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人穷少说三话,没钱少管三事”是什么意思?
看到“人穷少说三话,没钱少管三事”这句农村俗语,让人想起在民间更广为流传一句俗语:“人穷不说话,位卑不劝人”,这条俗语的意思差不多。只不过前一条俗语更加具体化了。
旧时,在农村,人们聚族而居,或者聚集而居。不管是同一姓氏家族住在一起,还是不同的姓氏的人居在一起,一个村子人与人之间的来往比较密切。有时,人们在劳作休息时,会聚在一起聊天;有时,村子里有一些公共事业方面的事,要召集村里的人一起来商量;有时,邻里之间有些小矛盾、小纠纷,需要有人解;有时,一个家庭之间也有矛盾纠纷,需要人来劝解。如此等等。
村庄就是一个小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村子里的社会结构中,相对来说也是有“上层建筑”的,这种“上层建筑”就是村子里的。家庭经济实力不一样,家庭成员在村子里的话语权就会不一样,对村里公共事务的影响力也不一样。
旧时社会,有钱的家庭成员,在村里,不论什么场合,说话很有分量,他们说出来的话,人们不得不掂量掂量。相反,家里很穷,说话的分量就很轻,有时候可忽略不计,也就是说没有人把这种人的话当回事,甚至会被人们侮辱和耻笑,往往是自讨没趣。因此,农村就有了“人穷不说话”,或者“人穷少说话”,避免被他人羞耻。
“人穷少说三话,没钱少管三事”中的“三”,在古代汉语中多为概数,表示“多”。在这句俗语中,很多人把“话”和“事”分开,事实上,“少说三话”和“少管三事”,都是出自于嘴巴,也是一回事。说话是在管事,管是需要说话。事实上,农村人大多都是这样理解的。
旧时的农村,人们认为,一个处于贫穷境况的人,在与人相处的多种场合,尽量少说话少管事,避免被人羞辱,自讨没趣。俗语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因为人穷,怕好话没人听得进,而一些是非话,却被人无限扩大,事管不了反而招惹不必要的麻烦,成为了些人的替罪羊。因此,旧时,农村人认为,在与人交往的场合尽量少说话少管事,或者不说话不管事,此为“人穷”之时做人的一种处事方法。
如果硬要拼凑“三话”和“三事”,以下几个场合的闲话不要说,闲事莫管。
1、在村里聊天的场所,少说玩笑话,少管人闲事。人穷时,在正式议事的场合说出来的话,村里人可能不当一回事,话说出来了,就是一阵微风吹过,不留任何痕迹,也在水潭里掀不起大的波浪,且没有“吐口唾沫是一个钉”的底气。然而,在聊天的场合,就会有“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同样是对一个人开玩笑,也许有钱人开玩笑,这个人认为是有钱人看得起他,才跟他开玩笑,因些,一点也不在意,就把有钱人的话当玩笑话来对待。可是,人穷时对这个人开玩笑,这个人就会认为不是玩笑,而是嘲笑了。他认为你自己穷得叮当响,有什么资格来嘲笑我?或者说,他认为你穷,是变着法儿骂他。这个人如果要较真,这个时候,要么低头认错,要么就扛到底,接下来不是吵架就是打架。
平时,在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因聊天是相互开玩笑之中,发生纠纷,甚至严重后果的事,屡见不鲜。
2、人穷莫入众,言轻莫劝人。这是一句古话,道出了平时做人的真谛,到哪座山上唱哪支歌,要充分认识自身的处境,然后才做出适合自己的行动。
旧时,农村为小农经济时代,大多在村里务农,村里人多。人多也就各种矛盾多,纠纷频发。村邻之间有纠纷,村内邻里间有纠纷,家庭之间亦有纠纷,经济纠纷等。有纠纷就要有人来调解纠纷。
过去农村,除了村里负责调解一些大的民事纠纷外,大多数小纠纷,比如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等,一般要请村里一些“德高望重”的人来调解,即专门有管事的人。人穷之时,当然不是“德高望重”,如果去劝解,不但没有人会听,反而会被人奚落,搞不好还会把自己搭进是非的漩涡之中,自找麻烦。
3、酒席上少说话。
在农村,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村里人家,凡逢红白喜事,人们都去参加,这是农村固有的习俗,这种人情世故,大多数情况下与贫富没有多大关系,是村里一种正常的交往。
筵席中的座位往往能体现一个人在村里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也能看出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老话说:“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因为自己家穷,为了避免自己的自信心受到打击,或者说被别人羞辱,找准自己的位置,少说话,少管事,吃完饭就走。
总之,这句俗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在旧时,人们普遍理解为,人穷时少说话少管事,是为了尽量避免在众人面前受到别人的羞辱;现在,一些年轻人理解为人穷时要励志的说法,这也没有错,俗语的内涵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使其更具有正能量。
农村俗语“人穷少说三话,没钱少管三事”是什么意思?
