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失街亭,到底当斩不当斩呢?

确切地说,应该斩。因为马谡立下了“军令状”。如果不立下军令状,那么战斗失败了,分析一下原因,确实有值得谅解的一面,带队的军官经常是可以免死的。如果,只要一打败仗,就必须杀头,那谁再敢带兵打仗?再说了胜败乃兵家常事嘛!

但是,一旦立下军令状,那就区别对待了。立下军令状,往往都是统帅有自己的考虑,本不打算用你,你非要自告奋勇地要求上阵,往往打乱了统帅的早期安排,为了让统帅让步,同意自己的意见就立下军令状来挟迫统帅,所以必须后果自负。比喻关羽在华容道埋伏,本来诸葛亮不同意派他去的,他非要主动请缨并保证完成任务,诸葛亮还是假惺惺地表示犹犹豫豫。关羽不知是计,就一冲动立下了军令状。

反正这么说吧,只要一立下军令状,那么领导就可以无条件地执行军法,没有任何人能够表示不服而阻止。但是关羽得以被网开一面,是因为最高领导刘备出面做保。最主要的是,诸葛亮本来也没有要杀死关羽的计划,只是借机敲打一下关羽而已。再者不杀关羽,也没有任何人表示异议、表示不服。

而马谡则没有关羽的地位、影响和运气。马谡失去战略要地街亭,是自作主张屯兵山上造成的。也就是说,是违背诸葛亮的军令造成的。诸葛亮反复叮嘱他必须在要道路口屯兵以阻挡魏军,魏军就无法通过。而且为了万无一失,诸葛亮特意派出老成持重而且经验丰富的大将王平做马谡的副手。王平对马谡的驻军山上坚决表示反对。结果马谡以“居高临下,势如破竹。”来拒绝王平。王平又提出,一旦魏军把山包围起来怎么办?马谡又说:“置于死地而后生”来辩解。总之马谡是开口兵书闭口兵法,引经据典,高谈阔论。王平说不过他,只好和马谡分兵五千,屯于山下,并派人将结果报告诸葛亮。

应该说,马谡如果不是抗命不遵,即使是丢了街亭,诸葛亮也可以赦免他。因为,蜀汉当时人才凋零,马谡也是不可多得的精英了,诸葛亮对他倾注了不少的心血,也是十分不舍得杀他的。要知道,诸葛亮南征孟获,马谡建议对孟获要征服其心,诸葛亮从善如流使得南中地区再无战事。由此可见,诸葛亮对马谡的重视和培养。

马谡如果按照诸葛亮的指示,一旦遇到不可抗拒的因素而守不住街亭,主要那么责任就由诸葛亮承担。诸葛亮是不可能斩杀他的。

当时,蒋琬看出诸葛亮不忍心斩杀马谡,就为马谡求情。蒋琬提到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交战。楚国战败,楚庄王就杀了楚军大将成得臣,结果晋文公十分高兴的例子,来说明马谡的重要性。蒋琬的意思就是,当下如果杀了马谡,那不是做了一件让司马懿高兴的事情吗?敌人反对的,我们就坚决支持;敌人支持的,我们就坚决反对。所以,蒋琬的论据其实很有力。但是,诸葛亮考虑到首次北伐就军法不严,恐怕以后难以服众,而忍痛杀了马谡。

俗话说得好:“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此时,蜀汉已经正式建国,不同于赤壁之战前后只是一个集团。所以,诸葛亮不得不忍痛杀了自己的得意门生以肃国法军纪。

再者,刘备临终前曾经交代过诸葛亮说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诸葛亮也因为怀有侥幸心理而违背了刘备的遗诏,为此诸葛亮也是以斩马谡给自己一个沉痛的教训。

这就是流传千古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马谡失街亭,到底当斩不当斩呢?

