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真的一次性就死亡50万军队吗?

50万应该没有,长平之战时,赵国参战的总兵力也只有约45万人,这基本上是赵国的全部精锐了。而且,长平之战并非只有一场战斗,整个长平之战历时三年的时间。

秦军把赵国45万军队分隔成两部分,各个击破。然后又断了赵国的粮草,让赵国士兵首尾无法呼应。这些赵国军队被秦军团团围住,突围又出不去,援军又没有,只好筑垒固守。

然而,随着粮草越来越少,赵军开始饿肚子了。这些赵国士兵开始动摇,再加上赵国主帅赵括战死,三军无帅,军心更加动乱。最后再秦军劝降以后,赵国士兵4 0万人全部放下武器,向秦军投降。

白起本不想杀掉这些赵国俘虏,然而,秦国丞相范睢在朝中想秦王进言,若是不杀掉这些俘虏,一是会大大增加秦军的粮草压力,二是放虎归山,会对秦军构成威胁。

秦王于是下令将赵国俘虏全部杀掉,于是就有了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的故事。

此事在历史上多有记载,《史记》和《资治通鉴》都记录的非常清楚,就是40万赵军。后世之所以对40万这个数据有疑问,确实是因为数字实在太大了,40万的士兵要活埋,那得挖多大的坑?

当然,这些都是以我们现代人的思考,提出来的疑问。在古代,动辄几万几十万人的大战,双方的死亡人数都很大,打扫战场的时候,这些战死的士兵也基本都是通过埋掉的方式处理。

所以说,秦军活埋四十万赵国士兵应该是真的。

长平之战赵国真的一次性就死亡50万军队吗?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秦国相抗衡。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长平之战赵国真的一次性就死亡50万军队吗?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七雄的纷争贯穿了整个战国时代。发展到战国后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经济军事实力已然高出其他国家一截,随着实力的逐步增强,秦国也开始了它扩张兼并的道路。

远交近攻是秦国在兼并扩张的道路上贯彻的方针。所以对邻国赵国,秦国也是想尽一切办法来找借口对赵发兵。公元前262年,秦国进攻韩国,韩国割地求和,然而赵国半路杀出,截胡秦国几乎唾手可得的上党郡,引发秦主不满。遂出兵攻赵。

再来说说赵国,赵国自三家分晋以来,便长期屹立于强国之列。除了赵国本身农业经济发展良好,赵国的军事实力也是异常突出。

地理位置上,赵国本身就处在十分凶险的位置,北临匈奴,西依秦国,东接壤齐国和楚国,所以赵国十分注重军事力量的培养,再加上赵国着重培养军事人才,名将辈出。优秀的军事人才加正确的军事策略傍身,所以,赵国才有胆量去截胡秦国的战利品。

战争的过程就不再详述了,赵国临阵换将,将主帅廉颇换成了赵括,所以使得赵国大财。史料记载,秦国出兵60万,赵国出兵45万,赵国战败后,秦白起坑杀秦军四十万。同样,战争也导致秦军20万人牺牲。但是,这样的数据确实靠谱吗?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口高峰期,人口的峰值应该在4000万之上,进入到战国后期,随着战争的频繁,人口数量有所下滑,但是仍然在三千万以上。如果按照十分之一的从军比例,整个战国时期的军队人数在三百万左右,从这个数据看,即使秦赵两国拥有当时最庞大的军队,总兵力也不可能达到一百万,而且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根本负担不起持续两年总投入兵力达百万的战争。

而且在长平之战过后仅仅五年,秦赵两国又发生了一次邯郸之战,而且这次以秦国战败而结束。倘若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坑杀有赵兵四十万,经过五年的休整,秦赵两国还能组织起这么规模的保卫战,道理上确实有些说不过去。

所以,长平之战,虽然是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兵力应该没有达到上百万的规模,我个人认为,秦兵力应该在三十万左右,赵国兵力也有至少二十万,而秦坑杀赵国的人数应该在十五万到二十万之间。

长平之战赵国真的一次性就死亡50万军队吗?

