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失荆州走麦城到被杀投降的于禁在哪?为何不见于禁出来厮杀?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候,曹操派于禁、庞德率军救援襄樊。谁知道关羽利用秋雨连绵,汉水暴溢的自然条件,水淹七军,全歼了于禁、庞德的援军。在战后,于禁投降关羽,庞德被杀。但是,此后直到关羽败亡也再也没有见到于禁的身影。那么,于禁究竟去了哪里?
一、被拘禁在江陵的于禁。在关羽水淹七军后,回到关东的曹操为了自己的统治,决心与他决一死战。他听取了部下的意见,联络孙权夹击关羽。曹操把自己带来的曹军主力全部投入战场,最终兵力不足的关羽,前不能击退徐晃的援军,后方被孙权袭取了荆州,最终走上了败亡的道路。
此时的于禁到底身处何方?他在江陵的牢狱之中。关羽在全歼于禁、庞德的军队后,这支军队的将领庞德被关羽斩杀,于禁则向关羽乞降。关羽并没有接受于禁的投降,他把于禁和所有的俘虏用船运载到江陵拘押起来。
这一点在历史上是明确记载的。在《三国志吴主传》中记载,“二十四年,关羽围曹仁於襄阳,曹公遣左将军于禁救之。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至于于禁的下落,也可以从史书中查找出来。
据《三国志吴主传》中记载,“蒙据江陵,抚其老弱,释于禁之囚。”就是说在吕蒙执行孙权的命令,白衣渡江夺取了江陵。在据守江陵期间,吕蒙主要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对关羽部下的家眷采取怀柔政策,予以优待。另一件就是把于禁囚禁的状态释放出来。
孙权也没有为难于禁,相反他对于禁还十分优待。这里面也有当时孙权为了对抗刘备,向曹魏称臣的原因。在吴国使者赵咨回答曹丕的询问时就说,孙权“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不过孙权的手下就和他的态度不同,尤其是虞翻就在公开场合,多次对于禁百般羞辱。
孙权后来将于禁释放回国,当他回到魏国的时候,已经变得“须发皓白,形容憔悴”。精神上的折磨已经让于禁难以承受。可是他遇到的君主曹丕是个鼠肚鸡肠之人,他表面上安慰原谅于禁,暗地里对他进行谴责,于禁终于承受不住这种打击,最后一病不起。
二、关羽由于心高气傲失去了良机。于禁的遭遇是一场悲剧,这场悲剧不仅仅是他自己的悲剧,也是关羽的悲剧,甚至是蜀汉的悲剧,而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就是关羽。正是由于关羽的性格,使得他对于禁处置失当,使得他失去了千载难逢的良机,使得自己失败的命运无法挽回。
于禁是曹操手下的名将,在水淹七军前,他的地位几乎与曹操的亲族将领相等。除了曹操最信任的夏侯惇、夏侯渊和曹仁外,于禁在武将中应该排到第四。曹操进位王公后,封于禁为左将军,假节钺。且不论左将军是曹操排名最前的四大将军之一,假节钺这样的权力,是在曹营中绝无仅有的。
曹操的那些亲族将领当然不需要假节钺的权力,他们作为镇守一方的统帅,不需要这种权力的加持。于禁在外姓将领中,是唯一拥有这种权力的将领,可见他在曹操心目中地位之高。当然,于禁的地位也是与他的军事能力、战功和对曹操的忠诚换来的。
于禁的军事能力很强,曹操曾经在淯水惨败之后,对于禁的表现大加赞扬,说于禁“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在襄樊之战中,由于没有合适的亲族将领可派,自己也身在汉中,他便派于禁率领七军去救援樊城。
在曹操的外姓将领中,能够独自率领三万人马进行军事行动的,于禁是绝无仅有的一位。就连张辽守卫合肥,他和乐进、李典一起才拥有七千人马。从此,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对于禁的信任之深。在于禁投降关羽后,曹操还感慨说,自己与于禁相知三十年,谁知道临危处难,没想到于禁的表现反不如庞德!
