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之死谁的责任最大?刘封?诸葛亮?还是刘备?
建安二十四年,是刘备大喜大悲的一年。刘备先是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进位汉中王。接下来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谁知道转瞬之间,东吴袭击荆州,荆州失守关羽败亡。关羽的败亡不但有他个人的原因,刘备阵营中谁也应该对他的失败负责呢?
一、见死不救的刘封。对关羽失败负有直接责任的人,首当其冲的就是刘封。刘封是刘备的义子,有武艺,气力过人。在益州之战中,刘封表现出色,一路上战无不克。在刘备夺取益州后,刘封被刘备封为副军中郎将。
在汉中之战后,刘备派刘封协助孟达攻打上庸。在打下上庸后,刘封成为镇守上庸的主将。刘封被刘备派往上庸,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策应关羽北伐。因为上庸与襄樊有沔水相通,位居上游的刘封可以很快到达襄樊前线,对敌人威胁很大。
刘备派刘封攻打上庸的时候,就应该把策应关羽北伐的任务交付给了他。但是,在整个关羽作战的过程中,我们没有看到刘封有任何的动作。甚至在关羽包围了襄樊,多次写信给刘封,让他发兵援助自己,也被刘封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的理由推脱了。
无论刘封以何种理由拒绝配合关羽作战,都是没有大局观的表现。因为上庸原本不是什么战略要地,刘备占领它的唯一作用就是配合关羽对襄樊地区的进攻。如果刘封能够派出上庸的主力援助关羽,即便是上庸丢失也在所不惜。
刘封这支生力军如果能够投入襄樊战场,就能够大大减轻关羽兵力不足的压力。关羽至少不用把后方防备东吴的兵力抽调北上,给东吴留下奇袭的可乘之机。这样,往好处说,关羽可以让刘封围困襄樊,自己率领主力北上攻打宛洛,给曹魏以更沉重的打击。
即便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关羽也可以摆脱轻易败亡的命运。由于后方有了防备的兵力,东吴就不可能轻易地夺取荆州。这样,荆州的命运就会改变。在东吴不能迅速夺取荆州的情况下,关羽可以回师救援荆州,挽回失败的命运。
但是由于刘封没有大局观,对关羽见死不救,使得关羽最终遭受了败亡的命运。刘备得知刘封的所作所为后,表现得十分愤恨。老奸巨猾的孟达在关羽失败后,知道刘备必定要追究刘封和自己的责任,便叛逃曹魏,留下的刘封被刘备赐死。
二、袖手旁观的诸葛亮。在汉中之战时,诸葛亮负责留守后方。由于前线战况胶着,刘备要求诸葛亮全力支援。此时的诸葛亮却犹豫起来。他的手下杨洪对他说,汉中是益州的咽喉,战事发展到现在的地步,男人当战,女人当运,有什么可疑惑的?于是诸葛亮对益州进行了彻底动员,把一切人力、物力都投入了战争。
诸葛亮之所以犹豫,是因为汉中之战的规模出乎他的意料。由于汉中之战巨大的消耗,使得益州难以支撑下去。原本在诸葛亮的《隆中对》里,在夺取荆益二州之后,就应该进行战略休整,准备两路北伐。可是意外的汉中之战,完全打乱了诸葛亮的计划。
如果按照刘备的要求,就要投入益州所有的战争资源,这将严重影响刘备集团下一步的战略行动。就算是拿下了汉中,刘备的实力也将遭到沉重的损失,在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元气,不能展开大的战略行动,更不要说北伐了,这才是诸葛亮犹豫的根本原因。
但是,诸葛亮最终还是执行了刘备的指示,保证刘备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可是,此后关羽在荆州发动了襄樊之战,彻底打破了《隆中对》的计划。此时的诸葛亮正在忙着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为北出秦川做准备,根本无暇顾及荆州的局势。
但是这对于诸葛亮来说,是不应该的。诸葛亮作为《隆中对》的策划者,他有责任监督这个战略方案的实施。他明明知道益州损耗严重,无法配合关羽发动两路北伐,但是却袖手旁观,不向刘备阻止关羽的过度用兵,这是诸葛亮的失职。
