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杀了曹髦,蜀国为何兴师问罪?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所以聪明机智的曹髦当然也知道。不过,曹髦的知道,还真的不如不知道。他年轻气盛、血气方刚,这一知道,就控制不住自己的冲动。
什么冲动?就是搞掉司马昭,不再受司马昭的腌臜气。皇帝要搞掉不尊敬自己的大臣,不是天经地义的吗?怎么就成了冲动了?
正常情况下,皇帝要搞掉大臣自然是轻而易举。但是,曹魏此时已经是极不正常了。曹魏的皇帝名义上还是姓曹,但是实际最高领导权已经属于司马昭了。这就得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说起。
魏景初三年正月下旬,曹魏的第二代皇帝曹睿驾崩,临死前安排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为托孤大臣,辅佐幼主曹芳。
开始曹爽对司马懿十分尊重,逢事都征求司马懿的意见,两人相处的还算是融洽。后来,曹爽的手下何晏就旁敲侧击地提醒曹爽要防备司马懿。何晏说,曹爽的父亲前大将军曹真就是被司马懿气死的。曹爽猛然醒悟,就建议曹芳封司马懿为太傅。曹芳年幼无知,自然是听从了这个叔叔的建议,就把司马懿“升”为太傅了。司马懿猝不及防,也只好默认了这个结果。
这样,兵权就全部落入曹爽之手。曹爽任命弟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曹彥为散骑常侍,各领三千御林军。曹爽又把自己的门客何晏、邓飏、丁谧封为尚书,毕轨为司隶校尉,李胜为河南尹。
好了,曹爽是实现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了。司马懿对此无可奈何,只能隐忍不发。曹爽也知道司马懿在等待时机,因此对司马懿从不放松警惕。
司马懿善于伪装啊!他把自己伪装成了一个体弱多病的糟老头子,一次次地瞒过了曹爽的监视和试探。曹爽终于忘乎所以,把司马懿的威胁彻底忘记,把警惕心抛在了九霄云外。
司马懿觊觎政权之心却无时不在。终于,机会来临了。曹爽带领他所有的亲信陪着皇帝出城谒拜明帝陵墓,然后顺便打猎。
司马懿就逼迫郭太后下诏,捉拿叛臣曹爽。曹爽虽有大将军印在手,却不敢跟司马懿对抗,最后请求司马懿让自己做一个富翁,享受富贵即可。司马懿当然是笑里藏刀地答应了。曹爽就老老实实地交出了兵符。不久,司马懿就以谋反的罪名诛杀了曹爽满门,灭三族。曹魏宗族从此一蹶不振。镇守雍州的征西将军夏侯霸也被迫投降了蜀汉。
不久,司马懿病故,长子司马师接替司马懿担任了大将军,司马昭担任骠骑将军。司马师兄弟二人为了加强地位,就不停地征吴伐蜀,结果连打败仗。司马昭被姜维围困在铁龙山,差点被擒,后来被郭淮救走。郭淮也因为营救司马昭而英勇牺牲,被姜维射死。
司马兄弟带剑上殿,专横跋扈,群臣莫敢不服。曹芳因此如芒刺在背,就密谋诛杀司马兄弟,结果事情败露。司马师兄弟就废了曹芳,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曹髦赐司马师黄鉞,并且入朝不趋,奏事不名,带剑上殿。司马兄弟的权势达到了顶峰。
后来,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先后发动了反对司马师兄弟的叛乱。加上镇东大将军诸葛诞的叛乱,都被司马兄弟平定了。至此,司马兄弟完全掌控了曹魏的政权和军权,曹魏江山已经属于司马家族了。
司马师病故后,所有的一切都由司马昭继承了。司马昭正准备伐蜀攻吴统一天下,曹髦却由于对司马昭不满而写了一首小诗。
曹髦的诗中,把自己比喻成困在井底的龙,被黄鳝和泥鳅等欺负凌辱。司马昭把曹髦的诗叫做“潜龙诗”。
曹髦这不是没事找事吗?潜龙勿用嘛,曹髦此时应该做的就是认真学习一下前辈汉献帝。不就是个皇位吗?你想要,给你就是。
曹髦却反其道而行之,不学习汉献帝,他认为汉献帝太窝囊。曹髦要跟司马昭斗争到底,绝不妥协。由此可见,曹髦不懂政治。政治是什么?
