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如果不急着北伐,蜀汉是不是能够持续更久一点呢?

有人认为诸葛亮如果不急着北伐,而是闷头发展,使得蜀汉帝国的国力得到了长足进步之后再去攻打曹魏,这样成功的可能性将大很多。我认为这种看法是有是偏颇的,整个蜀汉帝国内部问题重重,并不是靠诸葛亮一个人就能完成整合的。

应该这么说,刘备军事集团进入四川之初,在四川根本就没有什么根基,他们属于外来户,四川各地的本土豪强对于刘备父子这两位统治者基本上是呈观望态度。在蜀汉帝国强大的时候,他们比较顺从,整个帝国遭到挫折的时候,他们就会奇兵反叛。

比如说南中之战,由于刘备在夷陵吃了败仗,有些人的心思就动摇了,就有了割据的想法,这牵扯了诸葛亮的相当一部分精力。这仅仅是地方豪强而已,蜀汉帝国国家中枢中可不止这一个派系,连诸葛亮都不能幸免,他也身在派系之内。

整个蜀汉帝国分为初从集团,这里面包含刘备创业之初就跟随他的一些人物,比如关羽,张飞,糜竺,孙乾。又有荆州集团,就是在荆州地区跟从刘备的人,诸葛亮和马良就是其中的代表。

第三股力量就是东州集团。这些人是先一步来到四川的东方州郡的人,代表人物就是法正和孟达,就是这些人出卖了刘璋。最后一股人群就是本地集团,那些益州本土人士。

这些人作为当地的地头蛇拥有很大的势力,而且随着蜀汉帝国的发展,他们的重要性将会越来越大,他们的话语权也会越来越重。

各个派系都有自己不同的诉求,如果不稍加抑制,这场宫斗戏将比任何时代都要精彩。所以诸葛亮为了稳固后方,不得不对外树立一个强敌,有北伐这个大目标的存在,这些势力才能够暂时搁置矛盾,做到同心协力为国办事。

再者当时天下三分,以蜀汉的国力只能在三国中敬陪末座。葛亮在四川闷头发展不骚扰曹魏,那么占据天下一大半的曹魏帝国肯定也不会闲着。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之后,蜀汉帝国的国力与曹魏帝国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

不仅如此,由于蜀汉帝国的人口基数太小,他们将会面临人才荒,而人口四倍于蜀汉帝国的曹魏在这方面很显然占了很大的优势,届时再兴兵北伐可能情况会变得更糟。

所以说诸葛亮综合国内外各种形势,必须北伐,否则的话,蜀汉帝国的灭亡将更加迅速。

诸葛亮如果不急着北伐,蜀汉是不是能够持续更久一点呢?

我认为蜀汉政权能不能持续更长的时间与诸葛亮北伐关系不是很大,维持蜀汉现状也免不了灭亡,只有北伐才是出路,虽然成功的概率不大。

原因如下:

一、先天不足,缺乏支持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都记载刘备为中山靖王之后,我们知道他早期的职业是编织草席,虽然是名门之后可家族已经落魄,所以刘备就是寒门出身,从创业之初开始,相比其他军阀比如袁绍、袁术等得到了士族力量的支持,刘备几乎没有任何来自于他人的帮助,相比与曹操、孙权也是不如,我们在看看刘备集团早期核心成员,关羽、张飞、赵云全是泥腿子,卧龙说过“臣本布衣,躬耕南阳”,凤雏呢?做过小吏可在遇到刘备之前郁郁不得志,后来的黄忠、马超也都不是出身世家大族,所以刘备集团先天不足,赤壁之战前没兵、没地一败再败,如丧家之犬,根基是魏蜀吴三国中最薄的。

二、四川本土势力的反对

得到荆州、益州、汉中之地后,刘备称帝,这可能是蜀汉最为辉煌的时期,一个草根集团能到这一步进而三分天下靠的是什么?一个原因是“刘皇叔”的旗号,可以号召对汉室心存幻想而不得志群体,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用人和执行力,从建立到覆灭,蜀汉更像是一个军政府,时刻准备着北伐,从刘备到诸葛亮再到姜维,北定中原 还于旧都不是一个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执行过程,因为要北伐,因为要战争,蜀汉政权到灭亡都无法完成“本土化”,自然也得不到四川本土士族的支持,所以刘备集团是士族势力的天敌!这个外来政权占据四川只是为了争夺天下,蜀人治蜀是不可能的,刘备与西川格格不入!

