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消化性溃疡?

什么是消化性溃疡?中医领域消化性溃疡属于什么疾病?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西医学,什么是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胃肠道黏膜被胃蛋白酶和胃酸等侵蚀而成深达黏膜下层的组织缺陷,常常发生于胃部和十二指肠。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临床上主要以疼痛为表现,而疼痛多集中在中上腹部有节律性的或可反复发作的症状。也会伴有反酸、嗳气、烧心、上腹部饱胀等症状,病情严重时也会出现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

尽管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病率不尽相同,但消化性溃疡还是全球的常见疾病,人群里患病率高达5~10%,也就是说在,每十个人里就有一个人有消化性溃疡。

西医对于消化性溃疡的研究不断深入,包括其遗传病学研究、化学药物诱导研究等,西医对于这个疾病的治疗,也主要集中保险在抑酸、粘膜保护和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等,但并不是所有患者能彻底治愈。

现在人们已经发现,对于那些治愈质量不佳,愈合质量不好,和反复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患者,中医中药调理应该是一个值得探索和发展的方向。

消化性溃疡,在中医里算什么病?

根据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征和症状表现,可归属于中医领域的“胃脘痛”、“嘈杂”、“吞酸吐酸”等疾病领域。

胃脘痛这个疾病,最早可见于《黄帝内经》,原文如下:““胃病者,腹嗔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到了金元时期,中医脾胃论创始人的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一书中将“胃脘痛”作为独立的一门,这样胃脘痛就成了单独疾病从其他疾病中独立出来。

吞酸吐酸,作为疾病名称,也出自于《素问》。

那什么是吞酸呢?喉间噫气,即有酸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中泛泛不宁,是为吞酸;

何谓吐酸呢?时时呕恶,所吐皆酸,甚则令上下牙酸涩不能相对,是为吐酸。

痞满,这个疾病作为名称首见于《内经》。

中医认为消化性溃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如果要从中医的角度解读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病机,一般解读为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药物损害等。

外邪入侵尤其是寒邪入侵,被认为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原因。

饮食失常,也是导致这个疾病的常见病因,饥饱失常,过食辛辣刺激、 肥甘厚腻、生冷之品,损伤脾胃,阻碍胃中气机,发为胃痛。

情志失调亦可诱发胃痛,过喜伤心,过怒伤肝,过思伤脾,过悲伤肺,过恐伤肾,五脏失调均可引起胃气不顺,发为胃痛,加之现代文明精神压力逐渐增加,情志因素逐渐成 为导致胃痛的关键因素。

脾胃乃为人体后天之本,食物水谷均仰赖于脾胃的受纳腐熟,脾胃虚弱则无以正常运化水谷精微,如若遭遇其他不良因素干扰,更易形成气机阻滞,发为胃痛。

最后一个,就是服用其他药物所导致的胃疼。药物损害主要是指过量服用对人体有损害的中药及西药,损伤胃体,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

服用寒药过多,致脾胃虚弱,胃脘作痛。

从上面的回答,知道了如何辨别消化性溃疡,再知道了这个疾病的病因病机,那就会知道如何对因精确治疗。

愿上述回答对远离消化性溃疡有帮助。

最后再次对题主邀请回答表示感谢。

什么是消化性溃疡?

现在很多人都会出现在饭前或者饭后,胃部和肠道出现疼痛这个情况,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消化道溃疡造成的,消化道溃疡最常见的主要包括胃和十二指肠的溃疡。

哪些原因会造成消化道溃疡呢?

1、幽门螺杆菌:正常的胃和十二指肠黏膜具有一定的保护机制,这层保护机制一旦被破坏了,就会失去修复和防护的作用,胃酸还有一些消化液就会侵蚀胃壁和胃肠道产生溃疡,幽默螺杆菌在胃溃疡和12指肠溃疡中检出率高达90%和80%以上,并且临床在治愈幽门螺杆菌以后,溃疡复发率明显下降。

2、非甾体抗炎药:比如最常见的阿司匹林,长期或者是大量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中大约有10%到25%的患者,会出现胃部或者是12指肠的溃疡表现,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一些消化道出血的症状。这是因为,非甾体抗炎药会削弱粘膜的防御和修复功能而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3、胃酸分泌过多:这个原因呢,主要是在一些患者因为长期的不规律的饮食,比如说没有按时的吃饭,本来胃酸在分泌时可以和胃里面的食物相互的消化综合,但是胃里没有食物的情况下,胃酸就分泌过多,损伤粘膜了。当然,如果长期吃一些辛辣刺激,或者过于坚硬的食物损伤胃粘膜或消化道,粘膜也会出现消化性的溃疡。