按理说,想于禁这样一位有才能的将领,无论投靠哪一方都会得到重视。可惜的是,他面对的是关羽。关羽一贯心高气傲,看不起其他阵营的将领。当于禁向他乞降的时候,得到的不是关羽的善意接纳,反而是鄙夷的痛斥。
关羽根本无视于禁投降的诚意,也根本没有考虑他的利用价值,他将于禁扔进监牢就不予理睬了。这让关羽失去了一个宝贵的机会,那就是将俘虏的这三万曹军为己所用。如果他能够善待于禁,把这三万俘虏变成自己的部下也不是不可能的。
于禁作为曹操最信任的将领,在危难时刻投降关羽,已经使自己在曹营中声名狼藉,没有了退路。如果关羽接受了他的乞降,于禁就只有为蜀汉政权效死一条路可走。这样,那三万曹军俘虏中,就能够被于禁拉拢过来一大批人马,让关羽放心地收编进自己的部队。
这样一来,关羽就可以缓解兵力不足的困难。在襄樊之战中,关羽的全部人马不超过五万,但是他的对手兵力也并不充足。曹军在襄樊不过有七八千人马,二线的徐晃有一万新兵,没有多少战斗力。在曹操撤回后,他派往襄樊前线的援军也不过有徐商、吕建等部和殷署、朱盖的十二营人马。以上这些兵力,总共加起来不会超过四万人。
孙权的兵力也不多,他在夷陵之战中投入战场的机动兵力有五万多人。在荆州之战中,孙权投入战场的军队不会超过这个数字。在荆州之战中,吴军主要依靠的是奇袭,再加上关羽的部下糜芳、傅士仁主动投降,才夺取了荆州。
如果关羽能够收编于禁的三万人马,他的总兵力就可以达到八万人左右。而曹军和吴军的总兵力也不过十万人左右。这样双方的兵力差距就没有那么悬殊,关羽就可以有更大的施展空间。他可以把这些收编过来的部队分散使用,补充后方防备东吴的防线。这样,东吴袭击荆州的难度将会大大提高,糜芳、傅士仁也可能不会轻易投降了。
关羽没有善待于禁等人,使得他失去了收编这一大批人马的机会。再加上关羽没有杀害这些俘虏,使得这些俘虏变成了荆州的负担。原本荆州的粮草支持前线就不充足,如今又增添了三万多人马的用度,变得更加捉襟见肘。
可以说,关羽在取得水淹七军的胜利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做出了很多错误的决定。他变得更加目空一切,任由自己的性格肆意妄为。可以说,如果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受挫,让他撤回荆州,反而会保证荆州不失。因此,水淹七军的胜利,由于关羽的狂妄自大,反而成为荆州败亡的主要原因。
结语:于禁在襄樊之战中投降关羽,从此就淡出了历史。在关羽败亡的过程中,也看不到他的身影。因为此时的于禁正在江陵的监牢中。关羽用船把于禁和他的部下三万人马运到了江陵关押起来,根本没有想到如何正确地处置他们。
关羽如果能够善待于禁等人,他就可以把这三万人马收编到自己手下。这样,关羽就能够克服兵力不足的弱点,在战场上取得更大的优势。有了这三万人马的加入,关羽就可以同时对抗曹操和孙权的夹击。那样,关羽就可能摆脱失败的命运,也将改变历史的走向。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点赞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关羽失荆州走麦城到被杀投降的于禁在哪?为何不见于禁出来厮杀?
于禁追随曹操长达二十七年之久,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是曹操极为器重的大将,即使张辽这样的人也比不上,可是樊城之战却因为一场洪水而大败,被迫投降关羽。关羽出于种种考虑,并没有将于禁放在阵前厮杀,而是关押在江陵城。
然而,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从中细细地道来。
一、于禁其人其事。
于禁是泰山郡钜平县人,早年追随鲍信,鲍信战死后,于公元192年开始跟随曹操,被拜为军司马。
于禁为人严肃庄重,敢于诛杀不守纪律的青州兵,也为了维护军法不惜杀掉自己的同乡昌豨,因此受到曹操的好评,认为他胜过古代名将。
于禁打仗获取的战利品从不私藏,因此受到曹操的器重,被授予假节钺,这是曹操麾下所有将领中唯一获得此殊荣的人。
然而,于禁常常以军法管理部下,不得士卒的欢心。
公元219年,于禁都督七军救援被围困的曹仁,汉水暴涨,七军被淹,于禁投降。
后来,于禁被送回魏国受到魏文帝曹丕的嘲讽,不堪受辱的于禁愧窘而死。
后世将于禁列为魏国五子良将之一,可见并没有因此而抹杀于禁一生对曹魏的功绩,以及他个人的显赫的武功。
二、于禁是如何被杀得投降的?