有很多时候,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
如果越王勾践不向吴王夫差妥协,能有卧薪尝胆以“三千越甲可吞吴”的那一天吗?
如果司徒王允不向董卓妥协,能有说服吕布,诛杀董卓的那一天吗?
如果李渊不向李世民妥协,能有安享晚年的美好时光吗?
曹髦不妥协,准备向司马昭发动进攻。曹髦的资本就是皇宫上下后勤人员加上位数不多的侍卫,一共三百多人。
三百多人就敢进攻掌握全国兵马的司马昭。曹髦的确是勇气可嘉,但是打仗靠的不仅仅是勇气,还得有实力啊!
曹髦带着三百乌合之众,慷慨悲壮地杀向司马昭的相府,结果毫无意外,曹髦被贾充指挥手下挡在了大街上。贾充一句:
“司马公养你何用?正为今日之事也。”将军成济就头脑发热,把曹髦一戟刺死了。好了,弑君大罪构成了,成济被灭三族。
司马昭又立曹操的孙子曹奂为帝,曹奂是曹魏的最后一个皇帝。
司马昭弑君,震惊天下。在曹魏内部,司马昭杀了成济搪塞过关。但是外部的敌对势力却师出有名了。姜维自然不肯放过这个大好机会。就以向司马昭问罪的名字讨伐司马昭。那么,曹魏内部的弑君之罪,跟蜀汉有什么关系吗?
当然有,因为曹魏和蜀汉其实是一个朝代的分裂状态。总的来说,还是一个天下。不管曹魏也好,蜀汉也好,东吴也好,奉行的都是忠君爱国、仁义道德、富民强国的文化基础和价值观。所以,谁违背了这统一的价值观,他人就有借口,有权力兴师问罪。这就叫做“以有道伐无道”。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这样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当然,如果国君无道,残害百姓,他国也可以向国君兴兵问罪。
几千年来,“分久必合,”就是这样。共同的文化传承,共同的伦理价值观就是三国必须统一的基础和有力证明。
所以说,三国统一是人心所向。“以有道伐无道”是时机的选择。
司马昭杀了曹髦,蜀国为何兴师问罪?
曹髦,字彦士,乃魏文帝曹丕庶长孙,东海定王曹霖庶长子。正始五年(244)年,曹髦被封为郯县高贵乡公。正元元年(254年),曹髦登基,是为曹魏第四位国君。曹髦在位六年,文武双全,深得人心。据《魏氏春秋》记载,钟会曾评价曹髦道:
“才同陈思,武类太祖。”
只可惜生不逢时,虽贵为皇帝,实为傀儡。时司马昭独揽朝政,年轻气盛的曹髦因无法忍受司马氏专权,不想坐以待毙,便率宫廷卫队及奴仆数百人,想攻入司马府,诛杀司马昭,然而不幸被司马昭的家丁成济所杀。演义中所描述的:“曹髦驱车死南阙”便是这一幕。
时曹髦死后,蜀国姜维出兵伐魏,在演义中,姜维出师北伐所打的旗号便是给魏帝曹髦报仇。然而司马昭杀了篡汉的曹贼,不应该是大功臣才对吗,姜维怎么还兴师问罪呢?
