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疑的曹操为什么因为徐庶的一条建议而活捉赵云?难道看不出徐庶想救赵云吗?
曹操当然知道这是救赵云的,他之所以接受徐庶的建议,是因为曹操想生擒赵云。曹操为什么想生擒赵云?当然是为了生擒赵云怀里的阿斗。
生擒这个赵云有多大意义?生擒阿斗,用处可就大多了。曹操的思路是:生擒了阿斗,就可以拿阿斗来当人质,逼迫刘备投降或者是服从自己的命令。
那么,如果曹操生擒了阿斗,能不能逼迫刘备就范呢?应该有很大的可能。原因何在?生擒阿斗有什么意义呢?
第一、阿斗是刘备的嫡长子,对刘备事业的继承意义重大。
刘备当时只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义子刘封,一个就是甘夫人所生的阿斗。刘备当时已经将近六十,儿子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吧?像我们过了五十多岁以后,谁还不是为了儿女在努力奋斗?甚至有很多人可以说就是为了儿女而活着。
另外,在古代以儿子做人质的例子很多,简直就很普遍了。曹操讨伐孙权之前,也是令孙权把一个儿子交给朝廷做人质的。孙权不服从命令,曹操这才发动进攻的。
孙权后来在刘备进川之际,也想把阿斗拐到东吴,被张飞和赵云夺了回来。孙权的阴谋诡计没有得逞。
所以,曹操如果把阿斗给生擒了,那么对他以后跟刘备的斗争就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试想,如果曹刘两军一开战,曹操就把阿斗抱出来,放到两军阵前,刘备的士兵能放开手脚,全力以赴吗?
第二、曹操如果生擒了阿斗,刘备就会陷入进退两难之中。
即使刘备有放弃阿斗的勇气,也决定不管阿斗的死活。那么刘备以前四处标榜的仁义,将作何解释?仁义来,仁义去的,对自己的儿子不管不顾了。那么,刘备就会给天下人留下了一个为了权力和利益,可以不择手段、牺牲一切的恶劣形象。刘备集团很可能因此而土崩瓦解。要知道,刘备没有地盘,没有财富,能够凝聚将士们团结一致对付曹操,全靠着仁义道德。而刘备对自己的儿子都见死不救的话,谁还会再死心塌地地为他卖命?
第三、即使刘备不受挟制,依然我行我素。曹操也可以把阿斗养大,然后加以利用。
等刘备占领了地盘以后,阿斗再长大几年,曹操就可以推出阿斗,以朝廷的名义把阿斗封为刘备地盘的领导。刘备届时就会陷入无比尴尬的境地。比如,等刘备如果占领了汉中。曹操就把阿斗封为汉中太守。刘备占领了益州,曹操就等阿斗为益州牧,这样刘备就会很被动。
第四、生擒了赵云和阿斗以后,曹操可以用阿斗的生命来威胁赵云,逼迫赵云投降。赵云也是很难抉择。
曹操以前就用刘备的二位夫人,胁迫关羽投降。关羽也无计可施,就只好投降了曹操,并且在白马之战,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阿斗的分量绝对不低于二位夫人,所以曹操有故技重施的必要。试一试嘛,成功了,就是稳赚不赔;即使不成功,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曹操的心思,徐庶洞若观火,所以他立即抓住时机,向曹操建议。一则可以乘机最大限度地保住赵云的性命,二则使曹操有台阶下。
因为曹操毕竟不好把内心龌龊的想法宣之于口。这样借徐庶的建议,曹操来个顺水推舟,又赢得了爱惜人才,求贤若渴的好名声,何乐而不为之?
如果允许士兵放箭,赵云当然必死无疑。然而,谁能保证在射死赵云的时候,不射死阿斗呢?万箭齐发的时候,箭是没有眼睛的。如果用乱箭去射赵云,赵云势必会挥动长枪拨打羽箭。那么他枪法再好,也难免会挂一漏万,只要有一只箭射中他怀里的阿斗,小小阿斗就呜呼哀哉了。
令曹操出乎意料的是:赵云竟然有如此高超的武功和如此持久的耐力,竟然杀出重围,把阿斗毫发未损地救回去了。
这一战,“常山赵子龙”的大名深深地刻在了曹操的心中,十二年后的汉中之战,曹操对赵云的精彩绝伦还是念念不忘,发出了一声感叹:
“昔日当阳长坂英雄尚在!”多疑的曹操为什么因为徐庶的一条建议而活捉赵云?难道看不出徐庶想救赵云吗?
