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要把做皇帝的机会让给儿子?如果曹操生前逼迫献帝让位会怎么样?
谢谢邀请。曹操虽然被奉为曹魏皇朝的太祖武皇帝,但是他一辈子也没有登基当皇帝。他至死也只是汉朝的丞相、魏王。虽然曹操离称帝只有一步之遥,但是,曹操终其一生,也没有迈过这一步。他曾经对劝进的夏侯惇说,“‘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这就给了那些拥立的人们一个明确的信号,曹操不称帝,他把称帝的机会让给他的儿子,在他死后,让他的儿子去迈出这一步。
曹操的一生,让人众说纷纭。攻击他的人,比如说刘备诸葛亮,就说他胸怀不臣之心,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而曹操自己则解释,自己始终身为汉臣,以匡扶汉室为志。这中间的纠葛,也难说个清楚。
但是,在当年曹操奉迎汉献帝的时候,确实对汉献帝是雪中送炭。当时的汉献帝颠沛流离,难得温饱。那些割据势力,或者把他当做玩物,或者把他当做弃物。当时袁绍的部下劝他收留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袁绍居然以不想受到约束为理由拒绝了。袁绍想要称帝的野心已经按捺不住,对汉献帝的态度就是任其自生自灭。
而在这个时候,是曹操奉迎了汉献帝。曹操的口号是奉天子以讨不臣,在此后的征战中,曹操始终打着汉室正统的旗号,取得了大义的名义。有人说,曹操借了汉献帝的威望,我们可以说,当年的汉献帝哪里来的威望可言?没有曹操的东征西讨,哪里有汉室那么多年的延续。汉室的威望,是和曹操的胜利相关联的。
当然,取得了大义的名分,也为曹操的成功之路奠定了基础。在大义的名分下,很多人才纷纷没有负担的脱离自己的主公,投入都曹操的麾下。还有一些心存汉室的人才,比如荀彧这样的人,为曹操出谋划策,尽忠尽力。这都给曹操的事业带来了良好的影响。
但是,随着事业的发展,曹操也面临着人生的抉择。就如他在带有自述性质的《让县自明本志令》里说的那样,随着自己势力的壮大,使得自己已经到了骑虎难下的地步。在这篇文章里,曹操坦白的说道: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就是说,如果自己交出权力,那么自己和自己的子孙肯定会遭到祸殃,而自己创造的国家局面也会遭到破坏。因此,曹操只能按照自己的道路走下去,再也没有回头路了。明眼人一看,曹魏篡汉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了。
如果说,曹操没有称帝之心,那是不对的。曹操的很多举动,都显露出了他的野心。比如为了吻合当时“代汉者涂高也”的谶语,他坚持魏的国号。在进封国公,加九锡的问题上,跟随他多年,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亲家荀彧,只是表达了反对意见,就遭到他的毒手。要说他没有篡汉之心,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曹操最终也没有篡汉称帝。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候,很多人都劝他称帝。其中孙权就曾经上书称臣,劝曹操称帝,曹操把他的书信给大家看,说:“这个小子是想让我坐在炉火上被烤啊。”我们从这个细节就能感觉到,曹操不是不想称帝,而是他心里感觉时机不成熟,不能称帝。
这主要是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曹操集团内部的问题。长期以来,曹操以匡扶汉室为名,打着奉天子以讨不臣的旗号,使得他占有了大义的名分。可是,这也给他篡位的道路带来了困扰。
如果曹操贸然实行篡位的举动,那么他的手下,那些以匡扶汉室为目标的人将会对他失望。或者离他而去,或者揭竿而起。不妥善处理这个问题,曹操是不会去实行篡位之举的。
