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妙玉究竟是不是爱贾宝玉呢?

文中大家一起游大观园,来到栊翠庵喝茶时,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美好和缺陷。

妙玉的分别相最大,有着非常明显的选择,而她却是个最应该修行分别相的出家人。刘姥姥用过的一个杯子妙玉都不要,这是何其严重的分别相?

自以为清高的妙玉,心性比宝钗、黛玉成熟的妙玉,却拿出自己平常用的绿玉斗给宝玉喝茶。很多人会觉得暧昧,这其中是怎样的的情愫呢?

宝玉说:“她为人孤高,不合时宜,万人不入她目。”宝玉对她很了解甚至是心灵想通的。

"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宝玉落第。众人给他一个优雅又有趣的罚法,访妙玉乞红梅。因为大家知道,对于宝玉妙玉是另眼相看的。

妙玉这个人很清高, 看不起世俗的东西, 她说古人的诗词只有两句是好的: "纵是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她在宝玉的生日那天,发了一份贺帖给他,自称 "槛外人".宝玉开始不明白, 后来遇到邢釉烟,邢釉烟说你只要自称"槛内人", 就合了她的心意。

“槛人”和“槛内人”可看出,不同信仰、背景的人也是可以建立一种高级的精神关系,即惺惺相惜。

个人认为,宝玉和妙玉之间是精神上的交流,知己关系。

红楼梦中,妙玉究竟是不是爱贾宝玉呢?

《红楼梦》写到妙玉共有六次,直接写妙玉同宝玉关系的有四次,表现了佛门中的妙玉和红尘中的宝玉之间难以名状的情感。妙玉是一个出家人,她的朋友邢岫烟说过一句最经典的话“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很有想象空间。

妙玉是一个“怪癖”的人,比如邢岫烟曾经说过:“她这脾气竟不能改,竟是生成这等妄诞诡僻了”;贾宝玉也是一个“怪癖”的人,贾宝玉出场时的《西江月》,已经说明贾宝玉“行为偏僻性乖张”,贾宝玉的日常举止,更是荒诞不经,他不学“仕途经济”,他厌恶须眉浊物,他看到燕子,就和燕子说话,看见水中的鱼,就和鱼说话。

众人去妙玉处吃茶的时候,妙玉让丫头把刘姥姥用过的茶杯拿去丢掉,宝玉觉得可惜,建议送给刘姥姥使用。而妙玉虽然同意送予她,但却强调说幸好不是她使用过的,否则就算砸碎了也定不会给她。可见她不愿尘世之人触碰她的东西。但对于宝玉却截然相反,拿出自己日常所用茶具给宝玉吃茶用。难道没有其他的茶具吗?答案很明显,对于一个精通茶道的人来说,精致的茶具是不可或缺的。黛玉、宝钗所用也皆是上等茶具,为何独给宝玉自己使用过的呢?由此可见,妙玉对待宝玉确实有情。

“怪癖”的人,我们就不能用正常人的思路,来界定他们的情感;不能因为妙玉对贾宝玉的“特别关注”,就认为她对贾宝玉心有所钟。真正了解他们的人,只有林黛玉,所以,她根本不介意妙玉对贾宝玉的亲近举动,甚至放心让贾宝玉一个人去栊翠庵。黛玉的言行,已经说明了,妙玉和贾宝玉的世界,是互通的,但绝对不是男女之情。

妙玉本是一个自恃清高之人,这种清高更甚于黛玉,看不惯尘世间一切俗物,之所以区别对待宝玉,仅因为宝玉懂她,能够理解她的精神世界。而宝玉对妙玉,也是一种亲近而不亲亵、尊重中略有疏远的态度,完全不涉爱情。黛玉有把握,所以不仅不反对妙玉与宝玉偶然的接近,反而有种“乐见其成”的大度。妙玉和宝玉的感情,更类似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知己。因为不能或者无法世俗而更显得高雅。

红楼梦中,妙玉究竟是不是爱贾宝玉呢?