原来抱有幻想企图蜀人治蜀的士族势力终于死心了,在政治上受到无情打击,在经济上更是严重的盘剥,他们组建了“反刘联盟”,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行动,时刻与曹魏暗通款曲,时刻准备迎接蜀汉政权倒台,时刻希望蜀汉政权马上就覆灭,他们到处散播蜀汉即将灭亡的言论,致使人心浮动,在诸葛亮六出祁山之际大肆抨击其穷兵黩武,在曹魏军队来临前大搞投降主义!

三、人口少 土地小

据记载蜀国当时总人口九十四万,却常年保持十万军队,四万官吏,诸葛亮以身作则,克己奉公,蜀汉政权廉洁高效,但蜀人却吃不饱肚子。六十多万人要养活的不仅是军队还有军备,蜀国只会越打越穷,人口也是越来越少,而相比曹魏的400万、东吴的200万人口,天下九州曹魏得其六,东吴占两州,蜀汉只有益州,太弱了。

刘备所建立的蜀汉政权,是三国中最早灭亡的,因为有太多的不足,所以北伐是诸葛亮破局的关键,以一州之地对抗天下,也是无奈之举,如果不破此局,灭亡是迟早的,现状维持不了多久,但战争和失败也是恶心循环,提前加速了灭亡时间。

诸葛亮如果不急着北伐,蜀汉是不是能够持续更久一点呢?

蜀汉能否持续得更久,不取决于蜀汉,而取决于曹魏。

只要曹魏下了决心,则蜀汉必灭。当然,还有一个巨大变量。那就是东吴。如果孙权突然雄起,然后带着江东豪族猛揍曹魏,那么蜀汉或许还有生存更久的可能。

但是,孙权一直有雄起的心,却连淮河也打不到。因为江东豪族都是地主老财,赚了钱就埋在地底下,然后不玩了、也不打了。对于统一中原,他们毫无兴趣。

既然决定权在曹魏,那么,曹操为什么没能灭掉蜀汉?

就如曹操的军令鸡肋所言:汉中,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仅此而已。

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汉中如此,益州也如此。所以说,汉中和益州这两个地方,非常尴尬。

真得有肉吗?

如果益州和汉中真得有肉,那么刘璋和张鲁这两个诸侯,早该冲出秦岭大山,去逐鹿中原了。然而,事实上并没有。蜀地诸侯,只是边缘存在,其没有争霸中原的资本。

所以,这就不算有肉。然而,就一点儿肉也没有吗?

公元前316年,秦国庙堂围绕伐蜀还是伐韩展开了一场大辩论。秦相张仪主张伐韩,秦将司马错主张伐蜀。司马错关于伐蜀之利的论述是:

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地足以广国、财足以富民,这就是蜀地的价值所在。地盘和财富,这都是战争资源。所以,蜀地并非无肉。

那么,到底是有肉还是无肉呢?既有肉又没肉,这就是尴尬。所以,鸡肋这个比喻最恰当。

蜀地就是这种客观形势。曹操明白、刘备也明白。但是,理性的决策,则是主观意愿和客观形势的合意。你不能只考虑客观形势,而不考虑主观意愿。

天下九州,曹得其六。简单说就是鸡腿、鸡翅、鸡屁股,凡是有肉的地方,全成了曹操的盘中餐。甚至,不仅生米做成熟饭,而且已经咀嚼在嘴里、消化到胃里。曹操正在消化已经得到的九州之六。

这是曹操,但是刘备呢?

打了半辈子的仗,好不容易在赤壁之战抓住机会,猛得一口撕下了荆州南四郡。但,南四郡连鸡爪子都不是,刚够填饱肚子。但填饱肚子就有了力量,于是再接再厉,连同宗刘璋也要照打、连皇叔人设也不管,再一口气吃掉益州。然而,益州只是刚被刘备煮熟,需要吃下去、再消化。就在这时候,汉中张鲁来掀桌子了,还把曹操请来了。