谢谢邀请!赵云怀揣阿斗,大战长坂坡,左冲右击,如入无人之境,曹操在高坡上看得清清楚楚,叹道,此乃虎将也,正是当年的吕布,当年的吕布被杀,那是听信了刘备之言,可惜。曹操本有爱才之心,沉思,若这个虎将到了我曹操手里,就不再像对待吕布一样杀害了,就问属下,此将何人?当听说是常山赵子龙,又叹道,此人怎么能保刘备呢?徐庶一听,便说:“丞相,我以前在刘备军中,了解赵云,丞相若抓住赵云,我能劝他投降。”曹操爱才心切,徐庶这话正迎合曹操的心理,心想,捉住赵云也只是时间问题,于是传令要活赵云,不许放冷箭。徐庶这一计原本是在救赵云,生性多疑的曹操却没有看出来,原因是前有言,后有语,顺水推舟,互送人情。徐庶提出建议,接话自然,曹操认为徐庶为他好,有情有义;曹操尊重徐庶的建议,也是给属下送个人情,前后语言,谈论自然,所以生性多疑的曹操一时没有想到这一计是在救赵云,至于没有捉住赵云,那是曹军将士的问题,曹操、徐庶都有责任,怪罪也不能全怪徐庶。人们常说,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也不是绝对的,只是和刘备诸葛亮交战不出什么主意,和他人交战,是出主意的,而且主意也很有用,曹操理解徐庶和刘备的关系,对徐庶的见解大都还是满意的。况且,徐庶的建议,正符合此时曹操的心理,也是曹操正需要这话的时候,所以曹操没有怀疑徐庶在救赵云。
多疑的曹操为什么因为徐庶的一条建议而活捉赵云?难道看不出徐庶想救赵云吗?
原先世上有一道水煮青菜,叫《三国志》,有营养,但口感略涩,吃下去消化慢。后来有个叫罗贯中的厨子,重新架锅起火,将这道菜回锅,翻炒中,他放入了葱姜蒜、香油酱油醋,花椒八角各种作料,在保留青菜原有的色泽为主打的基础上,添红{辣椒}挂黄{蛋花},此菜一出,时人品之,大呼美味,后广为朝堂市井赞誉,成为世之名菜,于今盛传不衰,此菜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后改为《三国演义》,罗贯中藉此成为世界名厨,国人每啖此菜,多挑指赞之,罗氏之功也。以致人们常常传谈菜的色泽、汤味,而少谈于青菜原本平时苦涩的味道。
青菜的三国:徐庶本是刘备手下一谋臣不假,把好友诸葛亮推荐给刘备也是事实。曹操兵犯荆州,荆州之主刘琮投降,寄居荆州与曹操对立的刘备自知不敌势盛的曹军,抓紧逃亡。曹操派出五千精骑追击,在当阳长坂坡追上刘备,刘备一众溃散。徐庶的母亲在乱兵中,被曹军抓去。徐庶至孝,无奈辞别刘备,说道:我本想与将军{刘备}一起创造王霸之业,现在母亲被抓,方寸已乱,所以请求从此与你告别。刘备虽势危心郁,但行事终还是敞亮人,应允了徐庶。徐庶遂投向曹营。
美味的罗本三国:徐庶提前于曹操下荆州登场,帮助刘备练兵出谋,并击败曹操的先遣部队,大破曹兵的八门金锁阵。曹操敬慕其才,掳其母为要挟,徐庶无奈辞别刘备,归顺曹操,但发誓终生不为曹操献一计一谋。
青菜的三国:刘备为曹操五千先锋军追杀在当阳,自己人马四散大溃。两个女儿也被曹兵掳去。幸好儿子刘阿斗被赵云于荒野兵乱中救出。大概率当是赵云能走草窝小径就走草窝小径,能避开曹军精骑就避开。辗转带出阿斗。也算刘备兵溃中的一功。
美味的罗本三国:不用多说了吧,家喻户晓,白马银枪,遇佛杀佛,遇魔杀魔,砍大旗两面,夺槊三条,斩曹营名将五十余员,直透重围。此时还未有七进七出之笔。
菜太美味,后世以此摆摊儿再炒者,又添加了赵云乃七进七出。
不大明白,怀揣个孩子,杀出来了,又为啥再杀进去。当年千古无二的神将项羽,在垓下十面重围下,报了死志,最后才敢杀了个一进一出。第二次再冲,怕体力都跟不上。
古人文化普及率低,吃个菜,只管味道好就可。现今人知识博,思维强,吃个菜,味道好了,还会好奇怎么做的,下的什么料。是以很多很多的人们通过“刨根探底”,知道了赵云长坂雄风,是属于文学艺术提炼加工。但还是有不少人,深迷其味,笃信当时历史画面就是如此。
五十员大将,数百名士兵,站那不动,你拿缨枪去捅,你试试得几个小时。再说就有点过于较真了。事无对错,认可赵云走小路避重兵也好,崇尚无敌英雄也好,都有立住脚的理由。死较真正史,说它对,有人还会说木头脑筋,迂腐。敬演义英雄,说它夸张,但又含有激励后人无畏敢拼的正能。所以说,愿较真的较真,愿当真的当真好了。较真的,头脑与阅历清醒些;当真的,以英雄忠义为楷模,正身正己正能些。谁都没错。
但有一点,徐庶献策,让曹操别放箭,活捉赵云。实是罗贯中为了突出赵云英勇,但又怕冷箭施放,终不好能圆满的夸饰赵云冲阵还得活着生还,这是百分百给自己小说,设的自解的包袱钥匙。这一点,各读君于此就不要强辩了。
我是爱看古书爱侃古事的散发弄舟,欢迎同好关注交流赐教。
多疑的曹操为什么因为徐庶的一条建议而活捉赵云?难道看不出徐庶想救赵云吗?
