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远来看,如果美联储采取措施将美国债务货币化,其结局会怎样?

从长远来看,如果美联储持续采取将美国债务货币化的措施,其结局必然会在未来某个时刻,从货币霸主的位置跌下!

美国的做法相当于“借了钱没得还,自己在家印了钱还债”,可以想象,这是流氓到什么程度——“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这种简单的比喻实际上是个来龙去脉的原理,实际中的做法,美联储还是通过“债券市场”来实现的。

然而,这种做法是极其自私的!

美联储利用了美元霸主的“特权”,尽管是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的“货币发行”,但是,却长期使用这种“危害其他国家”的做法来“缓冲自己的危机”——太霸道加流氓了!

2020年春季后,疫情的爆发令全球的经济危机不断加剧,这时候的美联储更是表现得“肆无忌惮”了,在应对手段乏力、解决危机策略低级的方法上,只是采用恶劣的“无上限发行”办法,将一条路走到黑!

这如何不伤害其他国家、人民的利益,和心!

过了今天,明天还要面对的,你不能“为了给自己疗伤去挖别人的肉,甚至于让别人去死啊”——美国的经济危机,分摊给世界去抗、并且毫无停止迹象。

叫人如何不抵制——去美元吧,去他美元的吧!

所以,抵制且弃用——这就是现在的趋势!

美元会跌落神坛——这就是未来必然的结果!

从长远来看,如果美联储采取措施将美国债务货币化,其结局会怎样?

实际上美联储还没有走出将美国债务货币化的最后一步,但其实已经通过种种流动性工具,逐步的将美国的债务货币化了,这种趋势将在美联储出台更多的便利回购工具以及为国债设定收益率上下限之后变得更加明显,最终美国债务货币化将是一个确定的事实,这将带来美元信用的进一步下滑,以及全世界共同承担的严重通货膨胀压力。

一、什么是债务货币化?美联储如何将债务货币化?

一个国家增发主权货币或者发行更多的国债,这在通常意义上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操作,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完全可以由央行变成同类的事情,只要央行承诺以一定的价格无限量接纳国债,那么就会意味着市场上所有的国债都等同于现金钞票。

目前美国的情况就类似于这种现象,在本轮经济危机发生之后,美联储先是宣布了7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随后又宣布了15万亿的回购计划,这些都是将美国国债直接转化为美元现金流动性的措施,相当于无底线的接盘市场上所有的美国国债。所以虽然在美股熔断造成的全球资产价格暴跌之后,美国国债的价格却依然坚挺,因为美联储为美国国债的价格设定了一个隐形的地板。图为美联储利用新一轮量化宽松快速释放流动性。

但这不是美国发生的全部事情,美联储为了防止美股暴跌造成风险,向其他金融市场的传导,迅速出台了商业票据购买等多种流动性工具,其中包括所谓的无限量量化宽松。这意味着美联储不但接盘市场上的美元国债,而且对美国债务市场上的所有资产照单全收,包括了企业债。如下图。

之后美联储直接宣布会购买包括垃圾债之类的所有资产,这就意味着美联储已经无底线的将市场上所有债务货币化,因为这些,包括国家主权债券以及企业债的所有债券,都将可以在美联储直接质押,换为现金。

如果你持有美国流通的债券的话,那么就相当于你持有美元现金了。

二、美联储债务货币化还将持续

美联储无限量的接盘美国所有的资产,其实并非美联储自己的意愿。

一方面,如此庞大的流动性释放,遗留下来的是过热的资产泡沫和庞大的通货膨胀压力,这对于美联储之后的货币政策空间来说是严重的挤压,将造成美联储庞大资产负债表的难题。图为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迅速扩张。

第二方面,将债务货币化就意味着未来美国国债以及其他债务都将以更加低廉的成本融资,这意味着美联储的独立性从此失去,财政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与货币政策绑定,而且美联储将为美国迅速升高的杠杆率背书。图为美国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迅速升高。

但是,在当前美国已经由于疫情的冲击,提前陷入严重衰退的情况下,再加上美国的赤字不断升高,已经无法进行充分有效的财政刺激,美联储只能够饮鸩止渴,防止风险的进一步爆发

按照美国财政部即将提供的信贷担保,美联储仍然将出台2万亿美元以上的信贷计划,这就是说债务货币化的进程尚未结束。再加上美联储仍然考虑将长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设定上限,这同时代表美联储将为美国国债的价格设定下限。这就是说美联储正在债务货币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没有收手的意思。

因为按照目前的趋势,美国的赤字上限正在不断提升,如果不继续债务货币化的进程,很可能美国的国债就将出现无人购买的窘境,这是美元信用体系无法承受的风险。图为美国赤字不断上升。

三、债务货币化的长期影响。

既然美联储决定了进行债务货币化,那么就说明美联储已经准备好承担债务货币化的风险了,这对于美国而言短期内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长期的隐患已经埋下。

