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为了保住相位做了什么不义之事,如何评价他呢?
最近在重温一部经典的历史剧《楚汉传奇》,正好看到李斯被赵高陷害后遭夷三族,死的可惜。李斯,是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辅佐秦王嬴政,灭六国、称皇帝、设郡县、烧儒书,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非常重大的贡献。
但是人无完人,对于李斯来说也是如此,他的一生,也做过一些不义之举,主要有两件事。
杀韩非韩非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韩非子,法家的代表人物,和李斯是同门师兄。然而,由于嫉妒韩非,向秦王进言,最终导致秦王要韩非服毒自杀。
其实,这件事也不能怪李斯一个人,他只不过是个背锅侠的角色,真正想要杀韩非的人是嬴政。韩非把帝王之术、治国之术看的太过于透彻,导致秦王对韩非害怕了。这样的人留在事实上,岂不是对我秦国的威胁吗?
李斯中途曾想要救韩非,但是无奈于秦王铁了心要杀韩非,李斯也没有办法,只能照之执行了。一代法家集大成者就这样被毒死在了监狱里,实属可惜。
串通赵高,杀扶苏立胡亥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也是李斯一生中的最大败笔。秦始皇在东巡途中死后,赵高联合李斯等人篡改让扶苏继位登基的圣旨,改让胡亥当上了秦二世。
赵高和李斯打的如意算盘,是想控制胡亥,以达到保住丞相的位置。然而,当胡亥继位后,不思进取,沉浸于美色,赵高成为了实际上的皇帝。李斯此时恍然大悟,后悔不已,但是赵高岂能容得下李斯?最终李斯也被腰斩而死。
总结所谓成也李斯,败也李斯。英明一世,却毁在了这个宦官的手里。正是胡亥和赵高,断送了大秦帝国,在风起云涌的起义中,秦国走向了毁灭……而李斯,也是秦国的掘墓人。
李斯为了保住相位做了什么不义之事,如何评价他呢?
李斯很有才华,但人品却非常不堪,他为了上位、保位,干的缺德事可不止一件。
一、提出灭六国的毒计
依靠《谏逐客书》成功留在秦国后,李斯为了“报答”嬴政的“知遇之恩”,一手拟订了加速灭亡六国的战略方针:
大量派出能言巧辩之士,携带重金游说各国。对于那些愿意充当秦国“带路党”的各国大臣,他们大手笔的赠送金银财宝予以收买;对于那些不配合的,要么找人散播谣言离间其君臣关系,要么直接派杀手行刺。
在做足上述功课后,秦国虎狼之师接着出击。软硬结合、明暗交错,东方各国屡屡败在这一阴毒计谋之下。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赵国名将李牧的遭遇。
战国末年,秦国的军事实力早已傲视天下,但总是过不了李牧这一关:
公元前234年,在被秦军歼灭十万军人后,赵王派李牧出马,迅速扭转战局,秦军大败而退;
公元前232年,秦军再次大举攻赵,兵锋直抵太原,但在遇到李牧后被吓得主动后撤;
公元前229年,秦国名将王翦亲自领军卷土重来,但碰上李牧后也是无可奈何。
这时,秦国用李斯的计策,赠送大量财宝贿赂赵王宠臣郭开,让其诬陷李牧谋反。赵王信以为真,李牧被杀;第二年王翦攻破邯郸,赵国灭亡。
虽说“兵不厌诈”,但李斯这一手段已打破了当时的政治底线,破坏了春秋战国以来各国朝廷相对简单的君臣关系,互相提防、互不信任逐渐成为君臣关系的主流,为其后政治生态带来的恶劣影响极其深远。
二、逼死韩非子公元前233年,写下了为政五十六篇而闻名天下的韩非子来到秦国,得到了嬴政的赏识。李斯担心自己的位置被取代,诬陷韩非子是替韩国以及东方六国来搞破坏的内奸。嬴政一时犹豫,命官员对韩非子进行审查。
为了避免夜长梦多,李斯迅速的派人送毒药让韩非子自杀,并阻止他求见嬴政,以免自己的谎言被揭穿。
果不其然,嬴政很快悔悟,马上派人赦免韩非子;但为时已晚,这位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已被李斯逼死。
可笑的是,李斯可能忘了,相对秦国而言,自己也是个外国人(他来自楚国)。
三、背叛嬴政,坑死秦国这一点就人尽皆知了。秦始皇死后,备受重用的丞相李斯,在明知扶苏是内定的储君,并对胡亥及赵高二人深为了解的情况下,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背叛了秦始皇对自己多年来的信任与重用,与赵高等人狼狈为奸,最终把秦国送入了万劫不复之地。
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一心追求权力的李斯,后来死在与自己沆瀣一气的赵高之手,也算是报应不爽。
如《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所言:有才无德,是为小人,为了私利毫无底线的李斯,就是这类人的代表。
李斯为了保住相位做了什么不义之事,如何评价他呢?