出现消化性溃疡,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第一点就是要从自身出发,生活和饮食一定要有规律,避免那些辛辣刺激,或者是容易损伤,胃肠道粘膜的食物不要过度熬夜要保证睡眠和劳逸结合。

另外比较严重的消化性溃疡,还需要在临床消化内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的治疗,包括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和保护胃粘膜的药物,如果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话还要进行多药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什么是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病是指在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黏膜发生的炎性反应与坏死性病变,病变可深达黏膜肌层,其中以胃、十二指肠为最常见。本病在全世界均常见,一般认为人群中约有10%在其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病。消化性溃疡病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有资料显示占国内胃镜检查人群的10.3%~32.6%。

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损害因素和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平衡有关。其中,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抗炎药和阿司匹林广泛应用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病的最常见病因。

中上腹痛、反酸是消化性溃疡病的典型症状,胃溃疡的腹痛多发生在餐后半小时左右,而十二指肠溃疡则常发生在空腹时,消化性溃疡病主要并发症为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和癌变。胃镜检查是诊断消化性溃疡病最主要的方法。

消化性溃疡病在针对可能的病因治疗同时,要注意饮食、休息等一般治疗。在消化性溃疡活动期,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避免刺激性饮食,戒烟戒酒。抑酸治疗是缓解消化性溃疡病症状、愈合溃疡的最主要措施。根除幽门螺杆菌是溃疡愈合及预防复发的有效防治措施。抑酸同时联用胃粘膜保护剂可提高溃疡愈合质量并减少复发。

张喆昊 苏州科技城医院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什么是消化性溃疡?

儿童消化性溃疡是啥?

是由于胃肠道黏膜在某种情况下被胃酸或胃蛋白酶自身消化而造成的溃疡,可发生于食管、胃或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胃-空肠吻合口的附近。

‬病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通常生活在黏膜层中,黏膜层覆盖并保护着胃和小肠的组织,幽门螺杆菌通常不会引起任何问题,但是会引起胃内层发炎,产生溃疡。

非甾体类药物的应用:如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增加阿司匹林的应用;风湿性关节炎等增加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饮酒:乙醇可导致胃黏膜糜烂及黏膜出血,长期饮用容易诱发溃疡发生。

应激:如严重创伤、手术、多器官功能衰竭、败血症、精神紧张等。

创伤和物理因素:大剂量放射线照射等均可导致胃黏膜糜烂甚至溃疡。

‬症状:

腹痛:好发于上腹部,成节律性、周期性发作。

恶心、呕吐:可能在进食后出现,甚至因剧烈呕吐而无法进食。

食欲减退:患者没有食欲,进食量减少。

呕血及黑便:见于溃疡出血情况,重者可伴脱水、休克、酸中毒等严重症状。药物与应激引起的溃疡多以呕血和黑便为首发症状。

‬治疗:

对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在于消除病因,解除症状,愈合溃疡,防止复发和避免并发症。

什么是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指的是胃肠粘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而发生的溃疡,比较好发于胃和十二指肠。哪些因素容易导致溃疡发生,出现溃疡我们该怎么办,今天为大家科普消化性溃疡的相关知识。

导致溃疡发生的原因

目前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一种或多种有害因素对胃肠道粘膜的破坏超过了粘膜本身抵御损伤和自身修复的能力所产生的结果。在众多因素中,幽门螺杆菌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对胃肠粘膜损害是最常见的病因。

1、幽门螺杆菌,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检出率80%以上。正常情况下,幽门螺杆菌没法在十二指肠上生存。当环境中酸负荷增加时,十二指肠球部发生胃上皮化生,即十二指肠的粘膜出现了胃上皮细胞。这时,幽门螺杆菌就可以定居在十二指肠上了,引起二十指肠产生炎症反应,损伤了二十指肠防御和修复功能,在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下最终导致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也是同样的道理,胃溃疡主要发生在非泌酸区与泌酸区交界处的非泌酸区侧。