农村老话常说这么一句话就是“人穷莫说三句话,没钱少管三件事”,是非常的有道理的,因为现在这是一个金钱主导的社会,有钱就是有了一切,没钱的人注定身份卑微。如果没钱的话莫说说话,就是平常扎堆聚会有时候都感觉没脸去。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句话的具体意思。
首先就是“人穷莫说三句话”,这其中第一句话就是那些不思进取,不懂上进的丧气话。因为一个人没钱不可怕只要有志气,有一颗上进的心,终究还会有出头的日子,但是如果一个人不但没钱,而且整天说着一些“我不行”的丧气话泄自己的气,那么这个人就真的是无可救药了。
这第二句话根据我的理解就是一些强逞英雄,没钱充大头的逞能的话。因为你本来就没有钱,还不知道自己的斤两,非要打肿脸充胖子,说过的大话要不就是完不成折自己的脸面,要么就是费很大的精力造成,让自己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所以说话做事不可逞能,免得让自己陷入险境。
第三句我想就是生气的气话。因为自己本来就没钱,如果整日说一些气话只会让自己雪上加霜,不但不能成功还会让自己萎靡不振。所以在贫穷的时候需要保持一个开阔的胸襟,什么事情都想开一点,不可过分的跟别人置气,多想一下如何出人头地才好。
还有就是这句俗语的下半句“没钱少管三件事”,根据我的理解这第一件事就是自己承担太多责任的事情,因为在一些公家的事情处理上,如果是自己承担太多的责任,就会管理很多的资金,而自己的贫穷会成为别人猜疑的理由,感觉你贪了一部分钱,一旦钱对不上账,那么你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解。
这第二件事就是少管超过做人底线的事情。一个人如果不但没钱而且做事方面毫无底线,那么这个人基本就是废人一个了,是一个对社会没有任何意义的人,所以就算自己没钱,也要不参与那些违法犯法超过底线的事情。
第三件事就是不要管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因为自己没钱没势,在做事这方面需要量力而行,如果管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很可能最后事情没管好还会让别人看不起说没事多管闲事从而毁了自己的名声。
其实对于这句老话总得来说就是为了告诉人们在没钱的时候需要努力挣钱,加油奋斗,不要打肿脸充胖子管理一些自己不能够完成的事情,说一些牛气冲天的大话,不但没有用还会让自己陷入两难的境地。
农村俗语“人穷少说三话,没钱少管三事”是什么意思?
农村老话讲的:“人穷莫说三句话,没钱少管三件事”指的是什么呢?有道理吗?在农村浩如烟海的俗语老话之中,其中就有很多的做人道理,也有很多做人做事的经验之谈,这些简单的话语却能够将很多人生真谛得以阐述,在民间广为流传,那么这里将的不说三句话和不管三件事指的是什么呢?