这时候,你让刘备怎么干?只能玩命,然后死磕到底。

汉中,对曹操来说,吃着挺香,但吃着费劲。因为碰上了刘备,这家伙非要死磕。所以,继续吃下去,则是投入与收益比不划算。所以,这就是个利益问题。

汉中,对刘备来说,不是吃着香不香的问题,而是没得选、只能吃。汉中守不住,益州就守不住。而益州守不住,孙权凭啥允许刘备占着荆州南四郡。所以,这就是个生死问题。

因此,在主观意愿层面,曹操和刘备无法同年而语。一个是勉勉强强,一个是孤注一掷。于是,汉中谁主沉浮,也就可知了。

曹操对于汉中是个态度,魏国对于蜀国也是这个态度。我们老曹家是一个暴发户。但我家这个暴发户是创业创出来的。有钱了、发财了,接下来就不能继续冒险了,而是要守业。创业难,守业也难。

所以,曹魏需要时间,要一点儿一点儿的吃掉和消化掉整个中原地区。吃完了也消化完了,接下来才能长肌肉。等长完肌肉了,那就可以完虐东吴和蜀汉这两个不死小强了。

在消化中原和长肌肉的过程中,曹魏能灭掉蜀汉吗?

“夫难平者,事也”。意思是不好说。因为曹魏必须要去冒险。而在战争冒险的过程中,充满了变数。正如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所言: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难平之事,充满了这种硬转折。荆州刘表死了、荆州刘备趴下了,然后曹操拊手雀跃,甚至都要横槊赋诗一首“天下已定”。但是,硬转折出现了,赤壁之战把曹操打得仓皇南顾、狼狈北窜。接着是天下三分,刘备汉中之战、关羽襄樊之战,这就是“汉事将成”之时。但是,硬转折再次出现,东吴违盟了、关羽麦城了、刘备托孤了、曹丕称帝了。

这种硬转折以及这些个硬转折中的大事件,哪一个是人力所能预见、所能改变的?

波涛汹涌的时候,你得找个好舵手。曹操没有这个把握,曹操以后的子孙也没有这个把握。但是,风平浪静的时候,却谁都能掌舵。所以,不冒险了、长肌肉去,等时候到了,直接靠国力碾压,咋就不行了?而这就是曹魏的策略。

所以,曹魏未必不能灭蜀,但不确定的因素太大。尤其是在吴蜀同盟之时,再来一次赤壁之战也不是没有可能。而东吴和蜀汉想要发起一场从南扫北的官渡之战,却真心没有可能。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汉中王刘邦当然不行,汉中王刘备也不行,甚至益州疲敝的蜀汉也不行。因为刘邦、刘备以及诸葛丞相,你们都没有资本。但是,曹魏却可以,因为曹魏有这个资本。时间够了。曹魏只能越来越强,蜀汉和东吴只能越来越弱。长策取胜、坐定天下,不是不行,也不是不好,而是看谁用。

然后,再说蜀汉的策略:如果诸葛亮不急于北伐而是蓄积国力,那么蜀汉会不会存在得更久一点儿?

非但现在人这么想,当时的蜀汉集团中这么想的,大有人在。特别是益州的土著豪族,这些人跟江东豪族一个调性,有地、有钱、有面儿,为啥要打仗?逐鹿中原干啥、兴复汉室干啥?

益州土著可以这么想,但荆州客卿和后主刘禅却不能这么想?所以,整篇《后出师表》,诸葛亮都在批评这个策略。

最意识形态的论题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这是蜀汉立国的合法性。刘备折腾一生的目的,是要兴复汉室而不是当个割据军阀。关羽、张飞、赵云以及荆州才俊背井离乡,跟着刘备来到益州,也不是拥戴个益州侯或汉中王,而是要兴复汉室。蜀汉是理想立国。理想是兴复汉室。没有这个理想,不仅荆州系失去存在的意义,益州系也失去了支持的必要。支持刘备和支持曹操,到底有啥不同?旗帜不一样就,就这么大的不同。

人是讲理的,一定要记住这个概念。世界不是谁钱多谁说了算、谁力量大谁定章程。如果是这样,不仅赤壁之战不用打,官渡之战也不用打了。曹操没有袁绍有钱、曹操没有袁绍力量大,那就袁绍说了算多好。

最经验主义的论据是“陈其事如左”的一系列论述。

高祖刘邦牛不牛,却也要“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不冒险、不努力、不进取,就不会有大汉江山。

