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关羽抓了于禁之后,退兵荆州,三国的历史将会怎样?
即便关羽抓到于禁后立刻回师荆州,其实也改变不了三国的最终历史走向!
很明显,如果关羽抓了于禁之后,立即退兵荆州,而不继续攻打樊城,荆州就不会丢,关羽不会死!但如果要说刘备集团之后是不是就能北伐成功,击败曹魏,一统天下,改变三国的历史,那基本是不可能的!
襄樊之战
我们先来看看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到底败在了哪里?
汉中之战后,刘备击败曹操,取得大胜,进位汉中王!此一战,直接向天下宣示了刘备集团的超强战力,但也因此埋下了东吴对刘备集团的恐惧。汉中之战后,关羽又紧接着发动了襄樊之战,大破曹军。关于襄樊之战的发动,很多人其实并不理解,因为当时的蜀汉才刚刚打过汉中大战,国力疲敝,根本无力支撑又一场大战,所以站在理性的角度来看,襄樊之战的发动时机并不是非常理想。而且整场战争打下来,我们也没看到刘备有啥说法,没看到刘备派出援兵,所以很多人认为,其实这一战并不是刘备授意的,而是关羽私自发起的。
关于这个结论,本文其实是比较认同的。为了打赢汉中之战,益州已经到了“男子战,女子运”的地步,可以说整个益州的力量都被调动了起来,耗费巨大,所以在打赢汉中之战后,刘备集团必须休整,当时诸葛亮、法正等一众谋士都还活着,自然会给刘备提出合理建议,所以说,刘备基本不可能让关羽此时发动襄樊之战,因为刘备根本给不了任何支援!没有益州支援的关羽,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
三国演义中说,襄樊之战是刘备让关羽发动的,这一点其实是值得探讨的。本文认为,关羽在此之前很可能是受到了曹军的骚扰,再加上汉中之战刘备大胜,益州那边的猛将都立下了大功,唯独关羽这边没啥功劳,所以关羽很可能是想着自己也趁曹操新败,出兵捞一波。结果他没想到曹军这么不禁打。曹魏名将曹仁,被关羽打得龟缩城内,不敢出战,城池也被关羽给围了。曹操派来的名将于禁,也被关羽轻易击败,还顺带俘虏了曹军近三万人,令天下震惊!
《三国志》:关羽攻樊,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半。
估计当时的关羽也没有想到,曹军竟然这么菜,这么轻松就被他给打崩了,于是心一狠,干脆继续打下去吧,说不定还能继续扩大战果。结果后方的孙权却出兵偷袭了荆州,最终公安、江陵二城快速投降,关羽被迫回援。关羽走到半路时,已经得知荆州全部沦陷,只能往益州方向撤退,最终被困麦城,遗憾身亡。
看完整个襄樊之战,我们可以发现,关羽之所以战败身死,其实就是因为孙权的偷袭!那么如果关羽在击败于禁后,直接返回荆州,那么孙权还会偷袭吗?荆州还会丢吗?关羽还会死吗?三国局势会大变吗?
关羽水淹七军,击败于禁之后,孙权才和曹操联合在一起,所以如果关羽提早回到荆州,那荆州应该是不会丢失的,关羽也是不会死的!很多人会说了,即便关羽回荆州,东吴也可以进攻荆州啊,荆州也有丢失的风险啊。
事实上,只要关羽回到了荆州(关羽的治所在江陵城,所以一般说荆州其实指的就是江陵),东吴很可能就不会再出兵攻打荆州了!当初孙权和吕蒙做的规划其实就是偷袭荆州,而且要快,一定要赶到关羽回军之前,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关羽身在荆州,东吴就很获胜,因为东吴军队的攻城能力,非常差!当年的合肥之战,孙权率领十万吴军进攻合肥,结果硬是攻不下只有数千曹军的城池,令人大跌眼镜。而且在吴军撤退时,他们更是被张辽打得丢盔弃甲,连孙权都差点被俘虏了,可谓是丢尽了颜面!
就吴军在合肥一战的表现来看,他们的攻城能力是非常差劲的,而关羽在得知十万吴军都没有攻下合肥后,专门干了一件恶心孙权的事,那就是加固城池!在合肥之战后的数年,关羽亲自监督加固了江陵城,把江陵城打造得如同铜墙铁壁,远胜当年的合肥城,而关羽的目的,大家应该都是比较明白了,就是防备东吴嘛。孙权的消息也是非常灵通的,自然是知道关羽这几年都干了些什么,所以他们根本就没想过强攻江陵城,最终他们打过来时,也是糜芳主动投降,打开了坚城江陵的城门!
