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那么厉害,手下强将如云,为什么没有帮助刘备一统天下呢?

首先不要被演义误导,其次诸葛亮没有演义里面那么厉害,手下也并不是强将如云。

诸葛亮的实际水平

根据《三国志》记载,陈寿在里面写道: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意思是说,诸葛亮治理军队,日常训练,保持军队组织和战斗力比较擅长,但不擅长军事奇谋、精妙的军事谋略。他擅长治理国家,但是不擅长作为军事统帅应有的军事战略。

诸葛亮手下是否强将如云?

蜀国在刘备死后,逐渐人才凋零,并没有强将如云。刘备在时,尚有五虎上将,后来夷陵之战后,五虎上将已亡其三。

赵云在真实的历史中,并没有那么厉害,根据《三国志》记载,赵云前半生根本没有独立带兵打仗过,也没有任何独立指挥大型战役的经验,后来唯一一次跟着诸葛亮北伐,独立带兵与邓芝一起与曹真交战,以弱兵对抗强敌,但还是失败的。

马超在诸葛亮执政后不多久就死了,诸葛亮手下的大将实际能用的只有姜维、魏延,能是大将之才。

剩下的什么王平、马岱、廖化之辈,充其量能做个小将,难当大任。

至于关兴,张苞之流,史书上关于他们的记载,可以去看看,也并非大将之才。

所以,何来强将如云之说?

诸葛亮失败的原因

诸葛亮的北伐失败,有人的原因,也有国力的原因,还有敌人过于强大的原因。

首先是诸葛亮本人非绝顶帅才,加上蜀国人才凋零,这是人的原因。

蜀国地处西南,当时中国西南地区开发程度并没有很深,无论经济还是人口,都无法跟魏国,吴国相比。打仗打的是经济实力,拼的是军事规模和人才,蜀国这方面是劣势。

《三国志》里面曾言道: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意思是说,诸葛亮的敌人也很厉害,他自己是个厉害人物,但他的对手也厉害,加上蜀国自身的实力不强,所以一直没能成功。

诸葛亮那么厉害,手下强将如云,为什么没有帮助刘备一统天下呢?

诸葛亮厉害吗?诸葛亮当然厉害,汉末隐士"水镜先生"司马徽曾对刘备说"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这里的卧龙指的就是诸葛亮。

刘备为了得到诸葛亮,曾经顶风冒雪,三顾茅庐,终于得到了诸葛亮的全心支持,诸葛亮对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三把火为刘备烧出来了一片天地,尽管如此,刘备最终没有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诸葛亮那么厉害,有那么用心去辅佐刘备,为什么最终却是东晋统一了天下了呢?

一,这是因为胜败不仅仅是人力,而是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而最重要的就是人和。而诸葛亮曾一度不得人和。

诸葛亮初出茅庐之时,刘备的境遇确实低到了尘埃里,当时借住在荆州刘璋那里,军队也少的可怜,除了关羽和张飞,刘备身边根本没有一个得用的人。可是在诸葛亮的指挥下,刘备却连续打了几个胜仗,最终借得了荆州,有了存身之地。来有占领了四川,得以与曹操和孙权鼎立。

诸葛亮之所以为刘备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不仅是因为诸葛亮的文韬武略,也不是因为刘备的仁德,更不是关羽和张飞的武力,而是因为当时在刘备的坚持下,关羽张飞必须服从诸葛亮的指挥,这样才有了诸葛亮的用武之地。正是刘备的无底线的支持和信任,诸葛亮才如鱼得水,刘汉才得以立足。

然后咧,当刘备站住脚以后,刘备内部就有了亲疏之别。诸葛亮的份量就不太重了。刘大哥,关二哥,张三弟是嫡支近派,而关二哥刚愎自用,自以为是,最终走了麦城,最后关家军成了历史,张飞接着也因为关于知识而脾气暴躁,被那些被虐待的军士割去了脑袋,而刘备更是不顾诸葛亮的阻挠,亲自去讨伐东吴,被陆逊火烧连营,不得己白帝城托孤。

