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只有一加和华为这两款手机在国外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为什么?

当然,传音手机在非洲也有很大市场,但那个不是高端市场。至于小米在海外高端市场,还差很多。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先纠正一个说法。华为跟一加都站稳了高端不假,但华为的高端产品更多是销在国内,国外也有,但比例还是没有国内这么大;而一加则是真正的海外起家,到现在为止都还是国外市场占大头。

那为何只有一加和华为这两个品牌的手机在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呢?虽然这两个品牌现在都发展不错,但是发展路线却完全不一样!

先说说华为:

华为在高端之路上站稳可谓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当然华为的成功也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在里面,但不管怎么说,华为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手机厂家了,高端不过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客观原因:华为技术功底厚

华为在做手机之前就是主要的通信厂商,技术实力深厚,加上华为的营业额跟利润一直很客观,不断的输血投入,有靠山兜底,后面才能厚积薄发,在高端站稳了脚跟。另外华为的技术特长也是手机行业迅速站稳脚跟的因素之一,特别是海思麒麟芯片到后来的成熟,现在已经成为了华为的名片。

主观原因:华为的机遇和战略

华为手机的起点是很低的,甚至比小米都低。一开始就是做运营商定制机,后来余承东开始接手,对手机业务进行调整,做自己的品牌,做高端品牌。

但前几年的华为还是很艰难的,Mate7的意外爆火让华为仅仅抓住“商务”这个风口,让后死磕Mate系列,现在成为了华为的第一旗舰,然后是P系列联手徕卡,收购Lumia相机团队后,打造属于自己品牌的IP。就这样华为抓住这两个风口,加上持续的输出,麒麟芯片的成长后华为逐渐获得好感,在高端领域打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其他原因:千年难得的机遇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三星在中国市场的滑铁卢,此时国内的高端市场一片空白,正是从新洗牌的好时机,看看现在,华为占领高端后,其余的品牌想要插进来好难。

一加占领高端更多是对工匠精神的诠释

还记得一加手机的slogan吗?"不将就",就是这种不服输,不屈服的倔脾气,让一加在海外市场迅速走红。

一加在高端领域的做法更不具备可复制性,因为这种打法真的太精细了,既要自己对产品的执着,也要有时机,感觉运气的成分更大,因为魅族、锤子都是这种小而美的类型,但现在来看都没一加过得滋润。

如果说华为的是财大气粗的土豪,用钱砸研发,砸产品砸出来的,那一加更像是小镇青年白手起家,起点低很多(虽说一加的东家有OPPO帮忙,但相比华为整个集团的投入,OPPO这一点真的微不足道)。

首先是一加对产品的执着,他的系统追求极简,跟国产手机甚至国外的安卓手机都有区别,系统上就占有好评。在产品上即有魅族那种工匠精神,也避免了锤子那种价格低廉导致的产品做工差带来的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OPPO的生产链起了不少作用,这应该是对一加最大的帮助了。

其次、一加是先从海外开始做起,然后慢慢迂回国内,一开始就避开了手机竞争最为激烈的国内市场,让自己成长起来,为自己赢得了成长的空间和时间。并且一加的定位很精细,算是精致党,即不跟高端冲突,也不影响性价比机型,把自己定位成比魅族高一点点的二线高端品牌。

然后就是去年的一加7Pro,这是一加的成名之作,一下子就在高端站稳脚跟了,其作用不亚于华为当年的Mate7。

虽然说一加的销量跟华为还没法比,但是一加只做高端机,并且不过于追求销量,新款一上市老款基本上就退市,根本不存在降价促销的事,这样的好处就是把一加的粉丝紧紧绑在一起,没有因为吸引新粉丝就伤害了老用户。

不管怎么说,华为跟一加都完成了高端市场的战领,后续还有更多机型发起进攻,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基本上只有一加和华为这两款手机在国外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为什么?

在悟空问答上的685个问题,只写接地气的科技内容,欢迎关注。

一加和华为,两个中国品牌,应该说在海外不同的市场,凭借自己不同的优势,站稳了脚跟。

但是比较讽刺的事情是:

  • 一加在美国的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甚至在美国专卖店门口发售的时候,还出现了连夜排队抢机器的现象,这一点过去只有苹果的iPhone发售才会出现;

  • 华为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压根就没能进入美国市场销售,但是荣耀和P系列机型在欧洲市场却站稳了脚跟,甚至有的欧洲消费者都一直认为荣耀是一家日本或者韩国企业。

