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牺牲了哪些战将?
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争夺中原地区的一场决战。公元199年,袁绍消灭了公孙瓒后,据有冀州(今河北中南部)、青州(今山东大部)、并州(今山西)、幽州(今河北北部)四州,自恃人多地广,兵精粮足,率十万大军(《三国演义》称七十万)南下,准备一举打下许昌,消灭曹操。
曹操兵少粮缺,采取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方针,以两万(《三国演义》说的是七万)左右的兵力抗击袁军。为了避免两线作战,曹操亲自率军东进,攻占了下邳(今江苏邳县东),打败了与袁绍联合的刘备,收降了刘备的大将关羽,解除了后顾之忧。然后,曹操屯兵官渡(今河南中牟北),迎战袁军。
公元200年,袁绍进军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前锋在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延津(今河南延津)两次大战曹兵皆胜。袁绍的大将颜良、文丑先后被杀。
曹操虽然取得了首战胜利,但是由于兵力相差悬殊,就后退一步,把兵力集中在官渡,坚守营寨,和袁绍对峙。
袁绍和曹操双方相持半年之久,曹操十分艰难。后来,袁绍的谋士许攸投降了曹操,暴露了袁绍屯粮的地点。曹操亲率五千精兵,夜袭袁军屯粮要地乌巢(今延津东南),烧毁袁军粮草一万余车。袁军军心涣散,全线崩溃。袁绍的大将张郃、高览又临阵倒戈,投降了曹操,袁绍仅带八百余骑狼狈不堪逃回河北。官渡之战的胜利,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曹操又在袁绍死后,一鼓作气连败袁绍的四个儿子,拿下了青、幽、并、冀四州。
官渡之战,曹操以全胜结束。因此从历史上看,曹操的大将没有什么损失,而是获得了关羽、张郃、高览等大将。《三国演义》中,曹操损失了宋宪、魏续两员战将。但是,宋宪和魏续都是吕布手下的降将,也不是什么鼎鼎有名的大将,充其量也就是三四流角色。
而袁绍一方的损失是:颜良、淳于琼、文丑、等大将被杀;张郃、高览两位大将投降曹操。张郃最后成为曹魏中流砥柱的一代名将,曾经被刘备和诸葛亮认定为心腹之患而惴惴不安。
赤壁之战则是比官渡之战规模更大,影响更深远的一场鏖战;也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经典战例。
公元208年,曹操统一了北方后,率领水陆军二十多万,号称八十万南下。曹操的企图是消灭占据长江中下游的孙权和刘备。
刘备派诸葛亮到江东联合孙权,共同抗曹。孙权权衡利弊,碍于形势危急,派大都督周瑜和谋士鲁肃率领精兵三万,沿江西上,与刘备会合,在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一带同曹操作战。
曹操虽然人多势众,但是因为长途跋涉,又不习水战,加上瘟疫流行,初次交锋,曹军即失利。
曹操只好退到江北,屯军乌林(今湖北嘉鱼西),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时遇大风,曹军船只不稳,就用大铁环将船只首尾相连,降低颠簸的程度,以减轻士兵的不适。
孙刘联军采纳了东吴大将黄盖的建议,使用火攻,并由黄盖向曹操诈降。黄盖率艨艟斗舰十艘,上面装满了浇注了油脂的芦苇和干柴。黄盖的十条斗舰顺着东南风(《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是诸葛亮借来的),疾驶到离曹军船舰二里处,突然放火,冲入曹军船队。
曹军由于船只都用铁环连锁在一起,无法躲避,顿时大火弥漫,浓烟滚滚。大火很快又延烧到岸上的曹军营寨,曹军大乱,人马被烧死和溺水而亡者不计其数。
孙刘联军乘势追杀曹军,一直追到南郡(今湖北江陵)。曹操无心恋战,率残部逃回北方。
赤壁之战使得孙权巩固了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刘备占据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后又进一步攻取了益州;而后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包含了长坂坡之战、当阳桥狙击战、三江口水战、火烧赤壁、曹操北逃沿路埋伏战等等战斗。这场战役,曹操损兵折将,士兵的伤亡无计其数,不好统计了。战将的伤亡如下:
第一、长坂坡,赵云一战斩杀钟缙、钟绅、夏侯恩等战将五十多人。
第二、当阳桥狙击战,张飞一声喝退曹兵几十万,喝死夏侯杰。
第三、三江口水战,东吴大将韩当和周泰分别斩杀曹将焦触和张南。
第四、火烧赤壁之大战前夕,甘宁斩杀了诈降的曹将蔡中和蔡和。
第五、曹操北逃沿路埋伏战,甘宁斩杀曹将马延和张凯。
第六、曹操中了周瑜的反间计,斩杀了水军正副都督蔡瑁和张允。
第七、曹操在大船上醉酒,失手刺死扬州刺史刘鹞。
孙刘联军的士兵有少量伤亡;战将仅有东吴的大将黄盖中箭落水,后被韩当救起。我们通过盘点,可以看到官渡之战是袁绍的大将伤亡不少;赤壁之战是曹操的战将纷纷被杀。
由此可见,大战的结果一般都是战争失败的一方损兵折将。而胜利的一方,往往都是少量的伤亡。所以,高明的指挥者,“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一般是不会干的。
有意思的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场战役参战的双方都是实力相差悬殊、判若云泥;而且都是实力弱小的一方打败实力强大的一方。这正如《尉缭子》所云:
必死与必生固不侔也。曹魏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牺牲了哪些战将?
