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制度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
元、明、清三朝时代,在西南民族地区施行的一种组织形式。封建王朝册封当地的首领、酋长为“土官”,实行世袭统治。
最开始,元王朝实行土司制度,但几乎没什么影响力。到了明帝国时代,土司制度开始迎来全盛时代。
明帝国建立以后,在西南地区开疆拓土,云南再次收归中原王朝,尤其攻打缅甸以后,明朝设立了著名的“三宣六尉”。然而明朝的统治并不稳定。
明朝在西南大规模设立宣慰司、镇抚司等之外,还大量册封当地的世袭首领,效仿前朝的“羁縻制度”,实行土司制度。
土司分成文职与武职,设立宣慰司、招讨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蛮夷司等,还有土府、土州、土县等。
土司制度相对于前朝的“羁縻制度”等,更加严格管理,更加有利于维护统一与安定,也是封建王朝集权强化的重要象征。不过,地方土司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这也是后来清朝进行“改土归流”的重要原因。
土司制度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
土司是在中国元明清三代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世官、世土、世民,其官吏既是朝廷册封,也可以世袭。在作家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里,有着非常生动的描述,各土司之间也经常有战事发生,朝廷一般派大员去调解。在土司的管辖范围里,一是他有世袭的统治权,二是有土地世袭继承权,三是有对农奴的统治权。
1. 羁縻制度唐宋时期,为了边疆的稳定,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实行羁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各羁縻州与中央王朝存在着若即若离的关系。
到了宋元交替时期这些羁縻州反复无常,经常叛乱,为了笼络这些地方豪强,才集历代统治经验之大成,遂广置土司,进行绥抚,发展成为土司制度。
2. 明朝土司制度明朝采用卫所、土司相结合的军事建制来统治少数民族地区,土司制度与特权给予他们一定的政治权利,但是朝廷会在军事上设置卫所,驻扎重兵,强化对这一地区的控制。
3. 高职官衔实行笼络土司地区的设置的官衔均高于普通的知州等级,例如宣抚使为从四品,安抚使为五品,除此之外,还经常对有功的吐司进行嘉奖,授以虚衔,以示恩宠,假重爵,命威制,实为有效的统治手段。
4. 土司的承袭土司有一套严格的承袭制度,通过控制少数民族首领来控制少数民族地区,那么怎么来控制这些首领呢?
就是把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官职授予其,并且设立土官,以政令的形势允许其后代可以世袭罔替,但是其后代不能年幼,必须在法定年龄15岁以上,明代为18岁才可继承,后来还规定,吐司的继承者还必须得有文化,各土司均办学设馆,设立儒学馆。
在历史上,土司制度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值得肯定。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土司制度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
土司,你也可以理解为土皇帝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疆域就十分辽阔,特别是始皇帝一统南越后,中原王朝的统治力就不仅仅限制于中原地区,它的触角开始伸向贵州,云南,辽东,甘肃,湖南等当时还属于蛮荒未开之地,但是有一个问题,这里少数民族杂居,对于中原文化很不理解,更不喜欢一个中原人来这里管束他们,于是这些地方对中央政权也是时叛时附,搞得皇帝很老火
土司制度就是本地人管理本地人的制度
为了稳固这些地区,从隋唐开始,中央王朝在此设立本地王族作为行政长官并且世袭的土司制度。土司与中央王朝的关系,在经济上表现为"纳贡"与"回赐"。土司必须服从封建王朝的征调。土司在其辖区内具有无上权威,为名符其实的"土皇帝",自设总理、家政、舍巴、土知州、土中军等。自宋代开始,所辖最小行政单位为洞。说白了,土地就一个半独立的小王国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土司制度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
云贵川,西康,西藏,都有!我来说下,我们云南,著名的有丽江木府,和滇南红河州的嘎洒土司,滇西最著名的,南甸土司!我的老家就在南甸土司衙门附近!
