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刘备不可能还荆州,鲁肃为何还坚持让孙权借给他?
大家俗语中所说的刘备借荆州,在现实中实际上只是借南郡的北半部。不过即便是这样,也让孙权耿耿于怀。在孙权评价周瑜、鲁肃和吕蒙这三个人时,对鲁肃的评价还是很高的。他对鲁肃的战略眼光,治军才能都大加赞扬,可是唯独对鲁肃劝孙权借南郡给刘备颇有微词。孙权甚至认为这是鲁肃一生的短处。那么,鲁肃为什么要借南郡给刘备呢?
一、对南郡志在必得的刘备。在赤壁之战前,刘备率领撤退的军民,目标直指南郡的首府江陵。这是因为江陵地理形势险要,并且还储存了大批军事物资。如果刘备控制了南郡,就可以与江夏的刘琦联为一体,控制长江防线。这样,刘备还可以与曹操抗衡。
但是,曹操却没有给刘备这样的机会。当曹操知道刘备的动向后,就挑选了五千精骑,一日一夜奔驰三百里,在长坂坡追上了刘备。刘备被曹操打得大败,只得放弃自己的企图,转向江夏,江陵就此落入了曹操的手中。
在赤壁之战后,对江陵的重要性也十分清楚的周瑜,不顾一切地对它发动了进攻。在关羽的协助下,周瑜和曹军经过长达一年的争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占领了江陵。曹军被迫撤回襄樊,并以此为据点抵御东吴的进攻。
刘备在这段时间里,转头南下,占领了荆州在长江以南的长沙、零陵、武陵、桂阳四郡。在短时间里,刘备大肆发展自己的实力,收罗了大批军政人员。于是,刘备向孙权提出,自己占据的地盘无法供养自己的军队,想要向孙权借南郡安身。
南郡地处长江上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吴控制了南郡,就能够实现全据长江的战略企图。而且南郡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孙权是不愿意把南郡借给刘备的。
而刘备对于南郡也是势在必得。这是因为在刘备和诸葛亮制定的《隆中对》中,跨有荆益是第一步。那么,刘备就需要占有荆州作为占领益州的跳板,南郡正是控制入川通道的关键。而《隆中对》的后期,刘备要从荆州发动对曹魏的进攻,那么他也需要占有南郡这个与曹魏控制区相邻的地区,作为他进攻的出发基地。所以说,刘备才向孙权提出借南郡的主张。
二、鲁肃为何要劝孙权借南郡。东吴君臣对于刘备借南郡的请求,大多都执反对意见。周瑜甚至在刘备去面见孙权,求借南郡的时候,上书孙权要求扣押刘备,借机吞并刘备的势力。刘备在事后还后怕地说,自己不该去东吴,可是当时有求于孙权不得不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刘备借南郡的迫切和东吴君臣不愿意借南郡的心情。
可是在东吴的群臣中,鲁肃是坚决要求把南郡借给刘备的。在周瑜去世后,鲁肃接替了周瑜的职务。在鲁肃的斡旋下,孙权终于同意把南郡借给了刘备,从此刘备的事业开始了飞速的发展。
刘备以南郡为跳板,北抗曹操,同时把触角伸向了益州。在经过一年多的征战后,刘备占有了益州。在这个时候,刘备占有荆州的五个郡,再加上益州的地盘,势力增加了一倍以上。而孙权则只占有荆州的江夏一郡,势力长时间都没有任何发展。因此孙权在得知刘备攻打益州的时候,才会气愤地骂刘备是“猾虏,挟诈如此”。
从双方势力增长的方面来看,孙权责备鲁肃借南郡给刘备是理所应当的。鲁肃作为孙权的臣子,却把东吴的利益让给刘备。这使得刘备的势力得到发展,而自己却一无所得。可是,后人在评说孙权对鲁肃的评价时,对所谓的短处的评价不以为然,说这正是鲁肃的长处,怎么能说是短处呢?
