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七万雄兵,为何会败于邓艾两千残兵?这个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吗?

两个原因,第一诸葛瞻没有七万雄兵,第二是他又蠢又固执。

魏明帝曹叡死后,曹芳继位,而经历了“高平陵之变”,大权落入司马氏手中,不久之后,司马昭一番运作,开始挥师伐蜀。

当时魏军的兵力部署和分配,主要分为三路。

兵力最多的一路,由钟会带领,为十万余人,而这十万余人,被钟会再分为三路,分别由子午谷、斜谷、骆谷三个方向进军汉中。

另外一路兵力为三万余人,由诸葛绪带领,由祁山向武街、阴平一带进发,其作用主要是协助邓艾,切断姜维的退路。

而最后一路就是邓艾所带领的三万余人,其行军路线是自狄道向甘松、沓中方向,直接攻打姜维。

并且,在大军出发前,司马昭等人均认为,“蜀所恃赖,唯维而已”,意思就是说,姜维是蜀汉的最大依仗,所以,精兵强将基本上都派给了邓艾,以求成功击败姜维。

这么算下来的话,从曹魏这边的兵马总数,差不多是在十八万上下。

而到了邓艾从阴平小道奇袭成都时,随他前去的魏军士兵,大概在万余人左右,因此,如果前来迎战的诸葛瞻真的有七万兵力,那对付邓艾简直不要太轻松。

但问题是,他诸葛瞻当时不可能也不会有七万兵力。

蜀汉的总体兵力,常年是在十万人上下这个数字,这一点在史料上都已经有相关记载,比如《晋书》中就提到,刘备登基那年,蜀汉总人口为94万,而兵力则为近十万。

这个数字,到了蜀汉后期基本上没什么变化。

并且,曾著有《旧晋书》其中九十三卷的东晋名士王隐,也写过一本名字叫做《蜀记》的史书,在这本书中,他也提到了这一点。

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蜀记》

王隐所记载的,是后主刘禅在投降时,递上去的降表里所记录的数字,因此,说当时蜀汉有十万余人的兵力,还是比较可信的。

不过,十万人看似很多,但肯定不会全部在诸葛瞻那里,其中接近一半的兵马,都在镇守剑阁的姜维之处。

维等所统步骑四五万人,擐甲厉兵,塞川填谷。---《三国志 钟会传》

减去姜维之处的兵力后,那么剩余的蜀军,也就在五万上下,而这五万上下的兵马,同样也没有全部分配给诸葛瞻。

首先,在汉城和乐城两处,分别由蜀监军王含和护军蒋斌各带五千人马镇守,这就去掉了一万人。

其次,守在江油的马邈,手底下差不多也有五千人。

马邈的五千人,也是有史料依据的,根据《三国志》的记载,邓艾在历经千辛万苦通过阴平小道后,第一个遇上的蜀将就是马邈。

当时马邈奉命伏击邓艾,结果蜀军是在太拉胯,虽是伏兵但却被邓艾派出的魏将田章击溃,而田章击溃的蜀兵合计“三校”。

按照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兵力的设置,一校为一千人左右,而三校就是三千人。

并且,马邈肯定不会把江油所有的兵力全部派出去伏击魏军,必然留有一部分守城,而当时马邈的官职为关都尉,按汉制,每个关都尉所能统辖的军队最多不超过五千人,因此,顶格来算,马邈麾下共有五千人。

况且,马邈伏击失败后,还直接投降了邓艾,也就是说,这五千人也没了。

此外,刘禅必然还会留守一部分兵力在成都,还有镇守其他各郡的兵力,这些划拉划拉,如果太少了肯定不行,差不多也得个两三万人。

这么一算下来的话,留给诸葛瞻的兵力,也只剩下几千人而已。

指望这几千蜀军,去对抗邓艾的万余名魏军,肯定是有些吃力,毕竟从人数上来讲,就已经落了下风。

所以,诸葛瞻失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毕竟他没有七万雄兵,要是真有,邓艾也不敢偷渡阴平小道,谁会明知道前方有千军万马还要去送死呢?

当然,历史上也不乏以少胜多的案例,诸葛瞻好歹也有个几千兵力,并且邓艾也不过万余人,双方虽有差距,但却不是天差地别,所以,诸葛瞻还是有获胜的可能性的。

再不济,守住绵竹,不让邓艾更进一步,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最终,诸葛瞻却败得很惨,而他的失败,直接导致了后主刘禅出城投降,刘备辛辛苦苦一手打下的基业也就此终结。

诸葛瞻为何失败呢?很简单,他实在是又蠢又固执,但凡他能有他父亲诸葛亮十分之一的本事和胸怀,也不会导致最终大败。

马邈失败投降后,邓艾占据了江油,随后乘胜追击,开始往涪城进攻。

当时,蜀汉朝廷已经得知了邓艾来犯的消息,也就是说蜀汉并未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但后主刘禅却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出了一个昏招。

他拒绝了南中督霍弋带兵前来救援的请求,认为不需要援兵就可以击败邓艾。

所以最终,刘禅仅安排了远在永安的阎宇带着两万人进行回援,同时安排诸葛瞻率领诸军前去迎击邓艾。

问题是,永安可是比南中距离成都还远一些,并且路上也不好走,这就造成了最终直到诸葛瞻兵败身亡,刘禅开城门投降时,阎宇都没能赶到。

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昏得不能再昏地应对招数。

而说回来诸葛瞻,他率领蜀军抵达涪城时,当时的邓艾还在路上,换句话说,邓艾还没能兵临涪城城下。

这个时候,诸葛瞻麾下的尚书郎黄崇(此人为黄权之子)就提出了相当高明的建议。

他建议诸葛瞻,趁着邓艾军还在路上,并且也处于精疲力尽之际,让蜀军主动出击,这样就有很大概率能将邓艾击溃。

严格来讲,黄崇的建议真的不错,毕竟当时邓艾刚刚经历了千辛万苦偷渡阴平,以及夺取江油之战,可以说是疲惫之师。

而蜀军这边自然要比邓艾好得多,所以,此时主动出击是有很大的获胜概率的。

哪怕是不能获胜,按照黄崇的建议,蜀军也可以先发制人,提前占据各处险要,这样就能阻止邓艾军进入平地。

而邓艾一旦无法进入平地,那就颇为被动,毕竟在崇山峻岭里打仗,并不是魏军的强项,而是蜀军的优势。

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黄崇的建议都很不错,但可恨的是,诸葛瞻说什么都不听。

不仅不听,并且诸葛瞻还在涪城盘桓不前,而看到诸葛瞻这种做法,黄崇是又气又急,期间多次向他建议让大军速速前行,但诸葛瞻还是拒不听从。

早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就曾经在某次给哥哥诸葛瑾写信时提过,说自己的儿子诸葛瞻聪明是聪明,但日后怕是成不了什么大气候。

并且,诸葛亮还在临终前,专门写了一个《诫子书》,交给诸葛瞻,希望他能多看多想多听别人意见。

但如今看来,诸葛瞻不仅没能继承诸葛亮的才智,更辜负了诸葛亮的期望。

如果当时他能听取黄崇的意见,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那么费了老大劲通过阴平小道的邓艾,说不定还真架不住蜀军的迎面一击。

更重要的是,邓艾孤军深入,粮草是其最大的限制。

退一步讲,就算诸葛瞻人数不占优势,但要是占据险要的话,采取伏击等方式,也有可能把邓艾耗死,到时候除非钟会等人能及时救援,不然的话,邓艾就交代了。

但历史没有如果,诸葛瞻在涪城的盘桓不前,就注定了他会失败。

之后,邓艾顺利来到成都平原,到了这个时候,诸葛瞻才决定主动出击,也许他是想将邓艾一网打尽,从而玩一把大的,又或者他自认为自己在平地上能打得过邓艾。

所以,他在邓艾来到成都平原后,才派前锋部队前去迎击邓艾。

但结果显然不是他所想象的那样,蜀军前锋与魏军刚一照面,就一触即溃,而接下来诸葛瞻的操作,更是令人无语到极致。

当时被邓艾击溃只是蜀军的前锋,并不是全体,而在这种情况下,诸葛瞻还是有还击之力的,还是那句话,毕竟魏军是疲惫之师,刚刚又经历了一次战斗。

但诸葛瞻却下令蜀军后退,硬是把涪城当做一个大礼包直接送给了邓艾。

看到这里,坦白来说真的是能把人给气乐,好歹你诸葛瞻再拼一下啊,拼一下说不定能扭转形势,你这连拼都不拼就直接后退,难不成你是魏军的卧底不成?