三国三大战役其中之二就有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是两场决定三国命运的战争,其中官渡之战决定了谁是北方的霸主,赤壁之战决定了天下的局势是一统还是三分,这两场战争的参与一方都是以曹操为首的势力。
自从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中国历史上的战争,无一不是打成统一才会停止战争,除非敌对双方或多方势均力敌,谁也吃不了谁,冥冥之中,似乎有某种神秘的力量维持华夏大地上战争的规律。
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进行战略决战的战争,双方谁也没有退路,谁退谁就会输掉战争,同时失去北方霸权,所以尽管曹操一方的情况很艰难,尽管曹操写信咨询荀彧想退兵,但最终由于大局的原因,双方一定要决出个你死我活。
既然是决定命运的战争,那么官渡之战,曹袁双方肯定是倾巢出动,与其感觉曹操牺牲了哪些战将,不如先看一下双方参战有哪些战将,同时又损失了哪些战将?
官渡之战中袁绍方主要参战力量:
主帅:袁绍
谋士:沮授、许攸、逢纪、郭图、荀谌、田丰
武将:颜良、文丑、张郃、高览、淳于琼、刘备
士兵:步兵10万,骑兵1万
官渡之战中曹操方主要参战力量:
主帅:曹操
谋士:荀攸、郭嘉、程昱
武将:关羽、张辽、徐晃、于禁、乐进、刘延
士兵:3万人
可以明显的看出,曹操一方的实力是弱于袁绍的,但是神奇的是,曹操一方的主要将领损失是零,没有损失。在真实的战场上,将领可不是带头冲锋或单挑的,虽然也有这种情况,但是比较少见,将领一般是居中指挥作战,战场上的拼杀主要还是双方士兵来完成的。
再看袁绍方的损失,谋士沮授被俘虏,后因为想逃被杀,许攸叛变袁绍投靠曹操,其他谋士基本上跟随袁绍逃回了北方,武将方面,颜良被关羽所杀,文丑死于乱军,淳于琼被乐进所杀,张郃、高览率军投降了曹操,刘备独自逃走。
而且袁绍方的士兵几乎损失殆尽,除了袁绍带了几百人逃回北方,大部分投降曹操或被杀。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不仅没有损失将领,而且还增加了2员大将:张郃和高览,及一员谋士许攸 。
再看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其实曹军是兵分两路的,一路是曹操本部率领,从南郡治所江陵城(今湖北荆州)沿长江向东顺江而下,参与赤壁之战的就是这一路。
另一路是由赵俨都督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路人马沿汉水南下,这一路没有参与赤壁之战,在得知曹操本部在赤壁前线大败后,这一路就沿汉水撤退回到襄樊了。
曹操本部参与赤壁之战的将领有:满宠、曹纯,谋士有贾诩,总兵力约八万人。
当时的曹仁镇守南郡,夏侯惇、夏侯渊留守后方,曹操手下的名将基本上没有参与赤壁之战,就更谈不上将领的损失了。
东吴方的参战将领有:周瑜、程普、黄盖、吕蒙、甘宁、凌统等人,刘备方参战将领有:刘备、关羽、张飞。
事实上赤壁之战真正打的时间很短,只有短短几天时间,周瑜是利用了黄盖的诈降计+火攻计彻底的打败了曹操,黄盖假意投降曹操,约好时间,然后带着船投降,在快要靠近曹营时,黄盖点燃了冲锋船,就这样冲向曹军大营,曹操的战船没有用铁索连在一起,只是靠得很近。
接下来曹军就开始逃走,虽然有不少人被烧死和被杀死,但由于本身参战将领就很少,基本上将领无一损失,只是损失了数万士兵,而且这数万士兵还是投降的荆州水兵。
如果赤壁之战加上后来进行了一年之久的南郡之战,曹操方面也没有损失什么将领,唯一一个李通与绝北道的关羽交战后,不久就病死了,不知道是否与关羽有关,所以你看赤壁之战曹操虽然大败,但没有伤及元气,而且在随后的南郡之战中,曹仁还抵抗了孙刘联军一年之久。
如果你要问曹魏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牺牲了哪些将领?