正是由于诸葛亮的失职,他没有看到关羽襄樊之战隐藏的危险,使得关羽的作战完全处于一直失控的状态。关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尤其是在水淹七军后,更是目空一切。结果,关羽在曹魏和东吴的夹击下,遭到了灭亡。
三、责任最大的刘备。刘备对于刘封不援救关羽的行为感到十分愤恨,但是在关羽败亡的过程中,他要承担的责任最大,要远超刘封和诸葛亮。正是由于他的一系列判断失误,才造成了关羽的悲剧。作为蜀汉集团的首脑,他对关羽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刘备过早发动的汉中之战,使得益州遭到了严重的损失。曹操在从汉中撤兵后曾经说过,南郑是一座天狱,中斜谷道是五百里的石穴,可见秦岭的地势险要。曹军虽然占领了汉中,却把自己陷入了极度不利的战略态势之中,如同被关进了监狱。
汉中盆地比较狭小,无法供给大批曹军的给养。曹军想要在汉中坚守下去,就需要越过秦岭天险运来大批给养。关中一带由于长期战乱,根本无法承担这样的任务。因此,只要刘备能够守住益州,汉中的曹军就如同刀俎上的鱼肉,随时任刘备宰割。
刘备有剑门关天险,根本无惧曹军的进犯。张郃在巴西的进攻,也被张飞打得大败。这一切说明,曹军已经到了进攻的极限,在汉中是难以支撑下去的。如果刘备能够沉住气的化,经过一段时间的消耗,曹军的形势会更加不利。到那时,刘备再发动进攻,会给曹军致命的打击。
但是刘备没有继续等待下去,而是贸然发动了汉中之战。虽然刘备最终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但是也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使得刘备益州的军队失去了遂行重大战略任务的能力,这也是刘备不能随时给予关羽援助的主要原因。
其次,对于关羽听之任之,放弃了战略指挥权。刘备让关羽董督荆州事,在进位汉中王后,又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这等于把荆州方向上的所有事务,都交与关羽全权负责。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刘备放弃了对荆州的战略指挥权,完全不管荆州的战略方针。
刘备集团的一切战略行动,都是围绕着《隆中对》的方案进行的。在这个方案中,明确规定在跨有荆益之后,就要进行战略休整,准备下一步的北伐。可是刘备首先打破了这个计划,发动了汉中之战。随后关羽又发动了襄樊之战,彻底打破了这个计划。
原本是一起发动,两路互相配合的战略进攻,现在成为先后发动的两次战术进攻。这严重违背了《隆中对》的本来计划,最终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刘备在益州的军队被打残,短时间无法出动。关羽在荆州的军队孤军奋战,最后被曹魏和东吴绞杀。
作为一个集团的首脑,刘备缺乏战略头脑,是关羽失败的主要责任人。他任意破坏《隆中对》的战略,看不到关羽胜利背后隐藏的危险。也正是如此,使得他无法对集团的战略进行调整,未雨绸缪进行提防,最终造成了关羽的失败。
结语:刘备阵营中对关羽失败责任最大的三个人就是刘封、诸葛亮和刘备。刘封在关羽失败的整个过程中,完全没有大局观,对关羽见死不救,事后被刘备赐死。诸葛亮则没有尽到监督《隆中对》执行的责任,对关羽的行动袖手旁观,加速了关羽的败亡。
而对关羽败亡责任最大的人则是刘备。他作为集团的首脑,完全没有战略头脑,多次破坏《隆中对》的执行。他贪图小利,发动汉中之战,使得益州军队损失惨重。他对关羽的北伐听之任之,完全不做统筹安排,最终使得关羽孤军奋战,遭到了败亡的命运。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点赞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关羽之死谁的责任最大?刘封?诸葛亮?还是刘备?