所以,邓艾没费什么太大的力气就占据了涪城,加上之前占据的江油,这下算是让魏军彻底在蜀汉周边站稳了脚跟,想赶他们走都已经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了。

那么,诸葛瞻退到了哪里呢?他一路直接退到了绵竹,到了这里他已经无路可退了,因为背后就是成都。

直到这个时候,诸葛瞻才认为自己在战略上犯了错误,也对之前的部署感到后悔。

但后悔又有什么用呢?邓艾大军已经逼近绵竹,此时惟有死战,方能有机会化险为夷,因此,在最后一刻,诸葛瞻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忠勇,亲自带兵与邓艾死磕。

但可惜的是,他所面对的是久经沙场的邓艾,而他也不是诸葛亮,因此,最终还是战死沙场。

此外,之前提出建议主动出击的黄崇,还有张飞的孙子尚书张遵、羽林右部督李球也在此战中壮烈殉国。

诸葛瞻在忠勇方面,确实没有辱没父亲,但不能否认的是,也是他把蜀汉推进了深渊。

所以,诸葛瞻在战略部署上的失误,是他败于邓艾的重要原因,如果他能听从黄崇的建议,说不定还有扭转形势的可能,最起码也不会让蜀汉灭亡的如此之快。

当然,一场战役的失败,除了主将在战略上的失误等主观因素之外,还有其他客观因素。

而放到诸葛瞻与邓艾的这场战役中的话,那么导致诸葛瞻最终失败的客观因素,则是邓艾所率的魏军士气相当高涨。

邓艾这个人,相较于曹魏集团中的其他人来讲,他的出身很低,史料记载他自幼丧父,年轻时也是过得相当窘迫,还是因为得到了司马懿的赏识,这才算逐渐走上了正途。

并且,他能在曹魏集团中得到提拔和重用,基本上都是靠着自己的实力,一点一点拼出来的。

所以,他深知自己根基薄弱,要是地位稳固,那就只能继续去拼,什么身先士卒对邓艾来说,都是小菜一碟。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他偷渡阴平小道时,曾因为山路险峻和粮草不继,多次陷入险境,这要是换做其他人,估计就知难而退了。

但邓艾却没有这么做,期间有一段路由于过于陡峭,实在没法通过,士兵们也畏缩不前,关键时刻,邓艾身裹毛毡,直接就地滚了下去,当场摔的鼻青脸肿。

而士兵们看到主将都这么玩命,自然就没话说了,一个接一个通过了那段道路。

在邓艾眼里,既然决定兵行险招,那么不管有什么困难,也要必须克服掉,不达目的是绝对不会罢休的。

有这样的主将带领的军队,士气怎能不高涨?

并且,邓艾在关键时刻也毫不留情,比如在诸葛瞻退守绵竹并开始死战时,最开始蜀军颇占上风,邓艾派出去的邓忠、司马师纂二人,连连被诸葛瞻击败。

因此,二人就向邓艾汇报,说敌军很难攻破。

而邓艾当场大怒,斥责二人说生死存亡之际,没有能不能这个说法,同时,当场就要将邓忠、司马师纂就地正法。

要知道,且不说司马师纂,那邓忠可是邓艾的亲儿子,为了达成目的,哪怕是杀了亲儿子,邓艾也在所不惜。

在这种情况下,哪个魏军将士敢不死战?

还要,邓艾带着魏军历经千辛万苦通过了阴平小道,又拿下了江油和涪城,这个时候,魏军将士只要不傻,就都知道他们距离最终胜利已经不远了,只差临门一脚。

如果拿下绵竹,那么就是胜利之师,银子、地位等等都会随之而来,而拿不下就又是另外一个结果了。

因此,哪怕是这个时候的魏军疲惫,但一想到胜利之后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相信几乎所有人都会玩命的。

况且,不玩命的话,连亲儿子都能杀的邓艾也不会同意。

所以,虽说邓艾率领的魏军是远征而来,并且一路跋山涉水,又经历了数场战役,算是到了强弩之末,但在生命之忧和胜利后的赏赐等多重刺激下,魏军的士气是相当高涨的。

而反观蜀军,就没有魏军这般高涨的士气。

别的不说,就说诸葛瞻,攻打邓艾的先锋刚一失败,他就忙不迭地丢下涪城退守绵竹,这充分说明,蜀军的信心相当不足。

另外还有江油的马邈,能在伏击魏军的情况下,反而被魏军击溃,这更说明了蜀军真的是拉胯到不行。

一方是要玩命儿的虎狼之师,一方则是信心不足的迟疑之师,谁胜谁负不言而喻。

所以综上所述,诸葛瞻最终兵败于邓艾,主要的原因有几个,一来是他并没有所谓的七万雄兵,而是只有数千兵力,这就造成了他与邓艾在实力上有悬殊,二来是诸葛瞻在战略部署上出现的失误,导致他误了先机,三则是魏军高涨的士气,压制住了蜀军,因此才会最终失败。

诸葛瞻七万雄兵,为何会败于邓艾两千残兵?这个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吗?

如果诸葛瞻有七万人,蜀汉就不会灭亡了。

魏灭蜀汉之战,双方兵力很清晰。

魏军总计约十八万人,兵分三路:

西线由邓艾率领,约三万人。攻击目标是驻扎在甘松、沓中的汉军姜维部。

中线由诸葛绪率领,也是约三万人。负责切断姜维的退路,配合邓艾行动。

东路军由钟会率领,约十二万余人,又兵分三路,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向汉中碾压式进攻。

当时汉军的兵力,根据司马昭推测,大约有九万多人。

其中固守北大门汉中、武都的兵力,在五万人左右。固守建平(防东吴)的兵力,在一万人上下。镇守南中(防南蛮)的兵力,也大约有一万人。

也就是说,除掉边防部队外。蜀汉能用来守卫成都的兵力,可能也就两万多人。

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郡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傥骆道),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晋书帝纪第二·文帝》

当然,这只是司马昭的估计。

根据后来刘禅投降时的降表来看,汉军的兵力比司马昭的推测的兵力要略多一点,十万零两千人。

禅又遣太常张峻、益州别驾汝超受节度,遣太仆蒋显有命敕姜维。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馀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馀物称此。——《蜀记》

考虑到在战争中有损失,汉军的实际兵力可能接近十一万人。

不过十万多和九万多,也差不太多。汉军的兵力也就是在十万人上下

所以蜀汉灭亡前夕,刘禅在蜀中能调动的所有兵力也就两三万人。

这些兵力,部署了一部分在各个郡县,还有一部分被派到剑阁,协同姜维作战。最后留给诸葛瞻的机动兵力有多少?