诸葛亮因为刘备不听诸葛亮劝告,最后身死,诸葛亮辅佐刘备没有成功,被刘备托孤之后,又去辅导刘备之子刘禅,刘禅是不是就听诸葛亮的呢?也不太听诸葛亮的。尽管刘备临死之时,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能够辅佐就辅佐,不能辅佐就取而代之,似乎给了诸葛亮很大的权利,但实际上诸葛亮还是被左右製肘甚多。而刘禅也对诸葛亮防范甚多。以至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多次劝喻刘禅“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二,遇到了强有力的对手。

诸葛亮在三国鼎立前期,还有能力与东吴和曹魏力扛,但是后来,随着曹魏的不断壮大,而刘汉的不断分化,诸葛亮也是力不从心,曹魏出现了一个司马懿,无论从智商,情商还是韧性,都与诸葛亮平分秋色,特别是司马懿的隐忍,更是诸葛亮也逊一筹,最后司马懿忍道诸葛亮死后,最终灭了刘汉天下。使刘备集团军成为了历史。

三,刘备集团先天不足。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而刘禅并没有雄心壮志,反而在诸葛亮的映衬下妄自菲薄,不思进取,而且与诸葛亮并不一心。而曹魏集团则是优胜劣汰,最后被司马懿抓住了先机。

总而言之,刘备失败,不是诸葛亮的错,而是在天时地利和人和方面出现了问题。尽管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也只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

诸葛亮那么厉害,手下强将如云,为什么没有帮助刘备一统天下呢?

人定胜天?这太唯心了吧!

很多人的三观是有问题的,解读历史时也是如此,撇开环境因素,撇开大势背景,只强调个人能力。在当下这种愚蠢思维的还真不少,特别是追星一族在面对自己偶像时,所以这种人被称为“脑残粉”,脑残是其最大特征。

回到问题。从两个层面去说:一,为什么诸葛亮没能实现抱负,匡复汉室、一统中原。二,诸葛亮到底厉不厉害,厉害在哪?

先看第一。诸葛亮是在刘备死后,又经历了一些朝堂斗争,才掌握蜀汉的军政大权的。而这时,三足鼎立之势已成,蜀汉为最弱小一国,占据益州和汉中两地,人口不足百万。而魏与吴,仅人口分别是400万和200万。以10抽1组建军队,蜀汉最多也就10万,魏则40万,吴20万。诸葛亮再牛,也不能撒豆成兵,而冷兵器战,兵力终是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以少胜多的战例不少,可大多是主将出现重大失误,如果未出差错,兵少一方是必败之局。

从政治格局看,曹丕代汉,并没受到朝野上下多少的抵抗和反对,老百姓经历了几十年的战乱,最想要的是休养生息。而曹丕新政,正符合了老百姓的需要,管他谁当皇帝,过安稳日子最要紧。这样,当诸葛亮打着匡复汉室的名义北伐中原时,并没有出现老百姓一呼百应,以应王师的效果,反而诸葛亮挑起战事,是给老百姓添堵,并不受欢迎。魏国内乱不起,孔明就是以弱击强,那里能收获大的胜利?所以六出祁山无功而返,空耗国力。看后来魏灭蜀后,蜀中再无反叛,说明蜀国百姓也不想打仗了,诸葛亮实是逆潮流而动,焉能成功?

军事上北出祁山,道路险阻,补给困难,诸葛亮没办法只能屯田,自我补充一部分,部队是亦农亦兵,专业化程度下降,用兵时间受到限制,不能春耕秋收时,扔下地里粮食不管去打仗吧?那不是一年辛苦白废?去到魏国境内抢粮食,就是与强盗无异,与老百姓为敌,怎能得魏人人心?刘邦出秦岭,是因为在关中时与民约法三章,有好的民意基础,才打得下站得稳,有关中就地的粮食兵源补济,这才能争天下。诸葛亮没这个环境,他是招魏国百姓恨的人。

再看第二个问题,诸葛亮本事究竟有多大?许多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诸葛亮能掐会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还可以作法通神,其智近妖!其实真实的诸葛亮并不是这样的!演义中许多诸葛亮的事迹是作者杜撰的,比如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等等这种经典故事。还真就是个故事。

历史评价诸葛亮,长于政务而短于军事。最受推崇的政绩是很好地处理了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其他的发明了连弩和木牛流马,打仗就一般了,有些战斗级的胜利,可战役级的一个没有,北伐无一成功这是史实,无可辩驳。