那么这两个厂商是如何凭借一己之力在海外站稳市场的?我们拆分开来讲一讲。

一加成功的背后,是绿厂十几年的经验积累

如果我们把时间线往前推,回到2013年,雷军带领小米打开了中国互联网手机的大门,按照老罗的话来讲就是:雷军提高了中国手机厂商在供应链段的待遇。因为在过去对于供应链来说,小厂商压根就不给你合作,体量小、回款慢,而且一群互联网人,压根就不是实体行业这个圈子内的。但是雷军带领小米的成功,使得供应链开始重视这些小众手机品牌。

2013年,老罗带领着锤子科技,刘作虎带领着一加手机,冲进了这个行业。实际上两者的产品定位都是相似的:做一款注重设计,有品质,好用的手机品牌。于是老罗找到了苹果前设计总监开的工作室,做了Smartisan T1,从工业设计来讲是成功的,毕竟击败了iPhone拿到了当年iF工业设计金奖(目前只有Smartisan T1 和 魅族 Zero 获得过该奖)。

但是在供应链方面,锤子科技可以说是教科书式的失败,一个小厂商,尝试做一些独立的特性有勇气,但是没有底气。Smartisan T1上面一些致命的设计,比如说3D打磨的背面玻璃、一体式的光线传感器和听筒、背面的logo、纯白色的绕线器、医疗器械级别的螺丝刀.......在供应链管理不成熟的情况下,直接导致T1品控问题,前四个月无法正常发货,等到能够发货的时候,消费者早就跑了。

刘作虎率领一加推出的第一款机器,就显得目标明确,第一代机器并没有过于激进,而是选择了两个主要的卖点:

  • 第一个是对于机身背面材质的选择,用刘作虎的原话就是“手感正TM爽”“婴儿皮肤般的触感”,在当时一众全金属机身下的手机市场来说,这样的触感也是非常独特的。

  • 第二个是在当时的手机市场,无论是海外品牌还是国内品牌,都喜欢把安卓系统进行魔改,嵌入各种乱七八糟的功能,比如“万物基于MIUI”,而一加走了一个清爽的路线,给用户提供一个接近于原生系统的体验,这又拉开了与其它品牌的差异化。

当然,更重要的是,刘作虎作为OPPO当年的副总裁,负责OPPO的蓝光机业务,成为海外最认可的产品,无论是背后的资源,还是本身的经验,其实都要比英语教师出身的老罗要更好。我们之前就说过,做手机看的就是供应链资源,背靠OPPO这家大厂,一加在供应链和资金方面当然比锤子科技要丰厚很多,做起机来自然就顺风顺水。

华为成功的背后,是广交运营商朋友

华为本身从90年代就开始涉及通讯领域,也是从通讯领域的设备起家的,当年跟中兴一起,在海外发展通讯设备市场,目前已经是全球最大的通讯设备服务商,后面是老牌的爱立信和合并后的诺朗(诺基亚朗讯)。

海外的手机消费者,其实大多数都是从移动运营商的手中购买,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市场,因为在国外手机其实并不便宜,包括iPhone的零售价格也都是大几百美元一台,运营商之间也不是国营而是私营,市场竞争激烈,那么就会进行价格补贴,将手机与套餐作为捆绑来吸引用户,这样就出现了所谓“国外买iPhone只要199美元”的情况,因为价格都在供应商强制绑定的套餐里面。

那么华为是做什么的?通讯设备。华为的客户是谁?不就是这些电信运营商么......所以华为早期的业务积累,其实就成为了后来手机业务发展的渠道资源。而且这些资源,是其它手机品牌想拿也拿不到的。

华为在早期就开始做智能手机,但纯粹是给运营商贴牌,充话费送的那种。但是到了2012年过后余承东接手华为个人消费业务,开始做高端手机之后,华为整体的品牌和产品形象就产生了非常大的改变。

同时余承东过去本来就是负责华为在欧洲的业务的......人脉资源可想而知......这也就是为啥目前华为每一代旗舰机器都是在欧洲市场率先发布,然后再回国内来开发布会。毕竟要维护好与海外运营商的关系。同时在补贴来讲,华为在海外的机器力度也很大,不要只看价格上海外版本要比国行版本贵,但是会赠送耳机、智能手表、智能音响这些商品,整体算下来实际上要比国内的价格便宜一些(狗头保命)。

因此在海外的运营商渠道,成为了华为在海外销售的坚强后盾,比起其它国产品牌来说,这些渠道并非不可以获取,但是需要经过层层审核,各种乱七八糟的手续。但是目前对于华为来说比较棘手的事情就是谷歌停止GMS的服务,如果影响较大的话,很可能会让排在欧洲市场第三、第四名的苹果和小米抢走较多的市场。

做高端机本身是水桶+超级长板

其实上面说了这么多,无非是告诉大家华为和一加两个品牌的基本情况就是:

  • 一加之所以可以作为小众品牌在竞争中活下来,甚至可以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背后是因为OPPO作为老大哥(实际上是老父亲)在供应链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毕竟一加本身就是OPPO的子公司,而且刘作虎本身过去也就是OPPO的高级副总裁。

