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是昏君吗?奸臣有哪些?他的哪些行为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说起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是明君,一类是昏君,而崇祯皇帝属于独一档,是具有明君表现的昏君,他属于好心办坏事,把一手好牌给打烂的人。说起崇祯皇帝为什么会亡国,这得从他自身说起。
首先这个人非常的急躁做任何事情都希望能够立竿见影,马上能够看到效果。可是治理一个大国,必须循序渐进,打仗作战更是如此,这样急躁的个性如果不受控制,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就是灾难。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于孙传庭的第二次启用。孙传庭作为大明朝最后的栋梁,他所训练的部队,已经成为明朝在北方最后的军事支柱,这支部队的使用上应该谨慎,应该多听听领兵将领的意见。
而崇祯根本不顾这些,他无视孙传庭的军队训练不足,战斗力还不能够达到与李自成决战的要求,贸然出兵于李自成大战,结果可想而知。
其实只要孙传庭的军队守住陕西,就能够有效吓足阻李自成的军队,有他们在后面虎视眈眈,李自成就不敢贸然进攻北京。
再比如洪承畴出关,在松锦之战中,洪承畴根据实际情况出发,不同意与清军立即决战,可是,急躁的崇祯皇帝却下令洪承畴必须克期进兵,结果可想而知。
其次,崇祯皇帝特别爱惜羽毛,重视自己的名声为了缓解明朝两线作战的压力,崇祯皇帝和当时的兵部尚书陈新甲商议,打算和满清政府达成协议,而且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只要协议能够达成,明朝就可以抽调山海关的关宁铁骑,入关勤王攻打李自成。
可是事情败露之后,崇祯皇帝却不敢承担责任,为了自己千古明君的名声,为了自己通过杀死魏忠贤取得的声望,他竟然将陈新甲推出来当替死鬼,一刀了事。这一刀可好,彻底断送了明朝和满清政府达成协议的可能,使得明朝在财政及其困难的情况之下,必须两面开战,最终拖垮了明朝。
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崇祯为了军费向北京城中的勋贵们借钱,结果这些国家蛀虫,来个一毛不拔,反而向皇帝哭穷,崇祯皇帝拿他们也没有办法。可是当刘宗敏拿着皮鞭和大刀,向他们借钱的时候,这些人可是拿出了上千万的家产,这足以说明这些人是坏,而不是没钱。
崇祯皇帝很清楚这些人有钱,可是为了自己的名声,说什么也不敢采取果断措施,其实国家都这样了,还在乎什么名声?
要知道如果没有钱给前线军队发饷,这些人很有可能就成为起义军的一份子,掉过头来打你大明朝政府,只可惜崇祯想不到这一点,他太爱惜羽毛了。
第三,这个人非常的严苛他非但对于政治和军事没有一点点的耐心,而且对于属下的大臣容错率几乎为零,所谓崇祯50相,可不是浪得虚名的。这位爷在位17年,竟然换了50多个内阁大学士,简直让人无法想象。
对于边疆大吏,更是严苛异常,在崇祯手中死掉的总督达到了七人,被他干掉的巡抚有11个人,其中固然有些人该死,但是我相信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必死之罪。
正是因为有这些毛病,一个勤政的好皇帝,却没有能够挽回帝国的灭亡,成为了一个亡国之君,加入了周幽王,汉献帝,隋炀帝,元顺帝等人的亡国之君俱乐部。
崇祯帝是昏君吗?奸臣有哪些?他的哪些行为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崇祯帝犯得最大错误是他能力不行,却非要瞎折腾,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一、崇祯继位时的明朝现状崇祯继位时,明朝主要有两个问题。
