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握兵三十万,为何却被左宗棠的两万湘军打的全军覆灭?
石达开单干失败可以说是完全走了历代农民起义军的老路。
一、石达开作为太平天国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军事能力百年一遇,被清军称为“石敢当”,太平天国能有如此规模,石达开居功甚伟,但他在天京事变后负气出走。
石达开单干后,前期是打算攻下闽浙与天国连为一体的,虽仍是百战百胜,但还是无法彻底打下来,于是石达开打算向西发展,伺机入川。
二、石达开一路从江西转战到湖南,在这段时间内石达开依靠自己的名气逐渐吸引了多数人来投靠,势力逐渐变大。
但令人无法信服的是,石达开这样一位几无败仗的大佬,在人数众多的情况下,却在“宝庆会战中”输给了左宗棠。
三、当然石达开当时真的是不是手握三十万还是个迷,毕竟为了打击太平天国军心,清军虚报下也属正常,但无论如何石达开确实是败给了左宗棠,虽然兵力并没有这么悬殊。
这里石达开孤军、大意虽是原因,但最主要失败原因还是犯了农民起义军的通病,那就是“流寇作战”。
“流寇作战”最大的好处在短时间内可以有效的打击敌人,就像游击一样,但打游击也得有稳定的根据地啊!可惜的是石达开并没有,当时的他是打算从湖北入川的。石达开的流寇作战在长时间内是根本无法运作的,因为补给跟不上,粮草物资很容易断。而那时候石达开的这个战术已经过了很久了,显然是行不通的。
石达开的军队以农民军为主,而且多为临时投靠,军事素养并不高,粮草没了,军心也就不稳了,这样压根就没得打。而流寇作战没有救援,没有后路,反观清军则是救援、军需都是十分到位的。
四、石达开最终输在大渡河,也是因为天降大雨,渡河不成,物资储备殆尽,才导致失败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后方,石达开的流寇作战,不可能长久。
但无论如何,石达开依然是值得肯定的,他仍然是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
以上就是全部,不是专业,仅代表个人看法。我是夏目,原创不易,码字费时,欢迎点击关注。
石达开握兵三十万,为何却被左宗棠的两万湘军打的全军覆灭?
1863年6月27日,石达开在成都公堂被判处凌迟,在整个凌迟过程中,石达开从始至终都未曾发出一声,如此血性实在罕见。
相比较太平天国的其他王级将领来说,翼王石达开的家境还算是不错的,他出生在贵县的一个富人家庭中,生活倒是也说得过去。
但在石达开九岁的时候出现了一场意外,那就是其父亲因病早逝,因为当时石达开还只是一个孩子,所以这就相当于家中唯一的顶梁柱坍塌。
虽说之前家大业大,但现如今家中没有了掌柜的,所以石达开的家境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不过苦日子在石达开长大后也是熬出了头,为了贴补家用,石达开除了种田外还会做些生意。
但这样的生活并非是石达开心中所向往的,当时清廷腐败各地起义纷纷揭竿而起,不愿忍受清廷统治的石达开,在洪秀全的劝说下直接将其家业全部捐赠并加入其中,石达开也得以被封为“翼王”。
虽说石达开是土生土长的农家汉,但在军事上是一点不含糊,在他的带领下先是有“水陆洲大捷”,紧接着攻下清廷的岳阳、武汉、金陵等地。
面对如此强敌,清廷又专门给石达开起了一个“石敢当”的外号,由此可见石达开在战场之上的威慑力,但“天京事变”的爆发让石达开对太平天国心灰意冷,最终决定离开都城金陵。
话说这件事也并不难理解,在攻下金陵后太平天国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说天王洪秀全拥有半壁江山一点都不为过,但在这时候洪秀全却走错了一步。
那就是在他看来现如今太平天国已经彻底形成,自己这个皇帝也不再是徒有其表,于是便开始贪图享乐把大事都交给东王杨秀清处理。
如果这杨秀清忠心耿耿也就罢了,谁知道在得到权势后的他开始萌生了逼洪秀全下位的想法,于是随后便开始拉拢自己的亲信势力。