而曹操对孙权借南郡给刘备的反应更是直接。历史记载说,当孙权借南郡给刘备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曹操正在执笔写字。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由于心里十分吃惊,连笔从手中掉到了地下都没有觉察到。从曹操的反应,可以知道这个消息对曹操内心的震撼。作为事件最直接的当事人,他对这件事造成的深远影响十分清楚。
那么鲁肃此举为什么会给曹操如此之大的震撼呢?这是因为鲁肃借南郡给刘备,将给曹操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在当时,东吴占据着南郡,将长江防线连成了一线。而刘备占据的荆州四郡则在长江以南,跟曹操没有接壤。这实际上是东吴独自战斗在抗曹的第一线,而刘备则处在东吴的背后,在东吴的掩护下专心发展自己的势力。
这对于东吴来说是不公平的。而且长江防线范围宽广,东吴的实力能够保证防御,却难以集中兵力,对曹操的防线进行突破。如果东吴想要进攻益州,侧后方有刘备的掣肘,难以得志。这样整个东吴的兵力都被牵制在长江防线上,无法有发展势力的可能。同时这也无形之中减轻了曹操的压力,使得他可以调动兵力对北方不服从的势力进行攻伐。
这在战略上对东吴是十分不利的。唯一能够改变形势的办法,就是把刘备的兵力送上与曹军对抗的前线。而借南郡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答案。东吴投其所好地把南郡借给刘备,等于将长江上游的防线转让给了刘备,自己则能够集中兵力,在长江下游发动攻势。孙刘联军团结合作,就能够给曹操更大的打击。
这正是曹操感到震惊的原因。他一是不能够相信孙权能够采取这样的举动,来换取战略上的优势。二是感觉到这样一来,自己在战略上陷入困境,会遭受意想不到的挫折。果然,日后的现实,证实了曹操的预料。
刘备在得到南郡后,除了顽强地牵制住襄樊的曹军,还进军益州,在后来的汉中之战中重创曹军。孙权的东吴军则在淮南连续发动进攻,当曹操率领全军来争夺的时候也毫无惧色。一时间曹操被孙刘联军压制,毫无还手之力。这一切,都是鲁肃借南郡给刘备造成的后果。事实证明,鲁肃劝孙权借南郡给刘备,在战略上是很高明的一招。
三、做了两手准备的鲁肃。有一句俗语说得好,“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刘备虽然口口声声说是借荆州,而他心中实际的目的则是占有。在他的《隆中对》里,南郡在初期和末期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刘备为了自己的事业,是不可能放弃南郡的。这就与孙权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孙权也是抱有争夺天下野心的君主,对于上游的荆州也是势在必得。
这就使得鲁肃的处境十分尴尬。鲁肃一方面要维系孙刘联盟,一方面又要遭到东吴君臣的质疑,另一方面还要承受刘备方面的不满。可是鲁肃依然抱着联合刘备一同抗曹的宗旨,在有生之年保证孙刘联盟保持稳定。
不过鲁肃的所作所为也是有底线的,那就是保证东吴的利益不受损失。他在将南郡借给刘备后,就做了武力夺回的准备。这表现在他对吕蒙的信任和重用上。吕蒙是坚定的武力夺回荆州的将领,他在和鲁肃会面的时候,就向鲁肃进献了夺取荆州的密计。鲁肃虽然没有采用,但是他却对吕蒙大加赞赏,并委以重用。
在湘水之争中,吕蒙能够在一夜之间夺取荆州三郡,是和他平日里的准备分不开的。而且鲁肃亲自率领吴军堵截关羽,也是吕蒙成功的保证。在鲁肃和关羽单刀会的时候,对于关羽手下企图赖账的言论,鲁肃声色俱厉地予以驳斥,使得关羽哑口无言。从鲁肃的这一系列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鲁肃坚决不放弃对荆州的所有权,他早就对荆州做了两手准备,可以随时予以收回。
在鲁肃去世后,吕蒙接替了他的职位。在吕蒙的精心谋划下,东吴趁着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机会,武力夺回了荆州。吕蒙能够接替鲁肃的职位,并且实现夺回荆州的计划,跟鲁肃对他的栽培分不开的。可以说,鲁肃在世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了将来孙刘联盟破裂的那一天。但是,为了东吴的利益,尽管得不到大多数人的理解,鲁肃依然坚持自己的意愿,将孙刘联盟维系到他人生的最后一天。
结语:鲁肃劝孙权将南郡借给刘备,虽然不被孙权理解。但是在现实中,这个高明的战略选择,为孙刘联盟带来了勃勃生机。东吴摆脱了与曹军全面对抗的局面,将长江上游的防线交给刘备,自己集中兵力在淮南方向上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攻势,使得曹军疲于奔命。
而刘备则在南郡方向上,与襄樊的曹军展开争夺。在夺取益州后,刘备在汉中与曹军决战,使得曹军遭到了惨败。事实证明,在鲁肃高明的战略指导下,孙刘联盟对曹操占到了上风。但是由于孙权对局部的利益斤斤计较,袭取荆州,葬送了这一片大好形势。在孙刘联盟破裂后,两家都丧失了争夺天下的能力。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明知刘备不可能还荆州,鲁肃为何还坚持让孙权借给他?
