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刘备为魏主、孙权为蜀主、曹操为吴主,三国最终鹿死谁手?
首先不得不承认这件事情,脑洞确实很大,但是刘备成为魏主,你觉得可能吗?刘备成为了魏国皇帝,那么汉献帝去哪了?要知道刘备可是打着尊崇献帝的旗号,以此来收揽人心的,对汉朝的忠诚至少维持表面的忠诚,是刘备的底线。
所以刘备对汉献帝绝不可能像曹丕那样废黜,要实现刘备接班汉献帝,只能寄希望于献帝死亡的时候没有子嗣,按照汉献帝的遗诏,群臣的拥戴,刘皇叔才可以继承大统,成为天子。
只不过经历了这一系列骚操作之后,人们对于刘大耳产生了新的认知,对于他的真面目有所了解,很多士大夫会离刘备而去。当然,这些人是不会加入曹操或者孙权的阵营的。
毕竟那些人在他们眼里也是国家巨贼,刘备怎么说也是姓刘的,是汉高祖的后代,在法统上还有那么一丢丢的正统性。只不过这些人的离去,标志着刘备根基的动摇,基本盘开始和他离心离德了。
占据了中原大部的刘备未必就能受到北方大家族的拥护,中原地区的门阀贵族他们的门第之见非常牢固。对于一介草民出身,织席贩履之辈出身的刘备,处于这些人长长的鄙视链的底端,根本就是不削一顾。
失去了这些大家族的支持刘备将寸步难行,毕竟治理地方还得依靠这些门阀势力,扩军备战也得依靠他们的财力支持。
这点和曹操完全不同,曹家本身就是大贵族,曹操的老爸还干过三公之类的大官,家大业大,一起兵就获得了大量的支持。许多天使投资人纷纷解囊相助,要钱给钱,要兵给兵,这场面热闹着呢。这个福分刘备是享受不到的,刘备靠的是卖惨,卖人设才撑起一片天。
刘备虽然做大,占据了曹操在历史上的底盘,但是曹操并不弱,占据江东之后,以曹操的抱负怎么可能偏安江南呢?他很有可能联合在四川的孙权,对刘备出手。
曹操出荆州,孙权出岐山,按照曹操军队的战斗力,很有可能把刘备的政权搅的天翻地覆,搞一个曹操版的水淹七军,逼迫刘备迁都,从而使得曹操占领黄河以南地区。这样一来中原逐鹿,就变得精彩了。
而孙权也不是一个安分的主,要他窝在四川很难,他会充分展现出三国搅屎棍的本色,到处煽风点火。但是总体来说,他和曹操在战略目标上还是一致的,那就是削弱看似最强大的刘备集团,为自己赢得生存空间,所以刘备就算成为了汉献帝的接班人,他的日子仍然不好过。
如果刘备为魏主、孙权为蜀主、曹操为吴主,三国最终鹿死谁手?
如果刘备曹操和孙权三人的身份调换,那么三国应该是这样一个故事:
建安元年,刘备在洛阳截住落魄天子汉献帝,并将其迎奉回许昌。
汉献帝认刘备为皇叔,袭承中山靖王之爵位。
建安四年,刘备率军与袁绍战于官渡,争夺北方霸权。先是刘备帐下关羽,勇冠三军,连斩袁绍颜良文丑两元大将。后又有许攸仰仗玄德仁义,弃袁绍来投。刘备大喜,以草鞋相赠,二人相谈甚欢,约为兄弟,抵足而眠。
许攸献奇计,刘备火烧乌巢,最终得以大胜。
官渡之战后,许攸居功自傲,酒后出言不逊,当街嘲笑刘备耳朵大,为张飞当街斩杀。
建安十三年,刘备一统北方,被汉献帝封为丞相。时值荆州远亲刘表病逝,刘备前往奔丧。
期间,刘备于南阳三顾茅庐,请得卧龙先生诸葛亮出山。刘备与其抵足而眠,相谈甚欢,奉为军师。诸葛亮分析天下大势,做出《隆中对》,教刘备图取荆、益二州。
事后,诸葛亮与刘备返回许都,整军南征荆州。
