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刘备自称是汉室宗亲,汉献帝查家谱发现其实里面没有他,刘备是谎称自己为皇叔,你怎么看?
东汉末年分三国,其中三国之一的蜀汉政权的领导人刘备,又被人称之为“刘皇叔”,有人说这是刘备伪造的一个身份,他实际上根本不是汉室宗亲,汉献帝压根儿就没有从家谱里面找到刘备!那么事实情况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与其争论不休 还不如寻找到合理证据前来证明一番。
我们首先翻开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据说罗贯中的这部名著是七分史实,三分想象,并且由于《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所以这本书的影响力非常惊人,有很多人都对《三国演义》里的内容深信不疑和言之凿凿。
《三国演义》里面有没有关于刘皇叔的记载呢?当然是有的,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汉献帝见到刘备,就问他的出身,刘备有这么一段回答。
说:“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也。”汉献帝取出宗族世谱来检看,刘备的确实是皇帝的后裔,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是中山靖王刘胜………刘备就是刘弘的儿子。
这个世系排出来之后,汉献帝说,从这个家谱来看,刘备还是献帝的叔叔辈。汉献帝觉得有这么一个叔叔,就有了靠山,于是乎,就拜刘备为左将军、宜城亭侯。所以后来人们也称刘备为“刘皇叔”,称号就是这么来的。
那么问题来了,也就是说在《三国演义》里面,刘皇叔是得到汉献帝亲口承认、宗正官方认证的,这个汉室宗亲的身份直接给打成板上钉钉的事实了,不存在什么汉献帝没查到族谱,刘皇叔一定是刘备自己编的故事这种情况。
那么,我们都知道,正如上文提到的《三国演义》里面毕竟是小说,还是有三分故事性在里面的,而且这《三国演义》毕竟成书于明朝,难免会有许多事情不能原汁原味啊,就比方说这个宗正口中继承循序,这个爵位胡搞一气,根本不符合汉代爵位继承的基本逻辑。那么,在正统史书里面,到底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记载呢?
我们翻开三国后期著名的史学家陈寿所撰写的《三国志》,这本书距离三国前期历史非常接近,因此可信度高。
于是我们只需翻开《三国志》,按照目录找到先主传,然后我们仔细瞧瞧,先主传是这样的:“先主…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这个写法就是史书里面的正统写法了,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刘备确实是中山靖王之后,但是绝不是汉室宗亲——西汉武帝时期就已经把刘备祖先给除爵了,更不用说时代已经到了东汉末年了。
刘备祖先早就不能算汉室宗亲了,最多只能算是汉室后人,这样的汉室后人在东汉末年全国没有几十万也有十几万,真心不稀罕。
所以若按着《三国演义》,刘皇叔确实是官方认证的汉室宗亲,所谓的“皇叔”不是编出来的,而是汉献帝亲口承认的;若是按着《三国志》记载,所谓的“皇叔”就得是编出来的了。
有人说刘备自称是汉室宗亲,汉献帝查家谱发现其实里面没有他,刘备是谎称自己为皇叔,你怎么看?
我们在社会交往中,遇到同姓的人,都习惯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一句话就拉近了关系。
就此来说,刘备与献帝是一家人并不为过,但是不是献帝他叔就要慎重了。这不仅仅是穷亲戚要攀富那么简单,这是要杀头的。
01
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没问题,不过是献帝远房的穷亲,关系比较疏远罢了。
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与刘备(161--223年)相差417年,还不到五百年,刘备有足够的理由跟刘协说,咱们是一家。
但刘备的族谱记载不很清楚,有几种说法,也就不清楚刘备是刘邦的第几代后裔。这与跟汉室皇亲关系比较疏远有一定的原因,不足为奇。这不能因此怀疑刘备的家世,因为在古代,族谱是很严肃的事,很难冒充的。
献帝刘协是刘邦第十六世孙,这是帝王谱系明确记载的。
详细看一下东汉的帝王谱系就清楚了。
光武帝刘秀---刘邦九世孙;
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刘邦十世孙;
汉章帝刘炟---刘庄之子,刘邦十一世孙;
汉和帝刘肇---刘炟之子,刘邦十二世孙;
汉殇帝刘隆---刘肇之子,刘邦十三世孙;
汉安帝刘祜---汉章帝刘炟之孙,刘邦十三世孙;
汉顺帝刘保---刘祜之子,刘邦十四世孙;
汉冲帝刘炳---刘保之子,刘邦十五世孙;
汉质帝刘瓒---汉章帝曾孙,刘邦十四世孙;
汉桓帝刘志---汉章帝曾孙,刘邦十四世孙;
汉灵帝刘宏---汉章帝玄孙,刘邦十五世孙;
汉少帝刘辩---汉灵帝之子,刘邦十六世孙;
汉献帝刘协---汉灵帝之子,刘邦十六世孙。
汉献帝皇家族谱是准确清晰的,但刘备因为关系太疏远,已经不可能还有刘备这一支的存在。
汉献帝在族谱中查不到刘备的名字,这很正常。这不足以否认刘备是刘邦后裔的身份。
02
皇叔一说
罗贯中老先生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写到:
献帝宣刘备上殿,问道:“卿祖上何人?”
