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是少数民族,为什么他们会用汉族的姓氏?

在中国,现在总共有56个民族,除了汉族之外,有55个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之中人数最多的就是壮族了。如果我们仔细一些,就可以发现有一个现象特别的奇怪,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人民生活的主要聚居地,当然其他地方也会分散聚集一些,但是他们与当地的汉族人差别不大,如果不认真去细究其身份的话,如今是很难分辨出来他们和汉族人有什么差别。

这种难分辨不仅在长相上,甚至还体现在他们的姓氏之上——他们的姓氏甚至都与汉族人的是一样。那么到底是何种原因导致壮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竟然和汉族有如此大的雷同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自然是先要追溯历史了,从历史的脉络中寻找出本源。

壮族聚集地是在我国西南地区,那个地区在先秦时代有一个代名词,那就是百越。众所周之,百越这个范围很大、很粗略,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再往下细分,那就是属西瓯了。

而在秦朝建立封建王朝之后,这里虽处在过渡文明时代,但依旧还是处在氏族统治之下。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亘久不变的真理,面对秦先进文明的入侵,本地部落尽管誓死抵抗,但由于生产力较为落后,并且势力分散,最终还是被秦攻占,当然秦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也算是把壮族先民归为自己帝国的子民。

秦始皇将大批汉族人口迁往此地,与当地土著杂居融合,后来的赵陀又大力推行汉族风俗,也就促进了当地汉化。而在后来的东汉末年,由于中原大乱,大族南逃于此,使得此地封建化再次加强。而在此后的朝代里,尤其是在唐宋之际,是当地重新展现民族特征的频发期,但都被中央王朝压制或者称臣,接着就是再次汉化。

也就是说,其实在秦封建王朝开启之后,壮族地区就一直在不断接受汉化,虽在中途或多或少会有些阻隔,但没有影响大体趋势走向。当然了,这里说句题外话,其实当时汉化的地区也不单单只是核心的广西地区,还包括越南等地区,也曾被划入汉化范围之内。

说了这么多,上文有个名词出现的频率很高,那就是汉化,那么当时的汉化到底是什么意思,当地当时到底又是如何汉化的呢?

其实,我们笼统点讲就是向灌输汉人的文化。不过如果要细说的话,自然就是对其进行全方位、各领域对其进行影响,促使汉族与其融合。

这在文化最为突出,文化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文字,历代统治者都会将文字看的很重,必定会做到统一文字,毕竟只有文字统一,融合才更加便利。而除了文字,当然还有其他的地方,比如允许其参加科考,对其进行思想灌输。

当然,前面也讲到是全方位,所以这在政治体系上也有表现,比如秦始皇在当初拿下壮族故地之时,把郡县制度体系也带来了,这样自然会更加方便统一管理,促进融合。明清之际著名的改土归流也是同样的道理。

而看了上面或许又有人有疑问了,为何这种汉化在当时、当地能够实现呢?

其实当时的汉化,总的来说应该分为两点,一是统治者手腕够强,二是当地体系基础薄弱。

一、先说手腕,手腕自然是惯用的软硬皆施,从秦始皇开始,让当地学习汉族的文化,让他们与汉族人通婚,不听从的话,那就只有强制迫使其听从了,必要时也可以杀一儆百,毕竟若现在没做好,以后有可能成为十足的动荡分子。

而秦始皇之后的历代统治者,野心只会越来越大,所以他们都是不断加强集权的,所以汉化只会不断进行下去。虽然由于面对的情况不同,或许会使得他们对此地汉化采用的具体措施会有不同,但大致的手段不会变,软硬兼施在任何时候都是对付人的万精油,也是统治者爱不释手的。

二、再说基础,秦拿下壮族先民之地时,这里还是处于部落管理之下,部落之间分散松散,没有任何有效的管理章程,也没有先进的生产资料。这就说明这里基础相当的薄弱,无论是经济还是制度,完全是形同虚设。

更为致命的是,原本在这的壮族先民,他们甚至是没有姓,据《文献通考》记载:“僚蛮不辨姓氏,所生男女长幼次第呼之。”这其中缘由据说是和他们的神崇拜有关,当时他们心中的神,也就是一个叫做布洛陀的神灵是没姓的,而神都没有,他们自然也不会有,而这就为他们更好的接纳汉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其实当时的这块地对秦来说就好比是一张白纸,画什么是自己说了算,这对于秦来说是一个相当好的机会,当然它也把握住了。

