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祯皇帝忍辱负重,迁都金陵,历史会不会重新改写?

有道无福,说的就是崇祯帝朱由检!

戏文里唱得好,说崇祯帝有道无福,在位一十八年,旱九年涝九年。时局糜烂,百官离心,再加上天灾人祸,纵然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世,怕是也相当棘手,更何况如崇祯般年轻的帝王呢?

暂且不论崇祯帝功过是非,因为这已经成为事实,大明朝在他手里完了,相信他在煤山自缢而亡的刹那,恐怕想的也是愧对列祖列宗吧!如果时光倒流,回到当年,崇祯帝忍辱负重,听从大臣的建议,迁都金陵,相信历史必定会改写,至少,大明的国祚,不会是仅仅两百多年。

迁都金陵的建议

在李自成即将打进北京之时,就有大臣建议暂避其锋芒,以图发展。事实上,在历朝历代,也不乏有南迁的例子,如西汉定都长安,东汉就迁都洛阳;西晋定都洛阳,东晋南迁于建康;北宋定都开封,南宋迁都于临安。这些举措,无非是一个“躲”字,躲好了,王朝的命运就会改变。

而根据当时的局面,南迁是有明显的额好处的,首先,北方的局势不容乐观,皇太极以及多尔衮的后金势力逐渐崛起,而西方的李自成也已经羽翼丰满,这两个力量,随便一个都会对明朝造成威胁,坚守北方,势必要遭受两方同时攻击,但如果退居南方,养精蓄锐,分而治之,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其次,退居南方后,明朝依然拥有百万战力和部分优秀的将领,如李定国、史可法,祖大寿,还包括吴三桂,在南京稳定政权后,吴三桂有很大可能性会成为明朝镇守江淮一线的中坚力量,同时李定国、史可法,祖大寿这三位将军,也会成为抵挡敌军的坚实盾牌。而不会像历史上落了个那般凄惨的结局。

最重要的是,南京本来就是陪都,各类官员体制机构一应俱全,可以说是马上就能开工,并且这还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登基之地,迁都于此,于情于理均能说得过去,同时还能得到南方各阶层的支持,因此,从各个方面来讲,迁都金陵,是一个明智之举。

假设迁都金陵后的结果

迁都金陵后,按照当时的局势,最大可能性就会出现如东汉末年那样三个政权割据的情形,首先清军照常入关,占据北方大部分地区,而李自成,在对抗兵强马壮的八旗军无果后,也会龟缩于西北,此时的长江以南,就是明朝的天下。

而这三个政权之间的额拉锯战能持续多久,就要看李自成能够扛多久,如果李自成顶不住八旗军的进攻,那么南方的明朝就比较危险,毕竟迁都之后,还有很多具体的事情来安排,同时根据明朝末期那些内阁大臣以及言官的尿性,必定也是会有一番你争我斗,因此,即便是迁都后,明朝是否能延续和延续多久,取决于李自成的败亡速度和崇祯帝的手段是否强硬了。

这其中,关键要看李自成的额大顺军究竟能不能拖住后金的攻势,因为八旗军战力强悍,而李自成的农民军在实力上,恐怕不在一个档次。另外就是一种极坏局面出现,李自成和八旗军联手,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崇祯帝即便是南迁,恐怕也抵挡不了多久。

最后尤为重要的额就是,明朝的内部情况,我们都知道,明朝的灭亡,是很多因素促成的,但是这其中党争不断,内阁大员尸位素餐,以及言官横行朝堂,都是明朝灭亡的关键因素,如果崇祯帝没有雷霆手段将这些危险因素清除掉,那么灭亡,也只是晃了个地方而已。

当然,历史不容假设,1644年4月,南哥孤独而悲愤的年轻帝王,环顾四周,无一人肯助,心中的绝望与悲凉,恐怕是常人不能体会的,纵然心中不甘,奈何却做了个亡国之君!

