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谁的情商最高?

这个毫无疑问也显而易见的就是刘备。刘备大名鼎鼎,他的故事在民间也是广为流传。

像歇后语“刘备摔孩子_收买人心”家喻户晓;“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的寓言脍炙人口。

刘备的创业过程艰难曲折。他白手起家、筚路蓝缕最后打下了一个蜀国,实属不易。刘备此人出身低微,文采武功都比较平庸,他的成功在于他的情商极高。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的出来:

第一、关羽、张飞的生死相随。关羽和张飞从与刘备桃园结义开始,就对刘备忠心不二、从一而终。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子而不得不暂时忍辱负重委身曹操。结果,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在立功报答了曹操之后就立即千里寻兄,重归刘备阵营。关羽在二次被俘落入孙权手里,誓死不降,最后英勇就义!张飞在一生之中言必大哥二哥,更是义薄云天、劲节泠霜!从关张二人身上可以看到刘备人格魅力产生的巨大向心力。

第二、刘备三顾茅庐,请到诸葛亮出山辅佐。诸葛亮也因此对刘备感激涕零,发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以后,权倾朝野却能够有始有终不忘刘备的初心,一心一意要兴复汉室。这是由于诸葛亮“盖追先帝之殊遇”。由此可见,刘备的感召力之强大持久。

第三、赵云对刘备一见如故,投奔刘备后一生都是死心塌地忠于蜀汉。赵云投奔过袁绍,后又投奔公孙瓒,结果均不称心如意,直到邂逅刘备后,发现了自己的明主。赵云乃是当时第一猛将,两次从乱军之中救出后主刘禅。赵云遇到刘备如鱼得水,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刘备的赏识和提拔。

第四、刘备对张松礼敬有加,感动了张松,也为自己进川铺平了道路。可以说刘备取得益州完全是众人的合力。有诸葛亮的《隆中对》的总设计;有张松献地图的敦促;有法正孟达的接应;有庞统的定川上、中、下三策;有张飞严颜的一路扫平障碍;有荆州诸葛亮和关羽的后勤保障;有马超给予刘璋的最后的打击。这些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刘备人格魅力的吸引造成的。

第五、刘备见义勇为,不畏强权,为伸张正义不顾自己的弱小去解救徐州攻打强大的曹操。刘备一个小小的平原县令,得知曹操的暴行以后,毅然决定借兵去保护徐州百姓,最后赢得天下归心,陶谦三让徐州,刘备从此也脱胎换骨成了坐镇一方的诸侯。

第六、刘备善于韬光养晦,掩盖锋芒。刘备自从被汉献帝认了皇叔后,曹操对他十分忌惮并把他软禁京城。刘备就后院种菜躲避曹操的锋芒,最后终于骗取了曹操的信任,借讨伐袁术之机逃离京城,像出笼之鸟一样彻底摆脱了曹操的束缚。

“仁者无敌”,从刘备的所作所为,从他强大的感召力和向心力都可以看得出刘备情商之高无与伦比。他从一个卖草鞋的小贩能够跟家世豪华的曹操、继承父兄基业的孙权三足鼎立实属不易也绝非偶然。

“兄弟如手足,手足折了岂可再续?”;“这小儿,几乎损我一员大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乎?”刘备这些光辉灿烂的理论和语言还不足以证明他是三国期间情商最高的人吗?

如不是,我会不遗余力地替刘备打抱不平:“请问大家,情商最高的人,舍我其谁?”

三国演义中谁的情商最高?

《三国演义》这部书中,智慧超群的人莫过诸葛亮。诸葛亮出场在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出场,当徐庶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评价诸葛亮:“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又说:“此人乃绝代奇才,使君急宜枉驾见之。若此人肯相辅佐,何愁天下不定乎。”,刘备准备去拜访诸葛亮时,又有一人登场,司马徽来访。司马徽号水镜先生,是历史上有名的隐士,神仙一般人物。且看他评价诸葛亮:“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

进而引出三顾茅庐,隆中对三分天下故事。孔明出山第一个处女作,火烧博望坡,军师初用兵。《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故事太多了,例如: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智算华容道、三气周瑜、巧布八阵图、烧藤甲七擒孟获、骂死王郎、空城计等等。

在中国,诸葛亮就是智慧的代名词,俗语中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事后诸葛亮。”等等。

我选诸葛亮没错吧!

