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三国演义》很矛盾,诸葛亮既然神机妙算怎么就六出祁山连连无功而返?
我是历史笑春风,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三国演义》是一本历史小说,小说是可以虚构的。在《三国演义》这本小说里,有着强烈的尊汉推刘的色彩。对于刘备阵营里的主角诸葛亮当然要着力描写。这种的描写有时过于夸张,让人难以置信。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用书中的他自己的话来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言外之意,这些东西诸葛亮都是很精通的。一个人有这么大的本领,又有什么办不到的呢?
但是,由于是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大的框架上还是要符合历史的实际的。在历史上,诸葛亮六出祁山确实没有成功,所以,《三国演义》也不能把它写成成功了。这就给读者留有一个疑问,诸葛亮神机妙算,为什么北伐不能成功呢?
在《三国志》中,陈寿对诸葛亮北伐未能成功的解释是: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陈寿认为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且对方的实力比较强大,因此未能北伐成功。
而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面,用艺术的手法对诸葛亮的北伐进行了各种艺术加工,为诸葛亮寻找理由,来为诸葛亮进行解释。
首先是强调客观的原因。强调魏国强大,蜀汉弱小的事实。以弱小的蜀汉去进攻强大的曹魏当然困难很大。
其次是强调后勤的压力。在《三国演义》里,粮草的短缺是诸葛亮撤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有利的形势下,诸葛亮因为粮草用尽而不得不撤退。
第三强调手下将领的不得力。在街亭之战中,马谡就是违背诸葛亮的布置而自作主张,被曹魏击败。使得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而魏延脑长反骨,处处与自己作对。
第四,天命难违。葫芦谷火烧司马懿父子,眼看马上就要成功,谁知道天降大雨,使得司马懿父子死里逃生。而诸葛亮知道自己阳寿已尽,想施法使自己的阳寿延长,不意主灯被魏延扑灭,使得法术失败。以上的一切都使得诸葛亮壮志难酬,未能成功。
而且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为诸葛亮的屡次撤退进行了铺垫。让我们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诸葛亮是凯旋而归的印象。在第一次北伐失街亭后,诸葛亮用空城计退敌。后来的退兵一次杀了王双,一次射死了张郃。其他是缺粮而退。即便是最后一次退兵,诸葛亮已经身死,司马懿带兵前来追赶,蜀军推着诸葛亮的木像回军。把司马懿吓得赶快撤军。留下“死诸葛吓退活仲达”的典故。
这些描写,再加上书中浓厚的天命的色彩,使得我们忘记了诸葛亮的北伐无功,让我们对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钦佩不已。
确实在现实中,我们单单只是看诸葛亮的忠心,他那种不屈不挠的复兴汉室的决心,是无不被他所感动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虽然诸葛亮未能北伐成功,但是他的丹心永昭史册。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能够和大家共享历史的乐趣。欢迎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
有人说《三国演义》很矛盾,诸葛亮既然神机妙算怎么就六出祁山连连无功而返?
得卧龙,雌凤者,而得天下,巳罗老先生的罗辑思微,刘皇叔刘备,均有两人辅佐,诸葛亮,庞统。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你想在好,把路修的宽广敞通,可事与人违,不按作者的思路发展,话说回来,还是胳膊拧不过大腿。
不论怎么讲,你诸葛亮有在大的本事,庞统你再能算慧道,法术无边,也是无力回天,时终并列三国,应了那句扶不起的阿斗。
各人的命天注定,胡思乱想不顶用。罗老先生用了大量的笔墨,琢重刻画,汉室江山不落入奸雄之手,重笔浓彩描述皇叔刘备,得两人,一统江山,恢复大汉天下。
命该如此,该是你的永远跑不掉,不是你的肉饱打狗一去不回。
不论罗老先生,怎么鼎力相智,推承辅汉。这也许是时代发展的规律,何人也更改不了,社会进程,时代转变交汇点。
演义终归是演义,虚虛假假,假假真真,不论诸葛亮六出祁山,还是草船借箭,炮打五丈原,还是火烧葫芦峪,终归扭转不了汉室的鼎盛。
一物降一物,嗽嘛降怪物,事物都是这样,相互相克。常言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诸葛亮终归败给司马懿。
有人说《三国演义》很矛盾,诸葛亮既然神机妙算怎么就六出祁山连连无功而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神机妙算,不管是火烧新野、草船借箭,还是三气周瑜、七擒孟获,无不处处体现他的聪明睿智。既然如此,为什么他六出祁山,鞠躬尽瘁,却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呢?