关注晓生,更多不一样的历史讲给你听。

如果崇祯皇帝忍辱负重,迁都金陵,历史会不会重新改写?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幕永恒的历史背影。自刎于乌江亭的项羽,与西施泛舟的范蠡(虽然,这大概率是一个童话),遭受3357刀含冤而死的袁崇焕,还有,1644年4月25日,北京城破,那个在煤山歪脖子树上自我了结的男人。

崇祯的一生,是一个雄才伟略的年轻君王,起早贪黑含辛茹苦,走上了国破家亡不归路的一生。

崇祯为什么不跑,这大概是很多中国人心中的一种遗憾。金庸怀揣着这种遗憾,在《鹿鼎记》里,塑造了灭绝师太,那个崇祯没砍死,失去了一条手臂的公主。

人在害怕时,手的温度会骤降,血液会流向腿部——逃跑,是一种生物本能。崇祯,你倒是跑啊!

皇帝逃跑,很新鲜吗?

堂堂天子,一遇到事儿脚底抹油,虽然不那么光彩,可是,这一点儿也不新鲜。

历代王朝,宋朝皇帝,跑得最有水平,有策略,完颜宗打到汴京,宋徽宗立刻传位给儿子,金蝉脱壳,自己跑到镇江进香。宋高宗赵构从扬州到南京温州杭州,一直跑到海上去了,逼得完颜宗弼这哥们儿搜山检海……

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也没少亡命天涯,虽然唐玄宗在逃跑的路上损失了老杨家兄妹俩,但是好歹凭着高情商,命保住了,安史之乱后,大唐的皇帝们跑起来一个比一个麻利,跑得急了连政府班子都不带,老婆孩子还得捡心爱的。拜拜了各位,有缘再会吧……

有人说,那没办法,明成祖朱棣对后人有要求啊,天子守国门,国君死社稷。呵呵,崇祯之后,南明的永历帝,可是没签证跑进了缅甸哦!

南京,会是一个好的归宿吗?

我们假设,假设,这亡国的耻辱,崇祯忍了,跑到南京。历史会不会不一样呢?

仔细想想,1645年的情况,对崇祯是相当有利的。

第一,北方大旱大灾,兵祸连结。

崇祯大可以跑,把北方的烂摊子丢给李自成,让李自成来挡枪。后来的种种迹象都表明,李自成那个所谓的大顺政权都是什么人?一帮农民军,根本成不了事儿,是生生把江山作给清军的。

清军后来入关,真是全靠同行衬托,多尔衮是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来的啊,你敢信?

如果崇祯能忍一时,等清军和大顺两败俱伤,再杀回来,是吧?

第二,自带正统性。

其实,东晋的司马睿,南宋的赵构,在登基的时候,都面临着合法性的问题。徽钦二帝北狩,谁给你赵构的皇位啊?所以,秦桧岳飞的故事,纠结的不是什么功高盖主不赏,威震天下身危,而是合法性的问题。

后来南明,号称拥有百万雄军的南明,什么福王唐王火并,左良玉叛乱了,都是合法性危机引发的。如果崇祯去了,还有这些大宝贝儿什么事儿啊?

老子祖宗打下来的,近300年的正统王朝,闹呢?

第三,南京,自带完善的行政系统。

有人说,南京,是一个不祥的归宿啊,在这座城市建都的无一不是短命王朝。

在风水上,南京在山北水南,阴气过重。但是在冷兵器时代,军事上北强南弱,确实是不争的事实。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北方人耐冻,从北往南打,大夏天,大不了光膀子吧!南方人往北打,滴水成冰的冬天,谁受得了这罪?