曹操在长期以来,不露声色的对这些反对势力进行了剪除。很多终于汉室的名门望族或者死于非命,或者退出了政治舞台。这也为曹操下一步篡位扫清了道路。
第二个原因是外部原因。在当时,天下并不是曹操一家独大的情况。当时外界还有刘备和孙权的强大的割据势力。尤其是刘备,他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势力发展很快。如果曹操称帝,那么,不但给了刘备以口实,还成为天下忠心汉室的人们的共同目标。
在襄樊之战的时候,曹操的许都,已经宛城一带就发生了反抗曹操的暴动。因此,孙权劝曹操称帝是包藏祸心的。老谋深算的曹操怎么可能上当,成为天下的众矢之的。曹操必须将奉天子以讨不臣的这个旗号运用到底,直到给敌对势力以沉重打击,到构不成对自己威胁的程度,才能抛弃这个旗号。
当刘备自立为汉中王的时候,曹操对此咬牙切齿,要亲自率军讨伐。但是,刘备虽然以称王的举动给了曹操一记耳光,可是也落下了祸根。这使得孙权得以用讨不臣的名义,洗脱了自己败盟的恶名。
第三个原因是曹操自身的原因。这个原因一个因素是曹操的心理因素。曹操出身汉朝的官宦人家,他祖上世代都是汉臣。为汉朝尽忠的观念,早就根深蒂固的刻在他的脑海里。在他的前半生里,他都是以匡扶汉室为己任的。
不论是讨伐董卓,还是奉迎汉献帝,四处征讨,削平群雄,他都是以奉天子以讨不臣的名义进行的。他可以坦然面对别人对他“名为汉相,其实汉贼”的恶语中伤。
但是,如果他篡夺汉室的江山称帝,那么他征战半生的名誉就毁于一旦。在汉朝那个重视名节的时代,带来的恶名是曹操无法忍受的。这是曹操无法承担的心理因素。
而另一个因素则是曹操的身体因素。曹操一生,一面在扩大自己的势力,一面也在为篡位做准备。他慢慢剪除异己,削平群雄。到了襄樊之战后,篡位的时机才渐渐成熟。
在这个时候,内部他消灭了大批异己,又借着镇压造反之机,将那些心存汉室的人员一扫而空。在外部,刘备经过荆州的惨败,失去了北伐的能力,对自己的威胁减轻。孙权和刘备反目成仇,只有向自己卑躬屈膝,苟且投降。曹操营造多年的时机到来了。
可是,这个时候,曹操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他曾经在这个时候问过夏侯惇称帝的问题,夏侯惇的意见是再等等,看看情况再说。谁知道这一等曹操就病死了,事后夏侯惇追悔莫及。
因此,曹操的身体状况也是他没能称帝的一个因素。在关羽死后不久,曹操就死了,他根本就没有称帝的时间了。
如果曹操不顾各方面的情况,强行让汉献帝退位,自己称帝的话,上面的那些不利因素都会爆发出来。不但刘备、孙权会联合起来发动对曹操的进攻,而且喊着“汉贼不两立”的口号,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刘备集团的进攻是必然要到来的。曹操还要对付内部那些心存汉室的人员的反对。在内外交困之下,曹操会陷入很大的困境。
即便是曹操能够评借自己卓越的军事天才打退敌人的进攻,他也会遭受意想不到的重大损失。这样,会使天下统一的事业延缓许多年。将来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结语:
曹操虽然在生前作为汉朝的丞相,掌握了汉朝的大权。但是,他依然没有篡汉称帝。这是因为,曹操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审时度势,并不为眼前的虚荣所迷惑。
在他生前,内有效忠汉室的臣子,外有打着匡扶汉室旗号的强大敌人。再加上他心理和身体的因素,使得他并不轻易触碰那个底线。他默默的为子孙后代打算,给儿子做好篡汉的准备。最终,他实现了自己的计划,自己作为周文王的角色,将汉室江山交给了曹丕,让他完成了篡汉的野心。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为什么曹操要把做皇帝的机会让给儿子?如果曹操生前逼迫献帝让位会怎么样?