可能撑死也就几千人,不可能再多了。

至于说诸葛瞻领七万雄兵迎战邓艾。这只是《三国演义》的虚构数字。

演义小说一贯喜欢夸大其词,看看就行了,不必当真。

如果当时诸葛瞻手里要真有七万人,一人一口唾沫也能把邓艾淹死。蜀汉也不至于只抵抗三个月就被魏国所灭。

下面再说说诸葛瞻为什么打不赢邓艾。

当时诸葛瞻是主场作战,而且以逸待劳。邓艾是劳师远征,精疲力尽,诸葛瞻怎么就打不过呢?

个人觉得,导致诸葛瞻战败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汉军虽然以逸待劳,但士气低落。魏军虽然劳师远征,但士气高涨。

汉中沦陷后,汉军大约损失三万人,这本来是晴天霹雳,国将不国的预兆。但由于姜维从邓艾和诸葛绪的包围圈中跳了出来,与增援而来的廖化、张翼、董厥等部会合,守住了剑阁。

魏军方面由于未能歼灭姜维主力,原定的计划流产。又加之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在汉中面临断粮风险,不敢再向南进军,有撤兵之意。蜀汉朝廷便以为大势无碍,这次保卫战赢定了。

这里插一句。按照司马昭的计划,邓艾负责死死钳制住姜维,诸葛绪负责切断姜维后路,钟会负责进攻没有蜀军主力的战略要地汉中。这样是一石二鸟,既可以围困姜维,使姜维无法救汉中;同时由于汉中空虚,魏军用优势兵力趁虚占据汉中,可以避免了消耗巨大的攻关战。即使邓艾和诸葛绪一时吃不掉姜维主力,只要钟会如期拿下汉中,那么姜维就面临被彻底合围的危险。这一招可以说是“既狠又准”。只要计划能成功,汉军的主力就会被消灭在北部。剩下来的仗,魏军都不用打了。刘禅自然会投降。

只不过,司马昭没想到姜维能从包围中跳出去。

再说回来。由于暂时无亡国之忧。因此,刘禅便没有调驻守南中和建平的两万精锐汉军回成都协防。

这导致的结果大家都知道。邓艾偷渡阴平,突然来到江油,汉军本想伏击魏军。但不想反被魏军击溃(伏击都能被击溃,这就可想而知当时汉军是有多稀烂了)。江油守将见事不妙,开门投降,魏军轻松在蜀地边缘立住了脚跟。

老话说的好,下梁歪不歪,关键要看上梁正不正。

在生死存亡关头,蜀汉朝廷昏招迭出。面对几千魏军,刘禅连机动兵力都派不出,只能让诸葛瞻率成都的卫戍部队迎战邓艾。汉军的士气之低,是可想而知的。

说句不好听的。可能当时连刘禅都做好了亡国准备。不然,刘禅后来怎么可能那么爽快的就纳表投降?

皇帝尚且如此尿性,士兵怎么可能拼命?

至于魏军。球都已经踢到禁区了,就差临门一脚。赢了,光宗耀祖,银子、土地、女人都有了。因此自然是士气高涨,拿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昂士气与汉军玩命。

其二,双方统帅的能力和士兵战斗力不在一个档次。

前面说了。邓艾的兵力约几千人,诸葛瞻的兵力稍微多一点。但士气低落。双方的综合战力其实相当。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决定胜局的关键,就得看双方指挥人员的水平。

诸葛瞻领命出征后,他的决策是率军进驻涪城附近。一个叫黄崇(黄权的儿子)的人向诸葛瞻建议,说你如果不赶紧去江油堵住邓艾,让魏军进了平原,我们就挡不住了。

但诸葛瞻没听他的,在涪城盘桓不进。于是就导致了后来江油沦陷,邓艾长驱直入,杀进了成都平原。(一般认为诸葛瞻未能及时增援江油,是因为他想立大功。想等邓艾与江油汉军拼个你死我活,消磨锐气,师老兵疲的时候再出手,一举将其歼灭。结果他玩大了)

没能第一时间挡住邓艾,又有人向诸葛瞻提出建议,不要与魏军死磕。汉军应死守。邓艾是孤军深入,坚持不了太久。

但诸葛瞻考虑到汉军士气低落,要想守,必须要有一场胜仗,起码是一场不胜不败的战斗来稳定军队的士气,然后才能固守。

于是他就放弃了死守计划,主动出击。

结果,汉军惨败。涪城也守不住了。诸葛瞻只得主动向南撤退,一直退到了成都的北部门户绵竹。

退到绵竹后,诸葛瞻无路可退,因为他的身后就是成都。

为了鼓舞已经近乎于零的士气,诸葛瞻亲自出马,拿出要跟邓艾玩命的态势,与魏军干了一仗。还别说,他还真的重挫了魏军。击败了邓艾的儿子邓忠。

但是,诸葛瞻面对的是身经百战,而且已无路可退的邓艾。论经验,邓艾是从军四十余年的老将。论玩命,邓艾从来就没怂过。

最终,没有悬念。经过一番战斗后,绵竹汉军被邓艾打的全军覆没。诸葛瞻战死。

总的来说。诸葛瞻被邓艾击败。

一方面在于蜀汉朝廷的部署有问题。刘禅没能及早调动精锐回援,以致在危机关头,手上既无野战军可用,兵力也不足。只能让诸葛瞻带卫戍部队赶鸭子上架。

另一方面,汉军战斗力不行。邓艾率领的是精锐野战军,诸葛瞻率领的是卫戍部队。卫戍部队打野战,能打赢野战军?

再一方面,汉军的士气普遍低落,邓艾军所到之处,汉军无不是士气消沉。诸葛瞻其实也是没办法。战争拖下去,固然对邓艾不利。但对诸葛瞻也谈不上有多有利。

又一方面,诸葛瞻的能力不足。他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清醒认知,对自己统帅军队的战斗力没有认知,对邓艾没有认知。除了一腔忠勇,诸葛瞻可谓一无是处。

当然,这也不能怪诸葛瞻。诸葛亮在他八岁的时候就病死了。诸葛瞻其实没能继承父亲的本事。

诸葛瞻的情况,刘禅是知道的,蜀汉的高层也都知道。蜀汉覆灭的这口锅,其实还得由整个蜀汉统治集团来背。

诸葛瞻七万雄兵,为何会败于邓艾两千残兵?这个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吗?

诸葛瞻七万雄兵,为何会败于邓艾两千残兵?诸葛亮用9个字说出背后原因!

诸葛瞻

作为诸葛亮唯一的亲儿子,诸葛瞻历来被寄予厚望!诸葛亮死后,刘禅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诸葛瞻,而且先后让诸葛瞻担任羽林中郎将、校尉、侍中,最后甚至让诸葛瞻执掌尚书台政务,统领国事,可见刘禅是多么的器重诸葛瞻。而蜀汉百姓,由于感念诸葛亮的贡献,也对诸葛瞻非常恭敬,但凡是诸葛瞻做出的决定,他们都认为非常正确。可以说,蜀汉众人,早就把诸葛瞻当作诸葛亮了。

而实际上,诸葛瞻本身确实也比较聪明,当得起重用,可遗憾的是,在抵挡邓艾入侵的作战中,诸葛瞻辜负了众人对他的期望,最终战败,导致蜀汉快速灭亡。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如此聪明,被众人认为有乃父之相,为何最后会惨遭失败呢?诸葛瞻拥有七万雄兵,又为何会败于邓艾的两千残兵呢?

