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为什么却能够培养很多大师?

民国时期虽然战乱不断,但是政府是真正的尊师重教。

1912年,民国一成立,孙中山即强调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教育部明文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

1927年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学教员的月薪,教授为600—400元,副教授为400—260元,讲师为260—160元,助教160—10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在20世纪30年代初,大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月薪分别为:220元、120元、30元;而同期上海一般工人的月薪约为15元,当时普通警察一个月2块银洋,县长一个月20块银洋。

而各路军阀也是相当重视教育的。

张作霖提出:“宁可少养五万陆军,也要办东北大学!”他要求每个县每年的教育经费务必占到全县年度总经费的40%,哪个县达不到这个标准,把县长开除公职。  

曹锟虽然是布贩子出身,但也很重视教育,他在做直隶督军时,在原保定农业专门学校的基础上,办了一所综合大学——河北大学,而且非常尊敬老师,说道:“这些教授都是我辛辛苦苦请来的,如果谁敢对教授不礼貌,我就要谁的脑袋。” 每逢发工资的时候,都嘱咐行政人员把大洋用红纸包好,用托盘托着,举案齐眉式地送给教授。当时河北大学教授一个月二三百大洋,而曹锟的副官们能拿到零头已经要念佛了。就是这样的工资,曹锟居然感到有些歉疚,看见教授在用显微镜做试验,说:“你们这样用脑子,每月那点钱,抵不上你们的血汗呢”。

军阀刘文辉的名言“政府的房子若比学校好,县太爷就地正法” 1939年,摄影家孙明经在西康省进行了为期近六个月的科学考察摄影。期间,对其留下最为深刻印象的是——当地的学校校舍大都宽敞明亮,学生衣着整齐,而一些县政府却破烂不堪。好奇的孙明经问一位县长:“为什么县政府的房子总是不如学校?”,县长回答:“刘主席说了,如果县政府的房子比学校好,县长就地正法!”这位刘主席,便是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军军长兼西康省政府主席的刘文辉。

如此重视教育,怎么会培养不出大师级人物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