我认为,关羽的死,虽然跟刘封,刘备和诸葛亮有关系,但根本的问题在于关羽自已。
关羽熟读史书,曹操认为关羽是一个来去明白的大将军,因此很看重关羽。但关羽并没有对自已有个清醒的认识。
关羽总以为自己是一个武功高强,能够纵横天下的英雄。在他的眼里,除了自已以外,就张飞一人能入他法眼,所以,他看谁都不在意,当初,不是诸葛亮写了一封信给关羽,关羽甚至连马虎上将之首都不愿干了。
关羽之所以会败走麦城,除了他的骄横自负的性格以外,还有就是他的用人和布阵都出现问题。
诸葛亮去西川前,为关羽留下了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妙计。但是,关羽视东吴孙权为鼠辈,不愿意和他结盟,于是,就有了东吴想偷袭荆州,夺回荆州的计划。
关羽并没有对东吴设防,派了两个喝酒误事的将军去守荆州,有人劝关羽,这二个人会误事,关羽不但不听,还说自已不会错用人。
接下来,吕蒙和陆逊设计,用陆逊代吕蒙为东吴都督,陆逊写信说很佩服关羽,把关羽捧到九天云外,让关羽头晕眼花,不知方向了。关羽从荆州调出了重兵去襄樊前线,于是,东吴就找到了偷袭荆州的良机。
荆州被袭,关羽断了退路,前面有曹操大军,后面有吕蒙追兵,关羽进不得退不得。上庸虽然有刘封,孟达驻守,只是因为当初刘备收刘封做义子时,关羽不赞成,结下了粱子,刘封见死不救,关羽只好走小路去西川,芦苇丛中被伴马索伴倒,缩手就擒,一世英名就这样落下了纬幕。
关羽之死谁的责任最大?刘封?诸葛亮?还是刘备?
关羽之死,刘备负有最大的责任,原因很简单,他是集团最高领导者,领导者对集团所有的活动负有直接或者间接的责任。因此,刘备对关羽之死负有最大的责任。
那么为何说刘备是关羽之死负有最大的责任呢?在弄清关羽之死的最大责任之前,先看看关羽是怎么死的。
一、关羽是怎么死的?
公元219年7月,关羽在刘备取得汉中大捷之后发动了北伐,征南将军曹仁不敌,连连败退,困守樊城。关羽利用八月汉水大涨之际,淹没了于禁七军,获得了空前大捷,威震华夏。远在洛阳,近在许都一带的豪杰们纷纷和关羽遥相呼应,一时间让曹操动了迁都的念头。
好在司马懿等人的头脑还比较清醒,在他们的建议下,曹操放弃了迁都避风头的想法,采用了联合孙权对抗关羽的方针。
当关羽在前方围困樊城的时候,孙权派吕蒙等人偷袭南郡,而江陵守将傅士仁和镇守南郡的太守糜芳先后投降,从而打开了整个南郡的大门,导致武陵郡以及零陵郡无险可守,以至关羽的大后方丧失于孙权之手。
南郡失陷,关羽统帅的大军失去了根基,在回撤的途中崩溃,一哄而散。关羽独木难支,最终败死于临沮,被孙权军斩首。
一场轰轰烈烈的北伐打得搞得风生水起,却以惨淡的结局收场,而作为主帅的关羽也命丧战场。作为土地贫瘠,人才稀少的刘备集团而言,关羽是难得的名将,这一名将的凋落,也预示着蜀汉集团未来的困局。
二、刘备到底要为关羽之死负什么责任呢?