三国演义中谁的情商最高?

《三国演义》里,司马懿的情商之高,无人可比。

第一、曹操在世时,郭嘉曾遗言交代曹操要防备司马懿,曹操也料想司马懿日后必反。可司马懿却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知道郭嘉是曹操手下第一军师,而曹操是乱世之奸雄。正是这样超强的组合,却未能动司马懿一根毫毛。因为聪明的司马懿知道自己的处境,于是隐忍低调,更加卖力工作,打消了曹操的疑虑。这情商真是没得说。

第二、战场上诸葛亮对战司马懿,从来没占到什么便宜。当年诸葛亮北伐,屡受司马懿阻击,诸葛亮被司马懿拖得半死,无奈之下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女人衣服,想刺激他出战。实话说,诸葛亮已经黔驴技穷,这算是什么计谋呢?相反,高情商的司马懿哈哈一笑,给诸葛亮写了封感谢信,并通过问询,得知诸葛亮睡眠少饭量小,将不久于人世矣。

第三、曹睿即位后,曹真任大司马,权倾朝野,排挤司马懿。司马懿以静制动,并借诸葛亮之手除掉曹真。后曹爽掌权,司马懿诈病赚曹爽,反扑成功。最终三国尽归司马懿,司马懿成了最大赢家。

三国风云,卧虎藏龙;谋士辈出,尔虞我诈。但要论情商之高,我只服司马懿。

三国演义中谁的情商最高?

三国演义里,情商高的人有刘备、贾诩、司马懿等人,至于谁情商更高,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是我今天要说一个冷门人选,那就是孟获。孟获堪称三国演义中高情商的天花板。

孟获虽然败给了诸葛亮,但这是智商被碾压,孟获反叛,按理来说是失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但是孟获失道仍然多助,叛乱这种诛九族的大罪,最终结果孟获仍然活的好好的,地位比起叛乱前一点没降低。

孟获叛乱时是和雍闿一起叛乱的,但是诸葛亮大军一到南中,很快雍闿就被自己人干掉了。而孟获的手下虽有董荼那阿会喃背叛,又有杨锋父子出卖,但这些人都没有把事情做绝,还是让孟获活的好好的。在孟获已经数次败在诸葛亮手中,明眼人一眼就能看成孟获失败在所难免时,还有朵思大王、木鹿大王以及乌戈国王全心全意的帮助孟获,甚至乌戈国付出了几乎灭国的代价。有此可以看出孟获在西南一带的威望。而且孟获一直失败,手下虽然也有叛变的,但总数很少,他的大部分亲信宗党都是陪着他被诸葛亮七擒七纵,这说明他的手下对他非常的忠诚。

而在诸葛亮彻底打败孟获后,孟获一点都没受到惩罚,诸葛亮还和他设宴庆贺,让他永为洞主,诸葛亮获得的地盘财富全数归还了孟获。

孟获不光获得了下属子民的爱戴,他治家应该也有方。从孟获三兄弟来看,老大孟节良善,孟获强恶,但是他们的三弟孟优却明显与孟获更为要好,无论孟获如何失败,孟优一直追随。孟获的老婆祝融夫人不但是巾帼英雄,对孟获也是不离不弃。

这些充分说明了孟获情商之高,已经到了天花板。

三国演义中谁的情商最高?

纵观三国时代,情商最高的无疑是鲁肃。

若论智谋,鲁肃远不及诸葛亮、郭嘉;若论精明,鲁肃远不及周瑜;若论坚忍,鲁肃远不及司马懿;若论诡谲,鲁肃远不及陆逊、贾诩。

若要论魄力,与三大boss相比,鲁肃更是望尘莫及。

但要以历史的眼光来看,鲁肃这个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能混得相当不错。

如果把三国诸人放到现代社会,鲁肃做官可至国部大员,经商可成亿万富豪,交友可得天下知已。其他人都会遭遇巨大挫折,只有鲁肃,可以左右逢源,风生水起。

千万不要小看鲁肃,认为他是个老好人,窝囊废,那是完全错误的。鲁肃身上有其他人完全不具备的闪光点。

咱们来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鲁肃这个人。

一、周瑜借粮

周瑜未跟随孙策起事之前,担任过低级官员,他缺少粮草,听说鲁肃家是个富户,就带领数百人上门拜访,希望能向鲁肃借一些粮食。

大家分析一下,周瑜这其实有点以势强逼的意思。当时周瑜地位并不高,而鲁肃是很有背景的,他其实并不怕周瑜。

那么鲁肃怎么应对呢?

