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率领蜀汉御林军,为何打不过邓艾的一两万疲惫之师?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天下,三国之间互有征战,期间也发生了不少著名战役,三国末期魏国对蜀国所发动的灭蜀之战就是其中之一。
灭蜀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3年,当时的魏国权臣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等大将发起了对蜀国的进攻,因为蜀国将领姜维精通兵法,他依据蜀地天险,依靠剑阁险要,所以尽管魏军兵力众多,但在短时间内也无法取得较大进展。
于是魏国著名大将邓艾决定带领一部分兵力偷渡阴平,奇袭成都,最后这个计划得到了实施,并且成功了。
但是在邓艾偷渡成功后,却还是遭遇了蜀国将领诸葛瞻所率领的军队抵抗,但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诸葛瞻面对邓艾偷渡阴平后的残兵,却全军覆没,自己也战死沙场,要知道,诸葛瞻所率领的军队中可是有着负责蜀国皇都守卫的御林军。
那么为何诸葛瞻所率领的御林军却打不过邓艾的一两万偷渡阴平后的残存士兵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蜀军战斗力低下,魏军精锐犹存
我们前面说了,诸葛瞻所率领抵抗邓艾的军队是负责蜀国皇都守卫的御林军,按理说应该拥有很强的战斗力。
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因为蜀国负责对外征战有作战经验的士兵大部分都镇守边疆,所以负责守卫皇都的所谓御林军根本就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没有多少作战经验,战斗力十分低下。
再加上,据史料记载,诸葛瞻所率领的抵抗军中还有不少由囚犯和俘虏临时组成的杂牌军,我们想想,一个由外强中干的御林军和囚犯俘虏临时组成的杂牌军组成的军队,能指望他发挥出多少战斗力呢?
而邓艾的军队却恰恰相反,首先,邓艾这个人就精于练兵,手下大多都是精兵强将,这些军队在经过偷渡阴平天险后,虽然折损许多,而且十分疲惫,但是能够在阴平天险中残存的一定是精英中的精英,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所以这种情况下,当诸葛瞻的军队面对邓艾的军队,胜负之算,早已经一目了然。
二、主帅无能、优柔寡断
诸葛瞻作为一个蜀国将军,却并没有多少真才实学,他的仕途顺畅多半是依靠父亲诸葛亮留下的威望而得到的蒑封。
而作为诸葛亮的儿子,他也完全没有继承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精妙兵法。在临危受命镇守绵竹时,他见到邓艾从天而降的军队,首先就自乱阵脚。
当时他的手下黄冲就建议他可以占据有利地形,再埋伏邓艾的军队。但是诸葛瞻这个人又不喜欢听从他人的建议,盲目自大,所以他并没有听取黄冲的建议,这就导致了他首先失去了战机。
之后,与邓艾军队相遇,他也完全没有丝毫准备,在发号施令时也优柔寡断,导致了蜀军首先就自乱阵脚,士气低落。
而邓艾军队虽然刚经历阴平天险,但是却士气高涨,所以诸葛瞻会最后全军覆没,这场战役的失败,与他这个主帅的无能,优柔寡断有很大的关系。
诸葛瞻率领蜀汉御林军,为何打不过邓艾的一两万疲惫之师?