关羽败死于荆州,作为蜀汉最难得的大将,关羽之死,谁的责任更大呢?有人说是关羽自己,他狂妄自大,不懂得和同僚搞好关系,不和东吴搞好关系,因此他要为他自己的失败负责。
这么说,貌似有道理,其实这些都是一些表面的理由,原因是作为一个集团,组织成员出现的失误,特别是这样重大的失误,其集团领导人才是最大的责任人。
丢失荆州,不但丧失了大片的领土,更是重要战略要地也丧失,甚至众多的人才也跟着丧失了,从而为蜀汉困守益州以至灭亡埋下了祸根。
这么大的损失,作为前军统帅关羽确实负有很大的责任,但是真正的责任人应该是最高领导者刘备。因为他才是集团中掌控全局的人,他才是失误的最大责任人。
作为最大领导者的刘备,他在关羽之死上主要出现了以下两个重大失误。
在人事安排上的失误。
在人事安排上,刘备为关羽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首先、职务安排上的困境。
刘备离开荆州去益州的时候,在荆州留了一些人,除了诸葛亮,张飞以及赵云等人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人,比如糜芳,傅士仁,当然还有一些其他人如潘濬等。
其中,糜芳是南郡太守,傅士仁是将军镇守公安,而潘濬是治中从事。刘备在拿下荆南四郡之后,加封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在离开荆州的时候,让关羽董督荆州事。董督是统帅,监督的意思。问题就出在这里,关羽是襄阳太守,官职二千石,糜芳是南郡太守,官职也是二千石,而傅士仁也是一个将军,应该和关羽一样也是一个杂号将军,和关羽不会差太远。潘濬作为刘备麾下的治中从事,秩百石,级别虽然低,可是职权极重。作为太守,是无法管辖州治中从事。
可以预见,当刘备让关羽董督荆州事的时候,这些和关羽级别相同甚至比他更高级别的人士怎么能够服气?同是两千石的郡守,甚至比他更高的州级左吏怎么会服从一个和自己同级别甚至比自己低的人的统帅呢?
诚然,刘备给了关羽董督的权力,可是级别上并没有给予关羽更高的权力,这就带来了一个很大的困扰,那就是其他的郡守或者州官员需要听从关羽的调遣甚至安排,可是关羽又没有对他们的处置权。比如,如果这些人不服从,或者阳奉阴违,该怎么处置?报告给刘备?很显然是不现实的问题。
当现实要求和实际权力发生矛盾的时候,关羽一方面需要调派荆州全部资源和曹操对抗,同时自身官职带来的权力有限,这就必然和其他同僚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这个冲突是不可调和的。
比如,一个公司有七个平级部门,现在让其中一个部门的主管领导其他六个部门,在权力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六个部门很难完全服从这个部门的领导,因此必然造成权责不清,指挥不灵的问题。
关羽就面临这种权力小,职责大的困境,而其他的郡守以及州吏处于自身利益的需求不愿意服从关羽的领导,这就导致了出现了关羽狂妄自大的说法。
那么刘备为何没有给予关羽更大的权力呢?原因就是刘备自身局限,他也只是一个左将军,荆州牧而已。从制度上讲,他能够给予关羽的也只能是一个太守,而不能给关羽荆州牧,或者假节的权力。
如果关羽不死,刘备称帝后,关羽极有可能被封为荆州牧,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容易得到解决了。
可是关羽作为襄阳太守要统领同级别的太守以及比他高的州级别官吏,在没有更高的权力如假节的情况下,这必然发生激烈的矛盾。
因此,糜芳和傅士仁或者潘濬等人认为关羽轻视他们也就正常了,这是权责不清导致的困局。
其次、人员安排上难以预料的困境。
除了职位上的安排导致关羽出现权力困境外,刘备还给关羽挖了一个坑,这个坑就是刘备极其相信的两个人,一个是糜芳,另外一个是傅士仁。
糜芳是刘备从徐州以来追随的旧人,在刘备落难的时候化家为国的帮助刘备,并且还把自己的妹妹送给了刘备,因此获得刘备极大的信任。刘备没有理由不相信糜芳。一个人在刘备极端困难甚至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倾其所有的帮助刘备,还把自己最亲的人送给刘备当妾,这份厚礼,无论是谁,不敢不相信他的诚意,因此刘备在离开荆州的时候将南郡太守给了糜芳,让他镇守荆州最重要的地方,也是关羽最坚实的后方。
如果刘备连糜芳都不相信,那么他该相信谁呢?可见,刘备从主观上并没有给关羽挖了这一个坑,反而认为这是对关羽最大的助力。可惜,最终糜芳居然因为关羽的轻视而将南郡送给了孙权。
另外一个人是傅士仁,傅士仁是幽州广阳郡人,刘备是幽州涿郡人,而广阳郡就在涿郡东北方向,紧挨着的,可以看出,傅士仁就是刘备从老家带来的旧人,相识了将近三十余年的老乡,因此刘备将他留给关羽镇守公安这已至关重要的城池,可见刘备对他是非常信任的。然而刘备也没有理由不相信他,因为他跟随自己已经将近三十余年,历尽千辛万苦,在最困难的时候没有叛逃,这样的人难道不相信吗?因此,刘备安排他防守公安,从理论上是没有错的。可是谁曾想到他居然关羽的所谓的轻视而背叛呢?