可是别忘了,历史上少有的北伐成功的帝王,其中一个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朱棣定都北京后,在南京留下了一整套完善的行政系统的。

可以说是拎包即住了。

可是崇祯没有跑。4月25日那天清晨,他甚至像平时一样,来到大殿,看看有没有大臣陪他死。

没有,一个都没有。他是在什么样的心境下赴死的呢?应该是怨恨,甚至是有些快意的吧?不然他不会说,诸臣误朕。

其实,每次读崇祯,我都会想起春秋时的一段公案。晋景公的权臣赵朔被屠岸贾迫害,全族灭门。留下一个遗腹子,屠岸贾决意要杀死这个孩子,斩草除根。于是,赵家的门客公孙杵臼找到主公的好友程婴,两人决定唱一出戏,一个扮演出卖者,一个扮演守护者。守护者肯定是和那个别人的孩子一起被杀,出卖者则要带着孩子活下去。

公孙问程婴,

“立孤与死孰难?”

程婴说,

“死易,立孤难耳。”

于是,公孙说,我家主公对你很好,请你,做难的那件事儿吧。死,很容易,交给我吧。

如果崇祯真的跑到金陵,历史会不会重写?也许会吧,他也并非亡国之君,只是当了亡国之命。可是有什么办法,他选了最容易的那条路。

如果崇祯皇帝忍辱负重,迁都金陵,历史会不会重新改写?

明朝的灭亡和迁都没有关系,主要是崇祯皇帝错杀一个高人而致明朝灭亡的!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亲率13万大军渡过辽河,向宁远城进攻。当时宁远城里只有不到1万明朝守军,守城的将领袁崇焕把部将们都召集起来,他拔出佩刀割破手指,写下血书誓与宁远城共存亡。士兵们都很感动,都发誓决不后退一步。袁崇焕还给关内的守将写信,如果发现从宁远城里逃出的官兵,一律斩首。在努尔哈赤的后金军还没有来到之前,袁崇焕命令把城外的房屋都拆掉,把粮食和能防守用的器械都搬运到宁远城里。袁崇焕还把年轻体壮的男人们都组织起来,发给他们武器,做为防守的预备队。可以说袁崇焕是做了大量的防守准备的。

当后金军浩浩荡荡杀到宁远城下时,明朝守军的滚木擂石、弓箭如雨般的倾泻下来,后金军是死伤无数。后金军不愧是草原上的狼群,是倒车的一批又上来一批,袁崇焕命令守城的士兵们放炮,一声炮响之后,后金军士兵们是被炸得血肉横飞。后金军只得收兵。

第二天,努尔哈赤亲自督战。集中兵力攻城,袁崇焕站在宁远城里的瞭望塔里督战。当后金军喊杀着冲向宁远城时,袁崇焕命令士兵往人群密集的地方开炮。几声炮响之后,后金军是被炸得死伤无数,努尔哈赤被炸的也受了重伤从战马上摔了下来。后金军只得全军后退。

努尔哈赤回到沈阳养伤,他是又气又恨,是毒火攻心再加上伤势加重,不久就死了。他的第八儿子皇太极接替了他,做了后金大汗。

皇太极又率领大军攻打宁远城,也是久攻不下。皇太极知道自己不是袁崇焕的对手,于是就绕过宁远城,杀向北京。后来皇太极使用离间计,多疑的崇祯皇帝中计杀了袁崇焕。

后来在内有闯王李自成的大军威逼下,外有后金军的进攻下,崇祯皇帝被迫上吊自杀。

如果崇祯皇帝忍辱负重,迁都金陵,历史会不会重新改写?

崇祯在位17年时间,面对文官集团把持朝政、地方农民起义愈演愈烈、后金政权迅速崛起这三个影响明朝统治的问题 ,崇祯皇帝毫无作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案都没有,因此无论他是否迁都金陵,大明王朝都将在他手上葬送,历史不会在崇祯手中重写,原因有三:

不善于搞钱

不论是对内征缴农民起义还是对外抗击后金的入侵,归根结底都需要源源不断的金钱保障,但是崇祯不擅长搞钱。

明朝的亲王、官僚、宦官大规模的兼并土地,他们巧妙的利用朝廷的优待政策躲避交税,导致封建王朝的收入支柱田地赋税少的可怜,国家贫困不堪。

面对经历困境,崇祯皇帝想到的办法有三个:一是加重对于普通百姓的盘剥;二是自己带头缩减皇室的开支;三是号召文武百官给国家捐款。

可以看出这三条方案没有一条是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国家财政紧张的问题始终未能解决。