事实上,若是站在正史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们会发现,“诸葛瞻七万雄兵败于邓艾两千残兵”的说法并不严谨,因为正史中的蜀汉,兵力非常少,根本拿不出七万雄兵给诸葛瞻!据统计,蜀汉只有十万左右的士兵,汉中被攻破后,有一万左右的士兵困守在汉、乐二城,五六万的士兵在剑阁抵挡钟会大军,剩下两三万士兵散布在蜀汉的边境上,防备南中和东吴,所以说蜀汉国内根本没有多少士兵!按照估算,就算刘禅把自己的禁卫军调拨给诸葛瞻,诸葛瞻也最多就能凑出一万士兵!

正史中的诸葛亮,最多只有一万左右的士兵,而邓艾,可是有两三万精锐的野战军!当年司马昭伐蜀,兵分三路,其中诸葛绪和钟会大军合并,而邓艾大军比较独立。原本在打下汉中以后,司马昭准备见好就收,回去加九锡了,没想到邓艾竟然兵行险着,打进了蜀汉腹地,而且邓艾手中的军队还不算少。等到邓艾通过阴平小道成功地进入了蜀汉腹地后,保守估计还有两万多人,所以说邓艾的军队至少是诸葛瞻军队的两倍,而且邓艾的军队是野战军,素质比诸葛瞻东拼西凑出来的手下强多了,诸葛瞻之败,似乎也是合情合理!

正史中的诸葛瞻,兵力是要弱于邓艾的,但是三国演义中,诸葛瞻的兵力却是要强于邓艾的,那么为何诸葛瞻仍然会败于邓艾呢?你看诸葛亮是怎么说的!

诸葛瞻为何战败?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瞻统帅的蜀军,确实有七万,不过邓艾统帅的魏军,却不仅仅是二千!之所以大家会认为,邓艾入蜀的魏军,只有两千,主要是原文中说了这么一段话!

原文:于是邓艾步行,引二千余人,星夜倍道来抢江油城……忽家人慌入报曰:“魏将邓艾不知从何而来,引二千余人,一拥而入城矣!”邈大惊,慌出纳降,拜伏于公堂之下。

事实上,原文说的这两千余人,只是邓艾率领的先锋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敢死队,他的大部队还在后面呢。当时的阴平小道非常难走,邓艾他们遇水搭桥,逢山开路,最终走到了摩天岭。摩天岭前面道路断绝,无法通过,但邓艾不愿意就此放弃,撤退回去,于是他带领着两千兵士,直接身裹毡衫,一跃而下,算是渡过了摩天岭。当邓艾等人安全活下来后,他命令手下前去接应后续的大部队,自己则带着两千士兵立马向江油城进发,也正是靠着这两千死士,邓艾轻松的拿下了江油城,获得了大量的补给!

站在蜀汉众人的角度来看,进入江油城的邓艾大军,确实只有两千人,但这仅仅是小股部队,等邓艾他们站稳脚跟以后,后面的大部队将会源源不断的前来,也就是说,邓艾全军,几乎大部分都进入了蜀汉,这部分军队,应该在三万左右。事实上,这一点,从后文的故事发展也可以得到应证!

原文:艾见二人俱伤,未便加责,乃与众将商议曰:“蜀有诸葛瞻善继父志,两番杀吾万余人马,今若不速破,后必为祸。”

既然在绵竹之战中,诸葛瞻指挥军队斩杀了邓艾万余人,可见当时的邓艾大军,绝不仅仅是两千残兵,而是有数万人之众!可即便如此,诸葛瞻的兵力,仍然远胜于魏军,那为何诸葛瞻仍然会战败呢?其实在诸葛亮去世前,他曾对诸葛瞻有过怎么一番评价,也正是这番评价,解释了诸葛瞻败亡的原因!

原文: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诸葛亮去世前,曾经给兄长诸葛瑾写过一封信,信中说诸葛瞻八岁了,长得非常可爱,头脑非常聪明,但诸葛亮担心诸葛瞻的成长过程中太过顺风顺水,经受不起挫折,过早成熟,以后不足以成大器!在诸葛亮的概念中,男孩子要想成为国之重器,必须得经历磨难、锻炼。当年诸葛亮年仅四十仍然没有儿子,于是他恳求哥哥诸葛瑾过继一个孩子给他,而他对这个养子非常严苛,直接让这个养子加入了蜀军,跟着蜀军一起作战,最后竟然将养子练得英年早逝了,足见诸葛亮对孩子的培养,是多么的严苛!

若是诸葛亮多活几年,诸葛瞻在他的指导之下,绝对可以变得非常厉害!遗憾的是,诸葛亮去世得太早了,也许正是因为他在最后一次北伐前,感受到了生命的消逝,所以才会给大哥写信,表示担心诸葛瞻的成长。虽然诸葛瞻有一个好母亲黄月英,她的才能也非常出众,可慈母多败儿,诸葛瞻那么小就失去了父亲,丧失了父爱,作为母亲的黄月英必定不可能对诸葛瞻非常严苛,这肯定会导致诸葛瞻少受波折。

而且诸葛亮在蜀汉众人的心目中,地位太高了,他一去世,其他人肯定会对他的独子诸葛瞻百依百顺,在这种顺风顺水的成长环境中长大,诸葛瞻怎么可能成为国之重器?怎么可能安全度过逆境?

从绵竹之战,其实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当初的担忧,当初的评价,都成为了现实,这简直就是神一般的预言!

诸葛瞻领兵出战,手下建议,先去抢占险要关隘,避免邓艾大军杀入成都平原,毕竟邓艾大军远道而来,禁不住消耗。然而诸葛瞻太过大意或者说他太没有实战经验了,认为自己兵强马壮,魏军并非他的对手,竟然不去抢占险要关隘,直接将魏军放进了成都平原,准备在绵竹和魏军鏖战。

按照正常思维,依托城池防守,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古时候打仗,为了保障后勤,是不太可能绕过城池的,所以说只要坚守城池,诸葛瞻也不会落败!可令人遗憾的是,诸葛瞻竟然不守城,反而跑到城外去和邓艾打阵地战,令人大惊。从这里其实就可以看出诸葛瞻这个人还是比较缺乏实战经验的,而这,也正是因为他这一路太过顺风顺水所造成的。若是诸葛亮活着,能够好生引导,诸葛瞻肯定会被带上前线,熟悉各种实战技巧,也就不会犯下如此大错了。

除了欠缺实战经验,诸葛瞻在心性方面也比他父亲诸葛亮差得远。原本蜀军凭借着一腔血勇,成功击退了魏军,但是在魏军的后续挑战中,诸葛瞻未能及时修改战略,仍然主动出击,结果中了邓艾的激将法和诱敌深入之计,最终遭到邓艾的伏击,战死于沙场。

事实上,邓艾的激将法其实也算不上是多么的高明,无非就是魏国占据天道,希望诸葛瞻主动投降。邓艾表示诸葛瞻一旦投降,邓艾可以上奏魏王请求封诸葛瞻为琅琊王,以光耀祖宗。这个激将法其实算不上是多么的优秀,当年诸葛亮用女人衣服羞辱司马懿,那个激将法才是真正的杀招,可是司马懿宁死不出,诸葛瞻却轻易中计,足见诸葛瞻此人的心性是多么的差劲!事实上,这一切都是因为诸葛瞻的成长历程太过顺风顺水了,根本没有经历过挫折,否则他怎么可能会轻易中了邓艾的诡计?就邓艾所使用的这些计谋来看,放到三国前期,其实根本就不入流!