说到这里,就不得提一下糜芳这个人物了。糜芳的妹妹是刘备的老婆,哥哥在刘备身边当大官,可以说糜芳既是刘备的小舅子,又是刘备集团的元老功勋,地位非常高,他在蜀汉的发展前途远远强于东吴。但不知为何,他最终却不顾家族的存亡,选择了背叛刘备,投降东吴,这完全不是一个划算的买卖啊?令人匪夷所思!三国演义中,关于糜芳的投降原因,说的是关羽看不上糜芳,所以糜芳选择了投降,可这个理由其实并不是非常充分,因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就要投靠敌国,而且敌国的待遇还不如这边,这是什么操作?
总的来说,糜芳投降一事,太令人匪夷所思了,若是没有他的投降,江陵城不一定会被打下来,关羽很可能不会兵败身死。
再说回原话题,如果关羽回到荆州,东吴是肯定不会再强攻了,因为本身江陵城好打,而且关羽军事能力强,手上还有那么多兵马。这样的话,关羽肯定不会死,荆州不会丢,蜀汉的国力不会损耗太大,这对蜀汉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不过如果就此便认为三国局势会得到逆转,刘备集团有机会一统三国的话,那问题就看得太简单了!可以说,即便是关羽未死,荆州未丢,刘备也很难一统天下,三国的走势最终很可能会再次回归到原来的历史轨道中!因为这里面有个最大的变量——东吴!
关羽率军回到荆州后,其实荆州的事务并不会一帆风顺,虽然曹操不会派兵来打关羽,东吴也不会出兵,但关羽会被内部问题给困扰许久,短期内没有精力再对外作战,这会让曹魏那边逐渐恢复实力。
关羽在襄樊之战中,俘虏了于禁的手下三万人,这三万人的安置问题,其实是个大麻烦!
杀?基本是不可能的!先不说杀降不祥,如果真的杀了这些降兵,那以后曹军作战,谁还敢投降?这不是逼着他们死战吗?
留?怎么留呢?三万个精锐士兵,三万张嘴,三万个拿起刀枪就可以重新作战的人,这是一个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啊。首先,关羽哪来足够的粮食养活这么多人。正史中,关羽打到后面就开始缺粮了,不得不抢夺孙权的粮食,回到荆州后他不可能靠抢孙权来养降卒吧?其次,怎么拆分这些降兵?三万精锐曹军,要想消化他们,肯定不能再让他们聚在一起了,毕竟他们的家人还在曹魏,要是真让他们聚在一起,说不定啥时候就叛变跑回曹魏了,只能打散到各个军队中。而当时关羽的荆州兵,也不过只有三四万人,就这么点人,怎么接纳三万曹军?一个人带一个?不怕曹军反水砍了身边的荆州兵?
所以说,于禁的这三万降兵,其实是非常难处理的,这活肯定会让关羽焦头烂额。除了处理降卒之事,还有另一件事更为恐怖,那就是孙权对刘备的态度!
当年孙权愿意把南郡借给刘备,其实就是因为孙权想让刘备帮他抵挡曹魏,且刘备集团的实力并不强,威胁不到东吴。但是后来当刘备占领益州后,孙权觉得刘备实力强大了,就想着要回南郡了,刘备自然不愿意还,最终双方剑拔弩张,差点打起来了。后来刘备用另外三个郡换了南郡,才重新和孙权和好。可不久后的汉中之战,刘备大败曹操,又一次让孙权感受到了威胁。当年实力弱小的刘备,现在已经成为了可以击败曹操的超级势力,这让孙权非常忌惮,因为刘备在江水上游,他们完全可以顺流直下,进攻东吴!
东吴之所以能够挡住曹军,乃是因为曹军不会水,但是蜀汉有水师啊,他们对东吴的威胁非常大,所以孙权最终才联合曹操偷袭了荆州,达成了全据长江的目的!可以说,孙权之所以会选择投降荆州,就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刘备集团比曹操集团的威胁更大!所以说如果关羽安全回到了荆州,孙权肯定会坐立不安,一旦有机会,他势必会发兵偷袭荆州!而只要孙权一直惦记着荆州,那刘备基本就无法做到全力出击曹魏,说不定当关羽再次北伐时,孙权又会出兵攻占荆州,这样的话,三国历史就又将回到原来的轨道!
