是为了确保皇权的至高无上。明朝年间,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江山,防止手下的这些文臣武将拉帮结派、结党营私,朱元璋就将身边的仪鸾卫建立成为锦衣卫。这支组织机构只对皇帝朱元璋负责,其最高首领由朱元璋最信任的武将所担任,并且只听从朱元璋领导,其他任何人都没有调动锦衣卫的职权。

锦衣卫腰牌

锦衣卫的主要职责共有其二,一是负责保卫皇帝安全,二是对文武百官进行监视。有了这支无孔不入的特殊组织后,文武百官的一举一动对于朱元璋而言完全透明化,但凡这些官员有任何的风吹草动、私下聚会,都会传到朱元璋耳中,明朝著名的胡惟庸案、蓝玉案,锦衣卫都曾立下汗马功劳。可以说,锦衣卫为明朝皇帝巩固统治地位方面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血滴子武器

至于清朝的血滴子,是在雍正皇帝时期才出现的一个特务部门。血滴子又名“粘杆处”,据清朝史料记载,粘杆处早在顺治年间就有设立,最初这个机构并不具有神秘性,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为那些清朝阿哥们粘蝉、捉蜻蜓的一个不起眼的服务组织。康熙年间上演了一场九子夺嫡的历史大戏,最终取得皇位的,就是平日里貌似与世无争的四阿哥胤禛。工于心计、富有政治手腕的雍正,在明面上看似对皇位毫无兴趣,暗地里却一直制定着争夺皇位的各种计划。

影视剧中的血滴子

为了顺利拿下皇位,雍正就粘杆处培养成了训练有素、能够刺探军情,帮助他铲除异己的专用特务机构。雍正登基以后,为了酬谢这些人夺嫡过程中所立下的汗马功劳,特地设立了粘杆处机关,机关官员由原来的府邸旧人继续担任粘杆处的成员。自此以后,粘杆处由原来的一个伺候皇室玩耍的服务机关,彻底转变成为了一个特务组织,民间小说将这个特务组织形容为血滴子。

在皇帝登基后,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继续充当皇帝眼线,监察、控制京城内外大臣的活动,其职能特性与明朝锦衣卫十分相似。单从职能来看,这两个机构其组织性质相同;但是,这二者也有不同之处,因为锦衣卫的职权远在粘杆处之上,因为,明代锦衣卫还具有司法职能,存在了290年之久;而粘杆处在乾隆去世以后就逐渐被废除不用,很显然,单从存世时间也可以看出,粘杆处的职权远不如锦衣卫重要。

明朝的锦衣卫和清朝的血滴子组织性质是否一样?有哪些区别吗?

明朝的锦衣卫确实存在,而且影响甚大。可是清朝的“血滴子”何时成了组织?明明白白地告诉诸位,所为“血滴子”是小说中的一种暗器,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试想一下,大内高手飞刀、袖箭这些厉害暗器不练,拿个鸟笼似的玩意,天天套头玩,且不说准头怎样,这暗器那么大扔又扔不远,敌人站着不动、也不格挡,就这么让人割头玩,是他傻还是你傻?这么没效率的武器谁会用?

话说回来,清朝也有个类似明朝锦衣卫的机构,那叫“粘杆处”,在一个时期除了原本的职责外,也做一些侦缉之类的工作,但不论规模,还是影响力都跟锦衣卫差远了。

我们来了解一下二者的区别:

1、二者的由来

明朝锦衣卫,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后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裁撤亲军都尉府和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清朝粘杆处,顾名思义,粘杆处原本是清廷内一个专事粘蝉、捉虫、钓鱼等类似的皇家服务机构。在皇帝巡狩之时还负责扶舆、擎盖之事,是个普通官署。雍正皇帝登基后,为了巩固专制统治,在内务府之下设立了粘杆处,又称尚虞备用处,才有了稽查官员的职能。

2、二者的持续时间

有明一代,锦衣卫一直存在。直到1661年南明永历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于咒水之难被杀,才算正式结束长达290年的历史。

粘杆处作为侦缉机构,雍正皇帝初设立,结束时间,大致有两种结论:一是,到雍正皇帝驾崩,乾隆皇帝为了消除其父的“恶”政,即放弃不用;二是,直到乾隆皇帝死后,嘉庆皇帝处死和珅,粘杆处被牵连遭到清洗,其“特务”职能才被废除。也就是说,粘杆处的特殊职能,最短13年,最长也不超过80年,就被取缔。

3、人员规模

在明代,实行的是“卫所制”,一“卫”的编制是五千人,锦衣卫是天子亲军,加上各类帮办和辅助人员,总体规模达到数万人,人员部署遍及全国。

清朝雍正时期,粘杆处规模达到顶峰,主要是收集和监视京中大臣的言行以及不法之事,人员最多时也不超过千人。

4、权力和影响

锦衣卫初始职能为三项:其一,守卫值宿;其二,侦察与逮捕;其三,典诏狱。大明朝“ 胡蓝之狱” 、“ 郭恒案” 、“空印案”都是锦衣卫负责查办的。最令人恐怖的权利是它拥有自己的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只对皇帝本人负责。