洪秀全自然不是省油的灯,在察觉到杨秀清的异心后表面不为所动,实际上则是连夜让北王韦昌辉从外地回京,意图先下手为强。
回京后的韦昌辉是二话不说就把东王府给围了起来,随后便直接展开屠杀,包括杨秀清在内的东王府成员全部被杀,一时间太平军上下军心动荡。
当时也在外地的石达开本想阻止这种局面发生,但回到金陵后才发现为时尚晚,于是不得不斥责韦昌辉滥杀无辜,而韦昌辉则是认为石达开跟杨秀清肯定有所关联,于是便也想将其杀害。
就这样石达开连夜离开了自己亲手打下的金陵,但他可以逃过一劫,他的家人却未能幸免,一夜之间石达开的家人全部遇难,这个结果让石达开彻底寒心。
在石达开最初脱离洪秀主后,石达开率领人马在南方多个省走过,直到一八五九年,在江西开了大会,与将士们决定了过两湖进蜀的侵略目标。
因为打四川,可以动摇清朝的经济中枢,还能不和天京政权产生矛盾,再加上四川的军备松懈,所以赢面比较大。
可是在宝庆之战中,石达开军队就打不过去,只好急忙撤军,宝庆之战的失败也是石达开自从脱离洪秀全来的头次失败,之后为了休调军队,石达开带领军队进入广西。
过了一段时间,直至一八六零年三月,因为驻地大部分处于山区,山土贫瘠,导致缺粮过多,成为石达开最为头痛的问题。
于是只好抽出很多精力去弄粮食,可是征粮中受到地方团练的攻击,由于成天生活在穷山恶水的环境里,再加上统帅还没有战略方向。
就导致许多手下心怀敌意,同年五月份,石达开带领5万多人的军队与李季成集合了,洪秀全听到后非常高兴,给各位将领升官。
回到天京后,朱衣点和其他人为了消除分裂的怀疑,向洪秀全讲他们之所以跟着石达开走,是因为被石达开的密诏骗了。
密诏说是叫他们去广西招兵买马,很明显这是在胡诌,这样说只是为了撇完干连,对于这种卖主求荣的行为,石达开倒是对此并不在意。
太平军驻停在庆远大概有八个月,庆远地区不仅贫瘠缺乏粮草,清军也一步步向他们压近。石达开看庆远应该保不住了,就在一八六零年六月份率军撤退,想要在广西南部夺下一块地方,直至7月份,石达开命令赖裕新做先锋,向南宁进攻。
赖裕新带着二万人马从东西北三门开始攻城。可是经过几番攻击都没有攻下城,过了一月后清军来了支援的军队,赖裕新才不得不放弃攻城这个目标。
经过这场战争,石达开军队的精锐死伤很多,再加上此前的伤亡走散,从之前的十万到现在只剩下二万人马。
可能有一个疑问,石达不是广西人,在广西兴兵的吗?广西人在广西本土作战,怎么还没他之前在外地作战那么厉害呢?其实是这样的,广西人大多是军中的高级将领,广西人在士兵里面则是不到九分之二。
最严重的还是石达开的族弟石镇行在田州,杀了个湖北籍先锋官,使两湖籍士兵军心大动。议论纷纷的说统帅偏于心广西人。
1861年的时候,石达开打到了老家贵县。于是人们叫石达开在这一带招兵,找时机东山再起。
与此同时,清军夺得了广西战场的主动权,石达开军已脱力严重,有关记载上写着:石达开带兵攻打当地团练的一个村寨的时候,被区区一个举人招募兵士夜里偷袭打败,辎重全部损失。
8月份,太平军的盟军带着残余的四万多人投靠了石达开,才集合了四万多军士,带领他们离开广西。
在石达开回来广西的这两年里,石达开没有打出好局面,还次次受挫,于是军队的士气、数量、人才都大大受挫,而这些都是有原因的。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客观的环境变化,比如缺粮而与士兵关系恶化,还有对于入川的战略,没有严格去实行,浪费了最关键两年时间。
两年之后四川已经加强防备,压住了本地起义军。最后还因为石达开本身态度模糊不清,意志消沉,推进了军队的异心。
在石达开完完全全已脱离了天京政权,还人就打出太平天国的旗帜,这就使军士不那么容易同一条心。
与此同时,石达开还时常表达出做隐士的消沉念头,让跟随石达开的的朱衣点等人失望,直至离开。
石达开身为统帅缺乏坚韧的信念,军队士气肯定不会低迷,过了2年时间,最终石达开回到了之前的入川计划上,朝四川省进攻。
可这时候石达开与四川清军的相差太多,石达开四入四川,都不能在四川稳定下去,进退无根据地,兵士疲惫,粮草也耗尽,石达开最终为了救军队,而在四川成都被凌迟杀死。
感谢阅读,朋友们记得点赞、关注二连哟,历史喵在此谢过诸位啦~
石达开握兵三十万,为何却被左宗棠的两万湘军打的全军覆灭?