问罪是假,师出有名古人打仗讲究师出有名,无缘无故的攻打别人是难以服众的,而司马昭杀曹髦就给了姜维一个出师北伐很正当的理由!这里涉及到了一个中国历史上最敏感的话题:弑君。在曹髦以前,中国历史上的弑君行为是极其少见的。而且这次弑君还很不同,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臣子在光天化日之下杀死君主。曹丕篡汉都没有杀汉献帝,反倒对汉献帝很好。而现在曹魏政权还在,司马昭居然敢弑君,实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且北方世族多因循守旧,维护旧制,这也是曹操独揽朝政而不敢称帝的原因。司马昭背君弑主,世族百官对他必然恨之入骨,蜀国姜维此时兴师问罪必然是顺应民意,出师有名。
趁火打劫时曹髦死后,魏国内政必然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朝堂不稳,魏国军心必乱,会再次陷入动荡,此时出兵便有趁火打劫之利。
魏国国君被臣子所杀是一个绝好的机会,甚至可以相当于出师表中提到的“天下有变”。此时趁曹魏内部人心不稳,蜀国出击,就算打不赢,只要打下关中之地立足,蜀国的情况就会大大不同,甚至占据主动。
既望光复汉室,又思缓解矛盾姜维平生之夙愿便是继承诸葛遗志,北伐中原,兴复汉室。说白了,即使曹髦不死姜维也会出兵。据《三国志》记载,238年—262年之间,姜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其中,胜利3次,失败3次,5次打平,互有胜负。之所以坚持北伐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姜维有着光复汉室的雄心。
当然,自古以来,战争都是一种转移矛盾的方法,兵者,国之大事!当战事展开后,大家都知道输了,伤的是所有人,因此在内部斗争上会自然而然的有所收敛。时蜀汉内部分为三股势力,荆州集团,东州集团以及益州集团。他们希望在这个外来政权中获得更多的权力,更多的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因此这也就形成了其内在矛盾。发起战争转移内部矛盾,这也是诸葛亮,姜维连年北伐的原因之一。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司马昭杀了曹髦,蜀国为何兴师问罪?
首先,不要把小说或电视剧等同于历史。小说或电视剧,是带有某些娱乐的色彩,为了增加一些戏剧性冲突,会虚构一些故事。比如题主所说,司马昭杀了魏帝曹髦后,蜀国大将姜维兴师问罪。实际上,这是子虚乌有之事,在历史上,对于曹髦之死,蜀国并没有什么表示,更谈不上兴师问罪。
下面详述之:
第一,对曹髦之死,蜀国全无反应曹髦是死于甘露五年,也就是公元260年。曹髦虽然是魏国皇帝,实际上是司马氏控制下的傀儡。曹髦当然不想当傀儡,于是他奋起反击,发动政变。这次鸡蛋碰石头式的政变只有一个结果:皇帝曹髦在政变中被杀,政变失败。
曹髦之死,是死于五月。那么在该年的五月到年底,蜀国有过兴师问罪吗?根本没有。我们翻看编年史《资治通鉴》,该年的历史大事记录,从曹髦之死开始到年末,我们找不到一条蜀国声讨司马氏的记录。无论是曹髦还是司马氏,都是蜀国的敌人,蜀国怎么可能站在支持曹髦的立场呢?
第二,曹髦死后第二年,蜀国仍然毫无反应半年过去了,到了公元261年,蜀国有向魏国兴师问罪吗?我翻了三国史书,仍然没有找到相关的记录。
在曹髦死后第二年,蜀国发生什么事情呢?这一年,蜀主刘禅任命董厥为辅国大将军,诸葛瞻为都护、卫将军,共录尚书事。这时候,宦官中常侍黄皓弄权,董厥、诸葛瞻等人对他都无可奈何。
电视剧里还说蜀国联络吴国,兴师讨伐司马氏弑君,这更加离谱了。吴国与蜀国是盟国,关系是比较紧密,这一年吴国派使者出使蜀国,但是没有谈论对魏国兴师伐罪,这次出使,吴国使者对蜀国之内政作了一番一针见血的评论,认为蜀国“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直言,……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就是说,蜀国皇帝昏暗,朝中没有敢于直言的大臣,快要大祸临头了。
由此可见,曹髦死后第二年,蜀国不曾兴师问罪,更不曾与吴国联络伐魏。
第三,曹髦死后第三年,姜维伐魏,但与曹髦无关直到曹髦死后第三年,即公元262年,蜀国大将姜维发动新一轮北伐。姜维率部进攻洮阳,邓艾率魏兵阻击,打败姜维,姜维只得败退沓中。
那么姜维的这一次作战,是为曹髦而战吗?开什么国际玩笑!姜维是很喜欢北伐的,他北伐的次数比诸葛亮还多。特别是姜维成为蜀国一把手后,从公元253年到258年,六年的时间,与魏国打了六次战争。应该说,这些战争把蜀国打得兵疲民困,因而姜维不得不有所克制,到公元262年才又手痒难忍,发动伐魏之战。从现在史料看,这次伐魏之战,跟曹髦之死,仍然是八杆子打不着。
综上所述,电视剧里的故事,曹髦被司马氏弑杀后,姜维兴师问罪,这是完全凭空虚构的事,是没有史料支持的。
司马昭杀了曹髦,蜀国为何兴师问罪?