李斯这个的确有宰相之才,但是没有宰相之远见。
李斯,出生在小户人家,师从儒家荀子(荀子说是儒家,还不如说是法家,法家讲究的是霸王之道),依靠吕不韦的关系进入秦宫,面见了秦始皇,从此以法家的霸王之术,帮助秦始皇治理朝政,为统一六国积累征伐的资源。
统一之后,也是帮助秦始皇制定了一些列的国家核心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为保证中国至此之后一直成为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与此同时也对未来国家走向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是,李斯之所以会拥立胡亥为帝,而与赵高一起通过沙丘之谋,就是因为赵高蒙骗李斯,太子天性仁慈,非常不喜欢李斯和他父亲那套法家的霸王之术。因此赵高对他说,蒙恬是太子的心腹大将,有战功,退却匈奴三十里。如果扶苏登基为帝,则一定会将丞相之位留给自己的心腹之人蒙恬,所谓一代朝,一代臣。不如,我们就此立扶苏为帝,你我皆可富贵。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事情。
对于李斯拥立胡亥为帝,完全是李斯个人权力欲望太大所造成的后果。就像他知道赵高和他密谋时,他自己的所说的“这是亡国之举”但是赵高一说关于李斯的个人切身利益的时候,李斯就完全抛弃了自己的操守。其结果,李斯不但没有保留住自己的富贵,还被赵高陷害,身首异处,落得惨死的结果。
李斯为了保住相位做了什么不义之事,如何评价他呢?
李斯作为秦朝时期的重要人物,其一生信奉自己“老鼠哲学”,因而对权力始终念念不忘。秦始皇时期,他全力辅佐秦始皇推行中央集权制,而在秦始皇去世之后,却由于贪恋权力,先后犯下两大罪状,最终将秦国拖入深渊。可以说,秦国二世而亡,李斯同样负有一定责任。
△《楚汉传奇》中的李斯
罪状之一:秦始皇沙丘驾崩,李斯与赵高辅佐胡亥继位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出巡途中的秦始皇于返程途中,突然在平原渡口病倒,于是大队人马迅速向咸阳赶回。然而,秦始皇的病情却日益严重,甚至数度陷入昏迷,最终在队伍行进到沙丘时病势。
△秦始皇东巡归途中病逝
当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和秦始皇幼子胡亥前去探望时,却发现秦始皇已经去世多时。在储君未立的情况下,秦始皇突然暴崩,情形可以说万分紧急,李斯为避免意外,于是隐瞒了秦始皇驾崩的消息,将尸体安放在一辆既能保温又能通风凉爽的车子中,百官奏事及进献饮食还像往常一样,宦官就假托皇帝从车中批准百官上奏的事。
这种情形下,赵高找到胡亥,表示愿意拥立其为帝,胡亥终被说服。赵高招儿又跑去找到李斯,劝说李斯与自己一起拥立胡亥。事实上,此时的形势已经由不得李斯,秦始皇死后,身为秦始皇儿子的胡亥和身为中车府令的赵高已经成为了这支队伍的实际统率,身为丞相的李斯实际上更多起到的是稳定朝局的作用。
△李斯被赵高所说服
眼看事情不可逆转,为了保住丞相之位,李斯最终妥协,与赵高拥护胡亥继位,同时又假传诏书逼死了扶苏,囚禁了蒙恬、蒙武,从而使得胡亥顺利继位。
罪状之二:儿子平叛不利,李斯的《上书对二世》导致民不聊生李斯虽然对胡亥有拥立之功,但却并不如赵高与胡亥关系亲近。此外,李斯虽然贪权,但毕竟也是个有能力、有责任的官员,对于胡亥继位后的种种作为,他也曾进行劝谏。由于以上两点原因,导致胡亥对李斯越来越疏远。