马谡失街亭,该杀。

既是对第一次北伐失败承担责任,又是政治斗争的需要。

《三国演义》说马谡是由于战术运用失误,导致了街亭失守,从而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败。

作为一员大将,在事关战役全局的环节出现重大失误,导致严重后果,无论如何不能推卸责任,必须要承担后果,杀他不冤枉。

但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马谡并不仅仅是战术失当的问题,而是违背了诸葛亮的节度,举动失宜。

意思就是说,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指挥,擅自决策,并且导致了失败。这个问题就更加严重。

虽然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但前提是以打胜仗为根本。

如果严格按照诸葛亮的战略部署,打了败仗,那是另外一说。

比如当时的赵云、邓芝也失利,但处罚就轻。

不按照主帅的部署去执行,而且打了败仗,罪加一等。

这些理由已经足够杀掉马谡,主张法治的诸葛亮是无法网开一面的。

但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马谡是荆州集团的一员。

正好借这个问题,说一下蜀汉政治势力的架构吧。

《隆中对》时诸葛亮对刘备说,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将军刘备占人和,以三分天下。

与其说诸葛亮说明的是刘备的优势,不如说是给刘备的建议。

意思就是,你刘备想要成就霸业,必须要得“人和”,也就是广纳人才,发挥其能量,以此跟曹操、孙权叫板。

且看当时的刘备,屯兵新野。

据《先主刘备传》的说法,荆州牧刘表以上宾之礼对待刘备,益其兵,使屯新野。

意思就是刘表对刘备客气得不得了,给他增加了人马,让他去守新野抵抗曹操。

后来,由于刘备招纳当地豪杰,刘表就起了疑心,暗地里防备着他。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表也不会给刘备多少人马,刘备依靠的还是自己带过来的班底。

大体也就是关羽、张飞、赵云、糜竺、糜芳、孙乾等人,这些都是追随刘备千里迢迢而来,经过屡次战争洗礼的铁杆兄弟,“人和”是称得上的。

但就靠这几个人想三分天下有一杯羹,是绝对不可能的。

诸葛亮的意思就是,刘备要想三分天下有其一,必须走“人和”这条道。

更深层次的意思是,如果诸葛亮加入了这个团队,不能把他当外人。

演义的说法,起初关羽、张飞就很不把诸葛亮当回事。

是刘备三番五次做工作,才慢慢接受了他。

真正接受了吗?

实际上,诸葛亮始终就没有融入到刘备核心团队中去。

不仅关羽、张飞如此,就是刘备也如此。

因为在重大战略决策上,诸葛亮的建议几乎没有被采纳,这怎么能说给与足够的信任哪?

夷陵之战后,诸葛亮还说,如果法正还活着,就能劝说刘备陛下不会东征孙吴,就不会有夷陵之败 。

“人和”的基本含义是包容的,但刘备集团自始至终是严重排外的。

“人和”不是一团和气,不是以情感作为亲疏的标准。而是在公平、公正基础上的良性竞争,任人唯贤,量才任用,论功行赏。

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有,一致对外。

看看刘备集团的构架吧。

刘关张是第一核心的,这是雷打不动的;

赵云、糜竺兄弟等追随刘备远道而来的,是第二梯队;

诸葛亮等荆州派是第三梯队。

占据益州后,荆州过来的表面是第一梯队,但实际依然是分亲疏的;

刘焉、刘璋时期的东州集团作为外来派系,是第二梯队;

以谯周等人为代表蜀土本地派系是第三梯队。

以上这个分析,并不是绝对的,但基本还是反应了刘备集团官僚体系的架构。

演义说,刘备做了汉中王,关羽首先询问的五虎上将是谁?

得知老将黄忠也位列五虎上将,关羽就不接受印绶。

尽管是演义的说法,也可以看出刘备集团排外的情势有多么严重。

老将黄忠是凭借自己的本事和功劳得到的封赏,难道就不配吗?

就这个架构,能说是”人和“吗?

刘备托孤,以荆州派代表诸葛亮为主,以东州派系代表李严为辅,没蜀土派啥事;

三国时期蜀汉四相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都是荆州派人士,难道益州就没个人才吗?