人穷莫说三句话:首先第一句是不说泄气的话,人生都有失意的时候,如何想方设法渡过难关,是要靠自己去努力去奋斗才能达到的,单靠唉声叹气是丝毫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泄气的话语只能带来更为悲观的情绪,要学会愈挫愈勇,而不是只是埋怨抱怨,这样的情绪只能增加负面影响,对于以后的发展更是不利。
不说超限的话:俗话说吃饭穿衣看家底,做任务事情一定要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对于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决计不要去逞强硬着头皮去说,本来就很拮据,对于达不到的话语,更是有不负责任的态度,做人要诚诚恳恳,做事说话,都要量力而行,切不可说一些冒失的话语。
不说兜底的话:遇难贫穷之时,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自己内心的话语和遭遇还是少提为好,能帮你的决计不会等你贫穷之后听你诉说才帮你,这时候的知心话语还是不说为妙,话留三分,切不可向人盲目倾诉倒家底,只能说不但没有用途,有时候反而你认为的知心话语,还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少管三件事指的是:不管感情的事,自己温饱尚且不顾,在浪费精力去管一些本来就不容易管的感情纠葛,不论有钱没钱之人对于感情之事,本来都是最不愿意管的事,挑散容易说和难,很多时候感情其实本来就是人家的事,抱着好像去掺和,有时候真的会落一身埋怨。
少管担责之事:管事说和都是可以,但作为现在困境的自己,要看清楚自己的位置,量力而行做到能够全身而退,不会陷入其中的道理,因为真正想要自己出手的时候,自己的能力有限,光嘴上说说道时候就不是那么管用了。
少管替代的事:对于现在困境的自己,这时候切不可替人拿主意,自己的处境如果能够有好主意,那自然也是不会到这地步,其实也是很简单的做人道理,没有能力打肿脸充这个胖子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农村这些诸多俗语老话之中,有一些确实能够教会很多的做人道理,对于这句老话俗语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补充评论留言,谢谢。
农村俗语“人穷少说三话,没钱少管三事”是什么意思?
农村老话讲的“人穷莫说三句话,没钱少管三件事”指的是什么呢?有道理吗?
俗话说“钱壮怂人胆子”,人没钱不但说话不硬气,就连腰杆子也站不直。古人不是说过吗?钱能通神,钱会说话,钱是四条腿的蛤蟆。有道是人穷志短马瘦毛长。说的虽然消极,但从现实来看,这种志短的现象还是有的。就是人穷人没钱自己还消极颓废,而不积极上进。这就不能全怪别人和社会不公平了。我们做人,要讲人穷志不能短,更不能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人穷志不能短。因此古人说人穷莫说三句话,哪三句话?肯定是消极的不利于自己发展的泄气话。我倒是认为是第一不说消极话,越说自己越没希望,人爱钻牛角尖,然后就会悲观失望,越觉得生活没意思而破罐子破摔。第二就是不说大话,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人微言轻,说的再多把牛皮吹上天也没有人看得起你,只会笑话你。第三不说仇富的话,别人不嫌贫爱富,自己更不能杀富济贫。人家有钱是人家凭本事挣来的,说的钱来的也不容易。想有钱靠自己努力奋斗。
没钱少管三件事。哪三件事?我的理解是第一,少管闲事。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当自己没本事帮助别人的时候,就不要拍着胸脯子答应帮助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各人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第二是少管钱事。无债一身轻,不要和别人有债务往来,也不要帮助别人担保借钱。是要担负还债的义务的,一旦别人还不上,你要负责担保责任的,雪上加霜日子更不好过。第三是少管纠纷事。狗咬狗一嘴毛,不是自己家庭事务还是少参与的好。农村人最忌讳拉偏手,两个人闹矛盾打架斗殴自己不要去掺和,会有人认为你袒护另外一方,结下仇怨百口莫辩。
不管是人穷还是没钱,都是在说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问题。农村老人讲人穷没钱说话不管事还会惹事儿,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农村俗语“人穷少说三话,没钱少管三事”是什么意思?