当时形势,曹操最强、孙权次强,刘备根本说不上第三强。即便抢了荆州南四郡,即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刘备也不敢跟孙权叫板。
孙权打刘备就是大人打小孩儿,哄你开心、借你荆州,瞅你不爽、立即讨债,讨债不给、直接动手。
这就是借荆州之时的孙刘关系。刘备还与不还,一点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孙权什么时候要,以及要多少利息。
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孙权“使使报欲得荆州”。这都不是讨债,而是告诉刘备:荆州我要、你给我滚。
刘备不同意。
随即,吕蒙出兵,一出手就抢了三个郡,即长沙、零陵和桂阳。
刘备在荆州总共四个郡,孙权一翻脸,就抢走三个。剩下武陵郡没抢,原因是不好意思下手了。
武陵郡是公安城的所在郡。公安城,既是刘备荆州治所大本营,又是刘备对曹作战的前敌指挥部。当时情境,还是孙刘两家结盟。所以,孙权抢刘备的指挥部,就太过分了。
再后,湘水划界,刘备被迫让出长沙、桂阳两郡,继续保留南郡以及武陵、零陵,凑成三个郡。孙权高高兴兴地拿走这两个郡,加上一直捏着的江夏郡,也凑成三个郡。
你从湘水划界就能看出:所谓刘备借荆州,根本不是还不还的问题,实际就是一笔糊涂账。而这笔糊涂账,恰是孙权给算糊涂的。
先说一下赤壁之战后的荆州形势赤壁之战后,刘表的荆州七郡,相当于被曹操、孙权和刘备给瓜分了。曹操占了一个半,即南阳郡和半个南郡;孙权占了一个半,即江夏郡和半个南郡;刘备占了四个郡,即零陵、桂阳、武陵、长沙。
刘备是不是占了大便宜?
确实不假。
刘备以前是客居荆州,现在终于有了地盘。而且,地盘还不小,足足四个郡。但这只是刘备自己跟自己比。因为刘备的起点太低。从一无所有到割据四郡,怎么算都算占了便宜。
但权衡曹、孙、刘的荆州形势,刘备依旧最弱。简单说,就是刘备抢地盘也没能抢过曹操和孙权。
首先,荆州的首郡首县,是南阳郡宛县,一直捏在曹操手里。南阳以南是南郡。刘表任荆州刺史后,把州治迁到了南郡襄阳县。赤壁之战后,襄阳这个南北枢纽,被曹操拿下了。所以,曹操虽然在赤壁碰了一鼻子灰,却并非一无所获,拿下了半个南郡。还有部分江夏郡,但没占领核心位置,所以忽略不计了。
其次,另外半个南郡被孙权拿下了,同时孙权还直接占了江夏郡。南郡治所是江陵,江陵也是战略枢纽。而这个战略枢纽就在东吴所占的半个南郡之中。荆州刘表对阵江东孙权之时,江夏郡是长江东西的战略枢纽。而江夏郡也被孙权占了。
然后才是是荆州南部四郡,不仅人少地贫,关键是没啥战略意义。如果南四郡具备南阳、南郡和江夏的战略地位,那根本轮不到刘备。
比权量力之后,你会发现刘备也没占到什么便宜。
但,这是比较公正而客观的视角。而孙权肯定不会采纳这个视角。从孙权的角度出发,他必须认为刘备占了大便宜。
首先,曹操大军来袭之时,刘备正在准备逃往苍梧郡,即今天的广西梧州。刘备已经一无所有。
其次,曹操打的是荆州而不是江东,所以孙权出兵是救刘备于水火,对刘备有再生之恩。刘备应该感恩戴德。
第三,赤壁之战之所以获胜,是因为周瑜神勇、吴军威武,跟刘备和刘琦的两万军队,没啥关系。刘备算是啥用没有。
刘备本该一无所有、刘备本应感恩戴德、刘备本就啥用没有,凭啥占了荆州南四郡?这就是孙权视角。所以,孙权很生气。
但是,孙刘毕竟联盟,所以孙权没法跟刘备翻脸,既不好意思也不合时宜。这时候的头等问题,是曹操。曹操才是“人民”公敌。
再说一下“借荆州”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也不能说刘备有多单纯。汉末乱世要多残酷有多残酷,单纯的人活不到赤壁之战这一集。乱世磨砺,也早把刘备磨砺成了一代枭雄。所以,在荆州问题上,刘备也是各种权谋诡诈。
赤壁之战时,刘备就开始玩手段,而且是中原诸侯惯常伎俩,但孙权可能没见识过。
首先,刘备给汉献帝上表,推荐刘表之子刘琦做荆州刺史,皇帝爱批不批,反正刘琦就是荆州刺史了。这叫名正言顺。
其次,继续名正言顺,打着刘琦的旗号,带着兵、拿着枪,刘备去征求南部四郡太守的意见:你们归不归顺?于是,四郡集体归顺。刘琦是刘表的儿子,所以这面大旗可以打。
第三,好巧不巧,刘琦死了、大旗没了,但刘备继续搞名正言顺,竟让部下“搞公投”、推举自己为荆州牧(刺史只能监察太守,州牧则可管理太守,当了州牧就等于当了州级诸侯)。
部下“公投”,刘备就能当荆州牧吗?皇帝和朝廷能批吗?
