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临帖很重要吗?需要注意什么?

书法临帖确实很重要。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书法就和传统武术曲艺一样,都属于“技巧的艺术”,一旦松懈下来,便可能会生疏、水平倒退。

如你身边有书法中的熟手、大家,可能会有发现:这些人,平时闲暇之际,照样会保持“临帖”这种习惯一直到老的。

关于临帖中的注意点,可以肯定,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人,侧重点无疑会有不同。我们不妨从不同参与者的角度去感受一下,到底应该注意什么。

1,对于初学者

初学者临帖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很多,从器材的合适性选择,到动手时的坏习惯规避,等等,都是会影响以后进展的。

  • 器材的合适性选择。

笔墨纸砚这些基础的器材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对于此类器材的特性可能就不见得所有人都了解得那么透彻了,如果一个初学者在没有面对面的老师指导情况下,这种对器材的合适性知识掌握便显得更为重要。

这方面如果铺开过于繁杂,重点注意一下:

宣纸纸张的“洇墨性”控制、墨汁的“滞笔性”、不同毛笔笔毫的“坚挺、柔韧性”等,这些方面了解之后,再结合自己将要临帖的书体去做“适用性选择”。

规避方面:不要使用那种水写布——除了省钱快捷之外,没有任何有优点,反而会对以后的墨色感受有很大的拖累作用。中国的水墨艺术效果“上不封顶”,我们应该将这种体会尽可能多贯穿于所有艺术时间里。

另外,在可以不适用工业墨汁的情况下,尽量不要去用,而使用墨锭磨出来的墨。

  • 技法的基础性锻炼

毛笔书法的基础性很重要,初习阶段,一定要将所练书体的基本功练得足够扎实,循序渐进是个硬指标,拿俗话说类似“不要没学会走就想跑”。

基础性的锻炼很多时候会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这种过程中,技法的熟练掌握运用有时候是没有衡量标准的,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次给你带来惊喜的突破点会是什么契机、会是什么时间

比如我有次在写“美”字行书的时候,就奇怪地想了一下“为什么有人喜欢将下面大字上的一横写成二点”。

后来自己画着玩的时候,发现如果用夸张点的横画粗细笔法写出来(类似上图右),这一横就可以看上去是二点,——甭管对与不对,我当时就是这么认为的。

这种技法基础锻炼,理想化的做法是有个可以面对面指导的老师,哪怕不是固定的也可以。因为从大多人的经历来看,初学书法的人,几乎都有手头“不良动作习惯”,如果这种习惯开始没人给你纠正,后续会是很大的拖累,对书法的进步速度影响很大的。

2,对于进阶中的人

当书法临帖进步到一定水平之后,需要的便是“持之以恒量的积累”。这个的重要程度超过一切。

书法在进阶的时段,几乎没有多少“天赋”的因素,愚钝者也好聪颖者也好,基本没有什么差别的,大量的基础训练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在这个基础上做到循序渐进,将书帖中的各种变化与技巧练到心到手到的程度,方为上。

大量临帖的同时,对于书法方面辅助的研习也是必不可少的,理论与实践同步进阶,也是最终所能达到的高度决定项之一。

3,成熟书家或知名大家

书法者进阶到这个高度的时候,临帖更多带来的便是精神享受为主了。

本人未有真实感受,仅能凭见识到的“观察他人”而来的间接之感说一点。

康有为曾经说过“学书必先模仿,不得古人形质,无以得其性情也”。

书法水平到了一定高度之后,“意临”成为主要的临帖方式,面前放上一字帖,偶尔瞄上一眼,手到之处,完全凭着不知道已经写过多少次的“心中记忆”去随性而为之……

在这个阶段,需要注意的便是:将临帖的习惯保持下去!

在不断熟练的心神合一中,感悟古人的“性情”!

这,练的是境界,修的是人性!

总而言之,临帖对于书法者,是个伴随一辈子的事,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而所有时段共同之处便是:坚持不懈的参与!在此基础上,将各阶段不同的关键点坚持做好了,最终定会达到不俗的高度!