看到这里,其实我们基本也搞明白了,为何诸葛亮坐拥七万雄兵,以逸待劳,却输给了邓艾的两三万残兵?原因很简单,一、诸葛瞻实战经验不足,二、诸葛瞻心性不够坚定,轻易中计!而这一切,其实都早已经被诸葛亮给预料到了。诸葛亮在临死前给大哥写信,说诸葛瞻虽然聪慧可爱,资质不错,但在父辈的庇荫之下,很可能会少年老成,缺乏经验,这样不经历挫折的人生,很难成长为国之重器,而“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这九个字便是诸葛瞻败亡的真正原因!

结语

综合来看,诸葛瞻七万雄兵,却败给了邓艾两千残兵,表面上看是诸葛瞻能力不足,心性不稳的原因,实际上这背后都是因为自诸葛亮死后,诸葛瞻的成长太过顺风顺水,没有经历过实战,没有经历过挫折,所以才会出现这一系列的失误!而这一切,诸葛亮早在去世前,就已经预料到了,“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这九个字便是明证!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诸葛瞻七万雄兵,为何会败于邓艾两千残兵?这个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吗?

前言

司马昭发兵灭蜀时,蜀汉军师将军、羽林中郎将诸葛瞻率军在绵竹阻抗偷渡阴平后冒险深入的邓艾孤军,最终却被兵微将寡的邓艾一举击溃,几乎全军尽没,瞻与其长子诸葛尚皆战死。邓艾则长驱直入成都,逼降刘禅,灭了蜀汉。这些都是史有明载的事实。题干唯一与史实不符的是彼时诸葛瞻没有七万雄兵,他率领的是蜀汉御林军,也就是负责保卫成都的禁军,最多只有两、三万人。

诸葛瞻少年得志

诸葛瞻,字思远。他是蜀汉开国丞相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十七岁时娶了蜀汉皇帝(应为后主刘禅之女)的公主为妻,官拜骑都尉。因祖荫庇佑,次年即为羽林中郎将,之后屡获升迁,先后为射声校尉、侍中、尚书、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

名气高过才干

诸葛亮生诸葛瞻时已年近五十(47),可谓老来得子。但诸葛亮对诸葛瞻却从不溺爱。

诸葛亮对诸葛瞻的成长、生活、学习要求异常严格。他曾在戎马倥偬之余,写下著名的《诫子书》,他在信中告诫诸葛瞻曰: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诸葛瞻虽无乃父那般超拔流俗的禀赋与才华,但成长也很快,他擅长书法绘画,博闻强识,为官清正,对蜀汉忠心耿耿。蜀国人追思诸葛亮,爱屋及乌,对才思敏捷的诸葛瞻也另眼相看,什么善政、功劳、好事都记在他的功劳簿上。《三国志》记载:

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 。

和登高望远、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比,诸葛瞻只是德胜于才,其声望、美誉有拔高之嫌 。

曹魏伐蜀

在军事才能上,诸葛瞻更是远不如乃父诸葛亮。公元263年4月,曹魏的实际掌权者司马昭令诸军大举伐蜀,命征西将军邓艾率三万人出狄道攻沓中,以牵制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人自祁山攻阴平附近的桥头,以切断姜维的退路 ;大将军钟会则统十万魏军主力分别出斜谷、子午谷攻击汉中。

邓艾一部进展迅速,很快进至沓中,分三路猛攻姜维。姜维听说汉中已被钟会大军攻破,无心恋战,率军撤退。此时诸葛绪已陈兵桥头,姜维只得迂回北道,企图攻打诸葛绪侧后,诸葛绪胆怯,率部主动后撤三十里,姜维乘势夺回桥头。紧接着姜维率军南撤,同正北上的廖化、张翼、董阙援军会合,共同扼守剑阁雄关。

邓艾偷渡阴平

十月,邓艾军进至阴平,挑选精锐,准备和诸葛绪联手自江油关直扑成都,诸葛绪认为这点兵不足成事,拒不同意,引军去同钟会大军会合,钟会密告司马昭,说诸葛绪畏缩不前,贻误战机,将其槛送回京,其军全为钟会兼并。

钟会督军猛攻剑阁,姜维据险坚守,魏军屡攻不克,死伤颇重,加上山路艰险,粮食供应困难,十余万大军困在一道逼仄的山谷间施展不开,于是想退兵。

邓艾建议留主力在此掣肘、牵制姜维,自己率奇兵另辟蹊径,翻越阴平险道, 出阴平后经江油,直捣涪城 ,然后袭破绵竹,直取成都。钟会同意了邓艾的冒险计划。邓艾挑选敏捷精悍的将士,率军跋涉七百里无人险地,凿山开路,遇水架桥,艰难行进。史载,七百里阴平山高谷深,基本无路可走,艰险异常,邓艾裹着毛毡,推转而下,众将士攀援附藤,翻过一道道山崖,缓慢向前推进。

诸葛瞻父子战死绵竹,羽林军全军尽没,蜀汉灭亡

魏军出阴平道后突然出现在江油关下,蜀将马邈慌了神,又不知敌军虚实,遂开关投降。邓艾兵不血刃取江油后,立刻向涪城进发,很快逼近涪城,蜀汉军师将军、尚书仆射诸葛瞻率数万御林军据守该城,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 建议诸葛瞻派兵迅速抢占周边各处险要,以阻止邓艾军进入平原地区,诸葛瞻当断不断,患得患失,犹豫不决。邓艾军迅速击溃了诸葛瞻部前锋,诸葛瞻被迫退守绵竹,邓艾则乘胜进击,途中他写信给诸葛瞻,欲诱降他,信说:

“若降者,必表为琅琊王” 。

意思是你如果投降,我必保举你做琅琊王。

诸葛瞻大怒,将邓艾使者斩杀,于是双方展开激烈对决,魏军孤军深入, 没有退路,人人舍死向前,锐不可挡,蜀军大败,诸葛瞻、黄崇、张遵(张飞孙)皆战死,御林军大部覆灭,少数逃散,诸葛瞻子诸葛尚策马冲阵,英勇赴死。

邓艾破绵竹后,前方便是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 他继续率军向成都方向推进。魏军如神兵天降,突然来临,蜀汉朝野一片混乱,百姓纷纷出城逃亡,不可禁止。刘禅根据譙周建议,开城出降,还敕令姜维就地向钟会投降。至此,立国四十二年的蜀汉名实俱亡。

东晋史家干宝评价诸葛瞻曰:

“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泰始起居注》载:

“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

诸葛瞻智、勇都不如乃父诸葛亮,但忠心与志向却和诸葛亮一样。 他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率军抵抗邓艾,拒不接受邓艾高官厚禄之诱降,最后战死沙场,也算不负蜀汉了。诸葛瞻、诸葛尚不愧是诸葛亮子孙,堪称三代英杰、一门忠烈。

【插图源自网络】

,,

诸葛瞻七万雄兵,为何会败于邓艾两千残兵?这个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吗?