行军打仗,要会调兵遣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常常能猜透对方的心思和意图,但在用人方面却会出现偏差。如华容道派关羽,如对魏延的偏见,最大的一次偏差就是派马谡驻守街亭。而街亭要隘的失守,使整个北伐大计几无成功的可能,令人扼腕。
第二,诸葛亮虽聪明睿智,但不懂政治。诸葛亮被封为“相父”,掌握大权,可是他在政治上却毫无手段。他处理不好和李严的关系,要知道李严掌管的是粮草,是行军作战的最基本保证;他治不了黄皓,搞不定刘禅,致使多次北伐到了关键时机,被曹魏轻易使用反间计,功败垂成。
第三,诸葛亮碰上了他生平的劲敌。诸葛亮在北伐路上,不管是碰上曹真还是张郃,他都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直到司马懿的出现。司马懿号称“冢虎”,以隐忍著称。诸葛亮虽神机妙算,但碰到司马懿真是无计可施。毕竟诸葛亮是长线作战,粮草吃不消,司马懿利用自己的优势一直耗着。再加上诸葛亮积劳过度,星落五丈原,六出祁山以失败告终。
当诸葛亮奇谋葫芦谷,刚燃起大火时,天空却下起倾盆大雨。诸葛亮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或许是出于敬重,罗贯中只能隐晦地把诸葛亮的失败归咎于天了。
有人说《三国演义》很矛盾,诸葛亮既然神机妙算怎么就六出祁山连连无功而返?
《三国演义》是小说,是文学作品,我们就从文化作品赏析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反而更加衬托出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
(其实这就是我的结论。这个情节的设计,使得诸葛亮的人设更加稳了。)
首先,小说以塑造人物为核心,《三国演义》尤其如此。
《三国演义》完整的名称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原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全书以推崇“忠”“义”,主张用“王道”“仁政”治理天下。清朝初年,毛宗岗父子假托“古本”对内容重新加以修订,全书120回,叙事更加紧凑。此版本更加突出以蜀汉为正统,并且更加推崇关羽和诸葛亮。加上贬曹(操),形成所谓“三绝”。
其中诸葛亮是“智绝”,通天法地,上可料日月星辰,下可料敌于先。
(毛师父子版的《三国演义》中的“三绝”。整个小说是以他们三位为核心的。在小说里,所有的“讲故事”都是“突出人”。)
其次,以六出祁山为重头,反衬强化了诸葛亮忠与智的人设。
然而,三国的史实是诸葛亮五次北伐功败垂成,蜀汉政权最早覆亡。有诸葛亮之智、赵云之勇、姜维之才,这样的结局是不是有点冲突呢?有,很有!这就需要作者在情节中给出解释。于是,就有了六出祁山而无功。
其一“六出”,既体现了诸葛亮复兴汉室的矢志不移和百折不挠,更强化了他对于汉室的忠诚和对刘备托孤遗言的坚守,因此,经过此情节,一个既忠诚又坚韧的人设,在诸葛亮身上就稳了。
(小说,是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平台。情节的走势,都是作者围绕人设的文字上的排列组合。情节有反差处,其实就是作者的心声:请听我解释。)
其二“无功”,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我们可以看到,除了第一次用马谡、失街亭的用人失误外,其他五次都是“情有可原”。要么是突然被皇帝按下暂停键,要么是负责粮草的出问题了,总之,诸葛丞相的智力始终是在线的,但无奈“客观因素”与“不可抗力”噻。
尤其是“火烧上方谷”。明明就要马上烧死司马父子了,可以展望攻占长安了。突然,晴天霹雳,居然下雨了。诸葛丞相不是连雨都能借吗?怎么出门前没看天气?于是,作者引导着读者得出了一个结论:都是天意啊!天意难违啊!