汉献帝连奏章都不会看到。
汉献帝捏在曹操手里,既没法批也没法看。但是,中原诸侯早把“代天行命”的把戏玩得烂熟于心。袁绍、袁术、陶谦等等这些人,全都这么玩。我上表了,然后就算“名正言顺”,皇帝是否收到、是否批准,那都无所谓,而后该当刺史当刺史、该当州牧当州牧。
而捏着汉献帝的曹操,更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你们这帮二流军阀只能封个刺史、讨个州牧,我曹操可以封侯。孙权被封南昌侯、刘备被封宜城亭侯、关羽被封汉寿亭侯,全是曹操干的。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直接把孙权打蒙圈了:纳尼!你们中原诸侯还能这么玩?
但是,刘备还有后手。这个后手,引出了“借荆州”这件事。
赤壁战败,曹操直接跑回老家。但曹操毕竟占了半个南郡。占了南郡就得守。所以,曹操安排堂兄弟曹仁组织江陵防御战。江陵是南郡治所,妥妥的战略要地。可以说,谁占了江陵、谁就占了南郡。而抛开南阳郡不算,南郡绝对是荆州的关键核心。
于是,孙刘两军必须死磕江陵、赶跑曹军。
就是借着这个机会,刘备把军队开进了武陵郡的油江口,位于江陵对岸的长江南岸。然后,以此为基础,迅速实施土木作业,建了一个新城,叫“公安城”,位于今天的湖北省公安县城东北。
刘备驻军油江口这件事,应该征询了孙权的意见。所以,这就有了“借”的说法。
但问题是油江口不在南郡,而在武陵郡。南郡后来被你孙权拿下了,但武陵郡一直不在孙权手中。
周瑜因箭疮而死,鲁肃成为孙权集团在荆州方面的总指挥。周瑜一直对刘备不放心,时刻提防。但是,他也没想一棍子打死刘备。因为孙刘联盟比一两个郡的地盘更重要。周瑜识大体,算得上战略高手。
周瑜临死之前,举荐鲁肃接替自己。鲁肃跟周瑜在战略上是一致的,即联刘抗曹。这两个人都是玩战略的。但在具体战术上,鲁肃跟周瑜完全不一样。鲁肃属于亲刘派。
就是在鲁肃时期,孙权集团才将部分荆州“借”给了刘备。
但鲁肃亲刘,并非毫无底线,亲刘是为了抗曹、抗曹需要亲刘。这一点,周瑜也不拒绝。关键是形势发生了变化,借荆州是形势所逼。当时形势大体如下:
一是曹操将战略重心转移到淮南,南北焦点变成了合肥;
二是必须让刘备从南四郡出来,到荆州一线去扛住曹操;
三是孙权的半个南郡夹在曹操和刘备之间,战略枢纽成了死局。
于是,孙权集团才把江陵及附近地区借给了刘备。而“借荆州”这件事,才算完成。
然后说一下借荆州怎么成了糊涂账客观而公正地说,刘备借荆州并非借了全部荆州,他只是借了油江口和南郡江陵县的部分地区。而油江口,根本说不上是借。因为本来也不再你孙权手里。客观而公正地表述这件事,应该是:
所谓借荆州,只是借南郡,因为抛开南阳郡,南郡就是荆州的关键核心;
所谓借南郡,只是借了江陵,因为曹操占了襄阳,江陵成了南郡的治所;
所谓借江陵,只是借了油江口,因为刘备要在这里驻军,需要有个后方。
但是,孙权肯定不会这么算账。为了掩盖自己违背盟约、强取荆州,孙权一定会混淆概念。把油江口跟江陵混为一谈、把江陵跟南郡混为一谈、再把南郡跟荆州混为一谈,越算越乱、越算越糊涂,最后变成了刘备借荆州。
所以,借荆州这件事,就是被孙权给算出来的。那孙权为什么要这么算账?这不是欺负人吗?
