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让孩子看书,不让他(她)看电视剧、娱乐节目等,会培养出一个有气质的孩子吗?
不会,除非你认为有气质和迂腐是相同的概念。
即便你的培养是成功的,孩子如你所愿,看你给他选的书,不看任何娱乐节目和电视剧,会造成什么后果?和社会脱节,别人聊热播电视节目的时候他插不上话,久而久之会被小圈子排斥在外,进而可能导致孤僻。
这是你想要的结果吗?
很多家长都在犯这样的错误,孩子不是你的面团,你想怎么揉捏就怎么揉捏。社会是多元的,你没办法挡得住,小的时候你可以控制,等到青春期,那必然是更强烈的反弹,他可能会沉溺于娱乐,用以报复其缺失的童年。
培养孩子的最好途径就是让他多看,多听,多思考。别人都想为孩子打开一扇窗,而你却给他关上了一扇门,还咔吧给锁上了。
如果只让孩子看书,不让他(她)看电视剧、娱乐节目等,会培养出一个有气质的孩子吗?
1.
举个真实的例子。
我认识一个老师,爱好收藏,家里的古玩字画比比皆是。他本人对于艺术相当有研究,经常被上海、南京、杭州等地邀请过去开讲座。总之,在圈内的名声很大。
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家女儿刚上初中,长像普通,但是人群里一眼就能发现她,气质相当出众,说话也是特别有教养,属于人见人爱的孩子,在同龄人眼中,她是意见领袖。
后来,这位老师跟我说,他家从来没有装过电视。虽然当时已经满大街的土豪金了,可是他还在用诺基亚,更别提让孩子玩电子产品了。
他女儿成绩很好,写了一手好字,国画也很棒,还写了一手好散文,那文采,你绝对想象不到,出自一个初中生之手。
所以,我想说,不看电视和娱乐节目,确实可以培养一个有气质的孩子,关键是能做到的有几个呢?
2.在《陪伴式成长》这本书里,看到一个故事。
平板电脑刚上市时,有人问乔布斯,“那么,你的孩子肯定很喜欢Ipad?”
乔布斯的回答是:“他们还没有用过……我们会限制孩子在家里使用科技产品。”
无独有偶!
《史蒂夫·乔布斯传》的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曾经在乔布斯家里待过很长一段时间,他说:“每天晚上,斯蒂夫一家会特意在厨房里的长桌子上吃晚餐,同时讨论图书、历史等各种各样的内容。没有人会拿出iPad或使用电脑。”
可见,想要培养一个出众的孩子,好书绝对比电视节目更见效。即使是一些文化类的节目,也属于典型的二三手知识,学习最好的资源是找到知识的源头,也就是一手知识。
况且经常看别人对知识的解读,会造成自己思想上的懒惰,重要的不是观点,而是寻找观点的过程。
3.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做呢?
以身作则,主动关掉电源,与孩子一起学会独处。苏珊·施蒂费尔曼说:“如果我们不能帮助孩子学会怎样独处,他们将永远感到孤独。”
如今这个社会,完全摒弃电子产品很难,家长要态度坚决地做出规定。限制孩子玩电子产品的时间。鼓励孩子想出没有电也可以做的事情,越多越好,然后带领孩子一起回顾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 我是萌薇,艺术设计硕士,分享读书 | 手帐 | 职场,最崇拜的人是木心,希望成为一个能写能画的人。有什么问题可以私信我,我会为你一一解答!
如果只让孩子看书,不让他(她)看电视剧、娱乐节目等,会培养出一个有气质的孩子吗?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不是任由父母揉搓捏玩的泥娃娃,想塑造成什么样就照着什么样的模子来捏。
作为一个妈妈,我很能理解父母对孩子会心存期待,但实在不能认同这样的做法。
希望孩子能成为一个有气质的人没有错,可究竟什么是气质?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是思维层次提升之后的通透、精神得到滋养之后的从容。
这些都不是逼着孩子读书能读来的。只有孩子真正地以读书为乐,以思考为习,才能让书里的智慧真正长进孩子的身体里。
让孩子多读书当然很重要,但靠“逼”,恐怕父母们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还有可能会毁了孩子。
现在是一个“互联”的世界,把孩子圈进在一个你所认为的纯净环境里,其实是一种对孩子成长的剥夺。从没有过选择权的孩子,是无法生发出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自控力的。
更何况,电视剧和娱乐节目也不是洪水猛兽,为什么就一定不能看呢?
要知道,禁止等于诱惑。如果你逼着孩子整天看书,坚决不让他看电视剧和娱乐节目,最有可能的结果是,这个孩子长大后会特别痛恨看书,反而沉迷于电视剧和娱乐节目。
只让孩子看书,也会让孩子对世界的理解过于单一,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思考。没有思考,没有与生活的融合,就算读的书再多,也是无用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这是与生俱来的,父母要做的,是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激发出他内在的生命力,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想象,刻板地把孩子强行塑造成那个自己想要的样子。
如果只让孩子看书,不让他(她)看电视剧、娱乐节目等,会培养出一个有气质的孩子吗?