不善于用人

崇祯皇帝原本只是一个亲王,登上帝位后第一件事就是以雷厉风行的手段除掉阉党,这是崇祯皇帝职业生涯中唯一一次智商在线的行动。但是崇祯对于阉党成员得态度是零容忍,结果在东林党的撺掇下打击面越来越广,很多非阉党的核心成员受到打击报复,导致朝廷的元气大伤。

崇祯皇帝在用人方面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信任的时候干什么都可以,但是一旦出现偏差,失去这份信任,那么基本就是死路一条。而崇祯本人又是一个猜忌心特别重的人,没有一个大臣能够获得他持久的信任,因而被他诛杀的能臣干吏不在少数。

崇祯统治期间不是没有救国于危难的人才,而是这些人才根本没有办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就一个个葬送在崇祯自己手中。

不善于治国

不可否认,大明王朝陷入内忧外患不是崇祯皇帝的责任,他继位之后是非常渴望力挽狂澜,做一个中兴之主的,可是他缺乏治理国家的能力。

崇祯做什么事情都显得过于急躁,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他始终不明白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的道理,大明王朝的问题需要时间去调整,不可能一下子就得到根本性得转变。

崇祯皇帝采取的治国策略就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拆东墙补西墙,最后发现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反而情况变来更加糟糕,最后导致国破家亡。

结语

崇祯皇帝之所以选择不迁都金陵,一方面是碍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制,他太过注重名声,不是一个敢于打破传统束缚的人;另一方面他通过十几年的执政发现自己劳心费力的结果就是一败涂地,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去改变一个国家,因此自杀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解脱

插图均来源于网络

如果崇祯皇帝忍辱负重,迁都金陵,历史会不会重新改写?

肯定会,看一下南明的历史就知道,从朱由崧建国到最后李定国郑成功两路北伐,其中一直存在着正统之争。

朱由崧时代有朱由崧、朱常淓的站队,之后是隆武政权和鲁监国,就是朱由榔登基后还有朱聿鐭的绍武政权。

就是因为这些正统之争,让南明不能齐心合力,才被建州各个击破。

如果崇祯或者太子烺哥儿去了南京,那么局面就完全不一样了。崇祯和其血脉有天然的正统资格,有他们在,其他皇族都没有资格,所有历史上的各自为政就都能统一在南京,局面一下子就打开了。

在真实的历史上,朱由崧刚登基时的南明,在多尔衮眼里是不能轻易刺激的庞然大物。朱由崧都这样,如果换了朱由检,那更是千古一帝了。

我以前写过,崇祯如果去了南京,最晚1647年张献忠死后招降了李定国就可以北伐了,而那时建州和李自成一个退缩在直隶,一个守在陕西,都是没钱没粮,其实就是苟延残喘了。

如果崇祯皇帝忍辱负重,迁都金陵,历史会不会重新改写?

如果崇祯皇帝忍辱负重迁都金陵的话,历史会怎么样,其实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回答的了的。

迁都的有利因素:我们都知道南明为什么这么快就玩完,其实还是由于南明的若干个所谓皇帝互相之间有些斗争,没有形成一个合力。简而言之,这些上位的皇帝们,大多数都是明朝宗室远支,没有多少说服力。崇祯如果南下,至少没有人能够提出异议。南明表面上是团结的。

迁都的不利因素:其实崇祯做的真心是一塌糊涂啊,猜疑、偏执,这些性格本身就会制约着崇祯的能力发挥。即便是崇祯真心来到了金陵,有些情况会不会大不同,似乎不好说。但是党争啊,崇祯不信任武将啊,群臣不配合啊,这些问题依旧存在。

这么看来,崇祯迁都显而易见会好很多,至少南明不会乱成那样,也不会这么快就灭掉。但是想要长期保持下去,估计也够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