“今岁不战,明年不征”刘繇、王朗,真是要以长策取胜了,却眼睁睁地看着孙策做大、兼并江东。

曹操厉害不厉害,仿佛当世之孙子和吴起。但是,曹操的成功史却是用失败堆积起来的。这家伙没死,当真是老天眷顾了他。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历史一遍又一遍的证明:要成功、必冒险。这就是经验主义。理性主义能够告诉我们为什么失败了,却不能告诉我们该怎么去争取成功。而蜀汉要的是成功,而不是总结失败教训,所以必须讲经验主义。

最冷酷计算的博弈论是“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蜀汉在当时是个什么境况。民穷兵疲、益州疲敝,这是概括,而具体是什么呢?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这就是蜀汉集团的精锐力量,如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武将,如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等战士。但是,这些人是益州原产吗?“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

益州这种地方只能盛产李严、孟达这种豪族精英。这些个豪族精英有没有能力不知道,但肯定不好用、还不忠诚。所以,蜀汉的精锐力量,也是最积极进取的力量,是赵云这伙人。但这些人都老了,等他们都老死了,却没有人能接替他们。

这就是诸葛丞相对蜀汉的国情分析。博弈是个动态过程。因此,立足国情之后,还要动态分析。

动态分析的结果就是:我们不打曹魏,曹魏就来打我们。甚至,都不用曹魏打我们,内部的荆州系和益州系就能打起来你。与其等着曹魏来打,与其等着空耗内力,还不如直接出兵打曹魏,即所谓“住与行劳费正等”。

所以,诸葛亮北伐,是蜀汉不得不进行的大事业,因为合法性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也是蜀汉不得不采取的大战略,因为蜀汉追求的是获得成功而不是反思失败;还是蜀汉不得不实施的大策略,因为北伐曹魏还是等着曹魏来伐都要花钱。

诸葛亮北伐失败了,蜀汉也被曹魏灭亡了。这个历史结果不能证明诸葛亮北伐导致了蜀汉灭亡。因为决定权不在蜀汉也不在诸葛亮,而在曹魏。

蜀汉灭不灭,就看曹魏的决心。司马昭要篡位,而篡位就要有拿最硬的功绩。而灭国就是最硬的功绩。到这个时候,魏国的统治集团才下了最终决心。内部矛盾是主要矛盾。所以,内部矛盾斗争出来的决心,才是最大的决心。

诸葛亮努力了,然后失败了。努力却失败,是个大概率事件。如果努力了就成功了,那遍地都是王侯将相和富商巨贾。

那诸葛亮的北伐战略,是正确还是错误呢?这是最理性的战略,也是蜀汉不得不做出的战略。因为这就是在以战争的不确定性打破趋势的确定性。

趋势的确定性就是曹魏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打破这个确定趋势的办法,是制造不确定性。

纵横捭阖的外交谋略,如六国合纵、如吴蜀同盟,早晚都要废。弱者之间的结盟,几乎没有成功的先例。而成功的结盟,多是弱者与强者结盟去对付另一个弱者,或另一个强者。因为结盟制造的不确性太小。

战争才是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这是足以改变固有趋势的事件。所以,蜀汉北伐,是诸葛亮能够做出的最理性的战略决策。

诸葛亮如果不急着北伐,蜀汉是不是能够持续更久一点呢?

先说观点:

假设诸葛亮没有坚持进行北伐,而是埋头恢复国力,从综合实力、蜀汉定位和抵抗意愿三方面来看,蜀汉都不可能持续更久。

01 蜀汉和曹魏基础不同,时间越久差距越大

蜀汉占据益州,虽然在后来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但在三国时代,益州的经济发展情况还比不上老牌的关中和中原区域。当时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地方,几乎都在曹魏的治下。

蜀汉和曹魏的实力基础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对等的位置,无论是耕种土地面积和粮食产量,还是人口恢复速度,蜀汉都远远落后于北方的曹魏。

如果诸葛亮不进行北伐,双方的实力差距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加大。等到北方做好准备,蜀汉不北伐,曹魏也会南下进攻。届时,蜀汉可能更加难以抵挡。

02 北伐是蜀汉立国方向

刘备建立蜀汉,打出的政治口号就是“汉贼不两立”,蜀汉是继承汉室正统的。所以,北伐魏国是诸葛亮必须要做的事情。

如果不进行北伐,蜀汉就会失去汉室正统的名分,让天下心向汉室的人们大失所望,失去很多支持。那么蜀汉就变成了地方性的割据势力,不再具备统一天下的合法性。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不说曹魏外部的威胁,单就蜀汉内部的团结和士气就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足以让蜀汉动摇根基。