我同事的女儿上小学四年级,学习成绩优异,班级排名从来不低于前五,舞蹈书法至少精学了三四门兴趣特长,加上奥数英语等专业上的补习,年年父母带着出国旅游玩不停,我同事说基本很少让她碰电子产品,光上课都没有了时间,为了写篇旅游日记,我同事寒假特地带她去马来西亚旅行,行程安排都让女儿参与制定,可以说是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了。
有一次放暑假她女儿来我们公司写作业,中途她问了我下学期才会学到的数学知识,我跟她耐心讲完话,她居然来了一句其实这些我都预习过也会做,就是想看看你会不会做。接着又跑去画画了,我尽量站在小朋友的角度和她聊天,却换来一句你怎么这么幼稚?后来降到她爸去南非考察项目,还一副很自豪的表情说南非你们去过吗?
不得不说优秀是真的优秀,透露出来的气质是超越同龄人的成熟,但说实话亲和力差,真的不讨喜,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气质和文化修养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基本的素质教育,毕竟这个社会上不止看重你的才华,人品和素养更为重要。
如果只让孩子看书,不让他(她)看电视剧、娱乐节目等,会培养出一个有气质的孩子吗?
一个幼儿园孩子的例子
孩子读幼儿园,某天忽然问我明年是什么年,我……的确需要想一会儿。
“鼠!”她忽然自己想起来,让我很吃惊。
“你怎么知道的?”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她以极快地速度说。
“你从哪学的?”
“《乐高幻影忍者》”
她提到的《乐高幻影忍者》,是一部动画片。我认为在这件事上,动画片是有功劳的。
一位单位实习生的例子单位里新来了个实习生,一个同济大学即将毕业的男孩。我们部门有个特点,不管80后90后,女性占据了90%。一个男孩,会不会格格不入?事实证明,不管大家聊育儿话题、八卦娱乐、科幻小说、王者荣耀,NBA,杨超越、三国故事,七巧板拼搭,他都能插得上话,于是就有了“妇女之友”的冠名。他离开时,大家遗憾地表示“想找这么有趣的灵魂就难了”
这个男孩,上班时候偶尔打个小游戏也是有的,但工作效率也挺高,所以获得了一致好评。这样的孩子,有气质吗?
人作为社会化东西获取信息是多元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无不透露着人们对书的赞誉。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人们的大部分知识获取于书本,很多人因为条件的限制,根本接触不了太多的书,如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游历四方的经验,那简直惊艳了,于是就了诗仙李白那样的天才。
社会化动物,获取信息的方式是多元的,特别是今天。开卷有益并不是建立在排斥书本以外认知的前提下的,相反,是共存于成长过程之中。即使正规学校教育,也没有把读书设为教学的全部。书本以外,就是每个人的成长游历。
如果只让孩子看书,不让他(她)看电视剧、娱乐节目等,会培养出一个有气质的孩子吗?
关于孩子的成长,我们总是希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给予他们最好的一切。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是盲目的追求,因噎废食,错失成长中其他的风景,也是得不偿失的一件事。
就好像我们都知道牛奶对孩子的体格茁壮成长,有极大的帮助作用,那么就可以废弃米饭、蔬菜这些食物,单单喝牛奶吗?不用想,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异口同声的反对,因为牛奶中的蛋白质和钙固然重要,那些微不足道的微量元素也很重要,其实电子产品和书籍也是这样的关系。
自古以来,大家都知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是人类最好的伙伴,可以给养我们的精神世界,从知识的学习角度出发,书籍是最初的内容资源,没有经过任何的再加工,在阅读的过程中,既可以培养个人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吸收丰富的文化知识,开拓眼界。当我们的阅读达到一定的量后,整个人都会有质的改变,谈吐也会有气质。
电子产品相对书籍,一直是一种负面的存在,似乎只要接触电子产品,就是堕落的表现,其实真实并不一定如此。不可否认,有的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无法自拔,耽误了学业和成长,但是大多数的孩子,只要家长能够合理引导,电子产品的利大于弊。
电视可以给孩子呈现一个多元的世界,将不同的知识趣味化的传递给孩子,孩子在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中,可以进一步巩固他们阅读书籍中的知识理解;娱乐节目也是孩子的放松学习,不会自我娱乐的人,终究不会有大的发展,观看娱乐节目,丰富了孩子在社会交往过程谈资,有利于人际关系的维系,也许不同的娱乐节目还可以开拓孩子的眼界,例如央视的《阅读者》,从侧面告诉我们阅读对人生的价值。
所以培养一个富有气质的孩子,仅仅依靠阅读,只会培养出“书呆子”,而不是社会发展需求的多元人才,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正真的陪伴孩子成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