1859年2月,石达开挥师西进,进入湖南。
20万太平军来势汹汹,更得到当地天地会的响应,大有横扫之势。
可是,很快,石达开就遭到了左宗棠的重创!
迅速武装起来的湖南湖南,湘军的基地。
可是,正因如此,当时湖南的武装多出省作战,省内十分空虚。
当时,左宗棠只是骆秉章手下的幕僚。但因其才能卓著,湖南之事多由左宗棠主持。
太平军来犯,骆秉章、左宗棠紧急开始部署。
还好,湘军外出作战,但总有一些士兵会因各种原因回到湖南老家,左宗棠迅速把这些人组织起来。
不到一个月,左宗棠就征集了4万人之多!
由于这些兵将本就是湘军,作战经验丰富,左宗棠只需将他们重新编制、训练,即成为一支强军!
与此同时,左宗棠调补刘长佑、刘坤一、江忠义等人召集旧部,成军4900人!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兵将虽然是临时紧急召集,但多系湘军兵将,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左宗棠只需将他们重新编制、训练,即可成为一支精兵。
与之相比,太平军兵力虽大,但战斗力并不强。
当时,石达开带了20万大军前来,而湖南与两广一样,是天地会活跃地区,他们许多也积极加入了石达开军。
但是,石达开部并非精锐。
石达开回天京前,手下精兵“打宁国兵”已经交陈玉成,单飞后,所带兵将,都不是西征中表现一流者。
至于新加入的天地会兄弟,翼王还来不及训练、整顿,战斗力、纪律都成问题。
因此,尽管翼王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但战斗力不如左宗棠军。
先发后至,屡屡被动在左宗棠面前,石达开就像足球场上一个技术好、速度慢的前锋。他屡屡用假动作晃过了对手,却既传不出球,又提不起速,最后还是被对方回追断球!
尽管清军彪悍,但毕竟只有4万人,要防备整个湖南兵力是不够的,因此,左宗棠只能采取重点防御策略,即提前判断石达开意图,提前部署。
石达开善于用兵,尤善运动战,因此,他能够看出左宗棠意图,用声东击西之法,误导清军。
比如,清军判断石达开要走衡阳,遂重点布防此线。石达开看出意图,佯攻常宁,实际率军向西迂回,试图从祁阳、永州,绕过衡阳向宝庆方向运动。
此种例子很多,石达开运动战的能力确实了得,左宗棠屡屡被其蒙蔽。
但是,石达开纵然能瞒过左宗棠一时,却受其短板所限,屡屡先发后至,陷入被动。
这个短板,便是水师。
湖南境内河流甚多,石达开因没有水师,每每过河,都要先编筏而过,速度受到影响。
左宗棠可不傻,发现不对,立刻调整部署!
由于湖南的城池多临江河,因此,清军乘船而去,即使反应慢一点,也往往能后发先至,提前派兵在前阻截。
所以,石达开经常一番骚操作后,抵达目的地时,发现刘长佑等人已经在前面等着了···
攻城战术单一,屡屡遭受夹击当然,刘长佑们即使行动迅速,但所带的兵毕竟有限,虽然抢先入城,但兵力还是不足。
问题是:石达开攻城战术单一。
石达开攻城套路很单一:先是急攻,不利,则启动围攻模式。
急攻?湖南多山地丘陵,太平军地形不熟,屡屡中伏,讨不到好。
所以,一般石达开都要展开围攻。
可是,如前所说,湖南的城市,大多临江,石达开围又围不死,攻又攻不下!
周边清军援军抵达后,石达开往往要陷入一边围城,一边打援,遭受夹攻的境地!