没有,原因如下:

首先,从赵国的人口、兵源及此役在赵人心目中的地位看,赵国投入此役的总兵力应该远不足40万。据估计,当时赵国的总人口约为170万或223万,成年男人约40余万或50-60 万。这些成年男子不可能全都开往前线作战。再则,赵国为“四战之国”,四处边防以及都城邯郸都要守护,长平之战虽事关重大,但毕竟不过是秦、赵之间的一次争城夺地之战,赵国没理由倾巢出动把全部兵力都押在这一战上。 因此,长平之战中赵国投入的总兵力充其量不过20万左右。

其次,据《白起传》白起自己的说法,秦军虽大获全胜,但也付出了死者过半的惨重代价。号称虎狼之师英勇善战的秦军都付出了死者过半的代价,如果上引赵方在长平之战中投入的总兵力为20万左右的估计不误的话,那么经过廉颇、赵括与秦军的多次搏杀,再加上被围中饿死、被食的,战役结束后向白起投降的赵卒应当远在10万以下。有研究者更根据长平之战的决战阶段,白起只用二万五千人即将赵军后路切断并形成一个包围圈,另用五千骑兵便将赵军主阵地穿插突破、并实行有效的战役隔离达46日之久等事实,估计秦赵两军当时交战的部队均已不超过10万人。再经过决战的消耗、饿毙、溃逃等,最后降秦被杀的赵国军卒,不过万余人。

再次,旧史所谓白起对赵降卒一律采取“坑杀”的处置办法的说法未必是事实。《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书在述及这次杀俘事件时,也是或言“诛屠”,或言“杀”,或言“坑”,表述并不一致。再则,从纯技术的角度讲,对人实行“活埋”要比“斩杀”、“击杀”等费时费力得多,且被处置的又不是几个、几十个、几百个的小数目,没必要也不大可能对数以万计的俘虏一律按“活埋”的办法处置。

(参考张广志《有关秦赵长平之战的几个问题》)

长平之战赵国真的一次性就死亡50万军队吗?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的一个著名战役。

地点在今山西晋城高平市(古称长平)一带。

此战以秦胜赵败为结局,秦将白起在战后坑杀被俘赵军约45万之众被后人垢病,赵国因赵王听信馋言用没有作战经验的赵括替换老将廉颇而全军覆没,赵括因此为后人留下了一个纸上谈兵的典故遗臭于历史长河。

长平之战也成为战国时期的一个转折点,为泰统一六国而打下了基础。

此役从公元前262年到260年历时两年之久加上白起坑杀的45万赵军,赵国伤亡50万之众应该是可信的。

长平之战赵国真的一次性就死亡50万军队吗?

不是五十万,是四十五万!

赵军战损构成:秦军从高平关突击到丹水一线,赵军损失大概2.5万人(包括阵亡、被俘、失踪);丹水对峙赵军损失1.5万人,主要是阵亡;赵括的先头部队从过河到投降,损失1.5万人,主要是(阵亡、失踪、被俘)。这一结段赵军损失五万人,剩的四十万,赵括死后降秦,后被俘和投降赵军一起被杀!

这场战争双方的直接战场损失都不大,是两方面决定的:

一个是赵括只是率一部过丹水,而非全军四十万人一起过河:

  1. 是试探性攻击,从赵括大量增兵可见!这么狂妄还增兵,说明初次上战场他还是很僅慎的,试探性攻击提升因长期困守而导致的士气低靡!
  2. 地形原因,大兵团冒然出击,一旦出现不测,很难全身而退!
  3. 季节原因导致赵军无法徒步过河,不管是舟船还是浮桥一上午也就过几万人,如果还要打仗最好上午或午饭发起攻击,这样有利于保持士气,过河的部队也只能是几万人!

另外白起也不可能让几十万赵军一起过河,那样就不好打了!丹水以东赵军因群龙无首而等待救援和上级指示没有突围。河内秦军战斗力明显不如王龁部强,且大多是韩魏新攻占土地上的人,忠诚度也不如老秦人,所以白起总体战略是围而迫降,所以直接战场伤亡并不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