都督七军,拥军三万之众的于禁却被一场洪水淹没,在关羽大军的威逼之下,于禁投降了,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称王,授予关羽假节。身为襄阳太守的关羽带兵北伐,企图夺取襄阳郡,一方面是为了实现隆中对兵向宛洛的构想,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关羽凌厉的攻势下,驻守樊城的曹仁连连败北,只能龟缩樊城向曹操求救。
在这个情况下,曹操命令于禁都督七军,率领三万之众前去救援。
为了击退关羽对襄阳以及樊城的围攻,曹仁命令于禁等七军驻守樊城以北,可是连日的大雨导致汉水暴涨,河水漫溢过河堤,直扑于禁七军大营,由于宛城北部地势比较低,河水漫灌,将大军冲得七零八落,只得纷纷往高处避难,如此一来,大量的武器装备,物资均丧失于洪水中。
准备充分的关羽乘坐大船发动对于禁军的进攻,面对关羽水军的进攻,于禁军无力抵抗,只得投降。
立义将军庞德誓死不降,执意死扛到底,最终被斩杀。
放弃抵抗的于禁以及其他将领,包括三万士卒均投降于关羽,从而留下了性命。
在这场战役中,于禁之所以惨败,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就是关羽利用汉水暴涨的机会,趁机击败了于禁军。这也充分的说明了,关羽对于汉水的水文条件掌握得非常清楚,能够充分的利用天时地利条件来击败对手。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于禁军包括曹仁等人存在严重不足。他们一方面没有掌握汉水的水文情况,另外一方面对樊城周围的地理条件也不够熟悉,从而在八月汉水容易暴涨的时刻居然将军营驻扎在地势低凹之处,这是为将者的失职。
正是内因和外因两个因素的交织,从而导致于禁军大败。曹操对樊城的第一次救援就这样惨败。
于禁作为曹操麾下非常器重的大将,在洪水淹没之际没有如庞德那样战死沙场,反而苟活于世,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个方面是比较惜命。在面临生死关头的时候和平时不太一样,纵然平时对沙场鏖战有无数个可能,但是一旦真正面临死亡的那一刻,人性的中不可察觉的那一面也就暴露出来了,怕死或者说惜命也是人性最为本质的东西在这一刻也就显露出来了。
对于于禁而言,年轻或者中年之际,常常需要冒着弓矢的危险,冲锋陷阵,那个时候确实将生死早已度外。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亲自上战场冒弓矢刀枪的日子也愈来愈少,大部分站在安全地带指挥,慢慢的对生命的感受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惜命也就成了本能的反应。
愈是年轻,愈是悍不畏死,愈是年长愈是感到对生命的敬畏,因此愈发惜命,这大概也是于禁此时心境的诠释吧。
另外一方面就是大众化的选择。于禁带军严肃庄重,常常以军法来治理士卒,因此士卒非常不喜欢他,不过迫于军法,又不得不服从他,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暴乱情况,可是在特殊情况下,这一切就会在人性爆发的情况下发生反转。
比如全军溃败,被困于洪水之中,在这个情况下,面对游弋于大水中的关羽军,于禁军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战死,要么放弃抵抗投降。战死有意义吗?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充当士卒只是服劳役而已,能够博取功名的只是其中的极少数,大部分人经过这场战役后就回家继续务农,照顾自己的家庭,战死对于他们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战死对于他们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外,也无法改变战局,也无法改变他们的命运,那么投降就是一个合理的打算。比如黄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投降,比如关羽曾经被围困于下邳也是这样投降。再如困守曲城的蜀汉将领句安在没有援军也无粮草的情况下投降了魏国,又如洪承畴兵败之后一心求死,可是数日后就投降清朝等等。