也许曹操看不出徐庶想救赵云,正象曹操中了庞统的连环计一样,鬼迷心窍呗。《三国演义》虽然是文学再加工,但人物、事件大体上有据可依,不是完全的凭空想象。小说没有什么七进七出之说,是民间的杜撰。中国人就欢喜好大喜功,锦上添花,何况是《三国演义》武将中最完美的人物呢?罗贯中笔下最完美的人文是诸葛亮,武是赵云,其他人物都存有缺点和不足。对精心打造的艺术形象,决不会让他有闪失。即使是敌方主帅曹操,也要服从这个需要。
多疑的曹操为什么因为徐庶的一条建议而活捉赵云?难道看不出徐庶想救赵云吗?
你的这个问题,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长坂坡之战,说的是赵云赵子龙,在曹军中杀的七进七出的故事。
为了回答清楚徐庶为多疑的曹操献计,曹操为何依计而行?难道曹操没看出徐庶想救赵云吗?我分两个部分来回答你的问题。
1。曹操活捉赵云出于什么心里。公元207年,曹操派大将曹仁攻打新野,不幸被刘备打败。次年,曹操腾出手来,发兵直奔荆州杀来。刘备知道来者不善,便向江陵撤退。
曹操手下大将曹纯,率五千精兵袭击江陵,在当阳附近拉开了大战的序幕。曹兵气势汹涌锐不可当,一下子冲散了刘备的军队。刘备在乱军中杀出一条血路,习惯性的顺着大路就跑了。
甘糜二位夫人抱着阿斗,困于曹军的大阵之中,无法逃脱军兵们的围追堵截。
就在这关键时刻,只见一位身着白盔白甲白战跑,胯下白龙驹,手执一杆亮银虎头抢的大将,向二位皇嫂这边杀来。甘糜二位夫人一看,来者正是常山赵云赵子龙。
曹兵曹将岂能让赵云救走刘备的夫人和儿子,一拥而上奔子龙杀来。子龙一抖虎头亮银枪,与曹将的虎狼之师拼杀起来。一人面对千军万马,子龙如同去了曹操家的西瓜地,噼里啪啦一顿的猛打猛冲,杀的曹军人仰马翻四散奔逃。
此时,曹操、徐庶和曹仁站在山头观地瞭阵,曹操被白袍将军的神勇惊呆了。问曹仁此将何人?曹仁道:“刘备爱将长山赵子龙是也。”
曹操睁大了双眼,看赵云好似一条出江白龙,在曹军的汪洋大海里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他手下的名将张辽、许褚、文聘、徐晃、张郃等,几乎都不是子龙的对手。不由心底赞叹不已,真虎将也!
“丞相,乱箭射死赵云如何?他此刻已杀了我们四十多员战将了啊!”曹仁忙问道。
曹操和没听见一样,目光随着子龙游走,好像在说“杀得好,杀的有气势,有门道。”“丞相,请您定夺?”曹仁催促道。
回过神来的曹操,看了一眼身边的徐庶道:“元直先生,对此有何见教?”徐庶也看了一眼曹操,没有立刻回答他的提问。心里明镜是的,从曹操观阵的眼神就可以看出,曹操喜欢上了赵云。
心里说道“世人都说你生性多疑,奸诈无比。可是曹阿蛮,你的表情已经告诉了我。说明你呀!愣头青一个,还是嫩啊!”
