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未能兴复汉室,是否愧对刘备父子?

诸葛亮对于蜀汉而言,他已经做得不能再好了,他在九泉之下,能够对得起先主刘备了。反而我觉得应该觉得惭愧的是刘备,他无识人之能,用人不明,为什么安排关羽镇守荆州却没有留下一个重量级文臣制衡关羽负责对外事务?

让一个武将兼顾外交,一个不擅长言辞的面对对方巧舌如簧的舌辩之士,这不是开玩笑吗?为什么明明知道关羽这个人嫉恶如仇,但是对刘备的话言听计从,为什么他不事先将南和孙权的重要性剖析给关羽听,让他维持表面上的孙刘联盟?导致关羽举措失当。

虽然取得了水淹七军这样辉煌的胜利,却被吕蒙偷袭丢失了荆州跳板。荆州丢了刘备还要去和孙权拼命,孙权都已经服软了,荆州都回来了,刘备还要强出头。结果夷陵之战精锐损失殆尽,诸葛亮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接手的蜀汉。

这个时候的蜀汉的国际形式是非常的糟糕,可谓是空前的孤立。正所谓汉贼不两立,他们和曹魏是不可能有一点点和好的可能。而在夷陵之战中,又和孙权彻底结下了梁子。

不仅如此,曹魏和孙权还有进一步勾结的可能性。这两个国家联手发动对蜀汉的战争,那么以蜀汉帝国当时的国力,是很难抵挡的。这是外忧,还有内患。

作为一个外来政权,吞并四川,对于刘备集团来说靠的是强大的武力,在人心向背上,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当地的土著豪族在情感上并没有认可刘备集团,对于所谓的蜀汉帝国,也没有太大的认同感。他们之所以臣服,纯粹是因为刘备集团强大的军队。

而刘备刚刚损失了数万精兵,这些土著豪强们所畏惧的东西一下子消失了,就产生了极大的变数。汉嘉太守黄源听说刘备吃了大败仗,就立即起兵反叛,而以孟获为首的南中的蛮族也趁机发动了叛乱。

所以此时的蜀汉帝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诸葛亮稍有应对失当的地方,就可能造成整个国家陷入战乱之中。幸亏当时有诸葛亮,他凭借高超的政治手腕,以及远见卓识,平定了内外危机,使得蜀汉帝国能够正常运转。对外联合孙权,重建孙刘联盟,对内积极平叛,重拳打击孟获等蛮族势力,使得南中地区重新安定下来。

而且诸葛亮不忘初心,始终没有忘记北伐中原。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在协调好内部关系之后,诸葛亮多次组织北伐。只可惜蜀汉帝国国力的限制,再加上由于刘备丢失了荆州这个桥头堡,诸葛亮的军事行动多有力有不逮之感。

但是以蜀汉帝国孱弱的国力,依然能够对强大的敌人保持攻势,这也充分显示出诸葛亮强大的内政功力。所以说诸葛亮没有对不起刘备父子,历史上已经没有人能够比他做的更好。

诸葛亮未能兴复汉室,是否愧对刘备父子?

诸葛亮已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最大的努力了,蜀国亡国纯属天意——神仙也救不了?

诸葛亮未能兴复汉室,是否愧对刘备父子?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诸葛亮殚精竭虑治蜀,七征孟获,六伐中原,以一己之力逆天而行,最后累死五丈原。诸葛亮虽然没有实现他匡扶汉室的理想,但是人事已尽,无愧于心,更无愧于刘备父子!

诸葛亮未能兴复汉室,是否愧对刘备父子?

星落五丈原,大汉丞相诸葛亮陨落。

一缕英魂,来到地府,发现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四个人正在搓麻将。

诸葛亮老泪纵横:“陛下啊!臣亮愧对陛下重托啊!”

刘备一惊:“丞相怎么这么快就下来了?莫非大汉已亡?”

诸葛亮摇头:“那倒没有!但是微臣想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六次北伐,却未见寸功,实在是无脸来见陛下啊!”

刘备道:“真是难为丞相了!其实,你没有像曹操对待汉献帝那样对待我儿,我就感激不尽了,哪敢还有什么奢望?夷陵之战,我败光了家底,留给你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能守住就已经不容易了。但你忠心耿耿,励精图治,取得的成绩早已超出我的想象,我听子龙说,你夙兴夜寐,结果把自己累的一身病,54岁就下来了,说起来,还是我愧对你啊……”

关羽道:“大哥差矣!是我没有执行好对外政策,对内也没有处理好同僚关系,大意失荆州,否则,大哥也不会倾全国之力为我报仇,也不会有夷陵之败,说起来,最该惭愧的,是我啊……”

张飞道:“两位哥哥差矣!是我当年年轻贪杯,失了徐州。想当初,咱们早早就占了徐州,多么梦幻的开局啊,让我给葬送了,要不然,咱们能喝那么多年西北风?至于这么狼狈吗?最该惭愧的,是我啊……”

诸葛亮未能兴复汉室,是否愧对刘备父子?

尽心了,尽力了,劳心劳力,忠心耿耿,从无二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能做到这个份上的有几人?凭什么有愧的是他?我们赞颂他,敬佩他都不够,凭什么问他有没有愧?