时荆州孙权屡败于刘备,不得以提出嫁妹妹孙尚香给曹操,以求联盟。不过曹操不喜孙尚香,最终孙权送出兄嫂大乔,得以和江东曹操组成联军,以周瑜为主将,与其对抗。时双方对峙赤壁,面对周瑜的铁锁战船,诸葛亮提议用火攻。
不料,天意弄人,火战船行至一半,突然刮起了东风,大火烧到了自家军营。周瑜乘势掩杀,火烧赤壁,刘备大军大败,狼狈溃逃。刘备幸得护卫赵云骁勇,于长坂坡七进七出,护送主公逃出重围。而后张飞阻断当阳桥,喝退江东曹操追兵。
赤壁之战后,刘备虽然逃出重围,但这把火已经烧掉了他的精气神,不久便病逝。其临终托孤诸葛亮,以辅佐长子阿斗。同年,汉献帝禅位于刘禅,改元建兴。
建兴二年,孙权以周瑜为主将,率领黄盖、丁奉、程普等人入蜀,留鲁肃镇守荆州。
建兴五年,周瑜被张任射死在落凤坡,鲁肃奉命领兵增援,留吕蒙守荆州,鲁肃临行前,嘱咐吕蒙:“北拒刘备,东和曹操”。吕蒙大笑曰:“我观那曹阿满,如插标卖首耳!”
建兴十一年,吕蒙率军北上攻打樊城,关羽被困。刘禅随即派魏延、马超率军救援。大军行至襄阳,恰逢连日大雨,吕蒙引汉水水淹七军,魏延投降、马超被杀。
吕蒙凭此一战,威震华夏,刘禅欲要迁都,以避锋芒,幸得诸葛亮劝说,后派张飞再领援军出征。与此同时,刘备与曹操密约夹击吕蒙。曹仁白衣渡江,拿下江陵,吕蒙腹背受敌。
而后吕蒙败走麦城,最终兵败被杀,曹操闻之,大宴十日不绝。
建兴十二年,曹操举兵十万,攻打合肥,为守将赵云八百人所败。曹操马下受惊,跌入水中,就此染疾。
回到江东之后,曹操大哭:“如郭奉孝在此,不使孤至此也!”
随后托孤司马懿,命其辅佐曹丕,随即去世。
建兴十五年,陆逊率大军北伐,以诸葛瑾为军师。两军对峙,诸葛亮见兄长欲打招呼,却不料诸葛瑾直接命大军掩杀,诸葛亮应对不及,大败。诸葛亮因此大骂: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建兴二十一年,曹丕和司马氏内斗,国力大耗,诸葛亮率攻破建邺,吴国灭亡。
建兴二十四年,诸葛亮以廖化为先锋,借阴平小道入蜀,最终兵临成都,孙权投降,刘禅封其为安乐公。
自此,三国一统,重归于汉。
如果刘备为魏主、孙权为蜀主、曹操为吴主,三国最终鹿死谁手?
刘备是名儒卢植的爱徒,又是从底层奋斗中冲杀上来的将领,他一定备受朝庭重视,卢植一派将在朝庭中获得重用。
刘皇叔当然是天下大元帅首选,他的左臂右膀关羽、张飞分任前、后大将军。
刘备派关羽巡视西南,刘璋、刘表等皇家宗室子弟皆奉表臣服。孙权被上调朝廷任农部长。其余家族军队被分散安排。
刘备派张飞巡视东吴,东吴文官一律表忠心。曹操被上调朝廷任文化部长。其余家族军队被分散安排。
刘备命关羽娶了曹操女儿,张飞娶了孙权妹子。
刘备和曹操青梅煮酒论文豪,刘备夸奖说:"天下文豪唯曹兄也!"曹操大喜:"天下知己唯吾与使君矣!"两人豪饮,一醉方休。
刘备和孙权在海边一起钓鱼,孙权向他推荐诸葛亮,有管仲乐毅之志、忠义之心。刘备和关张,还有孙权、曹操一同夜访卧龙岗。诸葛亮青年有为,呈"治国安邦隆中对"。
刘备大喜,带诸葛亮上朝敬呈汉帝。汉帝一喜之下,当即封诸葛亮为武侯,坐相府理事。
诸葛亮上"致谢表":蒙皇恩浩荡,亮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满堂喝采。
唯关羽神色凝重,对刘备悄悄说:"诸葛将来出将入相,武侯名扬天下。关某不才犹流星坠也!"