因此,在人员的安排上,刘备确实走入了一个困境中,无法自拔。
最后,没有留下足够的人才辅佐。
刘备在入益州的时候原本留了诸葛亮、张飞以及赵云等人,可是益州战事不利,军事庞统战死雒城下。如果此时还不速战速决,那么极有可能被曹操占先,因此刘备让诸葛亮、赵云以及张飞带着兵马也来到益州。
益州固然顺利地攻取了,可是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把荆州最得力的人都带到了益州,实际上荆州出现了人才短缺,缺乏足够的,真正忠诚的人来驻守。
即使如马良以及杨仪这样的人都先后离开了荆州,从而给关羽带来了巨大人才空缺,导致关羽只能依靠糜芳以及傅士仁这样的三流甚至四流人才作为后援。
刘备没有给关羽留下足够的人才辅佐,也是导致关羽失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由此可见,刘备在人事安排上给关羽留下了巨大的坑,导致关羽在荆州处于左支右拙的境地,无法完全控制住局面。
在局势判断上的失误。
刘备除了在人事安排上,出现了无可挽回的错误外,在局势判断上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这些失误导致关羽一败再败,最终走上了不归之路。
首先,错误地估计了孙权。
公元215年,孙权和刘备达成了湘水划界的协议,已完成了对荆州的归属问题。刘备以为这个协议解决了荆州问题,实际上荆州的归属问题依然还存在,只是孙权暂时放弃了这一争议,依然会在适当的时机将其要回来。
湘水划界麻痹了刘备,让刘备高估了孙权对协议的遵守能力,从而为关羽北伐而孙权偷袭荆州埋下了一个颗定时炸弹。
其次,错误地估计了天下局势。
刘备高估了孙权的同时也错误地估计了当时天下形势,以为公元219年已经到了天下有变的有利时机。毕竟此时,曹操在汉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失败,在比方有少数部落在虎视眈眈,江淮一带有孙权猛烈的攻势,而在荆州战场上,征南将军曹仁面对关羽的小规模的渗透也是力所不逮,只得龟缩在襄阳和樊城一带,被动的抵御,同时宛城乃至许都均发生了不利于曹魏的暴乱。
无论是外部势力,还是内部问题上,曹魏正处于四面楚歌的态势,因此刘备集团决定在荆州方向开辟第二战场。刘备称汉中王后,授予关羽假节,准予他率兵北伐。
然而,关羽接连胜利让同是盟友的孙权坐不住了,居然联合敌手曹操共同对抗正在势头上的关羽,在前后夹击之下,形势急转直下,关羽战败被杀。
刘备站在曹操的立场上错误地估计了天下局势,认为曹操不利的态势上,可是忽视了一个关键的人物,他就是孙权。作为曹操不利态势上关键的一环,孙权虽然表面上是刘备的盟友,可是实际上只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谁对他有利,他就站队谁。
如果关羽胜了曹操,那么襄阳包括樊城一带的南阳郡就同属于刘备集团,刘备的实力必然大增,长江上中游就处于刘备的控制下,孙权的江东必然处于劣势,因此孙权为了避免被刘备集团威胁,就采取了联合曹操共同对敌刘备的策略。
这一点,刘备完全没有考虑到,也就错误地估计了天下局势。
最后,战术安排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刘备在关羽北伐的问题上,一方面高估了孙权,还错误地估计了天下局势,只看到了自己有利的方向,另外一方面在战术上没有留下足够强的后手。
关羽在樊城下被徐晃击败后,曹魏投降过来的荆州刺史胡修和南乡太守傅方也被杀了,形势对于关羽而言非常不利。在这个情况下,刘备任命的南乡太守郭睦也很快到任,可是随后也被陆逊派遣将军李异、谢旌等人击败,此事发生于11月,距离关羽被杀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可见,刘备应该了解关羽的失败,但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错失了营救关羽的时机。
可见,在局势的判断上,刘备犯下了严重的失误,从而在关羽北伐失败身死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三、总结。
关羽之死固然有他自身不利的因素,可是在当时大势的情况下,作为一方统帅关羽其实也很难左右自己的命运,毕竟更上一层的那个人刘备才是决定他命运的人。而刘备一系列决策失误导致了关羽走上了不归路。
诸葛亮对于关羽之死并不需要负上直接责任,因为一切决策均是刘备做出。至于刘封并没有派兵支援,也是刘备用人不当导致的责任。作为关羽北伐的后方,必须要忠诚,还要可靠才能当此大任,否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关羽之死谁的责任最大?刘封?诸葛亮?还是刘备?