当然是欺负人。
汉末乱世就是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残酷博弈,大家都在欺负人。不欺负人怎么扩充地盘、怎么招兵买马?
三国争霸,除了荆州,孙权还抢过什么地方?孙权从曹操手里抢过地盘吗?
东吴六攻合肥,孙权带头去攻就有五次之多,结果却一地鸡毛。江东孙吴拥兵二十万,竟连淮河边儿都到不了。南方弱而北方强,从孙权时代就定了基调。
孙权抢不过曹操,所以只能抢刘备。而为了抢刘备,孙权就要找口实。流氓拿板砖拍人、老狼张大嘴吃羊,都要找茬、找借口。
孙权也一样。
所以,你根本不用操心孙权能不能收回荆州,而应该担心刘备能不能守住荆州。那刘备能守住荆州吗?
不能。
最后说一下刘备为什么守不住荆州刘备实力最弱。所以,玩不了大鱼吃小鱼,只能玩快鱼吃慢鱼。趁周瑜没留神,迅速拿下荆州南部四郡。跟孙权耍个滑头,迅速拿下四川和汉中。
重剑无锋,而快剑必须借势。
最直接、最有利,甚至可以说最重要的势,就是对手犯错。刘备快剑扫四郡,是因为周瑜犯错;而刘备快剑荡四川,是因为孙权犯错。
如果不犯错呢?
不犯错的话,刘备即便剑再快,也不会有出手机会。丢四郡犯错、借荆州犯错、丢益州犯错,那孙权这个二傻子还会继续犯错吗?
可能会,但概率太低。
“吴更违盟,关羽毁败”,就是孙权的亡羊补牢。但补的,不是借荆州的牢,而是丢四郡的牢。孙权但凡出手,一定能拿下荆州。因为孙权VS刘备就是泰山压顶,刘备派谁守荆州都没用。
孙权是傻子,但主张借荆州的鲁肃也是傻子吗?
鲁肃不是。
而且,如果鲁肃尚在,那刘备未必会丢掉荆州。说鲁肃之前先说周瑜,周瑜才是顶级玩家。
周瑜也发现了四川,而且也提出了四川、荆州两路出击中原的战略计划,与诸葛亮的《隆中对》不谋而合。这算英雄所见略同。
但是,鲁肃没看到这一步。所以,鲁肃才会力主借荆州。
周瑜临死之前,曾从江陵专程前往京县拜见孙权,全盘介绍了取四川、进中原的战略设想,而且形成了具体计划:一是周瑜和奋威将军孙瑜攻取四川和汉中,随即结援马超,进而威逼曹操;二是周瑜返回南郡,会同孙权从南郡出兵襄阳,进而逐鹿中原。
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对于这个计划,孙权当即同意,周瑜立即实施。但是,年仅三十六岁的周公瑾却在途中箭疮复发,死了。
这件事,对孙权的打击特别大。
为了孙刘联盟,孙权可以当傻子,刘备占了四郡就占了四郡,这没问题。因为孙权相信有周瑜在,刘备翻不了天。但周瑜死了。于是,孙权坐不住了,对刘备的戒惧之心,也就不可避免。
关键是刘备取了四川,再连同荆州,这时候,刘备完全可以实施周瑜的计划。这一点,孙权坚决不能忍。
于是,有了湘水划界。湘水划界,实际就是孙权在亡羊补牢。这件事跟借荆州没关系,实际就是要把刘备赶出荆州,南四郡也不能留给刘备。
湘水划界,刘备吃了大亏。但孙刘并未闹崩。原因是鲁肃。丢四郡,周瑜忍了;丢四川,鲁肃忍了。即便周公瑾活着,他也会忍。因为孙刘联盟是大战略,四川、荆州以及周瑜“隆中对”都不及这个大战略更重要。
但是,鲁肃也死了,吕蒙上位。
吕蒙这家伙是孙权集团的后起之秀,同时是一个对刘强硬派。但是,这个后起之秀只有战术智慧,却无战略远见。跟周瑜、鲁肃比,吕蒙完全不在一个段位上。吕蒙只看到了关羽强硬和荆州重要,也更关心自己能不能赶紧建功立业,却忽视了孙刘联盟这个大战略。
鲁肃之后,孙权集团的态势是:主公孙权对刘备戒惧满满,战将吕蒙对关羽图谋不轨,关键是这对君臣的眼中只有荆州而无战略。
结果只能是孙权取荆州而刘备丢荆州。
夷陵之战后,东吴获胜。那孙权为何没有继续亡羊补牢?
