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为什么要离开项羽呢?

不只是范增离开了项羽,离开项羽的大有人在。

比如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最早投靠的就是项梁,项梁战死后跟着项羽,做了项羽的一名侍卫,韩信屡次进谏,项羽没有采纳一次,韩信看到满腹才华无处施展,就离开了项羽投靠刘邦。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之后,为汉帝国打下了半壁江山。

还有一个陈平,也是先投项羽,后投刘邦。陈平在项羽麾下被封为信武君,殷王反楚,信武君陈平带人平叛成功,后来,殷王又反,项羽就准备诛杀上次的平叛将领,陈平惊慌之下就离开项羽,投靠刘邦。在刘邦麾下与张良一起出谋划策,功劳虽不及张良,但是,也算是为汉帝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更是官至丞相。

范增出场的时候已经年届七十,古人能活这么大年龄的人不多,范增前七十年似乎就是在等这样一个机会,项梁起兵反秦的时候,范增立即投靠项梁,出谋划策。项梁是比较重视范增的意见的。立已故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号召天下共同反秦,就是范增提出的,项梁也照章执行。

后来,项梁战败身亡,范增跟随项羽,项羽尊其为“亚父”,可是,并不能完全听从范增的正确意见。

在鸿门宴的时候,范增力主杀掉刘邦,项羽优柔寡断,不能执行。宴会中途,刘邦在樊哙的护送下偷跑回军营,留下张良给项羽和范增分别进献了一块玉。范增大怒,当时就把玉放在地上,拔剑击碎,并且说“唉!竖子不足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且为之掳矣。”

虽然这样生气,但是范增还是没有离开项羽。

最终导致范增离开项羽的,还是刘邦听取陈平的意见,利用反间计离间项羽和范增。

在楚汉争霸期间,项羽领兵把刘邦围困在荥阳,刘邦求和,项羽本意想答应刘邦的求和,在范增的劝说下,拒绝了刘邦的求和。刘邦处境非常不妙,就用反间计。

具体做法是:项羽的使者到刘邦营地的时候,刘邦先是高规格盛情款待,当听说是项羽的使者的时候立马就冷淡了下来,并且非常惊愕地说了一句:“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

使者回去以后,就把这个情况原封不动地报告了项羽,项羽就此认为范增和刘邦勾结,稍夺之权,范增大怒,说:“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就离开了项羽返回彭城,还没走到彭城,就发病死亡。

汉帝国建立之后,刘邦和群臣讨论“我为什么能打败项羽”这个问题时就说道“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吴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比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吴能用之,此吾所以去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应该说,刘邦的这个评价还是很准确的,刘邦不但有识人之明,还有自知之明。

范增为什么要离开项羽呢?

范增,居巢人。70岁之前,他主要是潜居在家里,待业待业继续待业。他的一生似乎就是为了他生命最后四年而在不间断的待业。

四年的时间并不长,却被范增充分的利用了起来。建议项梁立楚国后裔为王而不自立,点破刘邦志向远大劝项羽击杀刘邦,在鸿门宴之中对刘邦出手,参与项羽分封诸侯并以章邯等秦降将围堵刘邦。

范增基本上参与了项羽自刎乌江前的诸多大事,使项羽成功完成了他取秦始皇而代之的宏愿,被项羽尊称为“亚父”。

范增以72岁高龄获封历阳侯立于项羽军中(秦二世二年加入项梁军。汉元年正月,项羽分封诸侯),并获得他多次为之出手的刘邦的赞誉,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宋朝苏轼更是对范增倍加推崇,增亦人杰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也

“人杰”范增为何在项羽最为重要的时刻,或者说是项羽败亡的前夕离开为之穷一生辅佐的项羽?

按照史书的记载,范增和项羽之所以闹得分崩离析,是在荥阳围困战前,二人中了刚刚从项羽军脱离改投刘邦军的陈平实施的离间计。

对此,统治大清长达60年、深谙权谋之术的乾隆曾进行过评述。

陈平此计 ,乃欺三尺童,未可保其必信者,史以为奇而世传之,可发一笑 !