许多人不明白,为什么邓艾能够以一支偏师迫降刘禅?堂堂蜀国难道就抵挡不了一支深入蜀国腹地的孤军吗?诸葛瞻率领的御林军为什么会崩溃?邓艾到底带了多少人呢?让我来为大家解开这个谜团!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邓艾入蜀到底带了多少人。公元263年,司马昭制定伐蜀大计。兵分三路,其中邓艾领军3万余人,从狄道进攻姜维。诸葛绪领军3万余人,从祁山进兵至阴平,断姜维归路。两人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困住姜维,使姜维不能东进回汉中。第三路是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十万人,目标是夺取汉中。
汉中最重要的关口是阳安关,看下图,防守汉中,第一是防守入蜀的三条栈道,其次是据守阳安关。当姜维知道魏军到来时,急忙甩掉邓艾,急行军奔赴阴平,在这里遇到诸葛绪堵截。没有办法,姜维佯装向北进军,攻击诸葛绪尾部敌军,诸葛绪掉头回击,姜维急忙率军回撤从阴平急行军通过,等到诸葛绪回过神,姜维已经早于一天前过去了。
姜维没有料到的是魏军的主力,大概十万余人已经进入汉中腹地,正在攻打阳安关。姜维还没有到达阳安关,就已经遇到了正在撤退的蜀军。阳安关失守,没有办法,姜维和张翼和董厥汇合之后退守剑门关,据险防守。至此,魏军和蜀军进入对峙状态,我们可以在此时分析一下双方的兵力布置情况。
先说魏军,魏军的情况很简单,此时邓艾率领三万余人追击到阴平后停止,诸葛绪率领三万余人奔赴剑门关和钟会合兵。也就是说,此时魏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邓艾的3万余人,后来偷渡阴平,另一部分是钟会的12万余人,在剑门关和姜维对峙。那么蜀军兵力分布是什么情况呢?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蜀军的兵力分布司马昭最清楚,情况大概是这样的:蜀军共兵力9万人,姜维领军5万人,当时滞留在沓中。汉中的汉城、乐城各有5000人防守。其余3万人分布在成都、绵竹、江油、涪县、雒城这几个地方。
(司马昭)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境不下四万,然则馀众不过五万。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考虑到成都的重要性,守兵应该不少于2万。也就是说绵竹、江油、涪县等地防守兵力很少,只有几千人而已。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邓艾三万人偷渡阴平到达江油后,江油守将马邈不战而降了。魏军太多,马邈没有准备,而且兵力严重不足,投降和防守失败是必然的。
回到问题,诸葛瞻率领御林军和邓艾大战,双方兵力到底是什么情况呢?刚才讲了,成都守军大概不少于2万。但是等到刘禅知道魏军进攻汉中时,派了廖化去支援姜维,张翼和董厥去支援阳安关,这三人带走的兵力不会少于1万。因此,此时诸葛瞻率领的御林军至多为1万人。
而邓艾率领的3万余人和姜维几乎没有交战,因此也没有什么损失。偷渡阴平后仍然是原来的3万余人,而非题目中的一两万人。那么双方交战是什么情况呢?
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邓艾让自己的儿子邓忠和师纂率军迎战诸葛瞻,结果第一战失败而归,两人还感叹道:打不过蜀军呀!邓艾气急败坏,怒喊道:千里行军,只为最后一战,哪里有打过打不过的道理!于是下令,再有敢于撤退者,格杀勿论。于是魏军再次进军,胜利,斩杀诸葛瞻及所有蜀军。
那么为什么诸葛瞻率领的蜀军以逸待劳,反而打不过千里行军的疲惫之师呢?有个词叫哀兵必胜,刚开始的一战,魏军疲劳,蜀军士气高昂,因此不敌。魏军深入蜀国腹地,一旦受挫,只会全军覆没,没有别的路可走。
因此,邓艾才如此气急败坏的大怒,邓艾为了鼓舞士气,让全军战士置之死地而后生,他亲自擂鼓,激起了全体魏军的求生欲望和士气,因此第二战,魏军取得了胜利。
这就是当诸葛瞻列阵于绵竹城外和邓艾军一对一对敌时的真实情况,那么诸葛瞻只能这样打吗?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呢?有。
按照实际情况分析,蜀军人数不敌魏军,应该据险防守更有利,直接在平原地带和魏军对阵,是非常吃亏的。早在诸葛瞻率领御林军出兵时,黄崇就建议,应该迅速抵达涪县,据险防守,不能让魏军进入平原地带,但是诸葛瞻没有听,反而率兵退守绵竹,在绵竹城外和魏军对阵,焉能不败?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诸葛瞻率领的御林军之所以打不过疲惫的魏军,首先是因为兵力不足,根据分析,御林军人数只有1万余人,而魏军有3万余人。其次是诸葛瞻军事指挥能力堪忧,没有听从黄崇的建议,据险防守,反而退守绵竹,把优势让给对方。第三是魏军深入蜀国腹地,一旦受挫,会全军覆没。因此求胜之心和求生之心促使全军必须胜,哀兵必胜,最后全军奋力拼搏,终于击溃了蜀国最后一道屏障,诸葛瞻的御林军。迎接他们的是刘禅的投降,也算是险中取胜吧!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诸葛瞻率领蜀汉御林军,为何打不过邓艾的一两万疲惫之师?
