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最后几次出师伐魏中为什么不采取魏延的忠言献策,是诸葛亮刚愎自用还是一意孤行?

关于魏延向诸葛亮献策的事迹,在历史上有明确的记载。《三国志》卷十中,是这样的记载的: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到,魏延提出和诸葛亮分路进兵的建议,是每一次出兵都提出来的。但是,每一次都被诸葛亮否决了。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诸葛亮真的是魏延所认为的胆怯之徒吗?

我看不见得。如果诸葛亮胆怯,他就不会出兵北伐了,更不会亲自甘冒矢石,作战在第一线。那么,究竟是为什么他不听取魏延的建议呢?

这个原因就在于“潼关”这两个字上。潼关是关中的咽喉,控制了潼关,就控制了关中和关东的交通要道,将曹魏的控制区分割为两半,曹魏的关东的主力就不能及时增援关中。

魏延的建议,实质上就是自己占领潼关,堵塞曹魏的增援通道。而诸葛亮率领主力,占领关中地区,然后和魏延会合。这样,魏延的主要目光是盯在关中一带。

而诸葛亮的目光并不在关中。他的目光主要是在陇西一带。他一直想占据陇西一带,依靠陇西的资源,组建自己的骑兵部队。然后以居高临下之势,相机进取关中。

即便是在最后一次北伐,他虽然和司马懿对峙五丈原,可是目光依然放在陇西。他企图占据北原的企图被郭淮识破。

(郭)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

所以说,诸葛亮的北伐,名义上是进取关中,实际上是先夺陇西。从这一点来说,诸葛亮和魏延的战略方向不同,诸葛亮当然不会采纳魏延袭取潼关的建议。

至于说分兵问题。诸葛亮不是没有分过兵,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他就派赵云、邓芝占据斜谷,作为疑兵吸引曹魏的注意。但是,这种分兵和魏延的分兵建议有着本质性的不同。

诸葛亮的分兵只是一种佯动,魏延的分兵则是穿插分割。所以,诸葛亮的那种分兵在战场上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而且还被对手轻易识破,打了败仗。

同时,由于诸葛亮自己不在街亭,把前方的军队交给马谡指挥。马谡违背诸葛亮的节度,造成了街亭大败。使得第一次北伐失败。

经过这次失败后,诸葛亮汲取教训,不再分散兵力。在作战的时候,他牢牢的将主力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这样的战法,也符合他的谨慎小心的性格。因此,在诸葛亮的指挥下,蜀军虽然取胜不多,但不至于大败。

同时,也因为诸葛亮手中的将才太少。能够依靠的也就魏延、王平、马岱等几员将领,分兵需要领兵将领具有机断的能力。遍观整个蜀汉军中,只有魏延可以使用。但是,诸葛亮在各个方面都要依靠魏延,不可能放手让他离开自己的主力。

因此,诸葛亮就更不可能分兵了。因此,诸葛亮不听取魏延分兵的建议,是从他的战略方针和战术思想出发的。并非魏延认为的胆怯,也不是刚愎自用或者一意孤行。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诸葛亮在最后几次出师伐魏中为什么不采取魏延的忠言献策,是诸葛亮刚愎自用还是一意孤行?

丝语观点:站在历史的角度和立场看诸葛孔明没有采纳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不是刚愎自用,更不是一意孤行!

在蜀国北伐的时候,蜀汉大将魏延曾效仿当年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向蜀汉丞相诸葛亮提出子午谷奇谋:魏延自己率五千精兵从子午谷长驱直入直接到达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诸葛亮则率大军从斜谷进兵长安和潼关,两军在潼关会师,咸阳以西唾手可得,剑锋直指洛阳,可统一中原甚至平定天下。诸葛亮认为此计谋过于凶险、成功的可能性太小,没有采用。后世有人认为诸葛亮过于谨慎,不用子午谷奇谋错过了绝佳机会,是大大的失策;也有人认为诸葛亮放弃子午谷奇谋不用是因为他的目的是攻取凉州,然后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逐步蚕食曹魏,当时根本不打算进攻长安。

尽管上述观点似乎都有一定依据,存在一定合理性,但是,如果终究只是如果,推论依然只是推论,丝语认为不采用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至少在当时的诸葛亮看来是更符合蜀汉北伐的实际,更合理的选择的,这或许是战争发展的要求,更是当时现实的无奈。

我们知道,从严格意义上讲任何一场战争都会有胜负,但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很多,必须做到天时、地利、人和的精准把握与运用,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不能把一场战争的失败归咎于某一个人,更不能把蜀汉的最终灭亡归罪于一场局部战役,归罪于诸葛亮当初没有采用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否则,就是以偏概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

1)、蜀国北伐之初,诸葛亮虽然没有采用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但取得了活捉夏侯楙、“败曹真”、取三城,连战连捷的大好局面,只是因为孟达、马谡不遵诸葛亮谏言及计谋丢失新城和街亭两个重要依靠及凭仗,加上曹魏复用司马懿,使得蜀国北伐丧失地利、天时,才不得不撤兵暂停北伐。

在后来诸葛亮主导的多次蜀国北伐征战中,尽管蜀汉已经不得不面对“丧赵云、阳群,若复数年,前所纠合四方之精锐则损三分之二”的尴尬局面,但在征战中蜀汉仍然保持着胜多负少的场面,直到“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诸葛孔明去世之后,连吴抗曹的局面被打破,蜀汉才迅速陷入颓势,并快速走向灭亡。

所以,把蜀汉的最后失败与灭亡归罪与某一场战役的失败,归罪与当初诸葛亮没有采用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归罪于诸葛孔明是不符合战争的实际,不符合历史的实际的!