这意味着离间计在乾隆看来太过儿戏,根本不足以造成范增和项羽之间的关系的破坏,只能说是陈平和刘邦针对来访使者的不同身份背景进行区别对待,激发了原本潜伏在范增和项羽之间的矛盾,给与了项羽夺范增之权的借口而已。

另外,从项羽那方面来说,对范增的怀疑真的达到了能威胁项羽的地步,曾经坑杀二十万秦兵,暗杀过义帝的项羽根本不会允许范增从容离去,范增甚至连军营都不可能出的去。

真正促使范增愤而离开项羽的是有其他原因。

范增在鸿门宴之前,与项羽之间的关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融洽的。

在项梁死后,一直充当傀儡的楚怀王开始收拢兵权,并将大部分兵力转交给宋义时,项羽成为了次将,范增成为了末将,而后应赵国之请前去救援。剩余的一小部分则交给了刘邦让其西征,既有趁关中空虚袭取的意图,也有减轻宋义军的的压力想法。

宋义之所以能够越过项羽成为上将军,是因宋义论及项梁与章邯之间的战况时,给出了十分精准的预测,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楚怀王闻讯后,与宋义计事而大悦之,后拜宋义为上将军。

楚怀王展现出的才能与他被立为楚王的初衷是对立的,严重侵犯了项氏的权益,更因宋义久驻不前达46天,这才有了项羽杀宋义自立为假上将军的事情。

尽管杀宋义时,范增也在军中,但是却没有看到范增出言阻止和质问,而是一如既往地辅佐项羽。

这是因为,项羽在杀宋义后,项羽派桓楚上报给了楚怀王。楚怀王无奈之下,任命了项羽为上将军。

也就是说,在项梁死后,项羽和范增基本是同级,而且范增当时并不是什么谋士,而是一位领兵打仗的将领。但因杀宋义的事情,使得范增认识到了项氏在楚军中的势力,外加项羽过人的军事才能,使得范增由将军退而求其次为谋士继续辅佐项羽。

范增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复建楚国。

可是,当得知刘邦以弱兵竟然一路西进,并迫使秦王子婴出城服降,使得范增意识到刘邦的能力不是项羽这样只知以武力屈服他人可比的,便一再催促项羽将其斩杀。

项羽听从范增的建议的同时,也听取了自家叔父项伯的劝谏,不杀刘邦。

这种截然不同的理念,就造成了鸿门宴上古怪的局面。项羽做足了杀刘邦的场景,却犹犹豫豫没有下手,而一旁的范增一再出手,最终因项羽的犹豫和项伯的出手以及张良樊哙的应对,刘邦逃出生天。

范增事后是当场发怒,怒斥项庄的无能。

这无疑是指桑骂槐,项羽对此不与回应。

但是,隔阂就此加深,项羽内部也开始分化。

其实说起来,隔阂早已产生。在杀宋义时,项羽未与同级的范增商议,仅凭军队是由项梁草创便一意孤行。在进入秦地前,项羽只是与黥布和蒲将军商议后,就坑杀了二十万秦兵。

之后,为了将刘邦打压到最底层,破坏刘邦在秦地诸如“约法三章”等收拢人心的做法,范增对于项羽在咸阳的所作所为是一概不问,不去劝阻。(项羽)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让项羽的残暴远近皆闻。

然后,范增才与项羽并择取秦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封在三秦,封锁封地在巴蜀的汉中王刘邦。

项羽在此时是占据优势的,以四十万大军对刘邦十万。可项羽依然没有顺从范增杀刘邦。其实,不仅仅是与他个人性格的关系,他还要受到政治上的制约。

项羽当时的身份是楚国上将军,而不是楚王,尽管项羽在大封十八路诸侯时,自称为西楚霸王,他还只是楚怀王的部将。大封诸侯前,项羽将楚怀王升为楚义帝。

在三个月后即汉元年四月时,项羽命各诸侯就国,时任历阳侯的范增也在其中。

不久,就发生了项羽迁徙义帝到长沙彬县而死于江中的事件。

项羽虽然因此不受政治上约束了,可是其群臣稍稍背叛之,引发了刘邦还定三秦,联合诸侯,东向叛楚。

其实,因义帝的死亡带来了的权力转移,使得项氏内部也出现了明显不同的阵营,出现了相互矛盾的地方。如在地位上仅次于项羽的项伯倾向于与诸侯同享天下偏柔和,项庄等人希望以军功获得地位,主张征伐。

范增身在其中不得不加入一方,前提是除掉心腹大患刘邦。

但是,经过近两年的经营,范增不仅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反而是坐看刘邦不断坐大坐强,直至在汉二年攻破楚国都城彭城。

虽然,事后项羽率军大破刘邦。但是只证明了一件事,范增对刘邦的预测是正确的,可这更让另外阵营的人抵制范增。

终于,在围困荥阳时,诸多的矛盾一起爆发,已是天下共王的项羽在听取了范增建议的同时,并不想再受制于范增不论尊卑的强行辅佐,将范增权力夺了过去,使得脾气火爆的范增一气之下弃之而去。

范增为什么要离开项羽呢?