因为权力缺乏限制,所以朝中官员多畏惧锦衣卫。他们为了邀功请赏而罗织罪名,不择手段地扩大牵连范围,制造的冤假错案不胜枚举。

另外,锦衣卫拥有特权,可胡作非为、贪赃枉法而又得到了皇帝的“默许”保护,造成了社会的混乱不堪。有种说法是“明之亡于厂卫”有一定的道理。

粘杆处的首领名叫粘杆侍卫(有品阶),一般成员名“粘杆拜唐阿”,大多都是内务府的“包衣奴才”,属未入流,地位低下。他们所做之事,就是替皇帝张耳目,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有“上达天听”直奏皇帝的资格,但不要说朝廷重臣,就是京中一般六、七品的小官,即使犯了罪过,他们也无权处置,只能收集罪证,转交给刑部或大理寺定罪。

以上种种表明,明朝的锦衣卫和清朝的粘杆处只是有些许职能相似,但不论规模,还是权力以及影响力,都不是一个层次的,简直是天壤之别。至于“血滴子”就不要拿来当正史提了,以免贻笑大方。

明朝的锦衣卫和清朝的血滴子组织性质是否一样?有哪些区别吗?

每个强权政权都会有相应的情报机构存在的。事实上早在战国时期,政权体系中就有人看到了情报的重要性,如公子子楚对秦孝文王的建议,信陵君对魏安釐王的建议,冯谖对孟尝君的建议。

因此到了汉朝时期,汉武帝晚年更年期发作,怀疑有人要暗杀他,因此命令酷吏江充设立绣衣使者,在《史记》《汉书》中又称“绣衣御史”“绣衣直指”“绣衣执法”“直指绣衣”,意思就是“衔命直指”“指事而行”。指受皇帝派遣,奉行捕盗、治狱等特殊使命的吏员,是西汉御史的一种特殊的存在,也是中土历史上第一次在官方史书记载的特务机构。另外一个题外话是:诏狱也是汉武帝时期开启的。

后来唐朝时期的不良人、宋朝时期的皇城司、明朝的锦衣卫、清朝的粘干处(也就是民间说的血滴子),都是维护封建集权统治下的情报、缉捕、审问、和刑法的存在。

明朝的锦衣卫和清朝的粘干处,其实组织性质是一样的

都是皇权集中之下的一种表现,但是清朝的粘干处存在的时间不算太长。粘干处的出现是在康熙时期由爱新觉罗·胤禛还是皇子的时期所创立的,也就是雍正,后来登基后,雍正施行改革时,受到不同旧利益派系的阻挠,以及各皇子的相互争权夺势导致大臣们相互形成派系等等因素下,雍正扩编了粘干处。

此时的粘干处也有了锦衣卫的雏形,对朝廷的大臣和对民间施行监视、清除异己等操作,但是到了嘉庆即位后,因和珅出身于粘干处,因此粘干处受到牵连,逐渐被废除。

其实清朝入关之后,依旧保留了锦衣卫的存在,只是一年之后,将锦衣卫改成了銮仪卫,加上清朝的统治是比较特殊的,官员只要不触及到统治核心,也就是不谋反或不参与立储、或不引起民间谋反,就算怎么贪腐,朝廷都不会过于理会。

所以清朝时期很少出现有统治者直接参与对官员的缉捕、不公开审问、甚至是典诏狱的行为(雍正时期的粘干处做过,也就算民间“流传”的血滴子办案)。

锦衣卫和粘干处(血滴子)的区别

其实古代封建社会的组织架构上,明清以前的皇权并非是独一无二的,是皇权与士大夫之间并存的一种统治模式。

皇权一般是以裁判的模式去操控整个朝局,如唐朝时期的魏征就是一个例子,在山东士族和关陇集团之间,皇权的一个表现。还有宋朝宋仁宗时期,当新旧两派之间也会出现一个外戚集团的存在。即一种三角分化式的朝局。

明朝的锦衣卫

一、朱元璋时期

朱元璋起于布衣,早年的生涯使得其对官员和士族有着一种天然的不信任态度,特别是他跟随着他一起起事的淮西勋贵集团,占据了整个文武官员系统,尤其是刘基(刘伯温)作为孤臣,即对抗淮西勋贵集团的存在,突然死于胡惟庸之手后,使得朱元璋不得不启动了锦衣卫,亲自参与对抗淮西勋贵集团。