2)、撇开有人借没有采用“子午谷奇谋”把蜀汉的失败归咎于某一个人,对诸葛亮进行贬损不说,在当时的情况下用了“子午谷奇谋”蜀汉只能更快地走向灭亡。首先,子午谷,长约三百三十公里,南北纵向山势险峻,悬崖绝壁,栈道无数,途径恶劣,魏延率军行其中至少十日以上。孔明出师,早有“边庭探知此事,报入洛阳”,在这种情况下“魏延军于子午谷中行十日”想要不被细作探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则,甚至说只能是魏延的一厢情愿。其次,退一万步讲就算魏延侥幸到达潼关,缺少现代通讯技术及时进行信息沟通,诸葛亮率领着从大路进发的大军能不能同时到达潼关更是只能靠运气,早已经探知消息的曹魏也可以及时进行兵力部署及调整,以逸待劳在魏延军刚刚到达,立足未稳之时迅速地围而歼灭之,可见魏延一举拿下夏侯楙的设想同样只能是一厢情愿。第三,“子午谷奇谋”失败,蜀汉损失的绝对不仅仅是魏延所率领的五千精兵,还将极大地影响诸葛亮大军的士气,同时,给本来就已经缺兵少将的蜀汉学上添霜,加快蜀汉灭亡的步伐。

因此,诸葛孔明没有采用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不仅合情,而且合理,符合当时战争的要求与实际,绝不是诸葛孔明刚愎自用,更不是一意孤行!

诸葛亮在最后几次出师伐魏中为什么不采取魏延的忠言献策,是诸葛亮刚愎自用还是一意孤行?

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谋:效仿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魏延亲自率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魏延此计虽然十分凶险,但如果成功了,那自然是大功一件,可以早日收复中原;如果失败了,也就是损失五千兵马和一员大将。两相对比,其实还是可以用的,但诸葛亮用兵谨慎,不愿冒险,因此没有采用。

诸葛亮认为,走大路不易中伏,先取陇西地区,再缓缓东进,取关中十拿九稳。诸葛亮行事谨慎,不愿意冒险,这是常规兵家的做法。真正的高超兵家,用兵皆兵行险招,出奇制胜,当然所谓的“险招”是经过计算的,至少有五成以上的把握才会施展。诸葛亮身负匡扶汉室,一统天下的重任,压力过重,就行事小心,宁缓不快,宁稳不险。

子午谷,南北纵向,长约三百三十公里,北起陕西省长安县西南秦岭山中,南至石泉县。子午谷悬崖绝壁,栈道无数,其险要的原因乃在于秦岭。秦岭又称为终南山,山势西高东低,为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子午谷围于其中,其山势之险峻,途径之恶劣,则可想而知。诸葛亮认为魏延五千精兵翻越秦岭,成功的可能性极低,全军覆没的可能性极高。魏军只要在子午谷设一支守兵,魏延就插翅难飞。

夏侯楙是曹操的女婿,官职为安西将军,职责是镇守长安。魏延对夏侯楙的评价极低,其语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比东方相合聚。如果诸葛亮以主力大军为疑兵,引诱魏军去攻,魏延这支奇兵翻越秦岭就不会有魏国守军相阻,或者魏军人少,魏延可以一鼓而下。

诸葛亮认为十拿九稳的大路计策在后来的战争中证明并非十拿九稳,反而是胜少败多,损虚国家无数钱粮,牺牲蜀汉无数将士。从成本角度看,让魏延率五千死士直击长安,或胜或败成本都不高,如果胜了,那么三国的形式会逆转,蜀汉统一天下,再造汉室也不是不可能。因此富贵险中求,兵胜险中求是很有道理的。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没有实现,但后来者借荐了魏延的奇谋,只不过皆失败而终,只是不同的条件下无法复制同样的情形。魏延之计成功可能性极大,因此后来防守的一方在子午谷设下了重兵。大司马曹真从子午谷出兵击蜀,结果会逢雨季,栈道遭雨水冲刷断绝,曹真不得不退兵。东晋桓温派遣司马勋自汉中出子午谷,结果未出谷就被苻雄率领的前秦军队击败。闯王高迎祥,出四川至陕西,经汉中后,走的就是子午谷,明将孙传庭以新招募四个月的新兵(最多2万人)伏击高迎祥主力(最少5万人),高迎祥部基本被歼灭,本人受伤被俘。

诸葛亮在最后几次出师伐魏中为什么不采取魏延的忠言献策,是诸葛亮刚愎自用还是一意孤行?

这是求稳,不然一世英名可能泡汤!也可能要维持他出山前的天下三分的预言!他身体已很不好,也知道寿限,不可能不考虑后事:不然他死前法正问了谁接他的工作一连说了三个,再问不答。而后来也真得到第三个就被魏国统一了!

诸葛亮在最后几次出师伐魏中为什么不采取魏延的忠言献策,是诸葛亮刚愎自用还是一意孤行?

魏延的子午谷计,当时曹真也用了,诸葛亮未用一兵一卒,曹真败的一塌糊涂,你沒认真看《三国演义》吧!后来高迎祥又用一次,结果全军覆灭,身首异处,闯王变成了李自成,子午谷计前五干年至后五万年永远也无成功的可能,只要当过三天兵的人都懂得,还别说将军,谋士了

诸葛亮在最后几次出师伐魏中为什么不采取魏延的忠言献策,是诸葛亮刚愎自用还是一意孤行?

太进了,不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