而在此后的朝代中,虽然有些少数民族割据势力或者王国在此地由于经营多年,基础逐渐深厚,导致汉化程度减缓,大有形成本家文化的趋势,但由于存在时间都不长,而之后又多次受到中央王朝的打击影响,因此都没能够成功。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自秦开始当地的人开始逐渐接受汉人的姓氏,壮族的一些大姓,比如莫氏、韦氏、黄氏等,都是这时开始形成,慢慢的这就导致壮族地区形成了与汉人一样,有强烈的宗族观念,他们不仅有祠堂,还有族谱,这样程度的汉化,已然是根深蒂固了,改是无法改变的了。

总结

所以我们从上文可以看出,壮族所居住的地区与居民,其实在历史上自秦开始就一直在不间断的接受汉化,并且逐渐是根深蒂固,而加上这样长时间的不断融合,在如今有些与我们汉族的区别很小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当然了,其实还有个原因,那就是有部分人其实本身就是归属汉族,只不过因为通婚等一些特定缘由,在后来划分民族户口之时改了壮族。

壮族是少数民族,为什么他们会用汉族的姓氏?

壮族旧称“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壮族人口已接近1700万,其民族语言为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在历史上壮族被称之为:“乌浒”、“俚”、“僚”或“俚僚”,而壮族的则自称为:“布壮”、“布越”、“布雅伊”、“布衣”、“布沙”、“布土”、“布侬”、“布央”、“布曼”、“布饶”、“布傣”等等。

在宋代首次出现了“撞人”这个称谓。而到了元明以后,壮族被侮译为“獞人”,在建国之后更名为“僮族”。

后来在1965年10月12日,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在征得壮族人民同意的前提下,由国务院正式批准,把僮族的“僮”改为强壮的“壮”字。

壮族主要居住在我国西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高度汉化的汉化的民族。早在秦朝建立初年,占地该地的南越王赵佗就积极拉拢当地壮族势力,开启了壮族汉化的历程。

此后虽然汉人不断地进入西南地区,加快了壮族和汉族的融合。虽然壮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并且在唐代时就依照汉字发明了自己的文字。可是由于壮族在历史从来没有形成过自己的政权,所以壮文也一直难以统一,普及率并不高。加之壮汉之间接触频繁,使壮族成为西南地区汉化程度最高的少数民族,壮文和壮语的就更加衰微了。

壮族原本是没有姓氏的,后来受朝廷册封的土官们开始以自己的领地为姓氏,后来受到汉字的影响,渐渐演变为汉族姓氏。

到清代了,大部分在平原地区生活的壮族人已经与汉人无异了,不管是文化上还是语言上,壮族人都基本上完成了汉化,包括姓氏。清末,大多数壮族人都有了自己的姓氏,其中:黄、韦、覃、陆、罗、蓝、雷、农、廖、莫、庞、梁、李,是主要的几个壮族大姓。

在近现代历史上壮族出现了许多名人,如清代的云贵总督岑毓英、岑春煊父子,他俩是清代官职最高的壮族人。

除此以外,天平天国运动中的西王萧朝贵和北王韦昌辉,以及北伐名将求王林凤祥也都是壮族人。而且在太平天国运动中也有大量的壮族同胞投身其中,他们在军中被称为“老广西”,是天平军中信仰最坚定,意志最顽强,战斗力最恐怖的部队。

这些壮族同胞在最后的天京包围战中宁死不降,在湘军破城之时,守城的壮族士兵由于断粮已经饿的拿不动刀了,但仍然依旧坚持战斗,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竟无一人投降!

到了现代壮族也是名家辈出,比如著名体操运动员、企业家李宁先生,前河南省军区副司令员黄新友都是壮族同胞。

(体操王子李宁,在退役后创立了“李宁”运动品牌,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点燃了奥运圣火)

壮族是少数民族,为什么他们会用汉族的姓氏?

不可否认,壮族在历史上与汉族有很大的渊源,说壮汉一家亲也毫不为过,尽管壮族作为少数民族,但它也是继汉族之后,人口数占据极大优势的民族,数千万的级别。

或许很多人都诧异,为什么壮族姓氏与汉族极其相似?其实我们了解了壮族的历史,就很容易能够解释这一现象!

