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一则谚语,是孔子所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女人和小人都很难以相处,如果跟他们相处太近,你就会不懂得谦逊,不尊礼节,如果与他们疏远的话,他们就会埋怨你。

有人对孔子这句话不理解,说孔子把女子与小人并列在一起说,是看不起女子。那么孔子所说的女子与小人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呢?

孔子这句话,我们应放在当时来看,你就会发现和现在我们理解的意思是有所不同的。这句语中的“女子与小人”可不是泛指所有的女性和“小人”,而是特指“人主”身边的“臣妾”,亦即为“人主”所宠幸的身边人。

在孔子时代,女子、小人就是指围绕着君王身边的,被宠爱的人,包括一些世家望祖家中的侍妾。这一部分女人和小人,又被称为“幸人”。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知道了女子,小人的指向,我们也就明白了孔子话的重点不是指女子和小人,而是说如何与这两种人相处,孔子是在感叹要想找到与这些“幸人”打交道的合适的方法不容易,要与他们很好地相处则更是难上加难。

孔子这句话出自于《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孔子借这句话来强调,执政者要管理好国家,就首先要防范处理好自己身边的“女子与小人”的关系,否则就会误大事。

在孔子看来女子与小人,由于他们生活在上层身边,这种环境使他们都有一种优越性,自身很难养身、心、性、命等。执政者要认识到这个问题,与之相处要掌握好尺度,控制远近分寸,太近了容易失礼,破坏了规矩;太退了,又容易招人怨恨,这些都不是儒学所倡议的。

图片来自网络

论语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出自《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我理解,这里的“养”是相处的意思,不是抚养、教养的意思。“逊”是规矩、礼数的意思,“怨”就是怨恨的意思。

这里讲的“女子”是指皇帝的妃子,后来引申为妾,在现代社会那就是“小三”了。“小人”是指皇帝身边搬弄是非、阴险狡诈之人,在现代社会中就是指那些口是心非、不择手段的人。

综上所述,这句话的意思是,皇帝的爱妃和皇帝身边的小人最难相处,走的近了会坏了规矩,疏远了他们又容易得罪这些人。

在现实生活中,与领导或重要人物身边的女人以及人品差的人相处要特别注意,千万不能走的太近,那样很容易让你沉沦或引火烧身,追悔莫及。

我看了许多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人认为这句话里的“女人”就是泛指所有女人,因此认为孔子有蔑视女人,重男轻女的意思。我不这样理解这句话,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欢迎留言讨论。

论语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长年在周树那个地方生活的人,说话总是或多或少得有那么点儿犀利,一不小心就会触动到某人哪根脆弱的神经。

查阅“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语,实出自《论语》中《阳货》一篇。本意当是孔子给两千年之后所做的预言而已。

鲁子曾经在《关于妇女的解放》做过注解:

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将女子与小人归在一类,但不知道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亲。后来的道学先生们,对于母亲,表面上总算是敬重的了,然而虽然如此,中国为母的女性,还受着自己儿子以外的一切男性的轻蔑。

鲁子生活的年代太过久远,当是没有听过“穷养儿子富养女”的论调。一句“我父母养我不花钱”,便知女儿的确比儿子难养也!儿子只不过是吃土坷垃长大。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故此孔子把“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语,置于《论语》中《阳货》一篇之中。“阳货”实则就是赤裸裸地索要财物。

鲁子生活的年代太过久远,全然不知今日之事。彼时母亲尚且有着儿子赡养敬重,如今儿子娶妻之后自养已无可能。

一言不合便以离婚相向,此谓之“近之则不逊”;夫倘若应之则斥之为“渣男”,此便谓之“远之则怨”!