该有愧的是刘备父子吧?刘备为什么要不顾群臣反对伐吴?孙权求和,刘备为什么不能稍微软一下?荆州回来了,仇人差不多都杀了,只剩一个孙权,其实杀关羽曹操也有份,曹操要不是联合东吴一起攻打关羽,关羽不可能同时和曹操、孙权两边开战。曹操联合东吴攻打关羽,是司马懿出的主意,司马懿也应该是杀关羽的仇人,这么多仇人等着刘备去杀。况且曹操篡汉,曹操还是大汉朝所有刘氏子孙的仇人,谁才是刘备真正的敌人,刘备没搞清楚。

孙权求和,送回荆州,仇人已经全部被杀,这种情况下应该和诸葛亮和群臣商议一下吧,什么人的话都不听,你刘备如果真有那么厉害,早干嘛去了呢?诸葛亮还没到身边的时候,你刘备为什么到处跑,到处颠沛流离呢?既然好不容易把诸葛亮请到了自己的身边,这样的重大事件为什么就不能听一听他的意见呢?既然你刘备懂兵法,为什么会犯兵家大忌,导致全军覆没呢?

关羽失败,他自己也有一点责任,孙权找关羽联姻,其实就是不想和曹操结盟,他有意把结盟的机会让给刘备和关羽。当时三国的形势,无论如何,刘备和关羽都不能和孙权翻脸,对抗其中一家,都已经很不容易,怎么可能同时对抗比蜀汉强大的另外两家?关羽一句“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这句话把孙权秒成渣,一下子就激怒了孙权,把孙权赶到曹操那一边去了。关羽等不及和刘备、诸葛亮商量,就急着表态,使得孙刘联盟破裂,这是影响国策的大失误。

刘备如果能够反思一下,孙权求和,该缓一缓,该冷静冷静,该听一听群臣的意见,再决定。

没能光复汉室,刘禅难道真的那么无辜吗?真的要把责任推给诸葛亮吗?

刘邦得天下,不仅有张良、韩信,他还有萧何。萧何总领后勤,总督粮草,他从来没让刘邦的军队缺粮。

而诸葛亮总缺粮,有时候和魏军打来打去,还得为军粮而打。比如在卤城,诸葛亮为了让蜀军顺利割麦,他不得不用计,造了几个假的诸葛亮自己的雕像,把司马懿搞得晕头转向,等司马懿回过神,蜀军麦子已经收割完毕。

诸葛亮真不容易,有时候一边打仗还要一边自己想办法解决粮草问题。诸葛亮自己设计木牛流马运粮,这种智慧,实在令人佩服。

李严的粮草督办不到位,写假信说东吴和曹魏联合伐蜀,诸葛亮怕蜀中有失,不得不班师回朝。李严为了掩饰自己的过错,在刘禅面前说自己粮草已经办妥,不知诸葛丞相为什么无故退兵。李严拖了诸葛亮的后腿,还想倒打一耙。幸亏诸葛亮也不是吃素的,否则,如果被李严搞下,还真是冤枉。看看,刘备竟让这样的人做托孤大臣。

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听信谗言。司马懿打不赢诸葛亮就用反间计,让人散布谣言说诸葛亮谋反,刘禅还真的听信,把诸葛亮召回。诸葛亮不得不回。

看看诸葛亮的几次北伐,并不是他打了败仗回蜀汉。

第一次北伐,是马谡失街亭,诸葛亮担心被切断后路,为了让蜀军不陷入司马懿军队的包围,他果断撤军,没胜也没有败得太惨,这才是胜败乃兵家常事。

第二次北伐因为缺粮退军。

第三次北伐,因为张苞意外死亡,诸葛亮难过得吐血昏厥,从此落下病根,因病退军。

第四次北伐,诸葛亮养病,魏军趁机伐蜀,诸葛亮病刚好,不得不再次北伐,阻击魏军。这次北伐,诸葛亮节节胜利,司马懿不得不用反间计,让一个因为延误粮草十天而被诸葛亮责罚而投奔魏军的苟安,到成都散布谣言,说诸葛亮会篡位谋反,刘禅听信谗言召回诸葛亮,诸葛亮不得不班师回朝。

第五次北伐,因为李严自己督办粮草不力而写假信,说魏吴联合伐蜀,诸葛亮撤军。

第六次北伐,司马懿被诸葛亮的大火差点烧死,天降大雨,功亏一篑。东吴的军队伐魏不胜退军。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蜀军退军。

因为各种原因,诸葛亮北伐没能成功,但这不是诸葛亮的过错。

所以,诸葛亮出山,司马徽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这个遗憾,只能成为历史,让无数后人为诸葛亮叹息。哪里能责怪他呢?

诸葛亮未能兴复汉室,是否愧对刘备父子?

这个要从两方面来看。

如果要诸葛亮自己来说,他肯定觉得愧对刘备父子。因为刘备和刘禅都很看重诸葛亮,刘备托孤,刘禅喊相父,都是对自己莫大的恩宠,因为封建社会君权大过天,两代帝王都恩宠自己,把国家的行政管理权都交到自己手上,这是莫大的信赖。但是蜀汉政权却没有更大的发展,国内经济倒是有进步,可是国土面积没有增加,国内矛盾没有解决,北伐几次也没有成功,终究来说,是失败的。所以诸葛亮自己肯定觉得愧对刘备父子。

如果是从我们的角度看呢?诸葛亮当然是可以无愧于心的。诸葛亮帮助刘备打下了一片江山,帮助刘备发展经济,治理蜀国,刘备去世后又南征北伐,维持蜀国政权稳定,这些方面,诸葛亮都做的足够好,也没有哪个人敢说比可以诸葛亮做的更好。诸葛亮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一统天下,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士族地主阶级在掌控着主要权力,所以诸葛亮的治国理念危害了士族阶级的利益,他就很难能一统,即使寿命加一倍,也很难。所以诸葛亮无愧于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