  • 华为之所以可以在欧洲市场立足,并且在市场份额上超过苹果,仅次于三星,是因为在移动设备通许领域积累起来的运营商资源,导致欧洲大量的运营商愿意主推华为生产的手机,同时华为本身也给到了较大的补贴,送各种各样的礼品使得售价变相的“降下来”。

不过作为高端市场的机器,两者本身在产品定位上面都是相同的道路:水桶机器+超级长板。

水桶机器指的是两者的产品在硬件配置方面都堆得比较满,在关键功能上不会有特别大的短板,无论是最新的一加8 Pro,还是华为的P40 Pro,屏幕、处理器、电池、充电、内存闪存,包括用料和外观设计。毕竟推到了这么高的价位,该给的一定会给到。这个习惯最早是三星带起来的,弄一堆莫名其妙的功能,“不管你用不用,我先给你再说”的感觉。

不过高端机来说,对硬件是只是基础......真正需要打动用户的,是你必须要有非常非常长的长板,是别的厂商都无法超越的。

对于华为来说,当然就是拍照,一场发布会一半的时间都在讲拍照,秒天秒地秒空气,数据挨个挨个把友商按在地上摩擦。当然事实也确实如此,目前DXO排行榜,第一名是华为P40系列,第二名是荣耀30系列,也就是华为不仅仅是旗舰,而且把子品牌的拍照做到了最好,超过了其它品牌的旗舰机器......这就是超级长板。

对于一加来说,拍照不行,但是主打的是系统和屏幕,从2017年一加内部成立了关于屏幕的团队,负责算法和与三星做对接,随后就率先推出了90赫兹刷新率的屏幕,带动了整个行业向高刷屏发展,并且在今年又推出了120赫兹2K+分辨率的屏幕,并且获得了DisplayMate A+的最高评分,2020年发布的机器里面,只有三星S20 U 和 一加 8 Pro获得了这个评分。去年的机器也只有三星Note 10+ 5G 和 iPhone 11 Pro Max ......

因此你能够理解,为啥小米10这些机型,即便把配置堆满,也很难真正冲击到高端的原因,缺少长板,配置再好的机器,也显得平庸,无味。

基本上只有一加和华为这两款手机在国外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为什么?

为啥一加和华为能在海外手机高端市场站稳脚跟,我觉得跟它们的内在因素有关。

华为通信业务有着丰富的国际化经验

华为是做通信设备起家的,在通信设备领域在国内甚至全球的排名都是靠前的。

所以在做手机业务之前,华为已经有了丰富的国际化经验。

这些都给后来的手机业务国际化提供了基础,不用去摸索。

后面的手机业务的国际化也是按照这个来做,首先是核心技术自己研发,产品服务做到客户满意,也就是从客户角度出发去打磨产品。

比如指关节截屏、莱卡双摄、AI智能拍照等等,这些都是华为提出并实现的。

大家都知道华为加班严重,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真正华为人的毅力。

感兴趣的可以去搜索华为纪录片看看,真的是以客户为中。

哪怕只有一个人用,都要保障基站稳定运行,即使在大雪纷飞的大山里面。

一加创始人刘作虎也是有着丰富的海外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经验

我们都知道一加是oppo出资创建的,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创始人刘作虎,曾经也是oppo的高层。

最初进入OPPO被派去国外做DVD蓝光机,后面把蓝光机做到全球市场第一,口碑市场双丰收,罗永浩当时都惊叹,蓝光机居然是中国企业制造出来的。

当时的蓝光机已经用了当前所谓的互联网模式,没有线下的销售,就在论坛里与用户沟通,根据用户的反馈不断升级软件 。

后来回到国内OPPO手机厂,接手OPPO手机营销系统,大力推进互联网营销变革,并主导 Find 5、N1 等 OPPO 多款机型上市 。

到2013年辞职创立了一加科技,并且只做旗舰手机,一加1面世后,在国外引起轰动,排队购买的盛况甚至超过苹果手机,而在国内则是以刷机潮切入,因为当时刷机很流行,我也是在那时买了一部一加1,依稀记得那个悬浮屏,在当时是特立独行,非常适合装X。

其次是一加的手机系统-氢OS,这是由外国团队开发的一款系统,非常轻便,接近原生系统。

一加从一开始就是想做一加全球化的受人尊敬的公司,并且每年只出旗舰机,目标就是高端市场。

总结

华为和一加内部都是有着丰富的海外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经验,而且全球化的战略在一开始就定了,并且都有做高端机的计划,老话说活下来的都是凤凰,所以在国外手机高端市场,有了他们的一席之地。

我是非著名攻城狮,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用,感谢您的点赞支持!