接下来,诸葛丞相就可以安歇了,永久地安歇了。
(火烧上方谷, 天下的雨、丞相的泪。都是为了体现和诠释“天意”!到了这里,读者就释然了:不是孔明不行,是天意难违。)
综上,我们得清楚《三国演义》就是个以塑造人物为核心的小说,所有的情节都是为了设置和强化人设。当然了,可能方法有很多。所以,六出祁山而无功一点都不违和的。
有人说《三国演义》很矛盾,诸葛亮既然神机妙算怎么就六出祁山连连无功而返?
有其盈,必有其衰。
有人说《三国演义》很矛盾,诸葛亮既然神机妙算怎么就六出祁山连连无功而返?
大凡《演义》多为经过艺术渲染和添加。因为内容精彩丰富、曲折离奇,深受读者欢迎,比起相对枯燥写实的历史书,更乐于让受众津津乐道。
诸葛亮虽然妙计频出,但他并非“先生真乃神人也”,他也只是通过自身所学,对现状,对局势发展,做出一些推论和预测,而且也不能做到百发百中,比如他任命马谡守街亭,就是一记败笔。
诸葛亮北伐次数实为五次,而且路线并不都是“出祁山”,以当时蜀魏对峙的情况,大多以陕西汉中、甘陇地区作为北伐前哨。
诸葛亮北伐,也是迫于无奈,蜀魏的实力对比,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魏国人口440万,兵力五十万,蜀国人口百万,兵甲十万左右,除了驻守兵力,能带出去的最多八万。
那是什么迫使诸葛亮以弱击强,五次北伐呢?
先主遗愿以及自己的志向。
诸葛亮跟随刘备二十多年,刘备最想什么没人比他清楚,先主遗愿“除汉贼,匡汉室”。之所以不投曹操,而宁愿跟从当时一无所有的刘备,这一点有很大原因。作为一个自小熟读圣贤书长大的诸葛亮,不可能跳出历史局限,“复兴汉室”可能是他能找到的最高人生目标,别无所求。说是坚持也好,说是执念也罢,不遂此愿,死不瞑目。
时不我待
相比固守偏安益州一地,并不能保证西蜀政权的绝对安全。西蜀政权建立的年头也不短了,努力发展到现在,该挖的潜力也挖尽了,还是这么一个“人不过百万,带甲十万”的局面。
相比于经济中心中原地区,拖下去只能是两方的差距越来越大。相比一味固守,进攻才是保证自我安全的最佳手段。防守没有希望,北伐或有机会。不排除五次北伐是带着“撞大运”的成分,面对如此困局,总得做些什么。
西蜀自身矛盾
外来的“荆州集团”掌政,刘璋原来的官员集团,还有本地的势力集团,蜀国内部远非牢不可破。既然有了管人的,就会有被人管的,大家都想去管人,不想被管,这就必然会出现利益争夺的矛盾。
但如果发起北伐,由内耗而转为一致对外成为可能,反正都是消耗,不如去耗曹魏。
屡屡北伐不成的原因蜀国这个地形很特殊,别人打进来难,自己出门同样也难。通往曹魏地盘的道路就那么区区几条,还都是雄关险隘,曹魏那方也是能人辈出,诸葛亮想得到,对方同样想得到。
只需紧紧守住那几处隘口,再无他途。讨伐魏国注定是一场极为艰难的攻坚战、持久战。除非魏国自己内部大分裂大混乱,才能有机会。这种机会有过没有?有过,曹丕去世,曹叡登位时,魏军在石亭被东吴大败,趁此机会北伐的诸葛亮都没能突进魏土,困难度真不是一两分。
就这么几条路
蜀国国力支撑不了持久,路途艰险造成后勤补给困难。北伐五次,有两次是因为粮草迟迟不到而退兵。最后一次,诸葛亮曾打算屯垦五丈原,将其作为一个接近魏国的补给基地,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魏国并非不堪一击。本来就是魏强蜀弱,蜀国又反而是进攻的一方,据险防御的难度要低于攻坚的一方这是常识,不缺兵将、不缺智谋、不缺后援粮草的魏国为什么要输?
也许,诸葛亮频频北伐也只是保证蜀国的安全,频繁的给魏国以压力,让魏单纯防御,无暇惦记西蜀,这也就足矣。而且,如果真是碰上了大运呢?魏国突然大乱,北伐一举成功,这也是万一中的奇迹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