首先,在美联储决定重新扩张资产负债表购买国债的同时,相当于美联储已经将美国国债进行了货币化,这意味着未来美国财政部发行更多的国债,就相当于在市场上投放了同样规模的货币流动性。美联储的职责将在一定程度上由财政部承担,如果美国政府愿意用更大的通货膨胀风险换取经济增长的话,那么短时间内美国的货币流动性会迅速增加,这对于长期美元信用是一个严重的威胁。图为美国国债的迅速增加。

其次,债务货币化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意味着更低的风险和融资成本,但同时也会迅速积累泡沫和风险,让企业间的杠杆率迅速升高,这是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美联储在解决这一轮经济危机的同时,很可能为下一轮经济危机埋下了充足的炸药。

第三,由于美元是世界货币,通货膨胀的成本由全世界共同承担,因此债务货币化对于美元的信用是一个严重的威胁,同时美国国债和企业债由于一定程度上的货币化,将会丧失在国际市场上的吸引力,以后美联储将被迫继续购买较多的国内债务,进一步降低美元信用。形成恶性循环。图为美国国债的国外持有数量正在迅速降低。

但是按照美元现有的体系,发生这种情况只是早晚的事情,美联储虽然明知道后果,但却没有能力规避。

综上,美联储为了规避本次危机进一步在美国金融市场扩大,正在采取不同的流动性工具将美国债务逐步货币化,并且未来还有进一步将债务货币化的意愿。债务货币化在短期之内可以为美国经济注入活力,但是长期来看却为将来埋下了更多风险,并且可能较大程度的损害美元的信用体系。

从长远来看,如果美联储采取措施将美国债务货币化,其结局会怎样?

在1963年11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而第二天据说凶手就被警察击毙。但50年过去了,到了如今还是一个谜团。可在肯尼迪就任总统期间,做的最惊天动地之时就是想让美国国债货币化,想通过财政部直接进行国债货币化的市场投放。

美联储自1913年成立以来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始终保持着其独立行使货币的权利,总统及国会等不得强加干涉。而美国国债是财政部承担的责任,美联储一般不可以在第一市场对其进行直接购买,必须通过第二市场进行调节货币的供应政策。只有在出现重大金融危机之时,比如2008年次贷危机和2020年这次的疫情危机,才可以通过“美国储备法”第13条第3款,启动美联储直接购买美国国债和无限制的量化宽松政策。而一旦危机缓和就会停止这项决策

这也就是意味着美国绝不可可能冒然进行国债货币化,除非想成为肯尼迪第二。美联储不会同意、国会也不会同意,华尔街也会坚决反对。这也都是美联储的独立货币政策中的最大受益者。

美联储必须在第二市场购买美国国债,这就是要让其货币的独立性发挥到极致。全世界也只有美国的央行(美联储)具有其独立性,还有曾经的德国央行也是通过了立法确定了其独立行使货币的权利。其他的国家都是受制于总统的政策摇摆,就如同日本在20多年里首相像走马灯一样换了十几个,可唯一不变的就是不断地实现量化宽松政策,可其结局就是日本经济在漩涡里一直无法走出来。

美国的强大就是在于美元的强大,而美元的强大最大的功臣就是美联储的货币的独立性。而一旦出现国债货币化那就等于另外制造了一个美联储与现行的美联储分庭抗衡,美联储的独立性也就会被打破。美国的货币政策就会围绕着选举进行,一切就会变得更加的扑朔迷离,而量化宽松也会像日本那样一发不可收拾,最终也就自掘坟墓走向衰退。

从长远来看,如果美联储采取措施将美国债务货币化,其结局会怎样?

美国最新国债已经超过23万亿美元,而美国的GDP为21万亿美元左右,国债与GDP比值已超过100%,超过了国际预警水平。并且,美国国债每年正以约1万亿美元的速度增加,预计未来每年增加值还会扩大,如果按照近些年的增长水平,美国能继续保持2.5%的增速,则每年新增5200亿美元左右,也就是说,美国每一年借1万亿美元的国债,只创造了一半的经济增量。

目前美国国债一年的利息约5000亿美元,这意味着每年美国GDP增量部分只够还国债的利息,美国的经济增长只不过是债务总额和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带来的虚假繁荣,而且增量远远无法覆盖债务的增量,美国经济更像是步入一种庞氏游戏中,只不过因为美国的强大,美元的霸权,使得美国天然的可以利用这种优势来获得增长。

但是,债务越来越大,成为美国巨大的负担,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25年将达到7240亿美元,超过军费开支,成为美国财政支出中最大的部分。其中国债又有三分之一为其他国家持有,那么这部分利息支出是不会带来经济活动扩张的,国内部分虽然会流向机构或民众产生二次资金流动,但从GDP增量已经证明了,经济增量已低于国债利息。

这还只是利息部分,本金呢?最终还是要还的,但是怎么还成为最大的问题。美国的国债吃药一样,继续吃,经济就能继续增长一下,如果停药,经济马上就会停滞,如果经济停滞甚至出现衰退,财政收入只会越来越少,那么请问未来美国政府哪里还有钱还国债的本金?