甘露五年五月初七(260年6月2日),曹魏皇帝曹髦带领数百奴仆们出了宫,杀气腾腾地讨伐司马昭。曹髦“大军”与司马昭亲信贾充军队混战。太子舍人成济傻乎乎地听从贾充的命令,抽出长戈上前刺杀曹髦,犯下了弑君大罪。他最后也被司马昭当作替罪羊,被灭三族。无论是皇帝讨伐权臣,还是权臣弑杀皇帝,这都是曹魏自己内部的事情,和蜀汉、东吴没有半分钱的关系。
可是在演义中,蜀汉大将军姜维听闻司马昭弒杀了曹髦,立了常道乡公曹奂为帝,便喜出望外道:“吾今日伐魏又有名矣。”他一边联系东吴,相约出兵,一面奏准后主刘禅,准备起兵十五万,讨伐司马昭。姜维为何要替曹髦打抱不平,向司马昭“兴师问罪”呢?
个人认为有下面三个原因,依据演义中相关内容,分析如下。其一,姜维早有伐魏之心,兴师问罪,只是为了师出有名。
早在诸葛亮时期,从公元228年到234年短短六年,他就六出祁山。为了复兴汉室江山,诸葛亮病逝在前线五丈原。后来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以“克复中原”为己任,只要一有机会,就誓师伐魏。在演义中,姜维一共九伐中原,这一次“兴师问罪”只是其中的一次伐魏之战。即使没有司马昭弑君之事,姜维准备好兵马粮草,也会再找个其他理由,讨伐曹魏的。一日没有灭了曹魏,一日不停止伐魏。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姜维也做到了,在他的有生之年,一直奋斗在复兴汉室的事业中,最后也因此而亡。
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击杀诸葛瞻的御林军,迫降刘禅。刘禅向姜维下达了投降的命令。姜维不得已放下武器,向钟会投降。他在投降后,还念念不忘恢复蜀汉,挑唆钟会和邓艾血拼,最后除掉邓艾,和钟会反叛。无奈大势已去,姜维最终失败。姜维真的做到了“生命不息,伐魏不止”。因此,“兴师问罪”司马昭,只是他的借口而已,为了师出有名,即使司马昭没有杀害曹髦,姜维也会在万事俱备后,讨伐司马昭的。演义中姜维之死相关描述如下:维仰天大叫曰:“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时年五十九岁。
其二,姜维兴师问罪,让从曹魏投奔而来的夏侯霸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夏侯霸是征西将军夏侯渊之子,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政敌曹爽,夏侯玄被调离,与自己不和的郭淮任雍凉大都督后,他看出司马懿的野心,害怕被司马懿所害,于是起兵造反,不敌郭淮,不得已投奔曾经的死敌蜀汉。夏侯霸投奔刘禅后,由于姻亲关系,受到了后主刘禅的重用,被封为车骑将军。
夏侯霸的愿望就是讨伐司马昭,恢复曹魏皇帝大权。现在姜维以“替曹魏皇帝曹髦报仇雪恨”的理由伐魏,能极大地调动老将军夏侯霸的积极性。姜维为“曹魏皇帝曹髦报仇”,这个名义出兵,夏侯霸作战非常积极,大战邓艾和王瓘,比蜀汉本土的将领和士兵卖力多了。他由于作战太勇猛,于洮阳之战中,被邓艾伏击射杀,悲夫哀哉。
其三,姜维兴师问罪,是为了争取“忠于曹魏,反对司马昭”的势力支持。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掌握了曹魏大权,两年后病逝,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相继掌握大权,架空皇帝,已经是名义上的皇帝。司马师和司马昭这哥俩,一个废了皇帝曹芳,一个更是犯下了“弑君”的十恶不赦大罪。