范增是个军事之材,老谋深算。也是忠臣之士,自辅佐项羽后,尽心尽力,项羽言听计从,称范增为亚父,既有君臣关系,又有父子之情。

项羽是个血气方刚之人,急躁之心,很多事欠考虑,不狠毒而有妇人之仁。在得胜称王之后,便慢慢有骄傲不听范增之言,可是范增亦有恨铁不成钢之心。因此两人未免产生隔核之心。

在灞下的鸿门宴中项羽不听范增之言,使刘邦脱身回。因此范增对项羽有失望之意。

最主要使范增离开项羽的是,刘邦的谋士陈平,利用项羽多疑心的特点,用反间计离间了项羽与范增的君臣关系。有一次项羽派使者去见刘邦,刘邦令手下准备丰盛的酒宴,捧着酒杯准备向使者敬酒。此时刘邦假装仔细看使者,故意惊讶地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你是项王的使者,即停下进酒,马上叫手下换宴席,改用平常粗饱之食招待。使者回去告诉项羽,项羽不去思考,便产生怀疑范增与刘邦有私情。

因此,项羽就慢慢地不信范增了,同时逐渐夺去范增的权柄。范增自然知道也很生气,就对项羽说:天下大势己定,以后的事你自己看着办吧,只希望你把我这老骨头赐还给我,让我回乡为民吧:项羽答应了范增的要求。可惜的是,范增回乡的路上背上毒疮发作,死于途中,离彭城还远着呢。一代良臣就这样的凄惨地结束了生。

范增为什么要离开项羽呢?

确实,史书的记载,漏洞百出,让人喷饭。

史书上说,当时项羽派了使臣去与刘邦谈判,楚使一入汉营,立即受到了非常热情的欢迎和款待。陈平还让刘邦特意祭出了丰盛的“大牢”餐,准备了华丽之极的歌舞表演,气派非凡。

所谓“大牢”,就是猪牛羊三牲齐备的超级飨宴,按照当时的制度,这可是招待诸侯级别贵宾的大礼。

图:太牢宴

如此大礼,让楚使都有些手足无措了。

接着,刘邦身着礼服,头戴冠冕,郑重其事的会见了楚国使者,席间不断亲切询问道:“亚父近日起居如何?亚父近日身体可好?亚父夫人身体可好?亚父公子身体可好?亚父爱女身体可好?……些许薄礼,烦公交予亚父为寿,小小意思,不成敬意!”

楚使哭笑不得,赶紧澄清道:“我非亚父使也,乃楚使也。”

刘邦两眼一瞪,故作天真表情道:“这么说,公乃项王之使?”

“然。”

刘邦闻言顿时黑了脸,当着楚使的面骂起人来:“乃公不是叫尔等去请亚父之使么?怎生将项王的使者请来了!”

骂完人,汉王刘邦竟然就在楚使与随从们的面面相觑中愤然离场,又令接待人员撤下“大牢”餐,换上另一套饭食,一套通常只给下人吃的饭食。

有这么接待国使的吗?你们这简直是在喂狗嘛!楚使勃然大怒,却又不敢在别人的地盘发作,只好忍气吞声地吃完狗粮,然后丢下碗筷拂袖而去。

楚使不堪其辱,于是将自己在汉营里的悲惨遭遇详详细细的告知了项羽,其中自然免不得添油加醋。

史书上说,正是因为这一件事,使得项羽立刻对范增大起疑心,陈平的反间计大获成功。

大家读完史书上这段记载后感觉如何?是不是觉得很扯?如此拙劣幼稚之反间计,不仅与陈平阴谋大师的水平极其不符,而且让人很难相信如此伎俩竟能耍到项羽和范增这样的人杰。事实上,后世学者对史书这段记载都有过很多怀疑,如明人陈懿典所言:“方进太牢,忽更草食,陈平此伎俩,宛如老翁戏猴。楚之使,楚之君稍一思之,可不莞然一笑乎?”深谙权谋的乾隆读史至此,也不由嗤笑道:“陈平此计乃欺三尺童未可保其必信者,史乃以为奇而世传之,可发一笑!”