一是当时风气不好,万历、泰昌、天启连续三任皇帝都不上朝(泰昌是突然暴毙,来不及上朝。万历和天启是压根不上朝),再加上天启皇帝重用魏忠贤打压士大夫,使得文官集团对维护朱明王朝缺乏积极性。
二是朝廷运转不畅,各地上报的灾祸或兵事得不到妥善处理。比如天启七年,福建发生严重的旱灾,朝廷知道却不管;朝鲜和察哈尔蒙古被皇太极暴揍,使得蓟州、宣府和大同直接暴露在后金的兵峰之下,朝廷也是不管不问;西南奢安之乱整整七年,朝廷始终未能平定;西北长达十余年的灾荒,朝廷也是知道却不管。
另外朝廷运转不畅还引发了一个后果,就是朝廷收不上税,天启七年,国家财政收入的白银仅三百余万两,而这些银子连京营军的军饷和朝廷官员的官俸都支付不起。魏忠贤不是没想过搞钱,但他凭本事搞钱,一部分流入了他自己的口袋,朝廷仍然缺钱。
这就是崇祯皇帝朱由检接手的大明江山,其实已经是在风雨中飘摇欲堕。偌大的帝国版图铺在桌面,找不到一块没有问题净土能放得下一个巴掌。所以崇祯继位后,他本人非常想大干一场,士大夫对他也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做有为之君,带领大家拨云见日,使朝廷能正常运转起来。
二、崇祯初期的错政、乱政崇祯皇帝不负众望,登基之后十分勤政,从他的初衷来看,他很想做有为之君,但是他的能力不行,缺乏高明手腕,这使得他所谓的勤政都是在帮倒忙,朝廷在他的主持下反而搞得一团糟,还不如天启皇帝的懒政。
举几个例子。
①:清算阉党用力过猛,矫枉过正。
魏忠贤这个人有一点本事,其实崇祯没必要清算他。当然清算他也没毛病,毕竟他名声太丑了,留着他不杀,崇祯无法与文官集团达成合作关系。但是魏忠贤死后,崇祯为了彰显自己的圣明,扩大清算名单,造成冤案频发,使得政局动荡,这就很不可取了。
比如天启时期的内阁,魏广微、顾秉谦、张瑞图、施凤来、黄立极等人,有的跟魏忠贤有勾结,有的没勾结。崇祯把有问题的魏广微等人处理掉就完事了,可他非要搞一刀切政策,把人全部都换掉,讨好东林党,结果搞得朝内缺乏基本的制衡,崇祯最后反被东林党挟持了。
这还只是内阁,六部和地方官更夸张。天启时期的六部尚书,崇祯不满意,登基之后就换了五个,其后一年时间,他对新人也不满意,又先后换了两遍。至于地方官员,凡是给魏忠贤建过生祠的,崇祯都换掉。这几板斧下来,明朝的上层建筑,从内阁、六部尚书到各省督抚来了一次,全面大换血。
崇祯登基时,明朝就好比一个久饿之人,吃饭补充营养没问题,但不能吃撑了啊!经常饿肚子的人猛然暴饮暴食,肯定会被撑死。
②:疑心太重,导致关宁军蜕变。
崇祯登基没多久,就碰上了己巳之变,也就是清军第一次进关。当时清军孤军深入,离京城还有数百里,崇祯本不必要惊慌,但他没见过这架势,慌忙下旨京师戒严,没有及时安定民心,导致京城惶恐不已。
戒严就戒严吧,戒严之后,崇祯又干了什么蠢事呢?他下旨诏四方勤王,把老首辅孙承宗请了回来,结果孙承宗刚进京没多久,他听说袁崇焕带兵勤王,觉得孙承宗不如袁崇焕,又临阵换帅,把孙承宗罢免,换上了还没赶回京的袁崇焕。孙承宗从任命到罢免还不到四个小时时间。
袁崇焕到京后,跟皇太极打了两仗,但仅半个月后,崇祯听了一些谣言,脑子抽疯,把袁崇焕又逮了,最后又换上了孙承宗。
纵观已巳之变,崇祯皇帝做事之草率,让人瞠目结舌。不少人就是因为这件事,对崇祯丧失了效忠信心。比如袁崇焕死后,他带入关的关宁军就直接逃回了山海关。崇祯一听这事,老毛病又犯了,开始削弱关宁军,结果关宁军上下心态大崩,忠君、爱国、保家的理想通通都没了,沦落成了一帮拿钱打仗的兵油子。
可以说,从崇祯四年开始,关宁军就不再向明朝效忠,蜕变成了一个独立,甚至是对明朝有敌意的藩镇。而更可怕的是,这个藩镇还拿着明朝税银。(吴三桂这类人投降清朝并非是偶然)