因此在《明史》之中,我们能看到一点,早期的锦衣卫是朱元璋在创业时期的一个军事情报机构而已,是为了战争而创立的。可当朱元璋称帝之后,锦衣卫开始扩张,监视百官,这时候并没有出现锦衣卫对不法官员的缉拿审问权利,是在刘伯温时候,锦衣卫才拥有诏狱的特权。

在刘伯温未死之前,不法官员被捕后大都是走司法程序,如“分遣御史录囚”“闰月癸丑,诏天下罪囚,刑部、都察院详议,大理寺覆谳后奏决。”——《明史 太祖本纪》。

当洪武八年时,刘伯温死后,于洪武九年至洪武十五年的“空印案”、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蓝玉案,锦衣卫是全程参与其中的。

其中以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是皇帝明确打击淮西勋贵集团的,而”空印案“则也有打击淮西文官集团的表现。而郭桓案则是因官员贪腐,朱元璋清洗官场的一次反腐行动,而这四案中多有锦衣旗校奉命活跃其间。

二、朱棣时期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衣卫废除。

但是朱棣靖难成功之后,为了打击异己尤其是建文旧党,因此重启了锦衣卫,这个时候的锦衣卫权利加强了,不再是之前朱元璋时期的仅仅是皇帝手中的一个收集情报和审问的工具。

这个时期的锦衣卫(尤其是朱棣的发小纪纲时代),诏狱成为了锦衣卫最典型的存在(朱元璋时期,还要收罗罪名公布天下,再由司法部门处罚,可朱棣时期,锦衣卫就全程处理了)。

三、锦衣卫潜伏时期,直至正德皇帝时期再次加强

朱棣之后的明朝统治者,锦衣卫的权利是受到限制的,这个时期锦衣卫是由勋贵来作为最高指挥使,特别是土木堡事变发生后,出现了锦衣卫指挥使被文臣活生生打死在朝堂之上的事件后,锦衣卫基本没有出现在明史之中,进入了一段潜伏时期。

(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统/天顺)、明代宗(景泰)、明宪宗(成化)、明孝宗(弘治)这个时期)。

明孝宗死后,因文官集团的强势(冲入宫中从妃子手中抢正德),同时也因为土木堡事变之后,文官集团已经将武勋集团控制住后,因此正德皇帝在即位后,不断加强了宦官的权益,并在锦衣卫的基础上创立西厂,间接控制了锦衣卫和东厂(东厂是纪纲谋反案后,朱棣不信任锦衣卫所建立),也间接使得锦衣卫的权益加强。

其实这段时间里,锦衣卫的角色是正德皇帝手中一个与文官集团对抗的唯一工具,即皇权势力。但是到了嘉靖皇帝,因嘉靖不是仁宗一脉的,因此早期需要依附在文官集团之中,所以锦衣卫在一段时间里又潜伏了起来,直至嘉靖因”宫女案“(“壬寅宫变”)后,锦衣卫又再次获得皇帝的青睐,成为皇权为数不多的直属部队之一。

清朝粘干处

史料由于嘉庆皇帝时期的销毁,导致这个组织上的材料现存极少。也只能从和珅以及一些所谓的谋反案中的材料才能发现其存在的痕迹。

因为雍正时期少有诏狱(在位时间太短),所以粘干处到底有没有独立的诏狱存在就是个密了,但是从雍正给予各地官员密奏的权利,以及后来发生的几件事上来看,雍正手中的粘干处应该也在各地官员身旁安插了特务。如:

1、雍正二年,封疆大吏渐闽总督觉罗保、山西巡抚诺珉、江苏布政使鄂尔泰、云南巡抚扬名时突然遭到皇帝严厉的斥责,紧接着宣布停止他们给皇帝上奏的权利。其罪名就是:“密之一字,最紧要,不可令一人知,即汝叔鄂尔泰不必令知。”(雍正七年,雍正给鄂尔泰的侄子鄂昌的一段批示),雍正是如何得知这些官员在密奏时将内容告知其他人的?

2、雍正的八弟“阿其那”(允祀)、九弟“塞思黑”(允禟)这两起案中,雍正是如何收罗证据的?《清史稿》中并没有描述,只是突然说雍正将他们革职了,可是爱新觉罗·允禟是在西宁驻扎的,手中是有军队的存在,最为特别的是允禟与其他皇子之间的联系,雍正是提前得知的。而且允禟是和年羹尧有关联的,这里为什么雍正是提前得知的?