本人从来没有看过三国志等史书,绝对无意诽谤冒犯历史名人、古代圣贤。
只是通过《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来分析关羽之死的原因。
我认为是诸葛亮刘备、曹操、孙权三方联手绞杀了关羽。其中,最阴险的是诸葛亮。
简单说几方面,
1诸葛亮没有看住孙夫人,放其回归,并杀死周善,导致联盟破裂。
2自己唱红脸,给东吴3个郡,但是不通知关羽,让他扮黑脸,拒不执行。导致关羽与东吴结仇。
3为了唆使东吴进攻曹操,这回先通知关羽执行,割让3个郡给东吴。让荆州实力大减。
4荆州兵力不到2万,拒不补充。荆州开始兵力10万,刘备入川带走5万,诸葛亮入川又带走2.5万,割让3个郡少说带走0.5万,剩余兵力不到2万。刘备和诸葛亮平定川陇后,没有给关羽增加一兵一卒。
5任务矛盾。诸葛亮当初给关羽留守荆州的任务是东和孙权北拒曹操,是防守不是进攻。最后却下令让关羽起兵进攻曹操,违背了当初的命令。
6,刘备诸葛亮让关羽进攻曹操实属自杀性进攻。在曹操孙权都对荆州要发起进攻时,诸葛亮一句让关羽起兵进攻曹操即可瓦解,如同儿戏。刘备在徐州也曾统兵两万,率关张赵等一流战将,与曹操激战,结果是一败涂地。现在曹操的实力比当初大大增强,却让关羽单刀匹马带领2万人进攻曹操,不是自杀又是什么?假设关羽水淹七军后再击败徐晃,也是强弩之末,结局必然是失败。
7关羽自知自身处境,无奈慨然赴死。临出发前让儿子关兴,恩人胡班入川实为让其逃生。
……
关羽之死谁的责任最大?刘封?诸葛亮?还是刘备?
关羽之死,谁的责任最大?当然是关羽自己的责任最大。
第一,违反了诸葛亮的“北拒曹操,东联孙武”的战略方针,最后在曹魏与东吴的两面夹击下败走麦城。
第二,用人不慎重,发动襄樊之战时,糜芳和傅士仁已经犯有过错,关羽一面责罚他们一面又委以重任。
第三,不应该轻视孙权。孙权示好将自己的儿子与关羽之女结亲,关羽当着使者的面前“虎女安能嫁犬子”?不仅如此,在水淹七军后,俘虏了于禁三万军队没有粮食,关羽偷袭了东吴的粮仓,这引起了孙权的愤怒!
所以关羽之死完全是他自己造成的。如果排位呢?