结语
综合上面分析来看,襄樊之战关羽之所以会战败身死,乃是因为孙权偷袭荆州,偷袭关羽的后方!而孙权之所以这么做,乃是因为他忌惮刘备的实力,担心刘备顺流直下进攻东吴,在他看来,强大的刘备比曹操更为可怕,所以说只要东吴不完全占领荆州,不完全控制长江,他们将会永远盯住荆州。这样的话,只要关羽离开,孙权势必会偷袭荆州,历史将再次回到原来的轨道!所以说即便关羽抓到于禁后立刻回师荆州,其实也改变不了三国的最终历史走向!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假如关羽抓了于禁之后,退兵荆州,三国的历史将会怎样?
三国的历史将改写,不仅孙权不敢偷袭荆州,而且关羽也不会死,蜀汉势力更不会退出荆州。
关羽之所以发动襄樊之战,是为了配件刘备汉中之战策应,及打通汉水的战略,襄樊之战是刘备命令关羽发动的,但很有可能的是,关羽扩大了战争规模和范围。
刘备在汉中之战击败曹操拿下汉中后,从来就没有在正面战场战胜过曹操的刘备开始头脑发热,飘飘然了,哪怕如强大如曹操般的奸雄都会头脑发热,何况刘备。
于是刘备干了一系列的事,首先是称”汉中王“,称王是刘备迈向建立政权的第一步,此时的曹操已早刘备三年称魏王,刘备此时也毫不示弱的称汉中王,成为两汉四百余年非皇帝任命的诸侯王之二,另一个是曹操,刘备的野心昭然若揭。
刘备从未放弃夺取天下的野心,在汉中击败曹操后,在军事上也开始了一系列的部署,令刘封、孟达攻占了曹操下属的上庸、房陵、西城三郡,接着命令关羽攻打襄樊,刘备的战略目的应该就是打通汉水,依靠汉水连接汉中、上庸三郡、襄樊,形成一条下一步攻打曹魏的战略大通道。
刘备这么干的目的只有一个:建立一条攻打曹魏的前敌战略通道--汉水,与南边的长江形成双战略通道,下一步,刘备应该按隆中对的策略,等待时机大举北伐。至少在公元217年到219年,刘备集团对阵曹操集团在军事上都取得了胜利,处于战略进攻姿态,而曹魏则处于战略防守姿态。
刘备下达给关羽的命令应该就是:攻占襄阳,控制汉水,有机会的话夺取樊城。
刘备为什么会下达这样的命令?很明显,击败了曹操之后,刘备头脑发热,认为曹魏集团也没什么可怕的,而不是关羽头脑发热,关羽一旦发动了战争,就很难控制住战争的节奏。
关羽在战争初期打出一个小高潮,围襄阳、困樊城、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唯关羽一人,关羽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继续扩大了战争,将防守荆州的全部兵力北调,导致荆州兵力空虚,被孙权寻机偷袭,关羽失去后方基地,才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如果关羽抓了于禁,退兵荆州的话,那么结局会如何?
结局会相当好。关羽既不会丢失荆州,也不会被杀,而且还会占据襄阳城。
如果关羽抓了于禁,主力回师的话,可以用水军阻挡曹军南渡汉水,在失去北方曹军支持的情况下,位于汉水南岸的襄阳城肯定保不住,关羽可以派人围攻并拿下襄阳城,而且曹军一点办法也没有。为什么呢?因为关羽有水军,有制水权。
关羽之所以能够水淹七军,擒拿于禁,斩杀庞德,就是因为关羽有强大的水军,而曹魏的水军要么被关羽击败,要么无法对抗关羽,沿汉水西逃,关羽用水军控制汉水,曹军就无法南下,曹军无法南下,襄阳城就是一座孤城,无法死守,必然会被关羽拿下。
换句话说,如果关羽擒拿于禁后退兵,不仅俘虏了于禁的七军三万多人,还占据了襄阳城,并且达到了刘备打通汉水的目的,同时后方的孙权也不敢偷袭荆州,关羽也不会死,这就是关羽及时退却的战争成果。
这样的话,蜀汉形势一片大好,与曹魏的前线已经推进到汉水一线,而且对于汉水来说,刘备的蜀军有制水权,今后如果继续发动战争,可以利用汉水运输兵员和物资,可以将汉中的兵员直接走汉水运到襄阳,就不需要通过长江运到江陵,再走陆路北上襄阳,这样刘备不仅占据了战略上的进攻姿态,而且获利了有利的地理位置和扩大了地盘。
这样的话,三国的历史继续向着刘备利好的方向发展,至于今后的局势如何?则取决于刘备后期的战略。个人认为,如果按题目假设那样的话,刘备集团取得了《隆中对》中的最有优势的战略位置,接下来就是等待一个时机了,也许时机很快就会到来,那就是公元220年的曹操去世。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刘备等到曹操去世,曹魏政权开始新老交接时,大举发动兵力攻打曹魏是一个绝佳的机会,真到那个时候,刘备击败曹魏统一天下也未尝不可,但问题的关健是必须防备东吴集团的偷袭。
假如关羽抓了于禁之后,退兵荆州,三国的历史将会怎样?