诸葛瞻率领的御林军为何打不过邓艾的疲惫之师?这个问题需要分三点说,一是双方的军队人数、二是诸葛瞻的军事能力、三是蜀汉御林军的战斗力。
一、绵竹之战前的形势263年,曹魏发兵18万,兵分三路,进攻蜀汉。邓艾所部有三万之众,从陇西出兵,击溃姜维后在阴平桥头驻扎。此时姜维退兵至剑阁关据守,与钟会十多万兵马相持近一个月。钟会所部粮草不继,有退兵的打算,此时邓艾决定偷渡阴平,打算绕过姜维,直逼成都,钟会派田章跟进。
邓艾翻过崇山峻岭到达江油,与田章所部汇合后迫降了江油太守马邈。此时诸葛瞻在绵竹列阵,以逸待劳,绵竹之战一触即发。
二、双方的军队人数绵竹之战时双方到底有多少人兵马?这个说法很多,下面就来分析看看:
1、曹魏到达绵竹的有两股部队,一股是邓艾所部,一股是田章所部。邓艾部队出发时不超过三万人,而且在路上减员比较严重(按一半计算),我估计到达绵竹时大概有一万五千左右。田章所部大概有5000,因为田章击溃了江油太守马邈埋伏的三校兵马,一校的兵力为1000。所以邓艾在绵竹之战时的部队有2万人左右。
2、诸葛瞻的部队有多少呢?我认为人数不比邓艾高多少,最多也就持平。诸葛瞻的部队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御林军和囚徒。诸葛瞻的军职是卫将军,职能是掌管禁军,所以统率御林军很好理解。那么囚徒是哪来的?史载,263年蜀汉为了应对曹魏的进攻,进行全国大赦,诸葛瞻的部队中很可能有一部分囚徒拼凑。所以双方的兵力不会有很大差距,而诸葛瞻的优势是以逸待劳,主场作战。
三、诸葛瞻的军事能力诸葛瞻是诸葛亮的独子,绵竹之战时34岁,官至平尚书事、代理都护、卫将军。诸葛瞻是从骑都尉起步的,骑都尉是御林军的基层军官,卫将军是掌管禁军最高的官职,也就是说诸葛瞻是从御林军成长起来的,他对蜀汉御林军非常熟悉。但诸葛瞻在绵竹之战前并没有实战经验,绵竹之战是他的第一次大考。
在邓艾偷渡阴平的时候,诸葛瞻先驻扎在涪县。这时黄崇建议诸葛瞻占据险要位置,把邓艾消灭在大山之中。而诸葛瞻优柔寡断,没有采用黄崇的建议,而邓艾在攻破江油后未加修整,一口气走出了山区,到达成都平原。诸葛瞻只能从涪县南下,在绵竹列阵。
诸葛瞻以逸待劳,形势占优,邓艾初次交战不利。但在邓艾的激励下,所部士兵士气大振,诸葛瞻军全线溃败,诸葛瞻和儿子诸葛尚最终战死。可以看出,诸葛瞻优柔寡断,其军事能力非常一般,不是一个帅才。但诸葛瞻所部初期占优,而最终全线溃败,和军队的素养也有很大关系。除开靠不住的囚徒,蜀汉御林军的战斗力也很成问题。
四、蜀汉御林军的战斗力蜀汉御林军的战斗力到底如何?我认为不高,因为这支部队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实战。翻阅《三国志》,在绵竹之战前蜀汉御林军只参加了一次战斗,而且在这场战斗中御林军统率向宠阵亡。
向宠是蜀汉中领军,中领军的职能是统率禁军,也就是御林军。240年,向宠率兵征讨汉嘉蛮夷叛乱,在战斗中阵亡。阵亡后,所部将士抢回了向宠的尸体。御林军能让主帅阵亡,其战斗力可见一斑,所以此后御林军就再也没有上过前线,自此御林军或许就成了一种荣誉象征。
所以在绵竹之战时,虽然御林军以逸待劳,形势占优,但最终还是敌不过身经百战的邓艾所部。蜀汉御林军用全军覆没为自己谢幕。
诸葛瞻率领蜀汉御林军,为何打不过邓艾的一两万疲惫之师?
