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这诗是唐寅对现实无奈的叹息吗?如何理解?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宁愿老死在桃花和美酒之间,也不愿意鞠躬行礼、阿谀奉承在这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前面。

这句话出自我国明代诗人唐寅的《桃花庵歌》。

《桃花庵歌》

一一唐寅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这首诗是作者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创作的,唐寅曾中过解元,但时运不济,由于受到科场舞弊案牵连,他的功名被朝庭革除。命运的坎坷,使他在今后的生活中,看破了红尘,看轻了世上功名的虚幻,于是绝意仕进,终日以卖画度日,过着一种以花为友、以酒为亲的世外桃源悠然的生活。

读了这首诗,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诗中两个“花”和“酒”。这里的主角是桃花,我们知道,桃花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诗经·周南》之《桃夭》篇,应该是最早的了,桃花它给人一种自由奔放的情感施放。

到了陶渊明《桃花源记》,桃花的功能多地被借来表达一种隐者的情怀了。同时在我国古代,桃也有驱鬼辟邪的意思,有“忙把新桃换旧符”诗句。“桃”还与“逃” 同音,所以还有人们逃避之意。唐寅的诗中的“桃花”,应该就是有“逃避”意思了。

整首诗满眼都是什么花、桃、酒、醉等字眼,但读起来却没有一点让人感到俗气。相反,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一个艳丽清新,满眼都是诗情画意,使人不禁立刻沉浸其中。

可以说《桃花庵歌》重点表达了作者不思红尘,有意归隐、淡泊功名,去追求那种悠然自在的生活态度和勇于追求自由梦想。

图片来自网络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这诗是唐寅对现实无奈的叹息吗?如何理解?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是晚明书法家、画家、诗人唐伯虎《桃花庵歌》中的诗句,所表达的意思具体解答如下:

一、唐伯虎的境遇

唐伯虎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年幼时就天赋异禀。在年轻时,他曾热心功名,虽然多次考试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却因卷入他人的考场舞弊案牵连,受过一番牢狱之灾后,被贬为小吏一枚。

此后,他对官场再无好感,对之避之不及,也自此丧失进取之心,常常游荡于江湖之间,流连于青楼楚馆,自然也更醉心于诗画,并建了一个桃花庵,整日与诗酒花画相陪伴,并自称桃花仙人。 因其在书法绘画诗文方面颇有擅长,终成为一代名家。

二、《桃花庵歌》释义

这首诗全文如下: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来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贱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风骚,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这首诗的意思较为浅显,比较好理解:

在桃花坞里,我(指唐伯虎)修建了一处桃花庵,而我自己就是桃花庵里的那个桃花仙人。在这里,我栽种了大片桃树,桃花纷纷绽放的时候,我就摘下它们,去市集上换取沽酒的钱。不喝酒的时候,我就安静地坐在花间逍遥,喝醉酒了,就势躺在桃花树下沉沉睡去。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活是多么美好。

这也正是我的愿望,宁愿在花间美酒中衰老离世,却不愿屈尊降贵,在达官贵人的车马前唯首是瞻。因为我们本就不是一路人,这本来就是天壤之别:富贵达官只喜欢车马随从,不像我们贫贱之辈只喜欢美景和美酒。他们甘愿为权贵奔走效劳,我得到的却是闲情乐趣。

很多人笑话我风流不羁,我却笑他们看不穿人生在世的道理。难道他们没有看见,当年的那些豪杰们的墓碑早已坠入烟尘不见踪影,却被劳动人民夷为平地,用来种植庄稼。

结合唐伯虎的生平遭遇,这首诗中的“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就更好理解了。它分别用“老死花酒间”和“鞠躬车马前”分别代指官家和百姓两种差别极大的生活方式,表明自己的志向和精神追求。在此基础上,夹叙夹议,以富贵和贫贱的得失进行对比,得出与花酒陪伴远胜过做官入仕的结果,表明自己更愿意今朝有酒今朝醉,活在当下的思想。

三、小结

唐伯虎的这首诗,还曾被改编成一首歌,名字叫作《看穿》,其中有句歌词叫“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唱的是唐伯虎,但又何尝不是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呢?

是的,看穿才是最主要的,这是应对复杂世界的必要的清醒,也是能够顺从内心,独善其身,不愿被世俗淹没的基石。唐伯虎懂得了这一点,所以才能够把这首诗写得如此通透。

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从善如流,在复杂世界里,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并用实际行动去守护好它,让这一生无怨无悔。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这诗是唐寅对现实无奈的叹息吗?如何理解?

桃花庵唐伯虎填词,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銭,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曰,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縁,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这首长歌是吳门才子唐伯虎所作的,唐解元生在成化六年,那年岁次庚寅,所以单名寅。寅属虎,居长,因而别号伯虎,后來改叫子畏,宏治十一年应天府乡试,中了第一名举人,苏州人最重科甲,所以不伦人前背后都称他为唐解元,他在弱冠時代,已中了弘治戊午科的南直隶解元,少年高第,名重一時,还加着貌比潘安,才如子建,诗赋文章以外他又擅长着一笔丹青,他仗着这方砚田,也可以起家立业,正不必为名为利,可他被宁王请去为上宾,,自从他看破宁王宸濠意存不轨,一朝失败,只怕冰山易倒,那些醉生梦死之徒,兀自糊糊涂涂,永远灼手可热,唐解元却不甘心留连,所以他即佯狂避祸,被逐出门,博得一个桃花痴的名号,便免却将來列名逆案,危及身家,这是他的见识高人一等之处。

苏州按院得着宁王的密谕,着他察看吳门才子唐伯虎是否真个害了桃花痴,这一着,被唐寅料到了,他回家以后,自言自语道,我要是和从前一般洁自好,不敢蕩检逾闲,那么宁王知道了,一定不会放过我,他即说我害了桃花痴,何妨一痴到底,所以唐寅为什么唤做"桃花仙"呢?只为人家说他害了桃花痴,他就虚题实做,住在桃花坞还不算,便种起许多桃花树来,种了桃花树还不算,他便署着一个"桃花仙"的别号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这诗是唐寅对现实无奈的叹息吗?如何理解?