鲁肃家有两个囤粮的大仓,每仓有三千斛米,见周瑜要借粮,鲁肃指着其中一个大仓,不需要借,我送给你。

咱们来分析一下这件事,鲁肃将家中的一半粮食送给周瑜,表达出几层意思:

1.我鲁肃并不是畏惧你;

2.一人一半,不卑不亢,咱们是平等的;

3.我愿意与你平等交往,成为朋友;

4.我看好你,并愿意扶持你。

这就是真正的明白人啊,知舍,知得。付出了一囤粮食,避免了一场冲突,结交了一个朋友,扶助了一个英豪,换来了一生的富贵安稳。

二、孙权抗曹

曹操击败袁绍,平定北方后,旌麾南指,刘琮束手。曹操派人向孙权下书,号称以百万之师,“欲与将军会猎于吴”。

东吴朝野震怖,惶惶不可终日。各个官员更是惊慌失措,是降是战,议论纷纷。总体来说,投降乞和的声浪淹没了主战派。

孙权心中也是犹豫不决:若战,曹操势大,兵力雄厚,朝中众臣也不支持,毫无半分胜算;若和,父兄两代付出鲜血生命而努力打拼得来的基业一朝尽失,自己的前景也一片渺茫。

鲁肃晋见孙权,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实质:在当今的局势下,谁都可以投降,但只有你孙权决不能投降的。比如我鲁肃,我要投降了,以我的名声的才能,最起码曹操也能让我当个小官。我鲁肃交际广泛,朋友也多,家有余财,上下打点,想混到省部级的位置上也并不难。而孙权你若投降了,你觉得曹操会怎么安置你呢?

言下之意,别忘了刘琮母子投降曹操后是什么结局!你孙权恐怕只有死路一条。

也就是说,别看朝中那些投降者的声势浩大,理由充分,揭穿了,那是因为他们只顾着自己的富贵安危,而根本不为你孙权考虑!

大家都清楚,其实孙权这个人很难伺候,他对手下的臣子们可从不手软,不管曾经有多大功劳,是亲戚还是朋友,只要他疑心猜忌了,下起手来可狠着呢。

但孙权对鲁肃可是相当不错,从来都是极度信任的,不亚于周瑜。

这就牵扯到一个上下级之间如何相处的问题。对很多朋友来说,都觉得特别难。咱们来说说。

其实,在皇权社会,当官无所谓清还是贪,是正是奸。海瑞犯上,嘉靖不杀;和珅巨贪,乾隆能容。为什么?是嘉靖爱惜海瑞的清名?是乾隆昏瞶不察?

都不是,是因为海瑞、和珅的所言所行的出发点都是真心实意地为了自己的君王。

不要怕说错话,办错事,只要你真心实意是为了考虑上级的得失,上级就愿意用你,调教你,提拔和信任你,就不会为难你。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崇祯,就是最标准的蠢货,多少真心维护他的人都被他弄死逼降。吊死他都是活该,不值得半分同情。

咱们继续来说鲁肃。

其实大家都很清楚,周瑜和鲁肃的思想是有很大矛盾的,两人对政治形势的观点和所采取的对策完全不同。

但周瑜临终前,却向孙权推荐,要求他把军政大权托附给鲁肃。

难道说周瑜临终前醒悟了,他否定了自己以前的战略方针?当然不是。如果他周瑜能活着,以其精明智略,他会毫不犹豫地继续贯彻自己的战略。

那周瑜是看中了鲁肃的哪一点呢?

因为鲁肃至公,有胸怀,用现在话来说,“格局”大。

孙策当年纵横天下,天下震怖,是因其威猛;周瑜在时,曹刘忌惮,是因其精明;鲁肃当政,魏蜀不犯,是因其格局。

说实在的话,鲁肃之后东吴的历任续承人,比如吕蒙、陆逊等,都是有雄才而无大略,欠缺鲁肃的格局。

鲁肃“有长者之风”,他的胸怀来自于对天下大势的清醒认识,对国家事务的至公无私。无论是蜀汉还是曹魏,几乎所有的人都尊敬他的品格,认可他的能力,愿意成为鲁肃的朋友。

像鲁肃这样的人,若在曹魏,地位不会低于程昱、荀彧,若在蜀汉,地位必与诸葛亮、法正相平。无论在哪里,鲁肃都绝不会混得比在孙权手下差半分。

如果把诸葛亮放到曹操手下能吃得开?把周瑜放到刘备手下能干得好?把司马懿送给孙权能保全家身?

