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乐与饵,过客止”“过客”怎么理解?

“乐与饵,过客止”的意思是音乐和美味的食物,使过路的人停下了脚步。音乐与美食。后来用以比喻吸引人的美好事物。

“乐与饵,过客止”这句话出自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上面这段话的意思是:谁掌握了大的“道”,天下的人都会投奔他,投奔他而不互相伤害,于是大家就能平安、宁静。音乐和美食,使过路的人停下了脚步,如果大道用言语来表达,那会是平淡无味儿的,你看也看不见它,听它,听也听不见它,而它的作用,却是无限制的。

这一段话向我们阐释了“道”的作用及影响,“道”的作用和影响不可低估,它可以使天下的人们都向它投靠而不相妨害,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

那么什么是老子认为的“道”呢?老子认为“道”是形成天地万物的本源。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是从“道”那里化生出来的,“道”就是最初的本源。因此,老子所说的这个“道”其实就是一个形而上的虚无体,它孕育天地万事万物,但它无形无相,无色无声,若有若无,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但它却有着无穷的力量和作用。

再来看段落中“乐与饵,过客止”这句话到底表达什么含义,这里“过客”主要是指基层的执政者,老子用这句话警示这些“过客”执政的官员们不要每天沉湎于声色美食之中,要回归于自然朴实的天地之大道,实行礼义仁之治,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的安定人们生活宁静。

老子为什要讲这样的话呢?这是因为到春秋末年,诸侯之间连年混战,各国百姓陷入到严重的伤痛之中,生存、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而上层统治者荒于朝政,不理政事,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现象,他们对广大百姓漠不关心,整天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

对于这种状况,老子是很清楚的,他焦急万分,忧国忧民。他这里所说的这一些话,充分表达他为天下百姓的生存安危和生活担忧的社会责任感。

可以说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他看不惯诸侯国之间动不动就发起战争。更看不得这些国君,他们为了长生不老,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看到这一切,老子愤怒了,为了警醒这些执政者,他才提出,执政者应该将自己的精力放在为百姓谋幸福上,要有爱民之心,怀民之心,只有把民放心上、一心为民,才可能使让天下人臣服前来归附。

由此可以看出“乐于饵,过客止”,正是老子对天下,对国家执政者发出的警示和劝导。

图片来自网络

《道德经》中“乐与饵,过客止”“过客”怎么理解?

乐与饵,过客止:就是有好听的音乐、还有好吃的食品招待客人,使过路的人,看到这样殷勤好客都不想离开了。

因为你这个国家,你这个地方,国家治理的好,国家富裕,社会安定团结,百姓都很纯朴善良,都不争不斗,热情好客,使过往的宾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都不想走了,都想住在这里。

这里的“过客”就是过路的人,出差到此的人。

《道德经》中“乐与饵,过客止”“过客”怎么理解?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无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执大象:掌握大道。大象,指无形之象,所谓“大象无形”,即是大道。河上公:“象,道也。”

天下往:天下万事万物莫不归依归顺。

饵:泛指精美可口食物。

过客止:意思是音乐和美食虽然能使往来过客为之驻足,但终会是暂时现象,不会长久。

既:用尽、完结的意思。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中庸》君子笃恭而天下平。君子只要笃诚恭敬,以德治天下,就能使天下太平。大概意思相同。

凡是那些让你现在很爽的,将来必定会让你很痛苦。短视频平台大多美食美色为主,小姐姐丰满的胸部,明晃晃的大腿比那些知识博主粉丝量大得多,孔子说:食se,xing也;那些拍视频教你涨粉啊,设计商业套路赚多少万哪;网红知识博主也不讲专业课了,比如张琦,这和当初火的一塌糊的台湾余世维有啥区别?讲段子,讲碎片知识,开悟啊,能赚几个亿啊;这些都是“乐与饵“,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失去了判断力。当时听完很爽,随着你不停的刷,越刷越爽!刺激你的听觉、视觉,让你买东西,买课。

你会发现当时听了看了内心也激动了,也爽过了,实际生活中没一个有用的,浪费大量时间,内心失落,攀比心重了,变得焦虑不安,迷惑多了,失眠了,眼睛红肿,手也麻了,颈椎也难受了。

你发现真正得道之人没有香火气,带来的是淡而不厌,温和中正,象甘露滋润你的心田。

如果你用心读一本圣贤书《道德经》或者《论语》,当你真正读进去之后,发觉是老子和孔子在跟你对话,没有色声香味法扰乱,没有调动眼耳鼻舌身意,只有内心感动,内心不断生起向上能量,内心的觉醒,促使你思考,反省。