这意味着美国的国债如同滚雪球一样,只会越滚越大,利息也会越滚越大,当利息足够大的时候,通过发债来拉动经济的是否还行得通就成了一个问号,但如果不继续发债,更无法拉动经济,美国将陷入两难境地。巨额的国家债务,成为美国经济深埋下的一颗“炸弹”。

不过美元是全球货币,美国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消化国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进行货币化。什么意思呢?没钱还债怎么办?印钱啊,美联储开通印钞机,日夜不停地印美元,然后用自己印出来的美元偿还国债,这看起来是一个极为美妙的主意,又可以无限的借钱,还可以轻松地还钱,什么都不用做,国家经济就获得了发展。

但是从中长期来看,这是一种“杀鸡取卵”的行为,美联储不断的印钞,无限购买国债,相当于印钱还债,反正美联储与财政部也是一家,还不还的都是自己人好说话。可是,美元之所以是全球货币,就在于美元的稳定,在于美元的信用,如果美联储采取这种货币化的方式消化国债,等于是自己宣布自己信誉的丧失,随之而来的是美元的长期的、持续的贬值。

最后美元信用崩溃,美国再也无法向全世界收取铸币税,表面上看,债确实不用还了,但深层次看,美元也完蛋了!

从长远来看,如果美联储采取措施将美国债务货币化,其结局会怎样?

首先,长远来看,结局肯定是灾难性的!

日前,美联储承诺购买无限量的政府债券,且有史以来首次宣布将购买公司债券,还将把购买机构商业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纳入其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购买范围。此外,美联储还宣布将实施一项“大众企业贷款计划”(Main Street Business Lending Program),直接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这还不包括美国会审议中的上万亿美元的财政救援计划。

这些计划让人大跌眼镜,就像市场所说,这不再是直升机撒钱,美联储已经变成了B1轰炸机。美联储的所作所为远远超出了央行职责与纪律的范围。

美联储的措施表明美国金融市场的风险远远超出了想象。当然,美联储目前仅仅是买国债以及高等级公司债,这不能消除垃圾债市场的风险,市场的流动性很难流向这些地方,因为疫情还在无法抑制地蔓延。至于购买私人债务或者向小企业提供贷款,未来如何退出或者说避免风险,都是现在不能不考虑的问题。美联储为了稳定市场,已经不再考虑长期问题,因此,在美联储大肆扩张资产负债表的同时,必然也潜在地提高美国的主权信用风险。

美联储all in的时机并不聪明,因为金融市场的危机还没有真正暴露和爆发,没有出现“雷曼兄弟事件”,美联储仅仅是在防止债务泡沫破裂。这十分危险,当危机真正来临之际,难以想象美联储还能做出什么。而发生危机的可能性越来越高。

这是因为美国依然没有决定如何对付病毒。这次疫情史无前例,以至于让人没有经验可以参考并做出预测,而且病毒在各个不同文化的社会结构中表现不同。目前只有照搬中国强制隔离与检测的模式可以有一个确定性结果,并据此判断经济损失的规模。也就是说,美国经济损失是不可控的。但目前美国政府一直拒绝做出决定,在疫情爆发后,联邦政府更关注经济。一些州开始执行强有力的封锁政策,爆炸式的失业救济申请吓坏了白宫。美国政府正在讨论放开限制措施,让人们回到工作岗位,因为他们认定病毒不会迅速消退,而经济无法承受。

这可能意味着,美国政府为了拯救经济,将采取更温和的防疫措施,以避免经济停摆。但这种做法恰恰会恶化美国疫情,并将防疫时间大幅拉长,从而导致经济损失不可控。即使美国政府不害怕病毒,当为了工作而不得不走上街头的人越来越多地感染后,情况将会失控。到时候,面对不可控的经济损失,美联储任何动作都无济于事。

在美国抗疫措施依然充满不确定性之时,美联储就all in了几乎全部。这两个决策的后果将会是灾难性的,美国缺乏一个解决问题的政策组合,会导致问题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最终不仅会重创经济,还威胁到美元的地位。

现在,为了应对眼前的危机,已经没有人在意美国急剧膨胀的债务以及在金融动荡中损失惨重的养老金。美国财政本来严重地失衡,会因为刺激经济而加剧。世界各国对美国财政赤字与债务可持续的担忧也一定随之大幅增加。在截至今年3月的过去17个月里,外国央行持续抛售美国国债,为了获取流动性,现在这种抛售还在加强。外国持有的可交易美债占未偿债券的比重从2009年的55%降至目前的40%左右。

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从2000年末的71.3%稳步下降到2019年三季度末的61.8%。全球贸易的停滞不前以及美国经济的再平衡,会进一步减少全球美元外汇储备。伊朗、俄罗斯等石油交易已经实现了去美元化。

疫情暴露了美国社会治理危机以及债务货币化风险,美国面临政治与经济的双重巨大挑战。这会削弱美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进而将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革,从以美国为中心逐渐转向区域化,人民币将在格局转变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国际影响力。

从长远来看,如果美联储采取措施将美国债务货币化,其结局会怎样?

此问题若真能实行,那这是美元退出世界结祘货币的开始,这是第三世界人民乐见其成的好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