△胡亥对李斯越来越疏远
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爆发之后,已经被边缘化的李斯眼看自己和秦始皇的努力将要付之东流,于是再度劝谏,结果却遭到胡亥的责备,并对李斯说“如何让大臣们更好履职才是丞相应该做的事情”。
当时,李斯的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却对本地的叛乱无能为力,于是便有人以此事上书弹劾李斯,言称天下之所以叛乱丛生,就是丞相李斯的失职。为了保住权势,李斯只好顺着胡亥的意思上书,这便是著名的《上书对二世》,大意是说如果想要臣下严格履职,那么就应该加强督查,使臣子不敢不竭尽全力为君主效命。
这封答书上奏之后,二世看了非常高兴。原本是针对官员的一种制度,二世却硬生生将之变成了对官员的绩效考核制(太类似了)。这种制度下,如果一个官吏收到的税越多,那他就是一个贤明的官员;如果一个官吏抓到、处死的犯人越多,那他就是一个严格履行职责官吏。这种法令实行之后会是什么结果,可想而知。
在这种考核制度下,官员们为了“政绩”,只能疯狂的压榨和苛待百姓,使得天下变得更加民不聊生,百姓们怨声载道,就连秦地的百姓也不再支持这个朝廷,进一步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纵观李斯的一生,因悟到“老鼠哲学”而不甘平庸,为权力而不断奋斗,最终成功进入朝堂并辅佐秦始皇,然而又因“老鼠哲学”而不断妥协,以致最终身死。当可谓成也“老鼠哲学”,败也“老鼠哲学”。
李斯为了保住相位做了什么不义之事,如何评价他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关于李斯的一个故事说起:据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有载:“李斯者,楚上蔡人也 。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原文翻译:有一次,李斯看到厕所里吃大便的老鼠,遇人或狗到厕所来,它们都赶快逃走;但在米仓看到的老鼠,一只只吃得又大又肥,悠哉游哉地在米堆中嬉戏交配,没有人或狗带来的威胁和惊恐。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李斯认为人无所谓能干不能干,聪明才智本来就差不多,富贵与贫贱,全看自己是否能抓住机会和选择环境。
李斯,师从荀子。学成之后,入秦为官,在秦灭六国事业中发挥重大作用。秦一统天下后,李斯的才能更在内政中发出耀眼的光芒,协助始皇帝统一度量衡,设郡县制,废除分封制等等。李斯之才被后人成为“千古一相”也不无道理。
李斯书法作品,人称“天下第一篆”。
李斯一生是个悲剧。
最初,与始皇帝在共同目标下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却在危急关头为一己之私心背叛了始皇帝,以致沙丘变节。协助赵高矫诏赐死帝国合法继承人扶苏,扶持更容易掌控的二傻子胡亥继承大统。
李斯在沙丘变节,然而却变得不够彻底。文人固有的一些坚持让他羞于使用阴谋家的诡计,最终在与真正的阴谋家赵高的斗法中落一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李斯早年的“仓鼠与厕鼠”之说,使其为了家族的荣耀能在帝国长久下去,毅然选择除去与自己有“廷争”嫌隙的扶苏。一代名相没能做出最有利于帝国的选择,失去了成为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应有的胸怀和眼光。