③:用人不当,对内、对外政策举棋不定。
从崇祯四年开始,崇祯跟他老哥一样,对文官集团产生了怀疑,为了遏制文官集团,他先是启用宦官,紧接着他又启用马匹精,比如周延儒、温体仁这种大奸之臣当政。而从这个时候开始,崇祯朝的政局性质变了。原来的老持稳重之臣纷纷去位,小丑们粉墨登场,朝局之混乱,连天启时期都不如。
虽然当时也出现了诸如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等人才,但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都远远不如之前。
除了用人失败之外,崇祯最大的错误是他的政策几乎没有一个是对的。比如在镇压农民军这方面,崇祯一直就是摇摆不定。他又想剿,又想安抚,还经常派不知兵的人去镇压义军,结果就是起义军规模越来越大,崇祯在剿匪和抗清问题上摇摆不定,明朝最后也是亡在了他的摇摆不定上。
对外方面更是如此,松锦大败后,崇祯想跟满清议和,但他又要脸,怕别人骂他,缺乏起码的担当。
另外,崇祯对军官也缺乏信任,死于崇祯猜忌的军官数不胜数,最冤枉就是卢象升。不得好死不说,死了也要踩上几脚,让忠臣义士寒心不已。除了卢象升外,陈新甲、孙传庭等也都是崇祯错误政策的牺牲品。网上曾经有人戏称崇祯朝最大的人才库,是刑部的大牢。朝堂上全是奸臣,大牢里全是诸如刘宗周、姜埰、郑鄤、文震孟、熊开元等真正的忠诚义士。
到明朝灭亡之前,刑部大牢居然关着三百多位官员,皇帝对忠臣如此薄情寡义,军队和士大夫哗变,投入起义军或是清军,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崇祯究竟应该如何破局?其实从王朝发展轨迹来看,崇祯继位之初的明朝已经无可救药了,不管崇祯做什么,注定都只是重病之下的苟延残喘。
明朝必亡,这是无解的。
不过,明朝必亡不等于就一定要在崇祯时期灭亡。我觉得只要崇祯不折腾,明朝未必不能再苟延残喘几十年(30~50年)。因为对比清朝后期的局势来看(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咸丰手上的清朝比崇祯手上的明朝更悲催。当时清朝不仅丢了江南半壁,就连京城也被英法联军端了。
然而咸丰皇帝很有魄力,表示只要能平定太平天国,他就封王,不管是不是满人,这极大了的刺激了士绅阶级的积极性。至于后来的慈禧更有魄力,她的政策对列强是“宁赠友邦,不与家奴” ,对汉人军阀是一方面高官厚禄,另一方面分化瓦解,同时进行一系列经济、政治、军事改革。以此稳定住了局面。
当然不得不说,慈禧很无耻,毫无做人底限可言,可谓是极其卑劣下流。但是你不得不承认一点,那就是慈禧给摇摇欲坠的清朝又续了50年的命。对比起来,崇祯的政治水平简直差远了。
崇祯帝是昏君吗?奸臣有哪些?他的哪些行为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一、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错杀袁崇焕,导致明朝辽东战局恶化。大明松锦防线全部失守。锦州、松山等重要军事要塞陆续失守。总兵祖大寿向满清投降。
对于袁崇焕是不是对大明忠心?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证明。公元1629年,皇太极率军从蒙古草原绕道,准备袭击京城。袁崇焕听说以后,带兵日夜兼程从辽东赶回京城救援。在京城郊外,袁崇焕率军打败清军,保障了京城的安全。皇太极被迫撤军。从袁崇焕率军千里救援的行动就可以看出来,他对大明忠心耿耿。袁崇焕被冤杀,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