假如关羽抓了于禁以后直接退兵,从结果来说对蜀汉是最好,但是他估计要被人骂错失良机了。
关羽为什么进攻襄樊目前并无史料有明确的说法,不过按照此前曹操命曹仁进攻关羽的记载看,很可能是击败了曹仁的大军以后,关羽顺势追杀到了襄樊。曹仁大败以后,曹操命于禁率七军救援樊城,徐晃则率军进驻宛城作为后援。关羽的大军应该不过3万人左右,而于禁的七军也差不多是3万人,加上曹仁的部队,本来应该这一战大家基本就是平局,关羽撤军结束。
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关羽利用暴雨水淹七军,一举打垮了于禁的援军,关羽光俘虏就抓了3万,曹仁的部队也损失惨重,只剩下几千人守城。曹仁奉命去攻打荆州,他的部队起码也应该有1、2万人,加上于禁的七军,这一系列战斗下来,曹军损失总数应该在4、5万左右。
应该说在正史里4、5万人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刘备夺取益州以后,在益州的机动部队也不过5万人左右,诸葛亮北伐时所带的兵马也不过4、5万人。加上此前在汉中和刘备大战一场,这个时候应该是曹操最虚弱的时候。所以才会有关羽威震华夏,各地叛乱丛生,曹操一度想迁都避其锋芒,因为这个时候他手里的机动部队真的不多了。
如果关羽此时撤军,那么孙权肯定是不敢偷袭荆州了,毕竟吴军陆战能力一般,有关羽坐镇的话硬攻没什么胜算。曹操暂时也没能力南下,荆州暂时没有什么危险,而且捉了3万曹军俘虏,这个对于缺少人口的蜀汉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无论是送到益州还是就地分散安置,蜀汉的实力都可以增长一截,所以说这个结果无疑是最好的。
然而在这么有利的情况下撤军,加上孙权会放弃偷袭荆州的计划,没人会知道孙权一度想撕毁盟约,孙刘会暂时维持表面的合作,那么估计很多人就会骂关羽错失良机,应该在这个时候继续攻打樊城,和孙权一起趁曹操最虚弱的时候消灭他了。
总之,事后诸葛亮比较好做吧。
假如关羽抓了于禁之后,退兵荆州,三国的历史将会怎样?
题主有没有想过,关羽要是抓了于禁就撤兵,那他打这一仗干什么呀?于禁只是援军,关羽的目的是夺取襄樊,你把援军干掉了,对方兵力薄弱了,然后放着眼前唾手可得的襄樊不拿反而回去,关羽在寻开心吗?没有任何理由回去啊!所以,题目本身就是伪命题。其实于禁的战败恰恰是送了关羽一程,如果关羽没能击败于禁,他反而可能有保全自己和荆州的机会。而一旦击败了于禁,他的下场就注定了。襄樊之战是不该打的,错误从一开始就铸成了,因为出兵的时机完全不对。按照刘备阵营的既定方针,应该是《隆中对》中说的“候天下右边,荆州、益州两路出兵,攻取中原”。而关羽北伐的时候,刘备那边刚刚经历了长达数年的益州之战和与曹操主力血拼的汉中之战,人困马乏,亟待休整。益州新定,也需要安抚。这种情况下,关羽北伐势必就是孤军深入,极度危险。
另一方面,东吴。在刘备获得益州之后,孙权曾陈兵荆州边界,要求刘备归还向东吴借的“南郡”。刘备不愿意,回兵荆州,双方几乎交战。因为曹操派张郃打益州,刘备不敢两线作战才不得已与孙权讲和,湘水划界,归还半个荆州给孙权。也就是说,东吴的野心其实很明显。而在这种情况下,关羽非但没有维护好和东吴那岌岌可危的关系,反而辱骂孙权派来求亲的使者,甚至还在北伐襄樊的时候,将部队抽走支援北伐战场。
虽然有这么多问题,但是出征就是出征了,没有莫名其妙回来的道理,除非打得不顺。但是关羽打得太顺利了。先是把守襄樊的曹仁打得缩在城里不敢出来,然后面对于禁带着七军气势汹汹而来,竟然一站成功,靠着天降大雨和荆州兵的水战优势将于禁七军一股击溃,吓得曹操差点迁都。这样的威风霸气,他怎么可能撤兵?况且,襄樊的城墙已经被水泡得快烂了,曹仁只是在做最后挣扎,这时候不坚持,你来干嘛来了?如果关羽能意识到危机,他就不会打这一仗,而一旦打了,并且打得很顺,就不可能撤了!所以事实上关羽什么时候才撤兵的?被徐晃的援军打败的时候!