贾环曾经说过:“妙玉这个东西是最讨人嫌的,她一日家捏酸,见了宝玉,就眉开眼笑了”。可见妙玉对宝玉的好感已经比较明显了。

妙玉出家乃是被逼无奈。

第十七回,元妃省亲,贾府斥巨资建造了大观园,林之孝家的回王夫人的话,说买的12个小尼姑,小道姑都到了,并特别汇报了带发修行的妙玉:

这位小姐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亲自入了空门,在玄墓蟠香寺出家,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

可见妙玉出家非自愿,入佛门是为了治病,也是被逼无奈,况且又是带发修行,修行得不彻底,或者可以说是尘缘未断。

妙玉的师父精通先天神数,圆寂之前交待妙玉:“不宜回乡,在此静候自有结果”,根据妙玉师父的推断,妙玉和贾府的缘分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尘缘未断,对宝玉存在好感。

1.用自己的长期吃茶的绿玉斗给宝玉斟茶。

第四十一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两宴大观园,带了众女儿到栊翠庵品茶。妙玉盛情款待贾母等人后,另请了宝钗、黛玉去耳房里吃梅花雪茶。宝玉悄悄地跟过去了,妙玉用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给他斟茶,还嘱咐道:“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

妙玉是一个有严重洁癖的人,因为嫌弃刘姥姥腌臜,她命道婆直接扔掉刘姥姥吃茶的成窑茶杯,宝玉央求之下才送给刘姥姥了,并且说:“幸亏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是我吃过的,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她。”她将自己常用的绿玉斗给宝玉用,可见真情流露。

2.宝玉栊翠庵访妙玉乞红梅。

第五十回,大观园诗社芦雪庭争联即景诗,宝玉连诗落地,李纨说“看见栊翠庵红梅有趣,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罚宝玉去折一枝来。

一语未了,只见宝玉笑欣欣地擎了一支红梅进来,笑道:“你们如今赏吧,也不知费了我多少精神呢”。

好高人欲妒,过洁世同嫌,孤僻的妙玉,人人敬而远之,都不敢接近她。第四十一回,妙玉邀请黛玉宝钗在耳房内吃梅花雪体己茶,黛玉询问“这也是去年的雨水?”妙玉冷笑说黛玉是个大俗人,刁钻刻薄的黛玉也不敢多说话,不敢多坐,吃完茶拉着宝钗赶紧告辞。

妙玉为人孤僻,不合时宜,万人不入他眼,而宝玉,片刻功夫能求得红梅,可见他在妙玉心中的分量。

3.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

第六十三回,宝玉生日,妙玉提前一天赠粉红笺纸做的生日帖,上面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却不料宝玉的丫头四儿并没有告诉宝玉。生日宴席结束后,宝玉才发现这张纸在砚台下面压着。

宝玉看后,直接跳了起来,一个“跳”字,将宝玉看到生日贴后的那种意外地受宠若惊的心理状态体现得淋漓尽致。

次日,岫烟向宝玉述说妙玉自号“槛外人”“畸人”的缘故,宝玉听了如醍醐灌顶,回帖自署“槛内人宝玉熏沐谨拜”,这一来一回,实在暧昧。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妙玉六根未净,对宝玉情愫暗生,可惜命运不济,到头来,依旧是王孙公子叹无缘。

红楼梦中,妙玉究竟是不是爱贾宝玉呢?

在《红楼梦》中,妙玉是个非常特殊的人物,贾宝玉曾经这样评论她:“为人孤高,不合时宜,万人不入她目。”书中也介绍妙玉出身姑苏官宦之家,书香门第,所以一般人她看不上眼,用今天的话说,是个非常清高的才女。

《红楼梦》中隐隐约约地暗示,好像妙玉对贾宝玉有那么点意思,读者也非常好奇:是不是妙玉爱上了贾宝玉?