书法临帖很重要吗?需要注意什么?

书法的临帖很重要,它是取得书法艺术成功的主要条件。

通过临帖,可以体验书体的传承演变过程,如篆变隶。加强了横势,竖画变短,加了笔画的粗细变化,减少了圆转笔画的应用,有了隶书波碟笔画的显著特征。

通过临帖,在精神层面,可以体验书家书写作品时的情感起伏过程,节律变化。寻找风格密码,寻找书写灵感,寻找与自己情感所对应的风格因子,从而应用到自己所创作的书法作品中。

通过临帖,在技术层面,可以学到丰富笔法的书写技巧,字的结构方法,章法的安排,墨色的变化。节奏如何表现。比如在行书中一组字墨色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而不是突变的,这种由深到浅,由浅到枯的渐变过程,不仅是墨色变化过程,同时也体现一种节奏变化。

在临帖过程中,还可以学到书家在作品中,如何夸张主笔,调整笔势、字势对作品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米芾吴江舟中诗)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书法临帖很重要吗?需要注意什么?

这个问题一定出于初学者之口(认真学过两三年书法,谁还会问临帖重不重要呢!)。对于这位初学者而言,他问临帖“需要注意什么?”,也许还难免某种“今天就写像,明天好用上”的“速成”心态。有鉴于此,试作一新的回答。限于篇幅,仅奉献干货,不求面面俱到,也不展开论证。

(一) 书法临帖很重要吗?

可以大声回答三遍:很重要!真的很重要!重要得不容置疑!

学习绘画,除了临摹还有写生。书法没有写生一说,临帖是入门的唯一途径,是提高的重要手段。经过中国书法史两千多年的检验,这一途径和手段,既适用常人,也适用于天才!王羲之(一说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可能是一个传说,但王铎书法名满天下之后,仍“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却是事实。任何一位书法名家,都不可能没有师承,也就是说,名家法帖,乃是作者与前人智慧的共同结晶。临帖,就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学习。舍弃这一肩膀,你的智慧得超越多少古人啊?

(二)临帖需要注意什么?

全面的讲,临帖的关键是实临或意临的问题,此外,还涉及选帖、换贴、入帖、出帖、纸笔选择等方面。就上述提问的初级爱好者而言,长期书法教学的经验告诉我,“实临”问题最为重要。以楷书和行书为例,初学者的“实临”,有四点核心要求:

A.点画位置的准确

单字由点画构成,点画位置是单字结构之美赖以呈现的基础。想把单字结构写准(即“写象”),最重要的就是点画位置的准确。这有如人体的骨架,骨骼严重错位或畸变,骨架必不成“人”。少儿书法启蒙,之所以选择带有米字格、九宫格等“坐标”的字帖,就是这个道理。

B. 点画形态的准确

点画形态包括长短、粗细、轻重、走向、方圆、曲直、向背等。这些关系,全靠临摹者的眼睛来观察、捕捉。把它们写准确,比抓住点画的位置更难。敏锐的观察力依赖于长期的训练,不能取巧。

C.用笔方法的准确

观察清楚了某一点画的形态,初学者还是不能写出满意的效果,这一定是用笔方法的问题。点画形态不同,用笔肯定不同。所以,悉心揣摩、领会每一个点画的用笔,也是临帖中的必修课。中锋侧锋,藏锋露锋,提按顿挫,快慢缓急等了然于胸,自然会得心应手。

D. 字间关系的准确

临摹行书作品,除了上述三点之外,还要关注字间关系,尤其是上下字的连接。因为这是产生行气、节奏的最直接手段。就局部章法而言,相邻单字的大小变化、左右分布、前后连缀、疏密安排等,都直接影响到空间分割,用力于此,对以后的创作非常有益。

(三)解惑“临得不太像”

绝大部书法爱好者,在临帖过程中都有一个困惑:临得不太像。对此,应该如何看待?结合三十多年的书法实践,谈两点意见:

1.楷书作品,即使临得很逼真,也不一定就能决定作者未来的书法成就。

当代最典型的例子,应推田蕴章、田英章兄弟,此二人临摹欧体,早年即颇为逼真,至今依然,但皆为“像”字束缚,一直未能跳出、化用(二人行书,弱而俗),今虽均年逾花甲,并未在书法界获得认可,只能收获一些初学者的赞赏。所以说,对初学者而言,临摹楷书作品,天分好一些的,也许能够“很像”,一般人临到八成左右的“像”,应该可以满足了,实在不必妄自菲薄,丧失信心。

2.行书作品,即使作者复生,也不可能写得一模一样。

行书书写,存在许多偶然而不可复制的效果(典型如飞白、牵丝等),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准确再现的。机械地追求“逼真”,实在无益。唐代褚遂良、虞世南、冯承素所临《兰亭序》,仍存差异,足以说明问题。初学者临摹行书,能有七八成“像”,即可欣慰。

(四)我的临帖实践

笔者中人之资,临池学书三十余年,楷书初学柳公权,倾尽全力,只得八分像,行书初学米芾,呕心沥血,似得七分像。但常年临摹,笔力的增长、结构的熟练、章法的心得,一直在不断积累,并且,这七八分“像”也并不影响创作“新意”的表达。近年来,笔者意临王铎兼及秦简,只求六七分“像”,同样也颇有收获。这里选刊一些作品,供读者评判。

临米芾(单字选)

临王铎(单字选)

书法临帖很重要吗?需要注意什么?

谢邀!

当然很重要,学书法就要临字帖,这是必经的一条路。学什么都要注意方法,临帖也是一样。有的人临帖不是临帖,他在抄帖。换句话说,就是毫无目的的完任务而已。每天就是逼自己抄几篇字帖,纯属体力劳动,从不经过大脑,这样的临帖是毫无意义的。

学书法需要讲究技巧,但更讲究谁能坚持下去,再聪明的人不能坚持,也是白搭。所以学书法前,一定要问问自己能不能长久的坚持下去,不能,就趁早别学。这种坚持还不是一般的坚持,要有把“板凳坐穿”的坚持才行,你想想这得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行。所以说临帖很重要。

书法临帖很重要吗?需要注意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既然学书法,就要老老实实的向传统学习,向古人学习,就要临古人的法帖。临帖,对一个学书之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甚至是极为重要的!

那么,学习书法临帖要注意什么呢?

关于这个问题,各有各的观点,各有各的说法。依据我的经验,临帖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如果是零基础学书法,应先摹临。摹临,可把字帖分页复印,之后在上面铺上薄纸,一笔一画的进行描摹。

第二步,对临。对临,就是照着帖子上字临摹。帖子上的字怎么写,你就怎么写。对临,先临出形似,再临书神韵。对临时,在熟练掌握笔法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字的间架结构比例的合理布局。

对临,是一个学书之人一生的事。

第三步,背临和意临。进入背临和意临程序的前提是,字要达到六七分像,否则,就要继续对临,达到六七分像时再进入背临和意临阶段。记住,意临是临帖的高级阶段。意临,含有书法创作的成分。

另外,还要告诉题主一句话:学习书法临帖时,一定要专工一帖,不可随便换帖!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书法临帖很重要吗?需要注意什么?