回答是:除了病死一个李通之外,将领一个也没有牺牲,而且还有大将张郃和高览在官渡之战投降曹操。
曹魏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牺牲了哪些战将?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发生了三次大战,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案例。这三次大战分别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其中,曹操参与了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他在这两次大战中,一次大胜,一次大败。那么,他在这两次顶级大战中损失难哪些部将呢?
据演义中描述,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没有有名有姓的将领,而是在它的前哨战白马之战中损失了宋宪、魏续两员大将,却收服了张郃、高览两个大将,而在赤壁之战中,也仅损失了蔡瑁、张允等主要将领,依据演义中相关内容,分析如下。
官渡之战宋宪、魏续
这两位都是原吕布手下八健将之一,在吕布日落西山,大势已去之时归顺曹操的。他们归顺曹操后,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时刻想在新老板曹操面前表现一番。官渡之战前期,即白马之战中,面对河北上将颜良的十万大军,曹操也感到很害怕,想到将降将当炮灰的办法。
他回顾宋宪道:“我听说你是吕布手下猛将,现在可以和颜良大战一场,看看到底谁更厉害”,宋宪无奈,只能领命,应声而战。他“绰枪上马”,杀向颜良。可惜战不三合,颜良手起刀落,将宋宪斩于马下。
宋宪被杀后,曹操没有为宋宪感到惋惜,反而夸赞颜良“真勇将也!”这时,宋宪的好朋友魏续实在看不下去了,他挺身而出,道“杀我同伴,愿去报仇!”,向曹操请战。曹操慨然答应。魏续和宋宪武功八斤八两,也是一个就被颜良斩杀,一命呜呼。他只是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想要为宋宪报仇雪恨,没考虑到自己的实力,才被颜良所斩。演义中描述如下:操许之。续上马持矛,径出阵前,大骂颜良。良更不打话,交马一合,照头一刀,劈魏续于马下。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还是大胜,收编了不知道多少降兵降将,自身的伤亡很少,将领也只是在前期的白马之战中阵亡的两个降将宋宪、魏续。其他战将,如张辽、徐晃等一流大将,都是全身而退,并没有战死。相反,曹操还收编了张郃、高览等一流武将,增强了自己的实力。
赤壁之战蔡瑁、张允
这两位本来是荆州牧刘表手下水军都督。在刘表病逝后,他们两位游说刘琮投降曹操。曹操大举讨伐长江彼岸的孙权,于是任用蔡瑁、张允为水军都督,跟随曹操,发动了赤壁之战。蔡瑁、张允深谙水战,被东吴大都督周瑜所忌惮。
于是周瑜利用蒋干的到来,使用反间计,除掉曹操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具体计策为,蒋干作为周瑜的同窗好友,来到周瑜军中刺探军情。周瑜将计就计,大排酒宴,宴请蒋干,席间周瑜还喝多了。晚上两人同榻而眠,周瑜睡的如死猪一样,鼾声如雷。蒋干夜间醒来,看到周瑜办公桌上有机密文件、书信,找到一封封皮为“蔡瑁张允谨封”的书信,大喜,打开书信,看到机密。原来是蔡瑁、张允想要斩杀曹操,将曹操首级送给周瑜的书信。此时,周瑜还在说梦话,大意为数日之内让蒋干看曹操首级。蒋干出了一身冷汗,天不亮,便不辞而别。他来到曹营,见到曹操,献上书信,向其禀报蔡瑁、张允投敌的行为,一副立了一等功的样子。曹操看完书信后,大怒,当场便招来这二人质问,他们两位唯唯诺诺,答不上来,被曹操斩杀。《三国演义》描述如下:
