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谁最能喊?

古代的武将一般都是大嗓门,冲锋陷阵的时候就大声呐喊着冲了上去。一则可以为已方鼓舞士气,二则可以扰乱敌方心神,达到迅速战胜敌人的目的。

《三国演义》中武将的大喊就更是效果显著了。有不少的武将,在斩杀敌人时,往往都是大喝一声,斩敌将于马下。像关羽、许褚、典韦、庞德、黄忠等等大将,都有过大喝一声,斩杀敌将的记录。

最最无与伦比的大喝一声就是孙策和张飞两人了。这两位大将,有时根本不用出手,直接靠惊天动地的吼声,把敌人吼死在大惊失措之中。

孙策是在战领江东的战争中,喝死过一员敌将的。

孙策在父亲孙坚死后一直都在袁术手下,替袁术南征北讨,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袁术却并不是十分尊重孙策,反而经常出言无状,孙策倍感受屈。有一次,孙策得胜归来,参加袁术举办的宴会,在宴会上袁术当众对孙策傲慢无礼,孙策就郁闷至极。宴会结束后,孙策一个人漫步于庭院中,触境生情,想到了父亲生前是何等的英雄,而自己却沦落至此。那正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孙策越发地孤独伤感,禁不住放声大哭起来。孙策的哭声引来了父亲的老部下朱治,朱治就提议孙策向袁术借兵,以解救舅舅吴銲的名义到江东图谋大业。

孙坚的老部下吕范也闻声而来,吕范也表示支持孙策独立创业,并愿意贡献出自己的一百多士兵。于是孙策就以父亲的传国玉玺做抵押从袁术手中借了三千士兵,带着父亲原来手下的大将程普、黄盖、韩当等等,开赴江东。路上,又与前来雪中送炭的周瑜会合。

在征讨江东各地的战争中,孙策由于武功高强而总是身先士卒。孙策攻打曲阿刘鹞时,刘鹞的部将于糜出马,孙策不三合,生擒于糜。刘鹞的部将樊能,见孙策捉走了于糜,就从背后赶来。樊能赶到孙策背后,挺枪刺向孙策的后心,孙策的军士们大叫:“背后有人暗算!”孙策回头一声大吼,吼死了樊能。我们看《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策回头,忽见樊能马到,乃大喝一声,声如巨雷。樊能惊骇,倒翻身撞下马来,破头而死。策到门旗下,将于糜丢下,已被挟死。一霎时挟死一将,喝死一将。自此,人皆呼孙策为“小霸王”。

孙策的小霸王之称呼可是名副其实的。即使是霸王项羽在世,也不一定能够吼死敌将。

孙策吼死一人,是把樊能吼得跌下马摔破头而死的。还有更厉害的,直接把敌将吼得肝胆碎裂而死的。这个更加厉害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张飞,张三哥。

张飞的气质就是勇猛精进型的猛男。张飞一出场,《三国演义》是这样写的:

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如巨雷,势如奔马。

张飞的异常形貌立即就引起了刘备的注意。于是刘备就约张飞到小饭馆吃饭喝酒,讨论大事。这才引出了桃园三结义的经典好戏。

张飞上阵打仗总是叫哇哇的,就连绝世高手吕布都不堪其扰。两人颉颃了几次以后,吕布对张飞是唯恐避之不及。吕布对张飞的退避三舍,加上关羽对他逢人说项式的夸张宣传,使得张飞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自己天下无敌了,更加气焰万丈而不可一世。所以,张飞竟然敢一人一骑,大闹当阳长坂桥,用自己的大嗓门来抗拒曹兵百万。

在长坂桥,张飞接应了赵云后,把二十名士兵埋伏在桥边的树林中,就一人一骑伫立桥头,迎战追来的数万曹兵。

曹操一看,这不就是关羽口中的“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张飞吗?

曹操掀开自己的袍子,在袍子里边写的“今后要小心张翼德”几个字还依稀可见。曹操就勒住战马踌躇不前,众将士也都十分的迟疑不定。

“我这算什么,吾第张翼德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一般。”

白马坡,关云长的豪言壮语言犹在耳啊!众将士都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头。谁都怕自己就是张翼德要取其首级的那个上将啊!

张飞就越发来劲了,大喝一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谁敢啊,谁都怕自己做了仗马之鸣,被张飞取了首级。

张飞见曹操诸将人人畏惧不前,就又连喊两声:“谁敢与我决一死战?”结果,曹操身边的部将夏侯杰肝胆俱裂,口吐白沫当场死于马下。曹操就掉头逃跑,其他将领们一看,统帅跑了,自己也赶紧逃命吧,也都掉头就跑。于是数万曹兵狼奔豕突,四散溃逃。

张飞把夏侯杰吼死后,摔落马下的;孙策是吼得樊能大吃一惊,摔落马下时,摔破头颅而死的。所以说,张飞的吼声应该比孙策大出些许的分贝。

这两位大英雄应该对自己的吼声威力之大也是不得而知。否则,临阵打仗,何不先吼上几声听听,说不定就能吼死一片敌人。

当时他们能够吼死敌将也可能是危机时刻,自己的潜力爆发出来而达到了不可思议的效果。

“一声好似巨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所以张飞的吼声三国第一,举世无双!

三国演义中谁最能喊?

没有听见。

罗贯中说张飞嗓门大了点。

三国演义中谁最能喊?