03 蜀汉内部抵抗曹魏意愿在减弱

在蜀汉内部,北伐曹魏、统一天下意愿比较强烈的是刘备带入益州的荆州势力和原先的东州势力。而益州本地势力对于魏国的抵抗意愿并不坚定。

随着夷陵之战的失败,不少荆州势力的文臣武将阵亡,加上追随刘备南征北战的老将们纷纷病故,蜀汉内部的益州势力开始占据优势。

时间长了以后,蜀汉抵抗魏国的意愿在不断减弱,而相反会开始逐步认可魏国的正统地位。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蜀汉极有可能会主动臣服魏国。

因此,从以上三方面看,即使诸葛亮不进行北伐,蜀汉专心发展内政,内外部也会出现更多的问题,不会让蜀汉持续得更久。

诸葛亮如果不急着北伐,蜀汉是不是能够持续更久一点呢?

这个假设很有趣,但大概率的结果是:蜀汉灭亡得更快。为什么这么说?后世有好几起活生生的反面例子。

益州天险、沃野千里、易守难攻,这种天生的优势地理条件,导致每逢中原大一统王朝崩溃时期,西南时常会冒出一个地方割据政权。比如五胡十六国时期第一个称帝的氐族成汉政权,五代十国时期的前蜀、后蜀政权。这几个政权的兴盛与灭亡轨迹,竟然惊人的相似,那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们大致梳理下这几个蜀地政权的命运,就能看出假如蜀汉不北伐,会出现什么状况。

成汉:第一个反抗西晋腐败统治的地方政权,最终同样亡于腐败

西晋末年,朝廷内司马氏爆发了八王之乱,朝廷外各种自然灾害、瘟疫接连产生,再加上早已恶化的土地兼并、贫富两极分化,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流民,也就是难民。这些人为了活下去,大量涌入富庶的蜀地,却备受欺辱压榨。而巴氐族领袖李特兄弟,则趁机成为了这一弱势群体的代言人。为了反抗来自各方面的压迫,流民们在李氏兄弟的带领下开始起兵造反。公元302年,李特自称为使持节、大都督、镇北大将军。第二年,李特在攻打成都的过程中战死,其弟李流在下一年病死,最终由李特之子李雄接任首领。同年,李雄攻下成都,自封为成都王,306年称帝,国号成,史称成汉。

李雄在位期间,对内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启用人才,政治清明;对外则一方面对东晋称臣,一方面持续开疆拓土。在当时群雄并起的大局下,成汉以其强势进攻能力,保证了一席之地。

而李雄在公元334年病死后,成汉则陷入了内斗的困局:起先李雄侄子李班继位,不久后被李雄之子李期杀害;338年,李骧之子李寿又杀了李期;李寿则生活奢侈荒淫,残酷压榨百姓,在他死后,其子李势继位,更加胡作非为。

可以这么说,自李雄之后,成汉政权就陷入了内斗、剥削、杀戮的极度腐败境地,对外则安于现状,妄图依靠蜀地之险在乱世中苟且。然而,到了公元347年,看到成汉政坛混乱、国力衰减,东晋的执政桓温逆流而上,兵不血刃将持续了41年的李氏政权消灭。

存在仅18年的前蜀,灭亡于腐败

晚唐时期,西川大乱,壁州刺史乘乱攻取了成都,被唐朝任命为西川节度使。此后他四处攻城略地,将东川、汉中甚至关中部分区域纳入旗下。公元903年,王建受封为蜀王;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王建也于同年九月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

由于称帝前打下了足够广阔的疆域,再加上地势优越,其后前蜀政权与中原大致相安无事。公元918年,王建逝世,继任者王衍将政事交给权臣,自己则醉心于荒淫无度、日夜饮酒、纵情奢侈、四处巡游,甚至大肆卖官鬻爵、贿赂公行,政治腐朽不堪。

公元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派魏王李继岌、郭崇韬等发兵攻蜀,军心民心涣散的王衍政权毫无抵抗之力,迅速投降。也就是说,前蜀只持续了18年。