刘备闻其言,也不禁感慨万分:"顺水推舟,难见猛士身手。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如果刘备为魏主、孙权为蜀主、曹操为吴主,三国最终鹿死谁手?
那么刘备有诸葛孔明如鱼得水,会让大汉得以一统,重振大汉雄风。
如果刘备为魏主、孙权为蜀主、曹操为吴主,三国最终鹿死谁手?
刘备身为皇族后裔,旨在匡扶汉室,若为魏主,兵多将广,刘备奉天子以令诸侯会比曹操更名正言顺,天下归心,他的优势比曹操更大。
孙权若为蜀主,拥有“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的益州,也不比东吴差哪里去,但要比在东吴的成就高些,难度也增大了,毕竟偏安一隅,国力有限。
曹操为吴主,凭借长江天险也只能勉强自保而已。这和换不换主子没多大关系。
所以,最后胜利的一定是刘备。
如果刘备为魏主、孙权为蜀主、曹操为吴主,三国最终鹿死谁手?
刘备为魏主根本不行
既然是皇叔,还敢挟天子令诸侯,从道义上说不过去。
另一方面,刘备只不过在幽州参加了小规模的局部战斗,即使不考虑他年轻曹操、孙坚六岁这一优势,我们还是很难找出刘备登场有什么英雄之举。而且他的出身比较低,肯定不会被当时 的士族接受,士族根本瞧不起刘备。没有曹操在青州人脉资源。
《演义》说,桃园结义后,中山的马贩子为三兄弟提供了资金援助。这事倒是不假,因此可以看出刘备、公孙瓒都与商人、游侠之辈关系不浅。就连关羽也是杀了人被通缉的逃犯。可见,结拜兄弟这事情本身就是商人、游侠之辈特有的习惯。
所谓商人、游侠实际上都是一些无家游民。而刘备也有流浪(落荒)英雄的别称。因为身处他乡,刘备能够依靠的乡党亲戚几乎没有。曹操和孙权身边都有很多同乡的部下、兄弟或亲戚之类。刘备没有兄弟,除了一个儿子以外,也没有别的亲属(正因如此也少了魏和吴的那些血肉之争),同乡的部下也只有张飞和简雍两人。要把这么一个既没有地缘关系又没有血缘关系的松散集团凝聚起来,只有靠大义了。
这他这一套,在汉、魏根本不吃香。所以,刘备为魏主根本不行。有可能被袁绍给灭了。
至于曹操为吴主,就更加不行了孙权的老爸本是江东人,在本地有很大的影响力,曹操带着他那帮青州兄弟过江东,估计本地人也不服啊。所以曹操在江东很难混下去,加上曹操本人意愿是统一,而江东大多数人与孙权一样,只想偏安一方,加上贾诩、郭嘉这些谋士未必想跟随他去江东。
这么说吧,曹操的人脉资源都在北方,去了江东,很难发挥他的作用,所以,浪费了。
孙权去益州刘备之所以能进益州,一方面是他也姓刘,与刘璋是本家,张鲁入侵,刘璋求救,张松和法正的反水,才有机可趁,如果换上孙权,刘璋打死也不会请孙权帮助攻打张鲁。基本上进不去。
如果,强攻进入川成功,以孙权偏安一方的政策,基本上不会主动攻击其他两国,不会年年征战,益州人民会过得想当
幸福。而且孙权活得久,子女也聪明,一下子很难被灭。
总结:总而言,如果像斗地主那样,三人交换位置,估计都很难成事,因为离开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就无法发挥出威力,而刘备成功的机率相对而言最大,一方面那在汉室正宗,刘备可以效仿周公,这是当时所有人可以接受的。不过总体而言,还是北方统一南方。因为,曹、孙都不是皇室,在任何地方割据都会被认为是叛乱, 人人得而诛之,没有民心。而刘备不同,无论在荆州、益州很多人还是相信他会匡扶汉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