壮族祖先的由来

春秋战国时期,壮族人的祖先主要是分布在我国南方的浙江、福建,以及广西、广东、海南和越南中北部。数量众多的百越人,按照当时的群体划分,我国广西地区主要分布的是西欧人和骆越人这两个群体。

正是由于他们的繁衍生息不断壮大,壮族人也在他们的庇佑下成功孕育而出,其实更准确的说,应该是西欧人产生了壮族。尽管骆越人也算是壮族的祖先,但他们更准确的应该是越南京族人的先祖。

壮族人被汉化的缘起

与中原王朝相比,壮族人的文明进化程度显然要更低,此前由于文化交流不足,壮族人生产方式相当不落后,远远不及发达的中原文明,往前要倒推数百年。

直到当时秦始皇一统天下,他们才逐渐被接受,开始在汉文化的孕育下,卯足了劲儿茁壮成长,使用汉姓从那时已经开始。

壮族人的姓名历史

其实根据文献资料可知:壮族人其实本来没有姓氏,基本都以名字称呼,在以前那个知识匮乏的年代,名字也经常会重复,缺乏创新性与新意。

当然随着人口不断增多,壮族人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经常混淆称呼会造成很大的麻烦,而在当时正好有汉族人姓氏可以借鉴,此后就很容易将别人区分。

壮族人也就随着汉族人有名有姓,没多久他们就发现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同名,但因为不同姓,也是天差地别。

壮族姓氏音译大法

其实壮族这两个字都是音译而来,当然壮族的姓氏也绝非全部沿用汉族,他们的称谓中也会有自己的读音。

就拿古代壮族来说,他们也有自己的统领,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皇与黄谐音,所以自然也有越来越多的壮族人沿用黄这个姓氏,这也是壮族姓氏中最大的一个分支。

当然还有一种沿用形式,有一个专门养牛的壮族部落,由于古壮语中牛与莫同音,所以自然也就由此沿用下来。

除此之外,壮族还有颇具代表性的取姓大会,这也是保证姓氏多元性的一个重要活动,许多壮族姓氏与他们从事的活动有关。

壮族姓氏的发展与汉文化包容性有关

(壮族剪纸)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道理人人知晓,数千年文化的发展,让汉字极具包容性,囊括了绝大多数读音,而每个汉字都可以以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自然也就充分保证其多元性、组合多变、形式各异。

后来的壮族文化,还是深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万变也不离其宗,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壮族姓氏其实在汉姓中,属于包含关系,百家姓多变,也由于庞大的汉族人口基数所决定。

其实我们也不难发现,居住在壮族地区的汉族人也不在少数,有了他们的影响,更加让壮族人姓氏汉族化,文化的多元性,确实有其独特的作用。

因交融统一更利于打破民族隔阂,让各民族之间相互促进共同繁荣,只需要保证其关键民族元素特征,持续永存即可。姓氏仅仅作为一个称呼,无论怎样变更,其实影响并不大。

壮族是少数民族,为什么他们会用汉族的姓氏?

首先,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很多都是带有偏见的!

其次,姓氏跟什么民族的关系并不大!而且回答问题的都不是我们广西壮族人!

那么下面我最为一个广西柳州农村的壮族人给大家说说我们的姓氏!

我本人姓“莫”巨鹿堂的!

有人说我们壮族都是外来的,都是哪里哪里般过来的!并不是当地的土著!那么我就要说说,我们是什么民族,跟我们从哪里来的有什么关系吗?宁夏回族是土著吗?所以哪里来的没有关系!

那么我这里就发现我们这里是这样的!

一般讲壮话的都是壮族,讲客家话麻界话的都是汉族,其他民族就讲自己民族的话,苗族讲苗话,瑶族讲瑶话!柳州话是西南官话的一种,算是我们这里各民族的官方语言了,南宁往下到海边讲的基本是白话,当然了壮族人也少,比较多壮族人还是桂中,北,西北,东北等地区!

大家可能不了解,我们的壮话其实跟白话有点类似,跟越南话,柬埔寨语,泰国话,都是有一点点相似的!

所以我们民族的划分是根据我们的语言来的!