二、 用人不当。(1)崇祯帝重用杨嗣昌、高起潜等奸臣。兵部尚书卢象升强烈主张抵抗清军。卢象升在巨鹿阻击清军,被清军包围。高起潜见死不救,反而带着军队逃跑。最终,卢象升全军覆没。卢象升自己也壮烈殉国。
(2)孙传庭这种有才干的忠臣,却受到崇祯帝的猜忌和排挤。
三、 崇祯帝刚愎自用,生性多疑,频繁更换内阁成员,导致政局不稳,组织机构涣散。
四、崇祯帝对各地藩王过于宽厚优待,进一步加剧国家财政困难。(1)各地藩王占据着良田美宅,却不缴税不纳粮不承担徭役;(2)各地藩王凭借自己皇亲国戚的身份,侵占百姓田地,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但是崇祯帝却不制止各地藩王祸害百姓,反而包庇纵容。
五、崇祯帝对有功名的读书人特别优待。虽然国家财政困难,但是有功名的读书人却不用缴税纳粮承担徭役。明朝有功名的地主们趁着天灾人祸,疯狂兼并农民的田地。明朝政府却默许或纵容他们的行为。
六、 崇祯帝对普通的平民百姓非常苛刻。(1)明朝普通的平民百姓虽然占有的田地少,却要缴税纳粮承担徭役。(2)大明崇祯年间,国家频繁发生旱灾、洪灾和蝗灾等自然灾害。崇祯帝却没有派人积极赈灾。大明许多农民遭遇天灾人祸,种下的庄稼颗粒无收。他们无法生存下去,被迫聚众造反。从此,明朝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越来越多。
七、彻底清算以魏忠贤为代表的阉党势力,导致明朝文官集团失去制约,势力越来越大。(1)魏忠贤把持朝政,作恶多端。崇祯帝打击和严惩魏忠贤,合情合理。但是崇祯帝没有必要将阉党势力一网打尽。阉党与文官相互制约,才能保证政局稳定。
(2)崇祯帝盲目信任文官集团。然而当时明朝多数文官都喜欢拉帮结派和党同伐异。东林党和浙党、楚党斗争激烈。多数的东林党人只会夸夸其谈纸上谈兵,缺乏治理国家的能力和才华。
(3)在很多明朝文官的强烈要求下,崇祯帝撤回各地的镇守太监和矿监,停止征收采矿税以及其它的工商税。这使明朝财政收入大幅减少。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崇祯帝又下令向基层人民征收剿饷、练饷和辽饷,加重了明朝人民的负担。
八、崇祯帝生性残暴,刻薄寡恩。很多官员只是犯了一些小错,就被崇祯帝处死。这使大明君臣之间离心离德,相互防范。所以,当李自成攻打北京城时,明朝各地的文官武将们都在观望,没有人想去救驾。
以上几点就是崇祯帝犯下的主要错误,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如果大家有什么不同想法或建议,欢迎留言。
崇祯帝是昏君吗?奸臣有哪些?他的哪些行为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崇祯皇帝上台后,勤奋工作,宵衣旰食,试图力挽狂澜,重振大明雄风。
但是悲催的是,他不但没能重振大明雄风,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还促进了大明的灭亡。虽然在最后吊死煤山的时候,他说他不是亡国之君,那些大臣是亡国之臣。但是,谁都知道,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他是一国之君,是绝对的领导。国家亡了,他应该负最主要的责任。把责任推在别人身上,显然是不恰当的。
当然了,明朝之所以灭亡,还是有其它很多特殊原因。比如遇到了当时连续多年的大面积的自然灾害。比如遇到了明朝需要同时对付农民起义军与清军的双线作战。比如明朝末年朝廷党争的历史原因,造成大臣们之间勾心斗角,出工不出力等等。
(崇祯皇帝)
但是,不能因为这些原因,崇祯皇帝就推脱责任。崇祯皇帝确实是一个努力想做得更好的皇帝,但是他没确实没做好。那么,他究竟是哪些地方没有做对,才造成了国家的灭亡呢?