李斯为了保住相位做了什么不义之事,如何评价他呢?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翻译过来就是:“我想和你再一次带着大黄狗一起出上蔡东门去追兔子,也不可以了”,这是李斯临刑前对儿子说的话,也许对普通人这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此时对李斯一家来说却变成遥不可及的梦想。没办法这一切的果都是他种下来的,最终也只能是由他来品尝了。
李斯本是楚国人,他先是跟着荀子学习治国之道,此时六国皆已衰弱,秦国国势已经在六国之上。李斯觉得如果还留在楚国的话很难有出头之日,于是便离开楚国到秦国去寻找机会。到了秦国之后他凭着自己的才识很快的得到了秦王嬴政的赏识,最终官至廷尉。
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相位做了两件非常不厚道的事,一件送掉了别人的命,另一件把自己的命搭进去了。
李斯有一个同学叫韩非,皆是师从于荀子。韩非是韩国贵族,看到韩国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建言献策,然而韩王乃昏庸之人,对其所言并不放在心上。韩非没有办法,只好著书立说。他的思想很快便传到秦国,秦王闻之大加赞赏。不久秦国攻韩,韩国只好让韩非出使秦国。韩非来到秦国之后就劝谏秦王不要攻韩,秦王以为韩非怀有私心便对他置之不理。李斯深知韩非的能力远在自己之上,担心以后秦王万一收服了韩非自己的地位将会不保。于是便对秦王挑唆说韩非才识过人,一旦放虎归山,必将为统一大业带来障碍,不如把他杀了以绝后患。秦王觉得有道理便把韩非抓了起来。韩非患有口吃的毛病,根本没机会给自己辩解就被秦王投进了大牢。没多久,李斯派人给韩非送来了毒药,就此毒死了韩非。
在李斯的辅助下,嬴政终于统一了六国。作为功臣,李斯官拜廷尉,位列九卿,长子更是担任三川郡守,一时权倾朝野。公元前210年 ,秦始皇帝第五次出游,随行的有李斯、赵高还有胡亥。七月到达沙丘,此时秦始皇生病非常的严重。始皇感觉时日无多,便命令赵高给长子扶苏写诏书要求扶苏尽快赶过来。然而诏书还没发出去,始皇就去世了。皇上去世的事除了李斯赵高几人其他人并不知道,赵高便扣留了嬴政给扶苏的诏书,他先是说服胡亥,让胡亥同意取代扶苏。然后又找到李斯,威胁李斯说一旦扶苏继位他在朝廷的地位必将受到动摇,因为扶苏更看重蒙恬。李斯在赵高的蛊惑下终于同意修改诏书由胡亥继承皇位,并以始皇的名义赐死扶苏。在得到扶苏自尽的消息后,几人便日夜兼程推着秦始皇的尸体赶回咸阳。到了咸阳之后便很快的让胡亥继承了皇位。
胡亥即位后,李斯依然做他的丞相,但是权力却渐渐的落到了赵高的手上。李斯是一个很好的政治家,但是却不是一个好的权谋家。赵高为了专权便设计让胡亥对李斯生出不满之心。李斯得知后就给胡亥上书揭发赵高的劣迹。然而胡亥更信任赵高一点,他把李斯的书信给赵高看。赵高看完之后知道和李斯必是一个你死我活的斗争,于是想方设法的给李斯罗织罪名,终于让胡亥把李斯送进了监牢,并把审讯李斯的任务交给自己。赵高趁此机会对李斯施以酷刑,李斯被屈打成招,认了罪,最终被处以极刑。
李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