“丞相,依我看,我们要活赵云为上策。这是一员难得的虎将,将来为丞相鞍前马后冲锋陷阵,谁又抵挡得了呢?”徐庶不紧不慢道。曹仁一咧嘴,心说徐庶没出什么好计策。
曹操一听,先是一惊,心想我怎么想的他怎么会知道?他和赵云本来可是一个战线的“战友”啊!会不会曲线救赵云呢?
徐庶已经看出曹操那点鬼心眼,反问道“丞相,要不命曹仁传令,射杀赵云于长坂坡如何?”
曹仁一听,乐的马上应允。“且慢!传令三军将士,不得伤害赵云赵子龙,违令者斩!”曹操急忙吩咐曹仁道,曹仁一脸苦瓜相下去传令了。
2。曹操看不出徐庶在救赵云吗?曹操的这个想法不是没有,而是一闪而过。他是真心喜欢赵云超群出众,是将来能独当一面的人物。
至于徐庶献计要活捉赵云,是说到曹操心坎去了。徐庶知道曹操有三大爱好,一是爱惜文化高深的谋士,二爱惜武艺超群的大将,三是爱别人家的媳妇。三个爱好都被徐庶切中要害,所以徐庶献计活捉赵云,没有引起他的怀疑。
赵云一战成名,要感谢三个人。一是曹操真心爱才,二是徐庶的反间计和激将法,三是刘备提供的平台。
小结:长坂坡之战中,不合理的地方取决于曹操,这是最主要的问题,因为他是一军之帅。徐庶左右不了他的决定。起码只是一个参谋作用。
上兵伐谋,攻心为上,战场瞬息万变,考验的是人的智慧和决策。
我是禅悟净慧,欢迎阅读我的其它文章。谢谢!
多疑的曹操为什么因为徐庶的一条建议而活捉赵云?难道看不出徐庶想救赵云吗?
传说在长坂坡前,赵云单骑救主被曹操看到。由于赵云的骁勇善战,让曹操起了爱才之心。徐庶在曹操身边,趁机向曹操建议活捉收留赵云。曹操采纳了徐庶的建议,不让施放冷箭,务必活捉赵云,这使得赵云得以冲出重围。那么曹操生性多疑,他难道没有看出徐庶想要救赵云脱困的真心吗?
一、曹操看穿了徐庶的心理。曹操是一代枭雄,他要是看不出徐庶的真心,那就未免太过于低能了。徐庶加入曹操阵营,本来就是不情愿的事情。曹操欺骗徐庶的母亲,伪造徐庶母亲的信件召唤徐庶回来。在徐庶回来后,徐庶的母亲因此十分愤怒,自尽而亡。曹操又怕徐庶离去,把徐母安葬在许昌。
在徐庶加入曹操阵营的整个过程中,曹操完全是违背了徐庶母子的意愿,采取狡诈的手段让其就范。而且本来是想尽孝的徐庶,反而失去了母亲。这些都是徐庶无法原谅曹操的地方,因此徐庶入曹营后,一言不发,根本就不为曹操献计献策。
曹操对此十分清楚,不过能够达到收罗徐庶,削弱刘备阵营力量的目的,曹操也心满意足了。不过曹操在南下荆州时,还是带着徐庶。他想要在战争过程中,对徐庶施展手段,好让他心悦诚服。在进攻前,曹操派徐庶去招降刘备,就有这样的用心。
徐庶领命去招降刘备,反而对刘备透露了曹操的军情。他建议刘备赶快撤退,以免遭受损失。对于刘备的挽留,徐庶说明自己不回,恐遭天下人耻笑,因此徐庶再次回到曹营。不过徐庶这次出使,在表面上也是执行了曹操的使命,让曹操感到自己彻底收服徐庶的想法有成功的可能。
在长坂坡前,曹操将刘备打得大败。当时刘备战败的惨状,实在难以言表。多年后鲁肃形容当时的情况说,刘备在长坂坡惨败后,手下还剩下的将士还没有一校之数。也就是说刘备的人马也就八百到一千人,可见刘备损失之惨重。
在这个时候,曹军到处抢掠财物,捕捉刘备的散兵。可是出乎曹军意料的是,半路上杀出了赵云。赵云在曹军中往返冲杀,所向披靡。曹操见到这样的武将,自然有了爱才之心。徐庶作为原来刘备阵营的人员,曹操自然要对他进行询问。
徐庶正是看出了曹操的爱才之心,才顺水推舟地向他建议收留赵云。其实这个时候曹操对徐庶保全赵云的用心一清二楚,只不过他的建议正好合乎自己的心意,才采纳了这个建议。曹操也想借着这个建议,来看穿徐庶的真心,看他是否真心归顺自己,能否下一步委以重任。
二、曹操是将计就计。曹操之所以大胆采纳徐庶的建议,是因为从当时战场的形势来看,已经大局已定。曹操认为自己的手下猛将如云,就算是曹操采纳了徐庶的建议,单枪匹马的赵云也已经插翅难飞了。因此曹操下令不得施放冷箭,只要活捉赵云。