因此,石达开屡屡受挫,连一座中小城也很难打下。
分裂此时,石达开内部发生了分裂。
分裂,主帅石达开自然脱不了干系。
但是,此时的分裂,也与左宗棠有关。
当时,太平军初入湖南时,经蓑衣渡之败,兵不满万,在湖南境内,围攻长沙也不利,但出湖南时候,已是拥兵数十万的强军!
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当时的太平军虽然打不下长沙,但攻郴州、永兴这样的城市,还是毫无压力的。
因此,当时的太平军总能得到充分的粮草、红(火)药补充。
可是,现在,由于左宗棠的坚决阻击,石达开连小城市也打不下!
20万大军能不能打先不说,大家要吃饭呀!大家要火药呀!
为此,石达开采取了分兵策略,许多将领都独自行军。
此时,石达开手下的将领,多跟随石达开多年,对石达开还算忠诚。但是分兵之后,各军分散,各又各的利益,彼此矛盾加剧。
不久,跟随石达开5年之久的大军略何铭标与赖裕新矛盾加剧,何铭标认为石达开处置不公,遂带军出走(也是跟翼王有样学样)。
更奇葩的是:赖裕新居然一路追着何铭标打到广西,才回到湖南战场!
分兵,无可厚非,但兵可分,战斗力不可分呀!在当时的情况下,石达开的分兵,却是把战斗力也分了!
决策失误,顿兵宝庆,极端被动连番不利,已经给石达开敲响了警钟。
问题虽多,但石达开如果及时调整部署,未必会遭遇大败!
既然石达开入湖南是借道去四川,现在在湖南讨不到便宜,就应该加快步伐,快速过境。
可是,石达开仍然决意继续攻打宝庆的计划。
这是一个致命的决策!
1、攻城已无把握。
左宗棠不傻,石达开这么多骚操作的目的是什么,人家已经看出来了。
左宗棠已将4万军中的3万多带入了宝庆。
石达开此时一再分兵,虽号称数十万,但实际兵力只有10万余。
宝庆地势险要,而左宗棠已经提前拆掉城外民房,攻城军队失去掩护,攻城十分不利。
2、清军外援强大。
宝庆紧要之地,不但骆秉章、左宗棠紧张,外省湘军也十分紧张。
外围湘军正组织起来,向宝庆靠拢!官文甚至将安庆前线的水师也调往湖南!
3、无后援补给。
由于石达开未能控制周边城市,大军没有粮草、兵员补给,难以为继,不利持久,极为被动!
指挥失误,遭遇惨败即便如此,石达开如果组织得当,也未必会败得那么惨!
一方面,攻城虽无把握,但毕竟兵力有优势,组织得好,还是有机会的。
另一方面,即使攻城不下,也未必惨败。当初,太平军攻桂林、长沙不克,但依然能全身而退。
可是,石达开却接连犯错。
6月3日起,石达开发起猛攻。
开局不错,石达开击败了周世宽等部,彻底合围宝庆,断绝内外。
此时,石达开如果抓紧时机,迅速猛攻,确有速战速决之机。
可惜,石达开却又转入了围攻···其实,更准确的说,是围而不攻。
难道石达开重点是要打援?
确实,打援也有机会:由于清军是各处分头赶来,每次抵达兵力不多,确实有机会歼其一部。
很快,石达开挫败了李续宜等部。
但是,湘军,不是当年的八旗、绿营,败而不乱,站稳脚跟,等待集结。
不久,李续宜出石达开不意,渡资江,猛攻太平军防御薄弱的北路,太平军大败!
此时,敌援已近,外围清军也抄后路而来,如果统帅是当初的杨秀清,太平军肯定要转移了!
但石达开仍不甘心,发起对李续宜的决战!
可惜,石达开虽有决战之心,将士却无必胜信念,以多打少,攻之不胜,反而被人出其后路,失利!
到此时,石达开才决心撤退!
可是,此时,各路清军已经抵达,截断石达开撤退之路!
石达开部此时久攻兵疲,已不堪战,连番大败,损失惨重,彻底退出湖南!