那如果真的关羽没能击败于禁,不得已退兵了会怎么样呢?只能说有保全荆州的机会。分情况看,如果于禁大胜关羽,关羽退回去的也只能是残兵,吕蒙一样很有机会打败关羽。如果于禁是与关羽长时间对峙,那即使退兵了可能后面吕蒙白衣渡江也已经得手。那退回去还是一样的结果。只有一开始关羽就发现于禁兵力很强,短暂交手后找不到突破点,当机立断退兵,这时候自己的兵力没有严重受损,吕蒙还没来得及成功,这才有保全荆州的机会。至于如果真的保全了半个荆州能怎么样?那只有天知道了!
假如关羽抓了于禁之后,退兵荆州,三国的历史将会怎样?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假如关羽水淹七军之后,直接撤军荆州,那么东吴的偷袭就会遭到毁灭性打击。关羽能够牢牢控制荆州,刘备就能集中兵力进攻关中和凉州,逐步一统天下。
第一,关羽及时退兵,能够巩固江陵和荆州的防御,东吴必定不敢偷袭。关羽在前线的兵力有三万人左右,后方至少有一万人,就是为了防备东吴的偷袭。如果不是糜芳、傅士仁不战而降,投靠东吴,东吴根本打不下荆州。
水淹七军之后,关羽俘虏了三万魏军。如果他带着这三万俘虏回荆州,自身的兵力就多达7万人以上。比刘备在四川和汉中的总兵力还多!刘备手下大约五六万人。
这样强大的兵力,镇守荆州是绰绰有余!
东吴是很聪明了,知道关羽严阵以待,无机可乘,肯定就不会偷袭了。
如果这样,荆州就不会丢。可以对许都形成巨大的军事压力,迫使曹操不得不集中大量兵力在荆州方向。西北凉州关中地区必然兵力空虚。
关羽兵力过于充足。
可能会派两万人去汉中增援刘备,从而使刘备集团在汉中方向的兵力达到六万以上。
以此得胜之兵,大举进攻凉州,必然一战成功!
然后以凉州为基地,大举东进。兴复汉室,指日可待。
假如关羽抓了于禁之后,退兵荆州,三国的历史将会怎样?
关羽和荆州是被演义所夸大的存在,事实上曹魏与西晋占据北方大部分地区,耕地与人口等综合实力碾压蜀汉与东吴,北方政权注定会平割据实现统一,关羽退回荆州改变不了历史进程。
关羽是公元161年生人,卒于公元220年,名副其实60岁的“花甲”老将,攻打襄樊时关羽再未策马挑战,败走麦城速度更慢的诡异,世人揣测关羽身体机能已衰退,襄樊战事僵持且荆州粮饷器械短缺,关羽不愿放弃效命汉朝而强行对抗。
关羽撤回荆州,对蜀汉而言消耗极大,而曹魏很快便恢复元气,东吴继续忍受荆州的威胁,蜀汉仅握有将领、零陵、武陵与半个南郡,荆州水军和步兵攻城能力较弱,孙权惨败合肥与关羽败襄樊皆证明,曹魏骑兵策应守城军队关羽亦难破解。
三国僵持的局面下,当关羽逝世,荆州兵力有限,步兵难以与曹魏骑兵抗衡,水军与东吴亦难分伯仲,蜀汉再无勇武又信得过的将领坐镇荆州,届时大概率以汉中为突破口,打通与荆州的战略连接,蜀汉国力孱弱集结全部兵力北伐胜算仍低。
关羽老迈与荆州精锐支援刘备争夺蜀地,使得公元220年关羽毫无胜算,关羽的傲慢和执着加剧蜀汉的劣势,即便水淹七军后撤回荆州,关羽也只能钳制曹魏和东吴,无法建立功勋更无法改变三国格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