玄德回奏说:“
“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也。”
献帝教取出宗族世谱查看,命宗正卿宣读道:
“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
献帝就排了一下世谱,恰恰好,刘玄德是献帝的叔父。献帝大喜,请入偏殿叙叔侄之礼。
刘备的族谱有几种说法,且不说演义里记载的这个说法是否正确,就以此说,刘备绝不是献帝之皇叔。
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第十八世孙,汉景帝十九世孙,刘邦二十一世孙。
如此算来,献帝是刘邦十六世孙,刘备是刘邦二十一世孙,刘备咋会是献帝的皇叔呢?
这个就有些扯淡了。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是刘邦九世孙,传到献帝共有十三位帝王产生,但却不是传了十三世。其中有些帝王不是传给儿子,而是传给平辈兄弟,像汉冲帝刘炳去世,继位的是刘瓒,是刘炳的叔父辈。
献帝刘协也不是直接继承其父灵帝之位,还是继承其兄少帝刘辩之位。
勉强以十三位帝王来排,献帝的确是刘邦二十二世孙,刘备是该称皇叔。
难不成帝王家的族谱不一样?凡是继承帝位的人不管是谁,辈分都是上一任帝王的儿子?
这恐怕只有罗老先生这么认为吧。
演义就是演义,也没必要跟老罗计较。但刘备恐怕不是献帝的皇叔,献帝比刘备辈分高多了。
尽管刘备有时候说话不太靠谱,但正史中从没有记载刘备到处说自己是刘皇叔。
刘皇叔一说,是罗老先生一厢情愿的事,这与刘备没一毛钱关系。
不管是否喜欢刘备,但这一点人家刘备的确是没有瞎说。
再说这事,刘备也不敢瞎说,否则就是掉脑袋的事,刘备到处充大,但借给他一百个胆,他也不敢在献帝面前这么充大。
有人说刘备自称是汉室宗亲,汉献帝查家谱发现其实里面没有他,刘备是谎称自己为皇叔,你怎么看?