蒋琬与诸葛亮一样,是追随刘备一起入川的;

费祎、董允尽管是在刘备入川之前就已经依附刘璋,但他们不是东州人士,也是荆州派系的。在诸葛亮主政时被重用,也是荆州派系的主要成员。

诸葛亮病逝后,蒋琬、费祎、董允相继主政,军政大权始终掌控在荆州派手中。

蜀汉是外来政权,本地士族一直被打压,没有能够参与到政治管理中来。

蜀土派的代表人物谯周,少读典籍,精研六经,颇晓天文,是蜀地大儒之一,《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是他的学生。

诸葛亮做益州牧时,任命他做劝学从事;诸葛亮病逝后,蒋琬领益州刺史,谯周转任典学从事,为益州学者之首。但一直没有参政的权力。

谯周一向以反对北伐战略而闻名,特别是对姜维北伐消耗蜀汉国力,极为不满,著《仇国论》力陈北伐之失。

邓艾奇兵出现在成都城下,谯周力主刘禅举国投降。

看来,益州的士族是受够了,不想再伺候他们了。

从这个分析可以看出,蜀汉在官僚架构组成上,自始至终就没有融合到一起。

出于各自利益集团的考虑,在北伐等重大战略上,始终没能统一起来。

在刘关张时期,几乎所有人都是在打酱油,包括诸葛亮;

在诸葛亮时期,也是以荆州派系为主,其他的官吏基本都是陪衬;

后诸葛亮时期,基本也是如此。

尽管刘备称帝,建立了蜀汉,但基本还是刘焉、刘璋时期的益州地盘。

蜀汉政权一直掌控在荆州派系手中,本土人才得不到重用,这是蜀汉不能有大的作为的根本原因。

格局大小,决定了能走多远。

扯了这么远,就想说明一个问题,斩杀马谡,是诸葛亮对蜀汉政权里的东州派、蜀土派官吏一个交代。

本来他们就不太听招呼,如果对马谡不听节度,任意而为网开一面,诸葛亮就更加难以发号施令。

许多人都为马谡求情,也未必是爱惜马谡的人才,恐怕也有许多人企图搅乱政治规矩吧。

马谡留不得,不该杀也得杀,何况是杀他也不冤枉,只能必死无疑。

马谡失街亭,到底当斩不当斩呢?

谢邀[玫瑰][玫瑰][玫瑰][啤酒][啤酒][啤酒][作揖][作揖][作揖]

马谡失街亭,到底当斩不当斩呢?

请友友们听我仔细道来:

诸葛亮,山东琅琊人,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公元228年,诸葛亮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复兴汉室,发动了北伐曹魏战争。前后有六次,称作“六出祁山”。“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次战争的末尾。

马谡从小熟读兵书,而且聪明过人,喜欢谈论军事,诸葛亮对他很是器重。不过刘备对他的夸夸其谈很不满意,临终时候对诸葛亮说:“马谡常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你要仔细观察才能重用"。诸葛亮因为喜欢马谡,觉得马谡是难得的人才,根本没把刘备临终遗言放在心上。因为这时诸葛亮权倾朝野,他说的话比刘禅更有用,时常与马谡足膝交谈军事。

第一次北伐,必须取得军事重地“街亭”,街亭〈今甘肃省庄浪县东南>是个咽喉要地,如果被魏军夺去,就等于掐断了蜀军的粮道,不但不能安守己经得到的陇西,还得退回汉中,那将前功尽弃。诸葛亮深深感到守住街亭的重要性,派谁去扼守这个军事要道呢?诸葛亮思来想去最后选定了马谡。

这次魏军派出老将张邰来与蜀军争夺交通要道。马谡非常自信地说:“丞相请放心吧!街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对付一个张邰,儿臣不在话下。<这里马谡给诸葛亮称儿臣,原因是马谡是诸葛亮的干儿子”。

诸葛亮小心谨慎地一番吩咐和嘱托,然后派用兵谨慎的王平为副将,再作了一番叮嘱,就拨二万五千大军出发了。

马谡在丞相面前参军,只能给别人出主意,而这次却是单打独斗负重任,他的威风劲不知有多高。大军到达街亭后,马谡粗略视察了一下地形,马上下令洗:“全军赶紧埋伏到南山的树林中去,等魏军一到就一举消灭”。