操怒曰:“军若练熟,吾首级献于周郎矣!”蔡、张二人不知其意,惊慌不能回答。操喝武士推出斩之。须臾,献头帐下,操方省悟曰:“吾中计矣!”曹操不是蒋干那样的蠢才,刚刚斩杀了蔡瑁、张允,便明白了前因后果,知道自己中了周瑜的反间计。“宁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是不会承认自己的过错的,他向众人推脱为,蔡瑁、张允懈怠军务,被其斩杀。他杀了蔡瑁张允后,选自己的心腹毛玠、于禁二人为新的水军都督。
总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大军损失的主要将领有个共同点,即都是降将。官渡之战前期的白马之战,曹操损失了宋宪、魏续两个原吕布健将,却收服了张郃、高览两员大将,而赤壁之战中,曹操中了周瑜的反间计,损失了蔡瑁、张允两个水军专业人才,导致最后的赤壁惨败。曹魏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牺牲了哪些战将?
将领寡众,直接决定了战役之胜负,尽管可以以少胜多逆天改命,但还要讲究天时地利,两军交战必有伤亡。
三国时期著名的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对三国时期局势奠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有人因此功成名就,但成为刀下亡魂的也绝非少数。
咱们来细数三国时期,这两场战役,陨落的将领都有哪些?官渡之战是一场关于北方地区战略霸权的争夺战,参战方主要是袁绍与曹操。根据史料考证,曹操当时拥兵4万,而袁绍以数倍于他的实力,总兵力可达10万左右,对曹操而言,这无疑是一场血战。
官渡之战中,袁绍和曹操分别为两军主帅,袁绍总共动用6位谋士,6大武将,共计13余人共同指挥10万步兵,当然也还包括1万骑兵。
曹操实力相对薄弱,总共派出三名谋士,外加6位武将,当然可指挥的兵力仅仅只有3~4万人。
根据最后战况统计,官渡之战中的曹操巧妙利用计谋,四两拨千斤,最终获得战役胜利,他的人员伤亡几乎很少,主要将领更是一个没少,反而还多了一个叛逃过来的许攸,还顺手捡了袁绍两枚武将张郃与高览。
这场战役中命丧黄泉的除了谋士诅授,还包括武将颜良、谆于琼和文丑,曹操无疑是最大的赢家,袁绍最终落荒而逃,不仅丧失了许多谋臣武将,而且势力大减,逃窜流亡。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结束后基本就划定了三国的势力范围,相较于官渡之战,此时的曹操势力已有很大的突破。
当时曹操带领主力参与赤壁之战,还是分出一部分兵力,沿着汉水南下。当时曹操带领参与赤壁之战的将领包括曹纯、满宠和贾诩,这次兵力翻了一番,足足有8万人之多。
或许后来赤壁之战的失利,也可能是因为曹操调遣了大部分手下名将,太过于自信,反而让敌方有机可乘,当时夏侯敦和夏侯渊都只能留守后方,于禁、张辽、张郃、李典等将领都未参战。
东吴的阵容就比较强大了,不仅有智谋周瑜,当然也不乏像程普,黄盖,吕蒙,甘宁等将领,他们也是为此次作战,提前进行了准备,尽管最终只有短短几天时间,但周瑜玩得一手好火,直接打蒙了曹操。
假意诈降就是为了让曹操放松警惕,当然这次赤壁之战刘备也有参与,他带着他的两个兄弟,关羽和张飞。
关于最终的战后统计,其实这次伤亡和将领人员变动并不大。本来曹操带的将领就不多,也就没得损失,其他两方人员变动并不大,纵观两次战役,可能曹操在兵力上有所损失,但是将领可几乎没少,反而还多了几个呢!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也与当时曹操会笼络人心,一代枭雄的他,自然懂得如何带兵作战,他也深知优秀将领在一场战役中的重要性,自然也是首先保障了将领的安危。
何况古代带兵作战,并非像我们电视剧中所看到的那样,主帅基本都是整个战局的操控者,他们不但懂得基本的战术,更加注重和强调的是团队协作能力,而并非个人单打独斗,这样不仅极大的保障了自身安全性,有利于战争的胜利。
很少有将领会直接莽撞的冲上去,凭借一己之力和敌方前排抗衡,除非双方有约定,将领之间约个架什么的,但还是尽可能会以大局为重。
曹魏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牺牲了哪些战将?