千里行军,无后方作战,自古都是难题,难度悉数极高。
无论是军队素质,还是石达开本人的素质,都不足以完成这样的作战。
最终,他败出湖南,并不足为奇。
值得一提的,是左宗棠在此次作战中表现出来的卓越才具。
他以不足一月的时间组织起4万兵马,又在作战中灵活应变,破坏石达开的企图,展现出卓越的军政才能。
更难能可贵的是:左宗棠亲率军进驻危险的宝庆,与宝庆共存亡,这与后来抬棺出征西北何其神似!
败给左宗棠这样的对手,翼王不冤!
,
石达开握兵三十万,为何却被左宗棠的两万湘军打的全军覆灭?
左宗棠自咸丰四年三月初八日(公元1853年4月5日)起就参骆秉章幕府,咸丰六年被保封兵部郎中,算是有了个官衔,虽然“赞画无不从”,但毕竟是个参谋,从没带兵打仗。直到咸丰九年腊月(公元1860年1月)因为“京控”离开骆秉章幕府,咸丰十年四月二十日(1860年6月9日)以四品京堂候补入曾国藩幕府,进入湘军系统,八月初八日(9月20日)才第一次带领自己招募的楚勇(后来左系湘军或称楚军的雏形)加入湘军序列,成为带兵将领,1859年的左宗棠上哪里去大战石达开?楼下某些回答都在扯什么蛋呢?
1859年石达开的确吃了个大亏,就是宝庆战役,但他的对手是骆秉章的勇营和曾国藩的湘军,而不是左宗棠——前面说了这时候左宗棠还在长沙和骆秉章在一起,扮演”无名幕后英雄“的角色。
太平军是从福建进入赣南,然后自瑞金西趋安远、信丰,于1859年1月3日攻占南安府城,休整近两个月后决策入湖南的,原因则是判断湘军主力都在江西、湖北,湖南空虚的。3月2日,石达开军攻占湖南桂阳县,此后相继攻克宜章、兴宁,进取郴州和桂阳州,打算假道入川,但被骆秉章新募的勇营阻击于衡州一线,只得绕过衡州,直取宝庆。
攻宝庆的太平军分为两路,一路由名将赖裕新、傅忠信、余子安率领,自东安、武冈绕道,5月底抵达宝庆城西,另一路由石达开、张遂谋率领,自永州、祁阳取捷径,5月24日抵达宝庆城南,“由南路蔓延东西两路,占地广袤百数十里……人数当不止十数万之多”(骆秉章奏)。石达开抵达后兵分三路,赖裕新驻城西五里神滩渡,傅忠信驻城东十二里泥湾,这两路人马都不多,他亲率主力驻城南十里澄水桥。6月3日起石达开持续打援,至17日击溃多路湘军援军,合围城池。但石达开围歼援军主力刘长佑部的企图因援军李续宜部(湘军一万人)的及时抵达功亏一篑,此后李、刘两军“明守东南、暗攻西北”,于7月27日夺取城北田家渡一线营垒七座,关卡30多座,打通城内外联系,次日石达开、赖裕新部西渡资水决战,被湘军侧击惨败,从此战局逆转,8月10日李续宜部东渡资水进驻贺家坳,对石达开部构成反包围。见局势不利,石达开于13日佯攻李续宜,趁夜解围南撤,24日全军进入广西。
即便按照骆秉章的奏报太平军也只有十几万人,太平军习惯“二千五做一万”夸大兵力至四倍,因此即便号称十六万,实际兵力也只有四万左右,且其中还夹杂家属和老弱,湘军和骆秉章募勇至5月底已实有三万多人,待7月李续宜部抵达时已近5万,双方实际兵力是基本相当的,正因如此太平军的合围才弱不禁风,而李续宜、刘长佑也才敢渡河反包围太平军,否则刘长佑部不过七八千人,加上李续宜还不到两万,怎么敢敌前渡河,去包围三十万敌军?