其实原因和项羽的破釜沉舟、韩信的背水一战一样,邓艾军要么嬴,要么战死,是没有退路的。拼死战斗,或者还有一条活路,后退或投降都难保性命。
邓艾偷渡阴平的背景1、姜维采取以逸待劳、关门打狗策略,改变了以往魏延在汉中主动积极在险隘重兵御敌的策略:
“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適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魏延是重兵防守险隘,来一个杀一个,来一双杀一对。姜维是重点部署,撤销其余关口,让魏军得以仅以,意图用后勤艰苦来克制魏军人数的优势而取胜。
结果在钟会进攻汉中时,作为防守汉中的两个重大关口汉寿、乐城,一个开门投降,一个是战死,让钟会得以轻松攻入汉中,迫使姜维不得不退守剑阁。见图
2、汉中失守,姜维主动放弃两大重要关口:阴平和阳安关,集中兵力在剑阁。从姜维的这个策略来看,姜维并没有吸取汉中失守的教训,依然采取以逸待劳、关门打狗的策略。
姜维主动放弃阴平,让邓艾得以从阴平从小路直入蜀中,绕过姜维重兵驻守的剑阁。
即姜维不放弃阴平,邓艾没有办法偷渡阴平。见图
诸葛瞻和邓艾之战邓艾偷渡阴平后,直接到江油,江油城守将马邈投降,邓艾继续进发。受命前来抗击的诸葛瞻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没有在涪城以江阻挡邓艾军,反而在前锋被击败后,率军后退到绵竹。
来看涪城的地形:
涪城是两条江的汇合之处,完全可以阻隔邓艾军。
在心理上来说,邓艾军偷渡而来,必须速战速决,不能缓慢的作战。而蜀汉面对突然深入的魏军,最需要的是稳定形势、稳定人心。据险而守、待援慢战是最佳的战略战术。
因为一旦失利,本来惊恐的人心,就更惊恐。这就是为什么诸葛瞻一战而败之后,蜀汉干脆就投降魏国的原因——人心大乱!
下图是绵竹的地形,一片平原,和涪城相比,根本不是防守之地。
诸葛瞻没有大战经验,是诸葛瞻战败的原因。但诸葛瞻并非一无是处。诸葛瞻曾经上书刘禅,要求停止姜维无休止的北伐,让蜀汉休养生息:
“孙盛异同记曰:瞻、厥等以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宜表后主,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蜀长老犹有瞻表以阎宇代维故事。”“工书画,强识念”的诸葛瞻,更多是一个文臣而非武将。诸葛瞻被派担任主将抗敌,一是因为大将都和姜维在剑阁,二是他是诸葛亮儿子而被寄予重望。
总的来说,蜀汉灭亡,根本在于姜维改变魏延时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策略,改为纵敌入内而灭的策略。汉中因此失守,并没有让姜维反省自己的策略的失败,反而放弃阴平,给了邓艾偷渡阴平的机会。诸葛瞻本身并没有打过什么大战,作战经验不足,没有据守涪城待剑阁的姜维来援,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诸葛瞻率领蜀汉御林军,为何打不过邓艾的一两万疲惫之师?