彼时母亲只是受着自己儿子以外的男性的轻蔑;今时却又增加了来自年轻女性的轻蔑。

这便是现在的男子汉大丈夫内心的苦痛,却只是现在的女子的一般的抱怨。在没有改变唯利是图以前,这苦痛和抱怨是永远不会消灭的。

孔子没有研究过妇女问题,倘使必须让我替他说几句,其实也就只有这么一点儿空话。

【安得使予多暇日,重读古人寄来书】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论语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说什么话一定是有原因的。首先必须要了解孔子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当时孔子正传绯闻。孔子的弟子质问孔子,到底有沒有与人有不正当性关系。孔子没有辩解,只是说了这段话。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无礼,远之则怨。

理解这句话得找到对应关系。

女人对应的是男人。小人对应的君子。

君子与小人很难相处,君子与小人太亲近了,小人就无礼。就不尊重君子。如果君子疏远小人,则小人会心生怨恨。觉得看不起他。

男人与女人一样也很难相处,男人与女人太亲近了女人会以为男人喜欢女人。一不小心会传绯闻。如果男人与女人疏远,则女人会心生怨恨,以为男人看不上看不起女人。

这样来理解就会明白孔子在说什么了。

孔子周游列国,到了一个国家要见王。而这国的王后听说孔子很帅,于是传话要见王,必通过王后。于是孔子就去见了王后。孔子以为王后不过是个女的。大白天的,见见就见见吧。古代人是不穿内裤的。真要干男女之事是很方便的。

这样外面就传说起了孔子的绯闻。孔子为了见王,确实与那王后男女单独相处过。而且王后风流成性。世人皆知。当面对弟子质疑的时候。。只怕是百口莫辩,孔子发出这样的感叹就有道理了。

说孔子看不起女人。把女人与小人等同。这是断章取义的误解。

了解说话的背景,才能理解话语的真实意思。

论语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论语》中“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这句话,是比较有争议,很多人都从字面上去理解,因而常常理解错了。要正确理解这句话,@丁小的时空 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 0 1 首先要明白“小人”指什么人?

在《论语》中,“小人”一词有两层含义:

第一种,“小人”是指地位比较低下的人。

在孔子之前的时代,是官办学校,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和机会接受教育。直到孔子时期,开办私学,才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从而出现了一批平民学生。尽管孔子有教无类,跟随他学习的人特别多,弟子累积达到了三千,但是就整个社会来说,受教育的人还是少数。

当时,没有纸张,没有印刷术,文字是刻在竹片或木片,书籍是成卷的竹简或木简,不能批量生产,并且时间成本、经济成本也很高,严重影响了教育的普及。

地位低下的人,一方面为生计而奔波,没有时间学习,另一方面经济能力有限,基本上受不到应有的教育,因而他们的学识就比出身贵族的人差一点,从而限制了他们的想像,目光有些短浅,不能恰当得处理事务,因而“小人”又引申为目光短浅的人。

在孔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中,“小人”指的就是这种人。

第二种,“小人”是指品德修养不完美的人,人格有欠缺。在《论语》中,常常将品德好的“君子”与“小人”相比较来说,从而引申出“小人”是指人品不完美的人,但还不是100%的贬义词。

现代汉语中“小人”成为彻底的贬义词就是从这个意思上来的,是“小人”是指奸诈、阴暗、品德极差的人,这些人说人坏话,做坏事。女同胞为什么对这句话耿耿于怀,就是因为把孔子说的“小人”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理解了,“女子是坏人”,哪个女同胞看了不气愤?

  • 0 2 孔子为什么把“女子”与“小人”归为一类人?

在古代,受教育是男人的专利,女子根本没有机会受教育,可能会存在有些贵族人家教女子识几个字,但绝大部分的女子都是文盲,没有什么学识。

古代女子多是宅在家中,不能抛头露面,眼光受限,对一些问题的认识缺乏高度。

从这些方面讲,“女子”同没有见识的“小人”是差不多的,目光短浅,眼界不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欠缺,可以归为一类人。

  • 0 3 “养”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时很多人一看“养”字,就会说,这还简单,从字面上一眼就看出来了,不就是“养活”的意思吗?因而就把这句话翻译为“只有女子与小人是难养活的”。女同胞一看,就来气,女人同男人一样一日三餐,并且还没有男人吃得多,怎么比男人还难养活?