依我看,陈平离间范增之计,应为汉朝情报机构之最高机密,除了汉军之决策高层恐无人知晓,等到百年后的司马迁再想要去寻找蛛丝马迹,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太牢”之事,就算有,估计也只是陈平计策中的一个小环节,其关键绝不在此;否则刘邦交给陈平的巨额活动经费、足足四万金,花哪儿去了?光收买一些造谣的楚军士卒,绝花不了这么多钱。

依我推测,陈平的这些钱,应该大部分都花在收买项氏家族中的败类身上了。项羽的西楚政权之中,主要有两股政治势力,其一是项氏家族成员,如项伯、项庄、项它、项声、项襄、项冠、项悍等人,项羽非常信任他们;另一拨则是范增、龙且、钟离眛、季布等故楚豪杰,他们能力出众,战功赫赫,可惜项羽并不非常信任他们。正如陈平在背楚投汉时所言:“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看来,陈平很早就认识到项羽是个家族观念很重的人,因此项氏家族与范增等人之间、或者说皇亲国戚与能臣干将之间的争权夺利也是不可避免的,与其离间项羽和范增,不如离间项氏家族与范增集团。

并且,刘邦收买项氏家族拥有天然的优势。首先就是项伯,看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显然早已成了刘邦的内线,《汉初功臣表上》也说项伯后来以“破羽尝有功,封射阳侯。”可见此人必定在陈平的隐秘战线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另外有一个叫项襄的楚将,乃项燕第三子,也就是项羽的三叔,早在彭城之战前汉军攻打定陶时就已投降了刘邦,估计他也为陈平和项氏之间牵线搭桥了不少。

再说,陈平原先就是项羽近臣,他与项氏本来就有不少交情,对西楚政权内部间复杂的政治、人际关系本就非常清楚,这就使他能够有针对性的在西楚政权中散布谣言、收买内线、制造矛盾、中伤范增、惑乱项羽,最终终于将项羽的头号谋士亚父范增排挤出局。

当然,项羽和范增本身也并非铁板一块,正如苏轼在其经典著作《范增论》中所言:“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其实,项羽和亚父范增的矛盾由来已久了。自打鸿门宴那次起,这矛盾就越发加剧。关键是双方的政治理念不同,项羽只想打服刘邦,范增却想打死刘邦;项羽为的是项氏之新楚,范增为的却是战国之旧楚。我认为他和三国时的荀彧有点像,荀彧拥汉,曹操如果以恢复汉室为己任,荀彧的政治理想和现实就一致了,偏偏曹操刚开始还拥汉,后来随着地位提高渐渐有了不臣之心,这时荀彧就对曹操表现出了不合作的态度。范增亦如是,他协助项氏,有点儿借项拥楚的意思。当楚怀王被杀,项羽和范增在政治上已经不可避免的出现裂痕了,这就给了陈平很大的发挥空间。

范增为什么要离开项羽呢?

苍茫大地依据《史记》回答如下:

一、范增是项羽最得力的谋臣,为项羽集团的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史纪》没单独为范增立传,但《项羽本纪》等传记仍有他的事迹可寻。当赵国被秦将章邯包围在巨鹿,楚怀王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军率军救援。大军行至安阳,停留四十六日不再前进,项羽力主楚军猛攻、赵军内应,一举击败秦军,宋义不听,还暗示帐下猛将不听招呼就地斩杀。宋义派儿子宋襄到齐国任相,亲送他到无盐,大宴宾客。天大雨,士卒忍饥受冻,项羽早晨拜见宋义时,斩下人头,署理上将军,号令全军,后得怀王正式任命。我合理推断,凭范增之智,定会知晓项羽阴谋,要么装疯卖傻,要么和项羽狼狈为奸,甚至可能还是范增替项羽出的妙计。我更趋向于最后一种判断。

再看巨鹿之战,也有范增的影子,项羽的勇、范增的智在前期配合相当默契。结果从胜利走向胜利,项王降章邯、司马欣、董翳,成了西楚霸王。

二、项羽、范增个性都强,范老头是个犟老头,他是项羽假父(亚父),却要当真爹,结果悲剧啦。

项羽开始对范老头很尊敬,称他亚父,范老头也挺喜欢这个不作为的“假子",可能望子成龙心切,以为父亲为儿子好,多替儿子做点主是天经地义的,儿子必定感激,谁知儿子大啦,以为父亲要抢他的权力。