按照周瑜的设计,丢四川都不应该,东吴必须拿下四川。所以,这时候,孙权应该穷追猛打,再战定四川、三战如中原。
但是,孙权并没有,而是向战败方刘备派出了求和使者。见荆州不可复得,刘备也回派了使者,孙刘联盟再次形成。
但是,偷袭荆州加夷陵之战,最得利的是谁?
肯定是曹操。所以,如果鲁肃在,刘备未必丢荆州;如果周瑜在,刘备未必抢到四川;如果刘备抢到四川,周瑜也未必跟刘备翻脸。但是,周瑜、鲁肃之后,孙权集团已经不再有战略级的谋臣强将了。孙权只能算半生名主,原因就是周瑜、鲁肃已不可复得。
明知刘备不可能还荆州,鲁肃为何还坚持让孙权借给他?
建安十三年(208)十二月,刘备上表汉献帝举荐刘琦(刘表长子)为荆州刺史,自己则率兵南进,利用刘琦在荆州的潜在影响力去招抚荆南四郡,即武陵、长沙、零陵、桂阳(今日湖南的常德、长沙、零陵、郴州),四郡太守本为刘表旧部,很快归附刘琦。刘备命诸葛亮管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征收税赋,充实军饷。这一年,长期东投西靠、颠沛流离的刘备终于有了一块相对稳定的立足之地。
次年正月,刘琦病故,鉴于刘备势力大增,孙权上表举荐刘备为荆州牧,将长江南岸之地(今湖南,亦称江南、荆南)分给刘备,刘备立营于油江口,改名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全面接管了荆州江南四郡。为了笼络刘备,孙权还将妹妹孙氏(传说名尚香)嫁给刘备为妻。而吴都督周瑜则率军与魏将曹仁对峙、鏖战1年有余, 在建安十四年(209)十二月才攻占了江陵 ,据有南郡。
刘备见荆州以北的大片地区已为孙权所有,向汉献帝表举孙权为车骑将军,兼领徐州牧,实际是暗示孙权应该向北拓展。刘备的用意,被周瑜、鲁肃等人窥破。
建安十五年(210)年底,刘备赴京口(今江苏镇江)见孙权,以荆南四郡“地少,不足以安民”为由,请求把南郡(治今湖北江陵)借给他,企图染指、掌控整个荆州。周瑜、吕范等人反对将南郡“借”予刘备,主张扣押刘备,并顺势夺占刘备所占的江南(荆南)地区;鲁肃则看得长远些, 在明知刘备必会有借无还的情况下,他却极力主张将南郡借给他,以利联刘抗曹。孙权反复权衡利弊,最终让刘备返回荆州。
同年孙权派兵伐岭南,占领交州(今番禺、广州),打算接着夺取益州(今四川),派人赴荆南试探刘备的态度。
刘备按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也正准备袭夺益州,遂以巴蜀地势险峻,山遥路远、曹操威胁为由劝阻孙权。周瑜早有夺取益州之意,遂抢先由江陵出兵西征,遗憾的是出军不久即患重病,不久病逝。孙权又派水军溯江西进。刘备则率关、张二将扼守沿江要地,挡住吴军西去的水路,孙权被迫召回水师 。周瑜死后,鲁肃继任都督,接管了周瑜的军队后,再次力劝孙权把南郡借给了刘备,双方日趋紧张的关系暂时得到缓和。
那么,在明知刘备企图染指整个荆州、肯定有借无还的情况下,鲁肃为何还要坚持孙权将南郡借给他?