王平随诸葛亮争战多年,略懂排兵布阵,一看马谡根本不会布阵,赶紧提醒马谡:“将军,丞相一再嘱咐,要在道口安营扎寨,我们现在趁魏军还未到来,全军砍树搬石,在这里建立坚固的栅栏和壁垒,张邰来了也展翅难逃”。

马谡大权在握根本不把王平放在眼里,心想“将在外,军令有可不授",教训他说:“兵书上早有“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的说法,魏军一到,我们便从山上冲下来,杀得他们片甲不留"。

“可是南山是一座孤山,万一魏军截断水源,将士们无水,那不就陷入绝境了吗”?

马谡不耐烦地又搬出兵书上说的话:“置死地而后生,你随丞相多年难道这点都不懂吗?如果我军陷入绝境,士兵们能不拼命战斗,那时我军以一当十,必胜无疑”。

王平说不服马谡,自己又没有实权,实在一点办法都没有,只好请求马谡拨给他一千人,随他安排。

张邰是魏国名将,善于用兵,屡立战功,当他听说蜀军派二万五千人马扼守街亭,心想这次必有恶战。但听说蜀军派马谡与自己交锋时,不由大吃一惊,后又听说马谡在南山上屯兵,不由喜出望外,当即他派出五万人马团团围住南山,命令兵士摆好阵势。

马谡一看,立刻命令蜀兵冲击敌阵。蜀兵往下冲时,张邰不慌不忙地命令弓箭手射箭,蜀兵伤亡惨重,只好退回。这样连续几次,根本无用。而魏军稳扎稳打缩小包围圈,张邰根本就不忙倒攻山,而是叫士兵们截断蜀军水道。

山上没有水源,苦战之后的蜀军没有水喝更没有饭吃,蜀军不战而乱很多兵士在夜色的掩护下逃下山投降了。马谡兵马越来越少,眼看就要全军覆没,只好下令“放弃南山,放弃街亭"。马谡带着残兵败将逃跑,王平的一千人马以没坚持多久以退回去了。

王平在劝说马谡无效后,连夜画了一张军事守备图送回丞相。当诸葛亮看见马谡如此布兵时,知道街亭必失马谡必败。只能对天长叹:“马谡呀马谡,你毁了我的全盘计划!街亭一旦失手,后果不堪设想啊"!

诸葛亮厉行法治,严明军法。马谡逃回后一番讯问就被打入死牢,等待问斩。

马谡刚腹自用,虽然年青有理想,但不实际,此种人只注重表面功夫。为了维护军纪,诸葛亮不得不杀马谡。

马谡失街亭,到底当斩不当斩呢?

马谡失守街亭,蜀军损失惨重,让诸葛亮痛心疾首。一来行情大涨的北伐大业就此搞砸了,诸葛亮只能含恨撤军;二来搞砸战果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得意门生马谡,诸葛亮非常地震惊和内疚。

军法无情,马谡的错误造成蜀军严重的内伤。诸葛亮不等撤军回成都,来到汉中时就决定挥泪斩马谡。

马谡临终前,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不是求情,而是表明自己的态度。

在信中他告诉诸葛亮:“您把我当干儿子看,我也把您当父亲看,希望您效法大舜杀鲧的方式,也把我杀了,以维护军纪,让我们平生的交情没有遗憾,但请您照顾好我的儿子,我虽死而没有怨恨。”马谡真不失为一条好汉!这段肺腑之言令人动容。

传说中的古代圣帝大舜杀了鲧,却重用了鲧的儿子禹,马谡利用这个典故,婉转地向诸葛亮说明了他的遗愿。

马谡死后,诸葛亮难过地掉下泪来,亲自主持葬礼,并将马谡的遗孤当成马谡看待。

马谡死后不久,诸葛亮曾对同僚说:“……唯有司法公正,就是动摇国本也要办下去,人民对司法、对政府才会有信心……”。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后人多表赞赏,认为马谡就该杀。

马谡失街亭,到底当斩不当斩呢?