《鸿门宴》上,范增开导项羽:刘邦这个原本贪财的老流氓(实至名归,当年的有美妇吕雉的刘邦还忙里偷闲、使寡妇怀孕生子,真是“服务到家,有事您说话"),入关后竟不索财物、不近女色,且我派人觇望他那边的云气,竟是天子瑞气,要趁早解决他。于是父子合谋,请君入瓮,刘邦进了项羽营寨,刘邦凭着口才竟说得项羽不好意思下手。范增为假儿子着急了,不把自己当外人,越俎代庖,令项庄以舞剑为名,想在宴会上把刘邦“咔嚓”了,幸亏刘邦的真奸细、假亲家、假盟兄项伯百般掩护,刘邦才趁机逃脱。张良奉献白璧一双给刘邦、玉斗一双给范增。项王十分欢喜,亚父竟弃置于地,用剑击破它,大骂:唉!这班无知的小子不能够和他们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者,必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将要被他俘虏了。

听我分析一下:范老头对项羽的忠诚日月可鉴,但《鸿门宴》上他的表现严重失态,一是擅自调动大将项伯(项羽大王的伯伯都听你指挥,你真是没拿自己当外人!);二是当着项王的面,斫玉斗不算,还痛骂、诅咒项王,你真拿自己当太上皇啰?但两人当时没完全撕破脸,已是万幸。

三、陈平的离间之计使项范交恶,使得范增最终对项王彻底绝望,离项王而去。

随后,项王又听范增建议,把刘邦放到道路崎岖的巴蜀为王,同时把关中一分为三,立秦的三大降将来阻隔汉王。到汉王纳萧何建议,拜韩信为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平定三秦。楚汉战争全面爆发。

汉王被项王围困在荥阳,汉军运粮甬道被切断,被围已久的汉王请求割让荥阳以西地区讲和,项王不允。汉王问陈平:天下何时能平?陈平说楚军有可扰乱的地方,项王猜忌多疑,身边刚直的臣子亚父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数人而己,大王可给我几万斤黄金,来离间他们,这样楚国必然内乱,汉王就可打败他们。汉王让陈平立即行动。

陈平用大量黄金在楚军中离间,宣扬钟离昧等出生入死,战功显赫,却不能封王,他们想与汉王联合,灭项称王。项羽果然对他们起疑心,不再信任他们。项王又派使臣到汉王处刺探。汉王用太牢的礼节欢迎项王使臣,让人端来佳肴,见到项王使臣,汉王却假装吃惊地说:“我以为你们是亚父的使臣,原来是项王使臣!"下令把菜肴搬走,换上粗劣饭菜,使臣一一回复项王,项王果然大大怀疑亚父。亚父力主楚军紧急攻下荥阳城,擒贼先擒王,但由于项王不信任范增,不肯听从他的建议。范老头听说项王怀疑他,老头又发火了:“天下大事基本上定局了,君主你自己干吧!希望恩准我活着回乡。"亚父回归家乡,没到彭城,因背上毒疮发作死了!陈平于是在夜里派两千妇女出东门,引诱楚军向东追击,陈平和汉王出西门胜利大逃亡,不久刘邦进入关中,收集散兵再次东征。

由此可见,项羽器小而多疑,范增恃才而骄、倚老卖老,最终项羽、范增只有分道扬镳!后代东吴的孙权与张昭的关系也如此!这一点上说,项羽的政治水平远不如被人们嘲笑千年的刘禅刘阿斗!同样是干儿子,刘禅“政由葛氏,祭由寡人"显见智慧,孔明一死,让魏延、杨仪内斗,干掉魏延,再逼死老资格的孔明心腹、长史杨仪,立马废掉丞相职位,先后扶资历浅的蒋琬、费祎上大将军位,让姜维分其兵权,阿斗不傻,高智商、真装B!

范增为什么要离开项羽呢?

项羽是个有能力也非常自负的人,这导致他多次不听从范增的正确意见,两人在楚汉之争时经常意见不和。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后,变得疑心很重,最终中了陈平的离间计,不在信任范增,范增也看清楚项羽最后会失败,于是离开了项羽。

范增是在项梁起义后加入项家军的,他劝项梁立楚王后人熊心为楚怀王,当做项氏集团的形象代言人,使项梁的楚军迅速强大起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定陶一战项梁不幸归天,从此范增作为项羽的亚父,成为项羽手下的大谋士。

范增一直对刘邦很重视,认定和项羽争天下的人就是刘邦,相反项羽一直是瞧不起刘邦的,他认为刘邦的能力不会对自己造成什么威胁,鸿门宴上,项羽和范增在对待刘邦的问题上产生了很大分歧。