鲁肃,是真正的国器。

三国演义中谁的情商最高?

《三国演义》里要说谁的情商最高,我个人认为是司马懿司马仲达。司马懿(公元179年~公元251年 ),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说起司马懿,很多人的看法都是负面的,这里边有作者倾向性的描写,还有后来晋朝时期“五胡乱华”等事情的影响。

司马懿年幼的时候,十分聪慧,饱读诗书,是兄弟八个里边,最优秀的那一个。在那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司马懿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奈何乱世,在进入官场之前,正好赶上“衣带诏”事件爆发,那个时候另外一个年轻人表现的也特别优秀,那就是杨修,在整个事件过程中,杨修的父亲和司马懿的父亲其实都牵扯其中了,但是司马懿凭借着超高的智慧和定力,硬是在强大气场的曹操面前,为其父,为其家族,争取到了存活的空间。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曹操开始注意到这个年轻人了。

随着曹操年岁的增长,二子夺娣的戏码开始在魏国内部上演,司马懿也遇到了一生中最大的恩人和知己——曹丕大公子。但是偏偏曹操不是特别喜欢曹丕,反而更喜欢真诚有学识的曹植。而杨修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投入到曹植门下,与司马懿开始一场没有硝烟的惨烈争斗。最终凭借着司马懿对人性的把握,以及对曹操态度高度的揣摩,生生为曹丕在争斗中一点点争取到了主动,而最后曹丕获得了曹真等其他兄弟的支持后,终于让曹操最终下定了决心,立曹丕为储君。在一切大事尘埃落地,杨修也一命呜呼的时候,按照常人的想法,肯定是大富大贵,开始了鸡犬升天的好日子。但是司马懿一直十分谨慎,即使曹丕对他超出对其他所有人的欣赏和爱护,也没有丝毫动摇司马懿坚定的内心。即使爱徒邓艾的妻子惨死在曹氏手中的时候,司马懿也是清风拂山岗,别人讽刺讥笑全都不放在欣赏,依然低调的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

如果朝着这个态势发展下去,估计司马懿和曹丕会传下一段君臣和睦的佳话,但是天不遂人愿,曹丕30多岁的时候就死了,除了正式登基为帝,留下了满心的遗憾。曹睿就位以后,这位皇帝的名字就像他的智慧一样,非常的睿智。一边知道司马懿能力强,基础厚,一边知道曹氏家族都是宗亲,甚至很多都是自己的长辈,两边平衡的特别好,而且其狠辣程度以及御下的手段,更是让司马懿行事低调,不敢有丝毫把柄落在政敌手里。

曹氏家族这几位皇帝感觉命都不长,没有太多的皇帝命,曹睿也是英年早逝。曹睿死后,司马懿迎来了生命中最艰难的一段时期,曹真之子曹爽扶持小皇帝曹芳就位,大权独揽,逐渐把司马氏的影响力打击到了最低点。司马懿韬光宴会,装病卖傻,真是一点点消除了曹爽的戒备心。而私下一直在培养死士,等待机会,终于在曹爽去高平陵游玩的时候,一举拿下了对曹魏的掌控权,这也是世上著名的“高平陵事变”。等司马懿大权独揽的时候,杀伐果断,把自己的政敌全都是连根拔起,一时间魏国政坛血流成河,让人谈司马色变。

纵观司马懿的一生,可以说一直都是在战战兢兢中度过的,后来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追随他,包括后来帮助魏国拿下蜀国的邓艾和钟会,都是司马懿的门生。就是因为司马懿一生的为人处世,沉稳老练,能力、情商极高,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很好的保持住自己的心智,寻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出路。人的一生都会起起伏伏,有高光的时候,也有低谷的时候,在高光的时候怎么避免更多的明枪暗箭,在低谷的时候,怎么能够自己添血疗伤,真的值得我辈人去思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