东汉末年形成军阀割据,相互混战,相互兼并,最终曹操集团异军突起,相继剪灭北方群雄,统一了北方。后来曹操发兵江南,欲一统天下,怎奈时气不利,赤壁之战失败,天下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那么曹操想不想废汉献帝自立呢?当然想了。当时人都觉得大汉为火德,炎汉炎汉就是这么来的。按五行之说,火生土,代汉而立的,应该是土德之人。曹操建都许昌,据说许昌属土,有益于土德之人成事。如果曹操没有代汉自立之心,当不会建都许昌的。毕竟许昌在当时地僻,也不是什么名郡大都。曹操统一北方后,掌控了汉室整个朝局,在百官中多布自己的眼线,对反对自己的人,那是丝毫都不留情的。国舅董承、伏皇后等一批有异心、威胁自己权力的大臣皇亲,都一一给予清除,为了掌控汉献帝,还把自己三个女儿都嫁给了他。后期的曹操还逼汉献帝封自己为魏王,加九锡,带剑上殿。要知道,汉自高祖刘邦,就定下规矩,非刘氏不得为王。曹操如此,其代汉自立之心,昭然若揭。那么曹操为什么没废汉帝自立而是把机会让给自己的儿子呢?其实作为曹操,心里也是很矛盾的。毕竟自己起家创业,都是打着人家汉室的名义进行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称汉相,如果冒然代汉自立,面子上过不去,若那样就成了赤裸裸的贰臣贼子了。王莽篡汉的下场他也是深有了解的,更何况自己还一直标榜自己是汉相国曹参之后呢,忠于大汉的曹参之后就这样啊?同时,朝内朝外的形势,使代汉自立时机也很不成熟。朝内一心向汉的大臣也很不少,像荀彧这样跟随曹操几十年的首席谋士,对曹操自称魏王,就很不感冒,更何况朝中其他老臣呢。暗流涌动,让曹操不得不疾忌在心。朝外呢?东南有江东孙权,西南有刘备,北面有马超韩遂等,环伺觊觎,正时刻寻找曹操的不是,好名正言顺地攻伐曹操呢。再说曹操赤壁大败后,又不断进行了东征西讨,安国平乱,从没真正安下心来过几天安稳日子,代汉自立的事情真的还难拿到议事日程上来。等到国事渐稳了吧,曹操已是垂垂暮年,没过几天安稳日子就过世了。
因此,大凡做事情都讲个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好说强扭的瓜不甜嘛,曹操是何等聪明睿智的人啊,又想做大汉忠臣,又想代汉自立,矛盾啊!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的局势,让曹操只能一直挂羊头卖狗肉,为自己的子孙们代汉自立铺路架桥了。
为什么曹操要把做皇帝的机会让给儿子?如果曹操生前逼迫献帝让位会怎么样?
如果曹操生前逼迫汉献帝退位,恐怕各路诸侯会联合起来讨伐曹操?那样曹操恐怕会变成第二个董卓了。
曹操刚起兵的时候,以大汉的丞相身份出现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也以匡扶汉室的名义来网络各种人才。刘备在徐州被曹操的大军打败,兄弟三人是分散了。曹操攻打关注镇守的下邳,夏侯惇率五千大军叫阵,关羽率领三千军队出战,夏侯惇和关羽打了几个回合,是诈败而逃。关羽不知是计率领大军追敢,后被许褚、徐晃截断退路。关羽怕下邳有失率领大军奋力往回杀,被曹操大军用弓箭射回。只得退回到一座山上,第二天早上得知下邳失守,这时好友张辽受曹操之命前来说服。关羽提出三个非常苛刻的条件:第一,就是我只降汉,不降曹;第二,我得保护两位皇嫂,一切花销由曹操供养,不得有外人打扰;第三,如果大哥有消息了,我不远万里的找大哥去。张辽回去到曹操那汇报,曹操说:*关羽降大汉,我是大汉丞相,那都差不多*,就同意了。其它两个条件曹操的也都答应了,主要是曹操爱惜关羽是个英雄!
还有谋士荀彧,他和郭嘉是曹操军队里一流的军师。他为曹操的出了很多的主意和策略,后来曹操势大之后要称魏王,他是死活不同意。为什么呢?荀彧当时辅助曹操,是因为曹操打的是匡扶汉室的大旗。现在曹操的要称王,荀彧感觉被曹操欺骗了!荀彧只为大汉服务,不可能为曹家的天下服务,所以最后是荀彧自杀了。
所以曹操在天下还没有安定的情况下,还得利用大汉这个大招牌。所以他是不能废掉汉献帝的,再说汉献帝是个傀儡名存实亡,还是曹操自己说了算。
为什么曹操要把做皇帝的机会让给儿子?如果曹操生前逼迫献帝让位会怎么样?