基本上只有一加和华为这两款手机在国外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为什么?

芯科讯为您解答

一加是在美国卖得好。至于华为,现在华为海外逐渐显现颓势,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以美国为首的众多国家进行打压,在加上华为不支持GMS(谷歌移动服务)。 所以华为最近一年主要的销量还是来自国内,也不知为何,华为在国内的人气超高,从来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或是说任何一家企业创始人受到过如此高的拥护。 如果说未来华为在国内的销量也倒下,那么他在手机业务上就难了。

国内还有一些品牌在国外也不错,不过主要销售机型还属于低端机。东南亚与欧洲都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市场。 比如蓝绿厂在东南亚的销量就很不错,小米在印度与欧洲的销量都还可以 。

基本上只有一加和华为这两款手机在国外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为什么?

人弃我取,人取我弃!这句众人皆知的话,真的过气看吗?我看未必!

这些年,国产手机厂商的内部竞争非常激烈,大家都看到友商们在发布会上怒怼的情况了。

而一加就非常聪明,在国内友商们打的很激烈的时候,自己早就开始谋划在海外的市场布局了。值得一提的是,一加这个品牌也是近几年才回国发展的。那么问题来了,一加和华为这两个手机品牌,为什么能在海外站稳脚跟呢?我们来简单的分析一下!

一加为什么能在海外做起来?

先看一组数据,一加手机销量海外占比达到 70%,其中印度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已经达到 43%,在印度市场上一加是击败了iPhone手机和三星手机。一加手机在美国和欧洲市场的表现也很抢眼。

一加手机之所以能在海外市场畅销,我觉得有3个主要原因,如下,

1、一加手机定位精准,就是说我知道的生产的手机该卖给谁和怎么卖。

2、一加对于外国用户就像小米对于国内用户,海外用户不像国内用户那么注重品牌,他们更注重产品的实用性,讲究产品细节,一加解决了这些难题。

3、一加手机很小众,但这并不影响一加的品质,相反一加的系统更受到国外消费者们青睐。

华为手机为何火爆海外?

可以肯定的是,华为手机现在还是没能进入美国销售市场,但这并不影响华为手机在欧洲市场上的影响力。

华为很会搞事情,以前自己是玩通信的,和很多运营商的关系都很好。要知道,想在欧洲市场上把手机卖得好,那肯定得把和运营商的关系搞了,这方面是华为的天然优势!

再一个就是华为懂得造势,一起来就要对标苹果,就好比当年蒙牛对标伊利一样。华为非常聪明,每年的新品发布会都是在欧洲,而且还舍得花钱找明星做代言。像梅西这样的足球明星都是华为手机的代言人,要知道,欧洲人都很看重足球明星的影响力!

结论:酒香也怕巷子深,华为和一加手机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比如一加手机的系统,华为手机的拍照,再加上这两家公司在海外的营销玩的转。所以,这么多国产手机当中,华为一加在欧美的市场份额高,这也就不足奇怪了!

基本上只有一加和华为这两款手机在国外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为什么?

谢谢您的问题。一加与华为走向海外市场有自己的策略。

一加的手机走向海外。

一加手机创立初期就是将主要市场放在海外,不怎么参与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国内用户对一加手机并不了解。

一加在海外市场成功主要在于其设计更符合海外用户的胃口。一加手机系统十分简洁,没有那么多广告,也十分流畅,欧美用户比较喜欢。

相对应,国内很多用户就会埋怨一加手机的系统不够健全,少了很多功能,这就是使用习惯的差别。

华为的走向海外。

华为进军海外,依靠的是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伴随着国家全球化战略与各国通信需求而布局。

1997年中俄关系升温,华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顺利进入俄罗斯市场。随着电信服务业私有化,用户对通信网络、移动电话有着巨大需求,华为进入了通信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拉美国家。2000年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华为又开拓北美、欧洲、东南亚、非洲等海外业务,并成立了地区研发中心,成为了全球布局的根据地。

长期以来,华为在古海外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声望,华为手机在很多国家被视为高端手机。即使被列入实体清单,华为的手机在海外的声望反而增加,手机销量目前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

其他手机厂商做得也不错。

不仅是华为和一加,小米、OPPO、vivo都在走向海外市场,选择一些重点国家和地区,完善自己的销售网络和渠道。比如,小米手机去年在印度市场战胜了三星,实现销量第一。

小米、OPPO、vivo长期以来的手机定位,使其很难摆脱性价比的标签。在国内尚未实现高端化,更不要说在海外了。从小米10开始,小米正在努力朝高端发展。而且小米10也像在印度销售,成为印度的高端手机。

至于欧洲,小米手机还是被视为性价比高的手机,其价廉物美,也让很多用户喜欢。

欢迎关注,批评指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