可是,曹魏京城和地方,还有忠于曹魏皇帝的忠臣,他们发动了不少叛乱,如淮南三叛(王凌之叛、毌丘俭文钦之叛、诸葛诞之叛),中书令李丰和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图谋废掉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等等。这些忠于曹魏皇室的忠臣们,时刻想着除掉司马家族,还一个朗朗乾坤。
现在,姜维打着为曹魏皇帝曹髦报仇的名义,讨伐司马昭,减少了阻力,能够孤立司马昭,可能争取忠于曹魏皇室的将领们袖手旁观,或者干脆投入到讨伐司马昭的队伍中来。总结:以上三点就是演义中,姜维“兴师问罪”司马昭的原因。即使没有司马昭弑君,姜维也会寻找机会伐魏的,发生了这件事,只是为姜维提供了借口而已。
而在正史上,翻看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和《三国志》,也没有相关记载。魏帝曹髦于公元260年6月2日被杀后,蜀汉和东吴这一年并没有任何伐吴的举动,第二年,蜀汉也没有讨伐司马昭。直到曹髦死后第三年,即公元262年,姜维才发动战争,讨伐曹魏,被邓艾击败。姜维不得不败退沓中,吓得不敢回成都交差。这一战,姜维显然不是为曹髦报仇,而是正常的伐魏之战。司马昭杀了曹髦,蜀国为何兴师问罪?
东汉历史上有很多傀儡皇帝,比如汉冲质、汉质帝以及后来的汉献帝,就连汉桓帝早年也是梁翼治下的傀儡皇帝,梁翼当时是外戚,掌握了朝政,还有兵权,被人称为跋扈将军,这个称呼就是汉质帝喊出来的,结果梁翼就毒死了汉质帝。
梁翼是梁商的儿子,梁商是汉顺帝朝的大将军,梁翼的妹妹是汉顺帝的皇后,整个梁氏家族在汉顺帝去世后成为朝廷的掌权者,梁翼先后掌权20多年,其家族先后有9个人被封侯,3个人做了皇后,6个人当了贵人,出了梁商与梁翼2个大将军,其家族中人在当朝为官者有57人,其中有三个人还娶了汉朝公主为妻。
汉桓帝刘志
可以说,梁翼在当时就是权倾朝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都不把皇帝放在眼中,汉质帝被梁翼所杀,汉桓帝当政初期,同样是梁翼掌权,但为什么汉桓帝刘志能够轻松除掉梁翼呢?
有三个原因:
一、梁翼权力再大,并没有形成稳定的政治集团,也没有政治目标。
从梁翼一生的所作所为来看,梁翼虽然有很大的权力,但他的权力只是被滥用,被用来收刮钱财,巩固地位,安享富贵,打击异己,说得简单点,就是说梁翼没有大志,没有篡位的野心,梁翼手下只有一群阿谀奉承的小人,没有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也没形成目标明确的政治集团。
跋扈将军梁翼
再加上梁翼并没有什么政治能力,看不惯人就喜欢搞暗杀这种下三滥的手段,要不然就是指使他人陷害,这种事情做多了,难免会让落下把柄,汉桓帝之所以会铲除梁翼,除了想夺回权力之外,也因为梁翼滥杀而引发,一个没有政治目标的梁翼,自然不会把汉桓帝刘志当成威胁,那刘志就有机会铲除梁翼了。
二、当时是大一统时代,天下人只认汉朝皇帝,此外还有宦官是外戚的政敌。