平和、安静、舒适祥和,这就是执大象,带来的安平泰,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有所得,这种“得”和“德”不是“乐与饵”所能比的。

《金刚经》:“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说无色无味才可看透事物本质,佛都看透了你是割我韭菜的,你让我掏钱的。佛说意思跟本章最后视觉、听觉、味觉皆感受不到相同。

过客和天下往对比,过客只能是那些“处其华,不居其实”之徒,小人之类。就是指老子说的三种人中一种:“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那就是:从事于失者;也就是以仁义礼治国之人。

所以老子强调: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壁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大道利而不害,不断挖掘我们自身潜能,向内心深处寻找力量。

(图自全网侵必删)。

《道德经》中“乐与饵,过客止”“过客”怎么理解?

这一句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阐述的是圣人用人治人之道。乐,好听的话;饵,好吃的东西。用这些东西为主待人,用利益来趋势,等利益没有了人也就会离开。只有给人 安,给人 泰,让他们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价值和才能,如天地给予万物一样,才能长长久久,才是治人用人之道!

《道德经》中“乐与饵,过客止”“过客”怎么理解?

《乐与饵,过客止》。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创道的宗旨是修练养生,长寿是修练养生之目标。所以"乐与饵,过客止1"应按修练去解释,道家的上乘功夫在修练什么,在身体内什么东西是活体,这个活体应象韮菜一样,割了一遍又长出来了,周而复始继割继长,那就是《人子》,道家修练《人子》化无而变气,而使身心强健。而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去解释"乐与饵,过客止"也就简单了,乐,,,,为男女寻欢作乐,饵,,,,,为男女两性关系互食为饵,过客,,,,《人子》就象过客一样、而犯淫家无定所排出体外,所以道家练精化气,而把精元之气固在体内,不外出为,,,,止[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道德经》中“乐与饵,过客止”“过客”怎么理解?

第三十五章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第三十五章释文

掌握着大象,天下就会来归附。来归附没有害处,都安定太平。快乐的生活和丰富的食物,使来往的客人留了下来。道说出口,淡淡地它没有味道。见它见不到,听它听不着,用它用不完。

解析

本章通过道之“大象”使天下往的道理再次揭示道的特点。

国家展现出富庶安宁的景象,天下就会来归附。来归附没什么坏处,就是安定太平。快乐和丰衣足食的生活,使路过的人留了下来。

这里再回顾“道”“德”“朴”等概念,结合“大象”谈谈几者的关系。

“道”是抽象的、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可对抗的法则。“德”是循道而行的优秀品质。“朴”是道的本质属性,是道的思想核心。“大象”是道的外在表现。

“大象”是恍惚存在的现象,是形象,是影象,是气象,是不可感又可感的抽象,是循道而行展现出来的景象。如欣欣向荣的景象,如富庶的景象,如风调雨顺的景象,如幽静安宁的景象,如和谐安定的景象等等,此“大象”应该是正面之象,所以天下趋之。“大象”就是道之表象,是道的外在表现,是道释放出来的正能量。正是道展现出的“大象”使得天下人趋附。用孟子话来说,大象使“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连“邻国之民”也“仰之若父母”矣。(《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大象是大道智慧的产物。

与“大象”相对应的是“假象”和“乱象”。“假象”和“乱象”是逆道而行结果,是道释放出来“负能量”,如过度开采和过度建筑形成的经济繁荣就是“假象”,它造成的环境与大气污染,带来的经济危机就是“乱象”。

“天下”指的是天下的民众,此民众不是圣人任用的具有“朴”的品质的官长,所以不要指望他们有多么高的境界,他们要求的仅仅是快乐和吃得好;也不要以为天下民众是奔“道”而来,而是奔由道产生的“大象”而来。老子“不以知(智)治国(第六十五章)”的思想决定了他不会主张用“道”招天下人来,而是任凭循道而行产生的“大象”使天下人往——当然,这还不指“小国寡民(第八十章)”。“过客”乃游走之人,游移无定所之人,是被“安平太”的“乐与饵”的“大象”吸引来的人。

因循大道才形成了大象,但道说出口,却淡淡地没有味道。见它见不到,听它听不着,用它用不完。

为什么会“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呢?因为道虽然客观存在,但它有“朴”的本质属性,不可以“巧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八十一章)”。“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已经说得挺明白了。尽管道没有味道,但循道而行展现出来的大象却欣欣向荣,让天下人来归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