大家好,我是历史漫谈君,我们来讨论一下马谡。

马谡,字幼常,马良之弟,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 马谡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 后来担任参军。

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虽然刘备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是马谡却一直被诸葛亮喜爱。

所以可以说马谡是诸葛亮的私人,他能够获得重用的很大原因是诸葛亮本人的喜好,而不是他的军功。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出兵北伐。诸葛亮命令赵云、邓芝作为疑军,占据箕谷,自己亲自率领十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司马懿以攻为守,提大军向街亭杀来。

便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参军马谡曰:“某愿往。”孔明曰:“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谡曰:“某自幼熟读兵法,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当时有久经战场的老将魏延、吴壹等,都说应该以这些人为先锋,而诸葛亮任命马谡为先锋,前去防守街亭。

诸葛亮刚开始并没有打算把任务给他,结果马谡表现欲太强,一把把这个艰难的任务揽给了自己。

马谡将部队驻扎在山上,部队分置调度混乱,王平多次劝谏马谡,马谡不采纳他的计谋。 张郃断绝马谡取水的道路,发动进攻大败马谡。诸葛亮也诸葛只能摆了一出空城计,狼狈回到汉中,第一次北伐失败。

诸葛亮回军后,将马谡处斩。马谡死后,诸葛亮亲自前往吊丧,为他痛哭流涕,安抚他的子女。马谡死时年仅三十九岁。

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马谡为什么一定会死?是因为他立下的军令状吗?诸葛亮为了从严治军才把他干掉?问题的本质不在这里。当年关羽也立下了军令状,不过他在华容道放了曹操,大摇大摆的回来,照样没事。而现在马谡只是失了街亭,这可比放了曹操罪小多了,为啥这次马谡就一定要死呢?

这跟马谡的身份有很大关系。诸葛亮是在杀鸡儆猴呢。

马谡是诸葛亮一手提拔起来的,很得诸葛亮的信任,也很听话。但是,诸葛亮手下同样有魏延这样的刺头,一言不合就跟诸葛亮唱反调。现在马谡失败了,如果诸葛亮不处罚他,肯定会被魏延们抓住小辫子。以后,这些刺头们失败了,就有理由为自己推脱,诸葛亮也就更难管理。

而把马谡杀了,那就能把刺头们吓一跳,诸葛亮连自己的亲信都敢下手,那是不是也说明这些刺头们也蹦达不了多久了呢?诸葛亮是在借马谡树立自己的威信,同时又推卸任用私人导致战争失败的责任。这一箭双雕之计实在是巧妙得很。

可怜的马谡,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成了替罪羊,被诸葛亮借了人头去。

马谡失街亭,到底当斩不当斩呢?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演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那么马谡究竟该不该斩呢?他真的罪不容赦吗?我认为,马谡在街亭之战有重大过失,但是这些过失,没有大到当斩的地步。下面我且分析之:

第一,马谡在街亭之战犯了什么错?

大家都知道,街亭之战,是诸葛亮北伐的第一战。这一战,对诸葛亮意义是极重大的。但是第一战,马谡就丢掉街亭,致使北伐无功。那么马谡究竟犯了什么过错呢?

史书把马谡犯的错误归为四项:其一,违亮节度,就是不听诸葛亮的指挥调度;其二,举措烦扰,就是行动混乱无章;其三,舍水上山,没有守住水源,把队伍拉到山上;其四,下不据城,没有在山下守住城池。

在此期间,裨将王平多次对马谡的部署提出质疑与批评,但马谡不听。应该说,马谡这些错误的决策最终遭致失败,弃城不守,舍水上山,这不知晓得是合乎哪条兵法。富有作战经验的张郃当然不会错失良机,他切断水源,蜀军马上陷入困境。在蜀军士兵渴得毫无战斗力时,张郃全力出击,蜀军立马崩溃。

第二,诸葛亮为什么要斩马谡?