持这种观点的人有一个证据,那就是妙玉请人品茶的时候,将自己用过的一个绿玉斗拿给贾宝玉用。我们都知道,妙玉是个有洁癖的人,刘姥姥用她的茶具喝了一口水,她就废弃不要了。而这样一个极爱干净的人,居然将自己用的茶具给宝玉喝水,说明她已经爱上他了。

妙玉斟茶

这样理解自然也有道理,但我们发现小说原文是这样的:“(妙玉)仍将前番自己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这说明妙玉不是自己刚刚喝完水,然后就将茶杯直接给宝玉用,这只绿玉斗是她以前用过的。即使如此,也说明妙玉看得起宝玉,对宝玉还是有好感的。

《红楼梦》中,宝玉曾经多次说过妙玉与其他姐妹不一样,“她原不在这些人中算”,妙玉的心境、精神世界和大观园里的其他女孩子们有根本的不同,宝玉理解她;而妙玉也理解宝玉,知道他是一个有悟性、有灵性的人。他们两人心灵上是相通的,用今天的话说,宝玉和妙玉是一路人,他们用鼻子就能闻见对方的气味,可以说是气味相投。

妙玉故里姑苏

当然,作为少男少女,两人之间互相也有好感。这对于宝玉当然没有什么,但妙玉是一个带发修行的居士,这样就不太合适了,所以书中判词如此写道:“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这可谓是对妙玉最恰如其分的诠释了。

红楼梦中,妙玉究竟是不是爱贾宝玉呢?

妙玉究竟爱不爱贾宝玉?这不好说,人常说盖棺定论,《红楼梦》既然没有完,一切都有翻牌重洗的可能,我们不能凭空臆断,妄加揣测。俗话说100个人就有100个《红楼梦》。下面我代表我自己,说说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吧。

《红楼梦》中,妙玉的出场不多,但是关于她的评价却不少,她就是活在别人口中的一个传说。这些传说中,有的是对他的羡慕,有的是对她的嫉妒,也有对他的是恨,但很少没有喜欢。

早在妙玉登场之前,作者就为妙玉做了定论,说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这两句话很有意思,以我的浅见,就是妙玉的愿望是高洁、贞洁,结局却不能高洁、贞洁,而她嘴上一挂着四大皆“空”,实际上也没有做到。从用词上看,妙玉想着要高洁、贞洁,却因为某些原因而没有做到。其中含有迫不得已的意思。而她嘴上说着四大皆空,却没有真正的做到,却是因为心理的问题了。

作者对书中的人物是有资格定论的,毕竟,一个人物的人设,依靠的就是作者的设定。妙玉做为出家人,却没有众生平等的概念,也没有做到四大皆空的境界,这是妙玉的修养不足,也是妙玉的心魔在做怪。那么妙玉的心魔是谁呢?是不是与贾宝玉有关呢?我们看一看黛玉怎样说。

第五十回,李纨,贾氏三春,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等众人在芦雪庭对对子,贾宝玉落地,李纨罚贾宝玉向妙玉求取梅花插瓶,宝玉临走时,李纨派人仔细跟着,林黛玉却说:

“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

林黛玉为什么这样说?这要从妙玉邀请林黛玉、薛宝钗去栊翠庵喝茶说起。

第四十一回,贾母带领众人到拢翠庵去讨茶。妙玉再给贾母等人奉上茶之后,暗中拉了林黛玉和薛宝钗进里间去喝体己茶,宝玉也随后跟来,斟茶时,妙玉给黛玉、宝钗分别使用镌着古字,古色古香的古嚣,而给宝玉则是妙玉自己常用的绿玉斗,被宝玉拒绝后才换成一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所做成的茶杯。

面对宝玉,无论是宝玉拒绝用绿玉斗,还是“牛饮”香茗,妙玉都是面上含笑,语气亲切,言语之中有说不出的随意和熟悉。可是当黛玉问妙玉烧茶用的水,可是旧年的雨水,庙宇却冷笑着讽林黛玉是“俗人”。

妙玉对宝玉和黛玉的区别对待,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我自己认为妙玉这是在迁怒,妙玉在贾宝玉那里示好不成,吃了瘪,又羞又愧,确实不好在贾宝玉那里找场子,于是就迁怒于贾宝玉的心上人黛玉,至于他是不是想着是林黛玉夺了她在宝玉心目中的位置,那就不得而知了。

