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魏延是怎么样死的,是不是马岱斩的?

魏延,字文长,?~234年,义阳平氏(今河南省桐柏县人)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

刘备入川时,魏延升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魏延战功显赫,被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挡一面的大将,镇守汉中10年。刘备继位后,拜镇北将军。

刘备去世后,魏延随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阳溪大破曹魏大将費瑶和郭淮。后来,魏延向诸葛亮建议由子午谷袭取关中,效法韩信,与诸葛亮会师潼关,被诸葛亮否定。“诸葛一生唯谨慎”,所以作为诸葛亮的老战友、老部下,魏延提此建议纯属画蛇添足。而且,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到魏延此人,情商太低。

魏延作战勇猛,性格孤傲,与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矛盾激化,魏延争斗失败,被马岱追杀,夷灭三族。

魏延生前很受刘备器重,当刘备宣布魏延为汉中太守时,众人都表示大吃一惊。就连张飞都觉得汉中太守一职非自己莫属。当时,刘备询问魏延方略。魏延答曰:“

若曹魏举国来犯,请为大王拒之;若曹魏十万之众来犯,请为大王吞之!”

此豪言壮语,无比振奋人心。刘备颇感圣心甚慰。魏延也不负众望,镇守汉中10年,多次打败来犯敌人。

《三国演义》中,魏延一出场就是一副为民请命、拯救苍生的侠义心肠。他对以匡扶正义,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刘备多次主动投怀送抱。当刘备带领新野十万百姓逃难来到襄阳的时候,投降派蔡瑁和张允拒绝刘备进城避难。魏延就果断出手,喝退蔡瑁、张允,准备打开城门迎接刘备,结果被文聘阻挠破坏。刘备只好又改道逃往江陵。魏延这次与刘备失之交臂。襄阳城魏延也待不下去了,就投奔了长沙太守韩玄。

俗话说得好:“有志者,事竟成。”魏延一心要投刘备,就不会放弃任何机会。

不久以后,刘备派关羽攻打长沙,关羽和老将黄忠大战三天,不分胜负。这期间,黄忠马失前蹄跌落马下,关羽不肯落井下石,放黄忠生还;黄忠在韩玄的逼迫下箭射关羽,又为了报答关羽的不杀之恩而对关羽放水,只射关羽的盔缨。关羽、黄忠两人惺惺相惜、眉来眼去,搞得韩玄疑心很重,以黄忠通敌为名要斩杀黄忠。魏延又一次挺身而出,带人救出黄忠,杀了韩玄,终于实现了追随刘皇叔的理想夙愿。

对于投怀送抱的魏延,诸葛亮心中不喜,就要以魏延脑后有反骨为由斩杀魏延。这正应了那句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不过,对于自己的铁杆追随者,刘备岂能坐视不管?于是,刘备亲自为魏延求情,使魏延得以赦免。刘备和诸葛亮巧演双簧,把个高傲自大的魏延整得服服帖帖。从此,魏延跟着刘备先生走上了兴复汉室、匡扶正义的光明大道。

刘备死后,魏延跟随诸葛亮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一、魏延跟随诸葛亮南征孟获,劳苦功高。这次战争,魏延诱捕祝融夫人、引诱兀突骨大王进深谷擒之等等。

第二、魏延在马谡失街亭时,营救马谡等蜀军将士出力不少。马谡失战略要地街亭,蜀军只好退回汉中转入战略防守。在撤退的过程中,魏延和赵云两人负责断后并营救在街亭被司马懿包围的蜀军将士。魏延、赵云两人胜利完成任务。当时是魏延抵挡住曹魏大将张郃,马谡才得以脱身。

魏延为营救马谡陷入司马懿父子的重围。后来,大将王平带人杀入救了魏延。

第三、魏延在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撤退时负责断后,并依计斩杀曹魏大将王双。王双有万夫不当之勇,蜀汉几乎无人可敌,是魏延埋伏树林之中,以突袭的方式将其斩杀。

第四、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在撤退时,又是魏延在剑阁把曹魏大将张郃引诱进埋伏圈。张郃被蜀军射杀。

第五、诸葛第五次北伐,魏延把司马懿引诱进入上方谷。诸葛亮火烧上方谷,魏兵几乎全军覆没,司马懿父子也差点被烧死在谷中。

演义中,杨仪让魏延连喊三声谁敢杀我,就把汉中城池献给魏延。结果魏延不知是计,就开始大喊。

遂提刀按辔,于马上大叫曰:“谁敢杀我——”