其实,“养”在这里不是“养活”的意思,而是“相处”“伺候”的意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女子”与“小人”一样,是很难相处地得当。

  • 0 4 孔子这句话的用意是要说“女子”难以相处吗?

要正确理解“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必须与其后的两句话结合起来。孔子完整的话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同“逊”),远之则怨。”这段话的意思是,女子同小人一样,相处起来的分寸比较难把握,你离她太近了,因为过分亲昵,她就会蹬鼻子上脸,对你不恭敬;如果你离她太远了,她觉得你冷落了她,心中就会有所不满。

孔子这一段话的重点不是说女子难相处,这也不行,那也不中,而是通过女子相处之难来打比方说明做到中庸很难。因为中庸的含义就是要把握好适当的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不能做得不到位,也不能做过了头。

如果能够把握好度,与女人相处能够做到不远不近,距离恰到好处,既不缺位,也不越位,那么女人就不会不尊重你,也不会怨恨你,这就是中庸。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我是@丁小的时空,欢迎关注,一起探讨交流。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立删)

论语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孔子确实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后面那句“近之则不孙(逊),远之则怨。”

这句话,向来被很多人作为孔子歧视女性的言辞来看,争议最大。

弄清这句话,就必须弄清孔子说的“女子”与“小人”到底是什么

小人

《论语》里的“小人”绝对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小人”,口蜜腹剑、暗箭伤人、损人利己、心胸狭隘、睚眦必报、阿谀谄媚、趋炎附势........

《论语》里的“小人”是相对于“君子”而言的,是指道德上没有那么高尚的人,也就是普通人。

在《论语》里,经常使用“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主要是为了凸显“君子风度”,比如: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女人

历代先贤对这句话解读也各有不同:

鲁迅先生曾在《关于妇女的解放》中写过这样的话:

“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将女子与小人归在一类,但不知道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亲。

后来的道学先生们,对于母亲,表面上总算是敬重的了,然而虽然如此,中国为母的女性,还受着自己儿子以外的一切男性的轻蔑。”

鲁迅先生这里的批评,是针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妇女的歧视和压迫,所作出的控诉,把这个不平等的社会现实,一直追踪到孔子这里。

钱穆先生把这句话翻译成:只有家里的侍妾和仆人最难养,这是一个经验之谈。

杨逢彬先生认为:当时文献的大量证据说明,这里的“女子”是通指一切女性。

孙钦善先生有不同解释,他认为:这里的“女子”是女儿之一,小女生。

他认为:

1.从孔子讲的孝道而言,他要求以敬为主,不能光是养,因此对母亲之类的长辈他不会用“难养”这个不敬的词,否则就是自相矛盾。

2.符合娇生女儿的心理共性,经验面很宽,有大量的例证。

3.古文中,“女子”可以泛指女性,也有专指女儿的例子。

李泽厚先生有个说法,他把“女子”理解为一切女性。

不过他认为这并不是歧视,而是“相当准确地描写了妇女性格的某些特征”,重点是在后面的那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孔子并没有一棒子打死地对女性下结论,他说的“难养”指的是这种近不得也远不得的状况。

个人理解

我作为女性,说实话,真的觉得孔子这句话总结的非常到位,女性的心理就是这么难以猜测,就像那句歌词“女孩的心思你别猜,你猜来猜去也猜不明白”。

你看,大部分女性都喜欢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虽然很多时候,打扮精致靓丽确实是为了讨好自己,但是很多时候也确实是在吸引异性的注意,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嘛。大部分时候女人打扮光鲜亮,还都是在出门见人的时候。

但是呢,如果对方有不当地注视、言行,女性又会觉得受到极大的侵犯。

真的就像有些人“你对他过于亲近了,他觉得你有所谋,觉得你不是个正人君子;可如果你对他保持距离,他觉得你疏远他,看不起他。”

这种心理是矛盾的,就像心理学上说的“边界感”一样,这个“边界”确实比较难拿,孔子在“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实在是说的很贴切。

所以,2000多年前的孔子真的是有见地,这分明就是对人性的一种智慧的洞察。

-----------END-------------

我是简秋弥生,感谢您阅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