也许正是从这一件事上,林黛玉看出了妙玉对贾宝玉不同他人的情感,才会在贾宝玉去向妙玉求梅花的过程中建议不要让人跟着宝玉吧。

另外,妙玉在向宝玉传帖恭祝宝玉寿辰,也有点搞事情的意思。

第六十三回,贾宝玉生日,众人为其庆贺,大家都是在一起惯了的,这本没有什么。可是,当妙玉向贾宝玉所投的一张粉红祝寿帖子却很出乎宝玉意料之外。以至于宝玉在回帖之时都不知自称什么才合适。还是遇到邢岫烟,在邢岫烟的建议下才定下了“槛内人”称号。

妙玉自称“槛外人”,自然不同于流俗的,也不会凑其他人的热闹,可是这样一个冷清孤傲的女孩,却偏偏凑了贾宝玉的热闹,也难怪贾宝玉又惊又喜了。更让人跌破眼镜的是妙玉在写帖子的时候,选了一个粉红色的。粉红色本身就带着浪漫的泡泡,有着甜蜜的爱意,我不知道妙玉是根本无视世俗的眼光,随手选了一个颜色,还是有意为之,但我知道,这粉红色里面一定留给妙玉一种粉红色的记忆。

对于妙玉,李纨是看不上的。邢岫烟也不太认可。

李纨曾说:

“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

书中没有交代李纨厌恶妙玉的原因,但我想李纨作为一个寡妇,“生于锦绣膏粱之中”,却活成“槁木死灰”,她的人生信念应该妙玉的一些做派有很多冲突吧。

邢岫烟在为宝玉分析妙玉的为人时也说:

岫烟笑道:“他这脾气竟不能改,竟是生成这等放诞诡僻了。从来没见拜帖上下别号的,这可是俗语说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道理?”

妙玉自身应该也很矛盾。

妙玉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道观里的人,她从小接受的都是无爱无欲,四大皆空的虚无世界,无为理念,后来更因为身体原因出家,但他也是一个青春少女,看着别的少女的精彩纷呈,应该也会心动吧。就如同小和尚尽管被老和尚再三教育“山下的女人是老虎”,但是见到山下的女人时,却觉得老虎很可爱一样。

妙玉生于红尘之中,怎会抵得了世俗的诱惑?别说妙玉,就是西游记中的唐僧,也曾经为女儿国的国王而动心过,且不说妙玉对宝玉有没有爱意,纵是妙玉有,应该也不过分。更何况,冥冥之中,妙玉真与贾府有一段宿缘。

第十八回,书中在介绍妙玉时曾提到妙玉的师父精通先天神数,圆寂之前交待妙玉不宜回乡,让她在京都静候,到时候自有结果”,后来,妙玉应王夫人之邀,住进了大观园里的栊翠庵,我想这应该算是妙玉师父口中的妙玉与京都的缘份开启了。

红楼梦中,妙玉究竟是不是爱贾宝玉呢?

作者简介:传统领域老写手,网络媒体一小白。愿以笔为媒,倾我心声,温暖你我,沟通彼此。

《红楼梦》中,妙玉对宝玉,是不是真的有好感?我的回答是——有。

原因如下:

一,身在空门,正值妙龄的妙玉,有萌生凡心的可能。

首先从妙玉的出身说起。

《红楼梦〉第十八回说:妙玉“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

这是书中对妙玉出身的介绍,大家看其中的两个词:一个是自小多病,一个是带发修行。因自小多病,买了很多替身都不管用,为了活下来只能选择出家。

妙玉是带发修行。说明她并不需要一辈子出家,而是到一定年龄,身体无恙了就可以还俗。这样为了权宜之计而出家的人,礼佛之心自然不那么虔诚。

妙玉不幸的是修行期间,父母和师傅都死了。她无人照拂,不能如期还俗,只能继续留在庵中修行。

妙玉的出家是无奈之举,虽晨钟暮鼓,六根未必清净。又正值妙龄,对异性产生好感也是自然的。

所以从客观条件来看,妙玉是能够萌生凡心的。

而在庵堂修行的妙玉,身边的异性本就稀缺,生得“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又懂得怜香惜玉的宝玉,自然是妙玉寄托情思的不二人选。