不过让曹操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道命令产生了极大的副作用。他手下的大将闻知后,没有一个上前和赵云交手的了。这其中就包括和赵云缠斗,一路追杀的张郃。这样,赵云所到之处,遇到的只是曹营中的普通战将,自然不是赵云的对手。
再加上曹操要活捉的命令,更是加大了战斗的难度,让曹军损失惨重。要达成曹操的命令,曹军将士只能和赵云缠斗,消耗赵云的体力后再活捉他。结果在赵云的冲杀下,赵云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不过这样的战斗也让赵云的体力消耗巨大。在赵云冲出重围来到长坂桥的时候,赵云已经人困马乏了。在这种情况下,一向自尊的赵云,也不禁向站在桥头的张飞大呼“援我”。可见当时情况危急,如果没有张飞接应,赵云真可能凶多吉少了。从这一点来看,曹操也几乎达到了活捉赵云的目的。
三、曹操从赵云身上一举三得。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曹操采纳徐庶的建议,差点活捉了赵云。徐庶向曹操建议收留赵云,只是为他创造了突围的条件,并不能保证他能够突出重围。赵云突围的最根本的因素,还是他自身的武勇。这也正是让曹操最欣赏赵云的地方。
其实,曹操从赵云突围这件事上,还是收获颇丰的,至少他一举三得。首先是他采纳了徐庶的建议,对赵云进行围追堵截,险些活捉了赵云。如果此举成功,曹操就会让刘备损失一员大将,还会丧失自己嗣子刘禅。
其次,曹操从赵云突围这件事,对徐庶内心进行了准确的判断。曹操对徐庶的判断是,他还是有着自己的操守,不会背叛自己。但是徐庶也会顺从自己的心意,向自己提出一些建议。这些建议虽然对刘备阵营可能有利,不过也不会伤害曹军的利益。
曹操以此判断为基础,对徐庶的态度有了改观。他能够对徐庶进行任用,不过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任务。他知道徐庶不会为自己贡献全部力量,不过也不会坏自己的事。由于曹操手下谋士如云,缺少一个徐庶也无关紧要。在赤壁之战前,徐庶主动请缨去散关,曹操也就毫不疑心地答应了。
第三个收获就是发现了刘备君臣的去向。在当时的长坂坡战场上,十几万军民乱成一团,根本无法发现刘备君臣的踪影。赵云的出现,为破解这个谜团提供了答案。赵云的武艺高强,在曹军中反复冲杀,肯定是肩负重要的使命的。
这样的将领,一定在刘备阵营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如果顺着赵云这条线索,就有可能顺藤摸瓜地找到刘备君臣的下落。如果活捉了赵云,曹操就可以审讯赵云。如果赵云突出重围,曹操也可以跟随他去搜寻刘备君臣。
最终的结果不出曹操所料,他们跟随赵云来到长坂桥。在张飞撤走后,曹军赶造桥梁,再次追上刘备。如果不是关羽及时赶到,刘备君臣就凶多吉少了。可以说,曹操的这个意图也是实现了,只是运气不好,没有得到应有的结果。
结语:曹操在长坂坡接受徐庶的建议,要活捉赵云。表面上曹操是中了徐庶的计谋,实际上他是将计就计,收获颇丰。在曹操的精心运作下,他一举三得,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他险些活捉了赵云,让刘备差一点就损失了一员大将和自己的嗣子。
而且曹操还通过这个事件,摸清了徐庶的真实想法。徐庶对自己虽然不欣赏,但是他忠于自己的操守,不会明目张胆地做伤害曹军的事情。而且通过追杀赵云,曹操找到了刘备君臣的下落,险些将他们一网打尽。从以上这些我们可以看到,老谋深算的曹操还是比徐庶技高一筹。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