梁翼所在的时代是东汉的中后期,虽然东汉的统治日渐衰弱,但是影响力和认同尚在,况且当时的东汉是统一的朝代,整个天下人心归汉,汉朝皇帝在当时有着最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梁翼地位再高,也不过是汉朝皇权之下的官员,哪天要是皇帝不高兴了,随时就能扳倒梁翼。
东汉皇帝身后有宦官
而且东汉历来有皇帝联合宦官铲除专权的外戚势力的先例,从汉和帝招来窦氏外戚一族开始,外戚掌权到一定程度都会被皇帝所灭,而作为制衡外戚的就是宦官势力,从汉和帝时期开始,宦官的权势就越来越重,而且宦官是天生寄附于皇权反对外戚的,这是梁翼最后失败的原因。
三、梁翼并没有掌控全部的兵权。
梁翼在当时权势很大,但并没有大到一手遮天的地步,刘志与宦官联合铲除梁翼时,是以皇帝名义征发了左右两厢的骑士、虎贲卫士、羽林军、都候剑戟士一共一千多人,这些人就算是梁翼的手下,也没有人敢违背皇帝的命令,皇帝能够调动兵权,自然有反抗的力量,所以就能诛杀梁翼,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像后来的汉献帝一生当傀儡,就是因为没有兵权的原因,如果皇帝有兵权,根本不会怕任何权臣,随时能调动士兵灭了权臣,在皇帝与权臣的对峙中,没有士兵敢支持权臣的,因为皇帝才是至高无上的。
那么后来的曹魏皇帝曹髦为何就不能扳倒司马昭呢?如何看待曹髦率人诛杀司马昭的行为?
曹髦
曹髦应该是曹魏所有皇帝中能力最强的,除了曹操不是皇帝之外,曹髦的能力不可小看,用钟会评价曹髦的话就能看出,钟会是这么评价曹髦的:文同陈思、武类太祖。意思是说:曹髦的文采如同当年的陈思王曹植一样,曹操的带兵打仗的能力,如同当年的曹操一样。
而且,三国志中用了大量的文字来描述曹髦的文采,比如曹髦在评论古代的帝王时,认为夏朝的君主少康才能高于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并让群臣讨论这个问题,曹髦还与大臣讨论《易经》、《尚书》、《礼记》中关于治国的内容,这些都文采的证明。
不过需要注明一个细节的是:少康是夏朝的中兴之君,而不是开国之君,少康是铲除了夏朝的权臣寒浞,中兴了夏朝,而曹髦当时的处境与少康何其相似,曹髦有把自己比作少康的想法,同样希望自己能够铲除魏朝的权臣司马昭,可是曹髦却失败了,不仅失败了,他还成为魏朝唯一一个被杀死在任上的皇帝。
从曹髦讨伐司马昭的举动来看,这是一次非常幼稚的行为,看上去更像是自杀行为,曹髦与当年的刘志不同,刘志身边有宦官可以利用,而且还能调动军队,曹髦率领讨伐司马昭的人,只是皇帝身边的小太监、奴仆、殿中宿卫等人,连正规的军队都不是,不仅没有战斗力,而且人数很少,只有几百人,率领这些的人讨伐司马昭,随便一支军队就能灭了曹髦。
司马昭弑君
而且司马昭为了控制朝政,曹髦身边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司马昭安排在身边的,就算是曹髦率领的这些人中,也有为数不少的奸细,包括曹髦最信任的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三人中就出了奸细,王沈和王业两人向司马昭告密,曹髦这么聪明的帝王,难道身边人谁信得过,谁信不过,还分不清楚吗?
因此,我认为曹髦是死是自杀,只是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自杀,以引发天下人都知道的方式来自杀,尽管是贾充手下的太子舍人成济弑杀了曹髦,但这明摆着是司马昭的暗中授意,曹髦之所以如此讨伐司马昭,就是想告诉天下人:司马昭想弑君篡位!