土司制度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
土司制度说来复杂,但究其根本,也很简单。土司就是一个个的土皇帝,而土司制度则是土皇帝与皇帝之间形成的一种权力平衡,是羁糜制度的具体体现之一。
土司一般存在于我国的西南部山区,大大小小的聚落形成了一个个的部族。一个个的部落根据距离的远近和血缘的亲疏,组成或大或小的联盟。联盟的头领就成了这些群体的领袖,主要职责就是管理和维护部族之间的关系,维持内部关系的和谐,应对来自外界的威胁。
对于部族来说,这些土司就是他们的皇帝,“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只不过这些“皇帝”还受到华夏大皇帝的管辖和约束,所以不是皇帝,而是“土司”。
其实如果大家去西南走走,就会发现,这种制度几乎就是必然的。
在全国上下都开始变成郡县制的时候,为什么皇帝老子还会允许这种“土皇帝”,国中之国的存在?
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来看看西南地区的地形,就会明白土司制度为什么会产生而又能顽固的存在那么多年。
多山少平原的地形是西南地区的常态,而人群一般聚居于河流、山谷附件的平原或者盆地中,因为这些地方便于开展农作。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个的聚落
中国的西南,云贵、广西、湖南以及广西、云南的边境地区,基本上都是山区,地形崎岖不平,百姓一般聚居在一块一块的小平原、小盆地之中,云贵一般称之为坝子。
上图中所示就是云贵一带典型的坝子。群山环绕中有这么一小块平地,老百姓就在这小块的平地中生活,繁衍生息。群山既给部族提供了水源,也提供了屏障。跨越群山来攻击通常是很困难的。
但同样的,你要想去攻击别人也是很困难的。
一个个孤立的部族的存在,在当地逐渐形成了一套政治体系,形成了一个个的土王。这就是土司的由来。
这些土司“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虽然落后,但自得其乐。自耕自种,偶尔缺盐缺粮,组织部族武装出外抢点,小日子倒是也非常逍遥。
但这显然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皇帝的权威是想抵触的。所以大皇帝们也不会允许这些部族的存在。首先被剿灭的就是今天闽浙一带的瓯越等地的土著百越;近代被剿灭的则是云贵的土司。
今天的云贵,很多人印象中理所当然的认为他们是传统的汉地十八省一样的地区,却没有意识到,云贵真正完全消化纳入版图,比蒙疆都晚。
事实上,虽然在战国时期,公元前279年,楚顷襄王就派庄蹻率军通过黔中郡向西南进攻,经过沅水,向西南攻克且兰,征服夜郎国,一直攻打到滇池一带,史称“庄蹻入滇”,但历经数千年,一直到雍正乾隆时期,不管是明的沐英,还是吴三桂等,其统治其实都只集中在少数几个核心城市,如昆明等地,离开城市就是土司的地盘。土司称臣纳贡获得远多于供品的赏赐,就成了常态。
云贵土司被剿灭,有一个专有名词,“改土归流”。所谓改土归流,即改土司为“流官”,土司为世袭土皇帝,虽然向中央称臣,但是保持相当的独立性,国家无法享受其税收,也不能摊派徭役,政令不一,显然不能接受。所谓归流,流,就是流官,因为现代郡县制度下的官吏,都是不固定的,其职位由中央委派,一定任期以后,就走了,或升或降,或贬或黜,完成任期,就完成了他们的使命。
流官一般都是很听话的。一个听话的流官和若即若离的土司相比,显然皇帝老儿更喜欢流官。
改土归流从明就开始实施,但一直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这个过程真正完成,是在雍正时期。雍正时期开始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整个过程颇为血腥,清史稿以及二月河的《雍正皇帝》中都提到了这个政策。但最终结果是土司制度基本上被根除,流官开始统治当地,云贵也就从边缘地带一跃成为了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带。
这样,曾经的土司们,就彻底成了一个历史名词,只留下一些土司城的遗址,供后人凭吊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