诸葛亮是带走了成都最后的部队,而这些部队并不是什么御林军,而是蜀汉老弱病残的部队,因为蜀汉的主力部队已派出去,五万的精锐部队都在剑阁的姜维手里,后来廖化,宗预,董厥,又带了三队人马前去支援。
而邓艾的部队不是一两万,而是三万多,另外还有钟会派来的部队补充,即使在渡阴平的时候,有损失一些,但是江油关投降,再加上援军,邓艾的部队肯定是不低于三万的。
试想一下蜀汉的老弱残兵,数量肯定也不会超过一万,要对上训练有素的魏军的三万精锐部队,根本就没法打。
另外,邓艾是此时的魏国第一名将,姜维对上邓艾的战绩是完败,而诸葛瞻在诸葛亮死的时候才八岁,也没有带兵打过仗,名将对新手,也是根本没得打。
另外外面有钟会的十五万大军,邓艾的三万多部队突然出现在益州内部,整个蜀汉内部的士气自然十分受影响,投降派的声音越来越大。
所以,诸葛瞻对上邓艾,就是注定了,而诸葛瞻父子能战死沙场,完全没有辱没诸葛亮的一世英明!诸葛瞻不丢人!
诸葛瞻率领蜀汉御林军,为何打不过邓艾的一两万疲惫之师?
发生于公元263年的魏伐蜀之战,原本是一场没有把握取胜的战役,却因为邓艾偷渡阴平的神来之笔,打破了双方的平衡,当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被姜维率领的蜀军主力堵在剑阁时,邓艾率领自己的军队突然到达江油,直接迫降江油守将马邈,然后与诸葛瞻率领的蜀汉最后的军团进行了一场殊死搏斗,诸葛瞻全军覆没,邓艾长驱直入逼近成都,刘禅在大臣的劝说下投降,于是蜀汉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灭亡了。
再来分析一下双方的军队数量,魏国一共出动了18万大军,分成三路,主力由钟会率领,有近12万人,一路由邓艾率领,手下有3万余人,另一路由诸葛绪率领,手下也有3万余人,合起来是18万,之后,钟会以畏缩不前夺了诸葛绪的兵权,收了诸葛绪的兵,因此钟会手下直接领导的军队就是15万人,而邓艾一直就有3万人。
钟会
包括邓艾偷渡阴平的军队也就是这3万人,邓艾没有理由再把自己的军队分给钟会,钟会手下的军队数量已经有15万了,超过了蜀汉一个国家军队的总数量,并且钟会还派出一支由田章统领的军队加入邓艾的军队,田章手下到底有多少人没有记载,如果以当时常规的编制来看,田章的军队只有几千人,不超过五千人。
所以随邓艾一起偷渡阴平的,也就是这三万五千人的军队,整个偷渡阴平的过程无非就是翻山越岭,遇水架桥,因此士兵的损耗不会大,了不起就牺牲几百人,这与战斗减员相比,与自然界的搏斗损失还是比较小的,当邓艾整支军队到达江油时,根本没有作战,江油守将马邈就直接投降了,然后邓艾兵临绵竹,与诸葛瞻对峙。
邓艾
所以说,邓艾与诸葛瞻交战的军队,至少也有3.5万人,不会相差太多。
再来说蜀汉方面,根据蜀汉投降之后献给魏国的花名册,可以看到蜀汉在公元263年时,整个国家有28万户,94万人,军队数量有10万多一点,这是全国军队总数量。
蜀汉在与魏国大军交战时,有两个方向的军队是按兵不动的,一个方向是东边的江州,由阎宇和罗宪镇守,总兵力约有一万人,这里是蜀汉的东部边界,另一个方向是南边的南中,由霍弋镇守,总兵力也是约有一万人。
诸葛瞻
接下来蜀汉军队的重点防守就在汉中了,这是蜀汉与曹魏直接的交界处,蜀汉部署有重兵把守,整个汉中的守军至少也有2万人,分散在汉城、乐城、阳平关、阳安关等险要关隘处,另外蜀汉大将军姜维不在汉中,而是在沓中屯田,姜维身为蜀汉三军总司令,在沓中屯田的军队至少也有3万人。