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就自比为管仲乐毅。虽然当时的人大多不认可诸葛亮对自己的评价,但是这并不能阻挡诸葛亮的理想。诸葛亮在等到刘备三顾茅庐时,得到了施展自己抱负的舞台。在诸葛亮的一生中,不但治国理政,还亲自率领蜀军伐魏,亲历战阵,实践了他的愿望。但是,由于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又天不假年,使得诸葛亮没能实现他匡扶汉室的心愿,病逝于北伐的军营之中。

在诸葛亮去世三十年后,他曾经为之奋斗一生的蜀汉也走到了尽头,曹魏发动了对蜀汉的进攻。由于姜维的防御战略的错误,使得钟会轻易的突破秦岭天险,占领了汉中。虽然姜维亡羊补牢,据守剑阁阻止了钟会的进一步发展。可是,西线却被邓艾抓住了漏洞,偷渡阴平,袭取江油。决定蜀汉命运的最后一战就此展开。

一、绵竹之战。

得知邓艾袭取江油的消息后,刘禅派出了救援的军队。这支军队是蜀汉的中央禁军,而担任统帅的则是诸葛亮的独生子诸葛瞻。而在这支军队中,还包括了大批的蜀汉老臣的后代,比如诸葛瞻之子诸葛尚,黄权之子黄崇,张飞之孙张遵等。可以说,这是蜀汉最后的家底,整个蜀汉的命运就寄托在他们的身上。

邓艾偷渡阴平的时候,率领着精选的一万人马。他将这支军队逐步分散开来,沿路建造营寨,来保证后路的安全和后勤供给。但是这也使得邓艾的军队越来越少,等到摩天岭时,由于没有道路,邓艾亲自以毡裹身,先推转而下。其他军兵也跟随邓艾,攀木缘崖,鱼贯而进。直到袭取江油,才有了喘息之机。

我们从上面的史料可以看出,由于沿途留下的军队,和保障供应的人马,邓艾的军队数量不会太多。即便是他收编江油的守军,数量也不会超过一万人。而且这支军队与后方联络困难,实际上是一支深入敌境的孤军。

不过,诸葛瞻率领的蜀军数量也并不占绝对优势。当时蜀汉的总兵力也不过十二万人左右,其中姜维率领了五六万人,汉中前线有三万人,再加上其他地区还要留下一部分军队,诸葛瞻率领的军队最多也就只有三万人左右。

整个绵竹之战的经过也很简单。邓艾兵贵神速,占领江油后就马上向成都平原发展攻势。而诸葛瞻率领的蜀军却行动迟缓,到了涪亭就犹豫不进。邓艾亲自率领军队击破诸葛瞻的前锋,使得诸葛瞻不能进据涪城,只得退守绵竹。

邓艾为了引诱诸葛亮出战,他给诸葛瞻写信进行诱降。在信中,他说如果诸葛瞻投降的话,自己会保荐诸葛瞻为琅邪王。诸葛瞻见了书信后大怒,斩了邓艾的使者,率军出击。邓艾派自己的儿子邓忠和师篡出击诸葛瞻,结果战斗不利。

邓忠和师篡向邓艾报告说,敌人还不可攻击。邓艾闻报大怒,说现在的存亡在此一举的时候,有什么不可及的。邓艾怒叱邓忠和师篡,要斩杀他们。于是邓忠和师篡又返回军队,与诸葛瞻拼死一战,最终大破诸葛瞻的军队。诸葛瞻、诸葛尚、张遵、黄崇、李球等人都战死沙场。因为这一仗的失败,刘禅据守的成都暴露在邓艾的兵锋之下。走投无路的刘禅听取了谯周的建议,向邓艾投降,蜀汉政权灭亡。

二、绵竹之战失败的原因。

在绵竹之战中,虽然诸葛瞻率领的军队只有三万人左右,可是他面对的邓艾所率领的军队也不过万人。在军队的数量上来看,诸葛瞻的军队还是占有较大优势的。可是,为什么在绵竹之战中,蜀军却遭受了惨败,导致了蜀汉灭亡呢?

首先,我们从双方的将领来看。魏军的统帅邓艾是三国时期的名将。他出身寒门,依靠自己的才能在战争中崭露头角。在他在关陇独当一面后,有效的阻止了姜维的进攻。姜维遇到邓艾后,在战争中一筹莫展。这使得姜维北伐的后期,成为了一种毫无所得的盲动。邓艾对此十分自豪,他对他人夸耀说,姜维也是出色的人才,只是遇到了自己,才一事无成。

而诸葛瞻的军事才能,根本就无法和邓艾相提并论。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十分出众,曾经打得司马懿闭营不出。可是,诸葛瞻出生的时间很晚,在诸葛亮去世的时候,他也才只有八岁。虽然诸葛亮对诸葛瞻也十分关心,临去世时还给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诫子书》。但是,由于诸葛亮操劳国事,没有时间教导诸葛瞻,使得诸葛瞻难以得到诸葛亮的言传身教。

在史书上记载,诸葛瞻长大后娶了公主,仕途也很顺利。但是他的特长却是书画上,对于文治武功并不擅长。由于诸葛亮的声望,大家对诸葛瞻也关爱有加。一旦朝廷上有了什么善政,都奔走相告是诸葛瞻所为。因此,这次出兵,大家将希望都寄托到了诸葛瞻的身上,希望他能够力挽狂澜。

但是,大家没有注意到,诸葛瞻既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也没有军事方面的特长。诸葛瞻的军事能力远不及邓艾,这严重影响了作战结果。

其次,双方军队的战斗力不同。诸葛瞻率领的蜀军数量虽然比邓艾多,但是严格的从战斗力来说,蜀军远不及魏军。这是因为当时蜀军最有战斗力的军队是姜维率领的军队,他们是蜀汉主要的野战部队。这时,这支军队被钟会牵制在剑阁,一时无法脱身。

因此,这支对抗邓艾的蜀军是刘禅的禁卫军。这支军队在平时是仪仗性质的军队,很少有机会参加战斗。这也是这支军队中,包括有大批老将子弟的原因。虽然他们对蜀汉忠心耿耿,可是由于实战经验不足,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战斗力。

而与蜀军截然不同的,邓艾率领的魏军虽然人数少,可却是邓艾挑选出来的精锐。这些精锐是跟随邓艾多年,身经百战的精兵。他们的作战经验要远超过蜀军,战斗力当然也不可同日而语。再加上,邓艾的军队孤军深入,已经完全没有了退路。如果一战失败,他们就死无葬身之地。因此,他们才会焕发出旺盛的战斗力。

第三,诸葛瞻指挥失误,错失战机。在整个战役中,诸葛瞻的指挥多次出现失误,被邓艾抓住,造成了蜀军的失败。诸葛瞻在率领军队前去抵抗邓艾的时候,走到涪亭就不再前进了。当时诸葛瞻的部下黄崇向诸葛瞻建议,要求诸葛瞻赶快率领蜀军加速前进,据守险要抗拒魏军,不要让邓艾的军队进入平地。

可是诸葛瞻犹豫不决,黄崇多次向诸葛瞻进言,最后以至于急得流下眼泪,可是诸葛瞻依然没有采纳黄崇的建议。这使得邓艾得以打败诸葛瞻的前锋,迫使诸葛瞻退守绵竹。诸葛瞻没有采纳黄崇的建议,使得蜀军轻易就放弃了山险的地利。

在防守绵竹的时候,诸葛瞻如果继续按照他的原定方针,死守绵竹的话,也会让邓艾十分棘手。这是因为蜀军虽然战斗力不足,可是据守城池也会让邓艾无法消灭。随着战争时间的拖延,孤军深入的邓艾处境会越发不利。但是,当邓艾向诸葛瞻写信诱敌后,诸葛瞻就轻易的中计,出兵对战邓艾。因怒而出兵,是兵家的大忌,这埋下了蜀军失败的隐患。