我认为,崇祯皇帝的问题,是他作为一个领导者,根本就不懂得该怎么来管理。因为不懂得管理,所以最终才造成整个团队乱成一片。
其一,崇祯没有明确清晰的用人标准。一个管理者,要让职工知道怎样做才是好的,怎样做才是不对的。这样一来,职工们才会避免做那些错误的事情,向好的员工看齐。
但是崇祯上台以后,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他一开始,是把魏忠贤等阉党打下去了。这给人一种感觉,崇祯是想在朝廷中弘扬正气,重用那些正直忠良的人。
什么样的人才是正直忠良的人?就是那些“纯臣”。这一点,在很多朝代都体现得非常明确。李世民当皇帝的时候,就对“纯臣”非常看重。“纯臣”就是那些品行忠良正直的人,比如他认为尉迟敬德、魏征这样的人,就是“纯臣”。尽管这些人多次反对他。但是,这些人是一心为国家,非常忠于他的。
但崇祯皇帝却没有这样的标准。本来杀了魏忠贤后,已经给大家一种他要弘扬正气,重用“纯臣”的感觉了。但是,接着,他重用袁崇焕一年,一开始表现出极端信任他,接着就把他杀了。而且袁崇焕还是受阉党的谗言,被杀的。
那么,大臣们就迷惑了,你崇祯想干什么呀?你究竟是想用忠臣纯臣呢?还是用奸臣佞臣呢?
(袁崇焕)
其二,崇祯对大臣缺乏基本的信任。崇祯作为一个皇帝,却一直高度怀疑那些大臣。
他一生发出去很多尚方宝剑。把尚方宝剑发给大臣,本来是对大臣极为信任的表示。但是,他根本没有让大臣发挥尚方宝剑的作用。还是说袁崇焕。他给袁崇焕尚方宝剑,但是,当袁崇焕杀掉不听话的毛文龙时,他却把这个作为一个理由,把袁崇焕杀掉了。这还有信任吗?
此后崇祯用过很多大臣,都是一会儿表现出极端信任,一会儿又把他杀掉了,以至于那些大臣们有一种人人自危,朝不保夕的感觉。这样,谁还会为他拼命呢?
再看看他的对手皇太极,看看皇太极是怎么劝降洪承畴和祖大寿的。皇太极对洪承畴和祖大寿相当耐心。就算他们不愿意投降,就算他们投降以后,又再一次反叛,再一次反叛后又投降,皇太极都没有为难过他们。
所以,最终洪承畴和祖大寿等人,愿意死心塌地跟着皇太极,就算背负一个汉奸的名声,他们也愿意这样干。
(魏忠贤)
其三,崇祯不能给大臣提供进取动力。大臣当初十年寒窗苦读,最终走上仕途,他们的目标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进取?为什么要积极向上拼搏奋斗?这个核心价值必须有。
汉朝的时候,那些大臣们的核心价值非常明确,就是要当将军,带兵上战场杀敌,建功立业,拜将封侯。而且那时候干了什么,杀了多少敌人,杀了哪一级别的敌人,获得了多少牛羊土地,该得怎样的封赏,都非常明确。以至于班超这样的文官,也不愿意做文官了,要投笔从戎。
但是崇祯当皇帝的时候,大臣们的核心价值不明确。就算魏忠贤当政的时候,核心价值都是比较明确的。只要巴结他老魏,就可以升官发财。但崇祯皇帝时候不一样。你就是对崇祯忠心耿耿,都很可能被杀,升官没有明确的标准。
因此,那时候的大臣,就只能自己干。要么大家结成朋党,形成利益集团,排斥异己,让自己这个集团利益最大化。要么就努力搜刮百姓的民脂民膏,闷声发点大财。
这样一来,大臣们还有什么进取心呢?没有进取心,怎么能打胜仗呢?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等)
崇祯帝是昏君吗?奸臣有哪些?他的哪些行为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昏庸无能”、“荒淫无道”一直是中国历史上亡国之君的代名词,但凡事总有例外,明思宗朱由检就是代表之一。
明朝末年,天灾不断,人祸连连。明朝政权因历代宦官弊疾而导致朝野动荡;另一方面天公震怒,使得大旱连年、瘟疫不断、蝗虫蔽日,田地里颗粒无收,天下老百姓苦不堪言。据统计:崇祯皇帝在位期间,基本是年年大旱,接踵而至的又是连年瘟疫和蝗虫灾害,没有一年称得上太平年。