街亭一战,完全打乱诸葛亮的计划。前进已是不可能,在魏军凌厉的攻势下,想守也守不住。诸葛亮只得完全放弃,匆匆撤回汉中。轰轰烈烈的北伐,虎头蛇尾,草草而终。

精心准备的北伐,就因为马谡瞎指挥输掉了。要追究战败的责任,第一责任人,非马谡莫属。正是由于马谡指挥的失误,直接导致街亭之战的失利,这是勿庸置疑的。在他指挥下,蜀军不仅管理混乱,还放弃重要水源,这都是失利的原因。

战后,诸葛亮把马谡逮捕下狱,判处死刑。

蒋琬是不赞成杀的,他说:“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

诸葛亮回答说:“孙武之所以能制胜于天下,是因为用法严明;所以晋悼公的弟弟杨干犯法,魏绛杀了他的仆人;如今四海分裂,交战刚刚开始,要是废弃了军法,凭什么来战胜敌人呢?”

也就是说,诸葛亮认为不杀马谡,就不能严军法。听上去好象是对的,但是细细琢磨,我们会发现,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我们首先要辩明一件事,马谡为什么会犯那么多错误呢?

第三,马谡为什么会犯那么多低级错误呢?

在街亭之战中,马谡的确犯了许多低级错误。怎么会无端舍弃城池呢?把军队拉上山后,怎么没有保护住水源呢?这些都是一个将领不应该有的错误啊。

对了,这些过失是一个将领不该犯的错误。而马谡之所以会犯错误,就因为他根本就不是一个将军,而只是一个文人。诸葛亮把一个文人拉到将军的位置,又要让他不能犯错误,这怎么可能呢?

《三国志》中有一段话:“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懿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这些话要注意看,当时大家都认为要对付魏军,得派沙场宿将魏延、吴懿为先锋,而诸葛亮却不听众人意见,“违众拔谡”,刚愎自用,一意孤行,让没有实际指挥经验的马谡去指挥街亭之战。

诸葛亮的这个做法,让我想到官场的一句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马谡到了战场,他的这些低级军事错误,是想当然的产物。他没指挥过作战,但读过书,韩信的传记不是写说“置之死地而后生”吗?他认为自己弃城不守,舍水上山,其实是要士兵们“置之死地而后生”,哪里想到最后士兵们是一哄而逃了。任何一个军事原则,都要看战场的具体形势。要分析对手的强弱,要分析敌方的将领,要知己知彼,要考虑到天时地利的不同,这些是要靠经验积累的。马谡没有经验,所以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那么,诸葛亮把一个不懂得军事指挥的人推上将军的位置,又不准他犯错误,犯了错误要砍头。那么试想想,街亭之战的失败,追溯源头,根本原因,是诸葛亮用人、察人的失败。如果要负责任,我认为诸葛亮与马谡要各负一半的责任。

第四,马谡违反哪条军法了?

诸葛亮杀马谡的原因,说是要严明军法。在《三国演义》里,编了一个马谡立军令状的故事。其实在历史上是没有这个故事的。很显然,小说的作者是在为诸葛亮杀马谡找一个法理基础。

我前面说了,马谡在街亭之战中犯了四个错,这四个错,算不算违反军法,我们来分析一下。

四个错误中的三个,队伍混乱、丢弃城堡、忽视水源,这三条,都不叫违法。队伍混乱,是马谡不具备统帅的才能,诸葛亮硬要他上,他硬着头皮上,但是缺乏统御力,这是能力问题,不是违法的问题。丢弃城保与忽视水源,这是战术上的过失,是指挥才能不够,这也不算是违法问题。

惟一与违法沾点边的,是第一条,叫“违亮节度”,就是说他没听诸葛亮指挥调度。即便是这一条,能否判死刑,仍然成问题。诸葛亮既然坐镇后方,前方将领当然有权根据战场的情况作出独立的判断,故而向来有“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说法。我们只能说,马谡对战局的判断有致命的错误,而不能说他是违反军令。

因此,我认为马谡尽管要为失败背锅,但罪不致死。诸葛亮杀马谡,在法理上是站不住脚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