在周瑜、吕范等人极力反对借荆州(南郡,江陵)给刘备的情况下,鲁肃缘何还要固执己见呢?鲁肃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是个“忠厚长者”,但在信史《三国志》中,他却是个深谋远虑的不凡人物,不论是言谈举止还是写文章,他的见解都要比别人深刻得多,战略眼光也要长远得多。人们公认,鲁肃是继周瑜之后最善于治军、最有谋略的统帅。
赤壁之战后,曹操大败亏输,率残兵败将退回北方后,他虽然暂时无力南下,但他与孙权之间的力量对比,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方面,占据广袤华北的曹操实力都远超盘踞江东的孙权。彼时,刘备也逐步在荆州站稳了脚跟。利用曹军仓惶北撤留下的空档 ,他抢先夺占了荆南四郡。
刘备势力在荆州的发展,成为孙权西进攻取益州的障碍。面对来自曹、刘两方面的威胁,采取何种对策是赤壁之战后孙吴政权必须面对并要迅速解决的重大问题。恰巧刘备亲自到江东拜谒孙权,要求把孙吴占据的北荆州部分土地划给他暂时管辖。于是,在如何处理荆州的决策上,孙权集团内部出现了严重分歧。周瑜、吕范、张昭等人反对借荆州给刘备,周瑜主张用“美人计” 把刘备羁縻、软禁在江东。将军吕范更是主张将刘备扣住不放。一场孙、刘之间的大火并已经迫在眉睫。
只有鲁肃坚持不同意见,反对因争夺土地问题而破坏两家联盟。他认为,曹操“威力实重”,觊觎江左之心不死,仍是威胁江东的主要敌人。借给刘备土地,无形中等于为曹操树立了一个敌手,也为己方赢得一个盟友,可以分散、减轻、转移曹操对江东施加的军事压力 ,既可避免两面受敌,也可防范被(曹)各个击破。
借荆州南郡给刘备 ,孙权内心和周瑜一样,非常抵触,并万般不情愿,然而鲁肃的分析又说服了他。孙权认识到孙、刘两家谁都无法单独实力雄厚、抵御咄咄逼人的曹操,夯实、巩固同刘备的联盟是自己的当务之急,他也看出若采取极端的手法对付刘备,不一定能达到目的。他答应将位于长江以南的南郡之地借给刘备。
孙权答应借地给刘备的事情传到许都,彼时曹操正在写文章,听到这个消息后大为震惊,竟然惊得失手将毛笔都掉在地上了。 原来,赤壁之战吃了大苦头后,曹操心里最担心的就是孙刘联盟的巩固与持续。如此看来,鲁肃之策虽表面吃亏,实际是非常英明正确且高瞻远瞩的。
【插图源自网络】
明知刘备不可能还荆州,鲁肃为何还坚持让孙权借给他?
这你就不懂了,鲁肃是战略家,自然是要从战略角度,为自己的主公寻找一条最好的出路。
赤壁之战,曹操只是暂时被打败,而孙权也只是暂时取得胜利。
从双方实力来看,曹操依旧远胜于孙权。而孙权又没有他哥哥孙策那种战争水平,自保尚且困难,更别提进攻了。
因此孙权要想生存,就必须要跟刘备合作。不光要跟刘备合作,还要让刘备顶在最前面。没有承担过重任的人,都不会明白,躲在后面究竟有多舒服。
这就是为啥鲁肃非要让孙权,把南郡借给刘备的原因。刘备得了南郡,才能真正意义上直面曹操的进攻,这样一来才能真正成为孙权有力的盟友。
一、借南郡,相当于是捆绑销售了直面曹操的风险。那时候刘备多鸡贼啊,他手里本钱小,所以在击败了曹操以后,不敢直接去打江陵城。这玩意儿没有一年半载压根就打不下来。
因此刘备带着手下为数不多的人,立刻扫荡了荆南四郡:长沙郡、桂阳郡、零陵郡和武陵郡。
大家别觉得刘备没志气,从他当时的角度来看,有块根据地,比有一块重要的根据地要现实得多。
赤壁之战之前,刘备一直都是刘表手下的客将,先占着新野小城,后来勉强负责防守樊城。但是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根据地。
这事儿一直都是刘备的心病,好不容易打败了曹操,刘备当然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自己争取到最多的地盘,而拿下荆南四郡是最现实的途径。
南郡不香吗?是真的香啊!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拿下南郡的。周瑜打了多久?一年多时间,还是人家曹仁达到了守城目的,主动退出去的。
所以说刘备那个时候那点人马要是在南郡这儿耗着,那早就被消耗干净了。因此从战略上来讲,刘备做得十分到位。有了荆南四郡,至少可以招兵买马,也有粮草供给,凭刘备的本事,借助此地成为一方诸侯,一点困难都没有。
可是孙权为啥非要把南郡借给刘备呢?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地盘,甚至周瑜也因为南郡城而病故。其实孙权这么做,主要就是为了转嫁风险。
如果南郡在手,那么整个长江沿线,就都是曹操攻打孙权的据点。南郡、柴桑、建康,这些地方都需要有人防守,孙权哪来这么大的魄力,能把这些地方都给防守好呢?所以说,只有把这份风险,转嫁给刘备,孙权才能更好地经营江东。
二、孙刘联盟要想实现,南郡就必须要给刘备。当时荆州的情况大致是这样的,南阳郡和南郡的北边归了曹操,南郡的南边和部分江夏归了孙权,荆南四郡、公安、江夏部分地区归了刘备。
从占地面积来看,刘备占据了荆州绝大多数地盘,这也是为啥孙权后来表刘备为荆州牧的原因,荆州实际控制权,就在刘备手里。南郡相对于东吴来说,就是一块飞地,夹在曹操和刘备势力范围之内,非常没有安全感。
被表为荆州牧,治所却在公安这么一个小城,这哪成呢?因此孙权这才把南郡借给了刘备。让刘备将治所搬进了江陵城。
表面上来说,刘备似乎沾了光。但是从孙权的角度出发,整件事孙权才是获利最大的那个人。为啥?因为孙权既得了名,又得了利。
所谓名,也就是孙权大度地把南郡借给了刘备,记住了,只是借给了!南郡的归属权还在孙权手里,只是借给刘备用而已。
所谓利,有刘备在南郡帮助孙权挡着曹操,那孙权就能腾出手来收拾江东内部的问题了。相对来说孙权就更安全了。
此外,你以为刘备是吃素的吗?刘备不能生存的情况下,必然是要找孙权的麻烦的。与其让刘备成为敌人,倒不如让刘备成为盟友。主动把南郡借给刘备,也就直接抹掉了一个敌人,多了一个盟友,何乐而不为呢?不得不说,鲁肃这一招实在是高明!