“仙人今天会来吗?桃树已经开花了。” 唐寅数着日子,天天等待仙人出现。半醒半醉之中,唐寅梦到了过去半生

父亲经营着一家小酒馆,虽是小商之家却也和乐富足。16岁参加苏州府试得了第一,19岁娶妻,日子就这样安乐平稳过去了。

25岁那年父亲去世,接下来的两年中,母亲病逝,妻子难产而亡,幼子夭折,妹妹病逝。巨大的痛苦下,白了少年头。生死无常,好像感悟了什么。

28岁,中应天府乡试第一,进京会试。因卷入试题外泄的“作弊案”,锒铛入狱,除“士”籍,贬为吏,被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32岁,新妻抛弃了他。孑然一身,孤独远游。走过名川大山,走过春秋冬夏。大病一场,荒唐过,风流过

回到苏州,用卖字画的钱买下桃花坞处的一所别墅,遍植桃树,取名“桃花庵”,买醉花间。那一年,已经38岁。

半梦半醒之间,唐寅似乎流下了一滴泪。是谁抹去了它?原来真的等到了仙人。仙人分给唐寅一杯桃花酒,酒入愁肠愁不见。唐寅安然醉卧桃花下,无梦无伤。一觉醒来,好似过了千年。

“你悟了吗?”是谁在问?“我悟了吗?”唐寅重复着。“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你还是没悟。”

“桃花庵是你的避难所,看穿是你抵御痛苦的铠甲。”

“我知道的,你还是为现实耿耿于怀。”

“不,我没有!”唐寅挣扎着,突然一切没了声响。原来,竟是梦中梦。

后来的后来,十几年之后,他笑了。“我终于悟了”。

命运召唤他离开了。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这诗是唐寅对现实无奈的叹息吗?如何理解?

謝謝邀请,这首诗,出自明代唐寅的《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

花前花後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忒风颠,我咲世人看不穿。

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 唐寅,古代的风流才子,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出自以上诗句,大意为我只想老死在桃花和美酒之间,不愿意在达官显贵们的车马前鞠躬行礼、阿谀奉承。
  • 本大妈水平有限,勉强可以这样理解,风流成性娶了九个老婆的唐伯虎,写下这诗句,也符合其风流的个性。不愧为历史上的风流才子!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这诗是唐寅对现实无奈的叹息吗?如何理解?

这句诗既表达了唐寅的一种气节,人生境界,又是在现实面前的无奈和酸楚。

首先,表达了唐寅宁愿“老死花酒”而不愿“鞠躬车马”的气节

“车马”在古代是上层人身份、地位以及财富的象征,似乎是富贵之人、上层人士的“高雅”、富华生活的写照。“花酒”即花前月下饮酒作乐,古代有“喝花酒”之说,即在青楼或酒馆设宴席、请歌伎,觥筹交错,谈笑为乐,似乎是下层人“庸俗”而卑下的作为。唐寅在“车马”与“花酒”之间做出了坚定而决绝的选择,宁愿去勾栏瓦舍饮酒作乐,不愿与“车马”为伍,不在权贵面前奴颜婢膝、鞠躬谄媚。才华盖世的唐寅更看重的是文人的尊严,人格的价值,而不是富华喧闹生活,以及在达官贵人面前折腰的卑躬屈膝、迎来送往、舍弃自我。因此,这便是唐寅气节的深刻表达。

其次,是唐寅的人生境界的表达

“车马”与“花酒”,前者有其富贵喧哗的乐趣,而后者则有贫贱者惬意自由之乐。而唐寅似乎已经看穿了“车马前”的虚与浮华、道貌岸然,更看重的贫贱生活中的自由放松、无拘无束。唐寅的一生就是才高八斗而放浪形骸,混迹于花前月下,率性而为。对于一个文人来说,没有比心灵的自由和放松更宝贵、更值得追求的了。唐寅筑室“桃花坞”以自娱,追寻一份心灵的宁静,其实是古代文人大多追求一致,《诗经•周南》的《桃夭》,是一种自由奔放情感的表达,陶渊明的桃花表达的是隐逸情怀。醉于桃花又拒“车马”,似乎是文人们相同的追寻,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便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句子,而杜甫在《赠蜀僧闾丘师兄》中还有“景晏步修廊,而无车马喧”的句子。因此,弃“车马”而重“花酒”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的选择,而是文人们看破红尘之后的人生境界。

其三,是唐寅碰壁于现实之后的无奈和酸楚

唐寅何以弃“车马”而重“花酒”?是唐寅在现实那里碰壁之后自省、自悟。唐寅一生不拘小节、放浪形骸,怎么能不碰壁?年轻时赶考无辜卷入泄题案,受到牵连,被削除仕籍,做了县衙小吏,从此意绝仕途、远离“车马”,归家纵酒消愁,并筑“桃花坞”,以诗画终其一生。所以,这句诗也表达的是唐寅内心的酸楚和无奈,以及酸楚和无奈之后的超然心理。

再次感谢题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