非张飞莫属。张飞不光最能喊,而且还最会喊。略举三例:

第一喊据水断桥——喝退曹军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师南下,刘表病死,刘琮投降。刘备得知后南逃,数十万百姓相随,曹操派遣曹纯率领虎豹骑急追一日一夜,于当阳长坂追到刘备,刘备军被击溃,只率领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逃走,曹操大获人马辎重。慌乱间又不见了赵云,刘备乃派张飞去断后,张飞召集二十余骑立于当阳桥上,曹军大众至,张飞据水断桥,对着曹军大喊:"我就是张益德,可以来决一死战!"曹操军都害怕张飞的勇猛,虽然看见张飞人少,但也没有人敢上,刘备军因此获安,而后赵云又救出了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和儿子刘禅,与刘备汇合,此时关羽从水道前来接援,张飞与刘备等前往江夏。

第二喊义释严颜——张显侠气

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刘备与刘璋决裂,军师庞统中流矢身亡。张飞、诸葛亮、赵云等领荆州兵入川增援。大军到达江州,江州守将严颜据守不降,张飞将其攻破,占领江州,并生擒严颜,张飞对严颜大喝到:"大军到来,你怎么不投降还敢与我大战!"严颜回到:"你们无理侵夺我们疆土,我们这里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张飞大怒,令牵下去斩首,严颜面不改色大声说道:"斩首就斩首,你发的什么怒!"严颜拒降的豪气感动了张飞,张飞将其释放,并将其引为上宾。

第三喊救下阿斗——尽显霸气

孙尚香中了吴军的计谋,要带刘阿斗回吴地见母亲,赵子龙前来救阿斗。最后前来接应的,还是张飞。张飞一句“燕人张翼德在此!”,让吴军闻风丧胆,张飞话音刚落,就一刀砍了吴军大将的脑袋,一下子镇住了局面,救回了阿斗。

三国演义中谁最能喊?

谢谢“悟空问答”的邀请。

从《三国演义》前六十回来看,喊声高的人多数在刘备一方,少数在曹操一方;如果说谁是最能喊的人,那就非刘备一方的张飞莫属。

在刘备一方,关羽、刘备、张飞、赵云、马超等,都是能喊的人。

在曹操一方中,夏侯惇和许褚也是能喊的人。

在《三国演义》第五回中,先是叙写了关羽的“大呼”。书中这样写道:“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

这个“大呼”的人,就是关羽。正是他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华雄斩杀,留下了“温酒斩华雄”的故事。这里的“大呼”,一定会是声如巨雷、惊天动地的 。

在《三国演义》第十八回中,叙写了夏侯惇的“大叫”“大呼”。书中这样写道:“惇大叫一声,急用手拔箭,不想眼珠拔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遂纳于口内啖之,仍复挺枪纵马,直取曹性。”

这里的“大叫”“大呼”,音量也是巨大的。

在《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中,叙写了刘备的“大叫”。书中这样写道:“玄德早挥鞭出马大叫曰:‘来者莫非子龙否?’那将见了玄德,滚鞍下马,拜伏道旁。”

这里“拜伏”的人,正是赵云。刘备这里的“大叫”,也一定是犹如洪钟的。

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中,叙写了刘备的“大呼”。书中这样写道:“玄德乃加鞭大呼曰:‘的卢,的卢!今日妨吾!’言毕,那马忽从水中涌身而起,一跃三丈,飞上西岸。”

这里刘备的“大呼”,也一定是犹如洪钟的。

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中,叙写了张飞的“厉声大喝”。书中这样写道:“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

在这里,张飞的“厉声大喝”,使曹军“尽皆股栗”,声音一定如书中所写“如巨雷”。正是由于张飞的“如巨雷”的“厉声大喝”,让曹军“尽皆股栗”,才有了本回后面所写的情形:“一时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人如潮涌,马似山崩,自相践踏。”

在《三国演义》第五十回中,叙写了赵云的“大叫”。书中这样写道:“刺斜里一彪军杀出,大叫:‘我赵子龙奉军师将令,在此等候多时了!’”

赵云这里的“大叫”,也一定是十分洪亮而具有震撼力的。

在《三国演义》第五十回中,叙写了张飞的“大叫”。书中这样写道:“早见四下火烟布合,山口一军摆开,为首乃燕人张翼德,横矛立马,大叫:‘操贼走那里去!’诸军众将见了张飞,尽皆胆寒。”

张飞的“大叫”,使得“诸军众将”“尽皆胆寒”,足见张飞喊声之大——如洪钟,如巨雷。张飞喊声的震慑力,在此可见一斑。

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中,叙写了许褚的“大叫”。书中这样写道:“许褚提刀大叫曰:‘吾即谯郡许褚也!’目光四射,威风抖擞。”

这是许褚在答应马超时说的话,声音也是洪亮有力的。但是,他的“大叫”是不能同张飞的“厉声大喝”和“大叫”相提并论的。

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中,同样写到了马超的“高叫”。书中这样写道:“超挺枪纵马,立于阵前,高叫:‘虎痴快出!’”

可以设想:马超的“高叫”同许褚的“大叫”,应当是旗鼓相当、不相上下的。

从书中所描写的喊声来看,喊声最大的是张飞,震慑力最强的也是张飞。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三国演义中谁最能喊?

我认为三国演义中能喊者没人过于张飞。他能一声喊断长坂桥,吓退曹操数十万雄兵,谁能做到?

三国演义中谁最能喊?

长板桥头一声吼,吓退曹家百万兵;即便霸王打此过,也得低头绕道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