3、乾隆即位后,群臣呼取消密折制,可乾隆一直保留粘干处。

锦衣卫和粘干处的区别就在于,锦衣卫拥有探查、纠察、缉拿和不公开审问,甚至是后期的诏狱存在,而粘干处是清帝仅仅是耳目,并没有出现皇帝特许的缉拿、关押官员的案例(又或者说是没有特定的地点来关押不法官员,在缉拿上大多数是雍正皇子时期的旧人去处理的)。

另外一个深层次的因素是,统治阶级的特性存在。

清廷的统治是由满人作为上层,而中层是由旗人(含汉八旗)作为主官,汉臣作为辅官(嘉庆之后才有所改变)。

明朝是皇帝、文武官员作为统治阶级,因此明朝的政治斗争大多数集中在皇权与文权、武权之间的争斗之中。

而清朝(道光皇帝之前)主要集中在皇权内部,因此就能看到,清朝的皇帝在即位亲政后,都会顺利地完成对权臣的攻袭,如顺治--多尔衮,康熙--鳌拜,乾隆--年羹尧,嘉庆--和珅,可问题是这些权臣在而后的皇帝中,能迅速恢复名誉和权益(也就是平反,年羹尧除外),如康熙就给多尔衮平反,乾隆给鳌拜平反,道光给和珅平反。

造成这种原因的,其实就是权臣威胁到了皇权,清帝才会对权臣进行动手(雍正除外,因为雍正是准备想改革改制的),因此得出结论,清朝的官员,只要不威胁到皇权,怎么贪腐怎么敛财,只要能维护好上下之间的关系,基本是不会被处理的,而不同于明朝,需要维护民间百姓的利益(尤其是朱元璋时期)。

图片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必删除。

明朝的锦衣卫和清朝的血滴子组织性质是否一样?有哪些区别吗?

锦衣卫是军统特务,血滴子是杀手组织。

锦衣卫有正规编制,有军阶设府开衙。

血滴子是民间传说中一种暗器,有没有这种武器不知道。但雍正手下确实有一支特务组织,叫“粘杆处”。是雍正家奴和家生奴才组成的秘密组织。没有编制没有官职,专门处理一些不能明着干的事。

明朝的锦衣卫和清朝的血滴子组织性质是否一样?有哪些区别吗?

无论是锦衣卫还是血滴子,都算得上特务机关的一种存在形式,只不过是血滴子的残忍程度,远远要比锦衣卫恐怖,血滴子起初是作为一种恐怖的暗器,但是在清朝时期,却成为了皇帝手中让人闻风丧胆的秘密武器,只不过他是以特务组织的名称借用了血滴子的名号。但是这两者之间究竟有何区别?锦衣卫和血滴子究竟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大明朝锦衣卫的来历溯源

明清时期,已经属于我国封建王朝的高级阶段,在这一时期,帝王在极大程度上,为了能够进一步巩固皇权,对抗权臣乃至宦官,所以也进一步栽培自己的秘密力量,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大背景前提下,锦衣卫应运而生,之所以出现在明朝,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胡蓝之狱”。

当时明太祖设立锦衣卫,就是为了和功臣们敲竹杠,毕竟要让他们时刻谨记,这是老朱家的天下,并非他们可以轻易造反的,后来随着明成祖朱棣的即位,也进一步产生了东厂制度,当时的东厂也就是为了进一步限制锦衣卫权力过大,环环相扣,层层制约,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控制。

大清朝血滴子的来历溯源

传说中的血滴子,本来是一种秘密武器,据说是一个形似鸟笼的形状,使用之时套在对方头上,这个刑具之内暗藏玄机,而且外边有一根长长的绳索相连,通过外边的绳索控制,人头咔嚓就在一瞬间,瞬间变成一具无头尸体,场面要多惊悚有多惊悚。

当然血滴子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致命毒药,它的功效之独特,也就相当于化尸粉的作用,血淋淋的尸体,短暂的时间内就会化成一滩血水,场面也是异常恐怖。而在大清时期的血滴子,实际上代表的就是特务机构,而这个特务机构此前的名称叫做粘杆处。

粘杆处是何物呢?本来是在皇宫之中,为了降低噪音,专门粘知了的部门,也是在雍正时期专门成立的,毕竟雍正是一位喜欢安静环境的皇帝,但是正因为登高望远的缘故,这一机构由于经常需要爬树,所以看的也比较远,对于宫廷之中个人的动向,都能够精准的把握,也就进一步发展成为帝王专属的情报机构,人红是非多,知道的秘密多了自然也不是好事,所以后来的雍正不仅将其改名,而且进一步砍掉了众多耳目。

锦衣卫与血滴子的区别所在

其实从上述的了解也可以发现,尽管都是特务机构,但是两者还是存在本质区别,锦衣卫也更近似于巡查缉捕机构,而血滴子主要是情报控制机构,两者尽管都是特务工作,但是在职责上还存在极大的差异,总体而言,锦衣卫的职能要比血滴子更大,而且能力更强,不仅具有侦查能力,而且有逮捕审问的权利,但是对于血滴子而言,并没有专业的组织训练,只是单纯的充当帝王的耳目,根据所掌握的情报,必要的时候采取适当的措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