准确的说,刘备应该是汉室后裔,而不是汉室宗亲,宗亲是指继承的先辈的爵位、官职、封地的同姓族人,而后裔只是表示后代的子孙。
在东汉末年,能够被称为汉室宗亲的有刘焉、刘虞、刘表等人,因为有名望的宗亲是可以完全查出族谱与出身,并且能够继承先祖的爵位、官职和封地的,刘焉、刘虞、刘表等人很早就能做官了。
刘备的族谱有很多说法,根据刘备的自称,他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刘胜是汉景帝的儿子,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兄弟,刘胜被封为中山靖王,中山就是今天河北省的定县,刘胜有120多个儿子。
而刘备的先祖是刘胜其中的一个叫刘贞的儿子,于公元前127被封为陆城侯,于是刘贞就来到这个陆城侯国上任,陆城也就是今天河北省的涿县,也就形成了河北涿县刘氏,也就是刘备先祖的形成。
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向汉武帝建议用推恩令的办法削夺诸侯王的权力,推恩令打破了自周朝开始的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内容就是要求各诸侯王在去世后要将封地平均分配给自已的所有儿子,在此之前是将封地只给嫡长子继承,现在要求将诸侯王将封地平均分配给所有儿子。
以前是嫡长子继承所有的封地,势力就比较大,其它儿子基本没势力,现在是封地由所有儿子平均分,那么诸侯王的每个儿子都势均力敌,谁也无法一家独大,这是消除诸侯王坐最好、最合理的办法。
推行推恩令后,诸侯王基本形不成太大的气侯。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者斤两不足为借口,一下子剥夺了106位列侯的爵位,这其中就是刘胜的儿子陆城侯刘贞。
刘贞被剥夺爵位后,一下子就成了庶民,失去爵位后,刘贞的生活就大不如前了,之后想要做官或获得爵位,就得像普通百姓一样,通过种途径考取才能进入仕途,于是刘备的先祖从刘贞开始,就开始没落。
刘贞之后的刘备家族族谱大概是这样的:刘贞生刘昂,刘昂生刘禄,刘䘵生刘恋,刘恋生刘英,刘英生刘建,刘建生刘哀华,刘哀华生刘宪,刘宪生刘舒,刘舒生刘谊,刘谊生刘必,刘必生刘不疑,刘不疑生刘惠,刘惠生刘雄,刘雄生刘弘,刘弘生刘备。
这也是中山刘氏最流行的一种族谱说法,传到刘备的祖父刘雄时,还曾经当过兖州东郡范县的县令,传到刘备的父亲刘弘时,家境就非常困难了,而且刘弘去世得很早,刘备幼年时期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以织席贩履为生。
《三国志》中列举了很多人的先祖,比如说曹操是曹参之后,说夏侯惇、夏侯渊是夏侯婴之后,同样也说了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刘备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基本上是一无所有,刘备之所以能起兵举事,除了刘备有个人魅力,能够笼络像关羽、张飞、诸葛亮这样的绝世牛人之外,刘备还有一个金字招牌就是汉室后裔。
当年光武帝刘秀起兵,也是打着汉室后裔的旗号起兵的,在乱世中,汉室后裔的旗号还是很管用的,毕竟两汉四百年江山,早就已经深入人心了,老百姓都认可刘家江山,作为起兵的旗号再好不过,又政治正确,有号召力。
刘备在起兵的几十年时间中,一直都是打着汉室宗亲的旗号,也从来没有被人怀疑过身份,哪怕是他的敌人曹操,或者是亦敌亦盟的孙权,也都没有否定过刘备的汉室身份,包括当时的傀儡皇帝汉献帝,也没有提出过反对意见,那么刘备这个汉室身份就是真的,因为无可反驳。
两汉天下四百余年,经历了十几代人,就说刘备吧,如果从高祖刘邦说起,刘备是刘邦的17世子孙,如果再看汉朝皇帝的族谱,算下来的话,刘协是刘邦的第18世子孙,算起来刘备确实就是刘协的叔父辈。
所以,刘备没有撒谎,他就是刘协的皇叔。
有人说刘备自称是汉室宗亲,汉献帝查家谱发现其实里面没有他,刘备是谎称自己为皇叔,你怎么看?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一直以来很多人感兴趣,似乎也很有争议。
对这个问题,我反而是觉得比较简单。
根据我们家族谱的情况,对这事简单说一下我的看法吧。
我们是太原世家,祖上也很阔过。
明朝嘉靖(1522--1566年)年间,迁徙到山东一个小县,还是很偏僻的山村。
从到山东的始祖公算起,至此也有二十世啦。
最近,刚刚完成了第六次修订家谱,整个家族大约是在五万人左右。
我曾经仔细看过我们家谱,除了恢复高考制度后,出了一部分大中专毕业生,也有部分博士外,在之前几乎没有读书人。
我说的是有功名的,起码是个秀才,做官的没有。念几天私塾,认识几个字的不算。
不知道因为啥,我们的始祖公来到山东。来了之后,就是一直都在务农。
家谱上有具体的记载,但我记不得是哪一年迁到山东来的。总之,不到五百年。
一个老祖宗到山东来,不到五百年的时间,就有了五万多后代,包括男女。
就我们这样的家族,还能够持续不断地修订家谱。
由此我在想,从汉景帝(前188--前141年)到刘备(161--223年)大约应该在三百年以上啦。仅就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这一支后代,那也是很庞大的群体啦。
甚至许多族群已经成为庶民啦,但不能否定人家姓刘是假的吧。
因此,我认为:
其一,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是不会有问题的;
其二,刘备与献帝刘协已经很疏远啦。
其三,刘备家谱肯定有,但刘备手上可能没有,这不是人手一份的东西。
因而说不清景帝之后到底是第几代,这很正常。
再说一下,刘备的具体身世。
《三国志·先主刘备传》记载是中山靖王之后,我认为可信。
理由有三:
其一,这个不必冒充,因为很久远啦,已经没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啦。比如刘备镇压黄巾军起义有功,就没有因为姓刘得到合适的封赏。任何一个刘姓的人都可以打出这个招牌,如果没点本事,谁会追随呢?