2、非甾体类抗炎药,常见的非甾体类抗炎药有阿司匹林。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是患者大概有10%-25%发生胃十二指肠溃疡,约1%-4%的患者发生出血和穿孔等溃疡并发症。这类药导致溃疡的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而起作用。COX有两种类型,COX-1和COX-2。前者在组织细胞中恒定量表达,催化生理性前列腺素合成而参与机体生理功能调节,在维持胃粘膜防御和修复功能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后者主要在由炎症反应刺激下诱导产生,促进炎症部位前列腺素的合成。当服用阿司匹林或吲哚美辛等特异性较差的非甾体抗炎药时,在抑制了COX-2减轻炎症反应的同时也抑制了COX-1,导致胃粘膜生理性前列腺素合成不足,胃粘膜的防御和修复能力就被变得脆弱,进而导致了消化性溃疡的发生。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溃疡,胃溃疡比十二指肠溃疡多。

3、其他因素,遗传易感性,部分消化性溃疡的患者有这类疾病的家族史。人体吃进去的食物如果在胃里停留时间过长,会持续性刺激胃细胞产生更多的酸,对位胃粘膜造成损害。同时十二指肠的食物反流到胃里造成胃粘膜损伤也会引起溃疡发生。还有吸烟、喝烈性酒、长期精神紧张,吃饭不规律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消化性溃疡的常见诱因。

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

上腹痛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症状,疼痛性质为钝性痛、胀痛、剧痛或饥饿样不适感。位置在肚子的中上部,可偏左或偏右,轻至中度持续性疼痛。这种疼痛呈现规律性,是慢性过程,病史可达数年或者数十年;周期性发作,发作常有季节性,多在秋冬或春冬之交发病。空腹痛或半夜疼是十二指肠溃疡的特点,而包饭后疼痛则是胃溃疡的特点。胃镜检查是确诊消化性溃疡首选检查方法。幽门螺杆菌检测可列为消化性溃疡诊断的常规检查项目,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决定治疗方案的选择。

消化性溃疡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其中上消化道出血是最常见的,发生率约为20%-25%。穿孔也是常见的并发症,多发于十二指肠前壁或胃前壁,发生穿孔时患者突发剧烈腹痛,腹痛常起始于右上腹,持续而快速蔓延到全腹。幽门梗阻多发于十二指肠和幽门管溃疡所致,溃疡形成周围组织的炎性充血、水肿可引起幽门反射性痉挛,出现幽门梗阻。癌变是溃疡患者比较担心的并发症,但胃溃疡癌变率在1%左右,而十二指肠溃疡则没有癌变。对于胃溃疡患者可在治疗后复查胃镜直到溃疡愈合必要时定期复查。

治疗上主要有抑制胃酸分泌,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和保护胃粘膜药物治疗。抑制胃酸药如西米替丁、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法莫替丁等;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主要以PPI(奥美拉唑40mg/d)或胶体铋(枸橼酸铋钾480mg/d)为基础加上两种抗生素(克拉霉素1000mg/d、阿莫西林2000mg/d或甲硝锉800mg/d,均分2次口服)的三联治疗。常规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复查,复查通常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结束至少4周后进行,且在检查前停用PPI或铋剂2周哦。此外还有去除病因治疗、防治并发症、外科手术治疗等。

总结: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快,加上现在很多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消化性溃疡的患者越来越多。因此对消化性溃疡疾病充分认识,减少致病因素,才能对有效预防疾病发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工作生活才可以更好进行。

我是坚持科普医学知识的赵医生,对我的回答满意的,请点赞关注我。你的支持,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什么是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指胃肠道黏膜被自身消化而形成的溃疡,可发生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食管、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口附近及含有胃黏膜的Meckel憩室均可发生,临床最常见的还是发生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的溃疡。

一、从病因来看

  1.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超过90%;
  2. 药物引起: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布洛芬、阿司匹林等)、糖皮质激素、氯吡格雷及一些化疗药物等均可增加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
  3.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该病的家族史,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壁细胞数目高达19亿,胃酸的分泌量自然较正常人高,更易引发溃疡;
  4. 胃排空障碍:胃排空延迟会持续刺激胃窦部的G细胞使之不断分泌促胃液素,更易引发溃疡;
  5. 其他诱因:吸烟、无规律进食、长期精神紧张、应激等均是消化性溃疡发病的诱因。

二、从患者表现来看

主要以上腹疼痛或上腹不适为主,病史可达数年,呈慢性发展过程,周期性发作,秋冬或冬春交季时更易发病,胃溃疡患者胃部疼痛多在餐后一小时左右,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疼痛多在餐前而进食后缓解。另外患者也可表现为腹胀、厌食、嗳气、反酸等症状。

小小西瓜——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