曹操在官渡和赤壁没有著名将领阵亡,更要说的是,蔡帽,张允都是投降曹操的水军将领,并在赤壁之战后随曹操撤回北方,没有像演义里写的那样,由于蒋干盗书,周瑜反间而被曹操斩首。
再来说几点,两军交战,如演义里那样名将于镇前斗将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所谓的将领,在于临场指挥作战,而非带头拼杀于阵前。要知道千兵易得,一将难求。结合近代战争分析,不难发现,一个团的编制做战时,团级指挥干部是会有临时指挥所的,并会有很好的伪装或者掩体,并由正营级干部留指挥所听取统一调度再安排给下边现场指挥的副营级,所以,古代战争也是同理,像是关羽,张辽什么的高级将领,是不可能那么轻易上阵的,更别说两个司令员站最前边单挑了。
当然,古代是冷兵器作战,也没有近代战争那样的通讯指挥手段,所以主将会在一个制高点做指挥台,以便用鼔,金,旗帜来指挥军士如何作战,比如一鼓作气骑兵冲锋,二鼓弓箭射住敌军阵脚,鸣金收兵,立黄旗侧翼包抄什么的。只有陷于肉搏,夹击时,主将才会由卫队保护着杀出突围。所以,越大的战役,大将阵亡的几率越小。
个人见解,不喜勿喷,欢迎讨论。
曹魏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牺牲了哪些战将?
很高兴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我就仅仅是从《三国演义》的描述来说。
一、官渡之战
1、宋宪:原吕布手下八健将之一,下邳之战中背叛吕布投降曹操,在白马之战,被颜良所杀。《三国演义》描述:操引兵十五万,分三队而行。于路又连接刘延告急文书,操先提五万军亲临白马,靠土山紥住。遥望山前平川旷野之地,颜良前部精兵十万,排成阵势。操骇然,回顾吕布旧将宋宪曰:“吾闻汝乃吕布部下猛将,今可与颜良一战。”宋宪领诺,绰枪上马,直出阵前。颜良横刀立马于门旗下;见宋宪马至,良大喝一声,纵马来迎。战不三合,手起刀落,斩宋宪于阵前。
2、魏续:原吕布手下八健将之一,下邳之战同宋宪一起背叛吕布投降曹操,在白马之战。同样被颜良所杀。《三国演义》描述:魏续曰:“杀我同伴,愿去报仇!”操许之。续上马持矛,径出阵前,大骂颜良。良更不打话,交马一合,照头一刀,劈魏续于马下。
还有什么人,小说中没有描述,但我认为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也应该算进去,所以应该还有:东岭关守将孔秀,洛阳太守韩福,洛阳牙将孟坦,汜水关守将卞喜,荥阳太守王植,夏侯惇部将秦琪和蔡阳。
二、赤壁之战
曹操在赤壁之战死的将领肯定是很多的,但大多是没名气的。我们只说在小说中出现过名字的。
1、蔡瑁,张允:原刘表手下,投降曹操,死于周瑜反间计。《三国演义》描述:干取出书信,将上项事逐一说与曹操。操大怒曰:“二贼如此无礼耶!”即便唤蔡瑁、张允到帐下。操曰:“我欲使汝二人进兵。”瑁曰:“军尚未曾练熟,不可轻进。”操怒曰:“军若练熟,吾首级献于周郎矣!”蔡、张二人不知其意,惊慌不能回答。操喝武士推出斩之。须臾,献头帐下,操方省悟曰:“吾中计矣!”
2、刘馥:扬州刺史,死于曹操之手。当下操横槊问曰:“吾言有何不吉?”馥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操大怒曰:“汝安敢败吾兴!”手起一槊,刺死刘馥。众皆惊骇。
3、蔡中,蔡和:受曹操之命诈降周瑜,被周瑜识破而将计就计,蔡和死于周瑜之手用来祭旗,蔡中死于甘宁之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