最后就是蜀汉各地的郡县兵及成都卫戍区的军队,蜀汉只有21个郡,除了江州、南中以及汉中之外,其余郡县的兵力总数加起来约有一万人,剩下的就是成都卫戍区的部队了,至少也有2万人,把这些蜀汉各地的军队数量加在一起,总数差不多就是10万人左右。
魏军发动进攻后,姜维率军抵御魏军,与此同时,后主刘禅派出廖化、张翼、董厥率领三支军队北上支援姜维防御魏军,就算廖化、张翼、董厥每人只带三千人北上的话,总共也有一万人北上支援姜维作战,所以最后留在成都的只有一万人,这一万人只是成都的卫戍部队和皇宫的守卫部队。
魏伐蜀之战
当邓艾率领三万五千人经过七百里无人区杀到绵竹时,刘禅能够派给诸葛瞻的所有军队也只有一万人,况且也不可能把所有军队全部派走成都一个人也不留,所以无论怎么算,诸葛瞻手下的军队都不到一万人,最多也就是七八千人。
也就是说,诸葛瞻与邓艾在绵竹交战时双方的军队数量是:邓艾的3.5万人对战诸葛瞻的8千人,邓艾军队的数量是诸葛瞻的4倍多。
诸葛瞻与邓艾交战,唯一的优势就是:以逸待劳。邓艾手下的军队是经过长途跋涉来的,极度疲惫,而诸葛瞻手下的军队则是早就列好军阵等着,相对来说,蜀汉军占了上风,但是在数量上,蜀汉军处于绝对的劣势,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邓艾手下的士卒都是是身经百战的兵,而诸葛瞻手下的士兵大多是警卫部队,而不是野战部队,蜀汉精锐的野战部队全部在大将军姜维的手中。
邓艾偷渡阴平
所以,当诸葛瞻首次与邓艾交战时,邓艾失败了,这是因为魏军非常疲惫,没有战斗力,体力也没有完全恢复,所以首战魏军输了,然后邓艾以死激励部将奋勇作战,又仗着魏军人数众多,作战经验丰富,结果在绵竹之战,邓艾就打败了诸葛瞻,这一次,诸葛瞻全军覆没。
为何诸葛瞻会大败呢?
除了上面说到的双方军队人数差距较大,还有魏军具备丰富的作战经验,而蜀军都是警卫部队,战斗力不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个原因就是诸葛瞻不具备独自率军作战的军事能力。
诸葛瞻虽然是诸葛亮的儿子,但是,绵竹之战是他一生第一次率军作战,诸葛瞻此前没有任何实际作战经验,他完全是靠父亲诸葛亮的光环才被一路提拔起来,上至蜀汉皇帝,下到普通士兵,都对诸葛瞻抱有厚望,但是诸葛瞻完全就是名不副实,这从黄权儿子黄崇提醒诸葛亮要先占据险要地势,再与魏军决战,但是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占领险要的位置,反而在平原上摆开阵势,与魏军进行面对面的决战。
诸葛瞻战死
诸葛瞻等于拿自己的短处和邓艾野战军的长处对抗,能不败吗?这就是诸葛瞻指挥能力的问题,如果他能尽快抢占险要地势,邓艾没这么容易打下绵竹,要知道绵竹的身后就是成都了,诸葛瞻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到成都,一片投降之声,直接导致刘禅的投降,从某种意义上说,刘禅的投降也是因为诸葛瞻全军覆没,成都已经无兵可战了,而江州和南中距离遥远,远水救不了近火,所以只能投降,这都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