排在第二位的是吕蒙,没有战略大局观,一心想夺取荆州,与曹操划江而治。结果杀了关羽,两败俱伤,蜀汉和东吴最后都被曹魏(晋)所消灭。
排在第三位的是刘封,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如果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兵力不足,刘封能从上庸策应,结果大不同。关羽战败后,哪怕派一支军队去接应一下关羽还是有逃出包围圈的可能。刘封作为刘备的养子,对自己的叔父见死不救,并且侮辱孟达,不但荆州丢了,损失蜀汉大将关羽,连上庸也丢掉。最后自己的姓名也赔上了。
关羽之死谁的责任最大?刘封?诸葛亮?还是刘备?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目的其实是在保全刘备。
这也是刘备诸葛亮的最初目的。要知道,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是收到了刘备和诸葛亮得命令,而不是关羽的私人行为。
真实的原因是汉中之战。这么说吧,曹操说汉中之战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而汉中之战对于曹操来说,表面上是曹操败了。曹操虽然失去了汉中的土地,但曹操却在撤退之前就撤走了汉中地区的人口和物资。要知道,当年张鲁可是把一个富得流油的汉中完好无损的交给了曹操。并且连同马超的家属一起给了曹操。
汉中之战对于刘备来说,虽然是得到了汉中的土地城池,看似胜利了。但却是惨胜如败。得到汉中不仅没有提高刘备的实力,反倒是成了刘备的包袱。我们都知道,有人才会有一切。
刘备得到汉中后,想要让汉中发展起来,就必须从四川迁徙人口到汉中。而且还不是一丁点。是大量的人口基数。这对本就缺乏人口的刘备一方来说,无疑于雪上加霜。
再回想一下,为了争夺汉中,刘备一方出动了除了关羽的荆州军团以外的几乎所有的力量,刘封孟达,赵云黄忠,张飞魏延,马超吴兰等等等等。可以说是男性参战,女性运输。
虽然得到了汉中,但曹操也不是吃素的,临死还要多拉几个垫背的。他对刘备是真不客气,刘备缺人,他不仅大肆削弱刘备的有生力量,临了还把汉中来个焦土政策。迁走汉中的人口,运走汉中的物资。总之一句话,刘备得到汉中后,只能放羊。而养和牧羊人还都得从四川腹地抽调。而且,曹操的大军还在长安等地虎视眈眈,随时都有可能对汉中进行反噬。因为此时的刘备手里能战的军队已经近乎枯竭了。
为了确保汉中和四川的安全,让曹操把军队调走。所以,刘备和诸葛亮让关羽起兵攻打襄樊的曹仁。目的就是减轻刘备汉中的压力。
这一招在之前刘备诸葛亮就用过,他们让孙权攻击合肥的张辽。结果,张辽的八百虎贲军把孙权的十万军打的差点投胎。扯远了。
襄樊之战怪就怪在关羽太强,曹仁太弱。刘备诸葛亮太贪心。
本来,关羽教训一下曹仁。吧曹操的军队吸引到南阳目的就达到了。比如,于禁庞德领军到来后,哪怕是关羽水淹七军后。刘备诸葛亮赶紧命令关羽就势撤军。因为关羽的出色表现,已经完美的完成了刘备诸葛亮给的任务。如此一来,江陵还在,荆州军团还在。关羽也还在。结局不是非常完美吗?
要知道,如果此时关羽借机撤兵,曹仁就是想追都没有能力。因为徐晃等人还没到来。江东孙权也还没接到任何消息呢。
估计刘备诸葛亮一看关羽把曹仁摁在地上摩擦。于禁庞德成了鱼鳖。刘备诸葛亮的野心也开始膨胀了。再等会,没准关羽能一举拿下襄樊呢?
所以,襄樊之战的关键转折点就是关羽水淹七军以后出现的。大家看,水淹七军后,曹操被关羽折腾的头疼不已。于是,两个医生出现了。一个是蒋济,一个是司马懿。他们给曹操看病。药方如下,让满伯宁(满宠)去找孙权。不管孙权怎么做,偷袭陷害绑架暗杀甚至是打闷棍都成。曹操只求目的不求手段。务必要把关羽给咔嚓了。当然了,好处大大的干活。
于是,关羽被杀,荆州军团覆灭。刘备诸葛亮的汉中和四川也保住了。
对于关羽之死,刘封只是公报私仇。只能说刘封没脑子,小心眼。没格局。刘备诸葛亮太过贪婪而已。
不过,因为刘备是国家元首,诸葛亮是军师。他们两个的责任无疑是最大的。而刘封也是因为地位身份的尴尬,才被刘备拿来开刀搪塞了。毕竟出了这么大的问题,必须要有人背锅。本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原则。这个锅只能是刘封孟达来背了。所以,孟达叛逃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