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就这样,老天爷的不开眼再加上朝廷宦党乱政造成的严重影响,导致天下老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反对明朝统治;除了内忧之外,东北女真族又乘势崛起,屡屡骚扰大明边境,沿海方面又有倭寇杀人放火。内忧外患日日不断,明王朝的根基早已经风雨飘摇,而此时的崇祯皇帝仅仅17岁。
励精图治,壮志难酬这位年轻的君主并未因国家的局势而感到悲观懈怠,反而励精图治,勤于政务。他先是抓准时机铲平了宦官之祸,随后又起用贤才,修缮国事、抵御外侮。但崇祯皇帝太过于操之过急,他屡次更换朝中大臣,导致人心涣散,后期又因国事伤怀、滥杀无辜,导致前期的一切努力化作泡影,最终迎来了“甲申之难”,国破家亡。
公元1644年3月18日,明思宗皇帝朱由检心如刀绞,面对着大明天下的万里河山,泪如泉涌。这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亡国之君心如死灰,他杀死了自己的女儿,劝自己的皇后和贵妃自尽,一夜无眠,第二天带着太监王承恩在煤山自杀殉国。
一个国家的灭亡,不是一朝一夕所造成的危害,也不是因一两个人的错误而导致,而是几百年来积攒下的种种弊端和当时的层层矛盾冲突所引发,明朝灭亡,又岂能只怪崇祯皇帝一人?“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可见这位空有一腔抱负却无法施展的亡国之君,到死还抱着对祖宗的愧疚之心,担心着自己的子民,令人潸然泪下!
崇祯帝是昏君吗?奸臣有哪些?他的哪些行为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谢谢邀请,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我认为崇祯帝是昏君。对此,很多人会提出不同意见,他登基后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是一个明君的表现,怎么是昏君呢?因为不只是不停地工作就是明君。他登基后十七年,将大明江山带向死亡,崇祯帝责无旁贷。
1:崇祯帝刚愎自用,生性多疑。崇祯帝勤于政事,因为他不相信任何人,他清除了魏忠贤一党,排除了宦官干政。重用文人执政,17年换了17任兵部尚书,54个内阁首辅。没有一个人能认真执政,他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内外没有一个人为他分忧。因为怀疑,他凌迟处死了袁崇焕,令整个辽东的精锐之师,人心涣散,怎么能抵抗住清兵。
2:驭人乏术,虐杀大臣。崇祯铲除阉党,着实大快人心,但朝廷内东林党一党独大,他应该培植另一股势力,如懂军事的大臣。而东林党只会纸上谈兵,乱论军事,非议守疆大臣。崇祯在位17年,总督被杀或被迫自杀的11人,巡抚被杀的有12人;有才能能御敌的大臣孙朝宗、卢象升、孙传庭都死于非命。明朝本来有这么多能人强将,他不会用,乱听朝中文人所谓的“忠谏”,随意杀害大臣,能臣,自毁长城。
3:遇事不决,贻误战机,方向不明。崇祯帝在位时明朝已经岌岌可危了,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外有后金强敌。他应该方向明确,“攘外必先安内”,当时明的国力,根本承受不了两面作战,在对清作战最佳战绩时,清有意谈和,可崇祯遇事犹豫,错过了时机(只因为要面子,他不想成为明朝第一个和谈的皇帝)。
4:岢刻加派,逼反老百姓。崇祯在位时,面临连年战争,需要大量军饷,他摊牌到老百姓身上,崇祯十年,农民种一亩地最多能有8两银子的收益,而交税需10两,老百姓辛苦一年还要负债2两,没办法只能造反。所以李自成起义时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因为“闯王来了不纳粮”。
谢谢大家,这是我的浅谈,只供探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