谢谢邀请。 临摹范本不是第一位重要的,读范本才是第一重要的,实际上读范本身就是临摹的一种方式方法,是一种巧学、巧临摹方式方法而已。很多人很多的人并不是没有少临摹帖、范本的,到头来还是奴了艺术一辈子,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读了、读的范围不广、读的要领没有掌握好、读的功夫没有过关。例如:一个儿童可能不知道什么是读范本、范帖、去吸收什么,一个成年人,完全先通过读来掌握好、吸收东西。读,实际上就是一种临摹方式方法。一个初学者,什么也不懂,先进入临摹,往往导致手性先就练僵化了,这就是我几十年来所谓研究出来的""成果""。不会写不要紧的,也不是缺点,先广读、先广泛看才是第一要。读的功夫掌握好了,然后才是实践。实践怎么样进行,不要局限地实践、不要针对象不象,而是把基础藏锋要领掌握好就可以了,其他可以自由发挥。再后就是解决运笔、行笔要领。练习各种线条、任何形式的线,这才是正确的方式方法学习书法艺术。每个人都会有特别气质、个性。然而,气质在字里行间产生了个性,这个个性就是艺术美、艺术魅力。这样的书法艺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了!先把:手性、眼睛、思维训练好才是第一重要的。还可以这样说:真正达到练习好看的字出来,并不难,只要刻苦五年左右时间可以把字写漂亮、写的好看。我所指出的是,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家,必须把:手性、眼睛、思维三要点过好关,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这样才是培养书法艺术人才。通过上述,进入第二个阶段,进入书法疲劳期,这个时期的时间要的相对长了。我认为疲劳期就是修练、修心期,也是积累期。最后才是写出具有自己面貌、气质、风格的书法艺术作品问世了。有志于中国传统艺术的朋友,可以在此处,将本人之拙文章,住上推至底部,再往上读,不乱意乱章。全面吃透文章意思,还是要通过理解去进行辛苦艺术实践劳动、尝试等等,才会有成效,并不是说,我讲话万能不用劳动和实践了。只是我的这些方法能够缩短创新、突破艺术成功路程。例如:传统练习方法需要很多年才能有创新。而我的方法可能十年基础训练,十年基础训练完成了,就可以进入积累生活、大自然、实践等等进行创新准备工作了。这样相对传统训练方法更快更好而已。传统训练方法确实存在需要寿命长,才有可能创新出自己的东西出来的。多的是七十岁、八十岁才能变法,大有人在。今天,我利用网络先进技术有利条件,将我所谓经验写出来,告诉后来者,目的是让自学者很体面在家自学。这就是我的心里话。我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所知所能快点写出来,留下一东西,供后来者参考。我是诚实的讲,尽力做好。若有怀疑,可以弃之不用,另请高明。学习艺术的事情,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必须要靠自己勤动脑筋、勤学苦练,才会出成就。我的学艺术起步时代,比齐白石先生学艺术时代好多了,你们比我学艺术时代又更好、更方便了。不过,网络上也存在问题,很多知识介绍有错误,这个必须引起注意。盗版书不要买,买书也要注意。我取了很多前人大师的只字片语理论,甚至还从大师相片中去获得我觉得有用的东西等等方式方法进行学习。我的知识来源,通过读名人回忆录获得有价值的东西等等方式方法进行获得知识。仅仅如此只是完成了前人未解决的起步、疲劳期、创新期三过程的摸索和探索,达到怎么样训练有效、达到疲劳期应该是积累、修练期之理解、达到创新期怎么样才会有创新出来。把这些原来并不理解、前人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全部搞明白怎么回事了。是啊,很多按传统练习方式方法进行练习,到头来还不知道如何去创新呢,这是事实。连潘天寿先生也这样说过:创新急不来的……等等。再也没有下文了。基于此,我开始了解决艺术上三个过程的摸索探索了。庆幸,在卅岁后着重开始进行篆刻创新探索有效果。画也是达到创新了。在基础训练、学习实际用了八年时间,在八年里:先是字、篆刻走头,同时进行诗、画学习。在这八年里基本上是混合进行的。八年后全部告一段落了。围绕着四门艺术进行反复学习和实践。艺术贵在尝试,记住:尝试。有了上述拙为,这就是我要把我的所谓艺术过程全部写出来的理由!建议,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拜访某人身上,同行虽然好,可能会导致不愉快的。拜访名家,也是浪费他人时间,很可能不会见你的。学习艺术,没有回报,只有辛勤劳动。艺术靠自己独立思考和自我独立完成,并不须要外人帮助。找"死人"要学问~书、找活人要学问~老百姓、找生活及大自然要学问~观察。找尝试要学问~试验性实践、找其他劳动、其他知识要学问~哲学等等……等等。民族艺术,就是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提供精神食粮而学习。这个奋斗是光荣而伟大的!有志于民族艺术学习和奋斗的人们~勇敢、努力、大胆前进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