其二,虽然没有家谱,但代代相传,也会知道自己是谁的后代,特别是祖上曾经也做过皇帝,而且现在还是刘家做皇帝的时候。自己的老祖宗也是皇帝,这个应该不会不知道吧。
其三,《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是同期蜀汉的官吏。如果刘备有家谱的话,应该会有更详细地记载。
至于裴松之注引《魏略》所说是临邑侯的后代,不能绝对否认。但即便是这样,那也是景帝之后,有啥好质疑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哪?
最主要还是刘皇叔一说。
刘皇叔是《三国演义》里的说法,史书中从没有这一说。
那也就不必去考证,刘协与刘备的辈分到底谁高谁低啦。
小说嘛,情节需要可以理解。
既然献帝让宗正拿出族谱来念啦,而且认了皇叔,就权且这么着吧。
继续这么读小说,还免得别扭。
《三国志》记载,刘备祖父刘雄、父刘弘,世仕州郡。刘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
这个应该没有疑义的。
有人说刘备冒充中山靖王之后,但不能说连祖父、父亲也冒充作假吧。
汉代是察举制,但不是谁都可以举孝廉的。几乎都是世代官宦子弟才有这个资格的。
曹操的唯才是举,也不是有能力就行,绝大部分还是指的寒门士族。
也就是家境贫寒或者祖上从没有做过官的,但也是世代读书的人家。
既然刘备祖父是举孝廉,做过范令,又是世仕州郡,也就不是一般的士族。应该是世代官宦之家。
其祖刘雄做过县令,但没有爵位,因而刘备及其父就不能世袭。
没有世袭的爵位,又没有入仕,就没有生活保障。
之所以刘备跟母亲织席贩履,是因为其父去世的早,没有入仕,家境贫寒。
人总要生活吧,吃饭是第一大问题啊。
当然,刘备是姓刘,但与刘虞、刘表、刘焉、刘繇、刘岱等相比,还是不同的。
但其汉室宗亲的身份是没有问题的。
有人说刘备自称是汉室宗亲,汉献帝查家谱发现其实里面没有他,刘备是谎称自己为皇叔,你怎么看?
我这里仅从历史上分析刘备到底是不是“皇叔”。因为首先“皇叔”这个称呼在历史上就很少见,古代皇帝和几位叔叔伯伯也会有君臣之别,皇帝一般不会称呼哪位王爷直接叫做皇叔,一般只会称呼辈分,封号或者爵位。“皇叔”最常见的是出现在戏剧和演义里面。话不多说。
第一,我们可以对比东汉光武帝刘秀和皇叔刘备的谱系来看看刘备是不是皇叔。刘秀的谱系如下,史书《后汉书》记载的很详细:
高祖九世之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发生舂陵节侯买,买生郁林太守外,外生巨鹿都尉回,回生南顿令钦,钦生光武。翻译为大白话就是:刘秀是汉高祖的九世孙,他出自汉景帝的庶子长沙定王刘发之后,刘发生下儿子舂陵节侯刘买,刘买生下儿子郁林太守刘外,刘外生下儿子巨鹿都尉刘回,刘回生下儿子南顿县令刘钦,刘钦的儿子就是刘秀。
这份谱系是可信的。西汉时代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宗室的爵禄是层层下降的,刘秀谱系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变化。同时刘秀是汉景帝的庶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人,在推恩令下沦落为平民也是常理之中。
再看看刘备的谱系,在三国志记载的很清楚:
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这是原文记载,刘备确实是宗室,但是已经沦落为平民了。这段谱系记载的中山靖王刘胜当中山王43年,有儿子120多个,《汉书》确实记载了他有一个儿子陆城亭侯刘贞因为资助天子祭祀用的贡金不合规定被废掉爵位,子孙从此在涿县落户生家。可以说刘备确实是宗室,但是皇叔的称呼估计是小说家言。
但是《三国演义》二十回炮制了一份谱系
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这份谱系漏洞百出,其中陆城亭侯刘贞是明确已经被废除了爵位,其次《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谱系,一直是侯爵传递,汉代侯爵是列侯,关内侯。列侯有封号又有食邑,分为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有封号无食邑。再看看这份谱系,就有些看不懂了。明显是演义出来的谱系。
第二,汉献帝称呼刘备皇叔对不对?首先,在这里我们也可以逆推刘备的皇叔身份到底对不对。按照《三国演义》二十回的谱系,那么刘备变成了汉高祖刘邦的二十一代孙。那么汉献帝呢?