安定祥和的后蜀,则亡于安于现状、毫无进取心

在灭前蜀之后,后唐也发生了兵变,西川节度副使孟知祥窃取蜀地兵权。公元934年,他在成都建国称帝,国号也叫蜀,史称后蜀。

孟知祥在位仅100多年就病死,其子孟昶前期励精图治,维持了30多年的安宁和平。这段期间,中原地区频繁政权更迭,甚至发生了契丹杀进汴梁、将后晋灭国的事件。

但面对上述乱局,后蜀却只追求保持现状,丝毫没有趁乱进军中原的雄心。比如在公元947年,原后晋晋昌节度使赵匡赞向后蜀请降,并请求出兵接应;但后蜀压根没想过进取关中,以至于毫无反应;两个月后,刘知远称帝建立后汉,后蜀才想起接应赵匡赞,却在一顿胖揍下被赶回。

但机会总是有的,后来,后汉关中大将李守贞、赵思绾相继叛乱,并向后蜀投降,但直到这些叛乱陆续被平,后蜀仍龟缩在腹地,压根没有出兵接应。

而在北宋建立后,在致力于一统天下的赵匡胤兄弟面前,后蜀的国力压根不够打的。公元965年,北宋伐蜀,前后只用了66天时间,孟昶就投降。

如果从孟知祥占据蜀地算起,后蜀共延续了40年。

(下图为孟昶的花蕊夫人想象图)

如果诸葛亮不北伐,刘禅的蜀汉政权会面临哪几种可能?

在谈到为何持续北伐时,诸葛亮曾多次上表进行了解释,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以汉室正统自居,是蜀汉政权存在的法理基础;如果不主动进取中原,则等于自认是地方割据政权;

其二,蜀汉的文武精锐,来自于中原以及荆州。如果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人生老病死,蜀汉以一州之地的人才资源,压根无法跟曹魏甚至东吴抗衡;所以必须趁着这些人在当打之年,做最后一搏;

第三,蜀汉小国寡民,打不起持久战。若各方安于现状,随着中原的恢复,届时面对曹魏更加毫无抵抗之力。因此,不断北伐,给对方施加压力,也不失为蜀汉政权的绝地求生之道。

以上是诸葛亮公开点出来的原因,但他应该还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其他考虑,即:若无外患、必有内忧。若不通过战争的方式调动朝廷上下,那么在安定祥和的局面下,朝廷很有可能陷入内斗、腐败的乱局。

我们都知道,从古至今,一国若想转移内部矛盾、团结上下,对外战争可谓是最佳的选择,二战的爆发就证明了这个道理。

而当时蜀汉的情势更加危急,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乃至士卒,蜀汉人员由三部分构成:原刘璋老部下、荆州派、早年跟随刘备的中原人。若安定下来,这些人一定会为了争权夺利而内斗不息;只有把他们都绑在北伐的战车上,才能发挥他们各自的才能,并可以通过功劳定高下,避免不必要的争斗。

因此,蜀汉北伐,看似穷兵黩武,实则是保持政权活力、避免陷入安于现状困局的不得已之举。若在刘备死后,诸葛亮闭关自守、安心休养生息,也许一时会安定,但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朝廷上下势必会安于蜀地的富庶,毫无进取心、失去战斗力;甚至为了抢夺更大利益,各派系一定会陷入内斗,蜀汉极有可能会自毁长城、更快灭亡。

最终,蜀汉存在了42年,跟成汉、前蜀、后蜀相比,貌似情况还是好了一些....

诸葛亮如果不急着北伐,蜀汉是不是能够持续更久一点呢?

很难说,蜀国的灭亡就是因为蜀国的势力和实力都是非常弱小的了,灭亡这个结局只是时间早晚的。

若是不北伐,努力发展生产,凭险割据西南,或许能够多苟延残喘几年。

诸葛亮在平定南蛮之后,连年北伐,推行严刑峻法,百姓只能耕战,丁男打仗,丁女运输,老弱耕种,把蜀国搞得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巴蜀地区,在前期诸侯混战中,战乱较少,没有受到太大破坏,却被诸葛村夫弄得民生凋敝。

诸葛亮北伐的原因如下:

1、掌握军权,清除异己,刘禅与益州派,统统靠边站。

2、北方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蜀国必须趁魏国恢复元气前北伐,越早北伐,蜀国的机会越大,反过来说,越晚北伐,蜀国越没有机会。

3、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蜀汉只有北伐,才能够争取人心,随着原汉朝人的不断老去,向汉之人越来越少,所以,必须趁人心向汉时北伐,越晚越没希望。

综上,不北伐能够多活几年,北伐便宜了孙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