老话说“人穷莫说三句话,没钱莫管三件事”意思是说,穷人,也就是地位卑微的人,说话没有分量,遇事最好操持沉默,不要多说话,因为即使你说了,也没人在意你说的话,所以说财大气粗,人穷志短。没钱少管闲事,因为你没有管闲事的那个能力,别说三件事,一件都没有能力管。
人穷莫说三句话,哪三句话?我认为的三句话是:一、穷死不说自己穷。因为即使你再穷,只要不是特殊原因,别人也不会因为你穷而施舍钱财给你。你整天在别人面前说自己穷,只能让别人瞧不起你,别忘了农村有句话说人敬有的,狗咬丑的。不是说人人都是势利眼,只是现在真不是越穷越光荣的年代了,还是闭上嘴吧改变现状吧。
第二句是不说好高骛远的话。有些人别看家里穷,却不把小钱放眼里,不愿意脚踏实地的做事,凭真本事改变穷的命运。而是总觉得自己有天大的本事,这山望着那山高,最后是小钱不看在眼里,大钱又挣不来。
第三句是违背良心的话不能说。无论多穷,不能做违背良心的事,说违背良心的话,任何时候,都要有做人的底线。
没钱不做三件事。首先不做失信于人的事,为人一定要讲诚信,一旦失信于人,要比贫穷更可怕。二,没钱也坚决不做偷鸡摸狗的事情。即使穷,也要穷的光明磊落,不去做那些歪门邪道,让人不齿的勾当。第三件不能做的事情是,一定不做有失尊严的事。尊严,跟穷富无关,人活着就要有尊严,不可以因为贫穷丢失了尊严。活着不管穷富与否,都要活的堂堂正正。
农村俗语“人穷少说三话,没钱少管三事”是什么意思?
因为父母都是标准的农民,所以从小我家的经济条件就一直不好,这些年来从父母和自身上我体会到了太多的人情冷暖。
今天我就用身边的几个小例子来给大家解释下这句“人穷莫说三句话,没钱少管三件事”。
“人穷莫说三句话”,哪三句呢?【1】玩笑话
人们不是常说玩笑是生活的调味剂吗?没错,玩笑是调味剂,但是要强调一点:玩笑是有钱有地位人的专属生活调味剂。
穷人开玩笑无异于自找尴尬。
记得那是我七八岁的时候,一次母亲带着我到城里的舅舅家串门,呆了几天后准备回老家,舅舅和舅妈送我们到车站,临别前母亲开玩笑说:“嫂子,这回我们自己能找到门了,以后没事少不了来城里麻烦你啊。”舅妈听后本来和颜悦色的脸上立马闪过了一丝不快,从鼻子里哼了一声:“行”。母亲一看这情况只能是尴尬的一笑。
在舅妈眼里我们母子是什么?是穷亲戚,来往的越少越好,母亲只是一句玩笑话,却弄得自己尴尬,舅妈也不情愿。当然了,从那以后我们再也没有去过他们家,直到去年舅舅病逝,母亲去了一趟,也是当天来回。
同样的话,如果母亲换个有钱人的身份,我相信舅妈一定不会是当时那个态度。
不是玩笑开不得,只是你的身份地位让玩笑变成了尬笑。
【2】大话
相同的话从不同的人口里说出来,效果完全不一样。王健林说挣一个亿是小目标你觉得有道理,推车卖菜的大哥说这话你就认为是装大尾巴狼。
大话很容易被拆穿,我在以前的一篇文章中说过,当今这个社会没有傻子,你吹下的牛早晚要砸到自己的后脚跟上。
大学时隔壁宿舍一哥们,经常跟我们吹牛说自己家里条件有多好多好,说他爸是某公司高管,家里有台路虎。后来无意中认识了一个他的老乡,那老乡告诉我们说那哥们家里其实就是早市上卖鱼的小贩。知道面具被揭穿,那哥们往后的两年多里几乎就没敢再跟我们说过话。
你穷不可怕,说大话吹牛才尴尬。我的父亲就是个普通的打工族,我跟舍友们直说的,也没有人瞧不起我。
不管何时何地,永远不要讲大话。
【3】当众的话
老话有云“人穷莫入众”,这就告诉我们人穷时,尽量少往人群中凑合,当众尽量少说话。
啥意思呢?当众的话你可以说,但是起不起作用那就两说了。搞不好还是给自己招来满脸的尴尬。
人穷时,当众说的话往往不如一个屁。
前年过年时,我们初中同学聚会。时隔二十年再聚首,大家确实都很高兴,我们聚在一起聊现在的生活,聊过去的友谊。
饭局接近尾声,一个老同学站起来提议一会大家去唱歌,但是他的话说出来之后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还有几个女同学小声嘟囔着“真是老土”之类的话。为啥会这样?因为这个同学初中毕业后就去打工了,现在只是电子厂的一名普通工人。