查一查汉献帝的谱系,我们很轻松就可以推测出来,东西两汉二十四帝,其中西汉王朝,一共只有十代人,东汉十三个皇帝,其中不少皇帝是年幼即位,短命无子,出现了兄终弟及的情况,实际上只有八代人。由于东汉开国君主汉光武帝刘秀是汉高祖的九世孙,也就是说汉献帝是汉高祖的十六世孙,论《三国演义》,刘备应该叫汉献帝“皇叔”。
最后的结语汉景帝有14个儿子,中山靖王刘胜只是其中一个,而陆城亭侯刘贞又是刘胜120多个儿子的其中一个,如此繁衍下去,怎么可能汉室的宗室谱系记载的完所有人的宗谱。
刘备应该是汉朝的宗室后裔,但是皇叔应该是小说演义出来的,不可信。刘备的江山是自己打出来。
有人说刘备自称是汉室宗亲,汉献帝查家谱发现其实里面没有他,刘备是谎称自己为皇叔,你怎么看?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刘备并没有谎称自己是皇叔。汉献帝查族谱是《三国演义》的故事,出自第二十回《曹阿瞒许田打围,董国舅内阁受诏》。剧情如下:
刘备同曹操消灭吕布后回到许昌。次日,曹操表奏刘备军功,向献帝引荐刘备。献帝在朝堂上问刘备祖上何人。刘备对答:“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也。”
献帝听刘备是汉室宗亲,便让宗正(管理宗亲的官员)取宗族世谱查看。宗正拿出世谱,从汉景帝到刘备,整整念了二十代人,并无差错。之后按辈分一排,刘备竟然是献帝的叔叔。
献帝喜出望外,引刘备入偏殿行叔侄之礼。之后拜刘备为左将军、宜城亭侯,并设宴款待。自此之后,世人皆称刘备为刘皇叔。
按演义剧情,刘备的皇叔身份是有据可查的,所以他并没有谎称自己是皇叔。
不过在历史上,从来没有献帝查看刘备族谱的记载,因为根本就查不清楚。《三国志》中简单记载了刘备的谱系:
刘备是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胜的儿子刘贞,于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因酎金失侯,遂在涿县定居。然后紧接着就到了刘备的爷爷刘雄这一辈,刘雄是东郡范令。刘备的父亲是刘弘,在涿郡为官。
也就是说从刘贞到刘雄中间隔了230年,这段时间刘备这一脉的谱系是无据可查的,刘备自己都搞不清楚。所以刘备在称帝的时候,他干脆把汉高祖刘邦以下的皇帝都放在一块祭祀了,借以证明自己延续了汉朝的皇统。
东汉政府同样也搞不清楚刘备的宗亲身份是真是假。一来,因为中山靖王刘胜是个生育机器,生了120个儿子,这刘贞只是其中之一。二来,当时东汉宗室已经没啥特殊地位了,何况是西汉刘贞这一脉,更是无头查起。
正因为此,刘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以汉室宗亲自居过,并不像小说里那样起兵的时候就自称是汉室宗亲。直到称汉中王的时候,刘备底下的群臣才拿刘备的出身做文章,以便他日后称王称帝。
而至于刘备身份的真假,我认为还是可信的,不过只是西汉宗室的远房亲戚罢了,就更谈不上什么刘皇叔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