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立维和阿司匹林有什么区别?
波立维即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都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可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从而抑制动脉血栓的形成,在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外周血管病等心、脑血管事件,它们虽然有相同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差别,总结如下:
- 作用机制:阿司匹林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血栓素A2的合成而发挥抗血小板作用,而氯吡格雷主要通过阻碍血小板活化而发挥抗血小板作用,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要更加持久。
- 适应症:阿司匹林可明显降低男性大于50岁或女性绝经后、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等高危人群发生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还可预防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复发,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而氯吡格雷只能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
- 不良反应:阿司匹林可直接刺激消化道黏膜,损伤黏膜屏障,并抑制前列腺素E合成,减弱前列腺素对消化道黏膜的保护作用,从而导致消化道黏膜损伤,是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常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胃肠道反应,甚至引起胃肠道溃疡,导致胃肠道出血和穿孔,而氯吡格雷不会直接损伤消化道黏膜,但可加重已存在的消化道黏膜损伤。
- 服药时间: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大多为阿司匹林肠溶剂型,如肠溶片或肠溶胶囊,肠溶制剂应于餐前30分钟至1小时服用,即可增加药物的吸收,又可减少胃肠道副作用,而氯吡格雷应于餐后30分钟至1小时服用,既可增加药物的吸收,又可减少“氯吡格雷抵抗”。
- 药物间相互作用:为减少抗血小板药物所致的消化道黏膜损伤,在用药过程中常常联合使用奥美拉唑、艾司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保护胃黏膜,阿司匹林与质子泵抑制剂间无药物间相互作用,可以联合使用,而奥美拉唑和艾司奥美拉唑可明显抑制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活性,导致预防失败,所以使用氯吡格雷时,应联合使用雷贝拉唑或泮托拉唑等对抗血小板活性影响较小的质子泵抑制剂。
中国国家处方集(2013版)
抗血小板药物消化道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版)
波立维和阿司匹林有什么区别?
盐和醤油有什么区别?都是可以增加咸度的调味品。
阿斯匹林和波立维都是可从抑制血小板激活后暴露出IIbI/IIIa受体即纤维蛋白受体,而在凝血酶II因子作用下的將可溶纤维蛋白原转为不可溶的纤维蛋白,并和激活后血小板上的IIb/IIIa受体相结合,成为能聚集血小板形成血栓的桥链。只不过他们分别通过血栓素A2和ADP两条不同的途径达到抑制糖蛋白IIb/IIIa变体被激活。当然血小板被激活的学说很多,连许多专业书本和权威性的网络普遍在推理假说的基础上抄袭,因此云里雾里矛盾百出,甚至想圆也难。但血栓的基础是血小板激活和纤维蛋白连接谁都不能否定。
既然激活血小板的假说论点甚多(包括水蛭素)那么为什么二级预防只用一种抗血小板的药,如果通过其他途径不是也能激活血小板吗?因为不管什么途径最后只要有一种抗血小板的药也能阻止糖蛋白IIb/IIIa受体激活,不懂可以学但抄来抄去用的是不同的版本搞得读者也胡塗了。
阿斯匹林不通过肝脏细胞色素C即CYP450代谢,之只是在肝脏和葡萄糖醛酸结合氧化后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因此怕和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导致血药浓度过高而产生付作用。尽管它的半衰期很短仅廿分钟左右但因为水氧酸蛋白结合率极高达95%,可以向血液中慢慢释放,一天只服一片也能维持24小时以上。但阿斯匹林平片、糖衣片大部分在胃中已溶解,水杨酸对胃粘膜损伤很大,既使抗酸不抗碱的拜阿斯匹林因为它是非选择性COX抑制剂,抑制了COXI后也会损伤胃粘膜诱发溃疡或粘度出血,所以消化道出血是最常见的付作用。其次可以引起过敏、喘哮等,对出血倾向的人不宜用,抗血小板作用会使出血加重,因此拔牙前、息肉摘除前、手术前至少停用5-7天。而且对肝、肾功能衰竭的人禁用或慎用。
波立维主要付作用是出血,另外它是通过肝酶CYP450中的2C19通道,故与质子泵抑制剂(抑胃酸、抗幽门螺杆菌、长期治疗胃食管返流)是走同一个通道可能会影响它的效果。不能说通过肝酶同一个通道的药都不能合用,只是注意二点:某种药跑得慢不能通过肝酶代谢成有活性的药,如没有活性的前体药波立维通不过肝酶代谢便无效了,另一种如立普妥走最拥挤的3A4通道因代谢慢而通不过使血药浓度上升而产生付作用。对肝肾功能差的也要注意。
在CAPRIE研究,接受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出血事件的总体发生率均为9.3%;氯毗格雷严重事件发生率与阿司匹林相似。但阿斯匹林剂量325mg看来使用抗血小板的药物时都要重视出血的风险。这儿我再次强这两种药都不是中老年人人可吃的保健药,不是发现有斑块的人都要吃,北京、上海平均寿命84岁左右,八十岁以上老人那个没斑块,许多人从未发生过血管堵塞事件。因此只有非吃不可的人才吃,不止讲过一遍再强调一下哪些人必须或应该吃:
1.有过心梗、脑梗,即斑块破裂脑动脉血栓形成(不包括腔梗,说腔梗是脑血栓形成的前兆毫无道理,脑动脉未梢老化、微小栓子脱落、未梢动脉痉挛等假说很多但腔梗肯定与年龄呈正相关,七八十岁的人大部分有腔梗而且是多发性的。发生在功能区有轻度短暂症状,发生在非功能区根本自己都不知道)或支架植入后。
2.经过有二位以上真有资历的心血管医生确诊为劳累性心绞痛或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不稳定心绞痛:初发性心绞痛、恶化进展性心绞痛、卧位性心绞痛、变异性(血管痉挛)性心绞痛、心肌梗塞后再发的心绞痛。
3.血管超声(至少二个不同医院)发现有明显动脉狹窄并伴有多个软斑块,三高(不管几个)控制不好不能达标且情绪易冲动、失控、抽烟每天1-2包以上患者。
2019.1.9
波立维和阿司匹林有什么区别?
阿司匹林和波立维(化学名:氯吡格雷)是非常常见的两种抗血小板药物,它们均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效,因此,在临床上被用于治疗和预防血栓形成性疾病(最常见的是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塞等),并且,这两种药物被常常联合使用来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尽管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均是抗血小板类药物,但它们当然是有明显区别的,否则,就不会有“双联”这一种方案了。如果这两种药物之间完全没有区别,那么“双联”就只需要把其中一种药物的剂量加倍就好,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主要区别包括:
区别一:抗血小板的药理作用机制不同。
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血栓素A2的生成,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内环氧合酶的合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因此,阿司匹林的血小板抑制作用非常显著;
氯吡格雷:氯吡格雷经过机体代谢以后,可以产生一种活性代谢产物,这种物质可以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ADP)和其血小板P2Y12受体的结合,并且阻止由ADP介导的糖蛋白GPIIb/IIIa复合物的活化,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种选择性的结合也是不可逆的;
正是因为抗血小板的作用机理有所不同,因此,双联用药,才能够发挥出取长补短,互补互助的作用来。
区别二:临床适应症不同。
阿司匹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疑似患者的发病风险,预防心肌梗死复发;中风的二级预防;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继发性脑卒中的风险;降低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发病风险;动脉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后预防血栓形成;预防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这心肌梗死发作的风险;
氯吡格雷:用于预防近期心肌梗死患者、近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或外周动脉性疾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推荐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
从适应症上来看,简言之,与氯吡格雷相比,阿司匹林的应用场景更广泛,用药的周期也更长。
区别三:引起消化道损伤的机制不同。
阿司匹林: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消化道反应,其抑制COX-1介导的前列腺素合成。而前列腺素在胃肠道主要起增加胃黏膜血流,刺激黏液、碳酸氢盐合成的胃黏膜保护作用;
氯吡格雷:主要是抑制胃肠道内的血管新生过程,从而延缓胃肠道粘膜糜烂和溃疡的愈合。
事实上,有临床研究进行过对比,在总体出血风险和出血事件的发生比例上,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相似的。
波立维和阿司匹林有什么区别?
阿司匹林是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来预防血栓形成,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所谓一级预防是指有血栓风险但还没有形成血栓时的预防,而二级预防是指有过血栓后预防再发(如冠心病支架术后预防血栓再发)。阿司匹林还是一种非甾体抗炎止痛药,但是其对胃粘膜损伤比较大,目前常用的作用还是小剂量服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波立维是氯吡格雷的商品名,是一种进口药物,价格相对较贵。从机制上来看,氯吡格雷也是一种抗血小板药,但和阿司匹林的作用的机制不同,对胃粘膜损伤比较小,常用于心血管血栓的二级预防。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是市面上十分常用的抗血小板药(也称活血药),长期服用这类药物要注意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可能有出血风险。如果要做手术,那么一定要告知主治大夫,及时停药,避免术中大量出血。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您带来帮助!喜欢就点个赞吧!