在战斗中,诸葛瞻的作战指挥也有着很大的缺陷。我们从历史上对战斗的记载,看出诸葛瞻的军队完全摆着一副防守的姿态。这种情况可能与蜀军的战斗力不足有关。可是,在这种存亡在此一举的情况下,只有冒死一拼才能有出路。

而诸葛瞻的军队,只是摆着一副挨打的架势,等待着邓艾的进攻。当邓艾手下邓忠、师篡进攻失败的情况下,诸葛瞻也并没有乘胜追击,扩张战果。结果,诸葛瞻在邓忠、师篡的再次进攻下,遭受了惨败。假如诸葛瞻的指挥能力更高一些,能够在邓艾军队进攻失败的情况下,拼死进行反击,战斗的胜负可能会有所不同。至少,也会是两败俱伤,实力大减的邓艾也不敢接下来直接进逼成都,为蜀汉赢来喘息之机。

结语:

绵竹之战是关系到蜀汉生死存亡的一战。当时,魏军主力钟会被姜维堵截在剑阁,进退两难。进犯绵竹的邓艾偷渡阴平,通过七百里的无人地带来袭取江油。这是一支孤军,如果诸葛瞻率领的蜀军消灭了邓艾,钟会只得撤军。蜀汉政权还可以继续存活下去。

但是,诸葛瞻率领的蜀军在绵竹迎战邓艾。诸葛瞻率领的军队虽然只有三万人,可是邓艾的军队也不会超过万人。可数量多的诸葛瞻军,却因为种种原因败给了邓艾。这些原因主要有将领的能力、军队的战斗力、战斗指挥等方面。

由于绵竹之战的失败,使得成都的门户大开,邓艾长驱直入到成都城下。走投无路的刘禅只得向邓艾投降,蜀汉因此灭亡。绵竹之战,诸葛瞻率领的蜀军虽然失败。但是诸葛瞻父子、黄崇、张遵等这些蜀汉老臣的子弟,他们无愧前辈,浴血奋战,战死沙场,也为灭亡的蜀汉增添了最后一道亮色。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诸葛瞻七万雄兵,为何会败于邓艾两千残兵?这个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吗?

诸葛瞻在绵竹关抵抗邓艾的战略是正确的。后来诸葛瞻没有遵守自己的既定防守战略,贸然出击,酿成惨败。

失败的原因,在于诸葛瞻年轻气盛,内心羞耻冲动的情感大象,打败了理性骑象人。

(绵竹诸葛瞻祠)

1、诸葛瞻三万兵,邓艾有二万兵

诸葛瞻七万大军,邓艾二千残兵,那是《三国演义》的小说家之言,不足为凭,不可能是历史事实。

蜀汉后期只有十万大军。钟会、邓艾灭蜀时,蜀军主力在姜维手里,兵力不下六万,正在坚守剑阁。巴东、巴西和南中还有一些蜀军,成都总要留几千兵保护皇帝阿斗吧,其他几个大城也要留一些兵,这几处加起来也得三万兵。

《晋书文帝本纪》记载,司马昭认为“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郡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魏国“征四方之兵十八万”。

司马昭之心,把蜀国军队稍微估少了一点。

《三国志》的后主传注,记载“带甲将士十万二千”。

所以,后主刘禅拨给诸葛瞻的只有一万军队,还有二万军队是从成都附近临时征调的民丁,匆忙上阵就是乌合之众啊。

加起来,诸葛瞻最多三万兵。

诸葛瞻原来是行都护卫将军,应该有家养1000部曲亲兵。(诸葛亮养部曲1万人。没有部曲,统领大量征兵来的乌合之众,是非常危险的。)

刘禅拨给诸葛瞻的一万军队,有一部分是羽林军等禁军,其余的是成都的守城部队。具体数目,史料不详。东汉禁军一般是1万多人,蜀汉小,禁军算一半只有5000人。刘禅拨给诸葛瞻3000禁军,也算够义气了。禁军看上去雄壮,但没有实战经验。成都的守城部队,战斗力也一般般。

所以,诸葛瞻3万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是3000禁军和1000部曲,其次是大约7000成都守城部队,最差的就是2万临时征调的乌合之众。

曹魏灭蜀,用的兵力是十八万。钟会带了12万,诸葛绪带了3万,邓艾从洮水的狄道出发时是3万兵。

钟会和诸葛绪的15大军被姜维的6万军队堵在剑阁,动弹不得。当时,姜维的兵有4万,廖化援军1万,张翼、董厥援军1万。

(灭蜀图)

邓艾决定抄小道,从阴平绕过剑阁,直扑德阳亭、江油关。这条道,大概东汉以前后,后来废弃了,路途艰难。邓艾从队伍中选了精兵,大约1.5万。钟会赞同邓艾的奇兵计谋,派田章带精兵帮忙,田章的精兵大约5000,归邓艾指挥。

(阴平古道)

《三国志注》:

《袁子》曰:方邓艾以万人如江由之危险,钟会以二十万众留剑阁而不得进。

这里是故意夸张,不能当真相信邓艾只有1万人。当时,钟会不足15万大军,邓艾也不止1万人,很可能邓艾有1.5万,田章5000。

所以,邓艾攻占江油关,最后与诸葛瞻决战的兵力是2万,都是精兵。

2、诸葛瞻的战略是对的,黄崇的策略是激进冒险

诸葛瞻是诸葛亮晚年得的儿子。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出武功与司马懿对峙,这是诸葛亮一生的最后一年。

诸葛亮写信给哥哥《与诸葛瑾书》:

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诸葛瞻是非常聪明的,可以说有点早慧。

临终前,诸葛亮给诸葛瞻留下《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主要是要求诸葛瞻淡泊宁静,不懈怠、不险躁。

诸葛亮一针见骨,指出诸葛瞻不要险躁。

诸葛瞻最后就败在“险躁”二字,轻险浮躁。

早慧的诸葛瞻有乃父之风,绝顶聪明,风格稳健(也可以说略显保守)。

263年冬十月,钟会的大军被姜维堵在剑阁以北,后继的粮草困难,钟会打算撤军。邓艾建议:

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

阴平在现在的甘肃文县附近,邓艾在攻击沓中的姜维后,已经占据阴平。

钟会大喜。

(钟)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长驱而前。

阴平在摩天岭之北,需要绕一个大弯才能入蜀。

(摩天岭)

冬十月,(邓)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 ,造作桥阁。

沿着摩天岭北麓的白水江向西北方向逆行,此路称为景谷道。

到了今天九寨沟附近,再沿岷山和摩天岭之间的山谷,向南穿越大山。这一地区当时是无人之地。

找到涪水的上游,沿涪水向东南,经今平武县,可到江油关。

江油关在今江油市北百里处。

江油关向东南二十里可到德阳亭,德阳亭向南有左儋道,直达涪水的出山口,也就是现在的成都平原的江油市。

蜀汉江油关的守将马邈(手里可能只有一千兵),在百里之外的平武附近,埋伏了三校伏兵(大约三百人),被邓艾手下的田章击败。

此时,马邈应该摸清了邓艾兵力的人数,不是小股,而是大股部队,人数约2万,快马加鞭向成都报告。

如果邓艾只有1万兵力,当时的成都至少有现成的兵力1.5万,可以马上让诸葛瞻领兵援助江油。

但实际上,耽搁了几天,成都要再征兵2万,凑成3万给诸葛瞻,才能勉强对付邓艾的2万军队。

(邓艾的进军路线)