壮族的几个大姓基本都是中原地区过来的,我的先祖也是!

那么我们几个大姓,如韦,覃,黄,莫等都是讲差不多的壮话!

以前官方认可的壮话是南宁武鸣区当地的壮话,跟我们柳州柳州这里的不太一样,基本没有代表性,所以现在也不推广了!

我们基本都是过的农历节日,并没有自己民族的日历,只有一个比较特殊的三月三,但是也是农历节!但是我并不认为自己是汉化的壮族,而是民族融合了!因为我们基本是汉壮不分的,有的母亲是壮族有的父亲是汉族有的反过来,新生宝宝跟谁的民族都可以,所以壮族姓什么的都有!所以主要原因不是汉化不汉化的问题,而是民族融合的问题!

壮族是少数民族,为什么他们会用汉族的姓氏?

我们都知道粟裕大将是侗族人,但是有意思的事情是粟裕将军却从来都不知道自己侗族人,直到将军去世,也一直认为自己是汉族人。

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因为粟裕将军出生于湖南会同,而那一带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主席还特意问过将军是不是少数民族,将军说我是汉族人。但是,在将军去世的4年后,会同县的粟氏族人被认定为侗族,因此在经得将军家人的同意下,将军的民族从汉族改成侗族。

从这个小故事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在南方一带的很多少数民族,除了一些特定的方面,其他的很多方面都与汉族没有什么区别。笔者的老婆是湖北恩施的土家族人,但是整体上和汉族没有任何区别,一口西南官话说的贼溜。

就像题目中所说的,壮族虽然是少数民族,但是姓氏全部是汉人姓氏,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壮族主要聚集在广西一带,而广西这一代在先秦时期属于百越地区的一部分,是古越族中西瓯和骆越两支聚集的地方。

注:百越之地,包括今天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圈。主要分布着吴越、扬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等百越支系。

在先秦时期,广西一带与中原的交流很少,但是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遂将目光投向了百越之地。秦始皇派任嚣和赵佗率五十万大军经略岭南,设立桂林象郡进行管理。任嚣死后,赵佗自立,在岭南建立南越国,南越国的疆域包括了今天的两广和越南北部。

任嚣是河北人,麾下50万的岭南军团也是来自中原,以华夏族人为主体。这50万的岭南军团长期驻扎在岭南,不仅改变了岭南地区的人口结构,也同时将中原地区相对先进的文化带进了岭南。

而且,中原王朝的更迭,往往伴随着战乱,为了躲避战乱,又有不少中原人拖家带口的从中原地区跑到了岭南地区。

因为中原文明相比百越文明来说相对要先进,而且中原王朝在绝大部分时候都是东亚地区的霸主,对岭南地区进行了比较有效的管理,因此中原文明对于岭南一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岭南地区的统治者,要么本身就是汉人(华夏人),要么就是就是受中原文化影响比较大。因此现在生活在广西的壮族人用汉姓没有什么稀奇的。别说是壮族了,就连越南现在也是使用的汉姓。

实际上,在民国时期,采用五族共和的说法(汉满蒙回藏),别看现在壮族有1700万人口是我国第一大少数民族,但是在五族共和中压根就没有壮族,那个时候的壮族就被认为是汉人的分支。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对民族进行了系统的甄别,僮族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后来僮族又被改为壮族。

壮族是少数民族,为什么他们会用汉族的姓氏?

当初新zg成立后,并没有什么55个少数民族的区别,划分民族,是后来参照苏联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定义方法,官方划分为56个民族,包括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斯大林在给民族下定义时,概括出民族的四大特征也就是划分标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按照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有范围内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声乐礼等文化独特性等因素来划分的,有些少数民族的人,说句不好听的人家那时候根本没有自己不是汉族的概念,都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但是就因为需要划分民族这种需要被创造出来了,形成了55个少数民族,别的不说,像潮汕地区就差点被划为一个民族,因为当时来看文化、语言、经济、习俗方方面面都达到了作为一个独特民族的标准,但是据说是当时潮汕的领导们都不认可所以给否定了😂还有客家人也很符合,不过谁敢把客家人划为单独民族,估计叶老总会很生气,所以是什么族姓什么真的很重要么,谁家祖上不是从北走到南啊,姓什么不能说明什么,除非DNA验证,否则有多少水分谁能说清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