波立维和阿司匹林有什么区别?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是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二者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降低血栓形成风险,是预防心肌梗死与脑梗死的基石药物。那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有什么区别吗?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虽然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均可抗血小板聚集,但二者的作用机制并不相同。前者通过抑制血栓烷 A2的生成,抑制血小板活化;后者通过抑制血小板释放二磷酸腺苷,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阿司匹林特殊的作用机制,导致其对胃黏膜的损害更显著,他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损伤胃黏膜:一是抑制环氧化酶-2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减少胃黏膜的保护因素;二是阿司匹林可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增加胃黏膜损害。相比较而言,氯吡格雷引起的消化道损害稍轻,它主要通过延长消化道黏膜修复的时间引起胃黏膜损害。除此之外,阿司匹林还可抑制尿酸排泄,可能会升高尿酸并增加痛风发作;氯吡格雷对尿酸代谢物影响较小,因此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对阿司匹林时不耐受时可选用氯吡格雷。
对于心肌梗死与脑梗死的预防,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在选择上也稍有侧重。如果还未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仅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经专科医师评估未来10年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几率较高(通常大于10%),且获益大于风险时,只要没有阿司匹林使用禁忌(比如对阿司匹林过敏,曾经使用水杨酸类抗炎药发生过哮喘,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等),建议首选阿司匹林,这部分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获益明确。如果已经发生了心肌梗死或脑梗死,氯吡格雷可能是更好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阿司匹林还是氯吡格雷均有出血风险,对于有出血高风险的患者,或已经出现消化道溃疡或出血,应慎用抗血小板药物,必要时应停药观察。
综上,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的机制不同,对消化道的损伤程度有一定差异。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可首选阿司匹林,前提是没有阿司匹林的使用禁忌症;缺血性心脑血管的二级预防可优选氯吡格雷,但具体方案因人而异,应以专科医师治疗方案为准。感谢大家的阅读!
医学莘期待大家的关注,呈上更多健康知识!
注:本文图片来源网络,若侵及版权,请联系删除。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波立维和阿司匹林有什么区别?
阿司匹林和波立维是目前国际及国内专家推荐用于治疗、预防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的一级和二级预防,脑梗死、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二级预防。两种药物可单用或者联合使用。两种药物的相同药理作用均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内形成的风险,但同时均有引起出血的风险。不同点在于两种药物的类别及作用的机制不同、药物的不良反应不同。
阿司匹林属于非甾体解热镇痛抗炎药,大剂量(1g/天)可用于解热镇痛,用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头痛等不适,小剂量100mg/天,长期服用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使环氧化酶催化而产生的血栓素A2生成减少,血栓素A2顾名思义可引起血栓形成,抑制他的生成,可产生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的效果。阿司匹林抑制的环氧化酶的活性,导致前列腺素PG的生成减少,位于胃肠道的前列腺素具有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粘膜有重要的防御和保护作用。因此阿司匹林可同时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减少,可引起胃部不适、严重时出现胃粘膜缺血损伤发生消化道出血。但是总体来讲,小剂量阿司匹林引起的严重消化道出血是小部分,且随着药物的研究进展,部分使用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做到在肠道中释放,从而减轻是胃黏膜的直接刺激作用,减少胃部的不良反应。再评估其发生的出血风险及获益后,仍然推荐需要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以获益。
氯吡格雷属于前体药物,需在体内代谢后,生成的活性代谢产物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其血小板P2Y12受体结合,抑制ADP参与的糖蛋白GPIIb/IIIa复合物的活化而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其作用较小剂量阿司匹林强,同时由于其不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因此无明显的胃肠道反应,部分有胃炎、胃溃疡的患者可选择氯吡格雷单药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从而减少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应用通常是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脑梗塞发生后,联用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明显降低再次发生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由于该两种药物的特殊性,因此强调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来自全科鲜医生的科普解答,欢迎大家于下方评论区发表不同的观点及看法,想了解更多的健康知识,欢迎关注全科鲜医生,持续为您带来不同的健康问答,图片来源于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