曹操在生前是有称帝的实力的,之所以他将称帝的机会留给曹丕,虽然也有一些其他方面的顾虑,但我认为他主要还是受名节所累。他作为一个汉臣,虽然汉室衰微,已是行将朽木,但曹操毕竟是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他还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开去篡夺汉室的江山,而留下谋朝篡位的千古骂名。但曹操没想到的是,他生前虽未称帝,但依然没有逃脱了“篡汉”的罪名。我们分析,曹操之所以生前没有称帝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天下的局势还没有平定
在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都时,天下还是群雄逐鹿的局面,曹操需要面对的敌人还很多。汉室虽已没落,但影响力还在,此时的曹操正是以汉室代言人的名义,名正言顺的对一些地方军阀进行讨伐。当时曹操的实力是不具备称帝的条件的。我们看看袁术,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在寿春称帝后,立即成了“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很快就死于非命了。
在形成曹操、孙权、刘备三足鼎立的局面后。曹操的主要任务是征讨东吴和蜀汉,以求得统一天下。如果曹操此时宣布称帝,他自己就成了篡汉的国贼,而在当时汉室还有一定的影响,这将不利于他的统一大业。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10月,东吴在夺取荆州时,将蜀将关羽杀害,导致孙刘联盟破裂。孙权为了转移矛盾,曾派使者给曹操送去一封信,表示东吴愿意归降,并极力劝曹操称帝。对此,曹操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说明曹操对此还是有清醒的认识的。
二、曹操集团内部也有不同的意见
在当时,无论是朝中大臣还是民间百姓,还有不少人是忠于汉室的。我们看,刘备就是利用刘氏皇族的身份,标榜为汉室正统,才逐渐打响自己的名号,赢得了一部分人的支持的。可见汉室还是有一定的影响。曹操的谋士荀彧等人就是汉政权的忠实拥护者。
在董昭等人策划上表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时。荀彧就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曹操晋爵魏公的,他说:“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荀彧一边反对,一边还不忘给曹操戴个高帽子,说曹操是为拯救朝廷,安定天下而兴义兵的,又对汉室怀有忠贞的诚心,肯定不会要求晋爵魏公的。荀彧真是一下就戳到了曹操的痛处。就连曹操晋个魏公都有人公开反对,如果曹操称帝,可能反对的人会更多。
三、最关键的就是曹操为名节所累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汉献帝敕封曹操三项特权“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就是在朝拜时赞礼官不称呼曹操的名字;进入朝廷时,曹操可以不用小快步走;上殿时,曹操可以佩剑穿鞋。
随着曹操的功劳越来越大,已担任丞相的曹操,在职位已经没法再升了,再升就只能是名位、待遇了。曹操手下大臣董昭建议曹操,依照古法建立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制度。曹操对此比较有顾虑,因为事关他自己,怕被人质疑,而有辱名节。董昭劝道:
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今明公耻有惭德,乐保名节;然外大臣之势,使人以大事疑已,诚不可不重虑也。明公虽迈威德,明法术,而不定其基,为万世计,犹未至也。定基之本,在地与人,宜稍建立,以自蕃卫。董昭先是打消了曹操担心别人议论,而对接受高位的抗拒之心;又将曹操接受爵位,上升到是更好的为天下苍生服务的高度。董昭不愧是拍马屁的高手。
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再次册封曹操为魏王。这时的曹操已经享有了天子同样的待遇,所缺的仅仅是一个皇帝的名号而已了。
曹操虽没有称帝,但不代表他没有称帝的想法。随着曹操的地位越来越稳固,不断有人劝曹操代汉自立。曹操曾对劝谏他自立的百官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曹操的意思已是非常明显了。周文王姬昌生前没有代商自立,而是由他的儿子周武王来完成称帝之事的,由周武王为父亲加封为文王的。曹操的意思就是将此事交给曹丕来完成。
曹操将曹魏代汉的任务交给儿子曹丕,也许是考虑经过他们父子两代人在前台的经营,让汉室正统地位在人们的意识中逐渐淡化,让其影响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到那时,由曹丕来“以魏代汉”将会是理所应当、水到渠成的事。
曹丕在接替了父亲曹操的职位后,就着手取代汉朝以自立,他没有采取武力废帝的方式,而是想出了禅让的招数,借以摆脱篡汉的嫌疑,表示他是继承的正统,地位的来源是合法的。但让曹操没有想到的是,虽然是由曹丕来完成的称帝任务,但历史后来还是选择了将篡汉的骂名加在了他曹操的头上。这一切也许在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再回到第二个问题,如果曹操生前逼迫献帝让位会怎么样?