鸿门宴作为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个饭局载入史册,开创了中国人喜欢在饭局上解决问题的先和,不过做东的是强势的项羽,而有求于项羽的刘邦当了客人。这和我们现在为了解决问题设的饭局有些不同,现在怎么也是求人的一方做东吧。这也显示出项羽是个好面子,又豪爽的人。

刘邦在酒场上的能力非常强,他口若悬河,把项羽忽悠的很高兴,放弃了杀害刘邦的想法,而范增看透了刘邦,心说:你在怎么忽悠,今天我也不能让你活着回去,于是在宴席上安排项庄舞剑,企图加害刘邦。危急时刻项伯站了出来,和项庄对舞,使项伯不能加害刘邦,最后在项伯,张良,樊哙等人努力下,刘邦以上厕所为由,提前离开,逃回了自己的大营,刘邦能够安全返回,最大的原因是项羽没杀刘邦的打算。

张良告诉项羽,刘邦因为不胜酒力提前回去了,并献上了刘邦送给项羽和范增的礼物。

项羽和范增接受礼物的态度大不相同,项羽欣然接受,显得十分高兴,范增恼羞成怒,拔出剑把礼物砍了,大骂:“竖子不足与谋,”范增是在骂当时如日中天的项羽,还当着那么多人,让项羽面子上怎么能过得去,两人失和是在所难免的事。

楚汉之争,项羽和刘邦对峙,刘邦手下谋士陈平献上了离间计,他向刘邦要了一万两黄金,买通项羽军士,散步流言蜚语,挑拨项羽和手下将领的关系。自从英布反叛,在项羽心里投下了一个阴影,他认识到他的手下有那么一些人,因为分封不公对自己不满意,现在既然有那么多流言说谁,谁,谁对自己不满意,想造反,他也就半信半疑了,于是他就开始下手了,首先受到打击的是大将钟离昧,被削减了兵权。这表明项羽对手下立有大功的人已经开始起疑心了,范增当然也不会例外。

刘邦提议和项羽议和,项羽答应了,而范增认为不应该议和,应该发起攻击,打下荥阳。但既然项羽答应了,刘邦就派了使者来商谈议和的事,使者故意来到范增的营帐,范增一看说道:“议和去找项王去谈,到我这里干嘛”,使者说:“走错路了,麻烦先生带我们去见项王,”范增就带使者来到了项羽大帐,项羽也不禁疑惑起来,心里想:亚父不是反对和谈吗?,怎么还带汉营使者来我这议和,是不是心口不一啊。项羽对范增产生怀疑了。

项羽和刘邦第一次和谈在项羽大营,第二次就应该项羽派使者到刘邦的大营了,项羽的使者来到刘邦大营,受到了盛情款待,陈平亲自接待使者,摆下了丰盛的酒宴,他对楚军使者说:“我们的驻地实在太简陋了,招待不周,请亚父的使者回去向亚父赔个不是,也请亚父使者多多包涵。”这使者一听陈平口口声声把亚父挂在嘴边,也愣住了,说道:“我们不是亚父使者,是项王派我们来的。”陈平装作一脸茫然的样子说:“你们不是亚父派来的”使者说:“我们是项王的使者,不是什么亚父的使者,”陈平装作才听明白,马上把热情的脸沉了下来,说道:“不是亚父派来的呀,那就随便吃点吧,”然后招呼几个随从过来说:“你们陪客人吃点吧,我还有事,记得咱们军费紧张,档次要低点,要浪费了不给你们报销。”

项羽使者见陈平这样子,自然是很生气,心里想:“我们是项王的使者,还比不了亚父的使者吗,回去要好好和项王说说。”这使者气的饭也没吃,饿着肚子回去了,在项羽面前把事情添油加醋一说,项羽也很生气,开始疏远亚父范增了。

范增很快就察觉到项羽对自己的不信任,他已经八十多岁了,本来就是个倔老头,于是向项羽提出了辞职,项羽碍于面子,还是挽留了一下,范增说:“天下大局已定,留我这么个老头干什么,大王好自为之。”项羽一听赌气答应了范增的辞职。范增晚景很可怜,只带了一个随从,冒着大雪离开了项羽军营,半路上就一命呜呼了。

总结:项羽和范增意见不和,又中了陈平的离间计,加之项羽好面子,范增倔强,使两人不能坐在一起化解矛盾,导致范增最终离开了项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