军事战略上有个隆中对,可说到和做到是两回事,蜀汉战略错误极大,战术错误更多,比如失街亭,所以诸葛亮本事客观还原后,真的一般,至少没演义吹得那么神。

有人说诸葛亮被后世誉为“智圣”,入武庙十哲,本事还不大?要仔细研读历史,后世都是儒家天下,诸葛亮被儒家推为圣人,最关键是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儒家讨好皇帝的核心忠君理念,楷模就是诸葛亮,掌大权而不自立,以孔明为楷模,儒生都学诸葛亮,让皇帝放权放心。这样,就不断地美化、神化诸葛亮,各种高帽子也就来了。

综合起来,还是个英雄造时事还是时事造英雄的哲学命题,结论是没有时事,光靠英雄是无用地!

诸葛亮那么厉害,手下强将如云,为什么没有帮助刘备一统天下呢?

三国这段历史,由于有一本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存在,让文学和历史之间出现了不小的鸿沟。所以,想说任何关于三国的时期,都要先分清楚是以小说为纲还是以正史为纲。而至于为何诸葛亮不能帮助刘备统一天下,我们依然要按照小说和正史的不同路线去思考。

首先是诸葛亮这个人,他的能力到底在什么水平上,这是值得研究的

小说中的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大军师,是自己的战略方针制定者。在正史中,虽然没有明确“三顾茅庐”,但是刘备拜访诸葛亮也确实是不止一次,可见在刘备心中,对诸葛亮的重视。但是从后面的情况看,在刘备入川之后,重用的人确实庞统、法正,而对诸葛亮却相对冷淡。原因后人也总结过,诸葛亮是管理大师,长于治国理政,战场奇谋并非是他的强项。

但是后来因为庞统、法正、刘备三人的逝世,诸葛亮被推到了蜀汉一把手的位置上。而为了蜀汉能在日后有一线生机,诸葛亮又不得不强撑着去北伐。这就相当于刘邦手下的萧何非得把自己当成韩信,在和外面的强敌对打的时候,缺乏奇谋的诸葛亮只能“轧硬营打死仗”,那就很难有什么作为了。

其次要看,诸葛亮手下到底有什么可用的将才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历次北伐中,确实将星云集:赵云、关兴、张苞、魏延、姜维、马岱、廖化、王平,所有人能力都不弱。为了给后来北伐的失败做铺垫,罗贯中给这些大将安排了各自不同的结局:赵云、关兴病死;张苞战死;魏延反叛;马岱、廖化后期无人提起;王平、姜维虽然活了下来,但是难以支撑大局,最后只能随着蜀汉一起消亡。

但是实际上,诸葛亮的将领资源相比小说中,是要匮乏一些的:赵云只在第一次北伐时作为疑兵去防御曹真,没有真正参与到北伐之中;关兴、张苞二人死得都太早,也没有参与北伐;魏延虽然为诸葛亮所倚重,但是两人战略风格不同,难以产生合力;姜维是降将,其母亲一直在曹魏,所以忠诚度一直成问题,可能是因为对他并不放心,诸葛亮在整个北伐过程中,都没有给过姜维真正的机会;马岱除了杀魏延杀得快,剩下的存在感不高;廖化曾经有投降东吴的污点,也没有得到真正的重用;王平,战术特点和诸葛亮一样,防守可以,奇谋不足,虽然曾经战胜过草包将军曹爽,但是也没有扭转乾坤的能力……。所以实际上,诸葛亮真的没有多少将领可用。

最后还要看,蜀汉到底有什么战略资源。

《三国演义》中,对魏蜀吴三国的国力没有着重介绍。而且因为着重描写诸葛亮,似乎给人一种错觉:蜀汉是能够和曹魏掰手腕的强国,而东吴仅仅是个陪跑。但就算是这样,诸葛亮的历次北伐,依然受限于后勤保障的限制,只能每次都无功而返。