一声未毕,脑后一人厉声应曰:“吾敢杀汝!”手起刀落,斩魏延于马下。众皆骇然,斩魏延者,乃马岱也。

看,这就是演义第105回《武侯预伏锦囊计、魏主拆取承露盘》中马岱斩杀魏延神乎其技的描写。估计,让魏延大喊三声是声东击西为了使魏延更加不可一世而转移魏延的注意力吧。

应该说,魏延的一生是为了实现梦想而战斗的一生。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蜀汉兴复汉室的伟大事业,自己并没有谋取什么私人利益。但是由于诸葛亮没有采纳他从子午谷进军长安的计划,他对诸葛亮颇有微词,造成蜀军一定程度上的内耗。这是魏延的人格缺陷所形成的,并不代表魏延真的有多少谋反之心。

所以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似乎就是给魏延量身定做的。历史上确实是诸葛亮死后,他和杨仪等人的矛盾迅速激化。诸葛亮生前对此早有安排,马岱在魏延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斩杀了魏延。

因此,不管是历史还是演义,魏延死于马岱之手是千真万确的。

三国志,魏延是怎么样死的,是不是马岱斩的?

在演义和历史中,魏延都是马岱所杀。

在《三国演义》中,早在关羽攻打长沙,魏延杀了太守韩玄主动来降时,诸葛亮就说他弑主献城,是不忠不义之人,而且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所以要将他斩首,以绝祸根。还是刘备说如果杀了魏延,那么就没人愿意来降了,苦苦求情,诸葛亮才放了他一条生路。不过诸葛亮最后还是警告魏延,让他以后不要有异心,否则必取他的首级。

诸葛亮这话可不是光说说的,后来他第六次北伐,在五丈原旧病复发时,料到自己死后魏延必反,于是密令马岱假意去接近他,取得信任。后来果然不出诸葛亮所料,魏延得知杨仪接管兵权以后,一怒之下果然起兵作乱。结果魏延攻打汉中,得意忘形之下大喊三声:“谁敢杀我!”马岱就趁他不备时,一刀将魏延斩于马下。

由于《三国演义》成书以后,流传极广,因此马岱智斩魏延的故事也广为人知。

不过在历史上,魏延本来就是刘备的部曲出身,不存在半路归降之事,诸葛亮也没有说过魏延脑后有反骨。而且由于夷陵之战后,蜀汉损失了大批文臣武将,可用的人才不多,所以诸葛亮对于魏延极为器重,几次北伐时都让他为先锋。

而在诸葛亮临终之前,虽然预计到魏延心高气傲,自己一死无人能制,可能会抗命。但是由于爱惜魏延的才能,诸葛亮并没有痛下杀手,只是交代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如果魏延拒绝服从命令,不愿意撤军,那么就不用管他,大军自行撤退即可。

只是诸葛亮没想到,魏延最后不仅没有服从命令,还一怒之下起兵作乱,最终兵败被杀。诸葛亮既然没有预见到魏延会造反,自然也不可能有马岱接受诸葛亮密令,去接近魏延,将他杀死的事情。

不过罗贯中的描述也并非完全捏造。

根据《三国志》记载,魏延从费祎口中得知诸葛亮遗命杨仪接管兵权时,不甘居于人下的他就要费祎和他一起行文各军,命各军服从自己命令。费祎知道此举形同作乱,自然不会和他合作,于是假意说愿意去劝杨仪交出兵权,赶回中军,和杨仪、姜维一起按照诸葛亮部署,扔下魏延率军撤退。

魏延得到消息以后暴跳如雷,带着本部人马抢先赶往汉中,并在南谷口截住杨仪大军去路。不过魏延虽然骁勇,但是诸葛亮刚死他就急着抢兵权,这么做太失人心。因此杨仪命王平来迎击魏延的时候,王平只说了一句“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魏延手下就跑了一个干净,魏延只得带着儿子和亲随数人逃亡汉中。和魏延关系一直不好的杨仪得知以后,就命马岱带人去追。马岱最终赶上魏延,将他杀死,取首而回。

所以历史上魏延也是死在马岱之手。不过除了没有接受诸葛亮的密令之外,过程和演义中也是大不相同之外,史书上并没有提及魏延和马岱有什么私仇,马岱杀他也只是奉命行事。因此追上魏延以后,马岱未必会亲自动手,很可能只是命手下杀了魏延,这也是一个区别。

三国志,魏延是怎么样死的,是不是马岱斩的?