为了缓解尴尬,另一个混得很不错的同学,也正是这次聚会的组织者赶忙站起来说:“依我看咱们就去唱歌吧,也挺不错的。”他这话音未落,众人全都赶忙响应。
不是同学情谊不值钱,只是这个社会太现实。
“没钱少管三件事”,又是哪三件事呢?【1】安慰人
有人认为安慰人是个技术活,这点我也承认,但是效果好坏往往取决于你的财力和地位。
有句老话说得好“言轻莫劝人”,为什么言轻?就是因为穷呗。安慰人,不是咱们普通老百姓该干的活。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假如你经商失败,赔了一大笔钱,这时候过来两个人安慰你,一个是马云,一个是隔壁老王,即使他们说了同样的话,你觉得谁的安慰效果好?当然是马云了。对于老王的安慰,搞不好你可能还会嫌弃的说上一句:“你自己的屁股都拿瓦片盖着,还来跟我说什么风凉话啊。”
高中时候,有一次宿舍同学丢了五十块钱,急的他抓耳挠腮,哭爹骂娘。一看这样我赶紧上去安慰他,说了半天,那同学依旧保持着疯狂的状态,到最后我也不说了,径直去食堂吃饭,没想到我一转身那同学竟然来了一句:“敢情丢钱的不是你,少在这装善人。”
说实话,我比较能体会他当时的心情,可能是太着急了才说出这样的话来,但是转头一想他这不是好心当做驴肝肺吗?我当时很有冲动拿出五十块钱摔倒他脸上,但五十块是我一周的生活费,所以也只能是想想罢了。
对于劝人者,你可能永远无法真切体会被劝者的感受,所以当你财力权利没有达到一定地步时,最好不要轻易去劝人,安慰人。
财大气粗的人安慰别人可以说一句:“没事,有我呢!”你敢说吗?你能说吗?如果不能大大方方的说出这句话,那就最好别去安慰别人了。
【2】劝架
大概是我初二、初三那时候的一个春天,村里的一个大伯和一个小叔因为种地问题吵了起来,俩人都认为自己吃了亏,吵了一个多小时也没分出胜负。父亲是个热心肠,一看这情况赶忙上去劝架。不劝不要紧,父亲这一劝到惹了一身的麻烦。
大伯和小叔把矛头都指向了父亲,俩人异口同声的说了句:“你算什么东西!”,这话搞得父亲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尴尬的站在那一动不动。不一会村长路过,上前只说了句“你俩有话好好说”,大伯和小叔就立刻停止了争吵。
我始终记得那天中午父亲脸上的尴尬和郁闷。奈何人穷,劝架劝成了引火上身。
不是不能劝人,是要在劝人之前考虑清楚自己的地位。
【3】亲戚琐事
要问这世间最麻烦的事是什么,我首推亲戚间的琐事。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你管吧,没钱没地位管不好,不管吧,还有一层亲戚关系在那约束,所以说最难办。
2018年春天,我爱人的大舅去世,追悼会那天,关系比较近的亲戚都提早去帮忙,这其中也包括了爱人的小舅(这位小舅有钱有势,退休以前是电力局的一个大领导)。
因为我去的比较早,忙活了半天之后就坐下来抽根烟歇一会,我刚坐下烟还没点着,爱人的舅妈朝我歇斯底里的喊道:“你还不快去帮你小舅拿东西!”一脸懵的我赶紧跑下楼,结果一看那小舅只是拿了个装衣服的小袋子。
作为小辈我尊重长辈那是情理之中,但是爱人舅妈搞得这一出让我很是不爽,因为小舅是退休的领导,就得这样端着,我是平头百姓就该任你使唤?
亲戚有事不是不能帮忙,但要时刻警惕这种极度势力、眼睛长在头顶的烂亲戚。
别怪人情薄如纸,要怪就只能怪自己兜里的钱太少。
对于“人穷”的禁忌您还有那些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我是震言,喜欢用身边实例解答各种疑难问题的头条创作者,欢迎点击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