平武离江油关百里,道路难走,日行三十里,假设邓艾三天后到达江油关,马邈拼死抵抗二天才投降邓艾,江油关失陷。

这里有五天时间。

诸葛瞻也没停着,可能派出张遵(张飞的孙子)作为先锋(《三国志》并没有说谁是先锋,本人合理猜测),和羽林都李球领3000羽林军等禁军先出发。

一天的准备工作,成都到涪县二百里,日行五十里,再4天后,蜀汉的羽林军才能到达涪县。

这时诸葛瞻已经接到战报,江油关失陷。诸葛瞻的大军还在去绵竹的路上。

后主又遣都护诸葛瞻督诸军拒艾,至涪,不进。尚书郎黄崇,权子也,劝瞻速行固险,无令敌得入平。言至流涕。瞻不从。

诸葛瞻陷入深深思考。

同行的尚书郎黄崇,建议3000羽林军倍道兼行,从涪县抢先进入涪水山谷,路程百里,二日可到,然后择山谷险要之地筑城寨,以阻挡邓艾从涪水山口进入成都平原。

诸葛瞻考虑更周全一些,认为黄崇的建议是一个冒险,也许能侥幸成功,羽林军在涪水山谷抵挡邓艾五日以上,诸葛瞻的大军就可以赶到。

但是,从江油关、德阳亭,到涪水山口(今江油市),并无现成的城寨。羽林军急行军6日(蜀军缺乏战马,不全是骑兵),再一日筑寨,只能是伐木做栅栏而已。连续7日高强度体力消耗,已经是强弓之末,疲惫不堪。

而从江油关到涪水山口也是百里,多山路,假如邓艾三天赶到,蜀国的羽林军正好是刚用一天功夫扎寨。

3000疲惫不堪、无作战经验的羽林军,在简陋的寨中,能否抵挡住邓艾的2万大军?还要抵抗5日以上?

诸葛瞻的内心里面都是疑问,毕竟马邈在还算坚固的江油关只支撑了2日。

万一羽林军在江油的山谷全军覆没,后方的涪县空虚,邓艾可兵不血刃轻取涪县,将剑阁到成都的直达驿站拦腰截断,从而威胁剑阁姜维的大后方。

不如让羽林军在涪县休整,涪县有坚固城墙,维修加固即可。邓艾从江油关到涪县要5日时间,蜀国羽林军在涪县只要坚持三日,诸葛瞻的大军就可以赶到。

诸葛瞻可以在绵竹关留一部分兵力,主力驻扎在涪县坚守,不与邓艾出城交战,就可以耗死孤军深入的邓艾。

虽然黄崇痛哭流涕地建议,但诸葛瞻认为太冒险,不能采纳。现在蜀国并无良将,先锋张遵虽然是张飞的孙子,但战力比张飞差一大截,不是邓艾的对手。

果然,涪县的蜀国羽林军,仅仅坚持了1日,就被邓艾击溃。

诸葛瞻的大军刚过绵竹关,离涪县还有2日路程。绵竹关离涪县百里。

涪县失守,诸葛瞻只能调整战略。

大军收集溃散的羽林军,回撤到绵竹关坚守。

3、诸葛瞻后来为何又违背了自己的战略规划?

无他。

诸葛瞻为一口气和名声而已。

回忆一下,诸葛亮临终给诸葛瞻的“险躁”二字。

诸葛瞻坚守绵竹关,如果能像司马懿一样脸皮厚,如铜墙铁壁,邓艾如何调戏侮辱,就是不出战,还是能耗死邓艾。

(诸葛亮)

诸葛亮出武功,送女人衣服给司马懿,百般羞辱,司马懿都笑纳,就是不出战。

诸葛瞻只要在方圆百里,坚壁清野,把百姓和粮食赶往附近的郡县,让邓艾无法就地筹粮。

这一招很损自己的名声,大冬天地把百姓从家里赶到城里,肯定会遭很多人骂的。

当时是寒冬十一月啊。

然后不断派出小股精锐部队,骚扰邓艾在江油的粮道。

不出二十日,涪县的邓艾就会弹尽粮绝。

远在巴东的阎宇,正带1万大军赶来,800里路,二十多天也该赶到了。

如果邓艾大军出涪县,向东北方抄姜维后路。姜维在山口,一时也不容易被抄。

那诸葛瞻的大军就前进至涪县。

这一下就把邓艾晾在野外了。

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敌逃我追。

等阎宇的1万巴东精兵赶到 ,加上诸葛瞻的3万军,再派出一支小分队埋伏在江油的山道,就可以和弹尽粮绝的邓艾2万人决战了。(虽然都有战损,但相差并不大,蜀军多是溃败,真正死的不多。)

正可谓:瓮中捉鳖。

邓艾觉得后背冷嗖嗖的。

孤军深入,急于决战。

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

诸葛瞻从小到大一直在诸葛亮的光环之下,名声极好,像禽鸟爱惜羽毛一样爱惜名声。

年十七,尚公主,拜骑都尉。其明年为羽林中郎将,屡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

诸葛瞻起家就是比二千石的骑都尉,差不多是从三品。

曹魏的九品官人法,一品官的儿子一般从五品官做起。

蜀汉没有九品官人法 ,后期高级官员多是刘备北方和荆楚勋贵子弟,压抑了蜀地本土人才,导致“蜀国无大将”,是蜀国的最大失误。

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

坚壁清野,得罪百姓。

拥有大军在绵竹关不战,那黄皓公公是不是要说拥兵自重用心可疑,其他人会不会说自己是个无能懦夫呢?

邓艾都开始向诸葛瞻招降了!

这不是辱没诸葛家的名声吗?

诸葛瞻盘算了一下,自己有3万军队,战斗力强的也有1万。邓艾才2万兵,连续行军作战,已经疲弊。

诸葛瞻认为自己占据绵竹关的地势之利,只要鼓舞士气,还是可以打败邓艾的。

于是双方决战。

战斗非常激烈。

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

第一次接战,邓忠的右翼,司马师纂的左翼,均被诸葛瞻击退。

邓忠和司马师纂只好禀报,现在还不能和诸葛瞻打。

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

邓艾勃然大怒,不成功,便成仁,以死威胁邓忠和司马师纂。

反正是一死,不如拼了。

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瞻军败绩。瞻临阵死。崇及羽林督李球、尚书张遵,皆必死,没命。自元帅以下并受斩戮伏尸蔽地,血流丹野。

诸葛瞻太高估自己军队的战斗力了。

诸葛瞻的大军多半是乌合之众,没有持久作战的坚韧力,最终覆没。

蜀汉的大幕就要落下了。

(陈寿)

4、《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与诸葛瞻有私仇。

《三国志》注孙盛异同记曰:

瞻、厥等以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宜表后主,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蜀长老犹有瞻表以阎宇代维故事。晋永和三年,蜀史常璩说蜀长老云:“陈寿尝为瞻吏,为瞻所辱,故因此事归恶黄皓,而云瞻不能匡矫也。”

陈寿原来是诸葛瞻的下属官吏,曾经被诸葛瞻羞辱过。

陈寿内心对诸葛瞻不平。

在写《三国志》时,陈寿也会上下其手,看似不经意间,也要暗贬诸葛瞻。

诸位,可要看仔细了。

参考文献:

三国志注

宋冰,三国时期魏灭蜀之战始末及蜀汉亡国原因再探,2016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