正史和野史里面魏延都是被马岱所杀,马岱是马超堂弟,是马氏家族仅存的唯一血脉,是马超临终前几乎哀求刘备要好好照顾这个唯一的弟弟,刘备也是仁义,善待并重用马岱,连诸葛亮也信任他,连带着马岱的子孙都在蜀汉受到重用。那么马岱为什么要追杀魏延呢?这里面还有一些故事。

诸葛亮病逝前安排后事,魏延有点不甘心就这样撤退,还明言不能因为丞相一人而坏了北伐大计,请求派兵马给他自己单干一个人北伐,跟魏国死磕。诸葛亮哪能答应,但是依然相信魏延,只是不同意他继续攻打魏国。诸葛亮把军中事物托付给参军杨仪,本来也没什么事情,这个杨仪可能是诸葛亮看走了眼,不是什么大才,心眼太小,他跟魏延向来不对付,在这种国家危机时刻还在跟魏延斗气。

以前他们有矛盾有诸葛亮从中调解,杨仪老被魏延给欺负,还被魏延拿出刀来要砍他,把杨仪连骂带吓的给弄哭了,诸葛亮来劝阻才罢手。可以说他们俩那是水火不容,连孙权都看出来了,写信给诸葛亮说他们迟早要出事,诸葛亮当时认为自己在没什么大问题。

这次诸葛亮把后事交给杨仪,杨仪想知道魏延有什么想法,就派费祎去魏延那里探探口风,魏延比较来气认为丞相走了他自己也可以担起北伐重任,不能因为一个人而荒废北伐大业。费祎一回去就告诉魏延的说的事情,杨仪马上写信给后主说魏延要谋反,一边安排魏延断后。魏延一听雷霆大怒,说这杨仪算个什么东西,敢来命令自己,也写信给后主说杨仪不安好心。这后主也不知道谁忠谁奸,于是召集大臣商议,结果诸葛亮最信任的两位重臣就是后来的宰相蒋琬和董允担保杨仪没有问题,就因为这句话魏延死无葬身之地,连洗都洗不白了。

魏延知道自己的委屈只能火速回成都向后主当面说清楚原委,于是他烧毁栈道,日夜兼程想走到杨仪前面阻止杨仪恶人先告状。这烧栈道就烧出了大问题,让杨仪抓住了把柄,坐实了魏延谋反。他派马岱持节去除掉魏延,马岱追上魏延之后拿出苼节,等同于圣旨,魏延手下的部属全部散去,魏延知道大势已去,带着儿子和一些追随自己的部属跑到汉中,汉中可是魏延苦心经营的地方,自己最有感情的地方,他想从汉中跑成都去找后主。可惜被追上来的马岱给斩杀了,一代名将就此身首异处。

等大军安全回到成都,魏延已死,死无对证,就这样被后主以谋反罪夷三族。这个杨仪可不是什么君子,他踩着魏延的头大骂你个奴才还嚣张不?当安排完了诸葛亮的后世,后主遵照诸葛亮遗愿立蒋琬为丞相,杨仪意见大了去了,到处骂骂咧咧说诸葛亮不公平,自己功劳那么大反倒没有做丞相,蒋琬算什么东西跟自己比,天天抱怨,还口出狂言顺带连后主也给骂进去了。后主忍无可忍将他贬到外地去,省的耳根子清净,这杨仪还是不知好歹,还在上书抱怨,这回后主不想忍了就派人去捉拿他问罪,杨仪终于知道怕了,赶紧自尽,家儿老小保住了。可惜了魏延忠心耿耿,带着儿子为蜀汉卖命,结果落得个死无全尸还被夷三族,更是被冤枉了一千多年,还没人给他平反。

三国志,魏延是怎么样死的,是不是马岱斩的?

关于魏延之死这个话题,比较具有争议性的是死因,而不是死法。

在演义小说中,魏延被诸葛亮视为是脑有反骨、久后必反之人,同时诸葛亮也自信自己能够镇住魏延,但自己死后就不好说了。所以诸葛亮在临终前设下遗计,诛杀了魏延。

在《三国志》中,则是魏延的问题了,魏延性格傲慢,不服从诸葛亮临终前的撤军安排,虽没有背叛也不算谋反,也算是抗命,完全属于自己作死的。

至于魏延的死法就没什么争议性了。

无论是演义小说还是正史记载,魏延都是被马岱所杀。

演义小说里的桥段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电视剧新老《三国》也都有演过。

魏延抢夺杨仪手上的兵符,杨仪虽然愤怒,但还是按照诸葛亮生前交代的做,那就是让魏延大喊三声:“谁敢杀我!”喊完没事的话就把兵权给魏延。

魏延听到杨仪这么说,一时之间还是有点懵逼的,但他还是说了,喊前两声的时候还有点犹豫,比较小声,到第三声的时候就彻底放飞自我了。哈哈大笑道:“谁敢杀我?”突然,身后的马岱拔剑道:“我敢!”