从曹髦讨伐司马昭的一系列行为都能看出:
第一:曹髦讨伐司马昭是大张旗鼓的,而不是秘密的。
曹髦在出发前,把讨伐司马昭的事告诉了太后,还告诉了侍中王沈和散骑常侍王业,这唯恐天下人不知道一样,像这种事能公开吗?如果不是自己信得过的人,曹髦为何要说?唯一的解释就是曹髦就是要让司马昭知道,动静越大越好,最好是让天下人都知道。
曹髦被杀
第二:曹髦率军出宫是大声呼喊的,而不是秘密的。
曹髦出宫时率领了几百人,带着这些人不是秘密出宫的,而是大声呼喊地出宫,曹髦想杀司马昭唯一的机会就是暗杀,他这么大张旗鼓出宫,是怕别人不知道似的,这不是曹髦的风格,也不是暗杀的风格,而是自杀的风格。
第三:曹髦这点人能杀司马昭?恐怕他自己都不信。
曹髦只带了几百人出宫杀司马昭,当司马昭是死人吗?司马昭一个府邸的护卫都有上千人,而且京城所有军营都由司马昭控制,曹髦以为他带的全是武林高手吗?甚至都算不上正规军,标准的杂牌军,这点人能杀司马昭,恐怕曹髦自己也不相信吧。
综上所述,曹髦的行为是一种自杀行为,目的是延缓司马昭篡位的进程,如果曹髦不这么做,继续老老实实明哲保身,凭由局势发展,司马昭按照流程当时已经开始要称晋公了,然后就是晋王,最后就是禅让,当年曹操和曹丕已经给出了篡位的标准流程,司马昭这不过是依葫芦画瓢而已,事实发展果然如曹髦所料,曹髦被杀后,司马昭的行为引发天下的人反感,篡位进程也停止了三年,要不是后来灭了蜀汉,司马昭都不知道如何继续打开篡位的进程,所以曹髦之死还是有价值的,至少他是魏朝皇帝中,最有血性的皇帝。
司马昭杀了曹髦,蜀国为何兴师问罪?
蜀汉姜维得知曹髦讨伐司马昭而被贾充指使成济杀死后,大喜说,吾今伐魏,又有名矣,命人送信到东吴,约定一同出兵,讨伐司马昭弑主之罪,一面禀奏后主自率大兵北出。这是《三国演义》说法,史书所无,但此说不算唐突,背后有它的逻辑在。
忠君爱国一直是儒家所提倡,属于儒家名教之一,在汉朝大行其道,有这样的土壤在,曹家篡汉才那样耗日持久和大费周章,因此,姜维以臣弑君为名发动北伐,是非常合理并站在道义一边的,是代天伐罪。而这个借口,又针对逆臣司马昭而并不是针对魏国,在政治上也是很好的策略,可以分化敌国内部,是言之成理的事。
事实上,姜维并没有借这个理由北伐,在曹髦正为权臣烦恼时,姜维在国内也遭受严重挑战,蜀汉诸臣因他多次北伐无功,弄致国势空虚民有菜色,黄皓打算让阎宇代替他,得知邓艾不好对付作罢,诸葛亮儿子诸葛瞻也请刘禅让姜维当益州刺史,去干行政别再带兵了,姜维穷于应付,还有老将廖化等也对姜维屡有微词,正如之前费祎所说,我们智不出敌,国力弱于敌,连诸葛丞相都做不好的事,我们怎么可以奢望做好呢?此论在蜀汉大有市场,姜维自顾不暇,哪有空发动北伐。(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在曹髦死的前两年,姜维倒有因为淮南诸葛诞之叛而乘虚出兵,带了几万兵马直出骆谷,就是曹爽夏侯玄伐蜀被王平拒守击败的路,直到沈岭这个地方,恰好当时守备军少,正是大好时机,守将司马望沉着应战,坚守待援,邓艾急行军救援,与姜维相拒,死守不出。(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打到第二年,诸葛诞兵败,魏蜀还没有大打,得知消息,姜维便收兵回国了。虽没有收获,但这一仗,让姜维重夺大将军之位,继续筹谋北伐。才有后来的连锁后应。
曹髦死后的第三年262年,姜维再次出兵,被邓艾先有防备击退,回国后请求后主诛杀黄皓不成,黄皓亲至大将军面前跪求请罪,姜维无法可施,惊觉朝政已然失控,便自请到汉中西北沓中屯田,到沓中时,发现阴平与阳平关守备松懈,奏请后主增兵防守,被黄皓压下。这一机会被司马昭抓住,出动三路大军伐蜀,蜀汉大势已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