而在正史中,蜀汉却是三国中实力最弱的。按照《三国志》中给出的数据,魏国有103万户,443.28万人,总兵力约50万;蜀国有28万户,94万人,兵力10.2万;吴国有52.3万户,230万人,兵力23万。这虽然是三个国家灭亡时的数字,但是这种总体战略占比还是很客观的。可以看到,蜀汉兵力是魏国的五分之一,东吴的二分之一。就这点儿兵力,别说是诸葛亮,就算真是韩信、张良再世,也无力回天。

这还仅仅是纸面上的资源对比,说不出来的东西还有不少。

首先是蜀汉的统治基础。刘备对于蜀汉的根据地益州来讲,是个外来户,本地的贵族其实对刘备带来的人(历史上被称为荆州集团),其实一直是比较排斥的。能暂时相安无事,是刘备用通婚的方式换来的。可是双方的矛盾,其实是不可调和的,毕竟资源就那么一点,你拿了我就没有。所以在蜀汉存亡之际,本地贵族谯周力主降曹,在原本还有机会的情况下轻易放弃了江山。而在诸葛亮北伐时期,益州本地贵族也曾不断地掣肘,不止一次在粮草上边打主意,让北伐多次因缺粮而无疾而终。可以看出,蜀汉没有稳定的统治基础,诸葛亮自然无法一统天下。

还有就是蜀汉的兵种属性。四川地区虽是主要产马区,但是四川马长于耐力,速度和冲击力不足。所以蜀汉的士兵,多为适合山地作战的步兵。一旦进入关中和中原的平原地区,蜀汉的步兵难以发挥威力,而魏国的骑兵则如鱼得水。这也就能解释为何蜀汉的北伐,仅仅是在家门口小打小闹,从来过不了渭水河了。

综上所述,我们总结完毕:诸葛亮没能一统天下,是因为他自身有缺点,将领也不强,战略资源更是缺乏。蜀汉对比其他两国,可谓是孱弱不堪,在当时那个天下能够生存已经不容易了。如果还想一统天下,那就真是有些不切实际。

诸葛亮那么厉害,手下强将如云,为什么没有帮助刘备一统天下呢?

诸葛亮肯定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没能助刘备一统天下,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战略进程走向出了问题。诸葛亮出山之前,设定的是三分天下,计划占领荆、益二州,以此为根本,兵分两路大军北进,恢复汉室,统一天下。在形势一片大好下,结果关羽孤军冒进丢失荆州,使国力损半,再也无法回到国力鼎盛时期,以益州一州之力能够偏安一方已是侥幸,至于完成统一大业基本属于幻想。

二、人才、资源匮乏问题无法解决。有观点认为诸葛亮不注重人才培养,使蜀后继乏人,我认为是不对的。三国时期,没有哪一个大将、谋士是由当权者培养的,都是出自大家族和民间,谁控制的地盘大人员多,谁手底下的人才就多。益州虽有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但位置偏僻人员少,与富庶人多的中原、江南是没法比的。况且诸葛亮接手刘备留下的烂摊子到去世,前后只有不到十二年时间,这段时间南征北战,想培养人才也不容易。在己方无人可用,诸葛亮还是想法在敌方阵营计收姜维等将领,此非雄才大略之人莫属。

三、天意归晋,非人力所能为也。(略)

诸葛亮那么厉害,手下强将如云,为什么没有帮助刘备一统天下呢?

诸葛亮为什么没能帮助刘备一统天下。

一,刘备前期没有占到优势

自董卓被杀,各地群雄自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经官渡之战后消灭了袁绍的残余一统北方。孙权接由父兄经营多年的东吴,以是江南的一方霸主。而这时的刘备却是几经辗转,投奔刘表后,在新野稳住了脚跟。才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时的诸葛亮即使有天纵之才,也无法弥补差距。

二,诸葛亮厉害,但三国中精彩绝艳之人也不少。曹操,司马懿,鲁肃,周瑜,陆逊,哪一个没有一统天下之志。将领,魏,吴,同样不缺。

三,荆州的丢失,

在刘备占据蜀地有了三足鼎立之势后,荆州的丢失不但失去了关羽这员大将,也使本就弱小的蜀汉雪上加霜,更是打乱了诸葛亮的军事和政治战略。从而导至刘备举全国之力讨伐东吴,而夷陵之战的失败,使蜀国损失惨重,至使蜀汉后期人才短缺。

何谈一统天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