其实,如果曹操生前就代汉自立,结果并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是东汉政权早几年结束而已。我们看,曹丕在曹操去世的当年,就以魏代汉,建立了魏国。曹丕所面临的局面和曹操在世时,并没有什么不同,他甚至还远远达不到曹操对的局势把控程度,但在其代汉自立后,政权也是平稳过渡,并没有遇到什么阻力。所以说曹操生前不是不能自立,而是不想由他亲自逼迫汉献帝让位而已。
为什么曹操要把做皇帝的机会让给儿子?如果曹操生前逼迫献帝让位会怎么样?
建安二十二年夏四月,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冬十月,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
再加上异姓封王、九锡,他想干什么,还用解释么?
只是群众不配合,没给他时间。
刘备打汉中还杀了夏侯渊,他不能不去救场,还没打赢,迁民弄得人心惶惶;关羽北伐,威震华夏,一不小心以后长江以南都不用他老人家操心了;邺城,他的老窝,又爆发了魏讽叛乱。等这些都摆平了,他日子也差不多了,这皇帝不做也罢,还能让一部分后人夸几句宁死不称帝真忠臣也……
以上参考了琅琊杨文理的知乎回答,侵删。
为什么曹操要把做皇帝的机会让给儿子?如果曹操生前逼迫献帝让位会怎么样?
当时还没有称帝的时机,所以曹操没敢轻举妄动。请想一下,天下已然三分,曹操死之前,谁称帝了?刘备孙权同样实权在握,同样有自己的班底,他们怎么就不敢呢?
因为当时三股势力还在博弈啊,战争打的也是人心,是民心所向。那么当时的民心如何呢?
从曹操迎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到曹操加封魏王,才短短十八年。
十八年间,曹操以天子诏令的名义讨伐各路诸侯,战无不胜,这其中也有民心归汉的因素。
而在那十八年里,有个不识时务的袁术,自称皇帝,惹的各路诸侯征讨,顷刻间众叛亲离,临死前大热天想喝口加了蜜的水都没有,气的吐血而亡。
这就是民心的力量啊,民心代表着多少将领拥护你,多少士人愿意为你出谋划策。
曹操打着汉室正统的名义,天下的士人、百姓就会向着他。
这方面,曹操身边最忠心的谋士荀彧就是个反面例子。荀彧听说曹操要做魏王,坚决反对,曹操畏惧荀彧的足智多谋,送他空食盒,暗示荀彧自杀。
而荀彧也有骨气,服毒自尽。
这件事也让曹操心生畏惧,魏王说白了就是为称帝做的试探,这样都有人不接受,做皇帝的事还是先放下吧。
尽管如此,天下的形势不断变化,就像前几年,有个别所谓公知故意美化西方贬低祖国,当时还有些人受迷惑,现在疫情面前,谁是真正负责任的国家一目了然。真相大白,那些公知只剩下人人喊打的份了。
到了曹丕作魏王,他重新建立自己的一套班底,并且多次征讨东吴,立下了威信,那个时候再称帝,就顺理成章了。当然即便是称帝,曹丕也是以禅让的形式,从汉献帝手里接受了帝位。
回答第二个问题,如果曹操生前逼汉献帝让位,孙权和刘备必然会在舆论上发起声讨,曹操的地盘上也可能出现或明或暗的小型叛乱,但以曹操的实力,是可以解决的。即便如此,曹操干嘛给自己找这麻烦呢?春来花自开,自自然然多好。
以史为鉴,欢迎关注小桥[祈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