三、从刘备的角度出发,夺取南郡也是有铺垫的。刘备是有大志向的人,整天嚷嚷着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缩在荆南四郡之内,能够还于旧都吗?显然不能吧?
所以说刘备要想兴复汉室,就必须要拿下南郡。那么刘备当时有能力从曹仁手里拿下南郡吗?真不好意思,再来三个刘备,都未必拿得下南郡。
因此刘备要想拿下南郡,完成自己的北伐大业,就必须要想其他办法。那么刘备是怎么做的呢?
- 第一,刘备迅速攻占了荆南四郡。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谁都瞧不起你,但是你手里有了地盘,说话就硬气多了。你不给我南郡,那我就从长沙、桂阳出发夺取你的江东!
- 第二,刘备让张飞带着1000人马前去支援周瑜,这就是为了借南郡找借口了。将来论功行赏的时候,可别说刘备一点功劳都没有。
- 第三,刘备派遣关羽绝北道!这可能是大家都忽略的一件事,曹军后撤以后,让曹仁留守江陵城。关羽被刘备安排前去绝北道,就是为了阻挠曹军对江陵城的供给。
这三招都算比较厉害,尤其是关羽绝北道,虽然没能断绝曹军对曹仁的供应,但也没怎么吃亏,所以肯定是造成了一定的骚扰。只要给曹仁一种压迫感,那目的就达到了。
有了这三招,刘备再跟孙权借南郡的时候,那就理直气壮多了。首先我有地盘,有一定的实力,其次我为了夺取南郡、赶走曹仁,的确也做了一定的贡献。
总结:周瑜之死,是南郡归属权的转折点。周瑜是东吴的顶梁柱,这哥们要是在的话,凭他那心高气傲的态度,绝对不可能支持借南郡。同时,有周瑜在的话,守住南郡也就多了一份保障,或许东吴集团会调整战略,一口气吞了刘备也未尝不可。
可惜周瑜死了,这是东吴集团巨大的损失。他花了一年多心血夺取的南郡,却没人能够守住,只能从战略上让给刘备。
周瑜之死,促成了刘备借南郡的事实。这是东吴巨大的损失,却是孙权巨大的收获。如果周瑜不死,孙权能真正掌权吗?我看不能吧。
参考资料:《三国志》
明知刘备不可能还荆州,鲁肃为何还坚持让孙权借给他?
诸葛亮的谋略。
当然,孙权主要目的还是“联刘抗操”,仅凭东吴一己之力无法与曹操对抗,拉拢刘备,让刘奋当“炮灰”才是孙权的真正目的。
明知刘备不可能还荆州,鲁肃为何还坚持让孙权借给他?
鲁肃是个正道诚实君子,为人谦恭、温和、善良。正是这位老实人却颇具战略眼光,联刘抗曹,力促三分鼎足,确保江东基业永固的大局观上远超周瑜之上。再一个鲁肃非常崇敬刘备,更是佩服诸的才智过人,对刘备手的关、张、赵云也颇有敬爱之情。原因是,刘备是汉室宗亲,又是仁义君子,颇有英雄名气。所以鲁肃对联合刘备抗拒強大的曹操是真诚的,不似周瑜居心叵测,力劝孙权消灭刘备。强敌未除,孙权自然不会答应。鲁肃劝孙权借荆州是从大局出发,再说何谓借?都是汉家城池,谁先得之谁J有。为此,鲁肃甘担被孙权责备的风险,去促成两家联合抗曹,不为个人得失,可谓君子之风。如果鲁肃在,大概不会发生后来的吴蜀之战。因此说,论战略眼光,东吴四大都督首推鲁子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