一刀过,人头落。

原来马岱也在诸葛亮临终前收到了指示。所以才有这么一出。

如果按照《三国志》记载来看的话,诸葛亮就没有那么多预判了,也没有要杀魏延的意思。

诸葛亮感觉魏延可能不会遵照自己的遗命撤退,但也没有痛下杀手,而是让杨仪他们自行领兵撤退,魏延想撤就担任断后,他不想撤就让姜维断后,大家也不用管他。

结果魏延果然没按计划撤退,大家也都没管他,魏延一怒之下抢先南归。跑到杨仪他们前面,还摧毁了栈道。

两军相持的同时也各自向朝廷告状,最终朝廷选择了相信杨仪。

杨仪有了朝廷的认证,便开始向魏延部发起进攻。而魏延手下的士兵觉得理亏也都散了,只剩魏延父子和几十名亲兵。最后被马岱斩杀。

三国志,魏延是怎么样死的,是不是马岱斩的?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死后,魏延、杨仪两人矛盾激化,魏延争斗落败被杀害。杨仪派遣马岱斩杀了魏延。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北伐,自北谷口出发。魏延担任前锋,率军驻扎在距诸葛亮大营十里处。这年秋天,诸葛亮病重垂危,秘密同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交待后事,安排自己死后撤军的行动部署。让魏延率领部众断后,姜维在魏延之前;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大军就即刻自行启程,退回汉中,对魏延不予理睬。诸葛亮逝世后,周围将领对此保密,不对外宣布他的死讯。杨仪命费祎前去魏延军中,打探魏延的想法。魏延说:“丞相虽然逝世了,可我魏延还在。丞相府中的亲信随从可以把丞相的灵柩送回朝,妥善加以安葬。我自当率领军队打贼寇。怎能因为一个人的逝世而荒废征讨贼寇的大业呢?况且我魏延是何等人物,怎能听任杨仪的部属,去作断后的将领!”魏延于是和费祎共同商定人员的部属安排,何人回朝,何人留下,让费祎亲笔书写,并签署两人的名字,传告诸位将领。费祎骗魏延说:“我应为您回去向杨长史解释这事,他是文官,不大懂军事,一定不会违抗您的命令。”魏延同意了。费祎出营门后就骑着马飞奔而去。魏延随即开始后悔了,想去追费祎,但是已经赶不上了。魏延派人去探查杨仪等人的动静,得知众人即将遵照丞相生前的安排,各营依次撤军,陆续返回汉中。魏延大怒,赶在杨仪启程前,抢先率领自己的部下向南退走,沿途烧毁并截断依山修筑的木质栈道。

魏延、杨仪都向朝廷上表,指控对方是叛逆,告急文书纷纷交送到朝廷。后主刘禅不知如何决断,向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询问此事。蒋琬、董允都袒护杨仪,而对魏延持怀疑态度。杨仪等人劈山凿路,昼夜兼行,也紧随在魏延军后。魏延先到,据守褒谷口,派兵迎击杨仪等人。杨仪等命王平在前面抵抗魏延军队。王平斥责魏延抢先撤退之事,说“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这此人胆敢如此!”魏延的部下也知道这事是魏延理屈,没有人拼力死战,反而全部逃散。魏延只得与儿子和几名亲信逃亡,往汉中奔去。杨仪派马岱追上魏延,将他杀死。

三国志,魏延是怎么样死的,是不是马岱斩的?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为前锋,梦到自己头上生角,问占梦人赵直,赵直说:“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退后却对人说:“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如果延或不从命,就随他的便。诸葛亮殁,秘不发丧,杨仪令费祎前往揣摩魏延意图。魏延回答道:“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 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大军都随杨仪徐徐退却,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董蒋二人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魏延先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令王平在前抵御魏延。王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诸葛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安敢如此!?”大军知道错在魏延,不听魏延命令,都鸟兽散了。只有魏延与其儿子数人逃亡,逃到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将头颅献于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于是诛灭魏延三族。

《三国志》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元代的郝经认为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

以上为《三国志》作者陈寿本传的记载,不过据裴注引《魏略》所记,受诸葛亮托付兵权的是魏延,杨仪因怕魏延趁机相害,所以造谣说魏延要北上投敌,并发兵攻之,然而被诬陷的魏延深恐与战则清白难雪,所以只逃不战,最后终于被追杀。裴松之认为此说法是在曹魏的传言,相比之下,蜀汉陈寿的《三国志》更为可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