因此,于禁在面对这种战死无意义的情况,采取了大众化的做法,选择了投降也就顺理成章。
由此可见,于禁在面对洪水滔天的袭击,导致全军失去了继续战斗,在关羽的威逼下不得不选择了投降。
三、于禁投降后去哪里了?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
关羽趁汉水暴涨之际,击败了于禁军,然后利用水军将这三万投降的士卒全部送到江陵,但是樊城依然没有被攻取。
关羽一战就俘虏了三万兵马,这在三国时期非常罕见的,可以和官渡之战以及赤壁之战媲美,但是像他这样在不损耗自身实力的情况一下子抓了这么多俘虏,这在三国时期确实绝无仅有。
曹操在官渡之战击败了袁绍,俘虏了大批袁绍士卒,曹操将他们就地坑杀,一方面他们都是袁绍北方的士卒,养不熟;另外一个方面是曹操也没有粮食,诛杀就是最好的方式。
当年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国降卒都是如此,而熟读《春秋》的关羽却将他们都送到江陵关押起来,即使兵力吃紧,粮草接济不上的情况下,依然将他们送到江陵。
在危难之际尤显人的本性,如果是曹操早就一杀了之,何必花费那么多人力物力送到江陵养起来?
可是,关羽偏偏把他们都送到江陵,养起来,还派大量的人力看守他们,这些对于捉襟见肘的关羽而言却是难以承受。
然而,关羽依然坚守他的本心,遵从刘备昔日的教诲,这也是刘备集团和曹操集团最大的不同吧。
因此,于禁投降后,被关羽一股脑地送到江陵关押起来了。
四、关羽失败后,为何不见于禁出来厮杀?
于禁投降之后,关羽继续围困樊城,企图一举攻破樊城,可是随着孙权和曹操的联合,关羽的势头已经被遏制,开始走下坡路。此后,关羽接连遭受三次失败。
首先,徐晃率领生力军,猛攻关羽军。关羽军在围城之战中已经精疲力竭,同时受到南郡失守消息的困扰,在徐晃军的攻击下失败,撤掉了樊城之围。
其次,南郡失守的消息已经传遍全军,关羽军只得后撤,准备夺取南郡,可是在后撤的过程中,士卒沿途离散,已经溃不成军,只得退守麦城。
最后,退守麦城之后,关羽麾下的军力不足以攻克南郡,因此只得逃向益州。关羽的行为进一步地打击了麾下士卒的意志,许多人再次离开,关羽身边只剩下十余人,在章乡被潘璋的部将马忠活捉,此后被杀。
关羽失败分这三个阶段,自始至终,投降的于禁并没有出来继续厮杀。对于关羽而言,于禁军的失败有很大偶然因素,投降也是无奈之举,必然不会那么甘心,而且他们的家属还在北方,如果贸然让他们上阵厮杀,反叛的可能性极大,而且关羽自身军力不足,无法在战场上完全掌控这些降卒,因此关羽将他们押往后方是最佳选择。
五、总结。
关羽从失去荆州,败走麦城,再到被杀,曾经投降的于禁不在阵前,而是被关羽关押在江陵城。关羽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防止于禁这些降军出现反叛的情况,毕竟关羽军力有限,时间也有限以至无法全盘消化他们,因此将他们关押在后方才是最佳选择。
既然被关押起来了,那么无法出来厮杀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关羽失荆州走麦城到被杀投降的于禁在哪?为何不见于禁出来厮杀?
于禁被囚禁在监狱里,关羽没有杀他。孙权占领荆州后,就把他释放出来,遣送给曹操,曹操也没有难为于禁。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命令于禁给曹操守陵。并命人在陵墓的墙壁上,画上于禁卑躬屈膝投降的画面,于禁看见后,羞愧自尽。
关羽失荆州走麦城到被杀投降的于禁在哪?为何不见于禁出来厮杀?
厮杀什么啊,于禁可不是降将,而且俘虏。书中交代了,于禁兵败后被囚禁,孙权夺取荆州后将于禁放出交还给了曹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