如果说以上判断是基于猜测,那么我们从妙玉对待宝玉的行为上也能够看出端倪。

二,妙玉对宝玉非同寻常的亲昵,说明她对宝玉是有好感的。

出身官宦之家的妙玉清高孤傲,即使贵如贾府,也要下帖子相请。

清高的妙玉对诸人都看不上眼,但唯独对贾宝玉却另眼相加。

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贾府,受到了贾母的盛情款待,众人酒足饭饱之后,到妙玉修行的栊翠庵喝茶。

只因刘姥姥就着贾母的杯子喝了茶,贾母等人走后,妙玉就吩咐道婆把刘姥姥喝过茶的成窑五彩泥金小盖钟扔掉。因为她嫌脏。

其清高挑剔可见一斑。

妙玉请黛玉和宝钗喝体己茶,宝玉不请自来。喝茶时,妙玉给宝钗的茶盏是“瓟斝”,给林黛玉的茶盏是“”点犀”。而独独把自己惯常用的绿玉斗给宝玉用。

自诩清高,还有些洁癖的妙玉竟然把自己的茶盏给一个“须眉浊物”用,不是好感,又是什么呢?

第六十三回,宝玉生辰之日,妙玉送来贺贴,署名“槛外人”。贾宝玉不解何意,不知如何回帖。还是得了邢岫烟的指点,才知道回帖应该署名“槛内人”。这也间接证明妙玉对宝玉是有好感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妙玉对宝玉另眼相看,是觉得宝玉与众不同,有慧根,她只是把宝玉引为同道的话。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宝玉对妙玉的所谓的“道”并不精通,同道之说是站不住脚的。

宝玉虽有些“呆根子”,平时也喜欢参道悟佛。但他参禅悟道的道行和黛玉、宝钗比起来,根本不是一个档次。宝玉的参禅悟道,不过是为了好玩,附庸风雅罢了。

如果妙玉要找同道中人,应该更青睐于宝钗和黛玉才对。

所以说妙玉对宝玉的亲近只有一个解释——好感。

只是碍于身份,才打着同道中人的幌子,瞒了众人的眼。

三,黛玉的宽容,也是妙玉对宝玉好感的佐证。

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宝玉和黛玉,是名副其实的一对“冤家”。宝玉生性“顽劣”,常在姐妹群中厮混,也不时引起黛玉不快,跟他耍“小性”。

但这些小性儿基本上都是黛玉为了拿捏宝玉,辖制宝玉而故做姿态。只要宝玉伏低做小,哄哄黛玉,黛玉也是有台阶就下。吵吵闹闹中,两人愈发亲近。

但有两个人的醋,黛玉是货真价实地在吃。这两个人,一个是宝钗,一个是史湘云。

宝钗是宝玉的表妹,在贾家有金玉良缘的说法,而且宝钗也确有成为宝玉婚配对象的可能。湘云是贾母的内侄孙女,也有可能成为贾宝玉的婚配对象。

这两个人对黛玉是有直接威胁的,所以黛玉对这两个人的醋,那是吃得惊天动地。

而对于其他人,例如宝玉的那些大丫头袭人,晴雯等,虽然平时宝玉和他们也往来甚密,打情骂俏。黛玉却并不吃醋。

原因就在于黛玉是聪明的,号称“心比比干多一窍”的黛玉,心里非常明白,她不可能独占宝玉。既然不能独占,对那些对她将来的身份地位没有威胁的女子,黛玉也乐得放宽手。

而妙玉隐藏于袈裟之下的这点心思,瞒不过绝顶聪慧的黛玉。可以拈酸吃醋著称的黛玉,却貌似未知未觉。不是妙玉隐藏的好,而是黛玉清楚地知道,妙玉对她没有威胁。

父母俱亡的妙玉连还俗都不能随心所愿,又怎么能够成为宝玉的婚配对象呢?在讲究门第观念的社会里,妙玉和宝玉绝对没有结合的可能。这样的醋,黛玉自然不会吃。

再者妙玉的身世在黛玉看来也是孤苦无依,和她有相似之处,这也引起了黛玉的恻隐之心。所以妙玉对宝玉的好感,虽然显而易见,有目共睹,但黛玉依然采取了视而不见的宽松态度。

所以说,妙玉对宝玉是真的有好感。简单,纯粹,发乎情,止乎礼。所以只让人觉得纯洁,美好,惋惜,而无龌蹉之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