骆秉章募勇虽然是临时募集,但大多数是经过曾国藩、罗泽南、王錱、江忠源等人训练过的团练骨干,以及从湘军中退伍的老兵,委任的将领刘长佑、江忠义、魏喻义等都有战斗经验,而湘军援兵中的李续宜、田兴恕、刘培元、王明山更多是湘军宿将,所带是正规精锐湘军,湖南是其故乡,不论新兵、老兵都有“保卫桑梓”、避免被“长毛贼”蹂躏的敌忾之心,地理熟悉,后勤也有坚实保障,且湘军最早抵达的正规援军主要是水师,不但通饷道,而且避免了城池和营垒被完全合围,还为日后的侧击、反包围埋下伏笔。
反观太平军,在福建水土不服遭遇瘟疫,原本就是“临时凑合”的杨辅清部分道扬镳(后来被洪秀全以高官厚禄拉走),本是自家侄子且十分精锐的石镇吉部也独树一帜,此后一直和石达开若即若离(这让石达开在进入广西后基本丧失了在太平天国核心区时最有力的宗族部队),也并未参加宝庆之战。自1855年在江西起就和石达开合作的前天地会众、被编为“花旗”的林彩新等部,以及更早加入石达开的天地会何名彪等部,自进入江西起也各说各话,爱去哪去哪,以上这几支有战斗力的部队均未参与宝庆之战。实际上投入宝庆之战的,只有石达开本部、张遂谋兄弟(这些是他从天京、安庆和江北一路带过来的)、赖裕新-傅忠信-余子安-朱衣点等部(这些都是原来江西守军),实力大打折扣。这些大打折扣的人马在福建遭受瘟疫,减员、逃亡严重,在重入江西后也一路坎坷,抵达宝庆后士气低落,后勤补给也不畅,战斗力是十分可疑的。
石达开偷袭湖南,据清方截获其文书,是“误听奸细”,以为湖南空虚,却低估了在籍团练和退伍湘军老兵的动员力,加上基本没有水师,临战进攻时不能完全合围,不能彻底切断对方援兵和粮饷补给通道,防守时反屡屡被敌军借水师之力包抄后路,无法攻下宝庆是不奇怪的。
由于石达开既不肯回天京,又不愿自立为帝王,只是顶着“太平天国圣神电通军主将翼王石”的旗号“远征”,手下有野心的将领觉得升官无望,无野心的将领又很容易被石达开自己也含糊承认的“上级”天王以封官许愿或“号召勤王”的方式拉走(石达开部最高爵位是燕爵,直到覆灭有这个爵位的似乎也不到十人,而此时太平军已经在燕爵上设立了义、安、福三等爵,义爵上更设立了理论上和石达开本人官职平级(爵位还低一级)的主将,和理论上职位比石达开还高的掌率,此前在福建拆伙的杨辅清虽然和洪秀全有杀兄之仇,归附后立即被封为中军主将木天义,后来从广西“万里回朝”的童容海、朱衣点、吉庆元等还没见到洪秀全,只是遇到李秀成,就被立即分别从燕爵(童容海,其实还是自封的)、豫爵(吉庆元朱衣点等)提拔为安爵大佐将和福爵,“回朝”后更迅速分别升为义爵兼主将和安爵,其中童容海、吉庆元后来还封了王,这种“散力”加上湖南经略的步步艰难,也足以让已在外漂流多年的石达开部四分五裂,最终石达开只能南下广西老家,力图用“回乡”的号召力勉强团结“广西老弟兄”了。
石达开握兵三十万,为何却被左宗棠的两万湘军打的全军覆灭?
石达开是太平军杰出的军事将领不假,但到了晚期居然斗不过兵力不足自己的左宗棠,为何?
不要瞠目结舌,道理很简单,时也势也,命也运也!三点分析,供参考:
其一,根本原因石达开本身的军事能力有欠缺。人非万能,石达开也一样。太平军崛起时期战功卓著,其核心领袖是杨秀清。杨的军事能力全面,是绝对一哥!相对于杨,石达开的攻坚能力不足,打不过就绕着走。一方面这说明机动性强,另一方面也说明攻坚力不足。石达开出走天京之后,一路往南再往西再往北,几乎没有拿下什么像样的城市,不能攻坚就没有据点,最终只能成为“流寇”。
其二,太平军的人数有水份,动辄几十万的数字看起吓人,实际上是包含了大量民夫和后勤人员,跟正规军不可同日而语!
其三,太平军后期的精神意志大不如前。起义初期,太平军的信仰坚定,意志坚强。但是随着高层的腐化堕落,政策倒行逆施,尤其是天京内讧,不仅直接内耗掉大量精锐,而且在精神信仰上让中下层军官看不到希望。没有精神的队伍,战力自然大不如前了!
(个人观点,欢迎关注一下!)
石达开握兵三十万,为何却被左宗棠的两万湘军打的全军覆灭?
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首领中,很少有品行端良、格调高雅、文武双全之人,但太平天国的石达开绝对能算一个。他不到十九岁就统帅千军万马,屡建奇功。太平军永安建制时晋封翼王五千岁,那时石达开才二十岁。
为什么这样一位天才般的军事首领,拥兵三十万,却打不过只有两万杂牌军的左宗棠呢?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太准确,提问者想说的意思是:宝庆之战中石达开的兵力占优,为什么会失败?那么我们说一说当时的宝庆会战,说一说当时的石达开,说一说当时的太平天国。
首先回顾一下关于宝庆战役的大致情况。1859年5月,石达开在宝庆城南澄水桥扎下大营,兵分两路,一路进驻城东泥湾,一路驻扎在资江西岸的神滩渡。守城的清军主将为骆秉章,副将为左宗棠,他们也分水路陆路设防,拼死防守。石达开集中优势兵力,从陆路发起猛攻。
宝庆是湖南重镇,也是石达开自离开天京(南京)以来首次进攻的城池。主帅曾国藩是湖南人,以为石达开是想攻占整个湖南作为根据地,赶忙从各路清军大营抽调刘岳昭、刘长佑、李续宾等部队进行支援。
一连半个月,石达开率部不停地发起进攻,未能破城。而清军的驰援部队陆续到达,特别是李续宾率军攻陷太平军田家渡至清水塘一线营垒,打通了增援部队与城内的通道,使城内城外的湘军连成一片。而后,曾国藩调集的增援宝庆的人马也越来越多,于是石达开取消围城,南下广西。这就是宝庆战役的大致经过。
其实石达开醉翁之意不在酒,围攻宝庆只是打乱清军部署,吸引湘军主力,缓解天京受到的威胁。石达开攻打宝庆时,部队只有十万余众。这十万多人并不是太平天国的精锐,而是石达开在离开天京后沿途招募的,缺少训练,装备低劣,战斗力并不强悍。而且他离开天京时,并没有带走传闻中的所有精锐。据李秀成被俘后在狱中写的自述,当时石达开逃出天京时仅带走了四千人马。
石达开围攻宝庆,有着一石二鸟的战略规划。当时,曾国藩调集重兵,集结在安徽芜湖、九江一带,对天京形成了莫大的危险。石达开虽然离开洪秀全,但他心中并没有放弃太平天国,他想在湘军的老家湖南搞点大动作,来分散曾国藩的兵力,减轻清军对天京的压力。所以他选择了最不擅长的攻坚战,让曾国藩误认为他是要占领整个湖南。
他需要通过高强度的攻坚战来锤炼他的队伍。这一支队伍是杂牌军,又是游击队。石达开离开天京,一路向南,经过浙江、福建,江西,沿途招募了不少人马。但这些人都没经过正规训练,武器装备很差,一直都是小规模机动作战。所以,他突然进入湖南,强攻宝庆,就是想通过阵地战、攻坚战来锤炼队伍。
所以说,能不能拿下宝庆,石达开并不太在意。解除天京威胁,这是他的最主要的目的。如果拿下宝庆,清军势必全力围剿,反而会陷入清军包围,形势会更危险。在达到他围魏救赵和锻炼队伍的目的后,他果断地撤离了。
石达开真正的目的地是四川,他要在四川建立长期稳固的根据地,这是他的终极战略。石达开从湖南撤退后,来到了广西。广西是太平军的发家之地,群众基础较好。在广西,他的队伍得到了较好的修整,扩充了队伍,补充了粮草。然后,他突然北上,由湖北进入四川,转战川滇黔,既开辟了新战场,同时也步入了穷途末路。
1863年6月27日,石达开在成都被凌迟处死,年仅三十二岁。受刑时他神色怡然,至死默然无声,观者无不动容,感叹他为天下第一奇男子。石达开满腹文韬武略,英姿非凡,一生虽短暂,却也足够轰轰烈烈,被认为是"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中最完美的形象"。
另外补充一点。石达开还是一个大帅哥哟!有人称赞他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说明他帅得不一般。令据一些史料记载,他的诗文水平很高,书法水平也一流,武功也非常不错,特别是拳术尤为出众,真是太完美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